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40:56 页码:14
最新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通用16篇)
2023-11-13 00:40:56    小编:ZTFB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主题和意义,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对读过的书进行全面的回顾,并简要概括书中的主题和情节。既可以简单描述书中的故事情节,也可以突出书中的思想和情感。其次,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表达读后的感受和心得。可以谈谈自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也可以谈论书中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态度。最后,还可以将读后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探讨书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在下面是一系列读者写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一

经济的发展从空间上来看就是不平衡的,不管是从发达国家还是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看。我们追求的平衡不应该是空间上的平衡,而是人均gdp的平衡,人均生活水平的平衡。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劣势,只能通过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产出有上限的资源发展,因此要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就只能减少人口,而人们为了追求高收入也更愿意迁移到东部的地区,所以要允许人口的自由迁徙。而现实情况是各种行政手段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徙。

粮食的产量多少是被土地面积限制的,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办法就是减少种地的人口,人口减少了,种地的人少了,这样也也会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两方面的作用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粮食的价格也会下降,现在的粮食价格是靠zf的管制来维持的。为什么中国粮食库存在不断提高,进口的粮食量也在不断提高,因为由于国内粮食的价格管制,保护收购粮食价格,所以进口的粮食比国内便宜。国外的农业就是靠规模生产来降低粮食价格,同时又因为种地的人少,那么每个农民的收入也很高,在农业生产的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很多高水平的青年也会回流到农业中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好多省份出现了人口流出和“空心村”的现象,这样的状况是城市化的必要结果也是正常现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过,这只是人在寻找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的结果,但是中国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数量的增长确实世界独有的,这是因为政策的限制,人口不能举家迁移,只能是青壮年到城市去打工,而zf官员却拿限制了多少外来人口孩子上学来炫耀自己的政绩。

在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制定上一定要有公正性,公正性的意思是不管你是既得利益者还是受害者,都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讨论问题去制定政策,因为也许你在这个政策里是既得利益者在其他时候你就是受害者。

中国的经济体量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了,再过十年中国基本上就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发达是物质层面的,价值观才是文明层面的。当前中国对很多公共政策的思考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在这本书的上篇中主要介绍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户籍制度的不合理,zf应该把钱用到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不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建开发区。

看到一半的时候差一点放弃,因为上篇作者用了太多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为了证明上面总结的观点,翻来覆去的有点车轱辘感。

下篇主要讲解大城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来思考中国的大城市之解。

首先要正视大城市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大城市人口还会不断扩张,大城市在需要高端人才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低学历人员的互补,zf一味的限制低学历人口会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后是讲城市建设要高密度窄马路,这样社区周边的服务业才会发达,人们更愿意短途出行,步行或者骑单车出行,这样能够缓解拥堵问题,这种方式在纽约和东京也都有经验,而中国的大城市现在追求的低密度宽马路,导致周边的服务业不发达,人们消费都要到更远的商业区,这样周边的服务业产品价格高还不新鲜。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对农民工的描述,作者做了一项研究,就是大城市农民工的健康损耗度,因为农民工技能低也没有社会关系,所以他们只能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按照世界上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他们的健康度损耗率应该是最高的,但是实际结果却是他们的健康损耗度很低,为什么呢?读后感·因为中国的大城市同样有着中国特色的筛选机制,由于公共服务和户籍制度的歧视,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城市的医疗政策,而新农合基本都是县级统筹的,转诊手续非常麻烦,最终能一直留在城市的都是健康的农民工。

这些人把青春和健康给了城市,最后却不得不回到农村,其实对于中国大部分人来说,幸福的生活不是什么蓝天白云,而是高收入,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中国的大城市在极尽所能的歧视、排外,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留在大城市。

还有关于户籍的描述,从世界范围来看,外国的社会冲突主要是种族的不同,比如美国的黑人和白人,欧洲的本国居民和外国移民,这样的差异往往有更为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而中国却是因为户籍制度把全国人民分割开,户籍制度的持续分割会越来越威胁社会的稳定和谐。

最后,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虽然作者分析了好多大城市的问题和政府政策的不当,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是不能左右的,只能顺应这个时代,政府对大城市的各种管制还会持续存在,中国的大城市还会慢慢扩张,向前发展,这是市场经济决定的,不会因为政策而改变。

所以对于我们个人,如果能留在大城市还是要留下来,正视大城市中的各种不好的地方,比如高房价,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不要被别人的焦虑感染,知道所有的这些都是大城市中享受高收入、服务的丰富多彩的代价,而且世界上的大城市都是这么过来的,并不是中国独有。

大城市的房子能买要早买,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漂泊的心安稳,一方面即使最后不得不离开,大城市的房价也会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和扩张慢慢增长。

最后加上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城市,既要有富人的奢华,也要有穷人的梦想”。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二

春节,读了一本名为《大国大城》的经济“科普书”,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本书中,让我深有感触是第五章第五节: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这个章节主要讲了两点,第一点城市劳动力问题,为高技能人才提供配套政策及优惠,但是带来相应的问题,高技能人才供给过多,低技能劳动力供不应求,严重短缺、工资上涨的怪现象;二是人口控制问题,任何人口的控制措施必须尊重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

