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生态园林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0:23:40 页码:12
最新生态园林设计论文(大全11篇)
2023-11-13 10:23:40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供参考。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好的总结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例,希望能够帮到你。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一

户口所在:天河区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75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60kg。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施工员,园艺/园林/景观设计,室内外装潢/软装设计。

工作年限:1职称:初级。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深圳,东莞。

工作经历。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其他行业。

担任职位:员工。

工作描述:这个工作算是暑假工吧,自己在老家找的一份工作,其目的是锻炼自己的耐劳刻苦的精神,这个厂子主要是制造生活中的.各种塑料袋,供应给一些超市,菜市场,还有一些小型商铺,其制造的过程也是比较有污染性的,我主要是在里面负责包把制作好的各种袋子包扎起来,以及进行货物的清点工作。

离职原因:因为是暑假工,所以做完暑假就离开了。

志愿者经历。

担任职位:组长。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校。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一般粤语水平:良好。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在学校的一些干部和实践中,我学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心灵上的东西。我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对别人有承诺我会尽全力的完成。在生活中的我,喜欢了解一些中西方建筑文化,运用软件做一些图片,比如psai3dmas等,且更喜欢了解各种电子产品。且在校期间拿去室内设计员证书,cad绘图员证书,以及驾驶(c1)车牌证。

个人自传。

身为一名大学生的我,性格上属于比较活泼开朗,热心帮助别人也是我的擅长。在学校刻苦研究自己的专业,凭着浓厚的兴趣在学校阅读了大量有关环境设计的书籍。对学校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也很感兴趣,在大一的时候便参加了实践学社,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外面做兼职,从中学到了刻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在社团里的一些管理能力,以及对问题的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都是在我以后的工作或是以后的道路上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二

人们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和规划。良好的城市环境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建设绿色城市,促进城市生态健康发展。景观设计是通过城市绿化规划策略,通过人工手段改造和改善城市自然环境,使园林成为整体的综合美学设计。

1.2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的原则。

1.2.1综合原则景观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环境的主要载体,是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控制综合影响因素以满足设计要求的有效措施。1.2.2个性化原则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景观设计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功能和区域的特点,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1.2.3多样化的原则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就必须以表现形式积极创新。由于各类城市的生态结构,园林景观也呈现出多种形态。由于景观环境的不同,园林植被的生长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2城市园林的现实意义。

2.1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城市的绿地面积不断缩小,已经开始完全从城市中撤出。绿色植物正在被砍伐,道路正在被现代水泥铺设,房屋正在被钢铁和水泥建造,整个城市缺乏活力和绿色。这样,我国城市生态循环系统遭受了不可弥补的破坏和损失。一旦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将影响城市的热循环系统,导致城市没有自动调节温度的功能。使城市处于不平衡的温度状态。

2.2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

通过在城市中划分一些地方进行园林建设,首先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凉爽放松的场所,其次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为居民锻炼身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城市园林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带有娱乐设施的城市花园更有助于减轻人们的压力和放松他们的情绪。

2.3城市园林的实际作用。

城市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而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是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一个好的城市发展,不仅取决于它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从城市园林的发展中看到,城市园林建设能够直接反映城市发展的真实情况,存在的景观美化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在城市的对外宣传中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除了科学合理地设计城市园林,有助于城市生态平衡和防止水土流失外,城市园林还可以净化污染的水,降低政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投资成本。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三

在生态园林中,灌木具有生长速度比较快的特点,其枝干分支比较多,而且枝叶繁大,能够使植物呈现出丰富的层次。灌木生长后,其颜色比较艳丽,而且在灌木上能够生长出颜色各异的果实,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设计,就可以使生态园林展现出层次化的美感。一般乔木是比较高大的,在乔木周围设计灌木,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使生态园林中的植物层次感更加明显。在比较空旷的场地,种植大量的灌木,能够使空旷的空间具有整体性的美感。

