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1:23:44 页码:7
2023年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优秀9篇)
2023-11-24 11:23:44    小编:ZTFB

建议书是一种用于提出改进和建议的文档,它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案例,但不要照搬照抄。总结范文中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一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它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指针,切实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以更好地发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使命。

2.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元素。它体现的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

3.大学校园文化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谐校园是大学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文化源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全力营造稳定、法制、公正、有序的校园,向上、创造、竞争、活跃的校园,宽松、协调、包容、文明的`校园。

二、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路径是途径和措施,它是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发展路径即方法、措施的选择和运用。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路径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而高等教育的特殊功能决定了高等学校肩负的特殊责任。这在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也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运作上,即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性落在实处。

2.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融入全过程,贯彻到工作中的各方面,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

3.把塑造大学精神放在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首要位置。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也是文化继承创新的过程。大学文化是在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大学文化的特征鲜明地表现在大学精神上,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品质和精神气质。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主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师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为大学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谐校园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谐文化是实现校园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校师生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围绕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核心,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与加强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着力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校园风尚等方面取得实效。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创新,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5.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消除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进而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学校所有制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制度建立或修改要遵循民主管理原则,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把制度建立在广大教职员工认可、满意的基础之上,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需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并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作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它的发展路径,也必须进行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二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一、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色彩指标。

明暗对比是表达三度空间幻觉的强项,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景观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色彩的明暗度相差而构成的明暗对比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形态。

冷暖对比是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如人们看到红橙色联想到火光,而觉得热;看到蓝色联想到冰天雪地,感受到冷。这类色彩的变换使人的色彩感情像在波浪中起伏的小船,随着冷暖色彩倾向性而上升和跌落。

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补色对比反映出人的色彩视觉的内在需要被完全满足,故而补色对比具有永恒的色彩和谐价值。当人们眼睛疲劳的时候,欣赏一处由不同色彩结构构成的美丽风景,在得到美的色彩享受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调节了人的色彩视觉机能。

色彩纯度对比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纯度即颜色的饱和度、彩度、鲜明度,反映色质饱和程度的等级。色彩纯度对比就是以高纯度的颜色同稀释后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同一种纯度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也产生巨大差异,所以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的重要形式因素,而面积对比的主要依据在于各种颜色的明度。

2、形状指标。

形状指标应包括外轮廓线和形状面积。人们认识物体,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外轮廓线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对于凹进或成曲线状的景观来说则很难确切把握其边线、外轮廓,因为这些物体结构的形状并不都是由该物体实际边线呈现出来,因为如此,所有物体真正形状是以它的基本空间即基本体积所构成,也就是它的面积构成了它的形状。形状面积只有大小的对比,不同性质区域面积大小的不同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质感指标。

质感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特性给人的感觉。质感具有丰富景观画面视觉效果的功能。质感在视觉景观中意味景物的表面特征,不同的质感可以相互衬托,产生视觉的张力,尤其是视觉质感差异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粗糙灰白的砾石地上几颗珠圆玉润的红樱桃,反比把它们放在丝质台布上时更加晶莹夺目。

三、建构科学合理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最后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才有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因此,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景观评价数据。由于景观美学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和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要保证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就必须在科学性与文化性中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一平衡的技术支持就是遥感技术、图形分析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采集评价指标时,减少人的因素;在统计过程中,也减少人的因素。

建议分步评价方法,保证景观的文化性。分步评价方法即先进行景观的科学审美评价,然后再进行人文评价。由于景观的美学评价是一个主观性十分强的活动,要保证其客观性,仅有科学性的审美评价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文评价来保证景观的文化性不受到科学性的破坏。

建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景观美学评价不只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和大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纳入评价体系,让民众的声音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建设开放的评价体系,对景观审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n]。解放日报,-7-25。

[2]王玉婷。关于视觉造型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美[j]。美与时代,2004。3:18―20。

[3]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1:14―17。

[4]俞孔坚。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1986,3:38―40。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三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知识城市应运而生,知识城市的转型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社会知识的有效转化直接影响到知识城市的成功转型,因此在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根据具体的影响机理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知识转化;知识城市;发展路径。

在过去的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由知识推动的创新型经济体系的产生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出现。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在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新型的资本,由此“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最初的知识管理主要应用在企业内部,后来逐渐运用到政府组织和其他一些组织机构,并进一步扩大到知识型社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在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知识资本为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知识城市转型成为未来国际城市竞争的核心能力。知识城市的转型逐渐被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而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社会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知识量,通过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来提升创造力。

一、有关知识城市研究的文献回顾。

国内研究方面,许妙玲等提出了城市知识资本的概念,将城市资本分为过程资本、劳动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发展资本等,并构建了城市资本的管理框架\[5\];陈搏提出并完善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在阐述社会知识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政府参与的角度构建了社会知识管理的框架\[6\];吴敏华强调知识城市的建设在国际上仍处于开始阶段,并选取了全球知识城市建设最成功的三个城市分析它们的发展路径,从而为我国城市提供了借鉴\[7\];另外洪江涛等则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知识管理、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知识管理对知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有着正的影响\[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知识城市进行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具体的社会知识转化如何影响到知识城市的转型研究较少,这为本文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研究空间。

二、知识城市研究理论撮要。

(一)社会知识转化理论。

社会知识转化是基于社会层面的知识有效转化,仍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但管理的主体不再是企业内部人员,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是一种社会活动,作用范围是整个社会活动网络。我们可定义社会知识管理为通过社会的力量建立各种组织和平台,以促进社会知识的创造、交流和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体系,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在这里范畴更广一点的社会知识包括社会各种无形的知识资本,具体包括市场、人力、技术、环境等要素。而社会知识的转化更进一步地强调社会知识如何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加快社会知识的创新,因此可以定义社会知识转化为促进社会各种无形知识资本创造、传播、创新的过程。

我们可以借助nonaka的知识转化过程理论来更好地理解社会知识转化。nonaka提出知识转化要经过四个过程: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连接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创新。社会知识的转化同样要经历这四个过程,只不过知识创造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成员,其传播范围是整个社会网络。

(二)知识城市理论。

其一,知识城市是一种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知识化”的社会。在知识城市中其成员必须拥有大量的知识,社会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去,社会成员能够经常努力地收集、开发和传播新的知识,从而运用这种知识来倡导和衡量他们的价值和目标。

其二,知识城市是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社会。知识的创新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由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型服务产业等,知识的创新成为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其三,知识城市是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代表着一个世界的生成,信息科学技术代表着知识城市的生成。知识城市的建设注重城市的开放性和资源的整合性,优先构架城市网络,利用全球联网实现知识资源共享。

其四,知识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知识城市要求城市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在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的同时兼容文化多样性,接受不同的文化在社会范围的传播,并逐渐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去,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

