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古道西风散文简短(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1:22:32 页码:9
2023年古道西风散文简短(大全12篇)
2023-11-24 11:22:32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先确定总结的目的和受众,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字表达。此次总结范文的收集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总结的技巧。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一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这个不知说起过多次却一直没能如愿光顾过的地方——传说中的茶马古道。

不要问是哪一条古道,不要追寻是哪里的茶,哪里的马,哪里的山间铃响,哪里的山民牵马跋涉,周而复始,辛此不疲……只须晓得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够了:中国。

这里,虽然没有耸入云天的崇山峻岭,没有雪浪奔涌的大江大河,也没有黄沙无边落日熔金的茫茫大漠,可就是那一道道高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丘陵土包,一泓泓曲曲折折潺潺淙淙的山涧清溪,一丛丛疏疏密密郁郁葱葱的树木芳草,还有那方被绿色植物不均衡手法切割得时大时小时宽时窄的湛蓝天空,娴雅轻盈漂浮其上的洁白云朵,让我们的目光迷恋了,继而迷失了。我敢说,这里虽不是罗布泊,更不是百慕大三角,可一时半会间,也足以令徐霞客们踟蹰半天找不着北。

马非一色,枣红的,棕黄的,深紫的,油黑的……应有尽有,就是没有雪白的,曹植的“白马饰金羁”,从来就是用来“连翩西北驰”,“扬声沙漠陲”的。这里没有大西北一望无垠的辽阔原野,也没有英姿雄发“长驱蹈匈奴”的骑手、骑士,更没有风流倜傥“潇洒送日月”的王子,诚然,戏文里的“白马王子”对于马帮的贩夫走卒来说,无异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荒诞传说。是的,这些毛色不一的马匹一点也不剽悍,大都是马瘦毛长的那种,可看似羸弱瘦小的脊梁却驮载着一袋袋方方正正的黑茶砖,埋头行走在泥泞的崎岖山路上,一步一个蹄印,没有主人的口令,绝不停歇。

我分明看到,这些历史的驽马,负载着沉重的茶砖和主人生金的期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着同样的驿路,路上的每一道沟沟坎坎,每一处凹凹凸凸,甚至每一粒小石子、道旁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棵小草,都深深烙印在它们的脑干上,偶尔闭闭眼打打盹,它们也照走不误,绝无闪失。多年一贯制的驿路啊,能不老马识途?连小马也很快识途了。

识途,自然减轻了马帮人力的投入,可减负不了它自身的辛劳。不必说夏天在道上那般汗水淋漓,就算是寒冬遭遇风雪,负重爬山的征程中,它们也仍然沁出汗珠,如岑参边塞诗“马毛带雪汗气蒸”。热汗流尽了,脊背上的白雪化了。风刀霜剑无止无休割下去,终而至于割开浅浅的裂痕,流出的不再是热汗,而是鲜血,不仅仅是鲜血,更有对主人的忠诚。

忠诚,负在脊梁上,也裹在铁蹄里,一记记踏下去,泥泞驿路上立马显影出一行行铿锵的诗。而今,沧桑的厚土叠加着,现代运输业的滚滚巨轮碾压着,寻根旅游的时尚热流奔涌着,可我的眼里,那铿锵的诗行是盖不住、压不灭也涌不走的,在我朦胧的视野里,一字一词一个个韵脚,依然闪烁着历史的灵光。

一匹现实的马站在我身边,一声长嘶把我从历史的灵光里牵出。好几匹同样现实的马也站在我的同伴们身边,还有牵马拽镫的汉子恭候在侧,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今天是来骑马“时尚”一把,或者说是把自个儿当做茶砖,夹在马背上体验茶马古道颠簸味儿的,而不是来替“历史的马”发什么思古之幽情的。

上马,开步。虽不很习惯,可毕竟有专人牵着马,一路伺候着,倒也无所顾忌,坐在马鞍上,好像回到孩提时代,在摇篮里轻轻颠簸着。一路观景,好不惬意。只见蓝天白云,山水相依,山随水绕,水润山峦,远山不断地拉成近山,树木苍苍翠翠深深浅浅缓缓退向远方,退向目力所不及之处……端的是一幅又一幅青绿山水画,裹着我们这不伦不类的当代马帮,裹着如一袋茶砖的我,在太阳硕大的镜头里连缀成一部记录片。

不过,“纪录片”很快就晃动起来,而且愈来愈激烈地晃动。是越来越崎岖的小路操纵着这晃动。马儿爬坡、下坡,带来剧烈的颠簸感,一心要做一袋茶砖的我,渐渐觉得欲做茶砖而不得,就像堂吉诃德的跟班潘丘被人裹在毯子里抛上抛下。身在“纪录片”的小伙伴们,都成了这“喜剧片”嘲谑的对象,不自觉地惊呼起来,更有几个女同胞的尖叫声让人听来有刺破青天的感觉,幸亏马鞍上的铁扶手做得很牢靠,紧紧抓着,用手,还用尖叫。有人甚至不惜动用吃奶的力气来抓着,才不至于在意念中从马背上滚落下来。

我也有点紧张,但由于之前有一次平坦路面上骑马的经历,过了一会儿就适应了,任随我那匹枣红色的八龄壮马怎么折腾(当然,事实上,这马是很听话的,根本没有任何折腾之意,更不会有把马上的人甩下来的主观能动性),我抚着马鬃,扶着扶手,身随马背的晃动,在晃动中竟然感觉到一种有如真正茶砖般的别样的稳定,是以心中一点不慌乱,任由马儿或攀上或攀下地翻着那不甚规整的泥石“羊肠”,不说骑术初成安如泰山,也算有点茶砖范儿不晓得害怕的懵懂骑士了。

事实证明这些马匹选择道路的本事是很高强的,无论怎么险峻的,它是不会失落前蹄的。它一般都会紧靠里面一边择路而行,主要是选择蹄子能挖下去的泥路,哪怕是有石板台阶,但它宁愿选择仅仅只有马蹄宽的狭窄泥浆来置放蹄子,所以不时溅起很高的泥水,要是速度快一点,保不成就是电影里溅泥扬尘的镜头呢。

坐在马背上久了,两条腿显得很是沉重,有酸痛感,我这匹枣红马上,不知主人安放了一件什么“暗器”与马鞍相连,不时刮在我小腿肚上,稍有点疼痛。但骑马赶路要紧,我顾不上检查是怎么回事,继续奋然而前行。后来下马一看,才发现铁器恪人的原因是一块扁铁的棱面不怎么圆滑所致。让那随行的汉子给处理了一下,稍微好了一些便继续上路。

