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18:04:26 页码:7
2023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实用13篇)
2023-11-14 18:04:26    小编:ZTFB

题词是一种在书籍、文章或礼品上写下的简短祝福语或感言。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思考和思辨,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训,为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指引。如果你对写总结感到苦恼,不妨看一看以下的总结范文,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一

论文摘要:对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指出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以往那种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大都以复合型应用型培养人才模式为主。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杜瑞清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将其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能完全借鉴,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根据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在中国,除了语言类的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院校大约有260多所,无形之中加剧了日语专业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那些起步较晚、日语专业处于弱势地位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求得发展,是眼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虽然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并不算少,培养出来的学生日语总体水平也不低,但却存在专业技能与日语水平两级分化现象。日语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欠缺金融、机械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日语水平却很低。能同时把专业技能与日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日语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形成了目前应用型专业技术日语人才紧缺的局面。另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频繁,大量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家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不能不提到高校外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上。

目前,我国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为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模式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技能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各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主要以日语+专业这种方式培养日语专业+人文学科(如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或日语专业+工学、理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日语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日语专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二,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其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过时、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迂腐守旧的人才,从而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速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应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日语培养人才模式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要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讲授,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多种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水平。比如定期派遣现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学校讲学,或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

2.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灵活合理地选用教材。

教材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教材的选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好的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从国内各院校当前日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低、新信息摄入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地补充新信息、新知识,扩充教学内容,编写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按照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灵活合理地运用,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的好与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多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语角、演讲比赛、日文歌曲大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专业技能、基础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日语学科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为培养高素质日语应用型人才而努力。这样才能确保日语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二

在互联网时代,软件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专业随之兴起和发展,社会对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通过工程专业认证来凸显学生的学习效果,展示学生的技术水平,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2.1实效性原则。

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和让学生取得工程专业认证具有目的一致性,即提升学生就业率。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在当今时代,企业不仅对学生的技术水平有要求,还对学生是否拥有工程专业认证证书有一定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工程专业认证,这样才能让企业认可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效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要让教学模式发挥出促进学生就业的作用。教师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引导学生考取工程专业认证,让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2.2适用性原则。

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和学生考取工程专业认证具有时间限制,即一定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减轻学生取得工程专业认证的压力。适用性原则是指教师使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这样才能快速、高效传递教育信息,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遵循适用性原则,要和学生做好沟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编制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促使学生拿到工程专业认证。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三

摘要:文章以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主要研究背景,在借鉴相关研究理论、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背景与面临的问题及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提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渗透,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也逐渐向精细化、专业化、技术化转变。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各个地方社会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积极地参与了这场改变命运的战斗。借此,笔者主要从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背景与面临的问题及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进行研究,剖析了我国当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利弊,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

通常情况下,应用型人才(practicalpersonnel)主要是指将自身掌握的成熟技术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专业性、技术性、技能性极强的社会群体。就当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情况来看,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生产与社会活动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精确掌握相关产业的一线生产技术,同时,应用型人才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点。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针对性,即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围绕某个生产需求而展开,其课程设计、教材设计与工作环节设计都是建立在充分掌握相关行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同时,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较强的基础知识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科体系和前瞻性领域的关注;二是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核心是生产需求,其能力培养主要以基础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为主,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科研开发能力的要求;三是应用型人才更加重视实践性应用,科研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提高[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诞生带有较强的时代性,它的诞生时间较短,且与本科办学理念尚未完全融合,传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尚有缺陷,针对顶层设计不够科学、理念认识不到位等。目前,长期困扰应用型人才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传统应用人才培养高职高专的痕迹、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受限于狭义工程观、职业观、学校层面文化形态与学生专业精神紧密结合度不足。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消除,导致应用型人才始终局限于险隘的应用观中无法自拔,这也限制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往往不能将形而上与形而下进行有机融合,导致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学标准尚有传统理念的痕迹,与当今行业标准不能进行科学、合理、有效接轨;市场运用与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受教内容不能契合,使得学生只能在宽泛的机械应用上活动,因此,现如今的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有待突破[3]。传统应用型本科学校大多存在狭隘的职业观,对本职业的培训内容过于看重,忽略了对学生在其他方面内容的培训,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幸福感,体会不到工作的激情,对学生在本专业上的学习感到枯燥与乏味,继而忽略了教学本源的目的和人才全面发展的初衷,导致实际学习过程协调失衡。大学文化往往局限于学校的层面,未顾及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的体验,其专业精神没有与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往往不能融入行业文化中,专业文化缺乏展现载体,导致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局限性,缺乏对专业的热爱精神与敬畏精神,缺乏工作的动力,这些问题的长期普遍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成为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瓶颈,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4]。

