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纪念鲁迅初一(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7:44:50 页码:9
最新纪念鲁迅初一(精选18篇)
2023-11-24 07:44:50    小编:ZTFB

总结让我们明白,成功的背后往往有着无数的付出和努力。怎样进行心理总结?有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总结?以下是一些文化专家总结的传统文化传承方法,希望能为大家保留文化遗产提供思路。

纪念鲁迅初一篇一

他是一个文化战士,不知怎么想起他来,或是时常在想起,而这一刻有点淡忘才又记下来。

他不鲁,也没有鲁家人,好像绍兴姓鲁的也不太见到,更为现实的是他可以在任何方面都作出杰出的成就,比如医学,他就学得很不错,如果让他学外文,他也绝对是一个领军人物,哪怕学其它的专业,凭他的聪明,完全都能胜任且独树一帜,但他更为不鲁地选择了文学,更为睿智地发现了我们国民的劣根,他在百姓头上当头棒喝,还摩挲两下,说:你该醒醒了!

这是鲁迅,我思想中的鲁迅,穷尽一生的心血只为敲响警钟,让人看到不只有眼前的幸福和快乐、黑暗和无奈,更有心的追求、灵的栖息。倘若鲁迅活到现在,如果他还有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头脑,他又该说些什么呢?是歌颂?是批判?是揭露?还是像芸芸步他后尘的杂家们一样,来一些对时代的呻吟之语。我想如果他确是鲁迅,他确仍能发表自己的作品,定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讶和震动,这种惊讶与震动就像几十年前他给以国人的警示一样,就像他的《狂人日记》对于中国的震撼,就像他的《野草》燃烧起的熊熊烈焰一样。只是我们已经不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一些作品,会是如何地启迪人的心智,现在社会的人群都无法给我们一个这样的答案。

鲁迅是什么?他已幻化为一种精神,在不少人心目中那种刚正不阿、鞭笞时代的勇士。但鲁迅还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脱离不了现实的人,他只是将自己的全部激情熔铸到了他的文字当中。他要生病,他也要逃离,他也要为生计谋,他也要在社会百姓中寻找自己的一个定位。但他始终有一个不变的理念:明辨真理与谬误、善美与恶丑。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和头脑,如果他现在仍能思考,同样会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发现、去呐喊,绝不会让不堪的事实腐蚀人们生的斗志、真的追求。

如果他是一个只能在旧社会叫嚣的呐喊者,那么他就不会有世界文豪的地位,如果说其他的文豪在用文字展现他们的才华、构画社会的立体图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么他则是剖开了胸膛,用自己全部的心和血,画出一个个人们尚不能表达、却又渴望理解的符号,他是真正的智者、明者。

后来者,用他所创的杂文、所用的笔法也为发扬他的精神继续努力着,他们继续着呐喊,但他们不可能达到鲁迅那样的高度,不仅是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因为他所用的思想,那不是用表象的东西所能替代的,即使到了现在,他是不会固步自封的。他的“迅”在于真正的与时俱进,更在于最直接地揭示人最本质的、最隐含的东西。

想他的时候,是因为我们需要有擦亮眼睛的东西。

纪念鲁迅初一篇二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20xx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20xx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20xx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0xx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20xx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

各位来宾,绍兴还有许多与鲁迅有关的人文景观,离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兴趣不妨去“拜访”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绍兴酒,嚼一嚼茴香豆,领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纪念鲁迅初一篇三

一张瘦瘦的脸庞,两道犀利的目光,透露出坚强与不屈。悠扬的手常常在纸上‘沙沙、沙沙’的留下一排排刚劲有力的文字,他的文字给人清爽的感觉,他的文字是那么的优美,带着的又是刚毅与坚强!一头不屈的硬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竖着。他就是鲁迅!

