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5:09:04 页码:7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优质14篇)
2023-11-23 05:09:04    小编:ZTFB

音乐和艺术是表达和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写总结时,要注重反思和总结的价值,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大量优秀学生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一

大家好!我今天是你的向导。我叫范逸臣。在这次旅行中,请不要把垃圾扔在地上,保持自己的清洁。希望你旅途愉快!

十七孔桥和小岛。

我们第一次来到著名的长廊,长700多米,分为273个房间。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看不到尽头。每个房间的窗台上都有彩色的图片。你能相信吗?成千上万幅画中没有两幅是相同的。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万寿山的山顶,在那里我们可以观察颐和园的所有风景。前方昆明湖静如镜。再往下看,可以看到八角宝塔形的佛香阁和一排排富丽堂皇的.排云殿。

从万寿山下来,走到昆明湖。看到湖中心的那个岛了吗?你可以穿过十七孔桥去岛上玩。十七孔桥上有数百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有不同形状的小狮子。小狮子那么多,没有两只是一样的。

颐和园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我怎么说都不为过。请慢慢欣赏。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二

(上车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武汉楚云旅行社,代表武汉980万人民欢迎大家来到武汉游玩。我很荣幸地成为中国最大姓氏家族的一份子,那大家猜一猜,我姓——恩,大家都猜对了,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导。这位呢,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驾驶经验也相当丰富,那么大家就可以放心乘坐了啦。今天呢,就有我们两个为大家服务,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求就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满足的。最后也预祝大家在整个旅途中都游得开心玩得尽兴。看,有些游客朋友都迫不及待了,那我们现在就上车开始我们的寻觅知音之旅吧。

(在车上)。

大家知道,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因为诗仙李白的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又被称做“江城”。那大家知道江城武汉的三大名胜是什么么?恩,对了,它们分别是黄鹤楼,晴川阁,以及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古琴台。

古琴台位于汉阳,东对龟山、北临月湖,山水相映,景色秀丽。

又因为它绵厚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也是湖北省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古琴台这个景点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传说中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台就是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这一对知音之间的友谊而修建的。

子期:“何也?”子期答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立即走到钟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激动地说:“我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两人畅谈了一宿,甚是情投意合。但是,第二天一早已是雨过天晴,俞伯牙必须回去复命了。两人分别时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久等不到子期。于是,俞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便向这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俞伯牙会在这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俞伯牙。并要求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俞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完之后,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据说就是俞伯牙所作。

钟子期墓、子期故里。

而这两位音乐大师之间的故事之所以这么广为流传正是源于人们对渴望情感共鸣的普遍诉求。现在我们常常用来比喻知心朋友的“知音”一词,就是出自这个故事。但我们对“知音”这个词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友情的阐述。从抽象化的“人”的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它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会发现知音文化渗透在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国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每个人都在强调着自我强调着个性,我们渴望被理解却不愿意去理解,所以,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啊,知音难寻啊。现在,受伤的情侣、离婚的夫妻越来越多了,我们也时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啊,爱情伤不起啊。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没有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啊,孩子,回家吧。现在,美国转嫁金融危机,利比亚叙利亚混乱不已,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啊,和平和与发展怎么这么艰难啊!我所说的这些问题只是九牛一毛,相信大家有更多的体会。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把知音的意识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将会更加有价值有意义,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这就要求我们去换位思考,去将心比心,去了解对方的思想与意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后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

绪十年,由杨守敬主持将各种文章重新镌刻于琴台碑廊中,并书“古琴台”三个大字。光绪二十年,古琴台又进行了一次维修。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过程中琴台又遭到严重破坏,民国年间又维修过几次。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修建汉水公路桥和长江大桥时,都曾通盘筹划保护和美化琴台及周边的月湖景区。1956年,人民政府拨款将久已失修的古琴台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游人观光琴台后,还可在文化宫内小憩娱乐。80年代初,武汉市总工会出资对古琴台及工人文化宫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建,使其成万一处颇具特色的综合性娱乐场所。

所以,琴台地方虽小,整个建筑群仅占地15亩,其中的内涵与沧桑却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啊。希望这次由小李陪着的寻觅知音之旅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并且觉得不虚此行。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的车已经到了古琴台停车场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有序下车,让我们一起走进知音故事,感悟知音文化吧。途中,请大家注意安全,同时也不要离队哦。

