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7:08:09 页码:10
2023年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精选20篇)
2023-11-24 07:08:09    小编:ZTFB

总结要具备客观性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特点,避免敷衍和过于主观的情绪色彩。怎样才能将复杂的问题简洁明了地总结出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呢?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采。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一

以秦皇岛为例。

魏玉亭。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其传播速度更加便捷迅速。科学技术使。

献数据库、游戏出版、教育出版、音像出版、网络原创文学、电子图书出。

版、网络博客出版等都发展迅猛,这都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以秦皇。

岛市为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皇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各种文化需求十分丰富。它位。

于河北省东北部,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

山市的滦县、迁安,北依燕山,南临渤海,风景绮丽,气候宜人,是历史。

文化名城,也是唯一一个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旅游城市。西南距石家。

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秦皇岛有天下。

第一雄关山海关,有国际知名的夏都北戴河。从地理位置上看,秦皇岛。

毗邻京、津、唐,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京津文化圈和环渤海经济文化。

圈的强势文化和文化产业为秦皇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信。

息、经营、管理、产品等方面的机遇和样板。

秦皇岛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底蕴厚,文化遗存。

多,艺术种类多。目前秦皇岛市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1项.昌黎。

地秧歌、抚宁鼓吹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县秧歌、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秧歌、卢龙县民间诗词、赵家馆饺子制作。

技艺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先后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秦皇岛的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人文优势。

近几年,秦皇岛市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贴近市场,围绕着秦皇岛。

旅游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把创新文化产品与。

活跃旅游市场紧密结合,不断的提高秦皇岛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

设的水平,旅游和文化产业互相促进,互相支撑,仅北戴河一个区文化。

及文化创意产业一年创造的产值占到该区gdp的25%.近几年.通过。

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秦皇岛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不断增长,2008年达到11亿元。以市场之手.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合理调配。秦皇岛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一个文化应当通过高科技手段用现代人喜欢接受的方式展现出。

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借助文艺创作与表演,开始开展地方性文化。

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卓有成效.对于在其他城市的推广也是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魏玉.~(1982lo一),女,硕士,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助教。

※基金: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科。

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以秦皇岛为例》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001a439,课题主持人为魏玉亭。课题组成员有王文龙、张竹岩、焉树芬、贺敏。

[责任编辑:汤静]。

15__。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二

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是缺乏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其次,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很好地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当前应从以下面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转变和改进政府职能,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投资的制度体系。这其中包括建立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投资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监督体系、科技咨询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与创新间接相关的政府补贴制度、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应制定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完善企业的产权机制和法人治理机制,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紧建设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投资与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有利于保证创新投资主体、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信息畅通,有效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第四,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必须花大力气,着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三

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七五”期间的21。94%增长到“十五”期间的50。19%,“十一五”期间增长至59。92%—69。94%之间(福建省科技发展报告,),以此说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很大提升。但是,福建省科技进步始终没有成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农业发展还处于依赖物质资料的大量消耗阶段,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而农业科技创新则必然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为此,对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统计的统计数据,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

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

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开展合作,加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进程。

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现状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产学研合作以及省际、国际之间的合作程度均呈现比较滞缓的趋势,既无法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全面共享,也还难以达到与世界接轨的水平。

1、强化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福建与台湾地理、气候、土壤等相近,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相同,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强闽台农业信息、科技、教育、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合作,建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加速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拓展合作的内涵。福建省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对福建省闽台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闽台农业合作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与支持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开展技术项目合作,通过提供研发所需部分资金、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应用研究,取得知识产权和成果优先转化权,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鼓励与支持产学研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中心,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机构,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3、设立福建省农业技术引进与合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育种新材料、新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引进、创新;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用于引进技术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实验与应用开发合作、推广产业化合作。

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农业技术供需脱节,农业企业创新投入低,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学术界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约束背景下,农业企业或农户低碳生产技术、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等应用程度的研究结论不够广泛,无法为政府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因此,为了准确把握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农业企业或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意愿,需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的软科学研究,加强对农业企业或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政府把握政策制定的侧重点和落脚点,提出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提升福建省的农业科技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约束背景对农业生产提出的新挑战。

(六)明确目标,突破重点领域及攻克关键技术。

1、重点领域。围绕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将重点领域集中在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范畴中,推进农业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是粮食作物高产优质育种领域;二是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领域;三是设施农业工程建设领域;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五是节水农业发展领域;六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七是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四

摘要:对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体现国家实力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要想具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引领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之,科技创新能力为当今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是增强尤溪县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尤溪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1.1强化政策保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尤溪县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尤溪县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经济政策。同时,在推广和应用质量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创新项目与新水平、专利申报、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也制订一系列奖励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对经国家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事业单位奖励5万元,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完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应用与转化等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

1.2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以首席专家为领头人的技术团队,承担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并为重要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在技术引领、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

1.3搭建科研平台。

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组建研发队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技术的新产品。目前,尤溪县已有2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科技研发技术中心。尤溪县的林产加工企业通过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南京林业科技研究院、福建省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通过国家产权局登记注册的共有147项。20xx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达5000多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2435万元,占48.7%。有效促进了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的提高。

1.4发展高新企业集群。

一方面,积极引进高新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金相对薄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618”“728”等平台,注重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产业。另一方面,重点培育高新企业分期、分批对自主研发、基础条件好的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如柏毅竹业技术开发公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特别扶持有条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如百营木业有限公司。

1.5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一方面,鼓励帮助企业创造知识产权,20xx年以来尤溪县共申请专利203件,其中发明45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3件,其中发明7件。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产品。重点扶持、发展、保护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群体,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为载体,依托“618”平台,先后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历大学等科研院校,围绕食品加工、化工、矿业、竹木深加工等开展科技合作,形成了科研项目从立项申请,立项评审、科研过程管理、成果验收等完整规范的科研管理程序。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引导鼓励企业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三明市柏毅竹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国家创新项目“旋切竹薄片生产工艺关键技术设备”研究,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省域重大项目“抗腹泻大约克新品系种猪选育与开发应用”研究,这些项目突破制约行业发展技术瓶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2.1创新意识氛围有待增强。

有相当部分企业法人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够重视,小富即安,维持现有产品、工艺、装备多年不变,没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部分企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仍偏重以吸收、引进和模仿为主,从而忽视了自主创新。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兴企的文化理念不强,缺乏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尤溪县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尤溪县的经济发展。

由于企业主体意识不强,科技创新理念淡薄,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风险投资的渠道也很不畅通,导致尤溪县大多数企业的科技投入和研发经费严重不足,与全县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另外当地政府虽然已出台一系列缓解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大明显。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核心技术或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只能停留在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和试生产阶段,一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因得不到及时的.投资而难以形成产业化,一些原来属于高新技术的产品由于资金问题而无法紧跟升级的步伐,正逐步丧失其原有优势。

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等,工业企业中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技能不匹配,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县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人,中级职称2800多人,高级近600人,仅相当于一所大学的拥有量,企业中的人才尤为缺乏,如我县100多家纺织企业,没有一名高级纺织专业人才。

一是由于尤溪县企业用地紧张的局面没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大大制约了尤溪县注册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发展;二是国家、省、市、县出台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有待提高;三是在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人员培训、企业诊断、融资中介、人才引进,以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等科技综合服务方面有待进一步做深、做细、做透;四是自主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在专利保护、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宣传力度等有待加强。目前,全县市级研发中心仅1家,县级研发中心有4家。

3.1强化产学研结合。

一是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运行机制。通过科研体制改革,促使在科研的各个环节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二是支持产学研各方建立更为紧密合作。鼓励产学研各方联办企业,共建研究开发机构,以扭转企业无适用的成果,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的局面。

3.2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引导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加快引进吸收和消化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形成自己的品牌,尤其要加强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引导和扶持,支持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培育一批上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3.3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一方面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产品、技术、管理和设备,走出一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捷径。另一方面主攻项目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提升我县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尤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放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3.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科研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政府要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发挥院士及专家团队的高端智脑作用,做好各个院士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实施等各项服务工作,积极促进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3.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进行科技投入,要促使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激励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入股、合作、引资等多种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大力吸收民间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3.6注重科技载体建设。