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但他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书: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他的作品广为流传。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因为,他正在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原本我对鲁迅几乎一无所知,是我读了许许多多鲁迅的文章后才知道的。刚看到鲁迅二字时,居然……想想也真好笑。居然以为鲁迅就是造伞的那个,春秋时期的人……结果,后来一查才知道,原来造伞的那个是鲁班啊!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个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被毛主席赐予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奠基人。鲁迅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开始时,鲁迅选择的是做医生的,而鲁迅也是当时的一代名医,救死扶伤。后来,弃医到从文,用笔做武器,一次又一次的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也因此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了黑名单,是他们的眼中钉,他们眼中的一根刺。鲁迅屡屡遭受迫害,不,因该说是无论何时都有人想迫害、加害于他。他的武器虽然只是一支极为普通的笔,却是最有力的武器!他用笔划存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同学们,鲁迅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鲁迅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那充满黑暗的年代,他的笔杆像抢一样精准,他的文章像子弹一样打进反动派的心脏。他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他用自己的身体燃烧出星星之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对自己一生的写照。

纪念鲁迅初一篇四

九一八纪念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柳条湖桥,就是八十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为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残历碑”,又扩建成“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高大的“残历碑”映入眼帘。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

1931年发生在沈阳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它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划下发动的。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今博物馆坐落处)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然后诬称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的驻地北大营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19日5时50分日军占领整个北大营。同时,日军也开始向沈阳城区进击。6时30分占领沈阳内城,然后,日军又向东北军东大营进攻,东北军不战而退,12时许,日军占领东大营,一天之间沈阳全面陷落。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短短4个月内,日军又相继占据了辽、吉、黑,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成为亡国奴。这块黑土地无尽的宝藏被掠夺,中国失掉了当时占全国产量79%的铁、93%的石油、41%的铁路及无数森林资源。

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良知,激励中华儿女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沈阳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修建、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该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博物馆前方为一几何形广场,四周为不规则的绿色草坪所围绕,从空中俯视,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国东北地图。198月,江泽民同志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并写下了“勿忘九一八”5个大字。博物馆扩建过程中,在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里,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捐款、捐物人数达366万多人次。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纪念碑又称“残历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整个建筑高18米、宽30米、厚11米,两边对称。在残历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残历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进攻北大营,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左面巨大的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如同千万个不死之魂在呐喊,讲述着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充满血泪的生活和不断奋起抗争的历史,在陈列馆附近还有“九一八事变炸弹碑”,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炫耀他们在南满铁路制造“柳条湖”事件而建的弹形碑。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馆内收藏。

第一部分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展示了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其侵略矛头直指中国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通过雕塑“流亡恨”、“柳条湖事件沙盘演示”、“蒋张会晤”、“沦陷后的沈阳西城门”等展示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为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通过雕塑“矿工血泪”、“沈阳宪兵原址地基复原场景”、“河坎子'集团部落'立体沙盘”、“平顶山遗骨”、“731部队人体解剖和细菌实验”等展示了我国东北同胞在日寇血腥殖民统治下遭受的那段屈辱惨痛的血泪史,和日寇在我东北犯下惨绝人寰、万恶不赦罪行的罪恶史。

第四部分为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雕塑“白山魂”、“痛歼邵本良部”、“'露营歌'大型场景”、“狱中的赵一曼”、“'火烧日军飞机场'影视合成箱”、“抗日场景”等表现了中国人民打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在诗中写道:“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设计人员根据史料制作了雪后的大片白桦林,重现了抗日战士围绕篝火团团而坐的露营场景。

第五部分为日本扩大侵华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介绍了从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期间,我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先后发生的“上海保卫战”、“长城抗战”、“哈尔滨保卫战”等。

第六部分为全国抗战爆发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展示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正义的审判,8年间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程。

第七部分为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盼和平。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9月6日,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曾在此碑下写下了“以和为贵”的和平誓言。中日两国政府及人民经常互相往来,加深友谊。展示中告诫人们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日两国人民要以史为鉴,热爱和平,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残历碑”,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风格独特,既有现代化特点,又不失民族风格,让每个参观的人都回浮想联翩,记住那个“国耻日”。