2.知识城市的衡量标准。知识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有效衡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参考的巴塞罗那《知识城市宣言》,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知识城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知识传播的基础设施完善;二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较高;三是城市知识产业发达;四是市民平均阅读水平较高;五是文化服务资源丰富。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属于知识城市时,通常由世界范围内的.100个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团对符合条件的城市进行提名,然后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严格评审,最终确定获得“知识城市”称号的城市。

三、知识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城市的转型已经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城市向知识城市转型有其客观必要性,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城市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取代了劳动力成为了新型的资本,资本时代已经过去,知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在此环境下,城市作为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集中地,当仁不让地处于知识的衍生地。因此,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向知识城市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输出知识创新人才,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知识型城市的转型。

知识经济的发展衍生出许多知识产业,知识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媒介产业、设计策划产业等创新产业。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中,这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改变着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这类产业的兴起,推动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公众对知识产业的热情无形中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条件。同时,这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城市转型变得更加必要。

(三)知识城市的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知识城市的转型要求整个社会实现全民自主化的创新,使社会成为一个开放式创新的社会。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知识城市的转型将改变城市的运行模式,会特别强调技术创新来提升城市的创造力,对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培育,使得城市充满活力。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知识城市的转型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并对一些城市进行了成功的转型,从而使一些旧的工业城市或处于“颓势”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我国知识城市的转型显得更加必要,只有加快城市的转型,吸引更多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涌入,才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知识城市的转型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在后工业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留下了诸多后遗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城市失业、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是城市工业化发展所导致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并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而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城市的转型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整合城市资源,由产业升级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更小。同时在知识型的文化氛围下,城市整体素质更高,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因此知识城市转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知识城市的转型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社会知识的有效转化直接影响到知识城市的转型。社会知识转化从知识创造、传递、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着知识城市的转型。

(一)社会知识的创造影响着城市的知识水平。

一个城市整个社会成员知识量的大小决定着整个城市的知识水平,是城市成功转型的基础。同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也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远超出其他产业。在知识城市中,知识的创造是全民性的,城市管理者要做的便是如何正确有效地指导社会成员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知识组合和交换是知识创造的两个途径,通过对新的不同知识和资源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通过不同主体知识和经验的交换实现知识的互补,从而加快知识的创造。城市主体同样通过两种不同的路径进行着知识的创造,从而实现城市知识量的快速增长。

(二)社会知识有效传递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先决条件。

最终知识城市的形成在于其创新能力,如果一个城市的技术、资本、资源等均来自于其他城市,则城市的发展必然会落后于其他城市。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城市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没有技术创新,城市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没有文化制度创新,城市资源将会流失。只有实现技术、生产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生产要素的转型,从而加快城市转型。

五、基于社会知识转化的知识城市发展路径构建。

在知识转化的视角下,通过促进知识的创造、传递和创新,可以推动知识城市的转型。根据知识转化对知识城市的作用机理,可构建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首先是社会知识的创造,其实现路径包括知识城市理念的宣传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其次是社会知识的传递,其实现路径则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和完善及知识交易平台的构建;最后是知识的创新,需要构建相应的创新制度鼓励知识创新,同时注重城市多样化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知识城市形成要求城市经济结构、运行方式、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这离不开政府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支持。只有充分调动整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体的创造性,才能更快地促进知识城市的全面转型。

(一)积极树立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城市新理念。

随着经济时代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着。当知识取代劳动力成为新的生产力时,知识的价值观便逐渐形成。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要树立人们知识城市的新理念,强调知识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知识观的形成,突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城市在理念宣传上,应树立人们新的知识价值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对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知识文化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导人们学习知识的价值观。

(二)完善促进社会知识转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知识城市的转型中,数字化城市建设是知识传播的关键。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拥有主动权。信息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最高层的标志,建设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规范的信息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的技术处理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知识资源加以收集整合,并完善城市知识体系从而促进社会知识的有效传播,转变城市的经济运行方式,与国际市场同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共数字图书馆、免费无线网络、文化交流场所等。

(三)建立社会知识创新制度体系。

任何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知识城市也需要相应的创新制度。制度的功能在于保障知识在创造、传播、共享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实现知识资本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从而保障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运转。社会知识转化制度体系是知识创新的血液。制度的制定以社会成员为对象,一方面规范知识的传播机制及知识型产业的合法经营;另一方面则是培育社会知识创造人才,鼓励社会创新。因此为促进知识城市的成功快速转型,相应的教育体制、科技创新体制、人才引进机制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相关政策也要完善。

(四)为企业打造专业的创新交易平台。

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快创新,同时也要为企业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交易平台的构建,可以促进不同企业间资源的交换利用,在自愿交易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整个社会的创新。同样,政府部门可以采用激励措施激励创新要素提供者自愿提供创新资源,在交易平台上实现免费共享,从而实现协同创新。

(五)塑造知识性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

知识城市拥有多样性的开放文化,文化氛围影响到知识城市的形成。积极打造知识型组织,营造学习型文化氛围,能丰富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人们学习创造的热情,为社会知识的创造、创新提供环境。因此,知识城市转型建设进程中,要加大知识性组织的投入,实现全民学习的氛围,从而不断形成知识型企业、知识型社区,进而形成知识型城市。

六、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知识城市的转型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从社会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得出社会知识转化从知识创造、传递和创新三个方面影响着知识城市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交易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知识城市发展的路径。本文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仅从社会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知识城市转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来支撑研究结论,同时不同的城市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其知识城市的转型路径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今后我们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2\]mcadamdgemanagementasacatalystforinnovationwithinorganizations:aqualitativestudy\[j\].knowledgeandprocessmanagement,,7(4):233241.

\[3\]nonakai,takeuchi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8586.

\[4\]carrilloflsystems:implicationsforaglobalknowledgeagenda\[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4):379399.

\[8\]洪江涛,杨晓雁.知识管理、知识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47(3):444449.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四

摘要:随着人类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并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对环境景观,自然生态氛围的追求成为时尚而迫切的潮流和趋势。景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7轴线关联、路径引导、核心辐射、边缘强化、空间复合、景观重构等多种设计策略,并向全天候、立体化的空问景观进化。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1引言。

景观(1andscape).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小品,喷泉叠水。

2景观设计内涵。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可以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也可以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这些景观因素都面临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一系列的设计策略。它要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遣产的名义,来呵护、设计、利用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3设计策略研究。

随着人类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发达国家“逆工业化”时代的开始.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并越来越重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对环境景观、自然生态氛围的追求成为时尚而迫切的潮流和趋势。应运而生的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景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轴线关联、路径引导、核心辐射、边缘强化、空间复合、景观重构等多种设计策略。

3.1轴线关联。

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指出:“定位”(中心与场所)、“定向”(方向和路线)和由此产生的线性指向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轴”是将要素以线性关系组织起来的基准,同时它也暗示着一种视觉的方向。

明确的中轴线和严整的轴线秩序都是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而产生的,在人工营造活动中被有意识地布置和改造而成,是人们试图以一种整合的、明晰的、可把握的几何秩序来控制大地景观形态时引入的手法以及产生的结果。