在生态园林中,在对花卉进行设计时,要结合各类花卉的颜色,从而使生态园林呈现出各种色彩,焕发出生机。在一些比较规则的生态园林中,可以设计花台和花坛等,这样能够将所有品种的花卉集中起来展示给游客,花坛中各类颜色的花卉聚集在一起,能够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自然景观比较多的生态园林中,可以结合花卉和稀疏的丛植一起种植,这样能够展现出花卉的层次感,通过绿色植物的衬托,能够使花卉的美感突显出来。各种颜色的花卉能够相得益彰,可以将颜色差别比较大的花卉种植在一起,更加能够突出主体。

在生态园林中,种植攀援植物,这类植物枝叶茂盛,而且生长速度非常快,所以,在生态园林的亭台楼阁周围都可以种植攀援植物,既能够起到观赏的作用,又可以起到遮荫的效果。可以在生态园林的小亭子周围种植蔷薇和爬山虎等攀援植物,这样能够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能够起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蔷薇和爬山虎能够给游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4结语。

如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改善生态环境更是发展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就是建设生态园林景观,环环相扣,这也就意味着植物配置的重要性。为了建设更好的生态园林景观,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当体现出它的艺术性以及实用性,遵循美学原理,遵循以人为本和经济性的原则。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实用性,对于生态园林景观都非常重要,必须经过透彻的理解,才能用适当合理的方法将它们完全体现出来。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四

「摘要」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强调限制权力。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需要政府进行全方位的调控。提倡限制政府权力的传统法定税收主义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平衡观认为,征税权不是来自纳税人的同意,而是作为政府权力的一部分来自于暴力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社会契约论造就了和权力对抗的社会力量的另一极,权利。二者的制约平衡,要达到的目的是行政权的良好运行。在此理论下,应该解放行政权。作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立法权应在事前,注重在程序上对征税权的限制监督,司法权应在事后,注重对征税权的救济监督。

「关键词」税收法定主义,平衡。

一般认为税收法定主义起源于英国的《大宪章》,此后经过《权利请愿书》和《权利法案》,最终在英国宪法中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三权分离的美国在独立之后更是明确的确立了税收法定主义。许多发达国家都将税收法定主义注入了宪法之中。[1]税收法定主义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革命而兴起的,成为保护人民财产不受政府侵犯的最重要手段。这个过程中,税收法定主义和社会契约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税收法定主义在西方各国的确立和这些国家成立时受社会契约论的浸染是分不开的。

社会契约论兴起之后,便成为了税收法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提倡的政府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些观点,与政府的征税权是人民赋予的这一税收法定主义的核心不谋而合。税收法定主义成为社会契约论关于财产问题的论述的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西方仍有学者用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研究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

在解读税收法定主义时,一般认为这里的“法”仅指立法机关制订的法律。这和税收法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分不开的。税收法定主义是在限制权力,反对任意征税,维护私人财产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斗争的成果便是以人民的代议机关的同意来限制国王――税收的取得者――的征税权[4].在这种情况下,税收法定主义强调的是对权力的限制和人民主权的提倡,而非税收本身。税收法定主义的“价值性含义不在纳税主体依法纳税或征税主体依法征税,而是社会成员对国家征税权的同意”[5].这也正是北野宏久所指的税收法定主义的第一阶段,即“不问租税法律的内容,仅以法定形式规定租税”[6].另一方面,由于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倡导的是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排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夜警政府”的观念使得政府权力被束缚在很小的范围之内,税收的作用也非常的有限。这使得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针对的是对权力的控制和财产权的保护,而忽视了税收本身的作用和特点。这种不以税为中心内容的税法越来越不能应付现实的发展。

