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2:49:59 页码:9
2023年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模板9篇)
2023-11-23 22:49:59    小编:ZTFB

邀请函是邀请他人参加特定活动或事件的一种书面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一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朗读、背诵)。

(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会作者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结:小石潭(景)——幽静。

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

小石潭潭中小潭潭中。

2、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珮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坻-屿-嵁—岩—青树—蒙络—参差……。

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往来—似与……。

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可……。

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乃……。

同游者……。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

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面竹树环合:

8、心乐之:

9、近岸:

10、似与游者乐:

11、凄神寒骨: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

60米30米。

原面积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20=1800,60×20+30×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

原面积增加的部分。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

原面积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三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浓厚的语句,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感知教材,从课题着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组讨论。

(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贯穿全文的又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景极为精妙,妙在何处?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8)文章为什么要描述两个童年生活场所?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1)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2)请你准备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乐趣。

四、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关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此时的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把原集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绽开的花朵拾来是为了自赏自慰,并不是为了战斗,本文也不能游离于该集外,因此说本文是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残害是片面的。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四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

       60米          30米。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20=1800,60×20+30×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六

《记承天寺夜游》隶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包括五篇文言文和四首古诗。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各自描绘的景、时、表达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法、语言风格。将这样的诗文归置在一个单元里,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激发灵性,陶治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每一篇都堪称经典,可教之处甚多,但实际教学中总要有所取舍。本单元说明中写道:“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段话基本确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内容大意。(2)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在文章叙事、绘景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3)通过反复诵读,能辨别并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记承天寺夜游》篇幅短小,“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语言朴素而又含有深长的意味”。正是以上这些,点出了《记承天寺夜游》异于本单元其他文章之处。所以本文在本单元应当承担的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基本可以确定为:语言特色、情感或心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中,能辨别、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能对自己的回答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教师的补充材料,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记承天寺夜游》叙事、绘景、议论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心境。

5.能用简短的笔触将生活的片段记录下来,并在记录中写出自己特定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除了本单元刚学过的《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文言文,还没有正式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情感还较为陌生。不过之前学过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两者有共通之处,那就是通过对用词、绘景的语句、议论、抒情语句的筛选、辨析,从而发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现的心境。由于本文创作时间距今已经很久远,学生之前还没有学过苏轼的作品,对苏轼其人、其事了解都很少,无法较好地结合史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知人论世”,所以要通过反复的阅读来使学生先感受下苏轼短文的用语、语言特色,尤其是刚学过《答谢中书书》,两者的语言特色截然不同,可通过对比朗读两文,一是加深对旧文的记忆、理解;二是在对比朗读中发现本文的语言特色。此外,需要通过补充课外与本文相关的史实资料、苏轼生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发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微妙的情感和心境。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本文重要的两个教学目标:语言特色和情感。至于文章大意,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点拨即可。

四、教学准备。

让班级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苏轼的生平经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刚学习过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咱们先集体大声背诵这篇小短文,注意节奏和韵律和谐。(背毕)现在咱们拿起书本,先跟我读两遍《记承天寺夜游》,然后自由朗读三遍,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语感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或自己总结一些关键词对本文的语言特色作出描绘。

(设计说明:考虑到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关于本文语言特色的,而《答谢中书书》刚好是魏晋南北朝骈文盛行背景下的典型作品之一,它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的.语言风格和宋朝苏轼本文简淡质朴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加之两篇文章都很简短,且都要求背诵,所以通过学生回忆、大声背诵《答谢中书书》,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全文写作有个大致的认识,却除陌生化状态;另一方面,使学生带着比较的思考,有意识地注意两文语言风格的不同,进行正式探究前的“热身”。)。

(二)再读文本,读懂文章内容;辨别、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独立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确定它们在文中意义;使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标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书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向周围同学寻找帮助,以解决你在阅读中的问题,把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语言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指令性较强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聆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跟读、模仿,通过仿读纠正初读时的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和认识,确认本文的语言特色。

5.将全班同学分作四大组,分别由四位诵读比较好的同学引读课文。

(三)补白文本:说出本篇游记叙事、绘景,尤其是议论感概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苏轼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来。

2.请搜集到与本文创作背景以及有利于说明本文作者心境、情感材料的同学清晰地读出所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共享,教师在其中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苏轼以及其跌宕起伏经历的认识。

3.各自独立地再次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画出能传达作者情感、心境的语句,指出哪些语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暗含着什么样的心境?请说出这样推断的理由。

(四)迁移训练。

1.自读本单元的《湖心亭看雪》,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辨别确认其语言特色,说出作者在文中叙事及描绘景物中所蕴含的情绪及心境。

2.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片段的场景,让你看到之后生起某种感触,激发某种情感或感慨。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用简短的笔触记录那个生活片段,并写出这个片段中你所产生的情感或感触。

案例反思:

3、补充的材料也是以学习文本为中心,为其服务,都是以文本为阅读的基点提出来的;。

4、整个设计没有“泛人文”的弊病,学生的活动还是紧紧围绕语言的运用与语文能力的提升进行设计的,补充材料虽然繁杂,但基本上还是体现了语文这本课程的特点,在尽语文课应尽的责任。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七

知识与能力:快速完整的阅读默读课文,积累生字词走近鲁迅先生。

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概括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体会童年美好时光,珍惜时间。

重难点:学会本文景物描写方法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是难忘的,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了解他童年的生活和学习。

二走近鲁迅先生。了解《朝花夕拾》。

从籍贯出生家庭经历着手,重点介绍文学作品。

三浏览课文。

1.积累字词。

2.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文中的“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中的学习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四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本文景物描写方法。

1.先全班齐读找出段中所重点描写的对象。

2.自由朗读第一句找出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

3.二到六句主要学习修辞手法在描写中的作用。

五默读第三段,讲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故事的作用。

六作业:阅读《朝花夕拾》前五篇文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雪地捕鸟部分体会文中词语的准确运用。

三概括三味书屋部分作者记叙的主要内容,说一说文中老先生的形象。

四拓展延伸谈谈你对三味书屋教育的看法。

五小结这两节课,我们具体的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了解的鲁迅先生的童年经历,体会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八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九

当花朵给春天做王冠;当快乐给夏天做点缀;当果实给秋天做伙伴;当高洁给冬天做朋友的那一刻,我们个个喜笑颜开。毕竟,童年很美。

春——我们的快乐。

小时候,我们迈着快乐的步伐奔跑着,欢呼着。我们稚嫩的心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我们尽情玩耍,似乎从来都没有这样痛痛快快地玩过。就像春一样,带着她快乐的思想,永远不朽。

夏——绽放的热情。

从20xx年开始,我的家庭多了一个小家伙。它眨着无辜的大眼睛,水汪汪地望着你。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总是躲避着我。

可没过多久,它和我混熟了,就野得像风,小小的脑袋对世界充满着大大的疑问。如今的它,一见到我就趴在我的身上舐着我,像是对我诉说它的思念。它摇摇尾巴,吐吐舌头,对世界充满了热情。

秋——娇羞的姑娘。

曾经在班上,有个十分内向的女孩子,脸蛋白里透红,樱桃似的小嘴,可爱极了。她虽然能把丰收的“果实”(成绩)带给父母,就像秋一样,把可口的果实献给那些勤劳的果农。它没有像春天那样喜庆妖娆,也没有像夏天那样绽放热情,但它却很成熟谦逊。

她在班里,很少有人搭理她,但她坚信,只要自己认真努力,就一定会有好成就、好朋友。果不其然,她成功了。

她开始变得开朗,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这次成长是她少女的蜕变。

四季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有这些令人感到美好的事物,而正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最美丽的点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