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9:19:22 页码:10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精选9篇)
2023-11-17 19:19:22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事实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注意语言的精炼和流畅。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一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知识城市应运而生,知识城市的转型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社会知识的有效转化直接影响到知识城市的成功转型,因此在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根据具体的影响机理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知识转化;知识城市;发展路径。

在过去的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由知识推动的创新型经济体系的产生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出现。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在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新型的资本,由此“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最初的知识管理主要应用在企业内部,后来逐渐运用到政府组织和其他一些组织机构,并进一步扩大到知识型社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在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知识资本为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知识城市转型成为未来国际城市竞争的核心能力。知识城市的转型逐渐被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而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社会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知识量,通过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来提升创造力。

一、有关知识城市研究的文献回顾。

国内研究方面,许妙玲等提出了城市知识资本的概念,将城市资本分为过程资本、劳动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发展资本等,并构建了城市资本的管理框架\[5\];陈搏提出并完善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在阐述社会知识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政府参与的角度构建了社会知识管理的框架\[6\];吴敏华强调知识城市的建设在国际上仍处于开始阶段,并选取了全球知识城市建设最成功的三个城市分析它们的发展路径,从而为我国城市提供了借鉴\[7\];另外洪江涛等则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知识管理、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知识管理对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有着正的影响\[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知识城市进行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具体的社会知识转化如何影响到知识城市的转型研究较少,这为本文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知识城市研究理论撮要。

(一)社会知识转化理论。

社会知识转化是基于社会层面的知识有效转化,仍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但管理的主体不再是企业内部人员,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是一种社会活动,作用范围是整个社会活动网络。我们可定义社会知识管理为通过社会的力量建立各种组织和平台,以促进社会知识的创造、交流和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体系,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在这里范畴更广一点的社会知识包括社会各种无形的知识资本,具体包括市场、人力、技术、环境等要素。而社会知识的转化更进一步地强调社会知识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加快社会知识的创新,因此可以定义社会知识转化为促进社会各种无形知识资本创造、传播、创新的过程。

我们可以借助nonaka的知识转化过程理论来更好地理解社会知识转化。nonaka提出知识转化要经过四个过程: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连接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创新。社会知识的转化同样要经历这四个过程,只不过知识创造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成员,其传播范围是整个社会网络。

(二)知识城市理论。

其一,知识城市是一种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知识化”的社会。在知识城市中其成员必须拥有大量的知识,社会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去,社会成员能够经常努力地收集、开发和传播新的知识,从而运用这种知识来倡导和衡量他们的价值和目标。

其二,知识城市是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社会。知识的创新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由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型服务产业等,知识的创新成为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其三,知识城市是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代表着一个世界的生成,信息科学技术代表着知识城市的生成。知识城市的建设注重城市的开放性和资源的整合性,优先构架城市网络,利用全球联网实现知识资源共享。

其四,知识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知识城市要求城市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在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的同时兼容文化多样性,接受不同的文化在社会范围的传播,并逐渐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去,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

2.知识城市的衡量标准。知识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有效衡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参考的巴塞罗那《知识城市宣言》,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知识城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知识传播的基础设施完善;二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高;三是城市知识产业发达;四是市民平均阅读水平较高;五是文化服务资源丰富。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属于知识城市时,通常由世界范围内的.100个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团对符合条件的城市进行提名,然后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严格评审,最终确定获得“知识城市”称号的城市。

三、知识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城市的转型已经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城市向知识城市转型有其客观必要性,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城市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取代了劳动力成为了新型的资本,资本时代已经过去,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此环境下,城市作为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集中地,当仁不让地处于知识的衍生地。因此,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向知识城市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输出知识创新人才,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知识型城市的转型。

知识经济的发展衍生出许多知识产业,知识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媒介产业、设计策划产业等创新产业。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中,这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改变着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这类产业的兴起,推动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公众对知识产业的热情无形中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条件。同时,这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城市转型变得更加必要。

(三)知识城市的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知识城市的转型要求整个社会实现全民自主化的创新,使社会成为一个开放式创新的社会。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知识城市的转型将改变城市的运行模式,会特别强调技术创新来提升城市的创造力,对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培育,使得城市充满活力。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知识城市的转型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并对一些城市进行了成功的转型,从而使一些旧的工业城市或处于“颓势”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我国知识城市的转型显得更加必要,只有加快城市的转型,吸引更多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涌入,才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知识城市的转型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在后工业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留下了诸多后遗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城市失业、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是城市工业化发展所导致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并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而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城市的转型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整合城市资源,由产业升级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更小。同时在知识型的文化氛围下,城市整体素质更高,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因此知识城市转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知识城市的转型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社会知识的有效转化直接影响到知识城市的转型。社会知识转化从知识创造、传递、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着知识城市的转型。

(一)社会知识的创造影响着城市的知识水平。

一个城市整个社会成员知识量的大小决定着整个城市的知识水平,是城市成功转型的基础。同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也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远超出其他产业。在知识城市中,知识的创造是全民性的,城市管理者要做的便是如何正确有效地指导社会成员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知识组合和交换是知识创造的两个途径,通过对新的不同知识和资源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通过不同主体知识和经验的交换实现知识的互补,从而加快知识的创造。城市主体同样通过两种不同的路径进行着知识的创造,从而实现城市知识量的快速增长。

(二)社会知识有效传递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先决条件。

最终知识城市的形成在于其创新能力,如果一个城市的技术、资本、资源等均来自于其他城市,则城市的发展必然会落后于其他城市。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技术创新,城市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没有文化制度创新,城市资源将会流失。只有实现技术、生产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生产要素的转型,从而加快城市转型。

五、基于社会知识转化的知识城市发展路径构建。

在知识转化的视角下,通过促进知识的创造、传递和创新,可以推动知识城市的转型。根据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的作用机理,可构建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首先是社会知识的创造,其实现路径包括知识城市理念的宣传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其次是社会知识的传递,其实现路径则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完善及知识交易平台的构建;最后是知识的创新,需要构建相应的创新制度鼓励知识创新,同时注重城市多样化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知识城市形成要求城市经济结构、运行方式、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这离不开政府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支持。只有充分调动整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体的创造性,才能更快地促进知识城市的全面转型。

(一)积极树立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城市新理念。

随着经济时代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着。当知识取代劳动力成为新的生产力时,知识的价值观便逐渐形成。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要树立人们知识城市的新理念,强调知识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知识观的形成,突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城市在理念宣传上,应树立人们新的知识价值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知识文化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导人们学习知识的价值观。

(二)完善促进社会知识转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知识城市的转型中,数字化城市建设是知识传播的关键。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拥有主动权。信息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最高层的标志,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规范的信息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的技术处理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知识资源加以收集整合,并完善城市知识体系从而促进社会知识的有效传播,转变城市的经济运行方式,与国际市场同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共数字图书馆、免费无线网络、文化交流场所等。

(三)建立社会知识创新制度体系。

任何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知识城市也需要相应的创新制度。制度的功能在于保障知识在创造、传播、共享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实现知识资本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从而保障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运转。社会知识转化制度体系是知识创新的血液。制度的制定以社会成员为对象,一方面规范知识的传播机制及知识型产业的合法经营;另一方面则是培育社会知识创造人才,鼓励社会创新。因此为促进知识城市的成功快速转型,相应的教育体制、科技创新体制、人才引进机制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相关政策也要完善。

(四)为企业打造专业的创新交易平台。

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快创新,同时也要为企业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交易平台的构建,可以促进不同企业间资源的交换利用,在自愿交易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同样,政府部门可以采用激励措施激励创新要素提供者自愿提供创新资源,在交易平台上实现免费共享,从而实现协同创新。

(五)塑造知识性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

知识城市拥有多样性的开放文化,文化氛围影响到知识城市的形成。积极打造知识型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能丰富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人们学习创造的热情,为社会知识的创造、创新提供环境。因此,知识城市转型建设进程中,要加大知识性组织的投入,实现全民学习的氛围,从而不断形成知识型企业、知识型社区,进而形成知识型城市。

六、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城市的转型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从社会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得出社会知识转化从知识创造、传递和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着知识城市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交易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知识城市发展的路径。本文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仅从社会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知识城市转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来支撑研究结论,同时不同的城市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其知识城市的转型路径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今后我们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2\]mcadamdgemanagementasacatalystforinnovationwithinorganizations:aqualitativestudy\[j\].knowledgeandprocessmanagement,,7(4):233241.

\[3\]nonakai,takeuchi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8586.

\[4\]carrilloflsystems:implicationsforaglobalknowledgeagenda\[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4):379399.

\[8\]洪江涛,杨晓雁.知识管理、知识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47(3):444449.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二

近年来,身体美?研究在国内美?界风生水起,这其中最大的功绩莫过于首创这一?科的美国知名?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的大力引领。20xx年7月,舒斯特曼教授又推出了在此研究领域的汉译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程相占译,商务印书馆,20xx年版)一书,作者自言这是其积数十年之功的精心之作。

细读全书,确如作者所言,是身体美?研究领域难得的一部佳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为我们澄清了身体美?研究中的诸多误解,鲜明地指出身体美?研究的核心要旨——身体意识,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还立足于这一观点,展开了和现代西方一些哲?大家如福柯、梅洛一庞蒂、维特根斯坦、波伏娃、杜威、詹姆斯等的思想交锋,通过对这些思想家身体思想的个案性研究,清理和解释了20世纪哲?对身体意识的普遍忽视。这种自出机杼又勘比他人的研究思路,不但彰显了其在此研究领域深厚的?术涵养,而且为我们图绘了其身体美?研究独特的思想谱系。

就像人们对美?研究存在诸多“妖魔化”理解一样,身体美?也难逃此劫。在过去,受宗教观念和认识论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身体视为心灵的牢笼、丧志的玩物、罪恶的渊薮、堕落的祸首、通达真理的障碍。在当代,人们又把身体要么理解为帅哥、靓妹的自我妆饰的美体之?,要么理解为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前者体现为,在大众媒体诱导下,在坊间颇为火热的美容化妆、整容变性、塑身减肥等呵护身体的行为;者体现在,受媒体广告的撺掇,受众服用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或到健身场馆把自己型塑成阳刚威猛或窈窕多姿的俊男美女。但舒斯特曼认为,这都是身体美?的表面工程,并不代表身体美?的真正精神,其真正精神在于,要使我们感知外界门户的身体变得敏锐起来。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敏锐起来呢?舒斯特曼提出了身体意识这一重要的美?思想。