(下车后)。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三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天下知音第一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连接武汉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武汉古琴台。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游览武汉市著名的名胜古迹——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龟山脚下和美丽的月湖之滨,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最早修建于北宋初年,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二位大音乐家——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此相遇,相知并成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乐声幽雅,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相传为伏羲氏所发明制作。据说有一天伏羲氏看见五星之精气落在梧桐树上,引来凤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树,适合制作乐器。这棵树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声音又太浊,而中间一段呢,恰好清浊相兼,音色优美。后来伏羲氏请能工巧匠制成乐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瑶池之音,又称瑶琴。据传说此琴弹到最高妙的境界,啸虎闻而不吼,哀猿闻而不啼。有一次颜回到孔子家,听到孔子在弹琴,而琴音幽沉,颜回就问孔子琴声中为何有股杀气,孔子说正弹琴时,却看见一只猫捉老鼠,想让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声中就露出贪杀之意。可见琴声不仅能模仿各种自然界的声响,而且连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能通过琴声表露出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位技艺更加高超的大音乐家俞伯牙,史书上说他弹琴的时候连正在吃草料的牛马也会仰首倾听,可见其技艺之精妙。他的琴虽然弹的好,却很少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能够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因此,他虽然云游四方,却常常感叹没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却在晋国做官,正所谓楚才晋用。一天,他受晋王派遣,出使楚国,拜会楚王之后,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夜晚遇上狂风暴雨,便泊船于龟山下避雨,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只见风平浪静,云开雾散,现出一轮明月,伯牙见此景琴兴大发,拿出随身携带的瑶琴,坐在船上对月弹奏,悠悠琴声在江面回荡,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照古时候的说法,弦断必有人偷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精通音律的高人在听他弹琴,即派随从上岸寻找,不久,随从带来一位衣衫褴褛的砍柴人到船上。原来砍柴人名叫钟子期,是一位学识高深,对音乐有着很深造诣的隐逸之士。

两人寒暄之后,钟子期既请俞伯牙弹琴,俞伯牙首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赞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语,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赞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兴,于是两人结为知己,并约定来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会。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来到相会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于是他就沿着钟子期回家的路线一路寻找,半路上碰见一位老者,一问方知老人乃钟子期的父亲,钟子期几个月以前就因为劳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听了以后,万分悲痛,跟着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爱的瑶琴,弹了一首非常凄婉的音乐寄托哀思。当地的老百姓听不懂他的琴声,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直把瑶琴摔成两段。大家就问为何摔碎瑶琴?伯牙遥遥头,说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诗中表达了俞伯牙的心声,既要结交一个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难了。也难怪俞伯牙摔碎瑶琴,发誓永不鼓琴,是所谓“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后来,人们有感于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高山流水成为友谊的象征,知音也成为知心朋友的代名词。高山流水后来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传统名曲,为后世之人所传诵。1977年,美国发射的飞行器旅行者号太空船上携带有一张镀金的唱片,唱片中录有二十七段各国的音乐,其中选中的唯一一首中国音乐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抵达古琴台的门口,请大家跟我一道参观。

这里是琴台蜡像馆,它以蜡像的形式记述了刚才我给大家讲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穿过回廊,大家请看,这里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当年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余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说应聚积不少财富,可他为官清正廉明,重用贤才,兴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岁退休时依然两袖清风,为时人所称道。退隐之后他在琴台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忧国忧民。后来道光皇帝赐给“印心石屋”四个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当然这只是古代皇帝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用阴阳笔法镌刻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却凹陷而入,表现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这里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广东梅县人,曾任汉阳粮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来到琴台凭吊古迹,想到俞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叹不已。随即,他摘下一束竹叶,饱蘸浓墨,就在这块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因是用竹叶书写的,又名竹叶书。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宋湘在诗中对知音的故事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不管怎样,由于书法精妙,被誉为诗书双绝,也被称为琴台一宝。董必武、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参观后十分喜欢,嘱托身边工作人员把宋湘题刻拓片带回去观赏。

各位朋友,中间这座由汉白玉石栏砌成的高台就是伯牙台了,中间石碑上刻着“琴台”两个大字,据说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题,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台记。石栏四周是琴台故事的浮雕。相传俞伯牙就是在这里弹琴时结识了钟子期,并结为知音。