这个章节说来说去,归根到底就是“人性”与“平衡”的'问题,此章节的“人性”在我看来就是“归属感”,政府为高学历提供户籍、福利的鼓励,把家里人接到身边,从本质上还是归属感的体现,但是这种归属感仅仅满足了一部分人员,一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既要有高技能者的设计与谋划,也需要有低技能者的努力及汗水,单方面行政干预行向高技能人才的倾斜,造成劳动力的不平衡,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首先是高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造成“低层次就业”现象,大学生面临就业难,毕业以后去做一份基础及缺乏创造力的工作,难以发挥其所学,这个实际上是一种变向的浪费,其次是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归属感的忽略,让部分劳动者离开,导致低技能的服务价格上涨,当一份基础性的工作价格过于高,超过了其实际工作产出价值,实际上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因此城市的均衡发展,不是由城市来挑选劳动力,而应该是劳动力来挑选城市,这样才不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实现城市和人口的均衡发展。

作者:杨健达。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三

对于中国生产要素市场的扭曲现状进行了很好的描述和分析,并通过城市化这个角度,对于改革中的最为核心问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和整体架构认知。

认同尤其是在资本&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好处上、tfp增长分析和中国生产要素改革必要性的论述上,如何通过深入城市化带来经济长期提升上。

当然我认为在实际落地上,仍带有强烈的学院派思想,改革的方式、社会可接受度上面的思考可能仍有所不足。可能这个并不是此书的核心目的,而更多是通过提出社会看上去较为激进——其实是基础的经济学和数据论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架构来抛砖引玉,更多让决策者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这一点上来看,做的是不错的。

整体的行文还是比较反复,可以更加深入些,条理性也可提升。下面的问题,其实很值得深究,当然我并不一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想法,只是作为读者有一些疑问。

是否在发挥政府的价值引领和正外部性的创造?是否此制度的出台是因为要素转移困难而带来的产业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相匹配,即产业升级迟滞于经济发展和需求?政府在进行供给侧改革?且在清理后,我们的确见到了一定的城市焕发重生:北京四环内的新型服务业态增长显著,深圳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产业。这个是我个人的感受。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四

“新鲜的馄饨呀!三块钱一碗!”门口那位老大娘又在那儿吆喝了。

热腾腾的汤,让这间小铺子总是暖呼呼的。放学后我总要来这里尝个一两碗。记不清有多久,堆着满脸皱纹的她叫卖馄饨已成了这条街上一道一成不变的风景。

“唉,你知道不,她卖给我们三块钱,却卖给另外的人一块钱一碗!”走在路上,听到有些人小声议论着。我懵了,想起那位大娘总说:“我卖给你们三元,卖给别人都五元呢!”一股厌恶感顿时涌现,多好笑啊,居然被她脸上“温暖”的笑容骗了好几年。她原来和蔼的形象一下子如一座老房子轰然倒塌在我心里,每一片破碎的残砖烂瓦都承载着几年来建立起来的信赖。我立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揭穿她的真面目。

秋日的风扫着落叶,走在热闹的街上,我的心情却是沉闷的,不满于被填充的秋的悲凉感揉碎在小铺子里,冒着阵阵白气。我躲在墙角观察着那位大娘利索地卖馄饨,我一定要找出那些只用一块钱就买到馄饨的人,来斥责她的不公。小铺子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飘来馄饨缕缕馨香。现在,这一切在我的眼里却成了赤裸裸的讽刺,更加重了对她的偏见。

“唉,你们来啦,馄饨一元钱一碗哕!”她的声音打碎了我对她最后的`期望。我屏住呼吸听着,边想着什么时候站起来大声揭穿她卖给我三元钱一碗的事实。人群中,我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听声音像是一群孩子。我无法压抑心中的愤恨,被欺骗的感觉实在难受。我三步并作一步地冲向前去,扯开了嗓子喊:“她……”这话才出口就惊呆于眼前的情景。

几个衣衫褴褛的小孩,用满是黑泥的小手捧着装馄饨的碗。一团团乱蓬蓬的头发下是一张张红彤彤的脸,那是被馄饨的热气蒸的。他们虔诚地对待着碗里的每一个馄饨,夹起又放下,一副舍不得吃的眷恋表情。长长的睫毛遮盖不住他们眼里的饥饿。他们用一副可怜的模样冷却、化解了我原有的愤怒,愧疚如融化的冰水流淌在喉间,冲走了所有的误解。

我手一挥对大娘说:“来一碗馄饨!”

三块钱一碗的馄饨冒出的热气,再次在眼镜片上氤氲。每一张馄饨反、每一团肉馅都温暖着我的心。对面的孩子也在吃着,我触摸到了两元透出的小小的爱,这份爱如被遗忘的一粒灰尘,虽然微不足道,却能如水蒸气融合在一起,形成雨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新鲜的馄饨呀!三块钱一碗!”老大娘又扯开嗓子吆喝了。在这座大城市里,有一群孩子享受着两元的小小的爱。

简评。

老大娘卖的三块钱一碗的馄饨和一块钱一碗的馄饨本无区别,但两块钱的差价中,是老大娘满溢的爱心。作者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独特,具有典型性;而当作者叙述这一事件时,也做到了跌宕起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心;最后揭晓谜底,让读者心头一暖。本文详略得当,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

(忆复荐评)。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五

阐述的逻辑通畅,反应了当代社会、经济运行的结果。读完以后脑子里蹦出来想法“哦,原来是这样。”“哦,怪不得,那个年代风靡于做什么事情”。

可是呢?中国这么大一卡车,开在路上也上了60码吧。转向、刹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仍然是无力的。部分关于放开管制的观点,可能执行起来还是不可能吧。好书,力荐,多读好书明智。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六

这是一本经济学的书,比较厚,阅读量是比较大的。虽然翻开几页,我就犯困了,但是由于书比较厚,所以我一般把书当枕头用了。

对于一个经济头脑不发达,甚至对经济统计中的数字毫无感觉的人来说,我也能大概能明白这本书表达的浅层意思。也就是书名一样,一个国家是如果产生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路径。借鉴了不同的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案例,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靠谱的方向。