身体怎么会有意识呢?生理?、物理?的诸多知识不就告诉我们身体除了肉体之外空空如也吗?到医院就医,医生不正是根据身体的诸多生理指数来诊疗我们的身心疾患吗?如果你的指数是正常的,医生就会怀疑你的精神有毛病。事实不正是这样吗?但舒斯特曼告诉我们正是我们饱受这些陈腐观念的影响,才使得身体麻烦屡屡发生。其实,意识是身体的意识,身体也是意识的身体。而把身体和意识强行分离是根深蒂固的二元论意识美?从中作祟的结果。正是在这一点上,舒斯特曼告诉我们,其所研究的身体美?是“somaesthetics”而非“bodybeauty”。以便让人们明白他所主张的“身体美?”与流俗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身体美?”迥然有别。因为美?本来就是一门感性(aesthetics)之?,是一门让我们感觉系统敏锐起来而拒斥感觉钝化的?科,这自然和我们的身体密不可分。不幸的是,当年创立美?的亚历山大鲍姆加登从意识哲?的层面定位美?,才导致今天身体在美?中的付诸阙如。为了说明这一点,舒斯特曼还从词源?上给我们做了一番细致的考证。我们知道英语中“麻醉”的英文词是“aneasthetic”,意指使人失去知觉意识,如果我们去掉该词的前缀“an”,剩余的“easthetic”恰好是“美?”的'英文名称。这就说明美?的本来含义中就包含着身体的知觉意识,只不过我们后人由于其他原因将其遗失了。这样看来,舒斯特曼重提“身体美?”不过是在恢复美?的本来面目而已。

舒斯特曼所建立的身体美?其意大矣,当今时代,身体已经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以至于人的生命不是被驯化为“单向度的人”,就是被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座架”所辖制,哪里还能实现马克思意义上全面发展的感性之人呢?而舒氏的深意就在通过提倡“身体美?”来救赎我们被美丽、被祛魅、被反身、被异化的身体,从而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敏感起来。

如何通过“身体美?”使我们身体变得灵光起来而不猥琐迟钝?舒氏基于实用主义美?思想,提倡通过身体实践来完成。由此,他的身体美?其实是一种“实践的身体美?”,他不但是这一理论的建树者,也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因他自己就是一个亚历山大技法、费尔登斯疗法等方面的专业身体训练师,从而使自己的身体美?理论和欧陆其他的?院派身体美?理论研究发生了根本分歧。

舒斯特曼认为福柯伟大之处在于,指出了身体是被规训的产物,是微观符号权力型塑和操控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他赞同福柯所认为的身体的被动状态,但是他又反对福柯以同性恋、吸毒的追求愉悦的方式来克服身体的被动态。认为这种物极必反的强度刺激不但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钝化和削弱我们身体意识的敏感性。梅洛一庞蒂继承了现象?的“面向事物本身”的基本精神。反对以传统的知识论态度来处理我们与源初世界的关系,认为这种知识论的态度把一个鲜活的、富有生机的世界弄成了一个凝固僵化的世界。他认为未经反思的、默会的身体是我们把握这个被给予的源初世界,恢复我们与世界的实际体验重要中介。因此通过身体而非意识来激活这种非现成性的外在世界,达到身体与世界之间的非现成性识度,成为梅洛一庞蒂努力的方向。舒斯特曼在认同梅洛一庞蒂的这一思想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身体美?思想所掩盖的致命性缺陷,已如福柯所言,身体是习惯养成的产物,好习惯自不待言,但不良习惯所形成的身体可能歪曲了我们通达源初事物的真理。正是在这一点上,舒斯特曼认为他的改良意义上的实践身体观可以弥补梅洛一庞蒂在身体问题上自然主义态度。因此,他认为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美?还只是一种“沉默跛脚的身体美?”。

对于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而言,舒斯特曼认同波伏娃对于女性与老人的分析,也就是说,由于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劣势地位,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但吊诡的是,女性对自己被压迫命运的反抗又会在无形之中陷入男权社会的陷阱,女性在反抗男权社会的统治时,又以取悦男性和迎合社会来型塑自己,所以女性通过身体实践来解放自我不过是一个危险的幻想。对于老人,波伏娃是有所顾忌的,她不认为老人能通过身体来改善自我,认为老人通过身体训练只会增强老人自我衰老的认识。舒斯特曼对波伏娃的这种担忧不以为然,虽然他也承认这种身体训练并不能确保女性或老人获得真正的解放,但是至少身体的感性培养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改善他们的状况。

和梅洛一庞蒂一样,维特根斯坦发现了身体的直觉性和无反思性,他认为艺术引发的感受必然会集中于身体之中,因此通过改善我们的身体感知能力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还可以改良我们的政治态度和伦理思想。虽然身体审美感觉系统不能解释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但我们通过对身体条件的改善却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进而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身体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威廉詹姆斯对于身体的关注贯穿其一生,但他的英雄主义理想、清教徒信念和大男子主义思想决定着他更愿意通过艰苦的肌肉运动来增强体力、自我治疗。但直到临死之前,詹姆斯才发现温和而宁静的身体训练也蕴含着巨大价值。最后展开论述的是实用主义大师约翰杜威。

由于杜威的思想深受亚历山大的影响,所以在更多程度上他接受了亚历山大的关于身体习惯的论述,认为人的身体习惯影响着人的行动和意志,倘若我们希望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通过抑制过程将自己从自发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通过身体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来提高身体的行动能力,进而促进认知水平和道德涵养的日臻完善。但是由于杜威受亚氏在纠正不良身体习惯时理性主义追求的影响,对任何可以激发感情的行为心存芥蒂,甚至担心起美的艺术会导致认知与道德的败坏。这一点并不被舒氏所认同。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思想正是在对如上美?家的如数点评中,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公允地说,舒斯特曼的身体基于实用主义立场,并不像其他美?家的身体思想那样剑走偏锋。相反,他的身体美?倒显得更为中庸而受用,这也是导致在众多的西方身体美?家中,舒氏思想倍受中国?人推崇的原因之所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美?由于向来缺乏西方知识论系统,其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儒、道、禅思想更多地以“修身”为务,这也是舒斯特曼教授对东亚哲?充满浓厚兴趣之缘由。笔者近来在身体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其特别的关注,我们在此领域多有交流与合作。相信,舒斯特曼此书的面世,无疑将会加深我们对其身体美?思想的进一步理解,推进中国身体美?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该书中译本由山东大?程相占教授翻译完成,全书文笔优美,用词典雅,读来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毫无汉译外文的生涩之味,在时下外译著作良莠不齐情况下,此书堪称翻译著作中的上乘之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三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它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指针,切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以更好地发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使命。

2.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它体现的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

3.大学校园文化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谐校园是大学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文化源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全力营造稳定、法制、公正、有序的校园,向上、创造、竞争、活跃的校园,宽松、协调、包容、文明的`校园。

二、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路径是途径和措施,它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发展路径即方法、措施的选择和运用。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路径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而高等教育的特殊功能决定了高等学校肩负的特殊责任。这在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也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运作上,即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性落在实处。

2.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融入全过程,贯彻到工作中的各方面,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

3.把塑造大学精神放在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首要位置。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也是文化继承创新的过程。大学文化是在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大学文化的特征鲜明地表现在大学精神上,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品质和精神气质。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主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师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为大学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谐校园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谐文化是实现校园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校师生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围绕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核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与加强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着力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校园风尚等方面取得实效。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创新,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5.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消除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进而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学校所有制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制度建立或修改要遵循民主管理原则,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教职员工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并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作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它的发展路径,也必须进行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四

孔子和孟子,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大家。但是,无论是孟子本人或后世的名人学者,都认为孟子的许多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譬如韩愈就认为存在着一个从尧舜到孔孟的道统,朱熹对此大致认同。

本文打算通过对孔孟两者在文艺领域的思想的异同及其原因做一些探索。

要了解孔孟文艺思想的异同就必须了解他们各自关于文艺的论述。其中,孔子对于文艺观点的表述主要见于《论语》一书,其主要的有11条。新出土的《孔子诗论》也有许多论述,但本文主要针对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流行千年,影响甚大。《论语》的11条如下: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8、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9、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子路》)。

10、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1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在这11条中,从文艺与外在的关系上讲,大概包含着以下几个关系:文艺与礼、文艺与修身、文艺与为政。从文艺的本身来讲,又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文艺的思想内容、文艺的表达、文艺的审美和文艺的功能。

过去的神秘的巫文化已越来越不能担当起统治的合法手段,而从巫文化分化出来的诗乐又深受欢迎,当然是接替宗教活动的理想手段。当时非常盛行“赋诗言志”和“观诗”的风气则说明社会主流文化形式和实质上的新变。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朝文化逐渐解体但是还非常流行。孔子本人志在复古,对周朝文化非常认同。“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鲁由周分封,在春秋时期对周朝文化保留丰富。这句话的意思是周道失落而发展成鲁国的样子,鲁国文化衰落便变成了齐国的样子。实质是,孔子所追求的“道”即是周文化,他本人就曾大量阅读过周朝的各种文献典籍,而周恰恰是借助礼乐手段统治人民思想的朝代。所以孔子对诗的各种外在功能的关注便是自然的事。也可以说孔子是继承了周代文化中先进的理性部分。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孔子对文艺的内在认识是受其外在认识影响的。“诗”本来只是一种文艺的形式,但孔子在其思想、表达效果、审美标准和功能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要求。其要求的思想纯正、文质相得益彰、中和之美和各种功利性和情感性的功能等等都体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周代的文化特点。周代文化的核心便是“德”“仁”等观念,是讲人文理性的文化,是对夏商等狂热的巫文化的反拨和进化,它反对偏激提倡中庸,它更加关注历史、社会和人生,这些观念都在《尚书》里有所体现。孔子曾经声称自己是“述而不作”,并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所以说,孔子对文艺的内在方面的认识,从根本上受制于他的时代和他的人生历程。

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是生于战国时代,孟子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新的时代精神也召唤着孟子。关于孟子的文艺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书。如:

1、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性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

2、“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类。……”“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遗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

3、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4、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

5、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臾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孟子·告子下》)。

可谓概括精到。材料1讲的就是“与民同乐”和“世俗之乐犹先王之乐”,孟子生于战国时代,原来的周朝文化已基本解体,那些能享受音乐的阶层已由原来的奴隶贵族变成了地方诸侯和世俗的地主和士阶层,他们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情趣追求,因此对审美发生了新的追求,原来庄重的宗庙之乐显然不再适合他们的趣味。孟子看到了这一层,并明白音乐的产生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故说:“世俗之乐犹先王之乐也。”但是他又从维护统治的立场出发,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万民同乐为追求。