这座富丽雄伟的半歇山顶殿堂是琴台的主要建筑,额坊上四个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叶书。这里经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宏扬知音文化,因为知音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重友情,轻物质利益的传统美德。

这里是知音雕塑,旁边琴童怀抱瑶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钟子期致意,表现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月湖,远处的梅子山依然郁郁葱葱,时光如果可以倒转,我们多想回到故事发生的时刻,见证这段令人心动的故事。大家的右手边是巍巍的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在一起,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栉比鳞次,又在提醒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那久远的故事好似已离我们远去,知音对我们还有意义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

现在我提议,我们大家照个合影好吗?让琴台作证,让青山作证,让月湖作证,愿各位的友谊更加长久,愿各位的爱情更加甜蜜,愿每一个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台就参观到这里,谢谢各位!

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景区的主要景点归纳起来有: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蜡像馆”;。

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

“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

碑廊内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0xx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

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

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

伯牙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整个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和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2

页,当前第。

1

1

2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

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

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__旅行社的导游员__,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六

导游词。

不知道写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导游词范文,希望能够提供思绪给大家,欢迎阅读。

各位团友、各位游客,大家早晨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叫我小*好了。

欢迎大家前来游览芦笛岩。很高兴为大家解说。芦笛岩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桂林山水的一颗明珠。由于游人较多,洞内道路曲折,各景点的灯光是讲完一段后自动关闭的,为了大家的安全和更好地参观游览,请大家不要走散,不要攀爬钟乳石照相,不要高声说话,不要吸烟。希望大家能配合我做好导游工作。我们的服务。

口号。

是“笑迎天下客,满意在芦笛”。希望我的讲解能伴随你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岩洞里游览。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在光明山的南侧山腰。洞口原长有一种芦荻草,传说可以做笛子,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芦笛岩因此得名。芦笛岩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100万年前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雨水形成的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变成了含有碳酸根与钙离子的溶液。当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二氧化碳溢出;钙离子就沉淀结晶,经过长年的积累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人们称赞芦笛岩是一座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来芦笛岩游览,芦笛岩的石壁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的墨迹,但历代都没有开发。芦笛岩于1959年开始进行勘测与建设。1962年正式对游人开放。自开放以来,芦笛岩曾先后接待了邓小平、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卡特;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等8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曾前来参观游览。

芦笛岩洞深240米,最宽处93米,最大高度18米,游览路程约500米,游览时间大约40分钟。

1.狮岭朝霞。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许多钟乳石组成的壮丽图景:有挺拔的山峰,有茂密的森林,还有浓阴遮天的千年古树。每当太阳初升就有成群的狮子迎着朝阳在森林里尽情地欢舞,使整个森林充满了蓬蓬勃勃的朝气。这里有一头大狮子,这是头部,这是身部,这是尾巴。它正看护着那边的一群玩耍的小狮子,这个景叫“狮岭朝霞”。

这些山峰、古树、狮子都是由洞顶滴水形成的钟乳石,含有钙离子的水从裂缝中滴下来,经过上万年以至几十万年的积累,结晶成悬挂在洞顶的石钟乳;水滴到地上,形成从下往上长的石笋;经过漫长的年代,石笋和石钟乳连接起来,形成了石柱。这一类由滴水形成的钟乳石称为滴石类次生化学沉积物。中国有句。

成语。

说“水滴石穿”,在芦笛岩却是水滴石长,只要有滴水活动,钟乳石就会不停地生长。

2.红罗宝帐。

这像是一床圆顶蚊帐,这是帐顶,这是帐布,蚊帐的一半已经整齐地折叠起来了。帐顶叫穴盾,像古代兵器盾牌,国外叫它调色板。穴盾由从洞壁裂缝挤压出来的渗透水形成。水流形成穴盾上下两块圆形盾板,两块盾板中间是空的,水从盾板夹缝向外流出,又形成了下部的石幔。当石幔长达2—3米时,石盾和石幔合起来就形成了盾帐,在外形上宛如一床圆顶蚊帐。盾帐右下方有一只美国火鸡,火鸡的尾巴上有一只小驼鸟。