首先,我们对于大城市无疑的非常看好以及向往的。但是大城市就跟人们想象中的一样也有诸多问题。比如:交通拥挤、高昂的房价、污染的空气、收入差距……,等等大城市会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城市的这些问题是真是存在,但是在一些民生的调查的真是数据上,确实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1:大城市的幸福感往往是比小城市好得多,大城市的基础配套设备(医院、生活超市、公共交通等)相对比价完善,公民的生存基本需求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响应以及满足,这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要求。

2:大城市也是能够缩小小城市的人均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城市的从业人员收入是普遍高于小城市的从业人员收入,从而把小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会整体提高。

3:大城市的包容性更加好,大城市欢迎高知识的人才,同事也会接受相对教育水平低一些的人。发展科技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知识分子。但是城市的基础工作确实需要大量的人,比如建筑、清洁、维护维修、绿化等,高知识分子一般是很少从事这一块,政府部门如果需要增加这一类的高知识分子,所付出的薪酬会相应的提高。

但是大城市到底是因为什么样的因素造就了它的地位?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

上海。

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跟香港类型相似,三面也是海,同时也是重要的港口、金融中心。上海目前的gdp是全国第二,上海的各项基础设施能够支撑起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硬性要求。

2:自由的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国家的主导权在指导着整个生产。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把整个国家的搞活了,各类的产业相继发展,特别是一些沿海地区,凭借天然的优势起来了。技术不断的革新,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优胜劣汰。

3:人口的自由流动。我们之前的旧观念总是这样认为。如果大量的人口进城,会造成城市的拥挤,以及人口带来的一系列的各类问题。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偏远的地区为什么整体的收入水平会底下,一个是因为贫困地区只有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地少人多,但是由于一部分的人流向了大城市,流出的人口收入增加了,留在地方的人们能够分享到的耕地数量也多了,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场面。就算留在贫困地区的人口呈现老年化,但是如果耕地有经济效益。也会有人进行投资或者进行现代化的农业,也会增加收入。大城市也不会无限制的流入人口,一旦城市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比经济收入高了,会自动的淘汰了一些人。

有人会,况且这个是享受城市各项福利所需要付出的。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七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班放了一部片子,名叫《大国崛起》。也正是这部记录片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伟人,领略了什么叫历史上的辉煌。

历史上的大国分为七大国,分别是美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国家是由于有伟人带领而发展的:意大利的'哥伦布带领船队发现新大陆;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率领军队扩张了很大的势力;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成为了航海学的一颗超行星;而法国的布瓦歧尔培尔则带领着法国人走向世界的顶端。

除了伟人之外,国家的经济等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西班牙靠利用兵力征服其他区域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美国靠人民发展的收入来维持整个国家;葡萄牙通过海上商业等活动来获取资源;德国则是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收入。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国富,人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次,我们到真是为大国的崛起而震惊了一回。虽然中国不是一个大国,但我们相信:在将来,中国人一定能登上世界之颠!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部纪录片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是一部近代全球的发展史,它以历史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了15世纪以来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大国适时出发、各领风骚,演绎出大国风采的历程。深入文脉,纵观列强的发展史。我们不免会发现,看似偶然的崛起,似乎都是必然的历史结局。历史的长河仍在缓缓的流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是每一个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望的国人所需要的。

上世纪,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毛主席曾精炼而深刻的总结了中华民族的特性: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八年艰苦抗战,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巨大成就。随着“中国崛起”“当中国统治世界”等言论不断涌现世界舞台时,我们亦感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亦将来临。能否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经受住世界体系对我们的考验,是当代中华儿女必然要面对的挑战。

孙子兵法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史为鉴,学习崛起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末落教训。面向未来、自力更生、开创中华进步的崭新篇章。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八

前段时间看完了《大国大城》这本书,我觉得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一个大趋势,虽然说现在政府设置各种阻碍,从北京上海赶走dd人口,但是,还是无法避免超级大城市的产生。看完这本书,我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想办法在大城市立足扎根,如果我们没办法在这里扎根,我们的后代,我们后代的后代,也会想办法,在大城市扎根,所以与其这样,不如就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就努力成为第一代。与此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在深圳买房子的想法。以前和周围很多人一样的想法,年轻的时候在深圳工作,然后可能30岁的时候还是会回老家置业,但是现在改变了那个想法,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在深圳买房安家立业,家乡是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发展了,所以,只能努力在深圳买房,在深圳安定下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以前一些看不懂或者是不了解的东西,看完这本书之后,有了更深的了解,经济发展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就算政府,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改变它,只能是去适应,去顺从它。看完这本书也更清晰的了解了,这个社会,市场到底是怎样运行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想法,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只有适应规律,抓住机会,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富足,更幸福。所以如果你还年轻,你要去大城市,如果你已经在小城市安家立业了,支持你的子女去大城市发展,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

这本书不仅仅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全世界的范围,用国际的眼光去看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总结规律,再回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其实,不管是在中国,美国还是在欧洲,城市化都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还是要去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九

从前偏安一隅之东西,今日方知凤城之华仪。诸位编者老师治学之严谨,亦使我钦敬不已,只是学生资质愚驽,且窘于事务繁忙,几无暇隙,既不读人民日报,又不看新闻联播,经得此番浸濡,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不敢妄言天下大事,只谈个人学习体会,备陈如下。

