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3:04:34 页码:1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大全18篇)
2023-11-12 03:04:34    小编:ZTFB

人生总结是人们对自己一生经历和成长的概括和反思。在总结中准确归纳核心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分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一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填空(记作1、1、1a);

第二张:问题串(记作1、1、1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1、1、1c)。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二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复习提问:勾股定理的语言表述以及几何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温习旧知识,规范语言及数学表达,体现。

设计意图:既灵活考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考察学生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

情景3:课本引例(蚂蚁怎样走最近)。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由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逐步变为长方体表面的距离最短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条件稍做改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拓展学生视野,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将圆柱问题变为正方体长方体问题,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处长方体问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类讨论思想。

第四环节:议一议。

设计意图:

第五环节:方程与勾股定理。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

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七环作业设计:

第一道题难度较小,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第二道题有较大难度,可以交流讨论完成。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三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教学设计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做一做;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复习提问:勾股定理的语言表述以及几何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温习旧知识,规范语言及数学表达,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勾股定理的应用》。

情景2:脑筋急转弯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是3和4,第三边是多少?

设计意图:既灵活考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考察学生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

情景3:课本引例(蚂蚁怎样走最近)。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由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逐步变为长方体表面的距离最短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条件稍做改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拓展学生视野,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将圆柱问题变为正方体长方体问题,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处长方体问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类讨论思想。

第四环节:议一议。

内容: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

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设计意图:

第五环节:方程与勾股定理。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会运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

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四

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复习提问:勾股定理的语言表述以及几何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温习旧知识,规范语言及数学表达,体现。

设计意图:既灵活考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考察学生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

情景3:课本引例(蚂蚁怎样走最近)。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由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逐步变为长方体表面的距离最短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条件稍做改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拓展学生视野,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将圆柱问题变为正方体长方体问题,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处长方体问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类讨论思想。

第四环节:议一议。

设计意图: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

第七环作业设计:

第一道题难度较小,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第二道题有较大难度,可以交流讨论完成。

知识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

情感态度: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难点是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五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六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折痕为ae,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七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xx。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xx。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八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研究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勾股定理与它的逆定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性质与判定之间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

3.完善了知识结构,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已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而且本班学生比较上进,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已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

1.知识与技能: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九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达成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形结合”和“转化”数学能力。(2)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在提升分析问题能力和完整表达解题过程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渗透数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便利。

(2)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的高尚品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引入实例,体会勾股定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如放映的:可爱的小鸟、帮一帮消防员、电视的大小问题,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体现勾股定理应用的很好的例子。进而引入勾股定理的应用。

(三)实战濱示。

生活中路径最短问题转化为几何中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即勾股定理的应用。先演示在长方体中,小蚂蚁吃农食物这个情境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由学生讨论分析会出现几种情况,最后师生共同。

总结。

合作完成不但很好地应用了勾股定理而且还巩固了把几何体展开为平面图形的知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由绕一圈到两圈,最后提出问题:到多圈该怎么处理?学生课后自行讨论完成。给学生以自己思考的空间,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七)练习,以上面的形式分层次出现。

(八)感悟与反思(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对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九)作业:见卷子。

(十)紧扣主题,观看给出的勾股定理的应用的图片,体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

一、教案背景概述: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勾股定理,难点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学生分析:

1、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能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2、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用多种割、补图形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4、欣赏设计图形美。

二、教案运行描述:

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准备:正方形网格纸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彩笔、直角三角尺、铅笔等。

老师准备:毕达哥拉斯、赵爽、刘徽等证明勾股定理的图片以及其它有关人物历史资料等投影图片。

三、教学流程: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板书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二)实验探究。

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观察并计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下表:

(讨论难点: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找法)。

交流后得出一般结论:(用关于a、b、c的式子表示)。

(三)探索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

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

如图2(用补的方法说明)。

师介绍:(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公元前约500年左右,古西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的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每块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以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于是他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西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1952年,希腊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特别选用他设计的这种图形为主图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见课本52页彩图2―1,欣赏图片)。

如图3(用割的方法去探索)。

师介绍:(出示图片)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用“勾三、股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割、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他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个证明这一结论的数学家。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点题)。

20xx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见课本50页彩图,欣赏图片)。

如图4(构造新图形的方法去探索)。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的勾股定理用语言叙说为:

五、作业:

1、继续收集、整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的探索问题并交流。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一

1、知识目标:

(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文档为doc格式。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创设情境。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点:

难点:

教案设计。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xx。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xx。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四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填空(记作1.1.1a);。

第二张:问题串(记作1.1.1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1.1.1c)。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1.1.1a)。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xx。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来说,判断它们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对于直角三角形呢?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勾股定理,难点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学生分析:

1、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能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2、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用多种割、补图形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4、欣赏设计图形美。

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准备:正方形网格纸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彩笔、直角三角尺、铅笔等。

老师准备:毕达哥拉斯、赵爽、刘徽等证明勾股定理的图片以及其它有关人物历史资料等投影图片。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板书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二)实验探究。

1、取方格纸片,在上面先设计任意格点直角三角形,再以它们的每一边分别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观察并计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下表:

(讨论难点: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找法)。

交流后得出一般结论:(用关于a、b、c的式子表示)。

(三)探索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

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

如图2(用补的方法说明)。

师介绍:(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公元前约500年左右,古西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的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每块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以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于是他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西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1952年,希腊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特别选用他设计的这种图形为主图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见课本52页彩图2—1,欣赏图片)。

如图3(用割的方法去探索)。

师介绍:(出示图片)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用"勾三、股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割、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他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个证明这一结论的数学家。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

20xx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

本节课学习的勾股定理用语言叙说为:

1、继续收集、整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的探索问题并交流。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六

1、让学生通过对的图形创造、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体会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感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复兴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证明的能力。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勾股定理,难点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学生分析:

1、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能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2、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用多种割、补图形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4、欣赏设计图形美。

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准备:正方形网格纸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彩笔、直角三角尺、铅笔等。

老师准备:毕达哥拉斯、赵爽、刘徽等证明勾股定理的图片以及其它有关人物历史资料等投影图片。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板书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二)实验探究

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观察并计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下表:

(讨论难点: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找法)

交流后得出一般结论:(用关于a、b、c的式子表示)

(三)探索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

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

如图2(用补的方法说明)

师介绍:(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公元前约500年左右,古西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的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每块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以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于是他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西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1952年,希腊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特别选用他设计的这种图形为主图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见课本52页彩图2―1,欣赏图片)

如图3(用割的方法去探索)

师介绍:(出示图片)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20xx年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用“勾三、股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割、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他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个证明这一结论的数学家。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点题)

20xx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见课本50页彩图,欣赏图片)

如图4(构造新图形的方法去探索)

本节课学习的勾股定理用语言叙说为:

1、继续收集、整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的探索问题并交流。

2、探索勾股定理的运用。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篇十八

生:首先是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

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a加上b大于c。

师:好的。a+bc,我们选择两条直角边的和大于斜边。非常好,还有没有?

生:还有斜边一定是大于a或者b。

生(齐):有!

师:大家都很有信心。但是,直接去找它的数量关系是不是感到有些困难,无从入手?我给大家一些提示,尝试学习一下古人用面积法来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三角形abc外,画一个以ac为一边的正方形,画一个以bc为边的正方形;再求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如图1--1)。

(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好后。

师:怎样画以ab为边的正方形呢?(学生思考,部分学生窃窃私语)。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少数同学欲举手,但还犹豫)。

师:请李斯婷上黑板画一下;。

教师巡视中发现:许多同学画“以ab为边的正方形”时,正方形的另外两个顶点不是格点,使求面积发生困难。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ab为边的正方形的另两个顶点是不是格点?为什么?

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及时点拔、指导,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应做的工作。)。

师:请同学们思考:怎样求出图1-2中,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由于不知道边长,学生“冷场”)。

师:假设每格的长为1,请每组前后两桌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我们一起交流!(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起来。约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教师和他进行了个别交流,随后举手的同学又有一些。)。

师:请同学们来交流思路与方法。

生(阮颖旋):我用割补法。

师:请把你的方法用图展示一下。

阮颖旋走上讲台,教师用展示平台投影出该生的示意图(如图3)。

生(刘世航):我用补形法,在正方形各边上补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形外,变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师:请把你的方法用图展示一下。

生(刘世航):走上讲台,教师用展示平台投影出该生的示意图(如图4)。

生(刘世航):等于25。

师:图2--2中,以pq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多少?

生:等于4××4×2+22=20。

师:图2--2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定理探索。

师:请同学们在图5中,考察各直角三角形周围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生(李梅):大正方形减小正方形等于第三个正方形。

生(洁婷):两个小正方形相加等于大正方形。

生(炯辉):两个小正方形面积相加等于大正方形面积。

……。

生(李梅):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生(洁婷):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你真棒!这就是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非常着名的勾股定理(板书课题),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投影)但这仅仅是在几个直角三角形(有具体数值)中发现的,在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为c、两直角边为a、b)中是否仍成立(a2+b2=c2)呢?(投影)。

师: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桌面上拼图,围成一个正方形可以吗?(教师巡视)。

师:比一比,谁的图形漂亮?(教师继续巡视)。

师:谁愿把自己拼(围)得到的优美图案与大家共享?(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同学们自由上台展示(可一起上台)。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双面胶”供学生在黑板上粘贴。

生(潘思婷):面积为c2+2ab。

师:介绍一下算法。

生(潘思婷):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为c2,再加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行了。

师:还有什么不同方法呢?

生(宋彬贤):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a+b,所以大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a+b)2。

生(潘思婷):c2+2ab=(a+b)2。

师:能简化吗?

生(潘思婷):能,结果是c2=a2+b2。

生(齐):哇!就是勾股定理哎。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欣喜、愉悦的表情。这就是成就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大成功。

师:刚才我们通过图6的面积计算,验证了勾股定理;能否在图7中,通过面积计算,验证勾股定理?图7中,大正方形的面积=c2或4(ab)+(a-b)2.步骤类似于图6中的验证过程。

师:至此,我们已用两种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从勾股定理的发现到今,已有了400多种证明方法,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查阅有关资料。

三、小结。

师:什么样的三角形适合用勾股定理?如何用代数式表示勾股定理?你能用一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郑晓珊、苏俊辉在黑板做)。

生:(齐)点评。

(布置作业:书后69页第1,2,3题)。

(铃响,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下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