广西阳朔简介导游词_导游。

欢迎词。

大全。

以风景秀丽著称的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属桂林市管辖。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全县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汉、壮、瑶、回等11个民族。

阳朔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区,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9度,日照146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640毫米,无霜期302天。

阳朔县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年产量为13万吨。沙田柚、金桔、柿子、板栗为阳朔四大特产水果,其中沙田柚以其果大色美味甜闻名海内外,1997年总产量达1.6万吨,1995年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同类产品最高奖棗银奖;1998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199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沙田柚之乡”。县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主要矿种。阳朔人心灵手巧,近几年来,开发制作出大量的旅游工艺品,如书画、画扇、大理石、滑石工艺品,还有山水盆景、文化衫、石章、木雕、仿古服装、仿古陶器、绣球等工艺精品,畅销国内外旅游市场。

阳朔是最早确定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之一,山水景色更胜桂林。漓江的黄金水道”(杨堤至兴坪),即位于阳朔境内,境内还有挺拔俊秀的奇峰2万多座,蜿蜒于万山丛中的河流17条,被徐霞客誉为碧莲玉笋世界”。再加上处处是景的自然风光,古朴清秀的田园景致,惊绝天下的溶岩奇观,难以忘怀的洋人街”——西街......到阳朔来!您将不虚此行!

阳朔美景无处不在,许多初到此地的人都说仿佛人置画中:在县城景区,除了为您提供良好的衣食住行的同时,有西郎山、山水园、碧莲峰等美景,还有老外老愿呆在这里的洋人街”——西街,您可以泡吧、到攀岩馆攀岩;可乘船游览漓江上的九马画山、下龙胜景、浪石风光、黄布倒影、兴坪佳境(二十元人民币的背面图取景处)等漓江著名景点,登岸拜访克林顿访问过的渔村,探被誉为岩溶奇观”的莲花岩;在月亮山景区,有十里画廊、穿岩古榕、月亮山、聚龙潭、天然的岩洞——菩萨岩(可洗泥浴,有益皮肤)、蝴蝶泉、众多的攀岩胜地等;骑自行车游览遇龙河景区:有遇龙桥、富里桥、仙桂古桥三座520xx年历史以上的古石桥,以及随处可见的田园美景,因其之美,被游客们称为小漓江”,可游泳、漂流、钓鱼、野营等;在漓江下游景区,游书童山、东郎山、中国画扇之乡——福利镇......阳朔就是一座大公园!

大自然给了阳朔以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全球热爱大自然的游人的目光,从八十年代的少部分老外,到现在每年的接待量在300万以上,阳朔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世外桃源的寻梦人。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资讯的发达,以前只知道桂林而不知道阳朔的人们找到了真正最能代表喀斯特地貌的喀斯特公园”!

其实,老外比大多数国人更先了解阳朔,一本lonelyplanet把他们从地球的另一面带到了阳朔,到阳朔的外国游客都是人手一本,他们只把桂林作为一个交通的中转站,下飞机了,下火车了,直接从桂林赶到阳朔,一刻也不停留。知道为什么吗?我只知道一点,老外大多数很有主见!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一个大多数人重要的议程,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整,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执行,每到节假日风景区人满为患!据阳朔旅游部门统计,从20xx年至今,阳朔的宾馆床位翻了一番!今年的五一依然无法安排完所有的客人,不少人只能去搭帐篷。阳朔沸腾了!阳朔爆发了!

阳朔在外国游客纷纷到来的时候,才慢慢地新建或用旧房改装了几十家各具特色的涉外宾馆、酒店,可以说阳朔的旅游是被推着走的!现在,西街上的四十多家各色酒吧,可让您品尝到世界各地的饮食风味,即使再小的一家小旅馆,服务员都能用流利的外语为外国游客服务,比起有些地方的三星级酒店来,还略胜一筹。阳朔当地的风味除了米粉外,主要有漓江啤酒鱼、各色酿菜、清水漓江鱼等,尤其是啤酒鱼,让人回味无穷。

自古以来,名人与名景都有理不断的渊源:孙中山、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曾来过,尼克松、卡特、乔治·布什、克林顿四位美国总统,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等纷沓而至,1996年,李鹏携夫人到阳朔游览,并题字:阳朔——中国旅游名县”。