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政府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全能政府”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行政权的扩大成为一种趋势。行政权逐渐介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强大的调控作用,而这种调控又是社会所必需的。这种情况下,以往那种防范、限制行政权力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行政权发挥作用的需要。行政权渐渐的在突破旧思维的惯性,一点一点的侵蚀立法权和司法权。在严格恪守三权分离的美国,判例赋予了行政机关从属性的立法权;在分权观念的发源地英国,政府享有了委任立法权,进行了数量庞大的委任立法;在法国、日本这样的没有严格权力划分的大陆法国家,政府在享有委任立法之外,本身就有一定的立法权。可见,不论是在英美法国家还是在大陆法国家中,行政权处于一种膨胀的过程中。其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8]就税法而言:首先,税收除了担负财政职能之外,又担负了经济调控职能。这是经济危机的应对手段之一。而当税收担负了这样一种职能以后,一方面,税收就和灵活多变的经济形势紧密联系起来,这需要税收政策也具备灵活的特点。另一方面,税收的这种调控职能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专业知识和经验成为税法实践中的重要因素。[9]这就使传统税收法定主义――立法机关对征税权的垄断――不能够适应税收新发展的需要。而相对灵活和一直从事税收实践的行政机关,在税法中势必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征税权向行政机关转移是一种时代的需要。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已经过时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野来审视税收法定主义,以及征税权、税收法律关系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呈现出这样一条线索:首先是统治者享有专制的权力,这是一种权力主导时代;然后是权力被严格的限制,我们可以称之为权利主导时代;现在,权力开始复苏扩张,权利相对缩小,权利主导似乎走进了变革。就税法而言上一过程表现为:首先,统治者享有专制的征税权,即征税人主导时代;然后,征税权被严格的限制,税收须经得纳税人的同意,即纳税人主导时代,也就是税收法定的时代;现在,征税权开始重新回归行政,税收法定主义走向变革。我们应该用一种崭新的视野来看税收法定主义的发展。

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的合理性会受到和其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一样的质疑。实际上“又有谁签署了那一纸建立国家的‘原始契约’?”也没有纳税人的同意而产生的征税权。征税权作为政府权力的组成部分从来就不是依存纳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这一点,马克思的暴力国家理论似乎更接近现实,马克思指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再分配的形式,税法是国家制定的以保障其强制、固定、无偿地取得税收的法规范总称。”[12]即便如此,我们没有必要为社会契约合理性的缺乏而恐惧,因为相应的,国家除了暴力又有什么理由来为所欲为呢!更重要的是社会契约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是社会契约论唤醒了人民的自我觉醒,使人民不再本能的服从权力。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契约理论从人本身出发,发掘了除权力之外另外一种社会力量,也就是权利。在此之前,只有权力这一种社会力量,它自然的占有支配性地位,完全的统治社会。在这种独裁的情况下,权力发挥的作用是不稳定的',容易泛滥。社会契约理论造就了另一种力量――权利,使人民和政府在制度化范围内产生了对抗。两种力量互相制约平衡,使权力在平衡点发挥作用。两种力量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权力来源于暴力和公共需要,权利来源于人本身。从来没有权力产生出权利,也没有权利赋予权力的过程。他们互不隶属,互相制衡。社会力量另一极的形成是社会契约理论不可磨灭的贡献。

制衡”,“一种过程,即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彼此互动又不断趋近平衡目标状态的过程,尽管在这种过程中存在的只是不平衡的状态”,“一种方式或手段,即保证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平衡关系实现或近乎实现的方法、手段或机制”。这种平衡是双向的,既是权利对权力的限制,也是权力对权利的限制。

在这种理论下,社会管理职能乃行政权的基本范围,而非由权利授予,不应该在实体上受到限制。否则必然会导致行政权运行的不良。行政权应当从近代以来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属于行政管理范围的事项,权利不应该实质上的干涉。就税法而言,税收作为一种支撑政府运转的财政来源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征税权应该属于行政权的范围。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政府的征税权和纳税人的权利正是这一平衡中的力量双方。对于社会来说,税收是必需的,征税权也就是必需的。但是要达到对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使征税权的行使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两者的制约平衡就是起着限定征税权的作用。首先行政机关对于征税权有其自由裁量的空间,作为权利代表的立法权不应该过多涉及到具体征税权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行政机关的征税权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作为社会力量另一极的权利,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使行政权保持在能够正常运行的那一点,或那个范围内。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税收法定主义。法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了。法不是直接去规定征税权的具体内容。而是应该作为征税权的制衡。这种制衡应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在立法上,事先对政府征税权给以限制,这种限制应该是程序性的。这一点,有学者曾指出“税收法定主义应以形式课税原则为基础,以实质课税原则为目的和补充”。第二,在司法上,事后对征税权的行使给以监督和救济。不仅是个案监督,更是宪法监督。

