手机阅读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3:12:01 页码:8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精选10篇)
2023-11-19 23:12:01    小编:ZTFB

描写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来展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动态等。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一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家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拭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上课尹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把古诗读流利,通顺。接着是就熟读,开展“挑战对手”活动,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然后是分角色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这一样的问题“如果男女生分角色读,那么角色应该怎样分配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几乎一致:“男生读前两句,因为前两句描写的了黄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女生读后两句,因为后两句是美丽的神话传说。”通过学生对角色的分配,可知学生已经整体的把握了古诗。我又追问男生“这段黄河有什么特点呢?”又问女生“这是一个什么传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细节处把握了古诗。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初读和熟读大约运用了25分钟,而分析古诗(分角色读)和背诵只用了15分钟。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分析,这样的分配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

本节课,我让学生多读多诵,从而悟诗境,晓诗意。古诗教学上,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尝试,在这样课上学习的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品悟到位,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二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时,我先让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描绘黄河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读与思,讨论与交流,从中感受到黄河的雄奇、浩瀚、动荡、伟大,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生命力,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积累。通过自由背诵,小组赛背,齐背等形式,对古诗进行背诵积累。

学完这首古诗,我还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歌,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三

1.认知目标: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道理,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观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初读时,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教师借助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适时播放有关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片,利用壮阔优美的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理解古诗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关于大海的录象、西湖风景片;学生搜集有关写水的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四

播放歌曲《浪淘沙》,引入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使学生感受到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之情。

3.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三、明确古诗学习方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品意境,悟感情。

四、古诗鉴赏。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风颇具独特性,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他作有《浪淘沙》九首,这是第一首。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二)抓字眼,明诗意。

小组合作一: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小组内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簸:读音为b,掀翻。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小组合作二:1、自由读古诗,结合所查资料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2、尝试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弯弯曲曲的黄河携带着万里泥沙,波涛滚滚好像自天边而来。)。

(5)观看黄河壮观景象视频,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气吞山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出示: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直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三、品意境,悟感情。

诗人站在黄河边,看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写下这千古佳作。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本诗中,刘禹锡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抄写古诗。看看谁写的最美。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两首诗中所描写的不同意境。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实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习古诗。

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抽学生朗读古诗,学生相互评议,读准字音。

再次的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

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师:首句“白浪茫茫与海连”,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浩大雄浑的意境当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近处是天,天的近处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仅仅七个字就刻画出如此博大壮美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体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平沙浩浩四无边”这句诗是说水中间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此句与首句呼应,令人心中更觉宽阔。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至夜幕降落都不停的推涌着大地,就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桑田。

学生自由学习古诗,朗读古诗,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把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有关水的古诗相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浪淘沙》所表达的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文字的美感,诗文的前两句意境雄浑,对仗工整,读起来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的这种写作方法。

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浪淘沙。

(唐) 白居易。

波涛汹涌    辽阔壮观。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边读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同学交流,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巡视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读情况。

2、检查自学成果。抽学生朗读古诗,生相互评议,指出读的不对的地方,进行纠正。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3、师:有哪位同学到过西湖吗?(出示西湖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美景。

4、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请入境。

5、学生有感情地练读古诗,体会古诗所描写西湖的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景致。

6、引导学生体会《浪淘沙》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所描写的景象的不同,感受语言的魅力!

拓展学习,开发资源。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学习了那些描写水的诗句?

通过其他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领略了西湖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景致。同学们表现得很棒,用自己的方法读懂了古诗。

作业。

背诵古诗。

积累其他的和水有关的诗句,摘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西湖:宁静素雅   美轮美奂。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六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3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导读法3合作探究。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采用四步曲,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由学生交流,补充作者情况,

教师明确,并补充背景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碣石、萧瑟。

(2)释词义:

幽燕碣石。

魏武都不见。

萧瑟秋风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阕写景,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下阕抒怀,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雨”、“幽燕”、“白浪”“打渔船”。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明确: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自由回答,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落”和“滔”用得好。“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明确: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八

本课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本校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积极按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学生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评析:相信学生,学生能行!]。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总评:。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二首》的教学,崔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探索.

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习难点的设计上,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这是诗的点睛之处.老师在处理"满园春色"时,提出"拍电视片段",让一幅春天美景图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九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阕。

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殢雨尤云,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鉴赏:

这首词,衍之为一百三十五字之长篇巨制,共三片。第一片写主人公夜半酒醒时的忧戚情思;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怜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写眼下的相思情景。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是柳永创制慢词的一个范例。

【作品介绍】。

全词三片。第一片写离别后羁旅江乡的忧戚,穿插寒灯、空阶、夜雨之意象加以烘染,构成寒瑟、空寂、暗淡的夜境,显示出词人孤独煎熬的寂寞与悲戚。第二片从上片“忧戚”转入“愁极”,承“从前欢会”而追思往昔热恋情景。第三片感叹“无端自家疏隔”,揭明造成今日忧戚、疏隔,还是“自家”的`因循宦途所致,颇有自责自悔之意。词的特点是将相思离别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没有一点含蓄,这种露骨地表达感情的方式显然受到民间俚曲的影响。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十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

2.诗歌中的白描手法。

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

能力训练任务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古代诗歌选》。

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

第一阶段:导入。

第二阶段: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2、请阅读【题解】。

3、补充介绍。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尤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炼,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从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那首《虞美人》(之二)是后主被宋太祖毒害的导火线。宋太祖为了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句疑心他暗中图谋报复,准备异动。已经存心要杀他了,到了这年的七月七正是后主的生日,开了一个纪念会,大作其乐,声震云霄。太宗觉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牵机药将他毒死。】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还说:“李词虽写得好,只能算个翰林学士,哪能当一国之主?他若能以写词的功夫治理国家怎会成为我的俘虏啊!”

《浪淘沙》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下面我们就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第三阶段:朗读诗词,体会情感。

1、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

2、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第四阶段:赏析(思想内容)。

此词为亡国后的伤感、沉痛之作。(表达了亡国之君难遣的悲哀和寂寞。)分上下两片。

交流、明确: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2、朗读下片,说说词人夜间的难堪表现。说说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

交流、明确: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暗伤亡国之意。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3、阅读【赏析】内容,加深理解。

4、小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主要写亡国之后的伤感和沉痛,层次、线索很清晰。以白天生活难堪和晚间生活难堪统括被俘后的艰难岁月和悲愁心情。

第五阶段:总结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情。作者在词中直泻胸臆,各有侧重。有哀愁:“往事堪哀,对景难排。”有哀怨:“终日谁来;”有哀叹:“金锁沈埋,壮气蒿莱。”全词感情深沉,哀绪不断。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生动如画,形象鲜明。

(3)白描手法,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而遣词准确、洗练。

“秋风庭院藓侵阶”“秋凉天净月华开”

【景中有寄寓:“庭院藓侵阶;珠帘闲不卷”比喻生活凄凉寂寞。“天净月华开”,“玉棂瑶殿影,空照秦淮”。表示怀愁脉脉难断。

第六阶段:诵读;背诵。

第七阶段:作业。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其应怎样评价?

2、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板书。

浪淘沙。

哀愁:对景难排——沉郁悲凉。

白天。

哀怨:终日谁来——荒凉冷清。

夜晚哀叹:空照秦淮。

教学后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