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_导游欢迎词大全。

榕湖、杉湖原为唐宋时桂州城南护城河,现在湖畔树木婆娑,湖中澄湖碧水,象碧玉镶嵌在市区中心,游人到此不仅能饱览湖光山色,而且可以寻胜访古。

湖心亭在榕湖的湖心岛上,原建于40年代,1979年两次重建,现为一组设计新颖的仿古临水亭廊,由大小两亭及连廊组成。大亭8角、重檐、凌驾水中;小亭4角,单檐尖顶,坐落岸上,以直角形(l)曲廊与大亭相连,总面积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桥衔湖心岛,掩映于湖光翠柳之间,与亭廊构成整体,显出平稳中求变化,临水而有飞动感。

古南门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榕湖北岸。又名榕树门。据载为唐代名将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平定岭南后,在桂林筑置城守新建,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门,距今正1300多年。

黄庭坚系舟处在榕湖北岸,古南门前,榕荫亭侧。崇宁二年(1103)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谪宜州,崇宁三年(1104)经桂林,遍览名山,泊舟此岸。他写的《到桂州》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融进个人的不幸遭遇,也表达了对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学家张知静江府时,在系舟处建榕溪阁,以志怀念。阁久废,1955年在旧址建榕荫亭,其后又立碑其侧,题为黄庭坚系舟处”。

湖西庄在榕湖北路西段。清嘉庆道光间,少司空李宗瀚建为别墅。张维屏《洼游。

日记。

》称,大门临湖,内有小桥流水,过桥有屋,屋后有轩,轩前有园,整座建筑用竹篱围合。李宗瀚住湖东拓园”,今人民礼堂东北侧,湖西庄由其侄李春回掌管。李春回工书精刻,后破落,别墅荒芜。1954年以来,这里建起拥有十几幢风格各异的庭院建筑,成为桂林市第一个接待国家元首级的外事宾馆榕湖饭店。

芙蓉亭在榕湖南路西段,榕湖西南岸边。清代著名桂林画家罗辰曾在此建芙蓉池馆”。1955年建亭,因名芙蓉,亦称葵花亭。198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6柱、6角、单檐、琉璃瓦、攒尖顶亭,高7米,长宽各5.45米,面积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柱间有石栏杆,亭周树茂荫浓,秀色可餐。

阳挢在秀峰、象山两区相衔,榕湖杉湖接合部的水面上。宋名青带桥或永济桥,木质结构,元代毁于火。明改建石桥,解缙书永镇三江”其上。洪武间(1368~1398)桂林城南扩,榕湖杉湖变成内湖,名阳塘,桥因湖改称阳桥。历代多修葺、扩建。1974年扩建成现状:石拱结构,3跨,各5米,全长22.2米;桥面由20米加宽成32米,沥青铺筑,饰以汉白玉雕花栏杆。自古以来,青带桥一带就是商业中心区。据元伯笃鲁丁《阳桥记》载,桥的两侧,商贾所藏宝物、番货,以有易无,日千百计。现在榕杉湖区,市行政机关、商业网点、宾馆环立,这一地带,更成为南北通衢和政治、文化经济、旅游的中心。

朝霞亭在榕湖东侧,湖滨饭店前,簇拥于小叶樟,夹竹桃与翠竹间的一个260多平方米的小岛上。高7米,长宽各4.45米,面积19.8平方米,为6柱、6角、单檐、攒尖顶小亭,3面有石栏桌凳,北面有曲桥通达,是喧闹市区中难得的安宁憩息地。每当日出,霞光满亭,激人奋进,妩媚可亲。

蘑菇亭在杉湖湖心岛上,由一组圆形水榭与3个独立单柱圆形亭子组成,总面积近400平方米,建于1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12层高楼漓江馆顶层俯瞰,湖心岛的平面呈美丽的梅花图案。

补杉亭一名杉湖亭,在杉湖湖心岛上,1955年建,为木结构,以杉树皮盖顶。杉湖畔清代有补杉楼”,是著名桂林诗人朱琦、龙启瑞等登临吟咏之地。补杉亭之名由此而来。亭已废,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

