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过秦论教学设计简短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05:06:54 页码:12
过秦论教学设计简短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四篇)
2022-12-23 05:06:54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过秦论教学设计简短一

知识目标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背诵课文3、4、5段。

能力目标

1、归纳掌握“制、亡、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1、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3课时

一、导入新课:

贾谊的文章,尤其是政论文,历史上向来评价很高,鲁迅先生曾誉之为“西汉鸿文”,《新编中

国文学史》称《过秦论》为“政论文之楷模”。从《史记》、《汉书》、《昭明文选》到明清乃至当今的古文选本,几乎都录入和收选了《过秦论》,特别是上篇。历代评论名家都说它“雄俊宏律”、“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是古今第一“盛”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气魄吧!

二、解题:

1、简介作者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极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与民休息”。他多次上书,评论时政,《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实行政治改革。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文体特点。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过秦”即批评秦之过错的意思,批评秦的过错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论”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

三、诵读、疏通、理解课文:

1.一词多义:固、亡、利、遣、度……

2.词类注用:

3.铺张夸大:用赋的手法写议论说理的散文。

4.文言对举:

①词语对举: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②分句对举: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排比(对举的扩展):……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论制其兵。

四、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优:

1.善用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

如对比:秦国与秦朝,秦朝与陈涉,九国与秦国,九国与陈涉等。

2.条理清晰:

(二)质疑:

1、叙多于议。

2、扣中心欠紧。

精选过秦论教学设计简短二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

精选过秦论教学设计简短三

1.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2.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性转变、一词多义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重点:领会作者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

2.难点: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和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18岁时,因擅长写文章和精通诸子百家、诗经,为当地人所称道。20多岁时,受廷尉吴公推荐,历任博士(皇帝在学术上的咨询官)、太中大夫(掌议论之官)、太傅(辅佐侯王的官)等职。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针对西汉初期政治经济的流弊,多次上疏议政,出谋划策,他的政治主张,对巩固西汉政权、发展经济起有积极作用。他作梁怀王刘楫(汉文帝的儿子)的太傅,梁怀王入朝不慎堕马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时年33岁。

代表作:政论文《过秦论》(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赋《吊屈原赋》《鹏鸟赋》。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概后人,其泽甚远”。

语句特点资料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句的结构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个整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三个并列短语联合做“意”的定语。全句气势贯畅而有变,显示秦之雄心。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此收要害之郡。

前两句为对偶,后两句为对偶,全句显示秦一统天下的壮举。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首句“当此之时”标出时限,继之以四个主谓结构句式排比,极力显示出“合从缔交”范围之广,从而衬托秦的兴盛。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三个联合结构为排比,显示“四君”的气质从而衬托秦的兴盛。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景、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仍以“有”字领起,形成一长串以人名组成的长句,长句分三层,意为:“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极力显示“六国”之优势,终于败亡于秦,从而反衬秦之盛强。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四字短句,节奏急促,显示“六国”颓败之势。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由动宾结构组成联合结构,再扩组成排比句式,气势畅达,极力显示“始皇”的事迹,最后以四字结构“威振四海”结句,显示其功绩。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全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陈述秦之暴虐。第一分句中的两句对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结;第二分句中三字结构构成对偶;第三分句中,句式松散,却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结句,并与第一分句的结句遥相对应。全句整齐而有变化。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拄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全句由四个分句构成,每一分句由“……非……也”否定句式构成,极力陈述“陈涉”之平凡,然而却使“强秦”灭亡,从而引出篇末题旨。

词语解释资料

秦孝公据肴函——秦孝公:献公子,名渠梁。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富强。肴:一作“崤”,山名,亦名肴谷,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函谷关东。函: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雍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及甘肃省西北部与青海额济纳一带之地。