书名《大国方略》,使人见之豪气顿生,内述中国诸事,又是名符其实,见者欢欣,自然愿闻其详。

前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指出“谋万世”和“谋全局”是“方略”之灵魂,诚如其然也!若推至细处,论至精处,则还有妙处。需知古人以天圆地方为常,是以天下之地,其全域之貌为方,“方略”也亦即天下之大略,恒长之谋略。又,古语有云:“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谓宙”,而“方”之一字,可容二者之大,而括“宇、宙”之全也,用之于计而量之于谋,又何可胜哉?无怪乎编者齐发“搁笔之叹”,虽言一国之方略,亦觉渊远无穷,窥其一斑而洋洋千言不足以述。

然则,正以其博奥之智,方能应万变之事,诚六韬经世之伟略,就三公治国之良方。而“大国”亦有其出处,古人陈词不再赘述,如此书中之言,“中国梦”是亿万万华夏儿女情之所系,愿之所在,行之所向,令人每闻之则欣然怆然,思绪杂然。

今言“伟大复兴”者,词从何来?计将安出?可以《老子》解斯语。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大国衰微方才有其复兴!“中国梦”也亦即大国复兴之梦。何谓大国?“大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夏;地处四方之中,故曰中国”,自彼而始,纵横数千载,其疆域之广大,品类之繁盛,直教八方羡艳,万国来贺!经史阅历千年,春与秋其代序,国与朝之更迭,虽有诸侯纷争之乱象,终趋天下大同之昌时,秦皇汉武昭昭伟业,声震寰宇赫赫威名,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视域外偏鄙为蛮夷,出使则行教化,纳贡每称君臣,文治可礼仪天下,安邦升平;武功则开疆拓土,莫知其极。服远民而不伤,施恩加而不谋。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谋方略先从小计,立足当下,方见真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人之言甚善,甚真。兴我华夏,革其旧弊,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分步缓行,以不才之愚见,此道有三:一曰以正治国。可治在于恒长,起兴重定庚续,善以法治天下,从文夯实根基,恒持马列之道,应用国情之实,秉承前人智慧,再续后来佳音。需知国家之别在于传承文化之别,而外现于意识形态领域,或可以中华文化广博之根,兼收并蓄他人之智,荟萃诸家之长,借纳百家之言,推陈出新,广布四方。二曰以奇用兵。自古兵家多智论,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上,欲行此道,须先明其理,老子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便是其要策义旨,居安思危方能临危不乱,预有准备才可处事不慌,虽居太平盛世,亦患烽火无常,惟能战方可止战,常备战才能不战。古人云“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用兵贵奇,奇则出其不易,攻其不备,窥查其情,伺机静待,动每能收奇效。而养兵贵藏,藏则无穷,不知其实,令彼虚帐莫知,不敢来犯。三曰以无事取天下。当今之时经济腾飞,世界观下经贸密切,各国之间往来日趋频繁,相处之道实在大有讲究。中国惟愿世界安宁太平,包容和谐互利共赢,齐心协力发展大同之天下,更与诸邦无伤,不起端外之事,使万国同朝共政,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相而处之,繁而简之,虚而实之,谋其利弊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造就天下亿万万人民之幸福!

任之问计于润之,察数千年之诸朝历国,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几为必然之事,无一例外,可有能跳出此“历史周期律”之道?此言之理甚善,亦历史经验之总结也,老子也曾有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况于国乎?人事不过百年,国事不过数百年,焉能得不衰之治,常盛之国哉?而主席笑答:“以民共治!”我辈共产党人,所求者大,所谋者远矣!临危救国,舍身赴死,良药专治不服方,敢教日月换新颜,重振天地之纲纪,成就共产之伟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数先贤孜孜以求,我辈中人兢兢一生,以此为毕生之大愿,虽百年而无悔!“周期律”固有其理,“天下大同”之共产主义,亦我辈所求,“新中国”愿尝试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国方略,万世同表,愿展华夏之威仪,结万国之友好,筑大同之天下,谱盛世之华章!阅罢此书胸怀激荡,掩卷而叹情难自抑!不由挥笔疾书:昔言雄州俊才,熠照千古风流!今看大国方略,独领时代风骚!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一

不负大国大城的书名,作者陆铭用大量的篇幅大胆的说出了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观点偏僻入里,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讲出了各种社会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经济学因果关系。

作者毫不避讳的用专业的眼光告诉了我们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在中国不断发展追求全体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今天,追求公共利益是一个长期而又全面的过程,这和大多数短期利益及局部利益形成了矛盾。国家政府忽视经济发展规律,为求“所谓”的平衡,严控大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反而转移到不那么需要的西部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各地政府忽视自身产业竞争优势,如西部的旅游业农业。却大力发展工业,高科技产业,导致全国工业园区遍地开花的现象发生。大城市的“原住民”天天发牢骚抱怨农名工的入侵夺走了自己在城里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却忘了他们做出的防奉献。

全文思路清晰,总结了国外的经验,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告诉大家:拥堵、污染、犯罪等城市病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没有必然联系,反之,人口密度带来的聚集效应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及公共福利摊薄、人力资本外向性、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中作者通过对现状苦口婆心的分析,逻辑清晰的给中国城市化道路之病下了个良方:尽快放开户籍制度的枷锁,加快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有三,劳动力即人、土地、资本,此处重点指人)的自由流动;摒弃定额城市用地审批制度,让用地指标跟随人走;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把重点放在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加快社会福利完善,而不是所谓的求“平衡”而违背市场经济原理;在大城市找到城市病的病理,不是人口密度的多少而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手段的提升来做到药到病除。