大榕树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门前,为小叶榕,高18.6米,冠幅直径32米。南宋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榕溪阁》: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涪翁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他游桂林时曾系舟树下,证实这棵大树是宋代榕溪阁前两棵榕树中的幸存者,树龄在820xx年以上。今仍枝叶婆娑,浓荫蔽日,成为朝夕与游人共处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荫”。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门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门、城楼,至今仍称榕树门、榕树楼。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七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八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布局精巧、层次分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北古琴台。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

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

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

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

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九

大家想学古琴吗?知道古琴如何弹奏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古琴的右手弹弦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右手的弹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担的。一般说来,大指与中指力度较强,食指与名指较弱。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以指甲肉别之,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劈托以取应声,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半者则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弹弦来说,其强弱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由于古琴有效弦长,振幅广阔,故同样一种弹弦技法,可以弹出极轻柔飘忽的音,同时也可以弹出非常沉重刚烈的音,这全凭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长比较短的乐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变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实际上,古琴弹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着力度差别的。一般说来,大指的托、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见力度,而食指与名指则相对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弹与用甲弹效果又有不同。肉弹所出的音线较粗,甲弹则较细;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较粗者体积大,单位压强小,故以强度胜;较细者体积小,压强大,故以力度胜。古琴演奏时可以根据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选择适当的弹弦技法,其选择的余地相当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会对力度造成影响。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异可以造成力度的变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则有大指与名、中指之区别:用大指则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名、中指则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则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的区别: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音线细而光滑者,其质感密,其力度强;音线粗、松者,其质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细,何强何弱,演奏时也可以根据音乐表现的力度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按弦技法。

古琴发音的张力除了来自左右手的技法与使用的力量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左手运指的速度。一般来说,速度越快便越见力度,反之,则越是松弛。但是,更重要的还取决于速度的变化状态。左手在使用绰、注等技法时,其运指通常是非匀速的,即变速的,它们或者呈减速度状态,或者呈加速度状态。匀速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的,而减速运动和加速运动则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直线形不成张力,只有抛物线(包括反抛物线)才是富有张力的线条。不同的是,抛物线的轨迹是由紧张趋于松弛,而反抛物线的轨迹则是由松弛趋于紧张。趋于紧张者刚健有力度,趋于松弛者则平稳、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张力的音线。古琴在以绰、注方式出音时所形成的轨迹大部分正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因而极富张力。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十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十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十二

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x旅行社的导游员x,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十三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古琴台公园,这个大厅是一组仿真人物像,左右两边有两个半身人物像,分别叫做钟健和钟……,面前是一幅山水景象,中间有两人对坐。左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在抚琴,右侧的布衣青年听的如痴如醉。没错,这就是您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当年的这段佳话就发生在武汉。当时两人弹奏的两首曲子合称“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很广,以至于后来在1977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我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热情友好的心声,它的家乡叫做—大武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悠悠中华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创造了八百年基业,在后期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战国时出现了七个强盛的国家统称战国七雄。当时现在的山西河南一带是晋国,湖北是楚国。两国经常交战,去过湖南岳麓书院的朋友一定记得,在书院门口挂着一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对不对?说的就是楚国也就是湖北湖南人才很多。其实这是经过了篡改的,原来的对联是“惟楚有才,晋实用之”,是说楚国人才济济,但是都跑到北面晋国去做官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是晋国的上大夫,琴、棋、书、画样样娴熟,手中一柄焦尾七弦琴更是价值连城。最让人称奇的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却“曲高和寡”,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有一年得八月中秋,俞伯牙乘船顺汉江而下,路过汉阳,当时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等明天再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得心情也开始变得好起来,有了兴致啊,就走出船舱,远望天际,看着这水天涟涟,周围一片荒芜有没有人烟,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就莫名其妙的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啊。俗话说的.好,弦断处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谈,一问才知道,原来敢情钟子期祖上就是楚国的宫廷乐师,地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响乐团,因为他们家世代出乐师,楚王非常钦佩他们家人才济济,就赐姓“钟”就像七下西洋的郑和一样,是楚王面前的红人,只是后来战乱,家道中落才流落到这里了。那说道为什么要赐姓“钟”呢?中国唐朝有个伟大的文学家王勃,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年少多才可惜英年早逝,27岁就去世。他最有名的作品《滕王阁序》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恐怕没人不知道。同时他还写下了另外一句“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钟鸣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被赐姓“钟”在当时地位是很高的。巧的是钟子期逝世的年纪和王勃同样是27岁。后来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兄弟。临别时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古琴台导游词如何写篇十四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东北部120公里的险关重镇古北口境内,此段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一段偏离原北齐长城基础的明长城,也是至今仍保留代长城原貌的一段古长城。