窥周室——窥:一作“闕”,窥伺,窥探。周室:指周王朝。句意谓企图篡取周王朝的政权。

席卷——象卷席一样包括无余。这里借喻吞并。

包举——包裹(收拾)起来,意即全部占有,也是吞并的意思。

囊括四海——囊括:即包罗。刘良注:“括,盛也,犹囊盛而结之。”(见六臣注《文选》)也等于说吞并。四海:指全国各处。古谓中国四境皆有海环绕。

八荒——《汉书陈胜项籍传赞》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商君——战国时卫国的庶出公子,名鞅,也称卫鞅。因为仕秦而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连衡——一作“连横”,是战国时使山东的一些国家放弃合纵而事奉秦国的一种政策。

“拱手”句——拱手:两手相合,不必费力。比喻容易取得的意思。西河之外:指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孝公二十二年,使卫鞅伐魏,尽破之,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求和”。

惠文武昭——惠文:秦惠文王,孝公的儿子,名驷。武:秦武王,惠文王的儿子,名荡。昭:秦昭襄王,武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

“蒙故业”二句——蒙:承受。因:依照。这两句是说,承受秦孝公的旧事业,依照他留下的政策办事。

南取汉中——汉中:想当现在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的地方。取汉中事,见《谏逐客书》注[8]。

西举巴蜀——巴蜀:两个古国名。

“东割”二句——膏腴:肥沃。要害:这里指山川险阻。

弱——用如动词,作“削弱”讲。

饶——富。

致——招致。

合从——一作“合纵”,战国时,六国从南到北连合起来,缔结盟约,与秦对抗的一种政策。

“齐有”四句——孟尝:即孟尝君田文。平原:即平原君赵胜。春申:即春申君黄歇。信陵:即信陵君魏无忌。

约从离横——建立合纵,拆散连横。

“兼韩”句——韩、魏、燕、赵及楚、齐,时为东方六大国。宋、卫、中山是存于大国间的小国。

“有宁越”句——宁越:赵人。徐尚:宋人。苏秦:周人。杜赫:周人。属:类,一流。下文“徒”、“伦”,义同此。

“齐明”句——齐明:周臣。周最:周君之子。陈轸:楚人。召滑:召,音shào,一作“昭”,楚臣。楼缓:魏相。翟景:魏人。苏厉:苏秦弟。乐毅:燕人。通:沟通。意:意图。

“吴起”句——吴起:魏将。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儿良:儿,同“倪”,越将。王廖、田忌:齐将。廉颇、赵奢:赵将。制:管理。兵:军事。

叩关——叩:指攻打。关:指函谷关。

“秦人开关”三句——延敌:引进敌人。九国:指上述韩、魏、燕、赵、楚、齐、宋、卫、中山等国。《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兵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

“秦无”句——亡、遗:皆作“丢失”讲。镞:音cù,箭头。句意谓秦人并未损失一箭。

追亡逐北——亡:逃亡。北:同“背”;逐北:从败者背后追赶。句意谓追赶战败逃走的敌人。

橹——大盾牌。

因利乘便——乘着有利的形势。

“延及”——延:音yì,延续。孝文王:秦昭襄王的儿子,名柱。庄襄王:秦孝文王的儿子,名楚。

享国之日浅——享:享有。浅:指时间短暂。据《史记秦本纪》载,孝文王即位后三日而死;庄襄王在位三年即亡。

始皇——秦庄襄王的儿子,名政。

奋六世之余烈——奋:振发。一本作“续”。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烈:功绩,功业。

振长策而御宇内——振:挥动。策:马鞭。御:驾御,这里比喻统治天下。

吞二周——二周:指西周和东周。周王朝在周赧王时,分为东西二周,西周都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周都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东周灭于庄襄王元年(前249)。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践。至尊:指天子之位。履至尊:即登上帝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以统一之业成,更号为皇帝。制:控制。六合:上下四方,即指天下。

执敲扑以鞭笞天下——敲、扑:都指杖。李善注:“臣瓒以为短曰敲,长曰扑。”笞:音chī,竹板。鞭、笞:都是刑具,这里都用如动词,是鞭打的意思。

百越——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一作“百粤”。

桂林象郡——二郡均为秦置。桂林郡:当今广西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象郡:当今广东西南部与广西僮族自治区南部及西部等地区。

