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散步教学反思汇总(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9:19:38 页码:8
2023年散步教学反思汇总(实用16篇)
2023-11-09 19:19:38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一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家庭、亲情、友情的含义,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少年。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整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以“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交流,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感受一家人的互敬互爱,相体谅。

在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诵读《三代》和《北风乍起时》,进一步感受亲情的伟大可贵。

但是,由于课堂内容设计太多,没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美,非常遗憾。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二

《散步》的教学工作已完成,给我留下太多的思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思路。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故事美和情感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行发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因此,《散步》这节课的教学,我围绕着“亲情”展开:整体朗读,感知亲情;合作探究,品析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敞开心扉,抒写亲情。进而设计了“朗读感知”、“品析情感”、“文章回顾”、“创新表达”四个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

(一)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令人满意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2、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

3、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同教师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相当出色。

5、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按照“以小见大”的写法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个别同学存在句式问题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二)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2、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3、“创新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缺少创新的仿写。但不能就此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教学引发的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且行且思且珍惜,我会“以思促教”,让教学因反思更为出色。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三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四

对于亲情,很多学生不太注重,这或许与地方风俗有关,而今天学习《散步》是一篇情浓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来一开始我想《散步》这篇课文应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水平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还是以点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我也思索着是否向以前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所以在这堂课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本。

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

最后,“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堂上上还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把握主题,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通过学习本篇文章,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享受亲情、尊老爱幼,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五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六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促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体现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想通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没和内涵美。例如:

在品读环节中,课文第三段中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到第二个“太迟了”要重读,以此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实这句话中还有对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这句时,学生都重读了“挺”字,像是在喊口号,我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读时虽是重音,但应该轻读。怎样做才是重音轻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我示范朗读一下,读出重音轻读的韵味,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学生作用,更能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在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教学思路: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

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课时设想不太充分,各种情况考虑的不太足,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太好,没能在设想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2.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3.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过很多“错过”但我会认真品味它,尽可能的不让它成为“过错”。针对教学情况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1.紧紧突出课堂主题——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突出了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个小专题”,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助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

2.注意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

切入点使整个朗读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

3.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朗读,不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让学生有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

4.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七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八

线描画《母鸡萝丝去散步》是由绘本为载体挖掘出的美术课,绘本中,每页的画面都精致、美观,线条和装饰图案的排列规律给人带来视觉的美,所以,追随孩子的意愿,生成了第一课时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通过欣赏绘本中的房子、树、动物等画面感知线条图案和色系的排列规律,其中,绘本中的主角狐狸和母鸡的装饰图案给孩子以深刻的印象和探索欲望,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生发第二课时,线描画《狐狸和母鸡》(二)。

活动中,我单独出示了狐狸和母鸡,让幼儿先欣赏了狐狸,并引导孩子说说身上的线条和图案的排列规律,有的幼儿说:“狐狸身上毛好漂亮,有许多长短不同的线条和三角形图案组合排列而成的。”然后我又引导幼儿从图案的规律上观察,孩子们的观察力很明锐,刘一诺小朋友举手说:“老师,你看,狐狸身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一排线条一排三角形、一排线条一排三角形。”我紧接着问:“那你们想用什么图案来帮他装饰呢?”孩子们有的说用波浪线和圆圈,有的说用小点点和小花朵······幼儿想象丰富,各抒己见!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母鸡,通过幼儿观察,发现母鸡身上最有欣赏价值的就是翅膀和尾巴,幼儿观察到图案和线条也是有规律的排列的,他们还发现了除了图案和线条有规律外还有他们的色块也有规律。

最后让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线描和图形来进行装饰狐狸和母鸡,于是,我为幼儿准备了母鸡和各种造型的狐狸让幼儿自主选择绘画。

活动改进策略一:当幼儿发现了母鸡除了图案和线条有规律外还有他们的色块也有规律时,我就在活动开始部分时我把狐狸和母鸡同时出示,让幼儿同时去观察两个动物的图案和装饰规律,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就是让幼儿知道他们都是有规律的排列装饰,而且都有同向排列和反向排列的图案,比如:狐狸身尾巴上的毛是反向排列的,母鸡翅膀上、尾巴上的羽毛也是反向排列的等。这样进行比较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又能够促使幼儿的线条、图案和装饰技巧更能得到认知与发展。