3.2路径引导。

“路径”是指景观中线性伸展的实体和空间,它可以包括道路、垄坎、河流、沟渠、树列等。它们整体上的长度远远大干其宽度,并在长度上不断伸展。路径同时意味着主体在景观中运动的方向、轨迹和历程。人们在大地景观中或是沿路前行,或是溯流而上抑或顺流而下,或在垄上漫步,或在峡谷中穿行。

景观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线的系统。同一类型的线可以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从而形成一种景观的一层“构架”。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线及其系统又共存在一起。线与线相互交织,许多时候又相互重合(例如景观边缘往往伴随着道路,或是伴生着河流、山脉),网络与网络相互重叠,形成了一个力线或向量的场域。某些建筑的空间骨架呈线型或线、网交织型。采用该类型的空间联系方式,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单体建筑)可相对独立,整体布局比较自由,对地形的适应能力较强,能使建筑隐在环境中。

3.3核心辐射。

核心辐射是以一个景观空间为核心,使建筑的其它部分与之相联系,采用这种联系方式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整体形态主次分明,容易获得统一、整体的效果,且周围的建筑具有景观的均好性。

景观环境核心来源于某种功能或特征的集中,被称为城市的“核”,可以让感知者更清楚当前环境的特征,多位于城市特定功能中心区域、特殊地形的制高点等部位。“核”景观中作为认知环境参照点的重要构成元素被称为“地标”,感知者仅仅从外部就能认知它并以此来辨别方位,其关键特征是单一性和外在性,包括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形象特征明显的建筑物和环境设置。例如法国巴黎以放射状街道闻名于世,久负盛名的凯旋门作为重要的景观核心通过周围的'道路统领区域景观,彰显核心辐射景观的魅力。

3.4强化边缘。

边缘是体现基地范围特征的重要部分。一种景观实体或空间变成另一种,标示出了景观中的轮廓,它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地段条件的转换,是建筑形态生成和组织的重要基准。

坡缘是不同坡度的地面交接的边缘,是地面坡度突然变化之处。坡缘线标示着景观中地面高度的层级变化,使不同层级的景观变换出现,给人一种惊奇和期望。

水岸线是水陆交汇的边缘,是水体与陆地的空间界域相互展现、相互作用的所在。从宏观的尺度来看,自然水体的岸线都是封闭的曲线,其基本线型可以抽象简化为平直岸线、凹形岸线、凸形岸线3种类型。

植物(乔灌木)特有的形态特征使其具有两重边缘:树干平面位置的连线可形成相对清晰而固定的边缘。而上部间断或连绵的树冠则形成另一重可变性较强的边缘。它们在空间上的差异上意味着树林景观空间与其外部开敞的景观空间在边缘上的交叠与渗透。

3.5空间复合。

空间复合是将来自视觉艺术领域的参照引入到对大地、景现和城市的阅读和理解中来,将以地形为代表的自然化的景观和以城市空间为代表的人工化的景观视为一体,理解为一种层叠结构,一种叠加到大地表面的点、线、面、空间的系统,具有一种层叠的透明性。

空间复合并不是在既有的空间中简单的点缀景观,而是积极的创造景观,根据其构成元素的风格、质感、色彩、高度、范围、动势等进行空间范围内的组合和构建,使感知者充分感受由地理位置变化带来的景观形象的变更。同时将根据一定的属性区别组织景观元素,还可以使特定的景观元素不同的空间界面上形成个性区域,以达到立体展示的目的。

3.6景现重构。

重构型的景现形态与原景观环境表现出一种互为因果的动态平衡关系。景观不再被动的服从区域原有肌理和结构,也不是对原有层次的随意打断,而是积极动态的整合原有区域环境,变身为创造者.赋予原有区域以崭新的形象和肌理。如今世界各地兴建中的区域主题公园、旅游区、农业观光区等,都在刻意重构着新的城市肌理和区域景观形态,并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意向。

4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是在各类景观元素之间引入中间媒介,即景现中大场面与小环境之间,有限制的近景、中景与无限的远景之间,人工景物与自然景物之间,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设计策略,达到一种群体共通的认知状态。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五

美国的美学专家理査德?舒斯特曼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身体美学”的相关概念,他试图整合美学界的各种资源,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身体美学为出发点,重新认识身体美学的内涵,试图形成系统化的美学体系。自从理査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提出以后,身体美学研究越来越多,为西方哲学和美学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质疑或者肯定。20世纪的美学研究中,观察身体美学的不止舒斯特曼一人,像之前的米歇尔?福柯、梅洛?庞蒂、威廉?詹姆斯和杜威都曾经对身体美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舒斯特曼对身体美学(bodyesthetics)命名进行变通,并创造了“somaethetics”的概念,将身体美学的肉体局限扩展到身体的体系和实践中,这与体育非常相近,把美学空洞的理论层面深入到实践研究中,带给人们从事体育实践中切实的体验感和需求,为体育的发展也提出借鉴和思考。舒斯特曼在近期的研究中很多都是关于太极、瑜伽、气功等健身领域,已经开始从身体美学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但是,他并没有提出身体美学与体育的关系,以及身体美学理论如何对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借鉴。本研究力求对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内涵和身体意识等进行研究,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国情,为我国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西方的哲学体系中,充满了对身体和精神的研究,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美学乃至西方哲学所最为关注问题之一。身体单独存在的观念由柏拉图提出,他将人的身体和意识区别开,从而影响了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观念,他认为人的身体就是指的肉体,身心要区别开来在[1]。而心要远大于身体的作用,人们要追求对灵魂的解读,而不能在意肉体,柏拉图是典型的宣扬精神而忽视身体的哲学家。奥古斯丁进一步继承了柏拉图对身心关系的观点,并将柏拉图的身心隔离理念形成理论研究体系,对柏拉图的精神进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成肉身”的观点[2],认为灵魂与肉体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存在斗争关系,高尚、纯洁的灵魂要驱逐肉体中的淫欲、恶习、贪恋,才能够接受上帝对灵魂的皈依,与至善相融合。在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哲学体系中,身体一直是被忽视和抵制的,传统的西方哲学崇尚灵魂,对心灵产生强烈的依托,提倡追求高尚的灵魂,从而贬低身体,身体成为被遗忘的对象,成为阻碍追求灵魂的障碍。随着人们对身体的理解,尤其是古希腊运动带来的对身体美的追求,很多现代的西方哲学家打破传统的对身体的抵制,开始注重肉体的塑造和对身体美的追求。尼采就是追求身体和意志统一的哲学家代表,当然,他之前的一些哲学家,例如费尔巴哈、马克思以及叔本华对身体的理解给予了尼采很大的启发,但是,尼采无疑是最大力度宣扬身体美的代表。他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坚定的重视身体的价值,甚至大胆提出了“一切从身体出发”的宣言,向西方传统的身心论宣战,鼓励人们追求身体美,重新认识身体,将身体从被忽视和压制中解救出来。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福柯是尼采的忠实信徒,他提倡身体的可变现和流动性学说,认为身体在美得基础上还能够作为媒介进行信息或者信号的传递,在福柯看来,身体是在自然、社会中被不断塑造和改变的m,他在尼采的基础上,将身体赋予了一定的作用,扩大了身体的涉及范围。