一是建设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科技创新网络;二是发挥特色基地集聚作用,以竹业、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集聚优势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纺织服务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

3.7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一是引导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尤其要开发节能降耗、升级换代、市场覆盖面广的新产品;二是引导企业才用新技术、新工艺,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企业改装设备,用一流的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

结论。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健康平稳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式下,尤溪县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市场空缺和空间,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环境营造和政策激励,激发科技企业寻求机遇,趁势而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夺取创新“话语权”。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五

为全面掌握我市科技创新情况,按照省政府研究室要求,我室会同市科技局共同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科技部门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由发改、经信、科技、财政、人社、农牧、商务、企业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力大幅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达到国家二类地区水平,位列全省第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我市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金川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金昌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金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金昌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金昌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意见》、《金昌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研发投入、创新团队、孵化器、创新载体的扶持力度。从2013年开始,市、县、区财政每年各拨付100万元科技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创新人才。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列支创业创新引导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创新创业。2015年全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5.52亿元,占全年gdp比重达到2.46%。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创新合作,采取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建立合作载体,重点扶持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研发机构9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组建成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农艺研究院1所;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0家、科技孵化及检验检测中心1个,在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1个;与国内7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人才特区”为契机,大力实施镍都百名青年英才开发计划、“312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等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科技人员组成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不含中小学教师),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600多人,其中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70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105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31人,“555”创新人才5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7人;科技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2%,中级职称人员占45.2%,初级职称人员占42.8%。

(三)强化专利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能力日益增强。认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迅速,专利申请量由2013年的519件提高到2015年的646件,专利授权量由2013年的268件提高到398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8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7件,居全省第2位,金川集团公司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构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2013年至2015年,全市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4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5项,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达4100多万元;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3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3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2.24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3亿元。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激发。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按照“能放则放,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要求,全面清理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规定,适时调整并跟进出台新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创新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金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金昌市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金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等制度,全面推行科技立项课题制和招投标制,修订完善了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励资金分别由8000元、5000元、3000元提高到20000元、10000元、5000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督导考核机制,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度,把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并将财政投入、平台建设、人才支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及指标完成情况等内容纳入县、区、市直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财政列支科研经费不能很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企业r&d投入意识不强,难以开展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攻关研究,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科技事业发展。

二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除金川集团公司及其他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长远战略眼光,有的企业虽经多年发展,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连一项专利都没有,自身建立的研发平台也只是简单的化验或产品质量检测,企业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缺乏科技合作,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科技活动层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小,科技创新和研发力量薄弱。近几年,我市尽管借助建设“人才特区”建设引进了不少急需紧缺人才,但总体上看,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依然不足,尤其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和实用型技能人才。部分科技人才的岗位匹配性不强,人才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四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域内缺少独立的科研单位,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担负技术创新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五是科技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科技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影响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初创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面投融资瓶颈尚未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中科技创新目标考核指标少,权重小。

六是县、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均衡。金川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4%,永昌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只有0.45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44%,并且在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激励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将围绕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特区”建设,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坚持不求最好、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着力引进一批资深专家、海内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安排住房,提高生活待遇等,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采取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方式,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才尽其用,加快汇聚一支有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是驱动创新的引擎,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一体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创新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尊重创造、宽容失败、激励“草根”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聚焦产业抓创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着力围绕我市主要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做强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循环、高附加值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有色金属、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变,产品向终端化延伸。立足现有的基础,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在采矿、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行业聚集发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由增量扩能向提质增效转变。按照集聚化、便利化要求,推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以及文化旅游、信息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三位一体”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全社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在“十三五”期间达到gdp的3%,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保险业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外汇管理制度,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等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完善科技开放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在引进和集聚创新要素上下功夫。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强化协同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关系,鼓励并支持国内外企业和科技机构参与我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公开招标和竞争,创新科技项目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扩大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与国际性合作和交流,引进管理、技术与智力。大力推进高新产业技术发展,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鼓励并支持企业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参与全球竞争。

(六)加快构建科技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开发区现有科技孵化器基础上,加快创建金川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河西堡循环化工产业孵化基地、永昌县中小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孵化基地,形成一区三园孵化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探索孵化器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孵化器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金昌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继续积极打造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中心专家带着技术成果进企业、企业研发人员带着问题进中心的互通机制,拉近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化距离。以创新服务为重点,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建设科技大市场、众创空间等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一个企业的发展亦与创新息息相关,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只要高度重视“创新”,理解了创新的根本意义,不断在企业中实施创新的手段,企业就会不断产生出人们所需的新产品,从而企业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新的面貌。

科技创新既然是作为即将进入2l世纪的主要指导新思想,首先这一思想要在企业结构中形成共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成立专门班子去研究去实施。这种班子既不能隶属于过去总师技术系统,又不能隶属于一般管理系统。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应当具有更高层次,作为主要厂领导来说,可以为他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作为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应当作为企业发展的总参谋部。他的功能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拟订长远发展规划、设想、建议,也可以为企业现行生产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科技素质服务。

当然一旦建立创新思想的科技发展体制,企业内原有的科技、管理系统,其功能亦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实为了满足21世纪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及体制早就应该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满足不了具有划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工业的要求。

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太湖周边地区开展好企业创新活动呢?创新必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探索这一地区创新的方法,从工业企业方面来看,必须引进高新技术,摒弃过去“五小”带来的危害,几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危害、哪怕是一点点影响的企业必须坚决彻底关、停、并、转,杜绝一切污染源,应把发展高新技术、无污染新技术作为太湖周边地区企业发展的唯一立足点。

四、创新工作方法的探讨。

研讨科技创新的工作方法是每一个单位极需了解的,创新本身是一种开拓,其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然而不断总结和探索创新的方法是会有利于创新工作的深入展开,这里仅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1.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创新往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新的发展、发明、提高。因此对现有的科技基础不能忽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断总结已有成果,然而不能墨守成规,在总结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新的建议,以利把原有的水平向上提高。

2.超常思考,不断开拓。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有科学幻想头脑,要具有超常规想法不断开拓的思想才能不断使创新达到新的境界。3.博采众长,善于运用。创新本身要充分运用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因此横向之间,上下之间要多通气,多了解情况,充分利用已获得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别人、别单位已取得的成果,勇于提高自己,扩展创新的思路。

五、高度重视人的创造力。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有独创性的人往往脑子灵活,转弯快,不循规蹈矩,作为领导,尤其是人事部门的人更要注意到这一点,应不拘一格选人才。人的才能不可能一下从天上掉下来,在企业内,要不断组织学习和进行培养。

第二,要善于运用好总结表彰的手段,对有创造力的同志要不惜重金聘用,对有成果的同志要不惜重金表彰,使之不断开拓,为企业更快更好更多地创造更新的产品。

第三,广开才路,不断引进人才。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中十分注重从企业界中引进经过三、五年工作锻炼,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青年人才。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七

[摘要]讨论了科技论文的标题、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等几部分内容的作用和写作方法,并指出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为初次撰写科学技术论文的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论文imrd模式写作技巧。

科技论文是反映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管理经验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就某一项科技研究成果或管理科学化的探索加以论述,并以可靠的实验数据或调研资料等为例证,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独到见解,得出创新结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享有崇高威望的英国皇家学会率先制定了科学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以后对其作了多次修改。这一工作对实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化奠定了基础。统一规范的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有助于科研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促进科学工作的进展。因此,科学、客观、规范的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工作者所必需的。

目前,普遍流行的规范化的科技论文写作模式是imrd模式。这种范式始于近代实验科学兴起之际,建立在科学研究的观察可重现原则之上。它首先界定研究所关心的问题(introduction),再介绍研究问题的方法(method),然后陈述研究的发现(result)以及发现的意义(discussion)。下面我们依据imrd模式,对科技论文的标题、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各部分内容的写作方法加以探讨。

一、论文“标题”的拟定。

1.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论文的“点睛”之处,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部分。读者首先对标题发生兴趣才会去读摘要和全文。读标题的人要比读原文的人多得多。所以,论文标题要点明主题、标新立异、信息充实,标题中的文字要细心推敲,精心组织。拟出一个好的标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的论文标题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利于进入论文标题索引,利于论文被检索、流通和传播,并且还会引起编辑和审稿人的重视,利于论文的发表。