针对以上传统应用型人才的突出问题,目前,国内教育工作者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按每个问题的导向进行深入研究,突破传统应用型人才的工作理念,依靠培养新理念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工作能力,破除以往的教学方式,改变生搬硬套的局限教学局面,实行碎片化改革,全面落实从个体拓展到全体,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融合,从表象到本源之间进行系统性优化,实行全面的改革创新。

(一)改善教育结构,拓宽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从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产业,同时,还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在wto召开的世界大会宣布结果而言,我国的旅游业跃居世界第一位,到,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下,积极推进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其有利的。因此,改善教育结构模式,拓宽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的发展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贯彻和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坚持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目标、坚持服务为宗旨的创业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态度,积极大胆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其次,拓宽新建本科旅游院校就业方向,加强旅游院校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营销策划企业、旅游景区、主体公园、旅游与休闲俱乐部、高星级酒店与度假村等机构与企业合作,积极拓宽新建本科旅游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就业渠道;最后,根据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选择就业方向,如积极鼓励学生从事旅游类大中专院校教学工作、鼓励学生从事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鼓励学生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等[5]。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加速新农村经济建设,在促进乡村旅游业余休闲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大城市周边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改革培养模式,完善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明确旅游业中的国际旅游与为国内旅游的发展战略,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坚持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导方针,将旅游业的发展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积极拓宽文化、体育、娱乐等在旅游业中的优势: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其一,不断深化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引进、试点和推行“2+1”“1+2”“1+1+1”等多种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地推动订单培养。将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旅游实习和社会实践,积极探索新的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6]。建立企业接收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新建旅游本科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教育。其二,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技能、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培养,将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三,大力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并举措施,大力发展“双证”就业机制,开展符合企业需求、涵盖生产操作、符合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顶岗实习,旨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及专业素质,避免职业需求脱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岗位的能力[7]。

五、结语。

随着我国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国内外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进程也会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以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已经不足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要求,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只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学习价值,也注定被淘汰。因此,在当前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和重视实践学习能力培养,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突出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突出综合素质与技能培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确切落实工学结合的教学目的,改革人才培养方向,突出理论、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在企业中的融合程度,使学生的各种生产工艺得到认可并与岗位需求全面契合。此外,必须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做好旅游设施配套,加快对外开放政策,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比重,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通过设置数量适宜的教学考核目标,促进我国旅游业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逐步接轨,并将其融入实践应用中,进而使新建高等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得以全面贯彻与落实[8]。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动我国新建旅游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2]张千友.新建本科院校:“翻转课堂”探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主修经济学课程群2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职教论坛,2016(36):22-26.

[3]何剑锋,叶志翔,何月顺,等.交叉学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职教论坛,2016(33):42-44.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四

当前,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制约,民族学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全国学术性的研究生非常少,并且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弊端,人才培养经常陷入了僵局,与民族学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课堂上的理论课程过多,忽视了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在社会上不能马上适应,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本文以某大学为例,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方式培养能够使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宽,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通常来说,在我国很多高校中,少数民族史方向的人才培养过于学术性,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过多,缺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很多学生为此缺少实践能力,只有少数院校培养民族史方向的研究生,但是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仍然偏向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弱化[1].这种现象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是由于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学术性研究上导致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只有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上转移才能使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或者是科研人员在研究所工作的非常少,比例仅为8%,而一些博士级别的教授从事科研教学的比重也只有20%,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学术、轻应用。很多高校人才的培养重点都放在了学术性方面,并且在培养的每一个阶段都秉承着这一原则。这种现象与科研评价存在密切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停留在学术论文的质量上与价值上,对学习的过程缺少关注度[2].

(二)政府的导向作用缺失。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都不能对民族学的人才培养提高重视度,为此,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与其他科研内容相比,国家对民族学人才培养在资金投入、政策帮扶上明显不足,虽然近年来得到了显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偏重学术性培养的弊端。

(三)学科设置上的制约。当前,我国全国招收的民族学专业学生的比例非常小,招生人数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鉴于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有限,还有一些本科生选择马上就业,这就使得应用型人才非常稀缺[3].为此,很多民族学研究生学校不能大范围的招收跨专业的学生。这是因为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存在诸多弊端,学生在入学以后将全部时间用在熟悉学科上以及了解基础知识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考虑到这些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该院校在年就开始招收学术型研究生,但是截止到年为止,只招收了50名,毕业生只有20人。鉴于该校没有相关的专业本科生,为此,招收的大多数学生都是跨学科的,相近学科的人数也非常有限,只有10人左右,占总人数的13.7%.为此,不断培养跨学课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民族学人才培养的关键[4].