对中国而言,要指出,中国的现实是不符合这种理论的。中国的社会力量发展还很不均衡。社会力量仍呈现一极的趋势。行政权不是过小,而是过大。因此,中国尚未受过传统税收法定主义的洗礼。没有力量的制衡,就没有平衡观的税收法律关系。没有力量的制衡,行政权的扩张就容易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国还必须补上传统税收法定主义这一课。

「注释」。

[1]刘剑文主编:《税法学》(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122页;参见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2]指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说,参见刘剑文:《税收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3]谢怀拭:《西方国家税法中的几个基本原则》,载刘隆亨主编:《以法治税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刘剑文主编:《税法学》(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4]参见刘剑文:《税收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5]郑勇:《税收法定主义与中国的实践》,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6]转引刘剑文:《税收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7]参见刘剑文:《税收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135页。

[8]参见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157页。

[9]参见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10]参见刘剑文:《税法学》(第二版),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82页。

[11]何兆武:《社会契约论》修订第三版前言,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页。

[12]转引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101页。

[13]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14]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第64页。

北京大学法学院・卢勇。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五

在园林设计时,应当考虑选地的地质问题,对预选场地进行一定的勘察,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对当地的气候也应做一定的调查,只有符合建设园林的条件,有一定的把握,才能作为生态园林建设的场地。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应考虑当地植物的特性是否与需要种植植物存在一定的共同点,需要种植的植物是否满足地质气候等条件。我们不能为了生态园林美观种植一些不符合气候的植被,导致生态收益较低。在生态园林植物搭配中,以生态特性和美观特性为主。在园林中种植一些能改善生态环境又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被。

2.2考虑绿地自然情况。

在植物配置方面,要考察当地绿地的自然情况,让后结合考察分析的结果,选择一些符合种植的植被。考虑到植被的生长规律,然后,将这些植被进行合理的搭配,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必要时可以进行人工干扰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植物的季节搭配。

季节的变换,也使得植物在不同地变换。但是有些植物是一年四季几乎长青不变。我们可以考虑在园林中适当地栽种一些长青植物,避免因进入冬季,整个园林呈现“光秃秃”的尴尬场面,使园林看起来死气沉沉,不符合生态园林建设的宗旨。

2.4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

在树种的选择中,也要考虑是否对外界造成影响的问题,例如杨树,春天时候杨絮飞舞,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在生态园林中不能种植此类影响他人的植物。园林树种的选择要慎重考虑,避免选择种植以后还需不断更换的植物。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六

1.1调和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选择的植物要遵循调和原则。要使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如建筑物等物质有着相互协调、相互撑托的作用,让人们对生态园林的设计有一种美的感觉,适合人们的观赏,也让整个生活环境有一种平静、舒适的氛围。1.2统一原则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对植物的配置也要遵循统一原则。所谓统一是指在植物的选择比例上要恰当,在植物外形的选择上要跟前面所选择的植物进行适当的调和,或是在植物颜色的配置上也要错落有序,不能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1.3均衡原则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现状,根据周围的环境现状设计一个规则的或是不规则的生态园林,让人工的生态园林与自然的园林相互依托。因为如果周围的植物枝繁叶茂,并且是一簇一簇的,颜色是浓厚的,这样会给人一种疲倦的和压抑的感觉,不利于生活的舒适,所以在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清雅的植被,这样就可以综合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1.4韵律感及节奏感原则所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生态园林中是指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各种植物整齐有规律的配置。例如,对于比较宽阔的道路上,可以种植一些品种相同的植被以相等的距离分别的树立在道路两旁,或者按不同的距离有规律地种植不同品种的植被,如小灌木。这样有规律性的配置可以让人在行驶道路中有放松的心态。1.5生态位原则生态位是指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环境所处的地位,它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也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位因素,合理地选择配置一些相互依赖的植物,尽可能地避免物种为了争夺水源或是阳光而出现让另一种植物陨落的现象,让各种植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群落。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七

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例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中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3.2关于植物群落。

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群落性,并且有一定的范围。通过研究观察,不同层次的分析可以判断群落的组成,然后分析这些构成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在不同层次的群落都有一定的良好生长。在植被群落方面,要下足功夫,还可以引进外来适应能力强的物种。根据不同的物种,搭配不同植物群落,能够展现出不同生态系统,使园林的生态系统展现多元化。在植物群落中,还可以进行人工调整,人工修剪等。