总之,一部佳作,一部趣为盎然的经济学读物,值得你我细细品味!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二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无数革命先烈穷毕生之力,以身济家国天下,引民族大义,指引江山,开拓新途,方能得如今太平之天下,更使中华民族步趋于世界民族之林,跻身全球强国之列,使百姓衣食无忧,少伤病之虞,家家居有所属,人人老有所依,放眼盛世秾华之景,一派欢欣升平之象。然需知吃水不忘挖井人,安乐莫失先贤志,当今之时,国人富则富矣,富于衣食而未富于心,已有迷途之患,其患有三:一则资本风潮席卷,借市场经济之利,使物欲祸乱人心,经商者为利忘义,从学者唯财是学,择业每图高薪,精英尽转金融。

端午节一事沸沸扬扬,若申遗不就,可料国人传承千年之节日一朝空空,若国际不认,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化经典亦可一朝断绝?诚为可笑!三则今处千年未有之变局,日新月异之时代,信息增长无量,百姓皆可发声,由是真伪莫辨鱼龙混杂,尘砾充斥蔽人视听,而致信仰缺失,疯言遍传,不乏以奇言惑众搏哗众取宠者,更甚有宣扬辱国之言而自以为得,不识历史积淀之人文,亦不知经典根本之究竟,而以言语谩骂,遍辱国士,其祸心当诛!

如此泱泱大国,诸多积垢弊病实不可免,为政者贪渎四方也确有其事,但莫指狼骂羊,更莫指贼骂家,妄作弃国弃民之讳言!传言之人不自知或别有用心,闻者警惕而已华夏之精神文明,为国人共有,匹夫也应自强不息,今言“知识”二字,吾观有知无识之辈多矣!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三

观人可定成败,读史当知得失,成败之事不足论,得失有鉴要分明。欲辨一国方略,必先察其渊宗,诚如《金刚经》所言: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

大国之路源远,大国之行坎坷,大国之地广博,大国之民甚众,各族杂居而礼义互通,天下共处使人文荟萃,精神之实聚,民族之魂立,虽千年动荡亦不能分崩!物事人非江山在,立国不改中华名,炎黄子孙心心所系,华夏儿女念念深藏!至近代危机以前,通观历朝历代之治,较西欧诸国动荡不休之乱象,有智与力,治天下太平。

古人皆以重农抑商为崇,若以当时之世观,处当朝之位论,亦是千秋不易之良策,定国安邦之要旨,由是得宗庙平泰百年。然外无敌患,内无隐忧,长久安乐不思进取,其实隐祸已生。明后满清入主中原,治下现康乾盛世,百姓富庶,万家安泰,亦是大国风光,令西域诸国羡艳不已。然傲以天朝上国自居,夸称物产丰饶无极,不屑与诸国往来商事,行闭关锁国之孤策,遗后世无穷之祸患!

天朝空乏宣道义,邻凶以力论邦交,终酿近代血染之悲史!虎门销烟闻一声炮响,蒙羞受辱任列强凌虐,更甚有慈禧召令“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使五千年中华瑰宝遭人劫掠,置家国民族生死存亡之于不顾,其麻木昏庸令人发指,其腐朽堕落教人深思。自古乱世烽烟起,英雄豪杰应时出,临危急存亡之险要,展民族大义之雄风。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扶孤木之欲绝,挽大厦之将倾,救万民于水火,谋福泽与后世!“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每读玉姑诗,不禁热血上涌,心中有恨!此恨不关风与月,只恨此身不当时,不能与玉姑同尽报国之志!谁道女子不如男,只知闺阁风月事?女虽柔弱,为母则刚;身非男儿,有志当行!便是当今之我,亦曾与弟豪言:“外有兄长戍国防,内有家君筑碧园”!东方怒狮已醒,华夏巨龙腾飞,千秋大业岂文章之表,一意慷慨尽报国之怀!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四

杭州旅游资源丰富,除了西湖以外,还有一个湖——千岛湖。千岛湖是一个人工湖泊,位于杭州淳安县境内。淳安县境内有一条江叫做新安江,解放以前,淳安的溪水全部都白白流入了新安江,没有加以利用。五十年代,这里建造了一个大型的水库——新安江水库,用来灌溉农田和发电,水库的大坝把溪水围起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面积有一个新加坡那么大,湖中有1000多个岛屿,因此得名千岛湖。千岛湖风光秀丽,是国家4a级景区,它的湖水来源于周围森林流入的山泉水,水质优良,被称为“天下第一秀水”,中国第一矿泉水品牌农夫山泉的取水处就位于千岛湖五十米深处,大家还记得它的广告词么——农夫山泉有点甜。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把苏州比喻成是一个小家碧玉的话,那么杭州就是一个气质娴雅的大家闺秀了。杭州的魅力不仅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嘉宾不远千里而来,也让那么多的老外慕名而至。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杭州,可能那时的中国人还很少看到老外,觉得新鲜,于是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把这个老外给奉为座上宾,把他感动得逢人就说杭州怎么怎么好。以至于他在回到意大利后写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同样是天堂的苏州介绍只用了一页纸,而对杭州的介绍则用了16页纸,把杭州比做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杭州虽然是天堂,但是在最早的时候却是蛮夷之地,朋友们可能觉得奇怪,杭州怎么会是蛮夷之地呢?因为中华文化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比如说今天的河南和山东一带。当时江浙一带河流众多,古代交通又不发达,导致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因此这里被称为“蛮夷之地”,这里的老百姓民风野蛮、彪悍,也被称为“南蛮”。我们看这个繁体的“蛮”字是怎么写的,下面是一个虫字,是指当时祖先的养殖业——养蚕;上面的中间是个“言”字,是指挑着蚕茧的人;言字两边各有一个绞丝,就是两担蚕丝。这个“蛮”字是一个象形字,描绘了我们祖先挑着一担蚕丝下山的场景。所以当时的蛮人就是指种蚕、养蚕的人,其实我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和勤劳的,把他们叫做蛮人是委屈他们了。