(一)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目的为高校、科研培养出学术性人才。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为此,要想使人才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高校就要加快招生速度,很多高校以及科研部门都将博士学位作为人才引进的衡量标准,还有一些单位有高校门槛限制,对研究生的培养造成了阻碍。为此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

(二)培养方式要多元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学生要牢固掌握民族学的专业知识,反复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收获经验、收获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教师点评等方式,对专业词汇进行解读,使学生评价变得多样化、综合化。而对于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科,可以采用“选题结构设计、选题结构调查问卷设计、信息后期数理分析”的方式开展教学[5].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全方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研究生必须要具备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忠诚、敬业、合作、宽容精神,这就需要学生做全方位的努力。该校的民族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将协同合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并在培养过程中结合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以及其他学科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去申报和学习。在项目完成了申报以后,导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具体操作,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项目内容,并提交项目报告。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得到了培养,还使就业面扩宽了。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应用型民族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人才的培养的建议。可见,民族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3]林景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人才--贵州民族学院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践和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2-114.

[4]杨圣敏,贾仲益,刘明新等.从实求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民族学参与式研究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论述[a].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89-95.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进入到高速规模化增长阶段,对相关产业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出现空前增长趋势,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分析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讨论课程设置以及项目化教学,提出高职院校培养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3).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六

应用型人才是指既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智能水平,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将科学理论或新发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等社会实践领域,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知识型、专家型的技术工人。成为各大企业高薪聘请的抢手人才,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对工程应用型人才急需的突出表现。所以培养工程机械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机遇,也为工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黑龙江工程学院2004年12月与澳大利亚威斯特公司(westrac)签约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已为威斯特公司培养了四届毕业生。2006年5月16日,卡特彼勒公司、黑龙江工程学院、威斯特(中国)有限公司三方签署了宏图职业技术培训项目实施许可授权协议和宏图项目执行谅解备忘录,以“工程机械”专业为试点,全面启动了联合培养维修工程师的宏图(thinkbig)项目计划。目前,已招收三届学员,为其培养了一届毕业生,实现了订单式教育新模式。“宏图”项目目前面向生产一线培养维修工程师。而以“宏图”项目为平台,在经过一轮教学实践、总结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宏图”计划推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卡特比勒的宏图(thinkbig)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理论课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认真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少而精”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等教学原则,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的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为重点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和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发展打好公共教育和学科专业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充分利用学分制和辅修制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种类丰富和数量充足的选修和辅修课程,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主动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发展学生志趣、潜力及特长。

2.实践教学。

加大了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已有实践教学基地的软件和硬件,充实、更新和完善实验实习实训项目和内容,切实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条件;统筹规划,分步到位,集中投资,保证重点学科专业的实训中心建设,为应用型教育开展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基础设施的改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际、实地、实干、实效的.“四实”的务实理念,遵循技能与能力训练培养的教学规律,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黑龙江工程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有些学生已在现代化高科技的企业从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例如威斯特公司(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丰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他们的设备都居国内一流,但设备的正常运转要靠重金邀请的外国专家。他们在招聘毕业生中一再强调希望能胜任外国专家的工作,以缓解企业的压力。相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来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2]鲁世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发展战略[j].中国经济信息,2004(6)。

[3]夏庆观.工程机械故障诊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冯理政,夏建国.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3)。

[6]苗志滨,苗淑杰.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例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七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主要是信息化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因此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具有大众化特点,实施大众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当是实践式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讲授,通过思考式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放开思想、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实践技能训练的核心内容,也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结合,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贯穿并渗透本科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本科教育的教学共享。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在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提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

(一)教学观念方面。

在现行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仍然采用单向式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以试卷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并没有充分落实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也没有让学生具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并没有具备明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没有摆正,学校的科研资源和成果并没有充分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让高水平的科研过程来提供教学的支撑,但现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并没有提供学生实践研究的平台,学生缺乏自我实践意识。

(二)考核体系方面。

近些年我国各地全面开展了以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除了缺乏思想观念的认识之外,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教学评价制度,也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评价考核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人事分配制度,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实施重视实践能力的考试方法,通过口试、课程设计、论文、作业、考试、实验室开放等多种渠道,全面的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一)加强思想观念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体现在专业教学的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加强思想观念的认识,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发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在课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前沿性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当今计算机领域的学术见解和科学成果充分结合,提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应将人才质量作为指导思想,并不能仅仅在课程结构和师资建设方面进行强化,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而保障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应当从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真实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时代需求,改变传统的评估体系,减少理论性考题数量,建立以应用和创新和核心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八