现代社会中有关身体美学的现象层出不穷,身体的标准、理想的身体等也成为人们喜欢讨论的话题,社会中出现了瑜伽指南、节食建议、健美处方等书籍,但是,对于身体美学的研究还比较零碎,理论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相互之间缺少关联;这些理论性的研究并没有向实践方向转移,缺少身体美学的实践性探索。舒斯特曼建议建立身体美学学科,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领域,舒斯特曼是实用身体美学的创始者,他曾经在着作《实用主义美学》中对其进行了定义。

舒斯特曼将身体美学看成是身体与心灵、知识和行动有效结合的实用主义美学学科,并且独具匠心的用英文单词“somaethetics”代表身体美学,“soma”为希腊语,意为身体,“aesthetics”为英语单词,指的是美学,舒斯特曼用“somaethetics”来代替“bobyaesthetics”给我身体美学极大的魅力,也丰富了身体美学的意义和功能,“soma”与“body”相比不仅仅表现的是身体的肉体特点,还带有感觉和意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是一种有感觉的肉体,体现了身体的客体性和主体性双重特性,讲究对身体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感,要感受实践活动,感受快乐,从而获得身体塑造的兴趣。由此可见“body”代表的是一个机械的、冰冷的肉体,“soma”则表达出对身体的实践性和实践活动的体验性,提出了身心的统一的整体性追求。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是从分析到实践,他将身体美学划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和实践的身体美学[8,0分析的身体美学(analyticsomaethetics)属于理论性范畴,运用描述的方法分析身心之间的关系、身体和感知理论等。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pragmaticsomaethetics)具有显着的实用性特征,侧重对身体的改变以达到改善的目的,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都要以理论为依据,因此,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包含分析的身体美学;实践的身体美学(practicalsomaethetics)特征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比如增肌所用的力量训练方法,减脂所用的有氧训练方法,是强调对实际操作的执行范畴,有计划性和规范化,不断的追求实践完成自我完善。

实用主义和实践的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重要构成体系,这两大身体美学特征体系的共同点是对身体的认可和意识的追求,身体意识就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范畴。身体意识的提出,为身体和意识的导向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反思,纠正了传统的二元论学说,身体美学的实践导向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就是身体意识,即通过对身体意识的培养,指向身体的培训和改良pl。一方面,身体意识让人们产生对身体塑造的渴望,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身体的机能,塑造完美的形态,这种方式直接作用到肉体,很明显是引起肉体的改变,这是尼采所提倡的“身体是一切”的观点体现,说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也传承了前人对身体的哲学理论;另一方面,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注重身心合一,促进身心整体和谐发展,身体意识的培养中要有体验感,鼓励积极的心态参与身体训练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快乐,体验激情,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改善,还要在实践中感受变化,对于积极的变化增加兴趣,能够持续的坚持;对于实践中的问题要体验不足,修正训练的方法,完成心灵对实践的体验感,找到实践的兴趣。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是以身体意识的培养为核心,通过两种身体意识的培养,兼顾身体和心灵的发展,实现整体和统一。

2.审视我国体育中的问题。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倡导的是身心发展的统一,从原有的分析理论身体美学逐步实现向实践身体美学的转向,这也开辟了对身体美学实践理论的先河,促进身体意识的培养,在肉体塑造的同时,增加了对实践活动的体验感,从而能够持久的进行身体美学改善,通过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思想精髓,审视我国体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2.1过分的重视肉体的塑造,缺少体验感。

肉体的塑造和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是舒斯特曼实用身体美学的特征,不仅强调对肉体的塑造,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实践的效果,从而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满足,简盖洛普_的结构主义将其解释为“延异”,是指各要素是在系统中存在差异的踪迹和间隔的关联,相互促进在这种“延异”中是普遍存在的。体验感就是对肉体塑造的有效促进,现代人们进行体育实践大都是出于对肉体的不满,例如肥胖、身材不均匀,他们以塑造肉体的身体美学为出发点,在体育实践中选用某些运动处方来消除肉体的缺陷,以求达到完美的身材,这个体育实践活动很少有人在意体验感,即使有体验感也是在成功后的喜悦。很多体育实践活动现象中,过多的是关注肉体的变化,例如体重的变化、出汗的多少,并没有更多的考虑过程中的体验,比如疲劳程度、费力程度、实践中意志力的体验。体验感是实用身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过程中如果缺少体验这种实践活动,就不能够对肉体的塑造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也不能使运动处方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化,缺少对目标过程的指引,体验感不仅存在肉体塑造成功之后,在塑造过程中也不可或缺。正是因为体育实践中缺少对体验感的重视,导致我国很多人在锻炼中盲目的追求目标,而忽视实践过程带来的效果,不能体验到实践中的快感或者痛苦,也不能够客观的对过程实施评价,这样就会发生过程中的“偏移”,并不能够有效的沿着既定路线前行。

2.2缺少对身体意识的培养。

身体意识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范畴,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是通过对身体意识的培养达到身心的整体发展。意识一直是一种抽象的词汇,关于意识的研究也是哲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以至于现实社会关于意识的解释依然存在分歧。舒斯特曼实用身体美学将身体和意识融为一体统称为身体意识,身体意识的培养是身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u],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实践中的习惯,习惯是人们从事实践中主动的、有序的参与信号。我国没有形成舒斯特曼提倡的身体意识,研究表明:u2]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比例为23.1%,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比例更少,这种现象客观的反映出我国民众身体实践活动的欠缺,这是一种缺乏意识的体现,人们没有形成体育锻炼对身体意识的培养,没有形成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习惯。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的反映,因为缺少身体培养的意识。1960年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问题,后来又衍生出“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就是体现的一种身体意识,能够习惯的参与体育实践活动。据调查_,我国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中,72.3%的人选择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因为身体健康原因或者迫于身材走样、肥胖,很多是迫于身体健康的压力而从事体育锻炼等实践活动,这与舒斯特曼的实用身体美学是相悖的,舒斯特曼提倡人们有目的的塑造完美的形体,通过身体意识的培养进行肉体的素质和愉悦的体验,这是一种积极的体育活动态度,并不是迫于身体的压力才做出的被迫之举,缺少身体意识就缺少这种动力。