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构思新颖、形态各异,它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形成一段“奇妙的长城”。

综观司马台长城,可用“险、密、全、巧、奇”五字概括。险:司马台长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筑,蜿蜒曲折,惊险无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有险。天梯是单面墙长城,坡陡墙窄,最窄处不足半米,呈直梯壮沿山体上升,两侧更是陡峭悬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顶端,便是天桥,长不逾百米,宽只有一砖,约4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悬崖绝壁,令人不寒而栗,英雄气短,游客把这儿称作咫尺天涯。虽然名为天桥,但到这里的人们却都说:“过桥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可说是明长城中依山设险,险上加险的最险要地段之一。密:是司马台长城又一特点,两敌楼相距最近仅43.8米,最远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间,若按当时明代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敌楼一座的话,可见此段长城是一例外。全:是指敌楼和城墙的建筑形式奇特多样。从外观来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它们均为空心敌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是按驻军的官衔等级,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分别来建造的。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又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田”字、“井”字;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覆斗顶;就连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还有技艺精湛的雕花花岗岩石门。这是长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司马台长城东段的仙女楼和望京楼就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敌楼,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986米,为空心三眼楼,二层砖石结构。这里视野开阔,隐约可见北京城轮廓,故称望京楼。望京楼头,东观“雾灵积雪”、“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瞧“水库明珠”、壮丽关山,尽收眼底。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树丛中,下部条石合缝,上部磨砖达顶。内部用青砖砌成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顶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网状的八角藻井,四边砌四个砖柱,游人在里面轻轻放歌便能发出悦耳的回音。门券上还有并蒂莲花浮雕,整个敌楼处处给人以精巧、细腻、秀丽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间战争的防御设施,而是一座仙境楼阁。此外、城墙的构造更是匠心独运,富于变化。因地形和军事上的需要,城墙又分为单边墙、双边墙和障墙,有砖砌、石砌及砖石混合砌,城墙上的箭孔疏密也从几十个直到上百个。巧: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而小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一直可以通过所有障墙的射孔,到达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赞叹。由此可以想像昔日戌边将士苦战御敌的战争场面。奇:构筑在溶洞上的长城,洞与城的巧妙组合,在整个明长城中绝无仅有,令人称奇叫绝。

司马台长城虽以山势险陡、长城雄奇为主景,却不乏碧波荡漾、湖光帆影的优美环境,长城角下的鸳鸯湖赋予了这段长城以灵性,清澈的湖水,是由水量充沛、四季凉爽的冷泉和冬季热气喷涌、水温常年在38℃的温泉汇聚而成的,湖水冷暖各半,经东历夏,从不结冰。夏季里荡舟湖上,清风徐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司马台长城不仅有奇丽的风光,亦是一座文化遗产的宝库。今年来,在这段长城上发现了许多长城文物,其中:有石刻“题名碑”,碑上记载着当年修建长城时的情况以及与建城有关的官员的名字,同时这里还发现几处城墙和敌楼上有带戳印文字的砖,上面刻的都是参加修建长城的军队名称和年代,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等等。长城砖上带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长城上也是及为少见。在修复这段长城清基过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当年守城将士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其中有铁炮、石炮、铁镞铁铳、手雷、三眼铳。铁弹丸、火药勺等,还有守城战士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锄头、铁铲、菜刀、铁灯碗等等,以上这些文物很珍贵,它为研究明代长城及明代历史提供了价值很高的事物资料。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司马台长城则是这份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段长城,并满足广大中外游客更好地领略长城的风采,司马台长城景区一手抓文物保护工作,一手抓旅游开发建设,使司马台长城这一世界文化瑰宝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的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长城之最。”

司马台还为游客提供登城隐形索道、游览峡谷索桥、鸳鸯湖上泛舟、游泳、垂钓、住宿、小型会议、山寨野味等服务。6月举办司马台长城国际滑翔节、8月举办文化节、9月举办登城比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