教师要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习知识,提升技术,提升学生的软件技术水平。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是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软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软件设计、测试的学生,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合理搭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实际应用知识,才能让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研究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工程专业认证需要学生具有工程综合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3.2构建网络专业教学平台。

教师要构建网络专业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熟悉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是丰富网络专业教育素材。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教育素材,通过提取教材知识点和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能够应付工程专业认证,提升学生的考证热情。教师要通过学生的下载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网络教育内容的喜爱度,从而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向。第二个方面是提供实时指导。教师要在网络专业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考取工程专业认证,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学校要和企业联合办学,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在企业实习,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能够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企业能够根据职业要求教育学生,学生考取工程专业认证会更加容易,学生的就业率也会更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重视校企合作,要慎重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改革学校教学体系,注重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多种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备考取工程专业认证的基础知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要做好培养工作,要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让学生拥有考取工程专业认证的职业能力。

4结语。

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要做好长期的工作准备。教师要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要构建网络专业教学平台,学校要做好专教育工作,企业要做好实习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让学生考取工程专业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九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且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具有极高的需求,高校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着力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工商管理专业于随着管理学学科独立,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目前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全国有超过500所。工商管理全称是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极广,其具体内容囊括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所有环节,在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全貌,要求掌握所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备相关技能的培养要求下,学生往往难以明确具体职业方向,毕业时无“对口”岗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逐渐成为近年来就业难度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专业就业困境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科知识结构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增加职业教育内涵,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仅仅强调应用型方向,一般本科院校将在与高职院校比肩的过程中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应用的过程中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一般本科专业教育,学科知识结构通过课程设计体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30%以上,必修课比重大于专业选修课。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师资及课时限制导致选修课开设不足,由此造成了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基本趋同,创新不足。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工商企业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基层经营管理实践工作,学生需要培养成具有在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其专业定位和方向极广,囊括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环节,因而对于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难以有效解决,专业整体定位模糊、口径过宽、大而全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的常态性问题。

一般本科院校大部分为教学研究型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教学型,因而学校和学科评估要求驱动教师职称评定更多看科研成果,教学师资更多关注科研轻实践,实践型师资短缺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弱,学生难以明确职业方向”“专业知识学而不能用”等问题,诸多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两个方向结合就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如管庆智在就提出了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但他并没有阐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直到,陈婵等才有了“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面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说法,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强调能够把科学原理创造性地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后逐步从培养体系(胡桂川,)、课程体系设计(陈益飞、王慧,;罗方清,2009)、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始结合不同专业具体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并将人才分为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两类,教育部规划了19所高校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任务;而“专门人才”更多地强调专业性,与陈支武,张德容(,)提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分析后认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介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并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类型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的界定[1]。在明确了内涵后,学者们对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提出了基于产学研的定制式和合作(续勇波等,2011;刘树忠、张维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张兄武,2011)、基于电子竞赛(李卫兵等,2012)、基于cdio(刘培艳,)等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更多的研究是结合具体专业从实验教学、开放式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而如何总体设计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是我们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总体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推动学科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衔接,在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与专业课程体系结合的通识教育。

根据一般本科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通识教育既要求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必要的艺术、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同时结合辅修与选修课程体系,提供学生涉及多个学科及专业知识的条件。因而,现代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在认可专业教育地位前提之下的一种普遍、共同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善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2]。通识教育体系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3]。学者们认为应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的通识教育之本,通识教育课程应侧重开设人文社科类科目,以培养人文精神,孕育完美人格。而根据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实际情况,一般通识教育课程范畴包括了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等公共必修课,这些占据了本科总课程35%以上的高校无法自主调整的几大类课程,使高校能根据专业自主设计的选课空间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大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空有理念而难以有效实践的直接原因。但工商管理专业原本属于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本身就涵盖了诸多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诸多课程在关注和理解企业价值实现的知识传授之时本身就蕴含了对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关注,特别是近代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与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本主体虽然有区别,但更多是发展和联系的关系;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主体,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成为发展经济的必然,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觉醒和渗透是企业管理的需要,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趋势必然是谋求人文精神培养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比其他学科专业更有通识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条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现行包括语言能力、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公民教育等必修课程的基础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已经囊括,无需另行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等多个领域的选修课程所组成的分类通识课程,旨在通过多元选修培养学生宏观综合的人文及通识视野和涵养,这部分课程只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修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即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基本上可以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结合,如此工商管理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就可以建立。