在“残历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钟,悬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锈迹斑斑的钟身上铸造着醒目的铭文:“勿忘国耻”。

警世钟的旁边,倒放着一座“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为方锥形,与碑座衔接处为正方形,碑顶为炸弹尾翼形,三翼间距为七十六厘米,埋深为二百六十厘米(俗称“炸弹碑”)。这块碑既无碑志,也无铭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书“爆破地点”。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

与之相反,在“残历碑”广场的一侧,见到了另一个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镌刻着“反霸权、反战争、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组织的“侵华历史传讲会”在“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时建立的。它告诫后人“反对霸权、消灭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院内还有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刻系创作的两件雕刻作品,一为《国难》,镶嵌在博物馆南面的墙上,雕塑藉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山河破碎,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黑土地区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吨青铜浇铸,国难之耻,永世铭记。另一件为《奋起》,镶嵌在博物馆的东面墙上,雕塑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再现了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英勇杀敌;爱国学生走出书斋,点燃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燎原之火;亿万军民用血肉垒起新的长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等场面,总体表现中华民族抗争、昂扬、胜利的精神。在展览大厅前的广场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碑体由三块倒立的梯形柱组成,直插云天。

纪念鲁迅初一篇五

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这便是鲁迅。

他早年与历绥之和钱均夫一起,去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肆业。但最后他认为当一名医生只能救人的身体,救不了人们的心灵,于是鲁迅又以写作为已任。

别人都说鲁迅是天才,但他自己却说:“那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他还说,“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鲁迅先生十分担心别人,却一点也不担心自己,鲁迅的女佣叫阿三的,阿三的丈夫失业了,她的眼睛也愁得起了蒙,鲁迅也不让她干重活,但鲁迅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时常三更半夜写文章。

时间就如同一块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有的人愿意去挤,有的人却不愿意去挤,这就是人与人的差别。

这便是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一个站在顶峰的人。

纪念鲁迅初一篇六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二、主旨。

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对中国现状的揭露,指出历史的黑暗,现状的残忍,号召青年去创造奴隶当家人主的新时代,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三、疑难词句。

四、学习要点。

1、本文第一部分的论点。

对广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

2、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诞宴的厨房”。

3、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反思与剖析,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角度,对当时中国现状作了深刻的揭露。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都密切关联,互为因果。而作者的批判意识与否定精神在两部分中都体现得十分鲜明与强烈。作者在两个部分的结尾都指出了“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一部分的“使命”则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筵席,毁坏这厨房”一在创造,一在毁坏,这正是“使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论证方法上,两个部分也具有共同的特点,每个部分都从自身感受写起,接著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最后推断出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理解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漫长的历史,其实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这一概据极其确切。因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创过人”的价格,至我不过是奴隶,到面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两种时代的交替循环。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概括,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本质,体现了他那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醒人耳目,憾人心魄。

5、理解本文对民族心理的剖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中华民族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中国人“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他们唯恐做不上奴隶,希望有主子给他们定下奴隶的规则,“使他们走上奴隶轨道”如果这规则不变,则“万姓胪观”称欲“天下太平”了。这说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族心理十分可悲。他们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贴耳,屈服于统治者的“暴力”之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心理的奴化性,其目的在于开启民智,唤醒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6、理解鲁迅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

“想做奴肃而不得的时代”是指“下于奴隶的时候”社会处于战乱时期,百姓比奴隶还不如;“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指比较安定,百姓可按奴隶规则生活;“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时代”是指百姓摆脱了奴录地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时代。

7、理解本文所揭露的“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揭露了“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地制驭著,贵号贱,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量也可以吃别人”这“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以来一直排到现在”所以,作者尖锐地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8、理解本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深刻剖析。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不仅揭露了中国因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而且对当时中国现状作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人肉的筵宴,但这些筵宴,只有阔人才能享用,而大多数穷苦百姓在受冻挨饿,“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如果不改变现状,这人肉的筵宴将一直排下去,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只有毁坏这“厨房”才能彻底改变当时的中国的现状。