再上征程,路况如故,可我的“骑况”却大为改观。看着前边那位汉子仍然那么敬业地牵着缰绳,连忙要过来,自己驾驭这识途老马。汉子时而在前时而在后紧紧相随。我让他别跟着了,我又不会扬鞭跃马飞跃万重山在古道上蒸发,凭我这糟糕骑术,能在青天白日下,在你眼皮底下,如此明目张胆盗走你的宝马,这可能吗?你不如就地休息一两个钟头,待我返回时再来相跟、收马。当然我也只是带些揶揄味地这么一说,可他当真了,连说不行不行,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这下我可乐了,还真有怕我盗马的?这人可不经逗啊。

我还没笑出声来,他的“万一”就兜底了:要是驾驭不住,从马上摔下来,哪怕只是受点皮外伤,也可能要摔碎他的饭碗。

这下轮到我啼笑皆非了。为保他的饭碗计,我让他当甩手掌柜,在后面跟着就是,也不用一步不落,只要不迷失在他视线之外就成。

骑行到一处相对平缓的路段,我有点忘乎所以了,压根儿不把自个儿当茶砖了,而是发挥骑士的主观能动性,左手抖了抖缰绳,右手作扬鞭状,在老马侧腹上拍了拍,它颇有默契地加快了步伐,我感觉是一路小跑了(其实也还只是走),心中好不得意,崎岖驿路上我居然纵马驰骋,好不过瘾。

汉子打趣我说,你一个男子汉,叫什么叫?还不如茶砖镇定呢。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二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住租金最低廉的房子,靠卖煤球为生,生活清贫,家无余物。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天给自己定的生活费标准仅仅一元钱。他已经年过古稀,但依然劳作不辍自食其力。他就是这样节俭苛刻近乎吝啬的人。当他从邻居家的电视上听到四川发生大地震之后,毅然拿出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一万多元血汗钱给地震灾区捐款。这样一位让无数中国人感动不已的人物叫做陆松芳。

陆松芳老人不懂网络是什么玩艺,不知炒作是什么东东。他早已经过了追名逐利的年龄。他没有想过要得到怎样的回报。他出于本能的善良的内心觉得自己应该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应该向灾难中挣扎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给那些家园破损,心灵蒙尘,身体受伤的人们传递一些坚强的力量。于是他慷慨解囊,以78岁的高龄和克己节俭的生活作风,把自己多年卖煤球的积蓄捐了出去。陆松芳的事迹一度被网友热情传颂且成为网络“红人”和央视“2008感动中国”候选人,这是老人始料不及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有钱就是爷的时代,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陆松芳老人的那份古道热肠。我们的民族从来就不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修桥铺路,捐资助教,扶贫济困,施粥舍药,这是古人奉行的善良者的信条。而现如今,物欲的诱惑,金钱的腐蚀,权力的肆虐让很多人迷失了道德的方向,一脉相承的古道热肠也因为异化了的道德取向而有逐渐被淡化的倾向。陆松芳老人无疑是我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榜样,他的善举传递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份爱心,更是中华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的道德感召。

在灾难面前,一个拥资上亿元的企业老总拿出百万、千万的巨款来捐赠灾区,值得人们钦佩,而一个平民竭尽所有拿出自己赖以为生的“棺材本”来,则更值得人们敬仰。陆松芳无疑属于后者。他的义行善举是匡正社会不良风气的一剂良药,是挽救道德免于堕落的无形力量,是现实生活中“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经典诠释。感动还来源于他不求回报,心底无私的纯洁心灵。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和谐社会需要千千万万陆松芳似的人来建设。我们看到,灾难面前人们那种自发的为灾区出钱出力,不计回报的人们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志愿者队伍正在蓬勃壮大。在抗震抢险的第一线,在北京奥运会的大舞台,在每一个城市和乡村的角落,活跃着一个个只管付出,不问回报的志愿者。他们已经成为中华美德的传承者。

在爱的力量的引导下,一定有更多的人会自觉自愿伸出双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绵延不断,让美德代代相传。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三

在我的家乡,因为一条溪的名字,西风吹来也瘦。

瘦的还不只是西风,还有溪流,因为树的枯竭连山脊也瘦。

这当然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我因母亲残病而辍学,就像一粒风干的草籽,又飘落到古道溪。从此我瘦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犁铧,跟在牛的身后,开始翻耕瘦瘦的稻田。因为不甘沉沦,我不希望自己心灵也瘦,于是爱上了写作。

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的日子不再瘦如西风。到了春天,翻过一个叫冬的季节,我听见了破冰的声响,那是大地解冻的声音。我从那条古道走出来,去了镇政府。那时候桂塘还不是镇,只是个乡,我有幸成为驻村的一员,我与农民之间似乎有了一层隔膜。虽然那时我还未褪去农民的外壳,我觉得那些日子似乎也很瘦。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一个基层干部与农民之间,似乎总有那么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我在反省自己,我不想披上干部的外衣连良知也瘦,那是我所不愿看到的。随后我去当了管水员,看上去应该是件美差,那个管理处在一个中型水库里,四周是高大茂密的树,和蓝天倒影在碧水里,与人世间似乎也有了一层隔膜。但我不再觉得日子也瘦,瘦的只是那些倒映在水中的事物。为此,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我的心灵已不再平静,因为我的爱情依然是瘦瘦的,就像冬天的树枝,试图萌芽。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那些丰盈的日子。

那个美丽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吹来的秋风虽然瘦瘦的,树枝上却结满了硕果。我完成了人生的一个转变,由一个单身汉变成了男人,再变成一个父亲。那些瘦瘦的日子不见了,我的生活日渐丰满。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告别那枯干的生活。天道酬勤,我终于如蝉又完成了一次蜕变。透明的壳再无法包裹我的梦想。我由一个企业职工又变成了个吃皇粮的人。然而不堪回首的是,我因蹉跎了太多的岁月,我已不再满足那些瘦瘦的.日子。一灯如豆,我于是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开始耕耘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那是我心灵的感悟。

虽然我依旧是清贫的,但我的日子不再瘦了,那些吹过田园的秋风不再瘦,山水不再瘦,心灵也不再瘦。这个世道人心更不能瘦——我想人类的良知总有发现的时候。

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共收入本人散文作品49篇。这些文字大多是我在基层工作、生活期间断断续续写的,作品拙朴、稚嫩,但却透着泥土的芬芳,它关乎的是草根们的生存状态——悲与喜,苦与乐,以及它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该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得力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县老科协的大力支持。另有彭梁心、曾祥辉、刘昌儒、梁厚能诸位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图片,在此一并感谢!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四

在家听王菲的《打错了》,不经意间听到了玛格烈特这个名字,不由联想到《茶花女》中的同名人物。

玛格烈特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主角――说是最喜欢的,亦不为过。我酷爱她那自一由而奔放的灵魂,无数权贵为之倾倒,她却只顺从自己的心。这样的骄傲,实在使人为之心折,不愧为风尘中一等一的奇女子。

但如果故事止于此,那也就罢了,不过另一个杜十娘而已。真正打动我的,却是玛格烈特的妥协。她不愿为了自己向这个污浊的世界妥协,却为了阿尔芒,一次又一次的.,低下了高贵的头颅。直到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先生,你相信我爱你的儿子吗?”