2.3政治色彩浓重。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福柯就曾认为,权力可以深人到身体的内部,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体育实践活动中也会体现出权力_,比如欧洲王室很早之前就将赛艇项目定位为贵族项目,只有王室贵族才能够进行赛艇运动,后来牛津和剑桥也将赛艇作为两校的体育交流活动,就是继承了赛艇项目的高贵特征,因此,身体活动某些方面是具有权力的特征,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色彩。在舒斯特曼看来,身体美学是可以显示出身体是如何被规训的权力系统进行塑造的过程[1我国的体育主要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三大类,在对三者的投人中,竞技体育的投人要远大于群众体育,我国之所以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人,是因为竞技体育水平也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代表了国家的脸面,在我国,体育的政治色彩非常浓重,早在1970年中国与美国就通过“乒乓球外交”结束了长久的冷战,开启了中美关系的先河,将体育的政治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可否认,我国竞技体育的巨大成功鼓舞了人们,振奋了人心,但是过重的体育政治色彩会影响体育的均衡发展,将全部的精力投人到竞技体育项目中,就会忽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开展,学校体育是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重要平台,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忽视学校体育的开展,就会制约学生参与体育的机会,降低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就不能够体验到舒斯特曼所提倡的体育实践活动的快感和对肉体的塑造,这也是我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体育带有政治色彩,可以作为传递的媒介体现权力,但是,不能够过多的注重政治,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构建基础就是对身体意识的培养,是对体育实践活动在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塑造。

3.启示。

3.1关注对实践的体验。

体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塑造身体,在进行身体塑造的同时也要培养体验感。舒斯特曼实用身体美学鼓励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加强自我认识,这就依靠体育活动的体验感,关注活动中的身体体验,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身体形态、机能,塑造健康的身体,在实践中能够洞察情绪和持久态度的变化,选择科学的运动处方、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提高实践的效果,消除妨碍身体健康的不利操作,也有助于筛査不同时期身体的故障。舒斯特曼曾经在实用身体美学中提倡对呼吸的体验,呼吸与肌肉活动存在相互关系,有节奏和深度的呼吸可以维持体育实践中稳定的情绪,可以更好的配合完成动作,呼吸的体验对体育活动效果非常明显,能够减少对身体产生的损害。舒斯特曼曾经借用少林武术中的气功,阐述身体美学力量对体育实践活动中身心体验的重要性,通过配合呼吸,超脱人世间的浮尘,回归自然的清新,感受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这种体育带给人们活力,以更加充沛的体力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带来的是对幸福的体验。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促使我们追求运动的快感,体验激情,在积极的环境中主动的进行身体锻炼,还能够时刻通过体育评估训练方法的.针对性,进而有效提高身体活动的效果,体验感就是一种无价的工具。

3.2身心发展的统一。

舒斯特曼所倡导的身体美学是以身体为中心对身体的体验和身体的意识进行改良性的研究,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是将身体视为审美的媒介,高度重视身心发展的统一。他明确提出了身体统一的发展路径,通过瑜伽、太极等身心治疗的手段,选择适当的身体与心灵的联系方法,以达到身心间的协调与统一,在锻炼中体验快乐,更好的发展身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不能分开,如果过分的注重身体的塑造忽视对精神的培养,就有可能迷失起初的目标。在现实体育实践活动中,很多训练行为是带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的,由于每个人的状态不同,形态、机能和素质也不同,在面对同一个训练方法时,有些人是非常有效的,也有些人是不适合的,那么这种不适合的现象存在,就要从意识上告诫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种训练方法,这是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也是一种“延异”的意识,只有在体育实践活动中达到身心发展的统一,才能够更好的塑造身体,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内心的感受。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倡导身心兼修,例如,通过瑜伽、太极等运动使得身体和意念得到放松,提高身体的功能,这些身心合一的训练方法有助于改善我们的身体不良习惯,让身体朝着更加优雅、更有控制的方向发展。

3.3身体意识的培养。

舒斯特曼强调,不要简单的片面的只对形体的修饰和改造关注,应该将关注点放到体育锻炼是对身体内在感知和意识能力方面,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身体。身体意识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用性非常大,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很多的感性刺激和身体压力,人们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造成在体育锻炼中的欺骗性身体行为,比如没有保持系统的跑步就想当然的为了出汗完成20km的跑步,造成身体的超负荷;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就进行足球比赛造成关节的损伤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身体意识的培养,有意识的进行体育锻炼,了解自己,了解运动方法,提高锻炼中的敏感性,避免超负荷带来的身体不良反应以及不正当的动作带来的损伤。

身体意识的培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指的是身之肉体,精神指的是身之心灵,身体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身之肉体和身之心灵来进行的体育实践活动,前者是对肉体的塑造,对身体外表的改善,后者是对体验感、意志力、感知觉等能力的培养,能够在体育实践中有效的选择训练方法,形成锻炼的习惯,这种习惯应该和吃饭睡觉一样,将体育锻炼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规律科学的进行锻炼,形成“终身锻炼”的身体意识。

3.4回归体育本质。

体育的本质是对身体的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宣扬“更高、更快、更强”也是对身体能力的体现,早在古希腊人们将健壮的身体作为体育比赛的一项内容,可以说最古老的体育比赛中非常重视人体的身体美,这也是舒斯特曼提倡的身体美学中塑造肉体的内容。体育的本质应该体现在身体的塑造和改善上,表现为体质的增强和提高。体育可以作为人体与外界沟通的媒介,传递信息,象征权力谱系,也带有政治色彩,但不能够过分的依赖体育进行权力和政治的追求,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回归体育的本质,清醒的认i只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塑造身体,追求健康,增强体质。

4.结语。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是实用和实践的身体美学,是一种有感觉的肉体,体现了身体的客体性和主体性双重特性,它将身体美学分为分析的、实用主义的和实践的三个维度。其身体美学是以身体意识的培养为核心,通过两种身体意识的培养,兼顾身体和心灵的发展,实现整体和统一。我国体育存在的问题表现为过分的重视肉体的塑造,缺少体验感、缺少对身体意识的培养,政治色彩浓重。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和研究为我国体育带来启示,要关注对实践的体验,在进行身体塑造的同时也要培养体验感;身心发展的统一将身体视为审美的媒介,高度重视身心发展的统一;注重身体意识的培养,回归体育本质。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六

第一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城市信用合作社自成立伊始存在着资本金不充足、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比率高等问题,为克服城市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素质参差不齐的弱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始合并为地方商业银行。1995年6月22日,深圳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商业合作银行的诞生。

第二阶段: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改名为“xx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市商业银行”。

第三阶段:尝试跨区域经营。上海银行12月16日宣布,经中国银监会审核,宁波银监局已同意上海银行在宁波筹建分行。中国银监会表示,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于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将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跨区域经营的尝试。

二、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份额低。

中商情报网研究显示,截至底,中国136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1320亿元,~20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3.1%,存款余额33928亿元,城商行总体和单体均实现资本达标;全年税后利润407亿元。但是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不能与国有股份银行相比较,其资本在银行体系所占份额较低,所以其影响力比较低。