2.标题的基本要求。

标题的长度一般不超过20个字,好的标题应该是尽可能少的词语充分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反映论文的主题和研究范围。其基本要求是论文标题具有准确性和简明性。准确性是指恰如其分地反映论文研究的主题和范围。避免使用含义笼统及一般化的词语。例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土壤施肥研究”便显得题目太大、太笼统。这个题目虽然表达了论文的研究主题――施肥研究,但是在什么土壤上给什么作物施肥就不清楚。应视具体情况补充反映文章主旨的中心词。如改为“盐碱土壤中棉花的磷肥使用方法研究”就很充实而具体。简明性是指标题的用词应简洁明白,应选用本学科领域最易概括、词义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引用的规范的术语,使人一看便知其意。例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关于在显微镜研究中增加一种能在物体和背景之间或物体本身特定部分之间产生颜色差别的新方法”长达40多个字,显得标题太长,看上去很具体,但读起来费劲,反而使文章的主题不明确。可以缩短成“一种能在显微镜检查中产生色差的新方法”。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及写作要点。

1.论文摘要的作用。

摘要是论文的精华,是对论文的每个部分的概括总结,应该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摘要的作用基本上有四个:一是使读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创新之处,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论文全文;二是使刊物编辑人员快速了解论文内容,对论文的进一步处理做出反应。写作良好的摘要,可提高刊物编辑人员对论文的兴趣,并迅速做出反应。文章能否被接受发表,常常决定于文章的摘要写的好坏,因为审稿人往往阅读了摘要后就基本决定稿件是否有价值。三是使有关决策人物在没有时间阅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了解科研工作情况,及时评价成果,对科研工作给以认可、支持、资助,便于开展下一步工作。例如,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组委会通常先发征集论文摘要的通知,根据摘要决定是否通知作者寄送全文,是否邀请参加会议,决定参加哪一个分组讨论会等。四是论文摘要通常被编入文摘刊物或检索类期刊,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其读者面要比原学术刊物大许多倍,使有更多的同行检索阅读或引用该论文。

2.摘要的分类及写作要点。

按摘要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大致有3种类型:即报道性摘要(informativeabstracts)、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abstract)和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是全篇文章的浓缩,它不但叙述论文的主旨、方法、主要结果、重要性和结论,而且需要列出有关具体的数据。这类报道性的摘要多用于试验性或技术性较强的论文,相当于简介。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摘要主要概括论文的方法、主要结果、分析过程、论点和结论或某一专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动向和展望等,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篇幅以100字左右为宜。这类摘要通常无具体数据,多用于理论性较强的综述文章。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这种摘要一般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绍论文的论题,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100~200字为宜。例如,下面的一篇文章的摘要可视为报道-指示性的:“分析了佳木斯城区水资源赋存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注:指示性部分,没有指出是什么特点和什么状况);指出了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已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过境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日趋严重、节水工作进程缓慢、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对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限制采用地下水的自备水源、推进节水工作等对策措施(注:报道性部分,指出了具体的问题和对策)。

一般地说,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应该注意的是,摘要不能出现在论文中没有出现的结论和信息,不要对文章进行评价等。不要有表格和图示等,尽量不要有缩写词,不要用一些冗长难懂的句子。

三、论文“引言”的写作。

1.引言的作用。

引言是论文的因子,是对论文的概括性介绍,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言的目的是介绍研究的背景,使读者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出版物和最新的研究信息,提出作者研究的问题和范围,做此研究的目的和理由等。好的引言可以吸引读者去阅读全文,真正起到引路的作用,差的引言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终止对文章的阅读。

2.引言的内容和结构。

一般地,我们可以将引言的内容分为三或四个层次。第一层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第二层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和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与意义;第三层说明自己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第四层是引言的结尾,介绍论文的组成部分和结构、所报道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有些文章可以不在引言中出现第四层的内容。

引言的结构可以像一个漏斗,由粗到细,从大家感兴趣的一般问题或论点引到与本研究有关的主题,在内容上各个层次所占的篇幅有很大的差别。第一个层次往往占去大部分篇幅,对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一个层次则会比较简短。

四、论文的“材料和方法”的写作。

1.“材料和方法”的作用。

在引言中可能已经提到了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给以详细介绍。写作这一部分的作用有三个:一是提供较为详细实验材料和方法,使别人能够重复这一试验;二是使读者判断你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及有效性;三是对材料、仪器、方法等介绍,可给同行以启发和参考价值,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

2.写作技巧。

“材料和方法”的内容一般包括:(1)材料的性质、性能、产地等,所用的仪器要有名称、型号、生产厂家或国别。(2)实验场所具备的条件等;(3)采样、实验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与过程等,采样与实验过程要根据先后顺序描述;(4)理论分析,包括理论依据、基本原理、公式推导和数理模型等。

这一部分写作可以分列小标题,小标题一般用名词或词组,不用句子叙述。如果研究方法是作者创新的,要详细叙述,如果是前人报道的,可简单提及,并提供参考文献。实验材料或使用的实验药品较多时,可以用表格来说明,这样可使文章清晰易懂。

五、论文“结果”的写作。

1.“结果”的作用。

结果是实验得出的数据,它是论文的核心,是推理和论证的重要依据,是论文的生命之所在。结果部分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对实验做出一个大体的叙述,而不是重复材料和方法中的.细节,然后给出试验的数据。论文的结果部分主要是陈述试验所观察的现象和事实;归纳总结试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试验数据,为进一步判断、推理和论证提供依据。结果中的数据要有代表性,易读易记易比较,而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

2.“结果”的写作技巧。

“结果”部分应该短小精练,因为前面的材料与方法已经告诉读者为什么和如何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后面的讨论部分将告诉人们结果的意义。研究的成功与否在于结果,结果应是清晰准确。图和表格能清楚表达结果的话,可伴有少量文字解说,不必反复解释。对图表的文字说明不等于将图表中的内容或数据重复一遍,要对图表中的数据加以必要的综合提炼,强调主要结果。一般地,表示同一内容的图和表格不能重复。

“结果”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如实地展示计算结果和数据。除此之外,作者还要对所得到的重要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用1~2个句子说明其意义之所在。为“讨论”部分展开归纳、演绎推论或做出结论等提供铺垫。但不能对结果做出整体推论或结论。有些刊物要求作者将“结果与讨论”或“结果与分析”合写,那就另当别论。

六、论文的“讨论和结论”

1.“讨论与结论”的作用。

“讨论”是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论证,是对结果的必然性、偶然性、可靠性和重要性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论述,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讨论”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也是最难写的部分,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高水平的讨论往往能提高论文的水平和价值,从而有更多的同行引用该论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错误的讨论也会使论文遭到编辑和审稿人的退稿,即使论文的数据和结果会使人很感兴趣。

2.“讨论与结论”的内容。

“讨论与结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4)对没有意想到的结果进行解释;。

(5)最后明确给出结论。讨论要与引言相对应。引言中常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在讨论中要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做到前呼后应。

3.“结论”的写作。

讨论之后应该有一个简短的结论,说明本研究的重要性。结论的内容主要是总结研究者到目前为止作了什么工作,得出了什么结果,这些结果对现在来说有什么影响、意义和价值等。文章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基于研究结果,切不可任意拔高和外推。结论部分才是文章的高潮所在,是作者通过试验推理得出的最后见解,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因此既要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又要鲜明准确,简短有力。在最后时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是将“结果与讨论”作为一个整体来写作,这时结论可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来写。如果“结果与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和总结,那么结论就可以写的短一些,不要再重复讨论的内容。

总之,科技论文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和抓住了这些规律,科技论文的写作就不再是难事。但是,论文写作方法也不能死板硬套,初学写作者可以根据有关刊物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达到发表和交流传播的目的,促进科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3]罗伯特戴,芭芭拉盖斯特尔.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4]刘润进,王金宝.实用农业科技英文论文写作教程.科学出版社,20xx.