“相信的。”

“相信这是一种无私的爱情吗?”

“是的。”

“我曾经把这种爱情看做我生命的希望,梦想和安慰。你相信吗?”

“完全相信。”

“那么先生,就像吻你女儿那样吻我吧,我向你发誓。这个我所得到的唯一真正纯洁的吻会给我战胜爱情的力量,一星期之内,你儿子就会回到你的身边,他可能会难受一个时期,但他从此就得救了。”

每每读到这一段,我都忍不住黯然泪下。我知道,爱得太深会使人舍不得,这也是我正在经历的。可我真的不知道,需要多深的爱。才能使人舍得。这是真正的――至情至性*。

相形之下,阿尔芒对玛格烈特的感情,较之那些只想得到她肉一体的纨绔们,固然要纯洁很多。比起玛格烈特给予他的回报,却不值一哂。一开始时,他只在意自己那可笑的自尊,却不顾及玛格丽特的苦楚。及至后来,他又只知及时行乐,刻意回避为自己与玛格烈特的一生早做打算。等到局面不可收拾时,他却不肯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及时放手。使玛格烈特只能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完成对他的救赎。待到最后,玛格烈特一缕香魂回归天际时,他的那番惺惺作态更是使人只觉面目可憎。

佛说,一切苦难,都起于执着。但既然没有那大智慧,跳出这三界六道,与其患得患失,不若疯魔个彻底,沦落个干脆。学学玛格烈特,爱得悲壮,爱得惨烈。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五

一条古道,伸向历史的深处。我想起了荆棘路上铺满飘雪的沧桑。读懂古道,等于读懂了一部厚厚的历史。古道是岁月留下的一条长长的印痕。红色的骏马,扬起诗歌的语言,凹凹凸凸的路,平平仄仄的风,唱响诗人的笔。古道不仅通向远古,它的触须,深入一匹瘦马的内心,探询亘古的乡愁。古道是留在恋人心中的一条长长的飘带,满怀感情的语言,在车轮中呓语。

古道醉了,青苔绿了;古道笑了,鲜花开了。

古道是一条河,映出太阳与云霓,折射出悲欢离合的爱情。在这条河里,我自由来往,是一条无拘无束的鱼儿。古道是一条涌起在大地的藤蔓,铺满大地。古道是诗人留下的叹息,冗长无奈的叹息。诗人呀,就是古道上沉重旋律中的一串音符,就是铺满黑色的长长历史画卷上的一笔狼毫!

古道,在季节里留下一个长长的疑问,西风无语!

西风。

一声雁叫,送来凛冽西风。是谁横刀立马,意欲力劈秋色?

田野的蟋蟀移居屋内,朝北的窗户也被泥巴堵塞。西风独自在门外怒吼,往日无孔不入,而今却步步退却。

日子一天深似一天,西风愈演愈烈。他一掌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衫,深邃的目光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隐隐有春的号角在响。他重新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炽热的光芒!

瘦马。

你从马致远的小令中嗒嗒而来,惊飞了一个个安逸的梦。那荒草,铺展了遥远的历史,让我与你在今天不期而遇。你在追赶什么/?一种姿势,始终不肯放弃,一拐一瘸也不停留。心呢,是否已被风雨侵透?来路已成苍茫,前途也是漫漫。

你是从哪个驿站出发?唯一的方向竟成为了无法挽回的错位。从此,那生硬的公文,抑或是温情的家书,便成了远没有下文的悬疑。你是哪位战神的铁骑?一羽冷箭,使你丧失了英雄的气质。人生溃败让你无法回归生命的本真。你是一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落者,还是一个激昂的勇士奔驰在时间的前沿?你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己的孤独。你的记忆里有着春天的明媚,桃花艳丽。它的前方,响彻一生的呼唤,那是你一生丰盈的属望。

你走在一幅秋风吹落夕阳的怅惘里,同样干瘦的旅人,忍不住一声长啸。

古道空旷,寂静无声!

……。

这首诗是古代有名的马致远写的著名的思念家乡的诗。

夕阳已落下,我这个浪迹天下的旋人,不禁又起了思乡思亲的情感,不由得肝肠俱断。

我继续驮在马上前进,希望能早日见到亲人,这样我才能好好过上安定的生活。我慢慢地,带着忧愁的情感向家乡的路程踏进。

每个人都会思念家乡,我也不例外。自从我来到周南求学,我才知道,没有爸爸和妈妈,我根本不能自理。我只能依赖他们,不能自理更生,所以,我也很想念他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正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都是一样,都是一样思念家人,想念父母。这句诗是说:“我自己一个人在异地,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是外地人,每到了中秋节的时候,别人都会回家和父母团圆,而就我一个人还在异地,我十分想念父母,十分牵挂他们。自己在异地,。没法看到家人,很牵挂,很想念。

思乡之情在我耳边不断响起,我顿时感觉对思念家乡是如此深厚,我不得不承认,家乡是我们最好的地方,最思念的地方,最珍贵的地方!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六

17岁那年,她就开始她的打工生涯,家里的生活压力迫使她放弃学业。

她的名字叫王小花,生活在农村,起一个农村的名字。她家四兄妹,她最大,家里还有个比她小四岁的弟弟,另外两个妹妹还在读小学。

父母以农业为生,家里因为多生两个孩子,每超生一个孩子罚款三万,那最小的两个妹妹便相当于花钱买的。

从她上高中以来,她就差不多要退学了。若有个星期没生活费了就不能去读书,在家帮忙做农活,等她爸爸有钱了又拿去读书,坐车去县城上高中。

小花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在全班前十名以内,可惜,在家里超生款和弟弟妹妹们上学花费的前提下,她,却再也不能读书了。作为懂事的孩子,坚持放弃了自己的高中梦,大学梦。她,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打工。

她的第一站,便是热闹的广东,和几个当地的姐妹,进广东闯荡,在一个电子厂安顿了下来,过着每天10个小时的劳动,再加上加班,很累,理应得到该得的报酬,可恨那厂竟然是个,扣掉了大半薪水,一个月,仅仅只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向家里寄钱回家的梦,在半年里是无望。

出来半年,她依旧在那家班,小花她对姐妹们说,先稳定下来再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她姐妹们受不了这种枯燥的生活,于是,离开了那个地方,只有小花一个陌生的女孩在那儿。

陆续工作有了好转,小花向家里寄块钱回家,虽然这不能明显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但是,给一点帮助就是一点帮助吧。