9、理解本人作者所指出的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10、把握本文的论述特点(见课本52页)。

11、识别本文所用的反误、暗示和讽刺手法。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父亲周伯宜是秀才。

鲁迅从小受封建文化教育。18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转入矿务铁路学堂,开始接触和信奉进化论。19赴日留学,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弃医学文,返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并加入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19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教育部部员,后随政府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科长、佥事等职。

1918年初,鲁迅任《新青年》编辑。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在该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礼教。与后写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名篇编成第一个小说集《呐喊》,同时写了许多杂文收入《热风》、《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

19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19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分化后,在彷徨探索中创作与编成了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并组织了莽原社等文学团体,出版了《莽原》等刊物。在此时期,他开始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6年8月,鲁迅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开始同中国共产党建立密切联系。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反共后,愤而辞职,转赴上海编辑《语丝》、《奔流》等刊物,开始由进化论者转变成为阶级论者。1928年参加由创造社、太阳社发动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联系中国革命及文艺运动的实际,发表了许多精辟意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翻译出版了苏联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名著。1930年起主编《萌芽月刊》(后为左联机关刊物),并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第三种人”进行论战。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鲁迅写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八个杂文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3年,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与宋庆龄等积极开展营救被捕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等活动。这时,他和共产党人瞿秋白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后,他抱病为瞿整理出版译著《海上述林》。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辗转致电中共中央,表示祝贺。当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运动时,鲁迅热情赞扬人民群众对学生爱国运动的支持。鲁迅还保存了共产党人方志敏在狱中写给中共中央的信和一些文稿,并妥善地转送党中央。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也致电吊唁。送葬群众达数万人。鲁迅一生著作极为丰富,并有许多翻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编为《鲁迅全集》十六卷。

纪念鲁迅初一篇七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题写了馆名。[2]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三位一体。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xx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日,鲁迅遗体移于万国殡仪馆。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鲁迅遗体公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当时,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先生之遗像”,像下面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所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进步人士和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资助下,许广平改建了鲁迅墓,改建后的鲁迅墓,占地64平方米,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书的金字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1961年,新建的鲁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位于公园的西北隅,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显得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鲁迅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全部用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进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级台阶,便是墓前广场,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地,其间屹立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拾级而上,为墓前平台,这里可容纳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在前方靠近鲁迅墓碑约两米处,一东一西两侧分别是当时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一棵桧柏。[3]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依据鲁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为了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周围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长得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九号)。大陆新村为大陆银行所建,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1933年4月鲁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号为居所,同月11日鲁迅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迁入于此。当年的大陆新村,除了中国居民外,还住有许多外国侨民。1933年4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翟秋自谱住于此时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陶制的龟形笔插中便插着那枝廉价但却是鲁迅先生曾用来写了数百篇杂文的“金不换”毛笔。书桌旁有一张藤椅,是鲁迅先生坐着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那故人们世代纪念的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与世长辞。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有馆藏文物7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万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1999年新馆建成后,设立了"朝华文库",新征集了大量文物资料。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6314件,三级文物11179件。一级文物中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上面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都是极其珍贵的稀世珍品。此外还藏有近现代名家艺术品1700余件,包括谢稚柳、程十发、陈逸飞等艺术家的国画、版画和油画等。

纪念鲁迅初一篇八

走了的人,掉了的魂。最近,家里来了位不素之客。父亲的一位朋友离开只得把猫寄养了。记得鲁迅先生是仇猫的,我对这一副媚态的畜生也没什么好感。

哟,狗不是仇猫吗?说来也确实有理。如果可以这样概述,我宁愿做一只狗。有人提醒我,我有虐猫症。的确,朋友们没有说错,我对猫的敌意如同鼠一样,不同的是,我是人。

就眼前这畜生来讲,我是想进办法的来折磨它。诺大的房子中唯剩下我这只“狗”和一只等着灾难将临的猫。只怪它不知趣,一个劲的往我身边靠拢,我摆出一副慈善的面孔,酝酿着,如何让它死的更加具有意义。