实际上是承认了贵族的享乐欲望,同时注意到普通大众也有这种欲望。材料2,谈知言养气,孟子自称是一个卫道者,并豪言“舍我其谁?”他已经知道了道德与言语的关系,实际上养气即是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精神不断接近于社会上的伦理标准,这种接近功夫越足,则人的精神底气越足,越认为自己说的话就代表真理和大众的利益,进而就可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各种语言进行辨别,所以便有了“知言”“养气”一说。材料3,谈的就是“以意逆志”,即根据全文的整篇意图判断语句的意思,而不是断章取义。文章在经过各个字句组合之后,字句便具有了篇章情景的意义,就不能抽出来单独理解。材料4和5,谈的就是“知人论世”,作者和文章以及读者以及各自产生的年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的人生历程不同,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以及所处的时代境地不同,文章的意义就不同。理解文章,就需要掌握文章产生的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至于顾先生所说的最后一点,《离娄章句下》:“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在这里,无论《诗》或《春秋》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只不过是在时代的进程中承担起了相似的功能。就像前面提到的《易》《尚书》一样,都是当时人记载自己足迹和情感历程的载体,但也反映了文体的变迁。或许正是这样的变迁,文献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人们创作了越来越多的文章,对文献解读的能力要求才会越来越高。所以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孟子的“知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都是侧重对文献的批评和解读,这和孔子的“行有余力,则学文”(《论语·学而》)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在孟子一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孟子十分强调人的内心。

6、“是心足以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7、“《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同上)。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同上)。

9、“曰: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10、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曰:志壹则气动,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公孙丑章句上》)。

11、孟子曰:“……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公孙丑章句上》)。

1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章句上》)。

13、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章句上》)。

14、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章句上》)。

顾先生讲孟子的文艺思想是“根植于性善与仁政”(见上文),但在以上材料中不难看出,在孟子的眼里,“心”才是统筹万物的灵魂。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人心,性善也就是心善,仁政就是行人心之政。

材料6、7,讲“心”可以为国治民,统治者只要将心比心,将恻隐之心推广,就可以行王政,天下归心。材料8,讲心统筹着人对外界的认知。只要用心,就可以权衡万物,辨明万物。材料9,讲心和财物的关系,讲明“恒产”可以使民有“恒心”,这进一步回应材料6的王政之心。材料10,则讲人的修身,即心、志、气的关系,即修心的步骤、经过、方法和可能。结合上文论述的“养气”说不难看出,修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是代表大众的认同,是社会的伦理和规范,人的精神境界如果不断接近社会大众的伦理,自己的底气就会越来越足,底气越足志向就会越来越坚定,志向越来越坚定,心就会越来越安宁。这样由外而内,把修身的外在行为内化为人的精神气质。在修身过程中,随着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其他的言辞的辨别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对其他言辞的辨别能力越强也会反过来坚定自己的志向。所以说,修心,定志,养气,知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那么为什么又可以知人论世呢?这也是一个“心”的问题,材料11就讲各种心对应各种性,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和各种心相反,人的性格就会和各种心对应的“四端”相反,而人的性格,无非是这几种。

各种人,只要拿各种性格一度,自然就会显示出来。但是“知人论世”虽然是建立在修心和“知言”“养气”之上,但人的性格是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孟子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孟子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知人论世”就是其重视实践的外现。材料12、13、14就讲了自己理想中的修心要达到的状态,即有“赤子之心”“仁”心和有“存”之心,即要达到纯洁无暇、有所执着的仁物爱人之心。统治者只要将此心由己及物地推广,就可以行“王政”,即材料6所说的“是心足以王”。所以说,孟子的文艺思想并非是“根植于性善和仁政”,而是根植于“心”,再到性善,再行王政。这一点,也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战国是封建社会生长奴隶社会消亡的历史时期。按孟子本人的说法是:“春秋无义战”。其实何尝是春秋,战国也是战乱频繁。在孟子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要求推行王政是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当时是非各执,旧的伦理已崩溃殆尽,新的伦理尚未建立。天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孟子此时认为只要推行“仁政”,百姓很容易就会归顺。那么孟子认为“仁政”是不能实行还是不想实行呢?“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章句上》)可见,在孟子看来,不行王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不能是受制于客观条件,不为完全是人心作怪。那么正人心风俗,自然成为孟子的当务之急。孟子开出救除时弊的药方便是“修心”,通过修心认识到人性本善,人人可成尧舜。通过修心来坚定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以期实行王政。通过修心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和道德境界,以求站在民众和维护统治的立场上推己及物,仁人爱物,以期风俗澄清。所以,究其全书,修心即全书主核,“知言”“养气”“仁政”是方法,“王政”是目的。他的文艺观也是统摄于这一体系之中。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一文中引用程颐三段话说:“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1]199由此可以看出,孔孟同属一思想系统无疑。所谓的系统,就必然在内涵上存在着巨大的包容性。在前后的继承者关系上,它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某些可以界定其可以归为同一系统的属性,但也存在着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差异和发展性。孟子的许多人生哲学的观点主要继承孔子,包括在宇宙社会方面,如他的仁政、礼义、修身等思想。但也有像上文所说的发“前圣所未发”。他们一个是生活在春秋时代,一个是生活在战国之时;一个是在奴隶制的尾端,一个是在封建制的开端。由于时代的激变、个人人生历程的不同以及各自性格之间的差异,他们对于宇宙、社会人生和文艺的看法就必然存在着各种差异性。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就文艺思想方面来说,他们在功能、着眼点和审美理想上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便是他们各自的特色和令人尊重的所在。本文不打算对其进行全面比较,仅就文艺思想方面来说,以期窥见一偶。

其文艺思想的相同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孔孟的文艺思想在源头上有其一致性。孔子的文艺思想依上文论述,是对周代礼乐文化中先进部分的继承而又有所发展,它和周代提倡的伦理道德有共同之处。

而孟子的“知言”“养气”论按上文的论述,也直通社会的伦理道德层面,而孟子提倡的社会伦理又是从孔子处继承而来,彼此都遵从尧舜周代,因此它们在思想的源头上有其一致性。二是孔孟的文艺思想都和社会伦理、社会政治以及个人修养联系密切。这一点只要对比上文中孔孟文艺思想论述部分就不难看出。三是孔孟文艺思想都注重个人的努力。无论是孔子的“文质彬彬”,还是孟子的“知言”“养气”,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学习和修理中获取的。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是注重“学”和“习”。而孟子的“养气”之说和“修心”之学,显然更注重“养”和修炼。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告子下》)这三个方面大致是其相同的主要方面。

至于他们的不同方面也有许多,但最主要的:一是孔子的文艺思想包含抒情、修身、为政等手段。在孔子眼里,“兴”“观”“群”“怨”,还是有抒情成分的。但是在孟子眼里,文艺则完全是修心和为政的手段。即所谓的“知言”“养气”“知人论世”,这些完全是出于功利目的。除此之外,孔子的文艺思想对于修身等功能是外在的,即是通过文艺来修身的。但是孟子的文艺,是从心出发的,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公孙丑章句上》)有心才有文艺,在修心的过程中与文艺相互发生。这也是孔孟文艺思想的重要不同之处。

二是孔孟文艺思想在其着眼点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孔子的文艺思想大都着眼于文艺的思想是否纯正,文艺是否具有中和之美,和对文艺的各种功能的阐发。像上文阐述的“思无邪”“文质彬彬”“兴”“观”“群”“怨”。但是,孟子多是从创作的主体和文艺的批评鉴赏的角度去论述。像上文已经论及的“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三是他们所要求达到的审美理想不同。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崇的是具有中和之美的文艺,而孟子则主张通过“知言”“养气”达到文艺抒发的浩荡状态。可以说,孔子对文艺的关注和推崇比孟子的更具有文艺的特质。

他们之间的差别,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处于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的瓦解时期。他志在复古,继承先王遗志,维护周朝秩序。所以他对文艺的出发点是利用当时流行的文艺形式,宣扬周代的礼乐文化,所以孔子更注重文艺的思想和功能。但是孟子不同,他处于战国时期,虽然奴隶制文化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毕竟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形成,社会也比以往更为混乱,人心在社会伦理和制度的重建中显得更无标准。加上他认为,“王政”的不行并非由于不能,而是不为。所以,他更注重人的内心。而人心的修炼,又要有道德作为标准,要将道德内化为人的心性,这自然要求“知言”和“养气”。所以,他们的文艺观点不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其次,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不同。孔子虽然是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无意与别人的观点争辩,当时也尚未有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他的性格是温润如玉,不会过激,所谓的恭而宽,敏而好学,即“人不知而不愠”,所以孔子追求的是中和之美。

但是孟子不同,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当时各家思想蜂起,孟子以天下为己任,即“舍我其谁”。所以其追求的必然是充满情感和道德力量的充沛之美。朱熹在《孟子序说》中引用程颐之言说:“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

[1]199可见,由于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和性格的差异,所以也导致了他们文艺思想的差异。最后,他们文艺思想的不同也受文艺本身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展现的风格的差异和他们所生活在主流文化的影响。周代文学,像《诗经》《左传》《春秋》等典籍,受周朝礼乐文化的影响,大都体现出一种含蓄和谐、典雅等风格特点。孔子所接触的大都是这类文献,加上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的性格和文艺思想都显得那么的温和。但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周代文化已丧失了权威性,社会上各个派别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孟子所接触的文献既复杂,形势也更为逼人,所以孟子从自身的时代出发,要求正确辨别各个文献,即“知言”“知人论世”;要求排斥异己,尊崇孔子,所以要“养气”;要求别人正确理解自己的观点,所以要求“以意逆志”。因此,孟子的文艺思想虽然是在继承孔子的基础上,但是显示了新时期的新特点,即封建文化专制独尊性。

总之,孔孟文艺思想虽然同属儒家,但是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不能简单地等同和混同。只有理清他们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历程,通过对比显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各自的根源,才能正确理解儒家文艺思想的由来和演变。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

[4]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9.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五

光与色彩是大自然馈赠于人类的礼物,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并且善于发现大自然当中的美好,则是文艺美学当中最为推崇的。创作者们热爱表现自然之美,并且认为这是最为直白、完美的选择。在创作当中,创作者们喜欢融合自己家乡的美景与回忆,以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唤起更多人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实现生态美学的真正意义。

文艺美学作品中的色彩搭配会直接改变其表达效果。创作者在构思设计的过程中,会以敏锐的色彩视觉来寻求最为恰当的色彩搭配,从而完美呈现出自身的创作思想。创作者们认为色彩是具有生命力的,是人类能够共通的语言。因此,文艺美学能够通过色彩搭配来诠释出自身的设计思想。与此同时,色彩搭配还需要和光线相结合,进一步地提升作品的完整性与空间性。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选定一个主色调,然后再将其他的色彩进行呼应搭配。这样不仅能够全面呈现出作品的效果,而且突出了重点。

