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1:35:20 页码:9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优质9篇)
2023-11-10 01:35:20    小编:ZTFB

时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以下总结范文包含了一些典型问题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寻找自己的共鸣和切入点。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一

统计学是一门办法论学科,是就如何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置及剖析办法进行研讨的学科。作为一门办法论学科,对它的根本思想的认识,是深化对统计认识的主要手腕,也是更好地运用统计办法的请求。在统计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将统计根本思想贯彻在日常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认识、加强兴味的重要手腕。

统计不好学的缘由有很多,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缘由:一是在学习中有很多复杂的公式;二是学生关于统计办法的认识还没有完整摆脱中学数学的思想形式和根本思想。其本质就是对统计思想的认识问题。详细说,就是关于统计的学习仅仅从其公式自身去学习,未能深入领会“为什么”,仅仅着眼于“怎样做”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真正认识到统计的作用而无法运用。

一、统计思想的根本理念。

统计思想是指在统计工作和统计理论研讨中必需遵照的根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它是树立在根本世界观根底上的。统计对世界认识的根本观念主要有:数量观、总体观和推断观。这是统计认识世界的出发点,是统计工作和理论研讨的思想指南,也是统计工作和理论研讨的根本思想形式。

(1)数量观。任何事物都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数量观请求统计学从事物的定性认识出发,研讨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特征,到达认识事物的开展趋向及其变化规律。这不只请求提高对事物数量特征方面的认识,也提出了将数学学问应用于统计中的思想。

(2)总体观。统计要认识的对象是一个总体,必需是许多事物的汇合。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一直要站在研讨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要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察看和综合剖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总表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表现出某种共同的倾向,是有规律可循,社会现象的规律通常具有总体的性质。

(3)推断观。统计研讨主要基于对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讲,规律所寓于的对象是无量无尽的,所要察看的群体总是有限的,总结出来的规律,对整表现象的判别都是基于推断。推断思想通知我们认识的世界是无限,如何应用已知的某些信息来推断这无限世界中的一些规律、特征。推断有两种状况:由已发作事物的局部推断整体;由已发作的事物推断未发作的事物。但无论哪种状况,所推断的对象和结论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而需求去认识而已。有些推断是无法对总体进行全面检验的,前者如验血、毁坏性产品实验,后者如城镇居民生死水平、价钱变动调查等。推断思想是一种应用现有信息进行的概率推理。抽样推断是统计推断思想的集中表现。

从详细统计剖析办法来看,统计的根本思想包括均值的思想、变异的思想、估量的思想、相关的思想、拟合的思想和检验的思想。

(一)均值的思想。

均值的思想触及统计理论的方方面面,它是统计的根本思想。均值集中表现了统计认识事物的根本过程和根本观念。统计是研讨总体的数量特征。在描绘总体的数量特征时,我们的重点常常在于总体的普通程度,不是个体程度或总体总量程度。个体的数量特征中常常包含了必然性要素的影响,总体总量程度常常又遭到总体范围大小的影响,不能有效地反映统计总体的普通程度。相关于个体,用普通程度可以较消弭必然性要素的影响,表现出总体内在的特征。这在统计上表现为均匀指标,经过均值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向。

(二)变异的思想。

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固然统计的目的在于寻觅总体的普通程度,即寻觅个体中具有普通性的规律,这种认识过程是从变异出发。变异反映的是事物变化的必然性,反映变异的根本指标是方差。

(三)估量的思想。

用样本揣测总体是统计剖析的办法。在实践工作中,常常无法或很难得到总体数据,只能应用样本的材料来推断总体,用样原本推断总体,到达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

(四)相关的思想。

所谓相关的思想就是表现事物间的关系,也就是哲学是普遍联络的观念在统计中的应用。它既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络,又反映了这种联络的不肯定性,客观地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五)拟合的思想。

拟合本质是对事物间不肯定关系的一种笼统的反映。这种办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向的拟合,其根本出发点是对必然性的消弭,最终反映出偶尔背后的必然。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普通趋向,趋向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表现的形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六)检验的思想。

统计剖析办法是基于归结的办法,是一种从个体到总体、从部分到全部的过程。其结论由于所选择的个体的不同(即样本的不同)必然具有差别,即必然包括必然性,在树立模型时,由于必然性的影响,需求基于一定的假定。其结果的牢靠性是需求检验的。所谓检验就是基于样本数据而对总体做出了一定的假定,对这个假定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三、对统计思想的认识。

在统计的思想中,最根本的是均值的思想和变异的思想。

(一)从对事物的数量特征的认识来看,统计是从特殊到普通的过程,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