世间的万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评论它们原本不必那么严肃。但是,仇猫这点一一道来还必须是要出些认真。就像在网上写文章,发了出去,若稍不注意言辞,得罪了那种一言九鼎的“大人物”。便是难见风雨云雾一般的轰炸。不管你是幼稚无知的小孩,还是细腻成熟的大家。切记,勿与世争。猫则不同,它永远跟随着“潮流”。老虎凶猛吧?不及猫恐怖。狐狸狡猾吧?不及猫阴险。我最欣赏三种人,一种是好人,一种是坏人,其次是既不好也不坏的人。有人问我说的这些不都是废话吗?不然,比如“猫”!

还未等我接着往下思考下去,这不知死活的畜生已挪到我身旁。以前很少和猫如此亲近,今日仔细端察它,确实有副妖艳的脸蛋。民间流传它是老虎的师傅我想大概也有它的纹酷似老虎的因素吧,黑黄交错的披在身上。不大的脸孔上嵌着一双黄色的眼,瞳仁则是黄色中的黑色一点,就是那么一点,让我觉得这东西如此邪恶。几道白色的胡须分别向嘴左右延伸,配合似的承托出它的“与众不同”。若它不动凭它的几分姿色,我个人也许也会被迷惑。但是,它错了,错在不该拱起身子,犯贱一般的走来。四只脚,分成了两排,每走一步,都是前面的前进,后面的跟上。装的不露痕迹,还不免让人觉得这是种艺术。就如同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绅士一般,肩上是劳国劳民的重担。为人民服务,服务与人民,等到人民被“服务”到了绝境,还口口声声念着这些关荣前辈的好。这点不得不令人佩服,只可惜我学不来。

鲁迅先生有一段话足可以概括我的想法,因为我没有鲁迅一样的文笔,凭现在的水平用千言万语也是不及他的,所以只得知趣的把他的作品“搬”上来。这点我确信,鲁迅先生如果地下有知,不但不会心生任何不满之意,反而还会热情的招待我一番。当然,这也只是我的幻想。不过,我没有将他人的成绩生生“套”在我身上,然后堂而皇之的去炫耀,不得不承认,在二十一世纪,这点小的不算功绩的功绩确实值得褒扬。悲哀吗?没必要,你尽可以收起无济于事的感情来。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食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树立过‘公理’‘正义’的牌子”这是鲁迅先生一段言在此意在彼的盖括性的话。比如“猫族”吧,捉老鼠来说,且不谈手段何等下流,何等残忍,有一点倒是很多“有名望,有学识,有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都效仿的呢。猫啊,捉耗子,添的是自己的肚子,给自己找乐子,自己玩好了,吃饱了,还得了个荣誉的称呼,何乐而不为?可怜的就是那些,一直奉行它如此廉洁的人儿。这时我们便可以拿出积攒已经的感情来宣泄一下。

如我所想,这只可爱的小猫猫真的玩够了,到了正午,父亲的朋友来领它。它可是迫不及待的飞奔到主人的怀里。那一刻,我心里不禁痛快的又多了一条仇猫的理由:这畜生,真是不懂礼貌。

纪念鲁迅初一篇九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纪念馆是淡白色的建筑,有着中国风味的飞檐。里面藏品丰富得有点出乎人的意料,文字照片书籍图纸自不必说,更吸引人的是实物:有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有孩提时的玩具,还有闰土送给他的贝壳。如有兴趣,还可以去探探不远处的绍兴民俗博物馆,看看最土最俗的绍兴器具、房屋、摆设、婚丧礼仪。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

10月5日我们和表弟他们相约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车子开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那里车水马龙,连车位也找不到,后来在收费员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把车停进了一个车位。

我们走到了领票的地方,领了五张票,。从入口进去,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的祖父住的地方,那里既宽敞又美观,每个房间都有每个房间的用处,比如有书房、卧房、琴房、藏书房等,每个房间都古色古香。