(二)依托学校强势应用型学科开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服务于大工业而产生的,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需求会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急剧增加,由此也推着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范畴不断拓展和更新。在本科层次分化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在当今发达国家基本上步入后工业化社会,我国工业化进程也进入工业化后期,对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产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本科教育职业化理念逐步被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出,有学者就提出了“本科学历+职业化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路甬祥院士也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应以适应就职和未来提高的双重需要,培养基础宽厚的专门人才。”[5]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提出了依托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一般本科院校要在本科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强调其应用性,形成应用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最终主要培养强调理论较系统、技能较突出、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以专业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行专业课程的安排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适度按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开设课程,结合经济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要求,通过实行灵活学制和弹性学分制组织教学和实训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有机融合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相关职业工种,同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与合作,建立对应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鉴定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要实践就业导向、明确职业方向,可以根据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要求分设“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等工商管理课程模块来取代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模块也更容易与实践对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课程模块选学形成特色化职业能力课程结构。按层次设计课程模块,分别包括: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认证模块、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结合工商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形成“宽平台、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由此形成通才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架构,将专业教育与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联系[6]。可以依托具体学校的强势应用型学科设计工商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基本上是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资源所在,也是各专业办学的主要切入点[7]。如传统的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南京林业大学定位于研究教学型大学,林产工业相关学科具有明显优势,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则将林产工业的`产业组织及其服务体系纳入研究领域,以现代林产品制造业和林业工程技术行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强化与林产工业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在造纸企业管理、木材加工企业管理、家具企业管理、林产化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并保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8]。一旦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工商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科知识将不再空泛,课程模块结合行业实践特性加强专业应用性也水到渠成。

(三)利用学校资源运作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一般包括从开设创业课程、讲座等,普及创业知识的创业教育;到结合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或创业模拟进行创业训练;再到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提供资源条件,支持学生面向市场、从事创业工作的创业实战三个阶段[9]。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围绕工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设置,创业最终也是运营一个工商企业,因而学者们虽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专业职业化教育就业和创业的学科知识结构基本重合,创业竞赛及创业模拟等创业训练更是主要依托商科学科知识,因而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出自商科。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训练契合专业教育完全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让前面两阶段的学习有的放矢并落到实处。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创业项目为依托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易事,因为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不涉及工业技艺和行业具体技术,学生比较容易上手的是一些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而这类项目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由此导致项目的生命基因不强大、质量不高[10];哪怕在切入项目时有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也由于不能快速汇集强大的资源平台而导致优势丧失;也有学生创业时尝试与理工、农学等技术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合作获取项目,但应用性或创新性强的项目也极少被找到。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要运作自己的创业项目,必须依托学校资源支持,有两大类比较理想的项目:一类是可以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内创立一些经营性的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主要服务学校师生员工,必须使用部分学校资源;另一类是结合本专业教师可以参与的科技下乡或科技服务项目,创立管理类服务或咨询公司。一旦项目运作创立公司,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运营,学生毕业后可以留任公司,也可以另谋他就,公司则接应补充新入的学生,保持项目良性、长期运作。这类创业企业实质上类似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中非常关键的校企合作中的“教育企业”,与其学校把绝大多数能够运用的创业支持资源分散支持诸多项目,不如针对性地定向支持具体的创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中国家、学校没有对企业投入却希望企业承担人才培养职责的矛盾和尴尬。一旦专业创业项目工商良性运作成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平台将不成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将主要集中在创新上,可以依托创业公司结合专业课程开展一系列创新大赛:如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创业企业进行组织文化设计创新大赛或组织结构设计大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可以组织服务型企业流程设计或再造大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组织薪酬设计或工作分析大赛;“创业管理”课程可以组织商业模式大赛等等,通过大赛锻炼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同时,一旦有优秀可行的竞赛方案,专业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在企业推行实践,如果有更新的商业模式或业态在竞赛中涌现,可以应用于现有企业,专业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再孵化新企业。

四、结束语。

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其应用性不足而一直遭受诟病,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主流,但又不能让其本科人才培养变成研究型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夹心面包”,因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是根本,要通过职业化教育实现其应用性,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创新素质和能力,最终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教育的现状,设计了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并予以实施,探讨了该培养项目的内容及意义,旨在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拓宽思路。

一、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教育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国外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还是流行于北美的“回归工程”模式及技术保障制度,其共同特点就是: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2.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3.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学校在合作过程中也增强了办学活力。

4.设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引进社会化的评价机制来保证人才质量。

目前在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方面的表现是:学校注重理论教育,实践锻炼相对薄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与高等教育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考核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学生本身自我管理有关。近几年很多高校都试图寻求方案解决:

比如许多学校购买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另外一些学校通过参与官方或非官方电子商务大赛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场所,但联系这样的实习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实习人数比较多,师资、设备、场地和管理等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能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从而使得其案例来源、商业实战、实习指导、创业拓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经过充分比较论证后,西京学院经济系组织实施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蒲公英电子商务创新型实践平台”,该项目由众多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合作完成。校企共同提供师资来研究开发实训课程及项目,将企业化运作电子商务全方位拉入课堂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在大三年级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同时,以需求导向,任务驱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来组织实施,系统学习和训练。

在本项目当中课程设计主要有:1.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与学生职业规划;2.个人网店建设和网络营销推广;3.网购平台搭建与运营维护;4.创业课程实践与职业素质拓展。

在课程实训中该院完全采用公司化的运营方式来开展课程,平台组织者在了解学生需求和分析现有电子商务运营状况后,引入传统企业(如生产制造类、商贸流通类)带给学生真实商业项目,并提供虚拟主机空间和域名注册等多项服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真正参与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的进程里。在展开课程时先确定项目团队并提前布置好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即每次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成绩)来激励学员,那么学生会在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加强自我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和上机时间勤学多练,课后也会充分走访调研来完成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其严格按照公司用人标准和规章制度展开过程控制。分组以后,要求每个组要有自己的团队文化,职业目标,管理理念等。并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出整个项目可操作的ci系统,同时还要印发出来贯彻实施,这样以做到行动有纲,训练有素。在实训过程中会涌现一批进步比较快的学生,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可以慢慢有针对性培养这些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意识,使得他们的进步和变化逐步影响该组其他学员,从而让所有同学都能由表及里的提高和进步。

该院负责教师在每次实践课程中都会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予以点评和打分,并定期组织邀请资深电子商务顾问和专家来与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学完整个课程后的成绩根据考核体系学习效果清晰可见。对于项目结业表现合格以上者还会颁发相关资质证书。其还专门对本次课程培训开发了蒲公英电子商务教学实践互动网络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在这里下载课程讲稿,企业案例,课件和相关应用软件,还为注册用户开通了个人博客平台,师生的很多问题和想法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深入交流和表达。

最后该院还开展了创业课程,通过创业能极大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该项目在全国首届商科教育实践大赛获二等奖,学生在建行“e路通”杯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问鼎全国一等奖。这种校企合作下的共同开发的培养项目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必将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工作现场的机会,能帮助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先进的制造理念和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并乐意从事实际的工作。可以说本培养项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兰.论高职项目实训课程的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十一

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实施以来,相关高校不仅推动了本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而且对校内其他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乃至同类高校的财经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组成。教学理念是实施教学行动的哲学基础,教学策略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指南。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应对何为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障碍与问题,大多是对这一概念理解模糊甚至误解而造成的。比如,有人认为重点财经大学就要以培养学术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主,搞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会降低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其实这是对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偏见和误读。目前国家进行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和应用学科拔尖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试点工作,不是一种人才高低等级的划分,而只是针对社会分工、职业需求和高校学科专业特色进行的一种类型划分。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有三个:财经指的是这类人才的学科专业背景,应用型指的是财经类学科的学科专业归属,创新则是对这种人才能力和素质的一种高标准要求,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比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

在我国,财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起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包括财政、金融和经济多个领域。从学科归属上来看,财经类专业大多属于经济学或管理学。常见的专业包括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政等,是行业型财经类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也是当前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也陆续成立了经济学院或商学院,并设置了财经类专业开始培养各类财经人才。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的卓越人才。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乃至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观念又是行动的先导和支撑。实现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作保障。从目前相关高校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情况来看,仍然在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在教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学生仍然感到收获甚少,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发展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也感觉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己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这说明教师的教学理念还不适应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根本上寻找问题并加以解决。

关于教学理念,不同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概括而言,教学理念是指大学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之中,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有关知识、教学和学生智慧发展等方面的诸种理论和信念的综合体,是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师内在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中最为本质的组成部分。当前的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仍然采取单项传播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授课占据绝大部分教学时间,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缺少主动学习和思维训练;教与学均主要围绕一本指定教材,学生往往缺乏质疑的精神;教学评价形式僵化,考试目标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加以考察,忽视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加以考察。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教师仍然用传统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动,没有形成正确的以培养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属于观念性的范畴,无法直接操作,因此树立了正确的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理念,还需要在其关照下制定或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同教学理念一样,具有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功能,而且与教学理念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审察作出,并随情境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实际教学行为的指向性,即任何教学策略都是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实践和创新是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关系到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目前财经类毕业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应该着手以能力为导向确定培养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许多财经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可喜成效。本文拟以中央财经大学《模拟投资银行》课程教学为例,对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进行说明。