曾经厂里的朋友们问她:“小花,你恨不恨她爸妈呢,多多生些孩子,苦了你呢,不然你也是个大学坯子呢。”小花笑笑,回答说:“恨有什么用呢,多个兄弟姐妹也好,只是苦了父母,命运,说不清楚呢。”

离家过第一个年的她,放了几天假,那时候已经离职,准备过完年去找新工作,于是,无依无靠的她只能租个房间,她又买许多她爱吃的东西,在宿舍,一个人过起了孤独的年。

那时候家里没用电话,她很想和家人通个电话,报个平安,可是,这一切都是奢望。

过完年,小花联系上她以前一起上班的女孩,她在浙江,让小花过去上班,她负责给她安排工作,小花答应了,高高兴兴过去。

可惜过去了空高兴一场,那家工厂又不差员工了,以致她和她姐妹差点闹翻脸,后来小花主动道歉,算是了解这桩事。

小花自己在浙江进了个服装厂,活很轻松,但工资不高,除去生活费所剩无几,给家里弟弟考上高中的钱打回了家,然后她去了上海。

一路奔波,年龄18岁的小花,却是经历过这些特殊的经历,很多孩子正生活摇篮里,过着饭来张开,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小花也有梦想,她希望自己考上大学,可这个梦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第二个梦想那便是要让弟弟妹妹们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辍学。她正在为第二个梦想努力。

繁华的大城市,小花遇到自己生命中该遇到的人,她恋爱了。

生活在甜蜜中的她,并没有忘记家里的负担,父亲没文化不能外出打工,只能以农业为生,母亲更是以农业为生,可家里的弟弟妹妹,正是困难时刻,可他们不能辍学。

后来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对方嫌弃她把钱看得太死,不懂得花费享受。她隐瞒自己的身世,和她男朋友分手了,从在外来没有哭过的她,深深的哭了好几个晚上,伤痛了好一阵子。

从此,她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天长地久,誓言并不可靠。

放下感情,小花依旧生活得很开心,在公司里,人人都喜爱她,年龄小的孩子,每个人都拿她当宝,公司聚会等活动,便把她带去,可是看见那些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司后待遇非常好,突然的发现,让她对家的父母有些埋怨。

小花想,父母害了自己,更害了弟弟妹妹。如果没有后来的两个妹妹,也就不会罚超生款,自己也就不会辍学,那么自己也可能是一名大学生了吧,就等毕业后自信满满的进入大公司上班了。父母害了弟弟妹妹,生他们下来,却是让他们受苦,以后他们的读书,还不知道要多少钱才能完成,说不定又会辍学,真是害人不浅呢。

小花有时候真的对父母有些生气,但出于内心里的孝顺,她还是放下架子,依旧给家里寄钱,供第妹们读书,能支持多少算多少吧,谁让自己在兄弟姐妹们里面为长呢。

上海繁华的大城市,工资高,可是消费更高,于是在那里待上一年,她就北上,去往北京。

京都果然是京都,毕竟帝王生长的地方,气派那是不可言喻的。她曾经的大学梦便是考上这里的学校,可惜这个梦要由她弟弟妹妹们帮忙实现了。前段时间给弟弟寄了封信,让他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才不辜负父母和当姐姐的幸苦。可不知道他听得进去听不进去,书信寄回家,没有消息,钱寄回家,也没有消息,他们,似乎早已忘记小花了。

这才两三年的时间,却是这般变化,小花的心,一直冷的。舍不得买条好点的牛仔裤,往往是两条廉价的休闲裤子换着穿,衣服也少得可怜,只够换洗。小花想法很单纯,行李少,好走路,衣服够穿就好,和大多数女孩相比,她,走朴素路线。

她只想给家里分担一点责任,为了爸妈的辛劳,她主动退学,为家里的弟妹们着想,外出上班赚钱寄回家,是不应图回报的。

小花在北京过了她人生的地二十二个生日,这一年,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人是朴素的面,眼睛却不失清明,心也饱经忧伤。

她没有给自己准备什么,女子当嫁的年龄,是该为自己准备点什么了,她想为自己的将来积点蓄,可是想到家里的.困难,弟弟马上就要高考了,妹妹也要上初中了。想到这些,心里便会觉得乱如麻,想要把剪刀,把心里的乱麻通通剪断,好让自己好受一点。

这些年不曾收到过家里的电话,书信,当时小花觉得没有什么,毕竟通讯不便是其一,再者,对于书信,弟弟妹妹们也写不惯,也就作罢。可是后来便觉得事情蹊跷,他们明明知道小花的电话联系方式,可不曾打过一个电话,弟弟在县城读书,公用电话厅到处都是。

弟弟高考过后,小花收到了一条短信,内容是:“姐,我考上大学了,你不会回家了吧?”看见这样的短信,小花知道,这是他弟弟考上了大学,欣喜之余,回复:“恭喜弟弟,我马上回家。”

漂泊了这些年,总算有点成果了,弟弟考上大学,虽然自己帮助的只有金钱,但是,这也是为他们分担责任的结果。

小花很高兴,在火车上,依旧保持着笑脸,她很自豪,逢人便说他弟弟是个大学生,唠叨得向回家为儿子庆祝高考大捷的家长一般。

回家,张灯结彩的喜庆,大家都在祝贺她弟弟,看见她回来,本以为她弟会来迎接她,可是,她弟只是冷漠的看望了她几眼,便和他那帮朋友聊天喝酒了。

小花进了屋,父母正在煮饭,小花看见他们沧桑的脸,这些年,他们受苦了。

爸妈没有说话,只是呆呆的看着小花,谁也没有说话,最后是小花打破了沉默,道:“爸妈,我回来了。”说完,父母没有反应,小花的心,再这一刻,彻底灰了。

“儿子,快进来。”小花父亲大叫道。

“爸,什么事?”小花弟弟猜道要说什么了。

“你看看你姐,当初不学习,现在就是这个打工的下场,你们千万不要向她学习,没有知识,别人是看不起的,三儿,四儿,过来,也看看你姐吧,这个朴素的样子,和知识分子,差一大截,你们都别学她。”小花父亲说完,便抽起了汗烟。

没有文化,只能让别人瞧不起,即使你付出不该付出的大孝顺,大忠德,在这个社会,小花算是懂了,她不该辍学,哪怕天塌下来也要学习。

后悔是没有作用的,当初为了体会父母的感受,家里的负担,几个孩子的读书,生生辍了学,放弃了大学梦想,成就弟弟妹妹的梦想。小花想,这几年打给家里的钱,十万没有八万绰绰有余,却得到这个结果。

小花心冷了一半,她,再也不能待下去了。

她知道,她该为自己积点蓄,然后在城市里买房子,再也不回家了,家人不接受一个高中未毕业的文盲,那么,以后,只有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了。