俛首系颈——俛:同“俯”;俛首:低头。系颈:用绳系在脖子上,表示屈服。

委命下吏——委:付与。命:性命。下吏:属吏。又指狱官。吕向注:“言任性命于狱官也。”(见六臣注《文选》)

“乃使蒙恬”三句——蒙恬:秦始皇的将领,二世时赐死藩篱:篱笆。此喻国家的屏障,即指长城。却:击退。

南下而牧马——指匈奴南来侵扰秦朝。

士——指东方六国之人。

燔百家之言——燔:音fān,焚烧。百家之言:诸子百家的著述

黔首——指百姓。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秦称黔首,如同周称“黎民”。

隳(音huī)——毁坏。

兵——此指兵器。

咸阳——秦都城,故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城东。

“销锋鍉”二句——销:熔化。锋:兵器尖端。鍉:音dì,一作“镝”,箭头。锋鍉:这里代指兵器。金人:金属铸造的人像。《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錿(乐器),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廷中。”

践:登。此作“据”讲。华:指华山。因:依。河:指黄河。池:护城河。这两句是说,然后据华山为城郭,依黄河为护城河。

不测——指深不可测。

信臣——可靠的将官。

谁何——李善注:“问之也。”即盘问的意思。意谓盘查过往行人。一说,作“谁敢问”讲。(见六臣注《文选》张铣注)

关中——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比喻城郭的坚固。金:金属。

“子孙”句——《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诏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究。”“也”字原无,据五臣本补。

殊俗——不同的风俗。此指远方的部族。

“然而”句——陈涉:又名陈胜,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事见《史记陈涉世家》、《汉书陈胜列传》。牖:窗户;枢:门轴。甕牖绳枢:以破甕为窗户,或云窗陋如甕口,以绳索拴门枢。因以形容居住的简陋。比喻陈涉出身微贱。

氓隶——当时对农民和奴隶的贱称。

迁徙之徒——指被谪罚而服劳役的人。此指陈涉被征发去戍守渔阳而言。

中人——指平常的人。

陶朱猗顿——陶朱: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范蠡晚年曾在陶山经商,号称陶朱公。(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猗顿:鲁人,范蠡教以畜牧,他就到猗氏(山西省临猗南)大畜牛羊,十年为巨富。(见《史记货殖列传》集解)

蹑足行伍之间——蹑:踏;蹑足:这里如同说“插脚”。行伍:此指戍兵队伍。

倔起阡陌之中——倔起:自下而起。阡陌:田间小路。此指田野。

罢散——疲劳乏力。罢:音pí,同“疲”。散:一作“弊”,困顿。

揭——高举。

云集响应——云集:如云之集合,形容众多。响应:如响之应声,形容快速。

赢粮而景从——赢:担负。景:同“影”;景从:如影之随形,比喻归附的人紧紧追随(陈涉)。

山东——指函谷关、崤山之东。

自若——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锄耰棘矜——耰音:yóu,锄柄;锄耰:即指锄。棘:棘木;矜:杖。棘矜:即“伐棘以为杖”。(见王念孙《读书杂志》)一说,棘:同“戟”。(李善注)

“非铦”句——铦:音xiān,锋利。钩戟:带钩的戟。铩:音shài,长矛。

谪戍之众——被谪发往戍所的人们。

抗——高,强。

度长契大——度:用作动词,度量物之长短。契:音xié,动词,计量物之粗细,引申为衡量,比较。

致万乘之势——致:得到。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后因以“万乘”代指帝位。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统治。八州:古时分天下为九州,此即指秦所据

雍州之外的八州,即六国之地。朝同列:使原来同等的六国之君来朝。

七庙——祖先七代的庙。古宗法制度,天子祀七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隳,毁坏。

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

铁皮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学生:可是跟你没关系呀?!(一部分坏笑)祝老师节日快乐!

铁皮鼓:祝所有女同学节日快乐!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男同学可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啊!

(有几个女生已经伸手去捶身边的男生了,气氛非常活跃)

铁皮鼓:(示意安静)我们上一节课讲到《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说过,这句话怎样讲最好?