3.3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在城市园林中栽种的植物应依据地方特色来配置,各个城市由于文化、自然条件、经济、历史等的不同,建造的规模也不同,在植物配置时要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体现当地的自然风格,由于每个地方的环境不同,所处的自然也会不同,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才会建造出属于当地特有的人文景点,不仅会为当地增添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结语。

总之,生态园林的建设,不是简单的种植植物就行,还需要科学管理,科学种植。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中国园林的精髓,参考外国园林的建设,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绿色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2马绍元.植物配置在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分析与应用[j].广东建材,2009(7)。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八

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是通过自然资源合理、科学利用,遏制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减少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通过发挥城市园林绿化作用,保护和装衬历史景观,承载和支持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达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防风防灾、美化市容以及观光、游憩功能,促进景观、生态与文化紧密结合,人与动物及自然界的和谐共存,确保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指包括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等5大类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包括有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园林是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及当代人们的需要,以整体城区为载体,以创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为目标,以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互相渗透的表现形式,实现城市及辖区的园林化,形成新型生态园林城市。

2。1设计取向。

2。1。1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建筑区、道路、草地和林木布局,以大量的林木和草木绿化覆盖,减少和控制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及有害气体污染,提高抵御风沙侵袭能力,有效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与气候,降低噪声污染。

2。1。2景观、生态和文化结合,协调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思维和情感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建造种类丰富多样的树木、花草等植物群落,为飞鸟、昆虫及小动物等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以形态、色彩与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衬映各种不同的'建筑、地形、道路及河流,构建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为人们创建优美、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充分体现植物、动物与人类相依相存,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古建筑景观的修缮和保护,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2。2设计形式。

城市园林设计由花草、林木、山水、动物、时令及天象等自然景观要素,道路、广场、建筑、雕塑、园林及艺术装饰等人文景观要素,以及含形、声、色、光、味等能影响人类审美心理感知的物理因素有机结合构成。

2。2。1观赏型园林。是综合了景观、生态及人的感受,遵循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协调、统一与微差等美学原则,采用敞与障、透与漏,疏与密、张与弛相间结合等手法,以丰富的季相色彩变换构造彰显动态美感的景观。如上海外滩的九亭绿化示范园里,用银杏、广玉兰、红运玉兰、红叶李、茅白杜鹃等树木花卉以及八角金盘构成的“花饰绿带”,就犹如一幅“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强调情、景交融,意、形统一,利用植物寓意寄托情感,创造联想美境。如以青翠竹丛表达虚心与气节;以傲霜梅花释放无畏坚韧的情怀;由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等植物芳名组合成“金玉满堂”;由桂花、杏花寓意“富贵幸福”;还有象征宁静柔和的白花,欢快热烈的红花引发联想和感慨。

2。2。2环保型园林。是以保护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构建环保型植物群落及卫生防护林带。选择抗污染、杀菌、降风速能力强的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种植,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良土壤、防风减灾的基础上,为人类与动物创造良好休养生息环境。如在市区道路两旁、街边和公园种植树木,以吸收净化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吸收散射噪音;在有限的空间种植占地少的藤本植物,为人们创造遮荫避暑、凉爽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憩中,吸吮清新空气,观赏怡人景致,卸载精神负重,享受美好生活。

2。2。3文化型园林。在如历史遗迹、宗教寺庙、风景名胜、古典园林及纪念性园林内,种植各种与其特定文化氛围相宜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文化环境型植物群落,引发人们感情与环境间的联想共鸣。

2。2。4科普知识型。建造各种能表现植物典型特征的科普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自觉爱护和保护生存环境。如上海闸北公园生态园设立的市花区、名花区、进化区、珍濒区、藤蔓区及水生区等植物组群,就能使游人在观赏中学到很多相关植物学知识。

2。2。5经济型园林。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建设具有经济价值且与环境协调的乔、灌、花、草、果、药等植物群落和苗圃基地,以满足市场需要,增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戴美琪。城市生态园林的功能和发展思路[j]。湖南林业科技,(4)。