[6]从丛,李咏燕.学术交流英语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八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自10月开园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浙江省农业人才创业园、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2月份被授予杭州市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领头雁,余杭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正是中心与高等院校、高等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人才、积极培育一批走产学研路子的科技型农业企业等强化科技依托的一系列举措所产生的良好结果。

1发展背景与现状。

余杭区区委、区政府于5月提出建立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206月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余杭农业如何适应国际竞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农业开发区为此探索路子。二是余杭撤市建区以后,如何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为此探索路子。三是“创业在杭州”,余杭如何面向农业高科技人才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引入、孵化、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品,加速余杭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推进余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目前,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首期3.2km2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六通一平”水平;重点开发了名优小水果种子种苗开发、特种蔬菜引种示范推广、彩色苗木的引进、无土草坪研发、果蔬农产品深加工等项一系列高新农业产业;建立了较强的科技依托体系,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从相关单位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园区科技顾问,入区的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都拥有一支基础好、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并且在其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主要所做工作。

2.1科学论证,正确定位。

根据农业发展趋势、专家意见和余杭的实际,园区定位为集科技型、生态化、观赏型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园区发展方向定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都市型效益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载体、外向型农业的展示窗口、休闲观光农业的胜地。

2.2创新运作理念,规范合理运作。

中心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作机制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农业高科技的引进、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产品按市场定位、效益优先。

2.3注重基础建设,提供硬件保证。

203月中心全面启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积投入各类建设资金8500多万元,目前中心已完成了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或项目的快速启动、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加强科技联姻,实现强强联合。

中心需要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而高等院校需要科研成果的辐射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达到双方共赢目的。自开园至今,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同时区政府在资金上向入园企业倾斜,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并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中心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书,租地33.3hm2亩创建了“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组建了以5位教授出资的“杭州格林森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有效地辐射推广了大量园艺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组建农企孵化器,增强企业凝聚力。

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新农业人才。通过利用孵化器平台可以有效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风险资本对在孵企业股权投资;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在孵企业的金融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加快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人才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2.6培训推广一起抓,促进成果辐射、推广。

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应用科技培训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建立了科技培训服务区;二是聘请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培训当前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培育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实用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员,从而真正使农业技术推广到企业各个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村;三是培训内容力求实用,农民最实惠的,中心安排的培训内容都是农民听时就能用的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逐渐被社会各界看好。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离其发展目标:全国有影响、有江南特色、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园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区委区政府下达给园区的初期任务:到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要实现观光收入100万元、农业产值1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0亿元,离这个初期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3.1加强“双招双引”工作。

把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着眼于“高、新、外、大”的农业高科技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宽视野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活动,把高等农业科研机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高新农业科技项目引入园区,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3.2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单位合作。

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同时还应引进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与它们的全方位合作,建立一个较为全面、权威的外部智力支持体系。

3.3做强做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孵化功能。

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加快其成果转化。园区将加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硬件建设,建设一定规模的科技综合楼,解决种养殖高科技农业企业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建设一定规模的专家楼,使整个园区的孵化、产业、生活服务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3.4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中心将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需要,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设计详细的运转规划,建立由政府、企业以及其它风险基金组成的培训基金组织,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产学研、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达到农业产业化、技术高新化、质量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力度,做到现代农业生产与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目前,园区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绿化、果树种苗、农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格局,已初步具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条件。在今后的几年里,园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成立专门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导游介绍、生态停车场的建设、图片展示、餐饮茶点、会场服务、农产品旅游销售等服务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九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由于我国的国家控制点布设的时间较久,使国家的控制点破坏较多,所以引起这些己知点的坐标有时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而gps的起算数据直接影响其精度,所以要通过约束平差计算找到误差较大的起算点并将其剔除,从而来提高平差精度。

本文通过对gps起算点、起算数据精度的研究,从中找到提高gps测量精度的方法。

2gps控制网起算点分析。

2.1起算点的影响因素。

起算点主要包含点位本身精度和点位的分布两种因素。起算数据的数量在gps控制网中也尤为重要,gps联测的起算点一般应以3个以上为宜,并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周围。

起算数据的拟合检验法。

1)gps网三维无约束平差。

即gps基线的起点到终点的坐标差,对每一条基线向量均可列出三个观测方程以及对应的方差阵、协因数阵和权阵。

(1)。

按最小二乘法可得到wgs-84坐标系统下的坐标。

2)起算数据的拟合。

设有m个起算点,在54坐标系统或地方坐标系统下的坐标为。

(2)。

对应的gps网中的wgs-84坐标系统下的坐标为。

(3)。

根据正形投影原理,然后按最小二乘法计算各坐标改正数vx和vy,进而可计算拟合坐标中误差。

根据vx和vy的值的大小可以判断起算点的质量,如果某点的vx或vy较大,则说明该点可能有问题。

3gps起算数据对其精度影响。

3.1起算数据误差对残差的影晌。

残差的计算公式为:或假设上述待平差的网除有独立网的几何条件(无约束)外,还有非独立网的附合条件(约束),此时上式的闭合差可为。其中,表示无约束平差的闭合差向量,表示约束平差的闭合差向量。

(4)。

上式反映了起算数据误差对残差的影响规律。

3.2起算点精度对gps基线的影响。

实验数据分析计算。

现选取了某gps控制网中的2条基线(d001-d002和d001-d003)作为研究对象,用软件tgo进行基线解算,解算时人为的将固定点坐标分量分别加入一定的误差,采用以下6种方案作比较:

方案1:将起算点的经纬度和大地高分别加入误差+1.0″(n,e),15m(h);。

方案3:将起算点的经纬度和大地高分别加入误差+5.0″(n,e),60m(h);。

方案6:将起算点的经纬度和大地高分别加入误差+20.0″(n,e),150m(h)。

经过软件数据处理可知:方案1的偏差最小,方案6的偏差最大。因此,起算点坐标误差越大,对基线向量解算结果影响也越大。

3.3起算点对高程精度的影响。

以长武某个工程为例,需要在测区布设四等gps控制网,坐标系采用北京54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当地国家点遭到严重破坏,只能在测区的一侧找到3个gps控制点,且分布不均匀。

本次实验采用中海达数据处理软件hds20xx进行处理基线,为了检验起算数据的精度,进行如下数据处理:

1)进行自由网平差;。

2)用控制点s002-s003-s007进行约束平差;。

3)用控制点s003-s007进行平差;。

表1三种方法高程比较表。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用2个起算数据和用3个起算数据分别进行高程拟合时,距离已知控制点越远高程变化量越大。同一个点两种方法高程拟合最大变化量是1.13m,而最大中误差只有0.035m,此时的中误差已不能代表它的实际精度。

由于只有3个起算数据,没有多余的起算数据判定具体哪个起算数据的高程有问题来剔除粗差点,然而可以通过高程拟合变化规律和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当只有3个起算数据时,我们可以对起算数据高程精度进行检验。高程拟合时,我们可以先进行自由网平差,再进行约束平差,若两种方法高程拟合成果变化量很小,则说明起算数据高程之间匹配较好;若差值变化量很大,则说明起算数据的高程精度匹配精度不高。因为自由网平差的高程成果相当于提供一个高程基准面,而约束平差相当于重新定义一个高程基准面,它们高程成果理论是一个固定的差值,若差值变化量较大,则说明起算数据之间高程精度匹配不高。

参考文献。

[1]王慧南.gps导航原理与应用[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2]宁津生等.测绘学概论[m].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3]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4]测量定位技术[m].北京:化学出版社,20xx.