大家看看浙江人的房子,和我们在苏州看到的房子完全不一样。浙江人建的都是这种欧式风格的小洋楼,而苏州人的房子是粉墙黛瓦,外表朴实。我们看每家每户的屋顶都装了一根球状的钢针,这个是做什么的呢?对了,避雷针。因为浙江靠近海边,经常会有台风过来形成雷雨,装避雷针是为了遭受雷击时把雷电导入地下保护房子不受损坏。大家再仔细观察,会发现每家的房子最上面那一层都有一个小房间,这个又是做什么的呢?其实很简单,大家只要看看田里种的什么就知道了。田地里种的都是一些桑树,这种桑树很矮,叫做矮角桑。这边的农民基本是不种水稻的,为什么呢?这和浙江的地形有关。浙江的地形多种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到了七成,水域面积占到了一成,平原占到了二成,所以浙江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丘陵多了,可供种植的田地就少了,有限的田地如果拿来种植水稻就只能填饱肚子,所以浙江人都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桑树,发展蚕丝养殖业,因此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府。

我们知道杭州历史悠久,和北京,南京等城市一起都被称为中国的七朝古都,那么杭州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他的父亲也是治水专家。可是他的父亲是用水来土挡的方法,时间长了大水还是会把堤坝给冲倒。而大禹他采用的是开沟挖渠的方法把洪水引进长江,再由长江流入大海。在此地舍杭登陆,“杭”在当时是“方舟”的意思。后人把大禹登陆之地称为“禹杭”,“禹杭”后来又改写成了“余杭”,“多余”的“余”,现在杭州还有一个余杭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杭州设立县治,当时称为“钱塘”;隋朝时候正式称为“杭州”一直到现在。隋朝时候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了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最长的运河,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两项工程。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杭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杭州从被称为蛮夷之地到被人称为天堂般的城市,南宋在杭州的阶段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中是一个相对弱小的王朝,一直边患不断。1127年,金兵南侵,首都开封被攻占,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可能在座的各位对这段历史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但我相信大家肯定都看过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里面的背景就是北宋遭受金兵入侵的这么一段历史,二位主角郭靖和杨康二人的名字就是从靖康之耻来的,作者金庸先生为了让大家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而故意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北宋灭亡以后,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南逃到了杭州,定都临安,史称南宋。临安现在是杭州的一个县级市,在杭州的西边。临安什么意思啊,寓意为临时安置,希望有朝一日能还都开封。但是很遗憾,宋高宗定都杭州后,发现杭州怎么样啊?山美水美美女更美,于是天天在西湖边花天酒地,莺歌燕舞,早把还都开封的事忘到九宵云外去了,结果南宋在杭州一待就待了150多年,使杭州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宋高宗赵构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听信奸臣秦侩的谗言,连颁12道金牌把在前线打仗捷报频传的岳飞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杀害于风波亭,酿成了千古奇冤。现在西湖边还有岳坟,奸臣秦侩和他的老婆王氏,还有陷害岳飞的张俊和万俟(读莫齐)都被铸成了反绑着手对着岳飞墓跪着的四尊铁像,世代受人唾骂。当时有位诗人叫林升敬仰岳飞,对于岳飞的被害感到非常愤怒,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西湖边的一家酒店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说完了杭州的历史,我们再来说说杭州的经济。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杭州和苏州都是位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那么杭州苏州这两个城市的老百姓哪个更富裕呢?看外表是看不出来的,这里有一个数据供大家参考。20__年苏州市国民生产总值12011亿,内地排名第6,而杭州的话为7803亿,内地排名第10位(无锡7568亿,排第11位)。那这样说来,是不是说苏州人比杭州人富裕啊?如果这样说就错了,我们必须从江苏和浙江的经济结构来分析。我们知道苏州有两个工业园,世界五百强很多企业有在里面投资,比如:sony,panasonic,hitachi,sharp,philips,samsung,lg等等,这些工业产值是很大的,但是利润的大头都被跨国企业拿去了,中国人只拿少部分的税收,房租,工资,所以说江苏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型经济,这个和广东很相似。而浙江的主体经济是民营经济,公司都是自己的公司,企业都是自己的企业,赚的钱都在自己兜里,钱都留在了浙江,所以我们说浙江是藏富于民。因此尽管苏州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杭州高,但是杭州人却比苏州人更富裕,大家只要看看他们的房子就知道了,房子那是修得金碧辉煌,生怕别人家的房子比自己家修得更漂亮更高大,里面装修豪华,更夸张的是有的人家里还装了电梯,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浙江人是爱炫耀的。

说到浙江人会做生意,最厉害的还不是杭州人,哪里人呀?对了,温州人。温州人现在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有中国人的地方必定会有温州人。温州人当年是靠着三把刀创天下的,哪三把刀?菜刀,剪刀,皮刀。

菜刀代表了餐饮业,温州人开的中餐馆是遍布全世界,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也可以看到温州人忙碌的影子。

剪刀代表了服装业,温州著名的服装品牌:西服有报喜鸟——报喜鸟西装,天高任我飞;