(二)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沉重。

城市商业银行承接了原城市信用社大量不良资产,背负了原城市信用社留下的沉重的资金包袱,先天不足,成为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共同特征。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均要求,本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否则,将对其经营活动进行限制。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尚未达到8%的最低标准。

(三)市场地位不清。

随着规模和业务的扩张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对市场定位和自身优势认志不清,盲目地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夺大企业、大项目,不仅背离了“市民银行”的初衷,也使风险进一步增加。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措施。

(一)产权变更。

1.通过增资扩股调整原有的产权结构。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增强,必须扩大实收资本,增大资本充足率;同时,调整资本的结构,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持股比例,逐步降低地方财政在其中的持股比例,从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通过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来改善产权结构。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期是比较长的,会所持股城市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董事会的成员也不再由政府垄断,公司治理将得到改善。

(二)关注中小企业。

大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规模较小,在大项目上难以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抗衡,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中却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对地方的企业比较了解,拥有信息的优势,贷款比较容易监管,可以迅速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三)关注市民生活。

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现于细小的日常各种费用的支付,要求比较基础,这与资本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所能提够的.服务正好对应。根据本地区居民的生活以及消费习惯、理财习惯为本城镇居民量身定制理财产品,在便利了城镇居民的同时,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当地的金融市场中获取客观的利润。

(四)探索跨区域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不应该是为了单纯的跨区域经营而跨区域经营,而应该是为了本城市居民和企业的需要而进行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迫切要求通过资本和资产的重组,实现资源的整合。在跨区域经营方面,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实现产权结构的调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七

近年来,身体美?研究在国内美?界风生水起,这其中最大的功绩莫过于首创这一?科的美国知名?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的大力引领。20xx年7月,舒斯特曼教授又推出了在此研究领域的汉译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程相占译,商务印书馆,20xx年版)一书,作者自言这是其积数十年之功的精心之作。

细读全书,确如作者所言,是身体美?研究领域难得的一部佳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为我们澄清了身体美?研究中的诸多误解,鲜明地指出身体美?研究的核心要旨——身体意识,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还立足于这一观点,展开了和现代西方一些哲?大家如福柯、梅洛一庞蒂、维特根斯坦、波伏娃、杜威、詹姆斯等的思想交锋,通过对这些思想家身体思想的个案性研究,清理和解释了20世纪哲?对身体意识的普遍忽视。这种自出机杼又勘比他人的研究思路,不但彰显了其在此研究领域深厚的?术涵养,而且为我们图绘了其身体美?研究独特的思想谱系。

就像人们对美?研究存在诸多“妖魔化”理解一样,身体美?也难逃此劫。在过去,受宗教观念和认识论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身体视为心灵的牢笼、丧志的玩物、罪恶的渊薮、堕落的祸首、通达真理的障碍。在当代,人们又把身体要么理解为帅哥、靓妹的自我妆饰的美体之?,要么理解为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前者体现为,在大众媒体诱导下,在坊间颇为火热的美容化妆、整容变性、塑身减肥等呵护身体的行为;者体现在,受媒体广告的撺掇,受众服用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或到健身场馆把自己型塑成阳刚威猛或窈窕多姿的俊男美女。但舒斯特曼认为,这都是身体美?的表面工程,并不代表身体美?的真正精神,其真正精神在于,要使我们感知外界门户的身体变得敏锐起来。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敏锐起来呢?舒斯特曼提出了身体意识这一重要的美?思想。

身体怎么会有意识呢?生理?、物理?的诸多知识不就告诉我们身体除了肉体之外空空如也吗?到医院就医,医生不正是根据身体的诸多生理指数来诊疗我们的身心疾患吗?如果你的指数是正常的,医生就会怀疑你的精神有毛病。事实不正是这样吗?但舒斯特曼告诉我们正是我们饱受这些陈腐观念的影响,才使得身体麻烦屡屡发生。其实,意识是身体的意识,身体也是意识的身体。而把身体和意识强行分离是根深蒂固的二元论意识美?从中作祟的结果。正是在这一点上,舒斯特曼告诉我们,其所研究的身体美?是“somaesthetics”而非“bodybeauty”。以便让人们明白他所主张的“身体美?”与流俗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身体美?”迥然有别。因为美?本来就是一门感性(aesthetics)之?,是一门让我们感觉系统敏锐起来而拒斥感觉钝化的?科,这自然和我们的身体密不可分。不幸的是,当年创立美?的亚历山大鲍姆加登从意识哲?的层面定位美?,才导致今天身体在美?中的付诸阙如。为了说明这一点,舒斯特曼还从词源?上给我们做了一番细致的考证。我们知道英语中“麻醉”的英文词是“aneasthetic”,意指使人失去知觉意识,如果我们去掉该词的前缀“an”,剩余的“easthetic”恰好是“美?”的'英文名称。这就说明美?的本来含义中就包含着身体的知觉意识,只不过我们后人由于其他原因将其遗失了。这样看来,舒斯特曼重提“身体美?”不过是在恢复美?的本来面目而已。

舒斯特曼所建立的身体美?其意大矣,当今时代,身体已经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以至于人的生命不是被驯化为“单向度的人”,就是被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座架”所辖制,哪里还能实现马克思意义上全面发展的感性之人呢?而舒氏的深意就在通过提倡“身体美?”来救赎我们被美丽、被祛魅、被反身、被异化的身体,从而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敏感起来。

如何通过“身体美?”使我们身体变得灵光起来而不猥琐迟钝?舒氏基于实用主义美?思想,提倡通过身体实践来完成。由此,他的身体美?其实是一种“实践的身体美?”,他不但是这一理论的建树者,也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因他自己就是一个亚历山大技法、费尔登斯疗法等方面的专业身体训练师,从而使自己的身体美?理论和欧陆其他的?院派身体美?理论研究发生了根本分歧。

舒斯特曼认为福柯伟大之处在于,指出了身体是被规训的产物,是微观符号权力型塑和操控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他赞同福柯所认为的身体的被动状态,但是他又反对福柯以同性恋、吸毒的追求愉悦的方式来克服身体的被动态。认为这种物极必反的强度刺激不但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钝化和削弱我们身体意识的敏感性。梅洛一庞蒂继承了现象?的“面向事物本身”的基本精神。反对以传统的知识论态度来处理我们与源初世界的关系,认为这种知识论的态度把一个鲜活的、富有生机的世界弄成了一个凝固僵化的世界。他认为未经反思的、默会的身体是我们把握这个被给予的源初世界,恢复我们与世界的实际体验重要中介。因此通过身体而非意识来激活这种非现成性的外在世界,达到身体与世界之间的非现成性识度,成为梅洛一庞蒂努力的方向。舒斯特曼在认同梅洛一庞蒂的这一思想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身体美?思想所掩盖的致命性缺陷,已如福柯所言,身体是习惯养成的产物,好习惯自不待言,但不良习惯所形成的身体可能歪曲了我们通达源初事物的真理。正是在这一点上,舒斯特曼认为他的改良意义上的实践身体观可以弥补梅洛一庞蒂在身体问题上自然主义态度。因此,他认为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美?还只是一种“沉默跛脚的身体美?”。