这一年,小花又去了广东,她想重新开始生活,即使给她一次选择读书与否,她也会选择放弃。

对得起良心的生活,才是人生。小花,她不后悔离开。

西风不识相,那便寻东风。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七

一条古道,伸向历史的深处。我想起了荆棘路上铺满飘雪的沧桑。读懂古道,等于读懂了一部厚厚的历史。古道是岁月留下的一条长长的印痕。红色的骏马,扬起诗歌的语言,凹凹凸凸的路,平平仄仄的风,唱响诗人的笔。古道不仅通向远古,它的触须,深入一匹瘦马的内心,探询亘古的乡愁。古道是留在恋人心中的一条长长的飘带,满怀感情的语言,在车轮中呓语。

古道醉了,青苔绿了;古道笑了,鲜花开了。

古道是一条河,映出太阳与云霓,折射出悲欢离合的爱情。在这条河里,我自由来往,是一条无拘无束的鱼儿。古道是一条涌起在大地的藤蔓,铺满大地。古道是诗人留下的叹息,冗长无奈的叹息。诗人呀,就是古道上沉重旋律中的一串音符,就是铺满黑色的长长历史画卷上的一笔狼毫!

古道,在季节里留下一个长长的疑问,西风无语!

一声雁叫,送来凛冽西风。是谁横刀立马,意欲力劈秋色?

田野的蟋蟀移居屋内,朝北的窗户也被泥巴堵塞。西风独自在门外怒吼,往日无孔不入,而今却步步退却。

日子一天深似一天,西风愈演愈烈。他一掌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衫,深邃的目光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隐隐有春的号角在响。他重新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炽热的光芒!

你从马致远的小令中嗒嗒而来,惊飞了一个个安逸的梦。那荒草,铺展了遥远的历史,让我与你在今天不期而遇。你在追赶什么?一种姿势,始终不肯放弃,一拐一瘸也不停留。心呢,是否已被风雨侵透?来路已成苍茫,前途也是漫漫。

你是从哪个驿站出发?唯一的方向竟成为了无法挽回的错位。从此,那生硬的公文,抑或是温情的家书,便成了远没有下文的悬疑。你是哪位战神的铁骑?一羽冷箭,使你丧失了英雄的气质。人生溃败让你无法回归生命的本真。你是一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落者,还是一个激昂的勇士奔驰在时间的前沿?你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己的孤独。你的记忆里有着春天的明媚,桃花艳丽。它的前方,响彻一生的呼唤,那是你一生丰盈的属望。

你走在一幅秋风吹落夕阳的怅惘里,同样干瘦的旅人,忍不住一声长啸。

古道空旷,寂静无声!

……。

茶马古道导游词范文。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八

路过京城做短暂停留,大约十几天的样子,卷缩在女儿的寓所,每日里听飞机呼啸着楼顶飞过,看投在对面窗户里的影子,树梢里的那两只黑喜鹊依旧欢歌。

几次在京城停留,去过故宫博物院、登过天安门城楼、住过大栅栏的四合院、起早看过天安门的升旗,唯独把香山和八达岭、十三陵、八宝山给遗忘了。后来想想也没什么,看过的没留下记忆,没去过的也没觉得有什么遗憾。六必居的咸菜疙瘩、四合院的煤球、北海的芥菜包子倒是久久回味。

国度跟我说:“六必居的咸菜如今很一般了,韭园村马致远家那边的才正宗。”我纳罕:“马致远?那个枯树下柱了拐杖,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老头吗?”“对呀,马致远故居,我们周末去一趟可好?”

我乐不可支,满脑子都是小桥流水,老屋、枯树、夕阳、京西古道,可今天是周三呢!热锅蚂蚁,度日如年。

北京的天是蓝的,感觉要开apec二次会议的感觉,绝不是传说中的阴霾,也许是在郊区的缘故,总之,不见乌云,充满阳光。

935路公交到达东直门的时候,国度正在地铁里,就要过年了,外地人要早早地准备回去,有的早已启程,我的`归期也近,去留都是牵挂。

辗转换车到了门头沟外的终点站,两位背包的行者走在前面,很户外的那种装备,惺惺相惜,本想同行,怎奈人家没看上这一老一少,大踏步地前去了。

过了铁路,沿着弯道前行,一座古典牌楼在望,“韭园”到了。

早起还晴朗的天空,此时昏暗起来,风也吹刺骨,国度不得不从包里取出棉帽带上,我却感到可笑,东北以外的南方人真是不抗冻啊!

村里的民居该是京郊特有的那种味道,弯曲的屋檐、琉璃的椽子,一家一个小院,院里一定有树,那树枝上没有叶子,这冬天的老树黑魆魆的站在那里,任寒风摇曳枝条,树丫里的鸦窝也黑魆魆地团在那里,一个、两个、三个。

几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喳喳地飞过,长长的尾巴,好听的声音,乌鸦呢?飞去京西古道了么?亦或是在古道上马蹄窝里休息。

一位穿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蓝涤卡大衣的农妇在兜售柿子,老式的秤盘、老式的框篮,东西不多,估计客人也不多,这本不是旅游的季节。

一缕清泉从水管子里汨汨流淌出来,国度忙从包里取出水壶灌满,不舍得喝,盖严了盖子又装回包里,他说这水比城里的干净,很甜。

碉楼的介绍遭风雨侵袭,雨淋日晒已经看不大清楚,一些农人默默地在一个亭子里汲水,山泉的哗哗声清凉着这个世外村庄,人无语、树无声,几条家犬追逐着跑过,看见生人汪汪几声,随后摇起尾巴跟随了我们,其中一只缠着国度,两只前蹄抱着他的大腿,长长的舌头垂涎着口水,眼巴巴地仰望,路边的一个孩子说,冬天游客少,这狗很久没有得到恩宠和赏赐了。

向右转过一个胡同,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就在那里,忐忑着走近,那桥柱上蹲着的猴子疑惑起来,默默地看着走近的陌生人。桥面不宽,一米多点的样子,拱形的桥身亦不长,五六步的距离,桥下是流水,细细的残喘,估计早就没有了浪漫的喧哗,那水花儿早就随着成吉思汗的灵去了蒙古草原了。

桥中央被一条细小的铁链拦着,孩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去,过了桥是一道影壁,上书“马致远故居”,影壁前是一尊老先生塑像,基座上刻有他的生平。

进门要买票,只是不知道收入是不是归于致远家?他有没有后人谁也不知道,我们已经习惯了买票,免费的午餐在寺庙。

小院子不大,方方正正的样子,东西厢房还在,一座正房坐北朝南(猜测),有旧物陈列,书画、烟壶、酒具、瓷器、林林总总,隔了糊了白纸的窗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阳光透进来,给那些带有明显蒙元痕迹的旧物平添一些神秘。