在美术创作中,创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语言描述出了一幅具有丰富色彩单位的自然景象,使得欣赏者在阅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融入到美术创作的背景氛围当中,并在脑海中创建立体的画面。翠绿的树林、红砖瓦房、黄土绿草、黑狗黄鸡、蓝天白云、绿湖红花,五彩斑斓地映照在欣赏者的脑海当中。

在文艺美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对光线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在与色彩进行完美搭配的同时,还需要关注重点。因此,对光线的掌握非常关键,会直接影响到文艺美学创作的效果。从文艺美学创作的光线处理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为显性光线的表达。显性光线为文艺美学创作当中直观表现出来的光线艺术,例如丁达尔效应、戒指反光、小院中、马路上、窗台边等,都是显性光线的表现内容。想要完美呈现出大自然的美,就需要对日常生活当中的显性光线加以全面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诠释,这样才能加强其美术作品的生动性、仿真性等特点,并且让欣赏者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文艺美学所要表达的内容,迅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画面。

另一种为隐性光线的表达。在文艺美学的创作过程中,隐性光线为大自然中的隐藏光线,必须通过色彩搭配来加以完善。例如:火光、虚拟影像等,都需要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思想来加以修饰。每个人心中的定位与欣赏重点都是不同的,创作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这种创新化的思想就构成了隐性光线的表达。

光线处理的两种方式表现出创作者在美术创作中是非常重视光线与色彩的运用的。而在美术作品中,也因为光线与色彩的运用,使得美术创作整体的立体感更为清晰。协调的光线处理与色彩搭配使得美术创作整体的色彩基调更为突出,画面感构建得更为斑斓有序。在创作者的美术创作中,欣赏者总能体会到各种各样的美景,其色彩的搭配与光线的处理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马上就能够融入其中一般。这种独到的色彩搭配与光线处理风格也成为了创作者的创作特点之一,其不仅能够丰富美术创作整体的风格,而且还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多地传递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与自然的体验。生命其实很简单,一草一木、一虫一蚁都是生命的象征,而这些生命与大自然的所有物质都是紧密相连的,小到一粒尘埃,大到河流山川,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创作者的美术创作一直都以平易近人的绘画特点为主线,加之光线与色彩的丰富描述,使得美术创作整体的背景氛围更显立体,并且让美术创作更具生命力。创作者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内心最想表达的情感,与万千欣赏者一起分享和交流。

在文艺美学当中,其光线与色彩的搭配非常关键,需要呈现出形象化的状态,才能全面提升文艺美学的质感与空间性。如何提升文艺美学创作中的形象颜色化也成为创作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对于创作者而言,在构思与设计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内心已经拥有了一幅影像,而在创作过程中,只是在不断地将自己的影像还原为真实。这个过程非常关键,需要创作者拥有熟练的绘画技巧与色彩敏感度,才能全面地反映出自身所想。创作者经常会因为一种特别的颜色无法调制妥当而冥思苦想很长时间。由此可见,文艺美学创作中的形象颜色化状态的呈现并不容易,需要长年的绘画练习积累。在文艺美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以自身的见解与技巧来合理化、创新化地表现自己的构思,以独到的形象颜色化特点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从而提升文艺美学创作的大众化效果。以特别的形象颜色化方式阐述日常生活当中的自然之景,也可以烘托出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态度及价值取向。

在文艺美学创作中,创作者的灵感大多都来自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人类有一个共通点,便是对家乡的特殊情感。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不同的情感,或快乐,或悲伤,但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珍贵回忆。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希望将自己的家乡情怀充分地展现出来,并且希望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这种创作起点也是文艺美学当中非常推崇的自然美学,其不仅能够全面地表现出自然生活当中的特别之美,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强欣赏者对于自然的保护意识。对于文艺美学的创作而言,开放性的创作思想非常关键,只有拥有发散性、创新性的创作空间,才能发挥出文艺美学的最佳创作效果。

文艺美学创作在开始之际,就显示出充分的色彩元素。映入视野的黄色槐树叶、锈迹斑斑的大钟、秋意盎然的乡村景象等,类似于这一类型的色彩语言在美术创作中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创作者还在原有的色彩语言的基础上,对其描绘形象进行颜色化。美术创作中的每一章节几乎都有色彩融合的描述形式,色彩语言更是数不胜数。除了人物形象的色彩化,在文艺美学创作背景环境描述中,也少不了色彩描述。背景色的搭配需要与主题相呼应,突出主要内容,避免喧宾夺主。因此,在作品的背景处理过程中,需要选取层次分明、色调一致的主色系,与主题内容相对应,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实现文艺美学创作的最初意义。

光线与颜色的描述是文艺生态美学的特色所在,色彩与光线的结合运用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宛如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作。本文以文艺生态美学创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颜色与光线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运用颜色与光线的文艺生态美学的真正需求以及创作者想要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以强烈的颜色对比来强化自身的思想呈现,从而缩短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让欣赏者能够快速进入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当中,并且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真正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文艺美学内容,为整幅作品赋予新的意义。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人类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并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对环境景观,自然生态氛围的追求成为时尚而迫切的潮流和趋势。景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7轴线关联、路径引导、核心辐射、边缘强化、空间复合、景观重构等多种设计策略,并向全天候、立体化的空问景观进化。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1引言。

景观(1andscape).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小品,喷泉叠水。

2景观设计内涵。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可以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也可以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这些景观因素都面临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一系列的设计策略。它要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遣产的名义,来呵护、设计、利用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3设计策略研究。

随着人类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发达国家“逆工业化”时代的开始.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并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对环境景观、自然生态氛围的追求成为时尚而迫切的潮流和趋势。应运而生的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景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轴线关联、路径引导、核心辐射、边缘强化、空间复合、景观重构等多种设计策略。

3.1轴线关联。

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指出:“定位”(中心与场所)、“定向”(方向和路线)和由此产生的线性指向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轴”是将要素以线性关系组织起来的基准,同时它也暗示着一种视觉的方向。

明确的中轴线和严整的轴线秩序都是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而产生的,在人工营造活动中被有意识地布置和改造而成,是人们试图以一种整合的、明晰的、可把握的几何秩序来控制大地景观形态时引入的手法以及产生的结果。

3.2路径引导。

“路径”是指景观中线性伸展的实体和空间,它可以包括道路、垄坎、河流、沟渠、树列等。它们整体上的长度远远大干其宽度,并在长度上不断伸展。路径同时意味着主体在景观中运动的方向、轨迹和历程。人们在大地景观中或是沿路前行,或是溯流而上抑或顺流而下,或在垄上漫步,或在峡谷中穿行。

景观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线的系统。同一类型的线可以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从而形成一种景观的一层“构架”。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线及其系统又共存在一起。线与线相互交织,许多时候又相互重合(例如景观边缘往往伴随着道路,或是伴生着河流、山脉),网络与网络相互重叠,形成了一个力线或向量的场域。某些建筑的空间骨架呈线型或线、网交织型。采用该类型的空间联系方式,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单体建筑)可相对独立,整体布局比较自由,对地形的适应能力较强,能使建筑隐在环境中。

3.3核心辐射。

核心辐射是以一个景观空间为核心,使建筑的其它部分与之相联系,采用这种联系方式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整体形态主次分明,容易获得统一、整体的效果,且周围的建筑具有景观的均好性。

景观环境核心来源于某种功能或特征的集中,被称为城市的“核”,可以让感知者更清楚当前环境的特征,多位于城市特定功能中心区域、特殊地形的制高点等部位。“核”景观中作为认知环境参照点的重要构成元素被称为“地标”,感知者仅仅从外部就能认知它并以此来辨别方位,其关键特征是单一性和外在性,包括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形象特征明显的建筑物和环境设置。例如法国巴黎以放射状街道闻名于世,久负盛名的凯旋门作为重要的景观核心通过周围的'道路统领区域景观,彰显核心辐射景观的魅力。

3.4强化边缘。

边缘是体现基地范围特征的重要部分。一种景观实体或空间变成另一种,标示出了景观中的轮廓,它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地段条件的转换,是建筑形态生成和组织的重要基准。

坡缘是不同坡度的地面交接的边缘,是地面坡度突然变化之处。坡缘线标示着景观中地面高度的层级变化,使不同层级的景观变换出现,给人一种惊奇和期望。

水岸线是水陆交汇的边缘,是水体与陆地的空间界域相互展现、相互作用的所在。从宏观的尺度来看,自然水体的岸线都是封闭的曲线,其基本线型可以抽象简化为平直岸线、凹形岸线、凸形岸线3种类型。

植物(乔灌木)特有的形态特征使其具有两重边缘:树干平面位置的连线可形成相对清晰而固定的边缘。而上部间断或连绵的树冠则形成另一重可变性较强的边缘。它们在空间上的差异上意味着树林景观空间与其外部开敞的景观空间在边缘上的交叠与渗透。

3.5空间复合。

空间复合是将来自视觉艺术领域的参照引入到对大地、景现和城市的阅读和理解中来,将以地形为代表的自然化的景观和以城市空间为代表的人工化的景观视为一体,理解为一种层叠结构,一种叠加到大地表面的点、线、面、空间的系统,具有一种层叠的透明性。

空间复合并不是在既有的空间中简单的点缀景观,而是积极的创造景观,根据其构成元素的风格、质感、色彩、高度、范围、动势等进行空间范围内的组合和构建,使感知者充分感受由地理位置变化带来的景观形象的变更。同时将根据一定的属性区别组织景观元素,还可以使特定的景观元素不同的空间界面上形成个性区域,以达到立体展示的目的。

3.6景现重构。

重构型的景现形态与原景观环境表现出一种互为因果的动态平衡关系。景观不再被动的服从区域原有肌理和结构,也不是对原有层次的随意打断,而是积极动态的整合原有区域环境,变身为创造者.赋予原有区域以崭新的形象和肌理。如今世界各地兴建中的区域主题公园、旅游区、农业观光区等,都在刻意重构着新的城市肌理和区域景观形态,并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意向。

4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是在各类景观元素之间引入中间媒介,即景现中大场面与小环境之间,有限制的近景、中景与无限的远景之间,人工景物与自然景物之间,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设计策略,达到一种群体共通的认知状态。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七