出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里展示的都是关于鲁迅生前的资料,其中有些是他读书时写的文章,文章上面还有他老师为他批改的文字。我看了一下,原来鲁迅读书时也会写错别字,也有语句不通顺的。我们还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里面放着几张桌子和椅子,鲁迅的座位在最角落里,因为鲁迅上课经常迟到,所以老师才罚他坐在角落里,在鲁迅的桌子还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

最后我们去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一口井用木头堵住了,可能是鲁迅太调皮,大人怕他掉下去才封住的吧。

我们还去品尝了绍兴的特色—臭豆腐,味道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想以后在别处肯定吃不到这么美味的臭豆腐。

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四点,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绍兴,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来玩。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一

一提起鲁迅先生,大家都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毛泽东对他评价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给我带来的印象无疑是非常深刻的,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乐观向上的,坚强不屈、知错就改、伟大的人。

他用尖锐的目光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他认为国人的病要用文字来医,而药只能救助几个人。他以尖锐的笔尖向敌人刺去,他呐喊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追寻着一片光明,企图唤醒在“黑屋子”里沉睡的人们。

鲁迅先生在一次又一次地批判中,孤身一人走上了为民族、为人民的奋斗之路。这一路上,鲁迅先生一次又一次受尽迫害,尝尽辛酸,自己写得文章屡次查封,但他依然不放弃,不惧迫害。他用满腔热血实践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

他对青年的关心无微不至,给予那些失落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鼓励,给他们父亲的慈爱和关怀。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族魂,历史在人们心中,永远铭记他的名字,这就是我心中的鲁迅,这就是民族之魂。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而现在鲁迅先生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这几篇文章,让我更了解鲁迅先生了,同时也更崇敬仰慕鲁迅先生了。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先生,用他那锐利的笔写下了一篇篇犹如锋利匕首的文章,刺向了敌人的心脏,使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恐慌。

鲁迅先生是一盏蜡烛,更是一位英雄!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民奋发的星火,是他用锐利的眼光为我们开辟出了前进的道路。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有崇敬,更有深深的思考。而《有的人》就是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一首诗,从此就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与爱戴。

的确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永远永远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三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xx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四

绍兴,是众所皆知的地方。在这里,闪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用它的光芒笼罩着绍兴。而他,就是鲁迅。终于,我在一次冬令营有幸近距离接触了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这样,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更充实。

我们先进了三味书屋。那儿弥漫着芬芳的、浓郁的书香味,是我们陶醉其中。这就是鲁迅先生在小时候学习的地方。我们走进教室,有一张桌子十分显眼,那就是鲁迅先生儿时学习用的书桌。那个“早”字和含义,我相信,已深深的印入我们的、鲁迅先生的脑海里了吧!事事早,应该早已成为鲁迅先生成功的诀窍之一。

继而,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就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和家人一起居住的地方。这一幢房子古色古香,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让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在这里的笑容与泪水。

百草园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呢!虽然没有奇花异草,可是一进去,似乎有一种磁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陶醉其中。而且,你瞧你瞧,不仅是我们入迷了,连蜂蝶也来助兴呢;你看你看,不仅是我们陶醉了,连蛐蛐也来叫几声呢!这仿佛如同仙境一般。也许就在这时,长妈妈在为小鲁迅讲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也许就在这儿,小鲁迅已经捉住了几只蛐蛐;也许就在这里,鲁迅先生度过了一个充足、快乐的童年吧!