致远故居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青砖青瓦,一片青色,窗户的木格子很密实,窗户纸不知道被什么人捅破了多处,从黑暗的屋里可以看见外面的光,一片祥和宁静。

“东篱馆”该是他会客的地方,屋子正中是一幅字画一张八仙桌,两张木椅两侧排定。里间是卧室,一副“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木刻楹联挂在墙上,取名东篱该是效法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此名此对许是老马人生的感悟,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了。

老马曾在大元为官,被蒙古人画为三等人的他“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着实不易,离开大都名城移居东落坡自有他的道理,躲避官府也未可知。

写剧可以评古论今,文人这点小心思早为世人所知,可惜的是,我们知道的只是剧名,内容是难以看到的,学校课本里要求的就是记住这些,足够考试用了,至于讲的什么故事,如何的曲调,和加分没有关系。

转了一圈,心底落寞的惆怅,始终没能逃脱枯树老藤昏鸦的影子,青灰色的院墙、青灰色的瓦、青灰色的天空,断肠人在天涯。

出了院门,原路返回去寻找京西古道,沿了山坡缓缓前行,坑凹不平的石头路面上,光滑着瘦马驼队的脚步。迤逦而行了一个公里,一根红白相间的栏杆横在长满荒草的古道上,两个胳膊上套着红箍的男人把我们拦住,想看古道瘦马留下的脚印吗?二十五元一位。我笑了笑往回走,我现在就在古道上啊!这条古道从这里进入太行山,蜿蜒几百里就是山西,几百年前的马帮就是这么走的,那个时候,路上也有收费的,蒙着面,拿着刀。

突然感觉身后有异动,猛一回头,一个老人正柱了拐杖从京西古道那边的山里走来,“咔哒咔哒”的马蹄声里惊起一树乌鸦,“哇哇”地四散飞去,夕阳西下,我在天涯。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九

一条古道,伸向历史的深处。我想起了荆棘路上铺满飘雪的沧桑。读懂古道,等于读懂了一部厚厚的历史。古道是岁月留下的一条长长的印痕。红色的骏马,扬起诗歌的语言,凹凹凸凸的路,平平仄仄的风,唱响诗人的笔。古道不仅通向远古,它的触须,深入一匹瘦马的内心,探询亘古的乡愁。古道是留在恋人心中的一条长长的飘带,满怀感情的语言,在车轮中呓语。

古道醉了,青苔绿了;古道笑了,鲜花开了。

古道是一条河,映出太阳与云霓,折射出悲欢离合的爱情。在这条河里,我自由来往,是一条无拘无束的鱼儿。古道是一条涌起在大地的藤蔓,铺满大地。古道是诗人留下的叹息,冗长无奈的叹息。诗人呀,就是古道上沉重旋律中的一串音符,就是铺满黑色的长长历史画卷上的一笔狼毫!

古道,在季节里留下一个长长的疑问,西风无语!

西风。

一声雁叫,送来凛冽西风。是谁横刀立马,意欲力劈秋色?

田野的蟋蟀移居屋内,朝北的窗户也被泥巴堵塞。西风独自在门外怒吼,往日无孔不入,而今却步步退却。

日子一天深似一天,西风愈演愈烈。他一掌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衫,深邃的目光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隐隐有春的号角在响。他重新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炽热的光芒!

瘦马。

你从马致远的小令中嗒嗒而来,惊飞了一个个安逸的梦。那荒草,铺展了遥远的历史,让我与你在今天不期而遇。你在追赶什么/?一种姿势,始终不肯放弃,一拐一瘸也不停留。心呢,是否已被风雨侵透?来路已成苍茫,前途也是漫漫。

你是从哪个驿站出发?唯一的方向竟成为了无法挽回的错位。从此,那生硬的公文,抑或是温情的家书,便成了远没有下文的悬疑。你是哪位战神的铁骑?一羽冷箭,使你丧失了英雄的气质。人生溃败让你无法回归生命的本真。你是一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落者,还是一个激昂的勇士奔驰在时间的前沿?你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己的孤独。你的记忆里有着春天的明媚,桃花艳丽。它的前方,响彻一生的呼唤,那是你一生丰盈的属望。

你走在一幅秋风吹落夕阳的怅惘里,同样干瘦的旅人,忍不住一声长啸。

古道空旷,寂静无声!

……。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十

宁波的郊外,有许多地方未被开发,有着原始自然的美景。

山,或巍峨,或清秀;水,或磅礴,或旖旎;树,或枝叶婆娑,或年轮斑驳……总有美妙之处。

寻常人眼里,或许这些角落并无出众之处,可在画家的眼中,却是令人惊喜的瑰宝。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画家毛丹东先生开车转悠到江北区荪湖畔,蓦然看到一边的山上,有几棵树的线条十分优美,就停下来写生。

于是,无意间踏上一条山道,逶迤而上,发现这条隐于浓荫下的山道用卵石铺就,斑斑驳驳,很有些年份。

怀着好奇之心,毛先生沿路翻山越岭,不知不觉到了镇海区汶溪地界,据他估计,这条山道延绵约有2公里。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宁波市文保员李文国,经过多次踏勘调查:这条翻越小灵峰到达汶溪的古道,开凿年代至少不会晚于元代!

古道。

偶然间发现。

近日,记者随同两位发现者来到了荪湖东岸。

进入丛林后,果然,一段蜿蜒的古道呈现在眼前。

一行人沿古道盘旋而上,不时细看路面卵石的铺设法。

路面铺石规整,中间有排分脊石,两边的卵石组成一幅幅圈形图案。

路边是树木,由于是冬季,鲜少青翠的绿色,或是绿到深墨,或已褪成棕红,山林的颜色层层叠叠,似乎比外界少了许多的萧瑟。

沿路而上,发现路侧有两块石碣,相距不过十米左右。

近前细看,可惜其中一块因年久风雨侵蚀已经泯然无字矣,倒是另一块还能依稀辨出四个字“云华、义华”。

李文国推测,立此两块石碣有两种可能,一是捐资修路者的姓名碑,二是山林分界碑。

山下荪湖村中费姓是大族,清代曾有人中过科举,费氏鼎盛时,荪湖一带前田后山都是族人产业,云华、义华显然系同辈兄弟的名字,但名字以下文字漫漶难辨,不得其详,不能确定此石碣定是两人的山林分界碑,殊为遗憾。

忽然间前方传来一阵“得得”声,惊愕之下,难得一见的场景出现了:一位中年汉子赶着两头毛驴沿着古道悠然而来。

每头毛驴各自背负空箩,大概是没有负重的缘故,人和动物都犹如闲庭信步般闲适。

我们感到十分好奇,问中年汉子从何而来,他告诉我们:“山上的寺院在修建,我们运送物资上山!”