2丁巍。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硅谷,(12)。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九

摘要:建立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机制,规划生态城市建设,树立城市生态风尚,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关键词:城市、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生态城市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市民居住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影响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我国在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各行各业工作者们需要努力的内容。建立生态城市能够实现城市经济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提高城市生态经济优先意识。生态经济优先指的是将城市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健全的基础之上,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紧密相联,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实际问题出发,促进城市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城市的协调发展。二实现经济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发展模式的建立。合理调控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在城市经济运行中作用,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确保城市开发的合理进行,降低成本投入,减少废弃物生成,生产出更贴近实际需求的产品,使城市经济的的发展沿着集约化和生态化并举的道路进行。三是增加绿色产业投入,实现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绿色产业能够有效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条件,为保护生态资源、提高生态修复提供产品、设施和服务。绿色产业的发展要引导人们提高生态意识,增加市场中的绿色产品需求,尽可能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逐渐淘汰非绿色产业,完成生态城市主导产业结构的构建。四是落实管理工作,从管理力度入手,强化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一、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建设生态城市环境的重要指导方向,从传统的发展思想向其转变的内涵包括:重视长远利益,改变以往为了追求近期直接经济而放弃长期间接经济的思想;改良单一的经济效率模式,追求经济生态双向结合的发展方式。思想转变是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在于增加建设指导者的忧患意识、危机感以及责任感。当前我国的干部考核制度仍以任期内gdp指标为衡量标准,这导致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执政行为的产生。因而,转变生态城市建设思想必须把干部任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列入考核内容,提高指导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另外,作为生态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直接受益人群,公众的生态意识也是需要提高的,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生态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负的责任,尊重传统文化,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生态建设意识提高工作中,除了传统的宣传和教育外,还应同市民分享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树立大众的环境索取代价观念和污染负责观念,从道德层面营造社会环保氛围,杜绝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产生。

二、完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在以往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指导理论和政策都是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为主,市民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为辅的。因此,当前建设生态城市时,就要从理论和政策入手,建立符合国情的城市生态建理论指标体系:一是采用生态城市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要素间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政府应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和相关专家学者展开探讨、研究,扩大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构建以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森林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体系。二是认识到生态城市多元化建设目标,将整体规划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标。将这些目标按照达成阶段分解为生态城市建设阶段目标,继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能力和协调度进行衡量。灵敏度高、综合性强是设计指标应具有的特征,保证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以及监测预警制定的合理性,并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对城市规划条例、城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进行编制。在指标的选择中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

三、建立健全生态城市环保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能够有效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政府应成为主导力量,应加大力度,有效地引导、激励、维护、规范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是扩大国家环保部门的职能范围和提高其权威性,改变以往管理浮于表面的现象,使其实质参与国民经济决策活动,在重大项目的方案审核、执行标准制定等方面工作中增加国家环保部门的管理权力;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建设,对组织体系进行完善、提高人员素质和敬业精神;三是使生态建设管理常态化,在各级政府中设置专门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机构,协调监控政府各部门间的管理职能,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四是突出城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其管理地位和管理职责,在制订实施相关生态城市建设政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市场推进指的是将价值观念引入环境保护工作,以市场机制中的经济杠杆调节建设工作。以税费和环境产权等手段,强化人、企业与自然的联系程度,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契约精神,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对环境价值、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价值的认识,降低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状况的出现。市场推进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在兼顾环保目的和公众承受力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调控市场价格,达到引导开发行为的作用。

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中,公众环境意识不高和企业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仅仅依靠传统的宣传教育难以遏制“边建设、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发生。因而,政府对执法监督和惩治力度的提高已经刻不容缓。有效执法监督的前提包括以下两点:一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完善切实用性强的生态发展法律体系,能从根本上规范开发建设问题,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制化、制度化;二高水平执法队伍。高素质高、认真负责、公正廉明的执法队伍是监督工作开展的前提,没有适合的人员参与任何管理工作都无从谈起。

环保和生态建设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内容现已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议政权和环境索赔权。在环保法律不断完善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在理论依据、法律依据以及群众基础这三点上得到全面的充实。公众的生态建设参与主要包括环境决策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环境投资参与和个人环境行为等方面。因此,需要修订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使公民对环境权有着明确的认识,知晓自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真正的参与到生态环保中来;修改决策程序,使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参与环节;培育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机制。