[5]原理及应用[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

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高端农业,才能够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并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朝着精细、休闲、品牌、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才能够提升农业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使得我国农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农业科技培训的意义入手,接着阐述了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创新,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生活的宽裕度,还可以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整改农村面容,提倡民主管理方式。这不仅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科技的进步,实现拉动着素质的提升。农业科技培训是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也是创新农业科技培训的基本需求。只有实现农产业的解放,不断融入科学技术,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只有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谋取全新的出路。只有清楚的认知到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对需求,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国家农业科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强化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才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决策意见,将农业科技的作用凸显出来。当前世界的科技发展中,很多的技术逐渐问世,只有不断认知科技培训,扩展其知识范围,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特色,更好的迎接经济知识的挑战,紧随时代发展步伐。

2.1创新农业技术主体。

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完善市场体制,及时转变各项工作方式,转变传统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的体系,这类培训模式难以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实际生产需求与市场需求、技术需求严重脱节,正是由于这一因素,使得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被剥削。政府应该创新各类技术与政策环境,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与保障绘制,政府需要承担公益性技术,针对一些具备强大经济效益的新技术,必须要依据市场,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2]。鼓励各个企业、协会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督机制,创业各类中枢格局,实现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构建双赢的局面,全面激发农业技术的'创新。

2.2制定农业推广机制。

在进行农业技术与农业价值的创新中,必须要实现科学技术的扩散,以此实现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农业推广机制,将其作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以此将国民经济的作用凸显出来,实现农业地位的凸显。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是以农技推广为主的扩散模式,这类推广模式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其属于单向性扩散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发展需求。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散各个互动机制范围,以此弥补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依据相关研究性显示,我国科技机构主要是针对农户开展的科技推广培训,在其应用中难以获得最佳成果,在农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实现推广机制的创新,强化政府与市场农业技术之间的结合,在维护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构建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强化民间推广组织的应用,开展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方式。

2.3构建科学培训模式。

在构建新型培训模式的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科技用户、服务主体作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实现机构、科技服务的创新,将科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与社会效益凸显出来[3]。构建以公益性为主的科技培训方式,在充足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建设以科技创新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为主的科学培训模式,只有实现科技机构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其培训中还需要强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点带面开展针对性的科技培训作业,及时转变传统的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建设以科技培训方式为主的培训模式。不仅如此,还需要强化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强化其示范并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全面提升农业的优势,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促使科技成果朝着金字塔式的样式开展扩散,及时将不足之处反馈到上级,实现成果的完善,基于辐射目标的基础上全面确保农业科技培训的影响范围。

2.4夯实基层培训工作。

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必须要实现地方培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结合基层的实际需求,全面落实下乡进村活动,加大干部班子、党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基层需求基础上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能够提升农业科技培训的适用性,强化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的联系,以此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3.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

能够得知,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够实现成果的转移与扩散,在农业科技培训中,成果的转移、扩散、推广属于关键环节,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量事实一再表明,农业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南方“水深”,北方“火热”;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和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阶段性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秋冬季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全球气候不同寻常,“极寒天气”成为全球焦点,近期南方雨水成患,等等,农业生产形势极为严峻。正是基于农业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一号文件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这些年我国自然灾害、异常气象频繁,但粮食生产还是实现了“八连增”。其中,科技抗灾为实现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保障,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灾中求稳,稳中保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科技对粮食保稳增产作用的第一位就是种子。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5%,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实践证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0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用了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强调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这表明,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3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员的实践和创造,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应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长期以来,我国业已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事实上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撑起粮食安全的大厦,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科技人员的智力支持,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好技术只有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两者合一所建立起来的科技服务强力后盾,有助于加快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机研究及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在年中央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农业战线的方面军,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4.1发挥现代农业装备的物质支撑作用,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农民摆脱千百年来繁重生产劳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农机技术推广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就为农机研究和技术推广指明了发展方向。

4.2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把科技传到农民家。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作为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部门,应抓住机遇,立足岗位,以提升全省农机科技水平为己任,不仅重视科技创新,力求多出成果,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使之尽快服务“三农”。开展科技服务,将科技的种子传播到农民田里,使农民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科技信息,获得更大的致富力量。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二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期。5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这一成就的取得实属不易,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十一五”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四个立足”,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继续保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立足产业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已建立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聚集中。特别是,为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我国以产业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逐个环节梳理技术需求,帮助农民排解生产难题,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开辟了新思路。

二是立足农民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根据农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截至2010年底,82.5%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已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有力地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农技推广人员在近两年的抗灾夺丰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培训。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及时调整聚焦培训重点,引导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主动地扎根农村,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立足国情特色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5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富有成效地探索出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支持的新机制,营造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形成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粮食综合单产达331公斤,比“十五”时期平均水平高出30公斤以上,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稳定在60%以上。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倒逼压力。从耕地资源来看,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面积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从外部投入品来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外部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不小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作物来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我国农业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一实际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

实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当前,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农业现代化新要求,我国需要大力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到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调整。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二是由仅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到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调整。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由单一农业生产技术到多功能多层次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薄弱,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十二五”时期,我国必须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三是强化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四是创新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科技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重视发挥科技信用评价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三

摘要:党的十八大重新强调了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加快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鉴于此,结合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响应党中央的战略规划,提出在新时期我国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实施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八大会议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战略[1]。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直接从事农业的实干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创新意识与踏实钻研精神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开展。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农耕文明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开始逐渐转型,由原来的粗放式农耕逐步走入机械化、产业化的科技农业道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农业已初成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也形成了依托于高等院校、专科学院为主导,相关政策、文件为保障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的基本条件。近些年,相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组成也建设成了从专家教授到农民的多元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素质较之前有显著提高。在“十二五”初期,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总数已远远超过25万人,在这之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1/5,硕士以上学历也超过1/6。人口的整体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更替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但宏观来讲,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比重偏少,从事基层农业的激情不高,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尚未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检验农业科技成果的一线人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转化率等。

形成关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其主体多样,可以是具备高技术素养直接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或者是高校中专门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团队等。在这之中由于我国科技人才资源、设备设施为不同科研单位所有,受行政区划、行业领域等制约,条块分割,共享不充分[2];以课题组制的科研组织模式相对封闭、分散,低水平重复,而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很好地实现各个不同主体间的充分协调合作,没有建成具有体系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要求。

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无论是从事直接生产的还是专门搞研究的,其所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在不同程度上尚未形成有利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环境。例如,由于对科技人才创新导向与生产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在科研实践中重科研、轻应用,重论文、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多侧重于跟踪式、模仿式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多,但低水平重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少,缺乏基础性、原创性成果[3]。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在生活环境方面一般都较为简陋,正是因为如此而导致人才逐渐流失,评价体系直接导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不是放在农业科技的实际创新应用上。

2.3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不规范。

从事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一般没有较为系统的管理机构,这种零散的分布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数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缺乏相关的政策或者管理规范给予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再加上部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更容易造成相关核心技术外流被国外申请为专利。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力度是有的,但针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倾向并不明显,缺乏财政的有效支持,直接导致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运行经费、相关人员的工资等方面的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打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1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队伍建设。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新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思想和“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发展的资本”的理念[4],把人才作为单位的一项无形资产和发展的资本,把管理的视角由工作转向人与工作并重。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社,将合作社与当地的农业院校联系到一起,实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多样性、创新科学化、技术应用化等,农业院校定期对站点的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解交流,农业合作社成为高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检验的第一站,将合作社人才的`引进与高效毕业生的实习相结合,新毕业大学生一律安排专人指导培养,通过“传、帮、带”和“压担子”锻炼,加快了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的速度。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跨县、跨省、跨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总站,将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汇总后,相互交流学习,定期开展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头脑风暴,搭建各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学习锻炼的平台。

3.2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环境。

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最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时,需求才会上升,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完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基本工作设备,淘汰陈旧的设备的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将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实际工作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工作场所方面,实际考察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场所,依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工作场所建造一些平时的健身设备等,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通过创新文化建设、科技论坛、大力宣传报道创新业绩、学术研讨等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开展与其他单位的联谊活动,逐渐消除农业科技人才的封闭趋势,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改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这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

3.3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竞聘上岗,提升工作效能。牢固树立“知人善任、人岗相适、量才使用”的用人观念,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全员聘任制度,实现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做到用当其时、各展所长。坚持岗位管理,优化人才配置。按照事业单位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完成科学设岗定责,实行岗位管理,进一步优化对人才资源的配置。坚持目标管理,挖掘创造潜能。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勤管理岗位分类,确定年度工作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考评制度。同时,为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四

[摘要]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河南省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转变科技管理方式,创新科技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径。在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建设中原经济区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探究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联盟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中要得到充分重视。强化各种资金和协调支持力度,化解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运行中与现有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加强联盟管理,进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凝聚力。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农业科技创战略联盟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和实际发展需要而言,联盟在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要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和项目管理等手段措施,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要编制好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规划和联盟本身发展规划,以提升联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产出和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环境。围绕产业化和市场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支撑联盟可持续发展。紧盯农业现代化建设短板,瞄准科研、转化、应用、服务等关键环节,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化。面向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业重大需求,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市场能力、服务能力的融合,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发挥骨干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协作配套发展,完善河南省农业产业生态体系。