理查·舒斯特曼出版身体美学文集《通过身体思考》,收入归在“身体存在、知识与教学”、“身体美学、美学与文化”、“艺术与生活艺术”三个栏目下的14篇文章。《导论》部分作者开篇便说,身体美学最初被视为美学的一个分支,而美学则被认为是哲学的分支,在他的实用主义努力下,可见出它其实是双管齐下,旨在重新构架传统美学,进而哲学。但是经过这些年的開拓,身体美学本身已经成为了一门真正的跨学科工程,不同领域的优秀专家各抒己见、各行其道,然终究是殊途同归,在共襄盛举。至于身体美学如何重组它原本所隶属的美学和哲学,舒斯特曼的答复是,艺术总是以它丰富的感性维度来打动我们,哪个理论家能忽略以下事实呢,绘画和雕塑难道不是专注于美轮美奂的身体形式,同时艺术作品的成功,难道不是首先取决于身体上的努力和技巧吗?但是哲学美学在审美欣赏中,大都避而不谈身体感官的直接反应,仅仅把身体看作艺术表现的物理对象,或者纯粹视其为艺术生产的工具。舒斯特曼发现,18世纪鲍姆加敦创立美学学科,虽然将它定义为感性认知的完善,但是身体在其中并没有地位。康德使用“趣味判断”、“快感”这类语词描述审美鉴赏,似乎是有所进步,可是康德美学的“先验基础”里,同样根本就没有身体的地位。

身体美学由是观之,舒斯特曼指出,便是回归感知、意识和情感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审美”(aesthetic)及其反义词“麻醉”(anaesthetic)这两个语词的原本意义所涉。它不再拘囿于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不再孜孜以求定义形形色色的艺术本体论,而是探讨心灵哲学的新方向,由此不光对于美学,对于哲学也将意味着一场革命:

问题是,哲学历来被认为是抽象取义的第一哲学,如今呼吁哲学拥抱具象,岂不背离它的天性?事实上这也是身体美学为当今主流分析哲学有所不屑的主要原因。对此舒斯特曼的解释是,所谓哲学具象化,其基本前提是抛弃形而上学路线,认真看待物理身体在人类经验和知识中的价值维度。对此他认为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便是表率,盖因此一现象学中,身体形式成为一个中心视野,不但结构了哲学体系,而且焕然就是具有知觉、知识和目的的游刃有余主体性,它同样是相助一臂之力组构了世界,而不仅仅是世界当中的生理对象。

舒斯特曼认为身体美学背后这个具象化哲学的基础概念,是古已有之。诸如西塞罗、斯多阿学派和蒙田等等先贤,都有过相关表述。如塞内加说,哲学家几凡关心言辞胜过关心生活,无异于文法家和数学家,“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如何辩论,而不是如何生活”2。故而哲学以“幸福状态为其目标”。3蒙田《论儿童教育》中则说,哲学由是观之,其高于其他一切学问的价值,在于它是“所有学问中最有价值的学问,美好生活的学问。”又说,“我们的责任是构造性格,而构思书本……我们伟大辉煌的经典,就是堂堂正正地生活。”4所以不奇怪,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古代述而不作,以身作则的伟大哲人,绝非只有苏格拉底。这个生活哲学的传统,舒斯特曼认为是长入了现代社会,身体力行体验华尔腾湖畔隐居的梭罗,就是例子。

但是舒斯特曼声明他的身体美学有别于以梅洛·庞蒂为代表的身体现象学。据他自己说明,这一差异至少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舒斯特曼的这个大力标举实践的身体美学立场,无论如何是值得重视的。它意味着身体美学不会满足于哲学分析的纸上谈兵,即便我们身体的感知、行动和思想,是如何细致入微地录入了文本。身体必须走出学院,付诸实践,方能是其所是。

舒斯特曼本人在世界各地主执为期长长短短的身体修炼工作坊,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践行他的身体美学理念。《通过身体思考》中作者已经提到他日后有进一步动作的“金衣人历险记”,这一段个中甘辛一言难尽的独特经历,可以说是以往一切倡导身体和欲望研究的哲学和美学家所不具备的,是以不仅具有实践层面的临床意义,同样具有理论层面的哲学意义。舒斯特曼本人出版《金衣人历险记》(theadventuresofthemaningold),可谓提供了一个堪称系统的来龙去脉记录。这本舒斯特曼提供文字、法国摄影艺术家扬·托马提供图片的小书系在巴黎出版,书的标题让我们想起《汤姆历险记》《哈克历险记》《丁丁历险记》,事实上作者也有意一反学院派的套路,有意出一本图文并茂的畅销书,即便它不过是幼年梦想的一个还愿也罢。

二、“金衣人”的诞生。

“金衣人”何许人也?顺着他降生以来的故事脉络,一段哲学家的行为艺术,以及这经历反过来引发的返璞归真哲学思考,开始展露真容。据舒斯特曼本人交代,“金衣人”出生在的一个夏日,巴黎近郊的洛雅蒙(royaument)修道院。这个地点舒斯特曼后来是一直引为自豪的。法国的修道院当年漫山遍野、多不胜数。但是像洛雅蒙这样的湖畔皇家修道院,历经近千年沧桑完好保存下来的,究竟是屈指可数。细数起来,路易九世是它的父亲,路易十三和黎塞留是它的常客,大革命之后,虽一度变身棉纺厂和女修道院,然终而1960年代为洛雅蒙基金收购,成为驰名国际的文化中心。不仅如此,洛雅蒙还是大巴黎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西都会(cistercian)修院。西都会是中世纪最森严的苦修主义教派,视世间一切荣华为过眼云烟,唯供僧侣们青灯孤影,冥想上帝。上帝也许不会想到,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第一次联席会议,就是在这个古老修院里召开的。

就在20的一个夏日,舒斯特曼告诉读者,他与他的法国朋友,灯光艺术家扬·托马(yanntoma)不期而遇在洛雅蒙。扬照例摆出相机和灯光设施,有意给自称为游牧哲学家的舒斯特曼,拍摄行为艺术照片。不过这一次的经历有点特别,因为它见证了金衣人的诞生。对此舒斯特曼本人的描述是:

我目睹了舒斯特曼运用他第一人称的权威声音,将这第一次诞生经过公布于世。第一人称在以下叙述中将延续下去,因为他作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同这个离奇变身故事的当下叙事人,可能是同为一人。

由此可见,“金衣人”原来是哲学家本人的变身故事。上文中的“我”是又不是舒斯特曼,很显然这里首先遭遇到身份认同的问题。按照舒斯特曼的解释,“金衣人”同样是又不是舒斯特曼本人。如他所言,在洛亚蒙这个中世纪修道院里,艺术家扬将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哲学家,变成了一件金光闪闪的艺术作品,即便鲜有人会崇拜它的美丽。

就这样,舒斯特曼这位是时年届60的哲学家,硬着头皮钻进了昔年青春靓丽芭蕾舞演员的紧身衣。他倒希望穿不进去来着,宁可半途而废。可是没料想恰好合身。黑漆漆的厢房里,配合灯光,摆拍过几个姿势之后,舒斯特曼发现紧身衣内的自我开始变异。他不复满足听人摆布,渴望同哲学家本人一样来闯荡大千世界。就在次日午后,洛雅蒙的周末午餐上,闪亮登场的舒斯特曼博得女主人一声惊呼:l’hommeenor(金衣人)!作为哲学家舒斯特曼的另一个身份,金衣人遂此诞生。

《金衣人历险记》的副标题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道路》。“道路”是复数,可见艺术与生活之间,原本是有许多道路可供我们选择。金衣人的变身经历,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选择罢了。该书还有个后来添补的序言,是为金衣人从巴黎到纽约,后来又到丹麦一路历险的一个哲学说明。序言说,这部图文并茂的历险记,交织着一位西方哲学家细致入微的流水叙事,还有金衣人本人非同寻常的天国视野,更有中国道家哲学的无名玄妙。尤其是这个近似走火入魔的故事,除了身体美学的实践层面之必需,还涉及到作者本人的婚姻变故。舒斯特曼这样描述了自己的这段经历:那是一个浪漫的下午,夕阳西下,我迷人的女伴坦率告诉我,虽然她崇拜我的美学胜过当代任何一种其他学问,但是这当中缺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艺术家的视角。我承认她说得有理。但是我哪里寻觅艺术家的视角呢?她杏眼调皮地闪了一下,递给我相机,解开白衬衣,仰面躺在床上,酥胸半露。我难得摆弄相机,都没来得及调好设置,匆匆拍了几个视频片段。她给我指出了许多缺点,也表扬了不少粗枝大叶的优点,然后选了一段,上传到我的电脑里。这段视频过后我便忘到九霄云外,直到数个星期之后,我的妻子一如我时常鼓励她的那样,来用我的电脑,偶然发现了这些视频。

结果便是哲学家原本良好的第二段婚姻开始走向终结。对于他在纽约长大的这位日裔前妻,舒斯特曼显然是心存愧疚的。金衣人的诞生由是观之,它是实用主义哲学走向生活哲学的尝试、身体美学同行为艺术的联姻,同样也不失为哲学家本人生平缺憾的一个补偿。这或许可以回答事关金衣人身世的一个关键问题:身体美学如何用于当代艺术?对此舒斯特曼称他的回答通常是,身体,以及它的感觉、动量和情感资源,是我们创造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媒介,所以身体力行,有助于促生更好的审美经验。但是艺术家未必以为然。艺术家希望理论可以具体地应用到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上去。舒斯特曼的金衣人变身,这样来看,就不光是行为艺术的身体美学演绎了。

舒斯特曼本人在他出版的文集《生活即审美》(performinglive:aestheticalternativefortheendsofart)中,曾鼎力呼吁在当代新媒体文化中。充分重视身体的革命意义,他说:

过去顶礼膜拜的是神学和哲学。是不奇怪,舒斯特曼接着说,当今后现代都市文化中,健身房和休閑中心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教堂和博物馆,成为更受欢迎的自我塑造场所。舒斯特曼的这个观点使人想起他的实用主义哲学长辈理查·罗蒂。罗蒂20发表的文章《救赎真理的衰落和文学文化的兴起》中,还在赞扬文学替代牧师,甚至哲学家,每到时代处在濒临绝望的危机关头,是诗人和小说家挺身而出,给我们指明道路。世纪之交文学实际上早已边缘化,但是始终坚持分析哲学名分的罗蒂,给予的解释是文学文化并不专指高雅文学本身,也包括电影、电视等等一应大众文化形式,因为它们都是想象力的产物。比较来看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它声称健身房、休闲中心,包括他自己的美体工作坊,不但替代了牧师,进而哲学家,也替代了文学文化的重整江山努力。从媒体到身体的重心转移,因为成为当地社会一个最是意味深长的现象。