学生:不施行仁义,没有看到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铁皮鼓:对呀,不要理解成因果关系。我还讲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家把历史教材要与真正的历史区别开来,我们看到的历史教材并不就是历史本身,而是对历史的一种叙述,里面包含着一种视角,一种理解。(有些学生茫然)真实的历史是混乱而丰富的,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到秦统一六国,小到刘邦放了一个屁……(学生轰笑)笑什么啊,假如刘邦放了一个屁,但是这个屁如果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比如吹翻了阿房宫,那一般的历史书就不会记载。为什么?跟我们记日记一样,历史学家也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记录,你选择哪些不选择哪些,实际上就构成了不同的历史。当然,还包括你对历史的理解,基本的态度,比如对于抗日战争,日本的历史教材就不同于大陆的历史教材,是不是?

学生:是。

铁皮鼓:所以每个人看历史,总是从当下的现实情境出发的,而古人写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总结秦亡的教训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意义。而贾谊为什么要写《过秦论》呢?

学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铁皮鼓:对呀!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盛世――

学生:文景之治!

铁皮鼓:对。在经过秦乱之后,社会终于慢慢地恢复了生机,但是也不是桃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依然很突出,百姓卖地卖子的现象依然存在,统治阶层奢侈淫逸之风也开始滋长,贾谊看到了这些,所以提醒要注意秦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总结秦亡的教训,也不是从贾谊开始的。汉初曾随高祖平定天下的陆贾就曾经多次劝说刘邦读《诗》、《书》板书)――要加上书名号,但是刘邦怎么说:“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就是说你们老大凭枪杆子――应该说刀杆子――夺得天下,哪里用得上看那些玩意儿?陆贾就说了,你马上得天下,难道能马上治天下吗?就是说夺天下使用武力,难道治天下也用武力?刘邦最后还是听了他的意见,陆贾就写了《新语》,把教训全写在里面供帝王阅读。但是写得最好的,却是贾谊,所以,这篇千古雄文的写作目的就可以概括为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提醒统治者施行仁政。好了,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来写一篇《过秦论》――只是假如,不是真写――你们会怎样写?能不能简单思考一下,给个提纲?想一想我们平时的议论文训练?

(学生思考,有小声议论,一两分钟后)

铁皮鼓:有没有同学能够简要地描述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没有人举手,有同学小声地说)

铁皮鼓:大家想一想,如果写比较标准的议论文,一开始要怎么样?

学生:提出论点。

铁皮鼓:对呀!我给大家即兴创作一篇。第一段,按应试作文的标准写法,应该先提出论点:治理国家必须施行仁政。而且应该在五十字以内,最多不超过一百字里提出来。然后第一段怎么写?应该是举秦亡的教训了,在运用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选材为话题服务,紧扣仁政,而且思维要有条理性。比如以《过秦论》为材料,那么课文哪一部分能够提供秦不行仁政的比较充足的材料?

学生:“及至始皇”那一段。

铁皮鼓:对,关键是要条理化。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怎样对待百姓,二是怎样对待知识分子,三是怎样对待英雄豪杰,四是怎么对待自己。对待百姓有两种方式,一是愚民,“以愚黔首”嘛。二是弱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不是不让你拥有武器,既要让你大脑简单,还要让你四肢不发达,手里没家伙。对待知识分子则是――

学生:焚书坑儒。

铁皮鼓:是的。对待英雄豪杰呢?

学生:“杀豪杰”。

铁皮鼓:对待他们自己,一方面是暴虐,一方面是腐败。这些材料理顺以后尽可能用排比句式来铺陈。这样写完了没有?我说过,写议论文要防止三段论,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了,缺少分析,这是大忌。如果我写,接下来还有一段,说秦国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因为没有分清攻守之别,统治思想有问题,守天下依然强调法制,不施行仁政,结果导致了灭亡。好,我的文章做完了,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同样写《过秦论》,我的写法与贾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

余家承:我觉得老师更多地写秦的灭亡,而贾谊更多的写秦的兴盛,最后才点到灭亡。

铁皮鼓:说的好!那么,明明要总结秦亡的教训,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

余家承:我想可能是为了跟后面形成落差吧。

铁皮鼓:对,就是形成了对比,你看秦国以前好强大啊,突然就灰飞烟灭了,一下子就引起人的关注,为什么会这样。另外,你看我的写法与贾谊的写法还有什么突出的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记叙、议论、描写等手法的使用上?