动力强不强是联盟建设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加强动力条件建设能凝聚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向心力。首先,建立科技创新公用服务平台,包括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公用共享、专利数据库管、科技情报等)、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与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并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产学研合作等。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奖励扶持和研发补助,推进产学研联合,进而化解联盟创新过程中不同利益矛盾的诉求,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升联盟之间合作的价值,强化联盟成员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信任度,降低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成本,激发联盟成员之间协同创新的激情,促进联盟科技创新支撑河南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律法规对联盟发展极为重要。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身份给予法律确认和保护。同时,维护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正当合法权益,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与科技创新成果给予保护,对联盟中的欺诈和背叛行为严惩不贷。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协议签订基本原则、程序,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明确违约责任追究力度。

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课题论证、实施主体地位。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渠道,农业产业大部分科研项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来申报[1]。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法人地位和财产独立地位政策,使得农业科技创战略新联盟拥有法人地位和财务自主权,能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改变目前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理事长,成为理事长单位附庸,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局面。制定联盟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政策,保证联盟健康运行。通过政府购买农业产业规划服务、农业产业咨询服务服务,行业内重大投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前期论证等服务,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以稳定的经费支持。

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会议决策制度,设立联盟专家委员会,明确联盟专家委员会是联盟咨询机构,明确联盟决议执行组织机构为联盟秘书处,联盟秘书处执行联盟理事会决议并负责联盟日常事务,做好联盟科技创新协调沟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利益分配、联盟的宣传等工作。

2.1完善联盟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多种关系和复杂过程的网络化组织形式,联盟必须完善科技创新过程协同机制,使各机制的匹配性、衔接性和包容性与联盟协同创新系统和谐统一。过程协同设计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注重目标性与协调性原则。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目标不断提升联盟绩效,促进联盟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因此,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的设计应服务于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同时注重联盟多主体、多要素之间协调以及联盟标准化任务的分工与衔接[2]。二是注重动态性与反馈性原则。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对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利用、适应并形成有效反馈,因此,必须运用动态的战略思维开展联盟协同创新活动。

2.2建立联盟的战略协同和资源整合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战略协同机制。联盟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的主要任务是联盟战略伙伴选择,进而联盟成员将针对专利群布局等问题进行协商与谈判,因此,战略协同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的方向。组织内外部学习以及创新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是联盟协同创新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过程协同主要对应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运行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标准技术研发,要求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协同合作完成联盟标准化战略目标。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制定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除了内部成员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努力之外,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至关重要。技术标准制定涉及政府部门的支持、中介机构的参与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能否与外部主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未来发展。有些主体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关系,与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外部主体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也将主体拥有社会网络关系的情况作为考核战略性主体的一项考虑内容。

2.3加强联盟人才队伍建设。

联盟属专业行业,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端专业人才,但无法享受政府对联盟的规范引导、制定规则、扶优激励政策。所以,要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长江学者”等各种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并能解决河南省农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的人才[3]。特别是注重引进在国内外某一领域(学科)具有领先地位,并能显著提升河南省农业某一领域(学科)研究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人才。省科技厅要建立联盟首席专家制度,将这些专家聘为联盟首席专家,围绕首席专家建立创新团队,给予首席专家相应的责、权、利。过去联盟专家团队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往往是因为承担某个项目而随机临时召集建立,项目完成后则项目专家组解散撤离。首席专家制度有利于增强专家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各领域各行业稳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常态化的专家整合管理机制。首席专家带领研究团队可以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共性技术及企业生产关键技术论证,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提出项目方案,为申请各级、各类项目作储备;可以针对单个企业对技术的个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咨询论证等,为企业提供精确、及时、有的放矢的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积极创新联盟骨干力量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联盟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全国农业科研单位、高校、龙头企业合作,借助科技项目研发培养联盟人才,借助成果转让和科研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以项目带技术和人才,以企业发展带产业发展。并根据联盟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4加强资金投入。

政府加强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联盟发展。政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项科技创新资金力度,将河南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河南重大科技攻关,分不同时期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研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后实施产业化,持续提升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投入农业科技服务资金,支持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践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各种基金来加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投入研发资金、产业化资金,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增强联盟对资金需求的满足度。政府建立农业科技金融体系,为联盟发展提供相应资金。

参考文献。

[1]李力.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贾姗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聪明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五

从理解科技创新,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途径,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助力学生学力提升等方面论述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作品是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成果,是学生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在生活中,应激发学生科技探索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制作和改进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产出满意的科技创新成果。

教师把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一起研究、讨论,开展科技活动。

2.1培养发现问题的眼睛。

生活、生产中存在各种效率低的繁重的体力劳作。人们都倾向于用便捷、高效的方法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如周末用手清洗一家子的衣物,耗时耗力,常常使人腰酸腿痛。有人发明了洗衣机,从单缸到双缸,再到全自动(洗衣甩干一体),不断改进,解放了人工劳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2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液体传递压强、杠杆原理、滑轮等知识,人们设计制造出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等。应引导学生先模仿、再改进,最终实现创新。立足原创,自己制作,融合自己的创新元素。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般植根于家庭生活和他们能接触到的生产设备。

3.1教学过程中渗透。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家庭中哪些电器用到了电动机?电流具有热效应,电能转化为热能,那么生活中哪些用具应用了电流的热效应?这些都是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的领域。

3.2提醒学生观看电视上的科技节目。

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我爱发明”节目经常播放普通百姓发明的科技作品,学生收看后会对其有启发和激励作用。央视节目“是真的吗”,其中很多内容都与科技有关,多数问题当场就会得到实验验证,学生收看后受益匪浅,可能产生设计制作科技作品的灵感。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走进科学”节目介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可以激励青少年了解科技,致力创新。

3.3网上远程指导。

建立科技创新小组qq群(或微信群),在qq群里有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作品制作。利用沟通工具使师生交流问题更快捷、方便,某位同学上传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帮助解决,老师可以提出建议。

3.4开设“物理实验拓展”校本课程。

开设“物理实验拓展”校本课程。在物理实验室,利用校本课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制作学具,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升学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如利用“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制作弹簧秤;利用“物体振动发声”制作笛子、二胡;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制作活塞式抽水机;利用“浮沉条件”制作浮力秤、电动小船;利用“滑轮、电动机”知识制作升降式电梯、自动升降晾衣杆;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制作水力发电机;利用“液体传递压强”制作液压挖掘机等。

3.5积极疏导。

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产生畏难情绪。如某个部件做得不满意,安装不到位,调试不成功等。此时教师需协助学生查找原因,耐心指导,鼓励学生战胜困难,提升能力。3.6家长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需从其兴趣爱好出发,吸纳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购买材料、制作工具、时间保障等要得到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可助力学生科技制作,提出建议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科技创新小组共12名同学,参加天津市第30届、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项科技作品获得市级二等奖;2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一等奖,6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二等奖,2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三等奖(第五、六届滨海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同时,在20xx年中考时,科技创新小组的12名同学中,物理95分以上8人,最高分97分,最低分86分。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六

科技推动世界进步,科技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融入了生活,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都起着无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改革不断推动者金融市场的发展。科技创新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的深化发展,支持着金融体系的健康茁壮发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坚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的最关键竞争要素。这也是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必然结果。只有把握了科技创新,才能在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和金融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认为,现代科技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实验过程,结果未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同时即使实验成功了,还需要进行市场开发,这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当然,如果成功了,最后带来的收益也是不菲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展了企业的市场份额。而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附带不同程度风险的市场主体在这里进行资产的交换,风险的组合,契约的订立。金融市场的这种特质和科技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研发初期,还是成功后的市场开拓时期,都存在大风险和大收益,传统的融资渠道大多都在观望,而金融市场特质表明金融市场有这个魄力支持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出资方,金融市场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受益者。而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改进,产业改革,都为金融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驱动着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如何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完美结合。