一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项目式教学,使学生通过搜集行业和上市公司资料,模拟投资银行业务,最后提交一份公司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推介。目的是培养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二是充分关照学生的特点。该课程开始不限制报名人数,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很多学生开始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中途坚持不下来,再就是人数太多影响教学质量。于是就在后来的课程报名中增加了遴选环节,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最适合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了解并关注学生并考虑个体差异,指导团队配合,发挥团队内学生的各自长处,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学习水平,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三是注重方法的教和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拟投资银行》课教师的讲授不是知识的灌输。教师在课程开始讲授课程的学习方法,在团队讨论交流环节,教师也对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企业分析报告的内容、形式、如何做,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什么样的分析报告才是好的分析报告等。剩余的大量时间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方法指导去学习所需要的经济学、金融等与撰写分析报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准备和学习的愿望。在确定选题、分析报告资料收集以及分析报告形成过程中,学生团队自主进行,教师只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接受有关咨询。

四是有目标行为的`示范。每年课程结束,教师都认真批阅学生的分析报告作业,选出优秀报告结集出版,并且将学生作业利用网络平台展示给下一级学生,让后来的学生知道自己在课程结束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程度。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后,在上课听讲和平时学习以及团队阶段成果讨论时就有针对性,能够把有限的心理资源和时间用于更有效的学习之中。

五是对学生给予积极指导和反应反馈。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考虑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时间和策略,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积极的反应。注意学生的感受。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师生间的互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电子媒体的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积极反馈。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习结果和进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习的速度就越快。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对于提高学习效果非常有效。每次报告讨论课上,教师都会针对报告和思路提出一些问题,在每次讨论课结束,教师都会给予总结和评价,虽然不是给出某一问题的定性答案,但都会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调整探索的方向,使得思考不断深入。

财经类专业课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性或行业类大学,未受过正规的师范专业教育,短暂的教师岗前培训所接受的教育教学理论熏陶远远不够。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明晰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懂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对教学行为随意而为的现象经常发生,如此很难达到培养卓越的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高水平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只有引导和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探索出一套好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十二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与学术型本科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界限模糊的情况,并显现出了部分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就业不畅等不良后果。为此,有必要对如何优化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开展研究。

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分析。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主,同时向研究生层次延伸,以应用能力为支撑,培养直接为生产经营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围绕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上要更加强调基础、实用知识;第二,培养体系的建立要以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第三,培养过程的实施要强调与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除了具备一般应用型本科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属于管理学大类,与生产经营中的管理实践需要结合紧密;第二,它是交叉型专业,涉及了工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第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业范围广,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政府机关等多领域,因此培养目标的个性化较强。另外,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大学生与学术型本科的大学生相比,又具有以下特点:个性特征更明显,自制力较弱,实践能力较强,毕业后选择就业方向与物流相近甚至不相关的比重较大。

2安徽外国语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局限性。

安徽外国语学院(以下称安外院)是中部地区唯一一所本科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了国际商务学院、国际经济学院、西方语言学院、东方语言学院、旅游学院、艺传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其中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国际商务学院开设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在经过近几年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中,学院也逐步意识到存在以下问题:

(1)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安排上及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区分度不明显,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不足。

(2)课程设置开放程度不高,往往规定较为死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较大,学生缺乏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开设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到难度较大,从而使得部分学生感到目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的迷茫。

(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存在不足。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多数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子”式的教学,学生易产生抵制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上基本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把死记硬背当作学习的法宝。

国外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学”、日本的“官产学协作”,以及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等。具体的培养和教学形式主要有:校企合作、将课堂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再带回课堂。这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培养和教学形式,对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院结合了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特点和人才特点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充分考虑应用型和地方性的特点建立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安外院地处中部地区的合肥市,位于长三角地带。在“中部崛起”和“一带一路”的引领下,地区得到了飞速发展,合肥已成为“科教名城”、全国白色家电的最大基地,已形成完整的电子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通讯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形成;物流业作为各产业的“动脉”和“微血管”更是得到了大力发展。为此,安外院针对地方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各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在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前提下,构建了通识、专业和实践三大教育平台,在课程设置上区分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加大了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以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在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下图1为安外院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的理论教学体系图,图2为实践教学体系图。

