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25:37 页码:9
最新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通用12篇)
2023-11-11 15:25:37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要注重总结的可操作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总结。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一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1、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2、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投影仪、幻灯片。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初步尝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模式为:自读课文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二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并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这样一篇童话色彩浓重的散文,一定会特别感兴趣,通过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样受到美的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图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写进而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有圈点勾画法、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并且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投影仪、照片等。

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自读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从而达到既培养解读、鉴赏能力又提升人与自然应和谐交融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下面我就具体地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说明一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把收集到几幅学生在自然风光前拍的照片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学生说出照片拍摄美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培养人与自然交融所产生的和谐美的感情,初步蒙发人在自然中的意识,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本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自读课文、扫清障碍。让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接着品味课文写景语言的比喻之美,人称之美,是本节教学重点。为解决重点问题设计如下环节,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在学生品析及教师板书里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本文写景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拟人化人称的使用,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景物变得栩栩如生,另一个是使用比喻句使文章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3、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一节课能否成为一节好课,除了引导学生“画龙”之外,关键还在教师的“点睛之笔”,这个点睛之笔指的就是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到突出,使难点得以突破,为了这个目标,我又作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成一段景物描写用拟化人称呼与比喻修辞来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小组选代表读,大家互评。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又有拓展延伸的训练,使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相融、相依,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写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谈收获。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学不流于形式。

4、小结作业

本文既然讲的是我们和大自然是朋友,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类对话呢?把它写下来。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三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四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五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六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更加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本文构思新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通过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并把它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另外,我把参照课文风格或在自己的风格进行仿写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课文的新奇构思。

在教法上,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即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方式。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品读、小结、迁移”五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重在感悟、品味语言。以读为主线,并借助想象,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以写促读。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

友?怎么称呼他们?2.“我”在拜访时心情如何?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初步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学生用静心默读的方式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要求学生对文中每一幅画面,所描写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开想象,给它配上色彩、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并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后,学生对本文应当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一个阶段,它既可检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练习,要求学生说说默读后,最喜欢的画面或者最喜欢的“朋友”,并说明理由。为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准备,可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让组员进行评价,或对不理解的画面进行探讨。于是教师可追问关于文章写法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作者到山里观景,为何说成“访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学了就要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设置了一个仿写练习,所以第五步工作为“想一想,写一写”,请学生任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对它进行问候。有些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限,不够开阔,教师可列举一些问候的对象,并做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是布置作业,为片断训练。题目是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板书设计以展示作者所访问的朋友为主,并与作者的情感组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早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

山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

中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

访落叶山花雷阵雨。

友老柏树蚂蚁(小弟弟)归鸟。

——傍晚(带回好心情,好记忆。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七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5、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八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整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学习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习得了语言,练习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十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十一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投影仪、幻灯片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习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平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平,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

初一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投影仪、幻灯片

教法: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意境及蕴涵的感情;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学法: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习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

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平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平,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山中访友说课稿怎么写篇十二

xx老师以歌曲“朋友”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猜、唱、悟”等环节中中体会“朋友”的真正内涵,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导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课堂练笔部分,学生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对自己的老朋友倾述自己的情感。又如五个小组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xx老师的这节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比如:林娟老师问: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学生进行美点文追踪,他们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林老师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xx老师总是适时地加以点拔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快乐。比如:当学生陷入沉默的阶段,xx老师让组与组竞赛,还适时点拔:“还是组长亲自出马,”“有共鸣”“你喜欢诗歌吗”?不是缺少美,而是缺美的眼睛等,我们在这里真切感受到林老师是学生的真正朋友。

学生在xx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交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