(一)增强对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认识。

金融科技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一类,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在这方面,人们对此的意识不足,同样,保护也不足。所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理念,促进其重新认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的意义。然后对于金融科技创新进行记录造册,保护其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为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打开新局面。

(二)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制度。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限制条约较多,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较多,金融市场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市场自动调节功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金融市场中各色机构业务,金融工具等都有诸多限制,这些都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

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需要放宽对于金融市场的管制,给予金融市场一个自主调节机制发挥功效的机会和平台,让市场活跃起来。其次,应当鼓励金融市场的科技创新。比如,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比较优惠的贷款或者优惠政策等,大力促进科技的创新活动,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最后,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决策错误,同时,强化信用担保机构,补充市场中中小科技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三)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市场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的组成元素。国家应该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应该大力扶持。构建一套科技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符合规定的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同时,对于此类企业之间的再次融资以及市场化的并购重组都给予支持和一定优惠扶助政策。和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发展也避开了大开大阖的路子,而是小步跑,这其中诚然有国家政策管理严格,政府部门干预较多的因素在内,但是也有金融市场自身体系单一,中小型科技企业势单力薄,经不起风浪吹打。所以,对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帮扶,同时也是在加快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速度。只有不断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严格交易市场的制度和监督,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不论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科技创新与金融互融,互动,更新金融工具,完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机制,并且简化发行流程。

三、结语。

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完美结合是近年来金融与科技创新逐渐趋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虽然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国家对于金融业的管制也比较严厉,但是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在金融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逐渐丰满的由各色科技企业带动发展构建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以及强化的外在制度环境和人们对于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结合的再认识都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推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互动互助的进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七

按照区政协工作安排,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营造我区自主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自月初至月中旬,利用个月的时间,镇组织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小组对我镇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切实做好调研活动,调研组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区有关精神和文件,调研组先后听取了镇科技科协、经委、农技站、林业站、畜牧站及部分企业的情况汇报,邀请了部分企业、部门、村负责同志进行座谈。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几年来,我镇经济发展较快,科技创新工作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镇科技创新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意识逐步加强,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我镇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逐渐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镇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使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科技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几年以来,镇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万余元,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全镇各类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万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保障。

1为代表的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实交税金万元。

3、科技创新使传统优势产业焕发了生机,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指定生产的专业生产厂家。公司主导产品被列为计划项目,荣获国家奖的系列产品,在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年生产能力,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产品被评为。

4、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镇十分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和提升。镇农技推广除了原有的农资销售等经营外,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的开展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全镇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以上。几年来,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项,引进培育农业良种多项,先后发展速生杨万株,推广面积亩。成立了协会,注册了“”牌,发展了行业协会,成立了协会,走出了一条“市场连协会,协会连农户”的发展路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镇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尽管我镇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还一直存在着项目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促使其迅速发展、壮大。

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变。近年来,我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镇的经济增长仍处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根本扭转,经济增长还停留在依靠粗放投资拉动,或者说部分甚至还停留在依靠增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阶段上。

3、科技创新人才总量少、结构差的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我镇科技人才的总量很少,农业技术初、中级人才人,十分缺乏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等领域专业人才。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我镇的科技进步,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随着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淡化,再加上宏观调控以及资源要素的制约,新一轮的竞争必将转移到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将势在必行,同时也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难题,真正做到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竞争力。要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健全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集中有限资金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3、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继续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引导企业走“升级型”的技术改造之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以支持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为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政协办公室。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八

(一)资金相对匮乏,研发资金不足。

当前我们包装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虽然国家也一直在政策上支持包括包装企业在内的中下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行性还是比较低。据调查,整个包装行业约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进行过完善合理的技术改造过程,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不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受到很大的阻力作用。银行放贷程序繁琐,贷款利率比较高,直接融资中由于一些小型包装企业自身信誉的问题,也不能够顺利地进行。融资能力有限,资金严重匮乏,使包装企业很难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过程。

(二)高级人才匮乏,基层员工专业素质较差。

我们知道,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高级知识人才。但是综观我们整个包装产业,人才都相当欠缺,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技术工作人员,都缺乏过硬的专业素养,他们对行业的分析力、判断力比较差,没有一个先进的理念来进行行业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整个包装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只占我们整个行业职工总人数的2%,而我们全国工业总的技术人员占比是6.8%,对比后我们得出结论,包装行业的技术人员占比大大低于工业的整体水平,包装行业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培训和正规教育以及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电子、制造等相关行业。

(三)包装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自身实力不足。

当前在我国的整个包装行业市场上,占据绝大多数地位的还是自身规模比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它们在具体的资金运用、科学技术的使用、扩大再生产等条件上都具有先天性的劣势。尤其是一些技术创新项目,包括采购先进的机器设备、聘请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较高的一线工人、进行一些投资的研发创新等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但是这些小型的民营包装企业并无力负担。它们的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因此,正是这些小型包装企业的存在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包装产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家要加大对包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前文我们指出,我国包装行业中大部分都是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民营包装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匮乏,市场规模较小,进行科技创新面临着重重的阻碍。因此,要想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实现整个包装行业的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我国一定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发展这些企业。国家要对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包装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完善它们的融资渠道,对一些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减税、补贴等支持,在全行业树立科技创新的意识,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型包装企业,大力研发新产品,出台相关的政策,彻底解决这些中小包装企业的发展问题。

(二)包装企业自身也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包装企业自身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必须要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包装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不够完善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对创新的意识不够,它们把很多的资金用于留存,并没有对相应的科技研发加以支出。当前我们的包装企业应该改变这一传统的观念,市场的开发要与科技的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包装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包装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前文指出,我们包装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高端管理人才缺失,基层技术工作人员没有受到很好的培训相关专业技能缺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的整个包装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才,发展人才。为相关的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报酬机制,完善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科技创新与包装产业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我们的包装产业虽然在总量上已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是具体到发展质量层面还有所欠缺。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对包装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解决当前制约我们包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为实现科技创新与包装产业的完善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十九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7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0多项。以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杂交棉与转基因棉、双低油菜、高产油茶、杂交辣椒、湘云鲫(鲤)等为代表的动植物良种培育与应用,支撑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和品质改良。以耕作制度、轻简栽培、健康种养等为代表的实用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有效缓解了农业科技绝对供给不足的矛盾。目前,湖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1.3%,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推动了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了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

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全省农业战线立足省情,从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生产主体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在体制机制、服务形式等方面不断地创新。目前全省创建有7个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6个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正在建设隆平高科技园、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油茶研发中心,以及牛羊草食性牲畜示范地,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等。这些园区、中心、基地的创建,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初步形成了全省性农业研发基地和创新源头,推进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职能分离的基础上,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县乡两级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农技推广机构19100多个,拥有从业人员51200多人,目前正在进行乡级综合服务站建设的改革。不断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活力,目前全省130多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国家科技创新龙头企业2家,一批有实力的涉农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科技兴农富民强省行动、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科技“户”联网和农科短信等工作的开展,摸索了农业科技向农村快速传播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农科教相分离仍较突出。

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旧保留着大量传统因素,农业科研机构重复设置,部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运行效率不高。如湖南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所分别隶属于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等多部门管理,各市(州)农科所则隶属于市(州)农业局管理。据统计,省内科研方向、任务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农科所就超过了70家,这显然不利于农业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下属的科技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企业制度来管理,个人行为严重,事企不分,经营不规范。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还是由宏观管理部门直接下达农业科技项目,与推广部门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更谈不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许多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表面上有明显的应用导向,但实质上不过是以获取科研经费和获奖为其研究目的而己。对于农业教育系统而言,由于现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没有什么关系,也就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农民的技术教育问题,更不会积极投身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农业教育的推广活动中。

2.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精英人才短缺老化。

是乡镇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其中不乏确有突出研究推广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流失的科技人员约占总科技人员的20%。目前虽然拥有像袁隆平、刘筠、官春云等一批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杰出科学家,但农业科技顶尖人才队伍老化,特别是缺少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中青年领军人才。2009年,省里选定20个科技领军人才,农业方面仅有4人。