余家承:老师主要是议论,贾谊主要是记叙。

铁皮鼓:他按什么顺序记叙?

余家承:从兴到亡。

铁皮鼓:是的,他有一个时间线索,大家看,从秦孝公写起,第二段开头就是“孝公既没”,第三段开始是“及至始皇”,第四段又成了“始皇既没”,时间线索很清楚。这简直是在写记叙文呀!哪一段算是议论?

学生:最后一段。

铁皮鼓:是啊,这样的写法很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训练。我经常讲,有的同学在议论文里夹入大量的叙述,结果导致文体不清,四不象,但贾谊居然这样写!为什么啊?(无人应答)我们曾经讲过,议论文里也经常需要记叙,需要讲故事,但是议论文中的记叙必须服务于观点,这才是重要的,而这篇文章记叙上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为最后一段的说理服务,所以也可以说是用记叙来说理。刚才余家承同学已经说了,前面写秦兴,后面写秦亡,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引起读者的震动。(板书:秦兴,秦亡)那么除了这个对比,课文中还有哪些比较?

罗涵钰:还有秦与六国和陈涉的对比……

铁皮鼓:哦,到底是哪个与哪个比?你这里面好像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对比。

罗涵钰:是这样的,在课文最后一段,有六国与陈涉的对比,六国显得很强大,而陈涉很弱小。

铁皮鼓:这个对比的目的何在?

罗涵钰:突出秦不守仁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很轻易地被弱小的陈涉给灭了。

铁皮鼓:说得很好。(板书:六国,陈涉)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邹凤娇:还有秦孝公与秦始皇的对比。

铁皮鼓:秦孝公与秦始皇?他们有什么对比?能详细地说一说吗?

邹凤娇:秦孝公一开始施行仁政,结果秦逐渐强大起来,而秦始皇则施行暴政,结果导致了秦的灭亡。

铁皮鼓:哦,这个倒是我第一次听见有人提出来。不过挺有道理的啊,秦孝公“务耕织”,对内实行仁政,结果促使秦强大起来,与后文秦始皇的国内政策确实形成了对照。(板书:秦孝公,秦始皇)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人表示反对)还有没有其他的对比?

(学生沉默,无人作答)

铁皮鼓:大家看第二自然段,主要交待什么?

学生:六国的强大与秦制服六国。

铁皮鼓:对呀!这段用了铺排的手法,大肆渲染六国的强大,有多少谋士,多少武将,“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结果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蔽,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我背得非常快,学生笑)既然写秦的强大,为什么花更多的篇幅写六国的强大?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学生:突出秦更强大。

铁皮鼓:对,这又是对比。(板书:秦国,六国)六国如此厉害,还很轻易地被秦灭亡,而陈涉又与六国不能相比,秦与陈涉的对比便欲加鲜明,前面写一系列的对比,其实就是为了突出秦与陈涉的对比。(板书:秦国,陈涉)而以天下之至弱的陈涉,却毁掉了天下至强之秦朝,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发人深省吗?所以很自然地推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的观点,早已经暗含在记叙中,此时点出来,水到渠成!文帝看到这儿,当然会悚然而惊。古人称《过秦论》为古今第一气盛文章,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除此之外,大家想想,还有哪些特点让你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气势充沛?