如前所述,舒斯特曼认为身体美学有三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分析身体美学。这是分析哲学的传统,致力于描述身体感知与实践的基本性质,以及它在既往知识中的作用。它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中的身体问题,也包括以福柯为标识的社会政治学探究,甚至,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心—身关系的`哲学探讨。简言之,它是关于身体问题的理论描述。第二个分支是实用主义身体美学,致力于身体状态的美化和提高,及其相关分析。诸如饮食、服饰、舞蹈、瑜伽、按摩、健美,甚至施虐/受虐等等不一而足。进而又两分作外观身体美学形式与经验身体美学形式,先者注重身体的外观效果,如美容实践;后者注重身体的体验意识,如禅定和费尔登克来斯肢体放松法(feldenkraismethod),等等。总体来看,这一层面也还属于描述性质。

在这个框架中来看舒斯特曼的金衣人行为艺术实践,应无疑问是属于身体美学在他本人看来多被忽视的第三个层面。5月,确认我接下《金衣人历险记》的中文翻译,舒斯特曼异常高兴。在复旦光华楼的咖啡厅里,夜色笼罩着巨大的玻璃穹顶,哲学家娓娓谈起了他的小王子梦想,坦言每个成年人都有过小王子的童话经历。小王子长大,就成了安徒生。这也是他访学丹麦奥尔堡大学之际,邀来扬·托马,再度演绎金衣人故事的缘由。进而视之,小王子还有另一层含义,舒斯特曼希望他的这部新作,不复是高头讲章、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反之可以深入到日常生活的阅读层面上去,成为家喻户晓的普及读本,就像当年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那样。的确,当今行为艺术竞新斗奇、光怪陆离,可是功成名就的哲学家降尊纡贵,在持续有年的行为艺术里叙写另一种身份认同,在舒斯特曼这部《金衣人历险记》之前,还未见先例。

三、身体意识。

舒斯特曼在出版的《身体意识》一书中,对“身体美学”有一个词源说明,强调身体美学关注的身体,不是单纯的肉体,而是作为情感主体的血肉之躯,同时既言美学,所关注的不光是自我身体的塑造,一样还有他人和世界的美。他说:

但是身体美学中的“身体”,终将证明它不但事关肉体,而且同样包括精神。对于以上问题,舒斯特曼的答复是,身体构成我们身份认同和核心和基础部分,构成我们介入世界的第一视野及模态,而且通过建构需要、习惯、兴趣、快感和能力,进而决定着我们立足其上的目的与方法选择,即便这选择经常是在无意识中发生。这样来看,這一过程自然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的建构,虽然它绝不是传统哲学心物二元论中的精神。所以:

胡塞尔的语录出自他19出版的《关于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舒斯特曼引用此言,意在说明身体不光是世界中作为认知对象的客体,同样还是体验此一世界的主体。明确这一点,对于理解舒斯特曼本人的身体美学实践,至为重要。

回过头来再看金衣人的行为艺术实践,我们发现事实上金衣人从诞生之初,一路命途就不乏坎坷落魄。根据舒斯特曼的交代,距离洛亚蒙修道院见证他的诞生不足一月,就碰了第一个钉子。事情缘起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一场意外**,当时他跟9岁的女儿准备登机飞往蒙特利尔,两人在候机厅里筛选扬发过来的洛亚蒙原始文件。突然之间一个满脸凶相的女安保官员迎面过来,命令他立即关闭笔记本电脑,不得给孩子看色情照片。即便哲学家解释这是艺术,不是色情,也是枉然。对方甚至威胁说,倘若不将这些东西马上清除掉,她就逮捕他。最开放的纽约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地方?对此舒斯特曼不胜感慨:

假如纽约人都以为金衣人在引发色情,那在远要保守的人群当中,他岂不更是要险象环生?因着我同他的亲密关系,我自己岂不也岌岌可危?我得在不否定我们之间亲密纽带的同时,强调我自己与金衣人是有所不同的。在以后有关金衣人的一切影片里,我名字因此给撤下片名,以表明金衣人的故事就是金衣人的故事,哪怕是理查·舒斯特曼的名字不得不出现在节目前后字幕中的哪一个方位里。金衣人没有身份证,他也没有国籍。既然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乌有之乡公民,某种程度上说,他满可以被视为一个外星人。

這段感慨是非常个人化的,也是极有哲学意味的。很显然舒斯特曼更愿意,事实上也是不得不跟他扮演的金衣人角色拉开一段距离,这不仅是如他所言,担心跟金衣人过度紧密的关系,会影响他的哲学家声誉以及家庭生活,更意在叙写一段乌托邦中的成人童话,即便它以小王子命名也好,或者以安徒生命名也好。由此金衣人被表征为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乌有乡公民,一方面如饥似渴向往爱和美,一方面恶言秽语遭遇下来,宛若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便落荒而逃。金衣人变身之余的性格张力,于此亦可见一斑。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一样见出一种微妙张力。一方面,舒斯特曼自认为是秉承了尼采的传统。收入《生活即审美》的《身体美学和身体/媒体问题》一文中,舒斯特曼大量引用尼采《权力意志》中的文字,认为尼采颠覆了柏拉图,以身体为所有价值的源泉和出发点,不仅为人提供了对世界的基本时空视界,而且还提供了追求愉悦、权力和生活改善的基本动力,进而追求知识的进一步动力。故此,所有德行都有生理的条件;道德判断不过是生理健康或病变的症状;灵魂既不是也不应该是身体活动的主人,因为意识不过是身体的附带产物。3舒斯特曼认为尼采这里是在为今日的个体代言,因为今日世界正在变本加厉被媒体重构和解构。柏拉图视身体为深陷于七情六欲中的无奈累赘,但是今天身体却似乎要比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其余部分更稳定、更持久也更真实。事实上媒体对零碎信息的超载已经无法控制,由此构成巨大的离心力,将意识投入令人头晕目眩的、毫不连贯的碎片信息大潮里。唯有身体,焕然成为一个有机中心,将万事万物聚拢到一体,是为比较媒体字节编织的碎片时间更为持久的有机存在。身体由此呈现为我们最深刻的和最直接的所是,构成当今世俗社会普遍意识的重要部分。

但是另一方面,身体意识同当今世俗社会普遍意识,其实并不如鱼得水交融无间。金衣人世俗社会里经常是落荒而逃的历险记,便是生动例子。就这一方面来说,身体意识更多结缘痛苦的经验。《身体意识》序言中舒斯特曼引《罗马书》中圣保罗的话:“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7:18)”,指出鼓吹身体意识,已成众矢之的,不但认知、道德和心理学,甚至哲学也判定它险象环生。如康德本人虽然对饮食和散步极有讲究,也坚决反对修炼打坐一类身体内省,认为易导致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福柯也是例子。在舒斯特曼看来,福柯是身体美学三个层面上最好的实践家,福柯追求身体官能的超强度刺激,以此来冲击制度和理性的压迫。但是物极必反,长此以往,不但快感阈限无穷升高,甚至对于知性美的感受力,也无可救药愈见迟钝。所以说到底,身体意识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包括实践,也包括理论。就此而言,《身体意识》“导论”部分开宗明义一段话,可以视为一个概括:

由此可见,身体意识终究是有形而上的层面,非单纯为欲望张目可予蔽之。所以不奇怪,舒斯特曼的金衣人历险记,最终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位丹麦艺术家的工作坊里,以金衣人与一尊被哲学家命名为“完美”的少女雕像之间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画上了句号。舒斯特曼这样描述金衣人同完美的不朽情缘:

根据舒斯特曼的记述,此时摄影师扬都特意隔开距离候在一边,给这对正在紧紧相拥的恋人留出安静私密空间来享受这欣喜若狂时刻。好一阵扬才回过神来,架好三脚架,举起摄影灯,手舞足蹈打出不同灯光效果,于刹那间固定永恒。《金衣人历险记》的封面上,刊出的就是这一奇妙时刻:身着芭蕾紧身衣的舒斯特曼温情脉脉相拥低他半首的完美,鼻尖正对雕像额头,两人一为俯视,一为仰视,惊为天合。金衣人极是怜香惜肉的神情,完美仿佛通体燃烧,又满是仰慕的姿态,可谓哲学联姻艺术的绝妙写照。

舒斯特曼迷恋道家哲学,并引老子“牝常以静胜牡”一语来概括金衣人同完美的收官之作。《金衣人历险记》中作者先后五次引用《老子》,契入叙述契机,令成身体美学理论来源之一脉。如卷首言及金衣人身世信息,便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埋伏玄机,称倘若有时候金衣人通过舒斯特曼发表意见,后者也无意将他的思想诉诸文字,而且力不从心。是以舒斯特曼自称敬仰中国这位大音希声的哲学家,宁可借出自己无言的躯体,来给金衣人提供方便以作肢体交流,强似他的哲学代言人搜索枯肠,而且言词终究苍白。舒斯特曼的这段似乎是独钟沉默的开场白,应是言中了哲学面对行为有所不能的窘迫。可是反过来看,哲学的有所不能,何曾不是在它如鱼得水的无所不能语言中,得到了最为清晰的表达。身体美学的实践与理论之辨,或许亦可作如是观。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八

禅宗美学的设计理念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应用,因为禅宗是富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就要应用禅宗美学,倡导禅宗美学中的:简单朴素、人与自然相结合等理念。但不是完全将禅宗美学复制到设计中来,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创新和独特风格。本文结合中国禅宗美学的发展以及禅宗美学在日本建筑中的体现,分析禅宗美学在中国现代建筑中的意义。

中国的禅宗开始于南北朝,达摩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发展成“禅宗”.“禅”一词起源于梵文,意为静虑,是安住一心,思维观修之意。通俗的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宗美学由禅宗思想发源、演变而来。中国人利用佛学思想去理解美并表达美。