也许……。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五

9月12日上午,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社组织我们参观鲁迅纪念馆,瞻仰鲁迅先生之墓,并游览鲁迅公园。在这春意盎然、万象更新的春天,利用假日参加这一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鲁迅二字蕴含着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严格自勉,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写照。

鲁迅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个名人纪念馆,1951年正式开放,我们敬爱的周恩来为它题写了馆名。鲁迅纪念馆十分宽敞、明亮。1650平方米的陈列厅,用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传播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主题,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曲折多姿的战斗人生历程。我认真地浏览了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毕生为造就理想觉醒的国民而呐喊着;他用文学作武器与敌人进行战斗。他的小说《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以及杂文《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风格犀利泼辣、冷峻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它似匕首,如投枪,刺向敌人的心脏。敌人恨他,人民爱他,几十年来,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鲁迅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鲁迅伟大、崇高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六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灰色空间是不溶于黑白的禁域,岁月只能抹去痕迹,却不能融化记忆。鲁迅先生所愤恨的,是无知的国人与其愚蠢的心智;所同情的,也是如此。如何让世人清醒,是非分明,他弃医从文,用笔杆阐明真理,用文字轰击敌人,用精神感化国人。鲁迅,一个不能被中国人遗忘的为人,新时代的奠基人,旧思想的终结者。于是,20xx年3月,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我与思修小组同学前往闻名遐迩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希望能睹物思人,再度重温大师风采。

鲁迅纪念馆坐落于鲁迅公园中,而鲁迅纪念亭建于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之间,有登高望远,无限缅怀之意.公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悦.经过公园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来到鲁迅纪念馆的门口.雪白高大多的墙壁上,用硬朗的书法写着"鲁迅纪念馆".馆中共有两层,底楼是专供游客购买的纪念品商店及问询处.

纪念馆的核心是二楼.馆内安静内祥和温度环绕着陈列室门口的五幅巨大的鲁迅纪念板,深灰色的基调透露着庄严地气息.随着灯光的逐渐昏暗,我们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墙壁上,是他留下的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展示窗里,是一本本褶皱泛黄的老刊物。岁月沉淀了鲁迅的文字,让他超越时代禁锢的思想发热、发光,由普通的白纸黑字升华为醒世明言。展厅昏暗走廊的尽头,一面粗铜制成的人像浮雕印入眼帘:鲁迅、李大钊、宋庆龄等五人(另外两人为分辨出是谁)。曾经,他们用犀利的文字教化国人,用支离破碎的心倡导革命。衰败的国家、愚钝的人民、腐朽的文化禁锢、劣根性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失去了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壁垒。他们赤手空拳地站在敌人面前,毫无惧色,在刀锋枪响中振作前行。他们以纸为战场,以笔为武器,以字为弹药,向敌人步步紧逼,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国家。这文字,不光是刺穿侵略者胸膛的利剑,还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他们将血灌入笔中,用激情和青春书写救国救民的民族史书。五位文化英雄的形象,不只是留在铜雕上,更是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边走边看,墙壁上的塑料展示窗里,嵌着着鲁迅先生曾今发表的一本又一本的书籍。老照片、旧报纸,鲁迅生前用过的矽肺器、座椅、书桌、粘有他胡须的易容面具,蜡像、画像、映像,纪念馆的一切,为参观者营造了极好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仿佛离鲁迅更近了,离他那风华绝代的文人艺术更近了。

随着纪念馆参观活动的深入,我们来到“内山书店”门前。内山完造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日本友人之一。1920xx年内山完造夫妇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1920xx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在内山书店与内山完造相识。从此,两人友谊日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不仅是鲁迅购书场所,也是鲁迅著作代理发行所。鲁迅通过内山完造结识了许多日本友人,鲁迅也常将内山书店作为会见友人的场所。内山完造以书店为纽带组织“漫谈会”,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内山同情中国革命,为鲁迅、郭沫若等提供躲避国民党当局追捕的场所,出售苏联等革命文艺的书籍,传播革命思想;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任治丧委员会委员,还发起募集“鲁迅文学奖”。由此可见,鲁迅的笔锋从来都不是指向日本人的,而是指向消极无能的民族。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侵略之事,自古以来,举不胜举。所以说,侵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反抗侵略。鲁迅的悲哀,在于斥责广大劣根性同胞的同时向他们报以深度的同情。恨铁不成钢的时代背景就这样造就了一个选择先医“内伤”,再医“外伤”的伟大医者——鲁迅。