活动改进策略二: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有排列规律的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用爱心、有的用波浪线、还有用花型等来装饰,我还发现选择装饰狐狸的幼儿比较多,而母鸡则选择的比较少,所以大家商讨,觉得这节课还可以延伸到下节课专为母鸡来设计颜色的装饰,使母鸡更鲜活、形象,让孩子不再局限于线描画又避免了课的思路不明确而感到乱,应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挖掘狐狸身上的装饰,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想象、探索。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九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歌颂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其过程,就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本次课堂教学比赛,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篇文章。

一节课的教学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文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的诗意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亲情之美。并在赏析句子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此外,散文的教学朗读不可缺少,只有让学生读、悟,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来。具体的授课过程及反思如下:

通过聊天导入新课之后,我的做法是首先由我来配乐朗读课文。伴随着优美、和谐的乐曲,再加上我深情的朗读,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悟其中的内容,看看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一个怎样的家庭。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渲染一种和谐的氛围,把学生融入到这浓浓的家庭亲情当中去。听读之后,学生们都畅所欲言,谈及自己的感受,也能够概括出文中所描写的事件。但感到不足的地方是给学生感悟的时间还不够。

这篇文章除了叙述事件以外,还有对景物进行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和背景。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针对景色描写提出质疑,有的同学甚至能提到:“本文不是写散步一事吗,为什么要写景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句子进行分析,提示要抓住一些词语来加以分析,如“熬、铺、生命”等,从而让学生理解到,作者不仅是写景,更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授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整个散步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请用下列的句式来阐述。(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我认为做得最好,因为从这句话中可看出。

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作讨论,不管是哪个人物,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够找到相关的人物刻画的语句来说明,即回到了文本,又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即从一家人的具体表现中体现了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小事到反映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小事让你感受到亲情的所在。”一是想要让学生体验亲情,二是想要让学生留意生活当中的小事,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觉得不足之处是,如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把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开式会更好,这样既能做到读,又能做到练。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可许的地方,但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的朗读不够,字词的落实不到位,还有阅读教学中,我们往住只注重读和理解,而忽略了课堂的练笔,没有做到读写相结合。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十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因此,我想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投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洗脚》,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十一

《散步》是一篇溢满了浓浓的亲情的文章,作者笔下一家四口的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如春阳般暖透人心。准备这堂课前,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能通过这篇文章触碰到孩子内心的柔软,让他们在品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和亲情的温暖,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去爱自己的亲人,让亲情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上完这堂课,我想我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我选择了在自己的班——七04班,虽然4班是平行班,孩子们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放弃他们,我也相信平日里这群善良灵气的孩子在我的语文课上是自信的、优秀的,哪怕是公开课。

4班的孩子跟所有初一的学生一样,已经基本上有了通过解读文章内容来感知文章情感的能力,但是由于年龄和身心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大部分孩子都比较爱闹,静不下来,性情上也不可避免的被家长宠坏了,被这个社会的冷漠影响了,再加上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离异家庭子女,许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于是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出了许多冷漠和自私。所以,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通过品读文章的语言,品析文章对人物的塑造等来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感受爱和亲情的温度。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细节有深刻的体会,能够对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堂课中,我除了在启发学生品析文章的细节内容时进行了适度一些适度讲解,同时也穿插了一些我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受,随机讲了一些身边的例子和故事。这堂课我也设计了许多“读”的环节,无论是我的范读、品读,还是学生的朗读,动情或稚嫩萦绕了整个课堂。用读来加深记忆,用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用读来让学生把握内容和感情,用读来营造氛围、升华情感……当情感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他们用他们热烈的探讨,稚嫩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感动和爱时,整个课堂都暖了。

下课的时候,我看到几个小丫头的眼眶红了,我笑了,因为我知道她们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堂课还是不尽完美的:音响突然的不给力,再加上讲公开课的次数不多,所以我还是没有放得很开,表现力也不够,课堂环节的设计也还需要完善,对孩子们思维的启发和深挖还要下工夫等等。虽然不够完美,但是这一切过去了的都成为了我教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用郎老师赠予我的话来说就是,遗憾也是一种美丽。我想,正因为有遗憾,以后才会更想好好地教好我爱的语文,教给我爱的孩子们文字的温度。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十二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优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语言隽永,但又情意浓浓。主要通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经过,表达了浓浓亲情以及强烈的生活责任感。文章虽只有580字,读来却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选择对象。