我们今天提到的禅宗的意义与其本意已相去甚远。胡适先生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确是对瑜伽和禅那的一种革命。”首先,禅与禅宗是两回事。禅是存在于各种宗教、宗派的普遍现象,即通过冥思,静坐等方式,忘却现实中的“我”的境界;“……基督教徒寄托于神,佛教徒寄托于佛,希望神、佛来拯救自己,我们把这类宗教称为他救式宗教。而禅宗作为一个自救宗教,与以上谈到的这些她救宗教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首先,禅宗不将任何的神或者佛作为寄托,在禅宗的教义中认为佛存在于任何人心中,提出了以向心求佛的方式来实行自救的思想。中国禅宗开始于禅师五祖弘忍。在弘忍的门下有两位出色的弟子,他们分别是神秀和慧能神秀与慧能均曾作偈文表达自己的感悟。神秀主张”渐悟“,通过”时时勤拂拭“来修行。神秀所传教法盛行华北,号称”北宗“.而慧能则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主张”顿悟“,不把禅限定于静坐敛心之中,认为日常活动皆是修行。”禅并非用分析或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的知识,而是一种真实的,个人的体验。“慧能还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五祖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便将法位传给了他。六祖慧能受命南归,弘扬禅宗,影响华南诸派,人称”南宗“.南禅宗通过生活本身来悟禅,以内省的修行方式为辅,排除了一切矫柔造作的修饰以追求精神世界上的绝对的纯粹。因此在禅宗美学中更多的强调领悟,而不是通过具象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写意来隐喻和比拟,通过联想和思索来感悟。同时,在禅宗美学中是反对人工雕琢的装饰的,更多的是强调使用平常朴素的材料,通过简练纯粹的手法来营造空间,表现自然,反应内心。禅有着独特的为人指出本性的方式。禅从来不做任何解释,不诉诸累赘的陈述,也不做归纳整理,他总是接触事实,接触具体的、可以触及的事实。因此,在禅宗美学中最为独特的魅力,就是由这种追去自然和纯净的极少主义手法构成的。至此,禅宗与禅宗美学已趋于完善,在传入日本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史中记载,最初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成道后佛祖便去了一个叫”鹿野苑“的地方向五位弟子弘法,当时传法是在露天处,并无建筑。佛教传入中国后,初始走的是游方路线。在之后为了能提供一个场所给来此的苦行僧遮风避雨同时能方便进行禅宗活动,也为使教义和佛像能历朝历代让信徒顶礼膜拜,于是依照印度佛寺的建造方式,依山开凿石洞为窟,沿崖刻像为堂,架构最初始的佛窟建筑形式。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20世纪60年代,按照杜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画面处理的极少主义艺术流派活跃于美国。绘画语言被消减到仅仅只去表达色彩与形的关系,空间也被分解成电线面的构成,希望采用完全客观的.态度。在我们看来,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和发展往往带有着极少主义色彩,而这种极少主义的思潮则往往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理念的回归。

曾经密斯因为其设计的建筑作品范思袄而遭到客户的质疑,然而极赋戏剧性的是,当范思袄思最终不得已而要将此住宅出售的时候,范思袄思女士曾这样说道:”那玻璃盒子轻得像漂浮在空中或水中,被缚在柱子上,围成那神秘的空间---今天我所感到的陌生感有它的由头,在那葱郁的河边,再也见不到苍鹭,它们飞走了,到上游去寻找它们失去的天堂了。“”去除一切多余要素“,这是极少主义最核心的思想,以此获得空间的纯粹和强烈的心里感受的方法与禅宗的本性论有相似之处即空寂、清净的思想。极少主义的”少“与东方禅宗的”空“同样有着相似之处。

公元538年,佛教开始在日本兴起,当时的中国有很多来学习当时中国艺术文化的日本工匠以及学徒。13世纪时,在当时日本流行起来的另一个佛教宗派是来自中国的禅宗,由于当时众多的禅宗修行者追求苦行和自律精神,当时的日本开始逐步放弃曾经所盛行的池泉庭园的庭院结构,逐渐开始使用一些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稳定且恒久不变的元素,以营造他们所期望的枯山水庭园,以往被经常实用的开花植物则逐渐减少,这种改变反应了当时的日本禅宗信徒希望以这种禁止稳定的景观来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关于”枯山水“的定义,最早是在日本平安时代的《造庭记》中被记载,”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头造成枯山水。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的村落等模样,以求好似野景一般的情趣。“这也是禅宗理念最明显的表现。原本,同当时的中国相似,水在日本的庭院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来。在日本的文化中,水有生命、丰穰、清静之意。有了水,庭院因此润泽生辉。但在公元6世纪是佛教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僧侣开始逐渐崇尚一种虚无的意境,并开始在石头堆砌中觉悟出枯山水的味道来。

日本脱胎与中国园林,并逐步延伸出了”枯山水“,这在在很大程度上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白砂的曲线象征这大川、海洋,以及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岛屿。京都禅院庭园数不胜数,如南禅寺、龙安寺等,皆以素白的砂石为主,于看似单调之白砂上,扫出涟漪式、波浪式、漩涡式、回纹式等同的平行线条,造成无水却似有水之效果。枯庭园的沙,无水却似有水,奔流不止之水,这里隐藏着枯山水独有的故事。笔直延伸的线,表示着江河、大海的平静水面。

在日本近代出席赞的一批如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国际一流的建筑师中,我们能看到,他们的作品中既保持了日本传统的韵味,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时代感此外,他们还很重视理论探索,提出一些既富有哲理又饱含日本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成为了日本建筑文化界的瑰宝。

近年来在国际上有着高知名度的安藤忠雄,在建筑追求、意境追求上可谓是正统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禅、禅宗,联系日本的茶道、枯山水、宗教的神秘性,构成了安藤作品的全部追求。安藤早期设计的宅邸中,表现出一种人们可以领悟到的”最低极限“精神力量的思想体系。最能代表这种精神特征的是1991年落成的”水之教堂“.在作品中他也采用佛教的思想和手段,现实的范围被他包含着感情和生命世界的方法拓宽了,在这种空间中,禅意则是”油然而生“.水之教堂坐落与日本的北海道,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是一个较小的教堂。它由两个大小不同、上下重叠的正方形平面构成。我们能看到一个引进自然水体而成的人工湖泊在教堂的前方。建筑的顶部空间由玻璃围合而成,顶部是敞开的,在四周则各有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横条非常接近几乎相接。圣坛后面的墙体十分光滑,这面墙可以滑向两侧,这使得教堂的内部空间能直接敞开向外部的园林。安藤的这种禅意追求,一方面追寻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它与日本传统哲学中随遇而安、不求永远的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极大发展,建筑中的文化问题变得更为主要,变成当代中国建筑领域中最困难,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的建筑师肩负着振兴传统文化的重任。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和怎样设计建筑是中国建筑师面对的主要问题。

禅宗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在禅宗影响下的日本建筑却给了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禅宗所提倡的”抽象“的美,简洁朴素的设计理念,精致细腻的设计手法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设计出简洁精致、意境深远的建筑形象。这种成功的经验是值得被我们探讨和学习的。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篇九

美国的美学专家理査德?舒斯特曼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身体美学”的相关概念,他试图整合美学界的各种资源,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身体美学为出发点,重新认识身体美学的内涵,试图形成系统化的美学体系。自从理査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提出以后,身体美学研究越来越多,为西方哲学和美学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质疑或者肯定。20世纪的美学研究中,观察身体美学的不止舒斯特曼一人,像之前的米歇尔?福柯、梅洛?庞蒂、威廉?詹姆斯和杜威都曾经对身体美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舒斯特曼对身体美学(bodyesthetics)命名进行变通,并创造了“somaethetics”的概念,将身体美学的肉体局限扩展到身体的体系和实践中,这与体育非常相近,把美学空洞的理论层面深入到实践研究中,带给人们从事体育实践中切实的体验感和需求,为体育的发展也提出借鉴和思考。舒斯特曼在近期的研究中很多都是关于太极、瑜伽、气功等健身领域,已经开始从身体美学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但是,他并没有提出身体美学与体育的关系,以及身体美学理论如何对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借鉴。本研究力求对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内涵和身体意识等进行研究,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国情,为我国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西方的哲学体系中,充满了对身体和精神的研究,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美学乃至西方哲学所最为关注问题之一。身体单独存在的观念由柏拉图提出,他将人的身体和意识区别开,从而影响了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观念,他认为人的身体就是指的肉体,身心要区别开来在[1]。而心要远大于身体的作用,人们要追求对灵魂的解读,而不能在意肉体,柏拉图是典型的宣扬精神而忽视身体的哲学家。奥古斯丁进一步继承了柏拉图对身心关系的观点,并将柏拉图的身心隔离理念形成理论研究体系,对柏拉图的精神进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成肉身”的观点[2],认为灵魂与肉体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存在斗争关系,高尚、纯洁的灵魂要驱逐肉体中的淫欲、恶习、贪恋,才能够接受上帝对灵魂的皈依,与至善相融合。在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哲学体系中,身体一直是被忽视和抵制的,传统的西方哲学崇尚灵魂,对心灵产生强烈的依托,提倡追求高尚的灵魂,从而贬低身体,身体成为被遗忘的对象,成为阻碍追求灵魂的障碍。随着人们对身体的理解,尤其是古希腊运动带来的对身体美的追求,很多现代的西方哲学家打破传统的对身体的抵制,开始注重肉体的塑造和对身体美的追求。尼采就是追求身体和意志统一的哲学家代表,当然,他之前的一些哲学家,例如费尔巴哈、马克思以及叔本华对身体的理解给予了尼采很大的启发,但是,尼采无疑是最大力度宣扬身体美的代表。他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坚定的重视身体的价值,甚至大胆提出了“一切从身体出发”的宣言,向西方传统的身心论宣战,鼓励人们追求身体美,重新认识身体,将身体从被忽视和压制中解救出来。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福柯是尼采的忠实信徒,他提倡身体的可变现和流动性学说,认为身体在美得基础上还能够作为媒介进行信息或者信号的传递,在福柯看来,身体是在自然、社会中被不断塑造和改变的m,他在尼采的基础上,将身体赋予了一定的作用,扩大了身体的涉及范围。

现代社会中有关身体美学的现象层出不穷,身体的标准、理想的身体等也成为人们喜欢讨论的话题,社会中出现了瑜伽指南、节食建议、健美处方等书籍,但是,对于身体美学的研究还比较零碎,理论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相互之间缺少关联;这些理论性的研究并没有向实践方向转移,缺少身体美学的实践性探索。舒斯特曼建议建立身体美学学科,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领域,舒斯特曼是实用身体美学的创始者,他曾经在着作《实用主义美学》中对其进行了定义。

舒斯特曼将身体美学看成是身体与心灵、知识和行动有效结合的实用主义美学学科,并且独具匠心的用英文单词“somaethetics”代表身体美学,“soma”为希腊语,意为身体,“aesthetics”为英语单词,指的是美学,舒斯特曼用“somaethetics”来代替“bobyaesthetics”给我身体美学极大的魅力,也丰富了身体美学的意义和功能,“soma”与“body”相比不仅仅表现的是身体的肉体特点,还带有感觉和意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是一种有感觉的肉体,体现了身体的客体性和主体性双重特性,讲究对身体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感,要感受实践活动,感受快乐,从而获得身体塑造的兴趣。由此可见“body”代表的是一个机械的、冰冷的肉体,“soma”则表达出对身体的实践性和实践活动的体验性,提出了身心的统一的整体性追求。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是从分析到实践,他将身体美学划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和实践的身体美学[8,0分析的身体美学(analyticsomaethetics)属于理论性范畴,运用描述的方法分析身心之间的关系、身体和感知理论等。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pragmaticsomaethetics)具有显着的实用性特征,侧重对身体的改变以达到改善的目的,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都要以理论为依据,因此,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包含分析的身体美学;实践的身体美学(practicalsomaethetics)特征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比如增肌所用的力量训练方法,减脂所用的有氧训练方法,是强调对实际操作的执行范畴,有计划性和规范化,不断的追求实践完成自我完善。