对于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而言,舒斯特曼认同波伏娃对于女性与老人的分析,也就是说,由于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劣势地位,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但吊诡的是,女性对自己被压迫命运的反抗又会在无形之中陷入男权社会的陷阱,女性在反抗男权社会的统治时,又以取悦男性和迎合社会来型塑自己,所以女性通过身体实践来解放自我不过是一个危险的幻想。对于老人,波伏娃是有所顾忌的,她不认为老人能通过身体来改善自我,认为老人通过身体训练只会增强老人自我衰老的认识。舒斯特曼对波伏娃的这种担忧不以为然,虽然他也承认这种身体训练并不能确保女性或老人获得真正的解放,但是至少身体的感性培养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改善他们的状况。

和梅洛一庞蒂一样,维特根斯坦发现了身体的直觉性和无反思性,他认为艺术引发的感受必然会集中于身体之中,因此通过改善我们的身体感知能力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还可以改良我们的政治态度和伦理思想。虽然身体审美感觉系统不能解释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但我们通过对身体条件的改善却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进而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身体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威廉詹姆斯对于身体的关注贯穿其一生,但他的英雄主义理想、清教徒信念和大男子主义思想决定着他更愿意通过艰苦的肌肉运动来增强体力、自我治疗。但直到临死之前,詹姆斯才发现温和而宁静的身体训练也蕴含着巨大价值。最后展开论述的是实用主义大师约翰杜威。

由于杜威的思想深受亚历山大的影响,所以在更多程度上他接受了亚历山大的关于身体习惯的论述,认为人的身体习惯影响着人的行动和意志,倘若我们希望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通过抑制过程将自己从自发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通过身体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来提高身体的行动能力,进而促进认知水平和道德涵养的日臻完善。但是由于杜威受亚氏在纠正不良身体习惯时理性主义追求的影响,对任何可以激发感情的行为心存芥蒂,甚至担心起美的艺术会导致认知与道德的败坏。这一点并不被舒氏所认同。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思想正是在对如上美?家的如数点评中,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公允地说,舒斯特曼的身体基于实用主义立场,并不像其他美?家的身体思想那样剑走偏锋。相反,他的身体美?倒显得更为中庸而受用,这也是导致在众多的西方身体美?家中,舒氏思想倍受中国?人推崇的原因之所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美?由于向来缺乏西方知识论系统,其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儒、道、禅思想更多地以“修身”为务,这也是舒斯特曼教授对东亚哲?充满浓厚兴趣之缘由。笔者近来在身体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其特别的关注,我们在此领域多有交流与合作。相信,舒斯特曼此书的面世,无疑将会加深我们对其身体美?思想的进一步理解,推进中国身体美?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该书中译本由山东大?程相占教授翻译完成,全书文笔优美,用词典雅,读来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毫无汉译外文的生涩之味,在时下外译著作良莠不齐情况下,此书堪称翻译著作中的上乘之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八

1.1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出发,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举措。

1.2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旨在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1.3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又称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设计,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1]。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不仅发挥了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还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苏北地区苏北即江苏省北部地区的简称。一般地理和社会意义上,将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区域称为苏北。当前区域共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8个城市。苏北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该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效益。

2.1推动苏北地区农村生产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苏北地区因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原因等,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当地群众收入增长缓慢。苏北地区的农村发展更加滞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的市场经济理念落后,增收困难,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2]。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不但可以开发当地的生态资源,还可以为农民创收带来诸多机会和条件。因此,苏北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实现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逐渐升级。

2.2开发苏北地区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森林植被,保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因此,有效地开发苏北地区的生态资源,统一资源开发与农业产业化,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生态平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2.3转移苏北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苏北地区山多、耕地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局限于土地上,大大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劳动力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安置,则会推动苏北地区快速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农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是充分利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过剩的劳动力被转移到新的行业,不但可以创造较大的人力资源价值,还可以降低因土地不足而面临的生产压力[3]。

3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

3.1自然条件苏北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山区夏季可以避暑,冬季可以滑雪,具有发展自然生态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

3.2资源条件该地区地形多样,水面广阔,物种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苏北地区具有深厚的农耕历史,农业生态空间形式各异,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苏北周围乡村的山、水、林、果、野资源种类齐全,低山冈丘陵连绵起伏、水系河网纵横交错。

3.3人文条件苏北作为江苏省一个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地区,也是一块历史文化名区[4]。苏北地区文化淀积深厚,具有开展休闲度假、科教旅游、文物博览、森林和生态旅游等多种休闲旅游活动的得天独厚优势。苏北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3.4市场条件江苏省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消费潜力。从消费能力来看,前11个月,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081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高达4571元,31.2%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在满足了吃、穿的基本需求之后,人们的消费倾向逐渐转向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据调查,江苏省每年大概有67.3%的家庭选择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由此可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的城市规模拓展、城市人口增加,为苏北地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4加快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4.1政府给予政策、财政支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休闲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使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企业和农户只有得到政策的保障,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发展休闲农业。同时,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措施,使各项政策得到坚决、有力的贯彻执行。具体而言,可针对发展休闲农业的企业和农户,制定赋税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其次,调整并优化苏北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定财政支出范围,提高财政利用效率。通过财政支持,立足苏北地区的现实情况,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完成生产水利、道路交通、通讯通电等设施的修复和保障,完善发展休闲农业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构建清洁的家园、田园、水源。最后,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加强对苏北地区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最基本的发展休闲农业的能力。因此,应固化培训机构,配备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并设置培训考评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4.2创新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与经营组织模式休闲农业开发要遵循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从农业内部分工协作的角度出发,创新开发理念和经营组织模式[5],以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不但要以数量形成规模化,更要有质量,形成异质性,突出特色。具体的休闲农业项目设计应注重自主理念,由消费者自行设计、制作,以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休闲农业在发展初期很容易被模仿,所以,特色是休闲农业的根本。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要有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以特色获得优势,形成独特的生态价值。在竞争中创造灵活性大、适应性强的经营组织模式。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既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也需要发挥个体农户的市场补充作用,同时还需政府的引导。个体农户之间因抗风险能力较弱,又可以形成经济合作组织或者成立农民公司,提高发展休闲农业的能力。基于此,苏北地区经营组织形态可以考虑“企业公司+农民公司”模式、“企业公司+农户”模式、“企业公司+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农民公司+农户”模式,努力形成一个由多种休闲农业建设主体构成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

4.3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品牌宣传详细了解客源,获得现有顾客与潜在顾客的信息,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一方面,选择适当的市场细分尺度,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明析市场定位和市场空间,明确潜在顾客特征,并积极地提升顾客的参与度,使顾客在创新中扮演合作生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理念可以从促使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问形成互动关系入手,也可以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入手。从单纯以生态资源条件为出发点转向以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为工作的中心,服务态度要热情,服务内容要全面,服务方式要周到。