打算上《散步》一课时,其实一直在犹豫:那么多人上过这篇课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几年前作为公开课上过,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单元提示及课文,课文文字较少,且内容简单,编者的要求也不高。当我读到课后练习题时,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一共设置了三道题目:一是为课文该换标题,意在把握课文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是比较阅读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围绕三个题目来设计教学呢?针对三个题目我设置了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三个教学环节,后来,我又加入读出感悟的环节,作为前三个环节的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这节课我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让学生带课本进教室,更不准带教辅资料,只准带新华字典、笔、本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运工。把资料书上别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书上,然后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做法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是极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懒,不是手脚懒,而是大脑懒,不愿多用脑,倒是愿意动手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朗读、写作、交流表达等等,都需要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来训练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七年级的小孩毕竟还小,()思维、表达的能力还有限。虽然分析肤浅,但有真意;表达生涩,但有真情。我相信,通过长期的熏陶、训练,他们的阅读、表达、思考、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纵观整节课,最大的失误应该是似乎与课改的距离很远,严格的说教学的理念距离课改不远,但形式却远离了轨道,这也是我上语文课的最大痛苦。如何把自己教学的理念和课改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现在课堂教学很流行一个词语:高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也许很多人都没有科学的答案。市教科所沈老师来我校调研时,我特意请教了这个问题,他说高效的课堂不是指你的课堂容量有多大,不是学生做对了多少题,而应该指学生思维的容量有多大。他说,他也不能做出多么完整的科学的解释。但他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否则,无论多热闹的课题,学生的收获都不大。

语文教学永无止境,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课上的非常好,我感觉他的教学之路会越来越窄,因为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我一直认为我是语文教学道路上一名学习者、探索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事们,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共同成长。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十三

对于亲情,很多洋浦的学生不太注重,这或许与地方风俗有关,而今天学习《散步》是一篇情浓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来一开始我想《散步》这篇课文应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水平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还是以点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我也思索着是否向以前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所以在这堂课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堂上上还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把握主题,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通过学习本篇文章,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享受亲情、尊老爱幼,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十四

这次开市级公开课,从备课到摩课再到最后上课,整个过程我领悟了很多,应该说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很高兴地知道了以后要怎么来设计一堂课的环节,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更好地设计板书等等。

1.思路清晰,声音清亮。整堂课上下来比较顺。

2.板书设计新颖,以爱心来串起一家人。以后的课堂我也应多这样。

3.比较阅读的教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两篇文章一起比较,也更容易得出一些写作的方法。由此迁移到写作指导上,较为自然。

4.学生听课很认真,配合度较高。

5.歌唱家人间温馨幸福的音乐,带动了课堂的气氛。

6.预设目标都有完成,时间的把握比较准确。

7.最后让学生把课文带回去与家长一起品读,这是临时起意,是比较好的一个想法。与家长一起阅读,可能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体会。

1.两篇文章在进行对比时,没有做比较阅读前指导,结束后也没有归纳。这类比较阅读之前做过好几次,我以为学生都掌握了方法,就没有再指导归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复绕圈,说明阅读前的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环节设计较多,以致在比较阅读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做到深入挖掘文本。

3.细节描写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没有很好地区分,混为一谈了。

4.环节衔接紧凑,整节课都在老师的把控之中。这在以前我的理解中是好的,而开课后,我意识到这同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当放开胆让学生自由地去解读、去发挥。作为公开课,我还不敢这样尝试,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多一些这种尝试,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5.环节间的过渡性语句比较生硬,这个可能是我的弱项,我得在这方面多花功夫,争取做得更好。

6.最后的朗读是临时加上去的,所以音乐没配好。我应该在课前考虑到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后要注意。

7.在讲完本课标题的好处后,应归纳下标题设置的好处,跟考题结合起来。

最后感谢各位来听评课的老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以后我一定会在教学上更多用心,争取在语文教学中少些遗憾!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十五

语文教学,落入窠臼。每个语文教师既怕又无可奈何。

交给学生,会怎么样呢?