实用主义和实践的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重要构成体系,这两大身体美学特征体系的共同点是对身体的认可和意识的追求,身体意识就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范畴。身体意识的提出,为身体和意识的导向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反思,纠正了传统的二元论学说,身体美学的实践导向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就是身体意识,即通过对身体意识的培养,指向身体的培训和改良pl。一方面,身体意识让人们产生对身体塑造的渴望,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的机能,塑造完美的形态,这种方式直接作用到肉体,很明显是引起肉体的改变,这是尼采所提倡的“身体是一切”的观点体现,说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也传承了前人对身体的哲学理论;另一方面,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注重身心合一,促进身心整体和谐发展,身体意识的培养中要有体验感,鼓励积极的心态参与身体训练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快乐,体验激情,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改善,还要在实践中感受变化,对于积极的变化增加兴趣,能够持续的坚持;对于实践中的问题要体验不足,修正训练的方法,完成心灵对实践的体验感,找到实践的兴趣。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是以身体意识的培养为核心,通过两种身体意识的培养,兼顾身体和心灵的发展,实现整体和统一。

2.审视我国体育中的问题。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倡导的是身心发展的统一,从原有的分析理论身体美学逐步实现向实践身体美学的转向,这也开辟了对身体美学实践理论的先河,促进身体意识的培养,在肉体塑造的同时,增加了对实践活动的体验感,从而能够持久的进行身体美学改善,通过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思想精髓,审视我国体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2.1过分的重视肉体的塑造,缺少体验感。

肉体的塑造和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是舒斯特曼实用身体美学的特征,不仅强调对肉体的塑造,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实践的效果,从而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满足,简盖洛普_的结构主义将其解释为“延异”,是指各要素是在系统中存在差异的踪迹和间隔的关联,相互促进在这种“延异”中是普遍存在的。体验感就是对肉体塑造的有效促进,现代人们进行体育实践大都是出于对肉体的不满,例如肥胖、身材不均匀,他们以塑造肉体的身体美学为出发点,在体育实践中选用某些运动处方来消除肉体的缺陷,以求达到完美的身材,这个体育实践活动很少有人在意体验感,即使有体验感也是在成功后的喜悦。很多体育实践活动现象中,过多的是关注肉体的变化,例如体重的变化、出汗的多少,并没有更多的考虑过程中的体验,比如疲劳程度、费力程度、实践中意志力的体验。体验感是实用身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过程中如果缺少体验这种实践活动,就不能够对肉体的塑造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也不能使运动处方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化,缺少对目标过程的指引,体验感不仅存在肉体塑造成功之后,在塑造过程中也不可或缺。正是因为体育实践中缺少对体验感的重视,导致我国很多人在锻炼中盲目的追求目标,而忽视实践过程带来的效果,不能体验到实践中的快感或者痛苦,也不能够客观的对过程实施评价,这样就会发生过程中的“偏移”,并不能够有效的沿着既定路线前行。

2.2缺少对身体意识的培养。

身体意识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范畴,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是通过对身体意识的培养达到身心的整体发展。意识一直是一种抽象的词汇,关于意识的研究也是哲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以至于现实社会关于意识的解释依然存在分歧。舒斯特曼实用身体美学将身体和意识融为一体统称为身体意识,身体意识的培养是身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u],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实践中的习惯,习惯是人们从事实践中主动的、有序的参与信号。我国没有形成舒斯特曼提倡的身体意识,研究表明:u2]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比例为23.1%,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比例更少,这种现象客观的反映出我国民众身体实践活动的欠缺,这是一种缺乏意识的体现,人们没有形成体育锻炼对身体意识的培养,没有形成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习惯。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的反映,因为缺少身体培养的意识。1960年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问题,后来又衍生出“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就是体现的一种身体意识,能够习惯的参与体育实践活动。据调查_,我国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中,72.3%的人选择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因为身体健康原因或者迫于身材走样、肥胖,很多是迫于身体健康的压力而从事体育锻炼等实践活动,这与舒斯特曼的实用身体美学是相悖的,舒斯特曼提倡人们有目的的塑造完美的形体,通过身体意识的培养进行肉体的素质和愉悦的体验,这是一种积极的体育活动态度,并不是迫于身体的压力才做出的被迫之举,缺少身体意识就缺少这种动力。

2.3政治色彩浓重。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福柯就曾认为,权力可以深人到身体的内部,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体育实践活动中也会体现出权力_,比如欧洲王室很早之前就将赛艇项目定位为贵族项目,只有王室贵族才能够进行赛艇运动,后来牛津和剑桥也将赛艇作为两校的体育交流活动,就是继承了赛艇项目的高贵特征,因此,身体活动某些方面是具有权力的特征,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色彩。在舒斯特曼看来,身体美学是可以显示出身体是如何被规训的权力系统进行塑造的过程[1我国的体育主要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三大类,在对三者的投人中,竞技体育的投人要远大于群众体育,我国之所以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人,是因为竞技体育水平也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代表了国家的脸面,在我国,体育的政治色彩非常浓重,早在1970年中国与美国就通过“乒乓球外交”结束了长久的冷战,开启了中美关系的先河,将体育的政治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可否认,我国竞技体育的巨大成功鼓舞了人们,振奋了人心,但是过重的体育政治色彩会影响体育的均衡发展,将全部的精力投人到竞技体育项目中,就会忽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开展,学校体育是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重要平台,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忽视学校体育的开展,就会制约学生参与体育的机会,降低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就不能够体验到舒斯特曼所提倡的体育实践活动的快感和对肉体的塑造,这也是我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体育带有政治色彩,可以作为传递的媒介体现权力,但是,不能够过多的注重政治,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构建基础就是对身体意识的培养,是对体育实践活动在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塑造。

3.启示。

3.1关注对实践的体验。

体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塑造身体,在进行身体塑造的同时也要培养体验感。舒斯特曼实用身体美学鼓励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加强自我认识,这就依靠体育活动的体验感,关注活动中的身体体验,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身体形态、机能,塑造健康的身体,在实践中能够洞察情绪和持久态度的变化,选择科学的运动处方、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提高实践的效果,消除妨碍身体健康的不利操作,也有助于筛査不同时期身体的故障。舒斯特曼曾经在实用身体美学中提倡对呼吸的体验,呼吸与肌肉活动存在相互关系,有节奏和深度的呼吸可以维持体育实践中稳定的情绪,可以更好的配合完成动作,呼吸的体验对体育活动效果非常明显,能够减少对身体产生的损害。舒斯特曼曾经借用少林武术中的气功,阐述身体美学力量对体育实践活动中身心体验的重要性,通过配合呼吸,超脱人世间的浮尘,回归自然的清新,感受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这种体育带给人们活力,以更加充沛的体力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带来的是对幸福的体验。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促使我们追求运动的快感,体验激情,在积极的环境中主动的进行身体锻炼,还能够时刻通过体育评估训练方法的.针对性,进而有效提高身体活动的效果,体验感就是一种无价的工具。

3.2身心发展的统一。

舒斯特曼所倡导的身体美学是以身体为中心对身体的体验和身体的意识进行改良性的研究,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是将身体视为审美的媒介,高度重视身心发展的统一。他明确提出了身体统一的发展路径,通过瑜伽、太极等身心治疗的手段,选择适当的身体与心灵的联系方法,以达到身心间的协调与统一,在锻炼中体验快乐,更好的发展身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不能分开,如果过分的注重身体的塑造忽视对精神的培养,就有可能迷失起初的目标。在现实体育实践活动中,很多训练行为是带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的,由于每个人的状态不同,形态、机能和素质也不同,在面对同一个训练方法时,有些人是非常有效的,也有些人是不适合的,那么这种不适合的现象存在,就要从意识上告诫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种训练方法,这是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也是一种“延异”的意识,只有在体育实践活动中达到身心发展的统一,才能够更好的塑造身体,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内心的感受。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倡导身心兼修,例如,通过瑜伽、太极等运动使得身体和意念得到放松,提高身体的功能,这些身心合一的训练方法有助于改善我们的身体不良习惯,让身体朝着更加优雅、更有控制的方向发展。

3.3身体意识的培养。

舒斯特曼强调,不要简单的片面的只对形体的修饰和改造关注,应该将关注点放到体育锻炼是对身体内在感知和意识能力方面,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身体。身体意识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用性非常大,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很多的感性刺激和身体压力,人们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造成在体育锻炼中的欺骗性身体行为,比如没有保持系统的跑步就想当然的为了出汗完成20km的跑步,造成身体的超负荷;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就进行足球比赛造成关节的损伤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身体意识的培养,有意识的进行体育锻炼,了解自己,了解运动方法,提高锻炼中的敏感性,避免超负荷带来的身体不良反应以及不正当的动作带来的损伤。

身体意识的培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指的是身之肉体,精神指的是身之心灵,身体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身之肉体和身之心灵来进行的体育实践活动,前者是对肉体的塑造,对身体外表的改善,后者是对体验感、意志力、感知觉等能力的培养,能够在体育实践中有效的选择训练方法,形成锻炼的习惯,这种习惯应该和吃饭睡觉一样,将体育锻炼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规律科学的进行锻炼,形成“终身锻炼”的身体意识。

3.4回归体育本质。

体育的本质是对身体的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宣扬“更高、更快、更强”也是对身体能力的体现,早在古希腊人们将健壮的身体作为体育比赛的一项内容,可以说最古老的体育比赛中非常重视人体的身体美,这也是舒斯特曼提倡的身体美学中塑造肉体的内容。体育的本质应该体现在身体的塑造和改善上,表现为体质的增强和提高。体育可以作为人体与外界沟通的媒介,传递信息,象征权力谱系,也带有政治色彩,但不能够过分的依赖体育进行权力和政治的追求,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回归体育的本质,清醒的认i只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塑造身体,追求健康,增强体质。

4.结语。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是实用和实践的身体美学,是一种有感觉的肉体,体现了身体的客体性和主体性双重特性,它将身体美学分为分析的、实用主义的和实践的三个维度。其身体美学是以身体意识的培养为核心,通过两种身体意识的培养,兼顾身体和心灵的发展,实现整体和统一。我国体育存在的问题表现为过分的重视肉体的塑造,缺少体验感、缺少对身体意识的培养,政治色彩浓重。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和研究为我国体育带来启示,要关注对实践的体验,在进行身体塑造的同时也要培养体验感;身心发展的统一将身体视为审美的媒介,高度重视身心发展的统一;注重身体意识的培养,回归体育本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