庄吉——庄重一身,吉祥一生;休闲服装品牌有森马——穿什么就是什么,森马休闲服;还有郭富城、周杰伦等做代言的美特斯邦威。

皮刀代表了皮鞋业,温州著名的皮鞋品牌:奥康——穿奥康,走四方;康奈——拥有康奈,舒适自在。

走出去,到义乌去,到北京去,到昆明去,到拉萨去,到莫斯科去,到巴黎去;到这家各部委去,到全国各地大国营商场去。干什么?推销温州的产品。

80年代,温州有100万人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当“游商”,从事销售工作。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温州人。教育部要给教师颁发教师证,订单被温州人拿走了;邮电部门要印特快专递信封,订单被温州人拿走了;香港回归要给警察换警徽,订单被温州人拿走了;美国海陆空三军要在军服上做军徽,订单被温州人拿走了。

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做生意是最厉害的;那我们杭州也出了一位很了不起的商人,谁呢?黄巧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海南,如果在海南旅游的时候问海南当地人,没有哪个不知道他的大名的。海南人是很感谢黄巧灵的,因为他是海南旅游事业的先驱者,天涯海角这个景区就是他投资开发的。后来,他回到了家乡杭州,作为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厚感情的老杭州人,他每天早上都会在西湖逛上一圈。

黄巧灵在自己的日记中感慨的写道:看着募名而来西湖全国各地的游客,此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在想:为什么我走在西湖边上只看到了西湖,而感受不到西湖的传说?断桥还在,却感受不到许仙与白娘子第一次相会在断桥的浪漫;长桥还在,却感受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年同窗共载3年,最后化成蝴蝶成双成对的凄美爱情故事;岳庙里面当年岳母在岳飞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还在,却感受不到当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是如何的为了恢复中原大好河山而奋勇杀敌……为什么这么多美丽的故事走在西子湖畔却无法感受到呢,旅游不就是要靠心去体会吗?黄巧灵在徘徊中思考着,最终他决定了,他要建造一个让每一个到杭州来旅游的游客都可以感受到杭州历史,感受到西湖美丽传说的地方!于是,经过几年的筹划,他在钱塘江边建造了一座古代城市——宋城。宋城的口号就是:你给我一天,我还你千年。

宋城的建造。

宋城建造的时候,并没有现成的蓝图可以参考。宋朝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谁也不知道当时的杭州城是什么样子的啊,怎么样才能把南宋那种古城的布局建造的原汁原味呢?宋城集团的老板黄巧灵是个见多识广的浙江商人,这时候也犯了难。有一次,他去北京办事,闲下来的时候去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在博物院里看到了一副画,他眼前一亮,一拍大腿,这不就是现成的设计图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想不到古人都给我画好了。这究竟是副什么画呢,有这么大的力量?这副画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画家张择端画的,我们中学的历史书中都有提到过,是我们中国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所以后来宋城的建造就是以《清明上河图》为图纸的,建造费用达到了6000万。宋城现在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到了杭州的游客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到杭州必到宋城。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五

对于一个经济头脑不发达,甚至对经济统计中的数字毫无感觉的人来说,我也能大概能明白这本书表达的浅层意思。也就是书名一样,一个国家是如果产生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路径。借鉴了不同的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案例,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靠谱的方向。

首先,我们对于大城市无疑的非常看好以及向往的。但是大城市就跟人们想象中的一样也有诸多问题。比如:交通拥挤、高昂的房价、污染的空气、收入差距……,等等大城市会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城市的这些问题是真是存在,但是在一些民生的调查的真是数据上,确实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1:大城市的幸福感往往是比小城市好得多,大城市的基础配套设备(医院、生活超市、公共交通等)相对比价完善,公民的生存基本需求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响应以及满足,这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要求。

2:大城市也是能够缩小小城市的人均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城市的从业人员收入是普遍高于小城市的从业人员收入,从而把小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会整体提高。

3:大城市的包容性更加好,大城市欢迎高知识的人才,同事也会接受相对教育水平低一些的人。发展科技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知识分子。但是城市的基础工作确实需要大量的人,比如建筑、清洁、维护维修、绿化等,高知识分子一般是很少从事这一块,政府部门如果需要增加这一类的高知识分子,所付出的薪酬会相应的提高。

但是大城市到底是因为什么样的因素造就了它的地位?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

上海。

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跟香港类型相似,三面也是海,同时也是重要的.港口、金融中心。上海目前的gdp是全国第二,上海的各项基础设施能够支撑起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硬性要求。

2:自由的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国家的主导权在指导着整个生产。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把整个国家的搞活了,各类的产业相继发展,特别是一些沿海地区,凭借天然的优势起来了。技术不断的革新,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优胜劣汰。

3:人口的自由流动。我们之前的旧观念总是这样认为。如果大量的人口进城,会造成城市的拥挤,以及人口带来的一系列的各类问题。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偏远的地区为什么整体的收入水平会底下,一个是因为贫困地区只有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地少人多,但是由于一部分的人流向了大城市,流出的人口收入增加了,留在地方的人们能够分享到的耕地数量也多了,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场面。就算留在贫困地区的人口呈现老年化,但是如果耕地有经济效益。也会有人进行投资或者进行现代化的农业,也会增加收入。大城市也不会无限制的流入人口,一旦城市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比经济收入高了,会自动的淘汰了一些人。

有人会,况且这个是享受城市各项福利所需要付出的。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十六

大国之难:

在探讨该问题前,我们可先了解中国相关概况。首先必须承认,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版图上,我们难得实现了货币、文字、语言等统一,文化及国家认同方面也基本达成一致。而庞大的市场也使我们享受到诸多好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细节化技术创新、公共品的提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获得作为国际媒介货币的铸币税。然而,在这种一统下,中国国家内部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却并不能做到自由流动。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分权体制,其虽激励了地方发展经济,却也埋下了市场分割的隐患,每一个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其他地方把自己的经济资源给吸纳过去。从地方角度看,分割市场的确可以保护本地的经济,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讲,却损失掉了规模经济和地区间分工的优势,陷入囚徒困境。

在大城市,我们可看到,以农民工为主体进城务工的非本地户籍人口无法享受本地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上。假使持有农村户口的人携带其小孩进城务工,由于在大城市,对外地小孩提供的公办教育资源稀缺,小孩也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之后参加中高考时,受到户籍及政策限制,也往往需要回乡参加考试。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小孩子往往会沦为留守儿童。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000万以上。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分离与割裂。在此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其成年后对社会的观感该是怎样的呢?而近来的“滴滴司机杀人事件”也再次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暴露在公众面前。除了教育,农民工在医疗方面,受限于医疗报销制度,负伤时也往往会回乡治病。在此种限制及大城市为控制人口规模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下,一些原本意愿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则会选择留在家乡进行谋生。大城市为控制规模的管控手段和户籍制度事实上构成了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导致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不充分。

在土地方面,中国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地价、房价涨得飞快。中西部地区地价却比较低。而广袤的农村地区,农民所持有的宅基地及耕地和林地,连有效流转都无法做到。事实上,这是中国为保持耕地数量,实行了“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每一年中央给各个省一个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开发的总数,然后再由省分配给下面的市和县,不能突破。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虽考虑了不同地方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但总体上采取了平均主义的方式。特别是之后,建设用地指标被作为鼓励中西部省份发展当地工业的政策工具,而对于人口流入较多的东部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受到了严格控制。东部地价房价飞涨,中西部的地价较低一部分原因也在此。即使如此,建设用地指标在不同的省(区、市)之间进行再配置是被严格禁止的。

再来看资本市场,首先需明白经济学里面缺资本和不缺资本的标准是谁的投资回报高,而不是谁的资本数量少。一些审批项目,经常在中西部能够获得审批,在东部却不行。这则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被政府的项目审批制度分割着,很多投资项目需要国家发改委来审批,存在鼓励中西部投资的政策倾向。同时,中国存在跨省投资的“市场进入障碍”,地方政府也会以查“偷漏税”为由阻碍企业到外地投资。而许多地方政府为吸引资本,以及拥有着足够用地指标,往往喜欢兴建工业园和新区,这种大规模的基建最终导致重复及大规模的浪费。资本市场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着资本的流向。

大城之解:

对于上述的在大城市控制规模,在农村及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发展的做法,陆铭教授认为这实则是在追求经济资源和人口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而大国统一、经济效率和区域平衡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应该改变对平衡的看法,转变为人均gdp、人均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平衡”。而这种人均意义上的平衡恰恰是可以在人口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不需要大规模地采取行政控制的手段来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也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如若中国政府能够使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自然流动,逐渐放开户籍限制、允许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以及统一资本市场,这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村人口根据自己权衡流入城市,把其在家乡的宅基地和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交易,既增加了城市从事第三行业人口,也增加了城市土地供给。而这也可以降低城市服务业消费价格,也有利于抑制房价攀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生活成本。而对于其他留在农村地区的人而言,由于人口减少,宅基地对耕地的占用面积也会相应减少,而人均资源的占有率提高,也可以提高其收入,并有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这样在人均意义上将实现平衡。而且此时原本城市和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二元对立会大大削弱,结构性阻碍减少的情况下,个人的能动性作用也越发能够凸显出来。同时,对于没有享受到大国发展成果的偏远地区,与其进行基建建设,不如将财政资金投入教育和医疗,提高人力技能保障个人权益。人,毕竟是流动的,在劳动力流动中可最大化教育和医疗的投资回报。而同质化过度建设的工业园和新区却并不一定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反而会使地方背上债务。从长期来看,也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健康发展。

可如果放开这些政策限制,人口是否会大量流入城市,城市化问题是否会更为严重?首先,需意识到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已经是在同回乡之间做过成本收益分析。当待在大城市的成本过高时,自然会有回流,从这方面讲,大城市的人口其实也是有边界的,只不过是个体用脚投票量出来的。同时,城市病问题也是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之前大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是在政府预计的人口规模下规划的,而这时城市的常住人口基本上已接近甚或于超过这个规划数目,因此,出现公共资源紧张也就不足为奇了。过去的制度缺陷造成的后果不能成为现在改革的借口。假使政府根据规律合理规划建设,大城市的承载力是可以继续提高的。

在面对城市化这个问题,我们还看一下国外是怎样的。毕竟,决定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其他国家应是相似的。在世界范围内,人口的分布同样是不均匀的,而且全球有半数的经济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在各个国家内部,首位城市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比例非常高,纽约为2.7%,伦敦为13.1%,东京都为10.3%,秘鲁首都利马的人口也占到了整个秘鲁人口的25%。根据作者数据调查,国家人口是首位城市人口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与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十分普遍。大城市人口集聚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大城市并没有过大。

陆铭教授说,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世界上本就没有国情完全相同的国家,中国的特色发展必然是要在尊重规律下进行。因而,其认为中国经济应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加强对地理因素的考量。同时,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从长远全局的角度去考虑,尊重人性,保证公民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会因为他特殊的身份而受到歧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全体公民的利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