望着他们慢慢远去,恰逢夕阳晚照,几个人竟都脱口而出:“古道西风瘦马……”当然,景致虽相仿,心境却不同,更没有“断肠人在天涯”,只感到远离尘世的潇洒和淡泊。

历史。

追溯至元代。

再经过十多分钟的行程,发现古道的有些段落已经没落于荒芜的草丛中,拨开野草,依然能辨识出古道的痕迹。

山虽不高,但路径曲折,经过漫漫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接近峰顶的寺院,寺院前是一片绿油油的茶树,四周则被翠竹掩映,显得清幽宁静,古道从东侧绕寺而过,翻越峰岭之后继续往下延伸。

寺院的老师太正在院落里,一见我们,赶紧招呼休息,还捧出了自种的白茶。

休憩片刻后,在寺院察看一番,竟别有洞天。

寺院虽小但很独特,这里是释道共尊的场所,西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东大殿却树立道教人物葛洪像。

师太向我们介绍说:这里叫小灵峰寺,晋朝的葛洪最早在这里炼过丹,并煞有介事地引导我们去参观一口据说是葛洪炼丹时挖掘的井,井不深,井壁用粗瓦垒砌,倒是有些年头。

我们拿勺子各舀了一点水品尝,水质不错,清澈中带着点甘醇。

寺院附近有不少古迹,师太带我们去察看了寺门口称为九龟神龙窟的一方水池,一通道光乙酉年的僧人墓碑。

在寺院两侧的竹林深处,还发现了一段称之为“风水墙”的残垣。

寺院厢壁嵌着的两通石碑引起了李文国的特别注意,一通为老碑新刻,为清代文学家慈溪人裘琏撰文的《重兴九龟潭会龙庵记》,由当今宁波文化界著名人士王介堂先生书写;另一通,为介堂先生撰并书的《重兴小灵峰记》。

结合两通碑的内容,了解此寺创建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初名马鞍山龙王经堂,是山下乡民祈雨之所,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易名为会龙庵,俗称小灵峰寺。

李文国说,由此可以推断,这条翻越小灵峰到达汶溪的古道,开凿年代至少不会晚于元代。

为了进一步证实古道年代,李文国从现场踏勘回来后,还查阅了一些资料,果然在《光绪慈溪县志》中查到了有关会龙庵的历史记载和裘琏重兴九龟潭会龙庵记的原文,两通石碑的内容在文献中得到了印证。

清代慈溪人费志云还写过一首有关会龙庵的诗:

古寺浮岚上,

林深我独行。

空山寒日色,

绝涧壮泉声。

槲叶闲阶下,

苔痕曲径平。

老僧方入定,

风竹自吹笙。

有寺院必有路径,据此可进一步推断,古道的形成年代绝对在元代以前。

为了证明这一点,李文国还陆续作了相应的口碑采访,许多位附近山下的村民提起,先前山北汶溪和骆驼乃至澥浦一带,若有人去慈城办事,都会选择走汶溪至荪湖这条过山捷径,直到20多年前,经此路往慈城或山南的行人仍络绎不绝。

一位家住骆驼镇的朋友向李文国提到20多年前,他母亲隔三岔五地去慈城销售毛线,一大早就背着货物从骆驼出发,经小灵峰古道去赶慈城的早集。

作为慈溪老县城的慈城,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已形成规模,对外水陆交通畅达,官道、水路连接远近城乡,但附近乡间寻常百姓和普通行贩,入城办事或贸易,如无大宗携带物,一般都不会考虑走耗费时间的官道,也不会在水路上消耗铜钿。

所以,近捷的间道是他们的首选,在便捷的公路汽车运输尚未出现的年代,这个传统习惯一直被延续着。

而且,山北本隶属慈溪县的汶溪一带,在唐代以前已形成了较有规模的聚居点,民间去县城更不可能舍近求远,放弃小灵峰山道而绕山而出。

照此推算,小灵峰古道的出现或许更在遥远的唐宋时代了。

但这仅仅是推断而已,需要有更确凿的史料证明。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十一

古道上行走的人们,肩负重荷,低头攀援,两侧耸立的石壁遮挡住了阳光,心情因难以看到路的尽头而更加阴郁凝重,回头是千年不变的家乡,向前是风云难测的希望。那希望,是人们在漫长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力量。

胡雪岩富甲天下,当他年少时,就曾经肩挑背扛无数次的往返于徽杭古道,把山货送到杭州,把挣到的钱带回山里采买更多的山货。这样的往返,为的是不仅仅卖出山货,更要把山货卖出好价钱。一趟,二趟,三趟,在无数次的往返奔波中,胡雪岩先是在上海、北京,接着是在更多的地方有了自己的分号。历经无数次的奔波往返,他累积的财富数目之巨,连朝庭也为之侧目。古道上的往返奔波,成就了一代“红顶商人”的财富人生。

同样在古道上往返奔波的,是那些把握不了自己命运的官员。他们或因被贬,或因升迁,或因到职赴任。他们到哪去,怎么去,甚至连路途上行走的时间,都得完全听命于那高高庙堂上发布出的敕令。在往返奔波中,一部分有良心的官员虽身居庙堂之高,却仍心忧天下百姓,如不得已远离朝政、身处江湖,却还时时心忧他们心中的圣君。这些官员们进退皆忧,身心俱疲,岁月漫漫,难以看到人生尽头,只有古道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离离荒草,年复一年的见证着他们的忧国忧民。

京西古道上,700多年前的马致远,在秋日猎猎西风中,骑一匹瘦马,一路走过小桥、人家,与他孑孑身影相伴的,是身边潺潺不息流淌着的清清河水。

马致远的伤感之情,远溢天涯。

古道上往来奔波的,还有“读书破万卷”的读书人。1000多年前,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路春光旖旎,诵诗吟文,走过秦川古道,由天府之国来到了当时的京都汴京。苏洵少年任侠壮游,而立之年方才发奋读书,他的两个儿子却是年少才俊,凭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这样的不世才情与豪情,同榜应试、同榜及弟,一时名满京城,名动天下。

古道上往来奔波的,更多的还是贩夫走卒,寻常百姓,背景离乡往来奔波于古道之上的最强烈的动因,是生活。

一头是生命的未来,生活的希望;一头是生命的起点,生活的港湾。古道,连着两头。

在希望的激励下,在生命原动力的驱使下,人们沿着古道追寻未来与希望,在古道的终点,人们竭尽心力、奋力拼搏,在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后,远行的游子又沿着古道折返,回到家的怀抱,舔伤口,温暖心灵。在梳理好情绪,整理好行装后,又义无反顾的再出发、再追寻。