(2)加大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础,为此,学院首先建立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学院每年会安排老师到其它知名高校交流,还与企业开展了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合作,鼓励教师通过大量实验室教学、教学研讨会、教学比武等形式自我提升。近年来,为了适应教学的迫切需要,学院还直接从企业引进了双师双能型教师,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做到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全面发展。为此,学院在课堂教学上打破了以往以老师为主导、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形式教学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鼓励教师在课堂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小班教学、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4)改进教学考核方式。以往期末教学考核以试卷考试为主要形式,学生往往疲于应付,却又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恰恰违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初衷和规律。为此,学院在确保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期末考核采取了课程报告、实践成果评价、面谈、企业实习评价、课堂考查、各种能力竞赛、小组讨论成果、社会调查报告和面试等多种方式,从多方面、多维度对学生进行了评价,既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又切实考查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5)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与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共融,丰富实验教学。学院统筹安排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课程练习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各课程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目前学院正在筹划与德邦物流公司开展学生走进企业实践上课,企业工程师走进物流管理专业课堂为学生上一上企业物流管理课;德邦物流在我院建立一个真实的工作平台,老师将学生组建成为工作团队,真实运作,由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工作指导。通过以上深化合作,既拉近了课堂与企业的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学到了“真本事”,不走出学院就找到了出路,又可以为德邦物流企业定制培养所需人才,学院的就业率也扩大了,从而实现三赢。在综合实验教学上,将建设跨专业的商业情境模拟运作综合实验室,在整条供应链、各政府机构、银行、保险、税务、进出口公司所组成的完整商业环境下,打破了专业局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结束语。

通过学院对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面的改进,逐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率不断提升,并且就业方向与物流管理相关领域的学生比率也逐年增加,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我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声誉较好。这些现象都突显了学院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如何能够不断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将是学院永恒的课题,学院将集中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智慧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振其.简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02).

[2]吴利霞,吴迪.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模式探析——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04)。

[3]卫明堂,等.基于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01).

[4]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03).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范本篇十三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为大家带来电子商务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论文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教育的现状,设计了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并予以实施,探讨了该培养项目的内容及意义,旨在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拓宽思路。

一、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教育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国外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还是流行于北美的“回归工程”模式及技术保障制度,其共同特点就是: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2.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3.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学校在合作过程中也增强了办学活力。

4.设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引进社会化的评价机制来保证人才质量。

目前在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方面的表现是:学校注重理论教育,实践锻炼相对薄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与高等教育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考核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学生本身自我管理有关。近几年很多高校都试图寻求方案解决:

比如许多学校购买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另外一些学校通过参与官方或非官方电子商务大赛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场所,但联系这样的实习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实习人数比较多,师资、设备、场地和管理等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能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从而使得其案例来源、商业实战、实习指导、创业拓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经过充分比较论证后,西京学院经济系组织实施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蒲公英电子商务创新型实践平台”,该项目由众多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合作完成。校企共同提供师资来研究开发实训课程及项目,将企业化运作电子商务全方位拉入课堂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在大三年级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同时,以需求导向,任务驱动,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来组织实施,系统学习和训练。

在本项目当中课程设计主要有:1.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与学生职业规划;2.个人网店建设和网络营销推广;3.网购平台搭建与运营维护;4.创业课程实践与职业素质拓展。

在课程实训中该院完全采用公司化的运营方式来开展课程,平台组织者在了解学生需求和分析现有电子商务运营状况后,引入传统企业(如生产制造类、商贸流通类)带给学生真实商业项目,并提供虚拟主机空间和域名注册等多项服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真正参与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的进程里。在展开课程时先确定项目团队并提前布置好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即每次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成绩)来激励学员,那么学生会在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加强自我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和上机时间勤学多练,课后也会充分走访调研来完成任务。

在整个过程中其严格按照公司用人标准和规章制度展开过程控制。分组以后,要求每个组要有自己的团队文化,职业目标,管理理念等。并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出整个项目可操作的ci系统,同时还要印发出来贯彻实施,这样以做到行动有纲,训练有素。在实训过程中会涌现一批进步比较快的学生,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可以慢慢有针对性培养这些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意识,使得他们的进步和变化逐步影响该组其他学员,从而让所有同学都能由表及里的提高和进步。

该院负责教师在每次实践课程中都会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予以点评和打分,并定期组织邀请资深电子商务顾问和专家来与学生做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学完整个课程后的成绩根据考核体系学习效果清晰可见。对于项目结业表现合格以上者还会颁发相关资质证书。其还专门对本次课程培训开发了蒲公英电子商务教学实践互动网络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在这里下载课程讲稿,企业案例,课件和相关应用软件,还为注册用户开通了个人博客平台,师生的很多问题和想法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深入交流和表达。

最后该院还开展了创业课程,通过创业能极大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该项目在20全国首届商科教育实践大赛获二等奖,学生在20建行“e路通”杯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问鼎全国一等奖。这种校企合作下的共同开发的培养项目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必将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工作现场的机会,能帮助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先进的制造理念和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并乐意从事实际的工作。可以说本培养项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兰.论高职项目实训课程的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