授课之前,文本读了三四遍,参照参考书,教案,几趟下来,头脑愈加昏沉,知识点越积越多,教授课程并没有增加自信,它们在大脑里形成一股乱流,找不出头绪。

参考书中一篇朗读的教学实录给了我灵感,看着满满厚厚的教案与教材,各式解读与知识点,我选择我不做一个只传授与填鸭的传声筒。

从朗读开始。

整个七年级课文从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教参一直强调朗读。言为心声,朗读是再创造,相信每一个能够认真朗读的孩子。

从早自习开始,我有意无意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不要求孩子们背诵,我发现只要是要求背诵,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加快语速,跑马观花,他们根本没有心思细细体味语言,欣赏文本,而是被迫进训练场,进行竞技比赛。

如今早自习,二十分钟不再是学生随意朗读。很多时候早自习被白白浪费掉了,我们选择让孩子自习,他们往往并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非一日之功。教育功利化的时代,精致利已主义盛行,学校是最后一方净土,当教师的永远要守护好这片家园。

如今我会尝试帮他们定树立目标,一刻钟之后检测。走进学生,争取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在我面前朗读一次,增强他们信心,教授他们朗读技巧。

到了这堂课,我心里有了底气。

上课前,我让孩子们随意朗读几分钟,将整篇文章读顺读通畅。读完之后,我不进行先入为主的导语绑架,只有一个问题:

同学们,这篇文章有一个词语,是整篇文章的内核,或是文章的灵魂,大家适着找找吧?

我的要求是,不论你找出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并找出证据。

孩子们高兴极了,纷纷拿起笔重新阅读起来。这个时候,我想即便找不出,也不打紧,能够沉浸在阅读中也是最大的收获。

不一会儿,有些同学开始举手,我示意他们站起来回答。

a说“生命”,(这个小家伙特别激灵,每次总能给人出乎意料的答案。)为了鼓励他们的自信心,我态度中立。

我说:“很好,请你找出理由哦!”

a点点头,先坐了下来。

b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的不是一个词语,而是好几个。”他试探着问我。我说:“当然可以。”

他说:“老了”、”挺不住“、“熬”……。

同学们听他这一说,都大笑起来。

c说:“责任,孝顺……”

同学们还是有笑,他们既表示认可,又觉得好像不够。

他们在等,习惯性的等待我给予他们肯定。

我让他们继续思考理由,而不是轻意决定谁对谁错。

a再次站起来罗列他的理由,诸如环境描写段落——”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他说这一切都是生命的象征,而他母亲的衰老正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大自然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

他的理由,同学们纷纷鼓掌给予肯定。

其它同学有赞同c的”责任、孝顺“关键词的也纷纷起来回答。

如——“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及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们又附和这个说法,觉得有道理。

大家一致认为,作品既有生命的领悟,又说责任的韵味。

至此,我觉得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差不多了,而我要做的是规范他们的语言表达,尝试赏析文本。而这些是参考书具备的内容。

一篇文章教法多样,知识点永远抠不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能够让孩子们深入阅读,给他们领悟的空间,这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散步教学反思汇总篇十六

《散步》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侧面,生动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情感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篇散文,内容也很简单,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方向,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体现一课一得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篇课文,我从《子路孝母》《孟母三迁》两个故事导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课文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主人物是谁?

2、文中散步的季节、地点?

3、一家人为什么散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事情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

四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明白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课文中有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但同时回归一个主题—浓浓的亲情。整体感悟环节,让学生明白散文的写法、特点,体现我们一课一得的研究理念,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第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做到了知识的深化延伸。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他的背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这一问题,七年级的学生要回答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第二个板块,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探讨未知的问题。经过讨论合作,还是解决了问题,只是学生表达欠佳,由老师稍做点拨、总结即可。依托板块式教学,让学生明白两个知识点,那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及细节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这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体现一课一得。

第三个板块,主要让学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所得知识,达到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学习本文写作手法,回家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并写出来。

依托板块式教学,实现一课一得的教研理论,在本节课,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思路清晰,知识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我认为很好。在下来的课题深入研究中,我会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