四、科学规划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是其建设实施的前提条件,应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全面地综合研究,强制执行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标准,制定以人为本的、战略性的、对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蓝图规划,对建设工作中的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考虑:一是修改现行的《城市规划条例》,充分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有效地控制规划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三是更新城市规划程序,使生态建设工作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四是强调专家论证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以避免“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和“长官意志”;五是提供正常的公众参与渠道,使公共决策更加贴近公众需求。

除了以上常规内容外,生态城市规划还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生态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要兼顾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和生活质量人口规模合理性;对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或城市商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动态人口分布规律进行考虑。二是景观元素空间布局。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在布局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功能分区原则;景观稳定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活化边缘原则。三是城市的产业结构。通常城市的产业决定了其职能和性质以及公众的基本活动方式及空间分布。因此,在生态城市的产业布局中,要从实际出发,对企业、居民、生态亚系统之间交换的物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平衡。四是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增加资源开发及可再生技术的研发投入。

五、树立城市生态特点。

文化特点和城市面貌是生态城市的名片,各城市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方面都是不同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要在分析自身长处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同时,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如限制汽车数量增长、提倡公交车、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应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提倡使用洁净能源。

六、提高城市、区域间合作能力。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工作者要意识到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明确城市、区域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从整体上把握生态城市的建设的方向和具体环节。现代城市越发展,交换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就越强。因此,在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中,要提高城市、区域间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能力,建设好自身的同时,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十

环境检测技术是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监控,利用环境检测技术对水体污染、噪音污染水土流失以及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作出科学的检测,并及时收集和整理检测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作出科学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环境主管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分析数据,以便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随着环境保护政策以法律的形式陆续出台,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最终促使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绝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问题都能够事先利用环境检测技术在不同的污染区域做出检测,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污染的源头,从而及时控制污染的排放,提升环境保护的效果。环境检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资源使用率低和环境污染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问题,为人们及时发现环境污染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推动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环境检测技术在水土流失方面的运用。长期的数据采集是深入研究水土流失问题的基础,而环境检测技术则可以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数据的采取满足这一点。检测人员利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水土流失的相关规律以及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数据支撑,促使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最终保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总之,环境检测技术对我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只有积极提升环境检测技术,建立健全环境检测体制,才能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兰春.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

[2]岳海萍.环境检测技术的研究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

[3]于治森.探究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展望,2015(24)。

[4]李宪春.环境检测技术研究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5)。

[5]许志娟,张建.分析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j].科学之友,2012(7)。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篇十一

生态园林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些绿色植物放到一起就可以,而是在设计时,要多注重带给人的艺术气息。在植物景观配置中,一定要围绕整体、平衡、韵律、协调4大基本准则,因为这些原则能够充分体现艺术性。要根据植物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比例的不同,显示多样化。同时,要注意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联系,体现出和谐的景观,使人们感受到平静、舒适、柔和及愉悦的美感。在对质地、体量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时,要遵循平衡原则,使景观稳定、协调。

1.2景观性原则。

整体把握植物的布局,多利用一些美学上的原理,再加上人们对植物景观的观赏需求来设计。此外,还应多注意植物和季节之间的关系,使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具有观赏价值,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从而避免因季节变化使整个园林景观显得过于单调。

1.3生态位原则。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性,避免与所在地域发生冲突,使结构合理及种群稳定、和谐。不同的.环境选用不同的植物,充分发挥出每一种植物不同的生态作用,利用植物生态作用的不同来改善不同的环境问题。

1.4生物多样性原则。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园林的稳定、协调发展。植物的种类越多,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时越简单,也越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这种具有复杂性的景观不仅可以提高园林的魅力值,吸引更多人群,还可以发挥出多种植物最基本的生态功能,集美丽和价值于一身。

1.5因地制宜原则。

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想植物生长的茂盛,就必须选择最利于其生长的气候条件及土壤。只有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进行植物配置,才能呈现出植物最好的状态,从而创造出最别致、最美丽的生态园林景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