学生:(七嘴八舌,多数声音)排比句多。

铁皮鼓:对呀!大量地运用排比句增强气势,这是我们学写议论文应该学习的。汉代赋比较兴盛,作者受了一定的影响,用铺陈造成了一种气势。好了,我们今天也有人总结秦亡的教训,我在这儿读一篇文章,是网上下载的,估计是学生,写得相当不错,大家仔细听,注意作者行文的思路:

精选过秦论教学设计简短四

1、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2、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

1、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2、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1、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

三课时

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

1、作者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五百年的极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新建立的西汉政权(高、惠、文、景、武),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与民休息”。他多次上书,评论时政。

二、检测预习要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函yáo膏腴gāoyú召滑sh&agra一ve;o逡巡qūnxún鞭笞chī

镞zú氓隶méng度长絮大xié藩篱fān万乘sh&egra一ve;ng

2.填写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从——纵弊——敝衡——横景——影倔——崛

有——又没——殁

三、思考探究

1.文本是怎样围绕题目展开思路的?

【解题】学生议论后阅读课后相关链接小知识“金圣叹评点《过秦论》”

题意:论秦朝之过失

【思路】本文叙述分析了秦王朝兴亡的原因与迅速灭亡的原因。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突出中心论点。

秦势强盛——六国渐弱,始皇统一——百姓愚弱,国力鼎盛一陈涉揭竿,秦灭六国——一夫灭之,仁义不施——攻守势异。

2.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以课文内容为主概括阐述。

提示:秦统一天下之后,鞭笞天下,严刑苛法;横征暴敛,营造宫室;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收缴兵器,武力制一服;大动干戈,滥开杀伐;修筑城池,祸及百姓。秦的暴政给人民带来莫大灾难,人民无法生存,奋起反抗,以求生路,从而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介词)

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管理、统率,动词)

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利用……制一服)

履至尊而制六一合(统治,动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动词)

亡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名词)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名词)

兵悉使赢兵负草填之(士兵,名词)

2、找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它们的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处

古:黄河今:水道的通称

②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③山东豪俊

古:觳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④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一、朗读全文

二、探究拓展

(一)、请学生口头翻译最后两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提示:《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谕西汉统治者引秦亡为诫,施行“仁政”以“安民”,并实行政治改革,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三)、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提示: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但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求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骈散结合,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错落有韵味。

1、夸张手法、对比反衬

二段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量强大,极言进攻一方的势单力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夸张对比之,更显气魄,突出中心。

2、同义叠句,气势酣畅。

首段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写陈涉,“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地位低微。以整齐句式叠写一义,一气呵成、气势酣畅。

3、多重排比,气氛热烈。

前三段写秦国攻势、写诸侯恐惧,排比句鳞次栉比,语势强烈,为下文议论作有力铺垫。

4、文句长短参差,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四)、熟悉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文言文中,疑问句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结构。如: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樊哙问:“现在事情怎么样?”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夺取这些东西时一分一厘都拿尽,而使用时却像对待泥沙那样一点不爱惜呢?

③此为何若人?(《公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句式的扩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中的二字各各拆开,插一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就成了“如…何”等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④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⑤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巫婆、三老不回来,对这件事怎么办?

★“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

“孰”常和“与”“若”连用,表示比较或选择。“孰”是疑问代词,可译作“谁”“什么”“哪”。它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⑦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小奴,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⑧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何所思”即“所思者何”,把谓语提前。“所思者”相当于名词短语,作主语。

★“谁...者”中,“谁”是疑问代词,作谓语;“.....者”是

“者”字结构,作主语。“谁……者”等于“……者谁。”例如:

⑨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替大王设下把守函谷关的汁策的是谁?此句等于“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用否定词表示疑问的有:“有(可、能、愿)……否”不……乎”等。

⑩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许诺拿十五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呢?

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三、朗读背诵最后三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名词活用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作状)

②赢粮而景从(名作状)

③云集响应(名作状)

④内立法度(方位词作状语)

⑤外连衡(方位词作状语)

⑥南取百越之地(方位词作状语)

⑥瓮牖绳枢(瓮、绳:名作状牖、枢:名作动)

⑩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作动)

动词活用

⑦斗诸侯(动词使动用法)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使动用法)

⑩迫亡逐北(动作名)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贮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省略句

①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③委命(于)下吏。

④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第三课时

一、检测背诵

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

三、迁移拓展

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

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