3.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不适应,科研机构难以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农业科技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投入主体理当是政府。近些年来,表面上看公共财政投入到农业科技的经费总额是呈增长趋势,但真正投入到科研单位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并没有增加。目前全国科研经费的人均投入为8.3万元,农业仅2.3万元,而湖南农业科研机构人均经费更少,仅1万元左右。国家农技科技推广经费占全国农业总产值不足0.2%,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湖南则更低,与其在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地位明显不相称。科技投入结构也很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上、中、下游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湖南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投入比例为1:0.3:100,我国的这个比例为1:0.7:100,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为1:10:100。出于经济压力考虑,大多数科技人员特别是转制所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便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并且把大量精力用于成果开发创收上,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总量的增长。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评价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应用程度和实际效果。由于传统体制的制约以及重学术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科研评价导向影响,以致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由于毫无理论和实际价值而只好束之高阁;许多成果虽有理论和实际价值,但因无人需要而被长期搁置。而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已普遍处于“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一无所有”的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元化的技术服务需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至今,依然还没有构建起以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协同互补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进一步树立新的农业科技观。

所谓新的农业科技观,是指领导决策部门、研发推广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都要牢固树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转化队伍,重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特别是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转化上,要从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单一技术观向综合技术观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强生产过程中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二是实现单向输入观向双向互动观的转变。目前,农民正从单位的被动的技术接受者向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要实现由技术人员单向输入向技术人员与农民互动的转变,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三是实现一元供给向多元供给观的转变。即实现技术供给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四是实现从单程创新观向全程创新观的转变。现代农业系统的复杂性、产业的差异性、主体的多样性,正促使农业技术由单程创新向全程创新转变。要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重农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向重农业科技传播与科技应用转变。

2.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院所管理新格局。

只有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农业科技创新的潜能。为此,一是要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属性进行明确,明确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推动一部分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二是要改变省、地(市)两级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打破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壁垒,构建农业科研机构管理新格局。例如在省级层次,可以以省农科院为主体,将现有的省级农业科研所并入省农科院,整合各行业、各市(州)的农业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以省农科院和湖南农业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三是要打破行政界限,结合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经营特色,在地市一级按照自然区划重组和形成一批符合地域资源特色和产业开发特色的农业研发中心,由此构成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扩散中心,并把产品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四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农业院、所的教授专家要与基层站所的推广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尽力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最终建立起体制顺畅、机制完善、队伍精干、服务高效并与其他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功能互补的新型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3.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和多元化投入体系。

由于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适应状况,认真研究增加和完善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机制[2]。一是要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合理比例和增长机制。涉农重大工程项目要在规定的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二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农民、个人、单位自筹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加大政策信贷力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门槛”,增加信贷投入。此外,科技管理部门还可与银行共同兴办专门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农业科技银行,政府也可筹资建立各级各类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

4.实行人才激励政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键举措来抓。一是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专门人才的作用,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奖励制度,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加大院士基金、中青年专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及社科基金支持力度,建立顶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联系机制,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实行梯队建设,尽快培养出湖南优秀农业科技领域的农业科学家带头人。三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高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一支农业学科带头人团队和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专家。四是要加强对公益性推广系统农技人员的再教育,以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技推广专门人才。

5.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由于目前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对新技术成果的吸纳能力,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把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来对待。特别要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专家以及基层技术推广人才,为广大农民进行新型实用技术培训。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必须改变以往以书本为依托的”空对空"的培训做法,尽可能采取以产业、基地、项目为依托的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培训模式,建立和完善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长短培训需求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创新发展论文范文汇总篇二十

: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竞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江苏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3%,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于全国首位.面对新的趋势变化和现实挑战,江苏要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发挥科教与人才、企业与产业的优势,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相关提法却有不少,如联合国的“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有线》杂志的“全球高技术中心”和我国杜德斌教授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46个“全球创新中心”,他们都具备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这些概念和描述对我们定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综合考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定义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主导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能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本区域和周边地区持续输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发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十分活跃;二是产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呈现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特征,相关核心技术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运营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四是形成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鲜明价值导向,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氛围浓厚,全球科技创新领袖不断涌现.

3.“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苏省委在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后作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从内涵的区别来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产业,即生产制造,更多地强调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科技,即科学技术,更多地强调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领域率先突破.从提法的共性来看,两者同属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无论是江苏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最终的目标均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占据领跑地位,发挥引领和辐射功能;两者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的战略基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走向国际,进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影响力.从区域的差异来看,江苏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规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达42%,分别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具有全球领跑和并跑优势;高新技术企业10830家,高于北京,约为上海的2倍;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80%来自企业,而北京为40%、上海为63%.可以说,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符合江苏的现实基础和产业需求.而相对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创能力更加突出:全国50%以上的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48%两院院士和31%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北京;全国1/3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4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部属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分别是江苏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江苏的2.43倍、1.40倍.

近年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美国持续打造硅谷,确保“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英国在伦敦加快建设“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技术中心;新加坡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政策”和保持稳定的创新环境,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战略目标.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对硅谷等联合国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苏借鉴.

1.始终把科技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重要载体。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等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科技园区,它们是各自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到90年代的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服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并牢牢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亿美元级高科技公司,约有100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将研发总部设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园之初选择了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台湾地区十大企业有7家来自新竹;韩国政府为大德地区出台《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育成特别法案》,以财税减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园区发展,使其ict、生物医药、空间技术等全球领先.

2.高度重视集聚科教和人才资源。

美国加州拥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级研究机构,据统计,在全球前100名大学中,加州占据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学生到企业兼职创业,每年都会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韩国则将科学技术研究院迁入大德园区,与临近的忠南大学、科学技术联合大学院、情报通信大学、大德等大学不断输送其所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培育及输出方面,科学院的贡献超过韩国的10%.印度班加罗尔依托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以及软件企业自己设立培训机构,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培养15万~20万技术工人,成为班加罗尔软件外包产业兴起的重要保障.

3.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资金投入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高强度投入才能支撑高水平创新和获取高利润回报.目前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2013年硅谷风投总额超过50亿美元,占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增幅明显,从2011年的5.73亿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亿新元,年均增幅超过15%;东伦敦地区是英国风险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风投资金规模占全国的25%和全欧洲的8%.

4.注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美国盖尔研究所发现,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而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创造.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政府减免中小企业专利费以激励其创新,制定《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对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国推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小型企业可以使用创新代金券支付创新服务费用,目前全德国约有3万个企业开展不间断的研究活动,10万科技型企业经常性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牢牢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及顶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放融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渠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着力优化大众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突破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国产业转型作出积极的示范.

1.着力加快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

(1)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部署。

瞄准未来战略需求和技术供给短板,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能力.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任务的实施,积极转化创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进一步跟踪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聚焦重大产业方向,梳理分析数字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江苏有优势的领域,根据“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论证并启动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

(2)集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建设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学.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开展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更好地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推动与以色列、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各地、各园区、有实力的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科研型国际合作大学、联合研发机构.

(3)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

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按照平台一流、队伍一流的标准,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地方和园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共建一批人才与国际贯通、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研究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覆盖.针对“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高新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赋予省产研院在使用省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时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任职或兼职,在省产研院兼职或任职的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可保留3年工作人员身份,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2.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1)打造有影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全面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支持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批企业科技园,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构建产业技术研发网络,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等世界创新强国,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发策略,推动加入世界主要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基地,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外资企业联合本土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合力支持我省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政府审批和监管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群转化.鼓励地方、科技园区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园区加快集聚国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3)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建设工程,提高对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类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

(1)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

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给予省级以上高新区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鼓励高新区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资源.设立高新区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新区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内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新区财政收入中上缴省市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省市对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

(2)打造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探索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3)大力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致胜转变.坚持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取向,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推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腾笼换鸟”,培育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转型发展.

4.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世界级创新创业人才。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依托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等,加大海外领军人才、我省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地区特色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科技企业家培育,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型科学技术带头人.建立产业人才滚动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适应不同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市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努力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构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孵化体系。

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发展,形成涵盖创业全过程的孵化链条,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3)强化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机构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推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产业部门基金统筹联动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联合布局资金链,发展“首投、首贷、首保”,优先支持初创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推进“人才贷”、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加快聚集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

[1]上海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研究[j].科学发展,2015(6).

[2]杜德斌.对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5(6).

[3]韩子睿.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

[4]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5]陶希东,安永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台湾经验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5(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