4.4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组织管理,拓展公共服务苏北地区在整个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中,设有一个专门的跨地区组织机构的指导。为了避免休闲农业发展项目的一哄而上,发展进度不一,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规范的冲突,各级政府可以经过协商,达成发展休闲农业的共识,设置专门的休闲农业发展机构。这个机构配备专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划拨经费,赋予其负责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职责,做好休闲农业的立项、审批、监管等工作,承担日常的休闲农业发展事务和业务指导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4.5改革农村金融信贷体系,制定休闲农业保险措施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因此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苏北地区长期以来因自身财力有限,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休闲农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对于苏北地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故需要制定和落实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争取使金融部门把休闲农业列为信贷支持重点。

发展文艺美学论文简短篇九

论文摘要:目前,在商品经济大潮和迅猛发展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景观资源正受到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空前强大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状况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景观资源的需求增长趋势恰成背道之驰。因此认识城市景观,加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景观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城市景观资源,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了,本人主要从存在问题、景观风貌构成要素、城市景观影响因素等十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景观评价。

论文关键词:城市;景观;评价。

当前,城市建设中各种涉及土地利用的发展规划,各式各样涉及环境和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都对城市景观资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各种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城市景观资源评价并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景观美学影响评价,对于减少景观资源影响,保护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城市景观影响评价现状与问题。

城市景观影响评价是一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综合性科学工作,也是目前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科技人员所不很熟悉甚至尚未有明确意识的一个新科技领域。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景观正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可谓日新月异。然而,由于变化如此迅速,其发展方向难以把握,许多城市建设得不伦不类,没有特色,也不美,甚至许多历史名城都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成为城市建设中的败笔。

二、城市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

城市景观是由自然景观物(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人工建筑)共同组成的,其中又以人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是人类主动行动的结果,处于主导地位,并不断变化;与之相比,自然景观是被动的,相对静止,处于被支配和“弱小”的地位上。自然景观主要指山峦丘岗、河流、湖泊、海洋有及森林和农田等。人文景观主要指道路、桥梁、建筑物、广场、街市、居民区、商贸和工业区等。

三、城市景观影响因素。

物如道路,尤其是立交桥、高架路以及主干道,城市建筑与建筑群(占据城市主要空间,决定城市空间特征),高大的烟囱或烟囱群,城市绿化(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构成城市自然景观)以及城市历史与文化,城市环境等等。

建设项目的景观影响评价一般是在中微观层次上进行的,其主要工作是评价建设项目本身的景观影响,为此目的又必然要对城市的总体风貌、主要景观保护目标不明晰的认识(评价)。特别重大的建设项目若建设在城市主要的景观区域或影响到城市的主要空间系统,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整体风貌,所以城市建设项目的景观影响评价是重要的和必需的。

四、城市景观评价要点问题。

(一)保护城市主要景观风貌和特色。

首先应识别和明确城市的主要景观风貌、特色和形成这种特色的景观构成因素。只要主要景观特色不受破坏和影响,城市景观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或实质性的变化。

(二)重视城市规划的景观影响。

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功能区划,对城市景观有决定性影响。

(三)保护城市周边环境与景观。

城市景观还与城市周围的景观和其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例如,为城市建筑而开山取石,若发生在城市周边,则环视城市周围,皆是破山坏岭,城市自然也无美可言。

(四)用现代观念评价。

城市景观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意识的改变,对城市景观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五)保护城市主要景观和景点。

城市风景区和风景点的保护一般会受到重视,有的风景区和风景点还有法定的保护级别。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这类保护目标常作为敏感保护目标对待。

城市景观现状评价的内容和重点依评价目的和任务而不同。为规划目的而进行的评价一般是大范围的和全面的,即宏观层次上的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景观影响评价大多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总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

城市景观调查主要是识别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其分布、匹配、组合等情况,通过调查,可以分析城市的总体风貌特点,主要的景观保护目标及其保护要求。

六、城市景观质量评价。

根据城市景观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评价目的与任务,城市现状评价指标可在下述指标体系中选择:

(一)城市规划指标。

(二)有关景观保护目标的指标。

(三)景观系统美学指标。

(四)生态与环境指标。

七、方法选择。

评定某一景物、景点或景区的美学质量,可采用vms景观质量评价法,并根据评价对象选择相应的指标。

八、评价要求。

城市景观现状评价须阐明如下问题:

(一)城市总体风貌特点;

(二)城市总体景观质量述主;

(四)城市敏感景观区或景观点:

(五)城市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九、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

(一)城市高大建筑物,或过度高耸,或紧逼视觉通道,或造型不佳,或色彩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都可能造成较大的景观影响。

(二)城市道路,尤其是城市主干道,不仅决定城市的格局,也是城市主要的视觉空间和走廊,对城市景观起重要作用。

(三)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既有规划布局造成的景观影响,亦有建筑本身的景观问题。

(四)工业污染型建设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天空灰暗,对城市景观和居民舒适度有重大影响。

(五)城市电网和通讯网,城市高压输电线路塔架高耸,线路横空,因其高大、单调、占地广大,又占据城市空间系统而成为影响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

十、城市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要点。

(一)做好景观环境现状调查评价。

景观现状评价范围,一般可取拟建项目可视距离范围,有近景、中景、远景之别,特大型建设项目可适当扩大化评价范围。项目间接影响分析可能涉及到整个城市或区域。

景观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一般包括:

1、城市总体风貌的评述;

2、城市各类功能区及其景观保护要求;

3、城市保护性风景区与风景点,及其特点与保护要求;

4、城市景观敏感区、敏感点的识别与评价,指出其保护要求;

5、城市景观问题分析。

(二)列出景观评价内容。

在进行景观影响识别的基础上,确定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内容。景观影响评价内容注意如下要点:

1、对城市总体风貌的影响;

2、建设项目景观敏感性影响评价;

3、建设项目美学质量影响评价;

4、建设项目对城市景观保护目标的影响;

5、建设项目美学设计要求与不良景观影响的消除措施。

(三)选择影响评价方法。

建设项目综合性影响评价可选用核查表法进行评价。

建设项目对敏感性保护目标的影响可根据保护目标的性质、保护要求、周边环境和影响方式等实际情况选择。下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采用:

1、公众参与法。

2、制备规划图和风景图片,采用专家法评价。

3、详尽的现场勘察与评价。

(四)寻求保护措施。

城市景观影响评价中的减少影响措施或保护城市景观资源的措施一般可能是:

1、变换建设项目选址,实行预防性保护。

2、改变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3、进行美学设计。

4、采用补救措施,减少影响。

5、改变城市功能规划,使项目与城市规划协调。

参考目录:

[1]《建设项目景观影响评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培训教材》国家环保总局。

[3]《环境景观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国家环保总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