参观完毕“内山书店”,纪念馆部分的活动也已渐入尾声。虽然最终是抱着对鲁迅先生及他的同仁为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感慨心情走出纪念馆的,但脚步并没有变得沉重,反而越发坚实有力。我们,不奢望可以比鲁迅先生为国家做得更多、更好,但时代给予我们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让我们有机会用小小的汗水、微薄的力量,为自己、为国家,开垦新的土壤。

此次活动的第二站,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居所,即鲁迅故居。这名字听起来响亮,却不想,是坐落于阡陌交通的弄堂之中。不过,这一切,细想起来,倒也合乎情理:依鲁迅的性格,房子不必大,但必雅致。就像三味书屋一样,不在华丽,但在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故居是占地不大的三层阁楼样式,因此每一层都只能“专用”:一楼是书房兼会客厅兼餐厅;二楼是鲁迅夫妇的卧室和狭小的储藏室;三楼是儿子的卧室及用来安置逃避抓捕于此的同仁住的小客房。进门第一眼环顾四周,并没有惊艳雅致之感,更多的是陈旧的红木家具发出的尘封古老的气息。家具都是简单实用类型的,可见这段时间的鲁迅并没有定心,坐在老式书桌前的他,或许思绪还徘徊在如何带领人民思想走向进步的问题中。接下来,我们的参观脚步由客厅移至主卧,再移至三楼。布局简单,风格朴素,是我对鲁迅故居的整体印象。就是这样一间小屋,鲁迅先生此生最后三年居住的地方,是他无数次冒险掩护逃难文人的地方,也是记忆止步的地方。

鲁迅故居门前的一张照片,把这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格在了日照当空的上海老宅前。活动结束了,但心却飞了。思绪一时无法从回忆中抽离。也罢,任它在他的世界中游荡,让他的精神继续同化它,感动它吧!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七

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课桌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早”字,这是先生小时候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刻下的。这里还有一个后院,书院课程枯燥乏味,当先生讲得入神时,学生们就会偷偷到这里玩。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给鲁迅先生的思想以很大的影响,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绍兴为背景创作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包括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恢复过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现在已经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很值得一游。

纪念鲁迅初一篇十八

方脸,一字须,每一根头发都笔直地挺立着,有如鹰一般锋利光芒的眼神,还有一双以笔代戈、可以医人亦可以医心的手。他就是我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用笔杆子代替枪杆子奋斗一生,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深深地吸引着我。

鲁迅先生是珍惜时间的楷模。他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他在有限的生命中,撰写和翻译竟高达640多万字,平均每天写2000字。鲁迅先生可以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休息,但他不能一天没有精神食粮。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他不怎么吃鱼,因为他觉得吃鱼太浪费时间。鲁迅先生也不愿让别人浪费他的时间,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辜浪费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由此可见时间对于鲁迅先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到晚年还说:“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对此,我深受启发。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正的,勤奋者会努力去追赶,去挣、去挤;懒惰者终不愿去挤、去挣,他始终不会拥有。正值黄金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做时间的支配者。

鲁迅先生是一心为人民群众着想的人。他非常关心爱护青年人的进步,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六百多人,关心过的青年不计其数。当时穷困的萧红找上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没有冰冷,没有歧视。而是毫不犹豫的收下了她,得知萧红喜欢写作时,鲁迅先生尽自己可能地帮助萧红写作并予以推广,可以说是他造就了一名优秀的女作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坚持为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年河南洪涝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把自己拍摄广告获得的850元全部捐出,为灾区人民捐献出自己的一份心意。我还用节约下的零花钱购买了200只口罩上门送给困难群众,前往卡口和社区执勤现场捐赠抗疫物资,慰问抗疫一线的无名英雄……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好少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心中的偶像致敬。

思想的光芒是不会受时间与空间阻隔的。在那个黑暗荒芜的年代,鲁迅用自己的心血引导莘莘学子,走上真理和正义之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鲁迅的思想仍然是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指引我不屈不挠地向上攀登!

鲁迅先生,他不在了,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