甲午马年春节,我和妻子驱车长江南北,淮河上下,在家、自己的家、妻子的家之间往返奔波。江南,一路追寻的是李白当年游历过的古道,他从这条古道上“仰天大笑出门去”,开始了京师长安三年的宦旅生涯;江北,车轮碾压的是桐城文人进京求取功名的必经之地——庐州、宿州,桐城、浮山自古就是文风荟萃之地,特别是明清以来,文人雅士灿若星斗。

虽是一路车祸、拥堵、雾霾相伴,可要回家的急切之情,却随着路程的缩减而不断累增。

古道西风散文简短篇十二

这次行程,我走了两条古道,一条水路——蒲津渡,一条陆路——崤函古道。

此时的我俨然已是个爱上漂泊的浪子,不得不说这种漂泊是会上瘾的,我就是忽然想起这个时令牡丹应该在盛开,顺便登鹳雀楼,一览河东古迹,便又收拾了行李上路了。

黄庭坚的《送王郎》说:“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开始还以为是陕西的“将相故里”之蒲城,不曾想却是这永济,我刚下动车便赶往鹳雀楼,那首从小便会背的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看看是如何的“穷千里目”,路上路过了古蒲州城遗址,看着被围起的断壁残垣,司机师傅先感叹起来说:

“这是鼓楼,当时古蒲州城是何等威风,现在也成这样了”,倒不是我太多愁善感,而是当我走过许多尘埃落定的遗迹,看过许多诗化描述的城郭,那种“折戟沉沙铁未销”的残破让我只剩这看似忧愁的感慨和实则神往的眼神。

被修缮和装点过的鹳雀楼依旧傲然屹立在蒲津渡口,雄视着照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沉默不语,楼里展示着这河东之地的故人,而我心里一直徘徊着“更上一层楼”的咒语,登上楼顶,一片平原铺在眼前,远方的雾霭隐隐约约也没有挡住已经伤痕累累的山河。

没有挡住似是吃力而又苍劲的行走着的黄河,一旁王之涣的雕像展开双臂,左手持笔,似是怀抱着这山川,不知看了这景象多久,不知看了这变化多久,我每每登高总有放声长啸或是高声吟喝一首古诗的心情,恐是“当时已惘然”,楼里突然奏起了古筝编钟的雅乐,许是因为淡季,我孤身一人站在王之涣身旁,情景交融,竟发起了呆。

是的,“往事越千年”,今人何所言。

我怀着这种心情,看了古渡口,看了普救寺,一路往运城去了。

河东自古多名将,早些年我去过四川阆中,那里把张飞的名字挂满了全城,我先前总以为运城也会这样,但并没有。

我在旅途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找准一条不远的路程,打一辆出租车,这样既不会造成太高的消费,又可以抓住司机师傅让他跟我讲述这个地方的种种,既亲切又享受。

在前往关帝庙的路上,师傅跟我说:“这个村是张辽家,过去的常平村就是关公家,他俩小时候就有隔阂,因为张辽打不过关公,后面那个东郭村就是故事《东郭先生与狼》那个发生地,那个故事就是从那传出来的”,不管这故事的真伪性,我喜欢听当地人的这种文化信仰,没有学术课堂的较真,没有是是非非的束缚,就只是单纯的愿意口耳相传。

关帝庙比我想象中的安静的多,那种安静就像是关羽的威严震慑感,是这个城的气质,不宣扬,却有一种底蕴力量娓娓道来。

山西,这个在许多人眼中只听说煤矿和喝醋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仅仅初窥一角,便已心生崇敬,我跟朋友说,一个真正闯荡江湖的人,永远不要去听别人怎么说一个地方的好坏,不仅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感情也不一样,说别的地方不好,只能说这个人的格局太小了。

当天稍有阴风,我独自一人背包赶往火车站,却不知怎地就想起了这句“古道西风瘦马”,而我当时受到永济和运城的刺激,脑海中反复着那一篇又一篇咏怀古迹的诗词,就像那匹“瘦马”,看着现在的“小桥流水人家”,要往洛阳而去。

我拿出带着的《人间词话》,坐在座位上塞起了耳机,火车行驶了一会儿,我感到有些疲倦,看看手机才知道,原来到了风陵渡,我当时便惊到了,那个在金庸笔下将郭襄付之一炬的风陵渡口,竟然在这,我甚至没有注意到身旁坐了一个妙龄少女,她说:“我可以看看你的书吗?”

这真是一个让我顿时觉得活在小说里的镜头,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我微微打量了这个女孩一下,黑棕色短发,戴着黑框眼镜,面颊清瘦干净,看似冰冷,一身牛仔,穿着一双时尚的黑皮鞋,列车员检票时她看见我的车票,跟我说:“你也去洛阳”,声音刚出加之其微笑便一扫脸颊的冰冷感,我才知道她是约了朋友去洛阳旅游的跟我一样的大学生。

我们时而畅聊,时而困顿,摇晃着到了洛阳,却一直未互问姓名,旅途中其实就是这样,天涯游子,缘聚一处,畅聊片刻,不问名姓,不必像小说里说什么一见终身,但的确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从长安一路来游,这东都洛阳其实给了我一种比之西安要繁华的既视感,但或许因为武则天的原因,这里的牡丹,这里的历史,这里的灯光,都着染上了她的色彩,虽是陪都,但甚至淡化了周秦汉唐的其它沧桑,我说,我还是更喜欢西安,这里太鲜艳,没有了和我心里相呼应的感觉,但是这里我一定会来很多次。

都说洛阳好,人总他乡老。

在龙门石窟时,我更加有这种深刻体会,因为我早些年还去过与之齐名的甘肃麦积山石窟,那里是安静的,这里是喧嚣的,而我不喜欢这种浮华,却又深爱着某种底蕴。

我回想,我都去了武当山,怎么能不去少林寺,于是次日,我又踏上了前往登封少林的路,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的英文一向不好,当时却有想跟外国友人搭话的冲动,我走两步,回头看看那几个外国友人,又扭头回去,却不知何时我也这般别扭开,我最终还是走过去,张口道:“hello!men!excueme!whereareyourcomefrom?”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听懂了,然后他回答道:“oh!icomefromcolumbia”。

然后又指了指前面的两个人道:“myfriendsisindiaandnewzealand”。

说完被朋友叫走了,后来到了山顶达摩像下,我又遇上了他们,并得知了他们在少林已经学习了一年功夫,我们一起下了山,观看少林武僧的表演,在少林雄风的武文化的震撼下,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我那么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武术的魅力,中国文化的魅力,它吸引着世界的友人前来瞻仰学习,是那么的高大。

我越发的爱着这种文化、这个国度。

三个省,四天,五个城市,我返回了长安。

耳边单曲循环着费翔的那首《故乡的云》:“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恐怕,这些就是一个浪子的所有情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