一方面我们从个体出发,要找出事物的普通性的、带有实质的特征,这是我们统计办法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个体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对其仅仅是消弭了事,必需要对这种差别进行照实的反映。这种差别同时也是对总体普通程度(即均值)所具有的效果的一种评价。均值和变异从相反的角度全面地反映了总体的根本特征,有均值就有变异,二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总体的根本特征,缺一不可。

(二)其它的思想中均离不开均值和变异。

从估量思想来看,在估量过程中不能分开均值。在用样本估量总体时,只能用样本的普通程度来估量总体的普通程度,不可能用样本的总范围来估量总体的总范围,即对总体数量特征的估量常常表现为对总体均值的估量,对估量结果的检验却离不开变异,简直一切的假定检验都是基于离差。固然假定检验无论从指标上来看,还是从目的上来看或是从根本出发点来看,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别,但究其实质来看,都是树立在对离差大小的评价根底上。

(1)相关的思想。统计中的相关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变量间具有联络;二是这种联络的不肯定性。而经过均值来反映变量间的联络(即变量间消弭了必然性要素后的联络),用变异反映联络的不肯定性。

(2)拟合的思想。在拟合对事物不肯定性关系的反映中,首先是反映事物的普通关系,即消弭了必然性要素影响的关系。在拟合模型的过程中,不同的办法具有不同的模型,但同样,各种模型的拟合过程中,其消弭必然性要素的办法均基于均值的思想。

(三)其它各思想之间的关系。

相关思想是拟合思想的根底,估量的思想是检验思想的前提,四个之间存在互相依赖的关系。在理论中,需求对相关关系进行反映和描绘,并据此来认识事物开展的实质规律;认识相关关系的办法就是拟合模型;在拟合模型时,常常是应用样本材料来估量总体模型;由于样本中存在的必然性,使得我们必需对样本模型进行假定检验。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二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模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模式,网络消费的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得到迅速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也不断健身,互联网发展趋势不断加快,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不断成熟,其中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扩展,也促使银行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快速率内快速运转,互联网金融特性深深烙印在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中。现今社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对传统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的同时,法律监管风险也不断上升,因此在金融特许制下,要重视网络金融法律监管的调整工作。

一、网络金融的含义。

网络金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具有互联网以及金融活动的属性,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金融行业或金融活动的一种运行机制,随着世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金融可以说是现代企业金融活动的重要发展方向。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叙述。

从狭义上讲,网络金融主要是指与网络技术或者是与internet技术有关的金融经济活动,这种金融活动建立在信息通信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通信软件进行金融交易活动。在网络金融的业务交易活动中,主要是应用数字化的网络技术来进行市场开发、产品生产以及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产品信息,进行信息服务和交易活动。我国互联网金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导产业为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这些产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经济活动即可看作是进行网络金融活动。

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活动的总称,这一含义将狭义的金融经济活动包含在内,同时还扩充了网络金融的范围,如网络金融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以及金融监管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金融模式的限制,以信息化、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说金融是金融活动的电子空间,具有网络的本质特性。网络金融活动以虚拟化的运行方式存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网络金融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产生新型的营销模式,这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二、網络金融发展的时代特征。

网络金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变化发展,网络金融的业务活动也不断得到更新。综合来说,网络时代的金融活动的开放性、透明性更强,金融机构的界限不断模糊,金融资本更加集中,金融活动更加频繁,且金融业务的种类不断扩充,金融经济的网络化趋势不断加强。

1.金融服务开放化、透明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活动的网络化趋势不断加强,网络金融突破传统金融模式的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将金融交易由面对面交易变为群体开放式、交流式的交易,最大限度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由此加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开放性。而随着金融服务的开放性不断增强,金融交易要求实现信息对称,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市场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向市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让客户自主选择是否交易,在尽量实现信息对称的基础上,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显著提高。

2.金融机构的界限模糊化。

以最传统的金融机构银行为例,纵观现代银行的业务,可以看到银行逐渐传统的存款中介机构演变为投资理财中心,并且还出现电子银行,与支付宝、余额宝等建立联系,实现网络移动支付,极大的扩展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致使与非金融机构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

3.金融资本集中化。

网络上时代的金融活动,资本更加集中,很多资本实现形成资本联盟,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即证券商、信托业、证券投资基金、保险业等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联系。在网络金融资本集中化的趋势下,我国金融企业为了占据金融市场,不断兼并、重组中小型金融机构,网络金融的发展伴随着金融组织的集中,而其资本基础是金融资本的集中,金融资本进一步联合起来。

4.金融业务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多元化的趋势。如当今金融市场中,形成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混业经营的大金融格局,这种金融模式为金融产品以及金融业务的拓宽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效解锁金融产品的基本功能,促使金融产品以多元化的方式活跃在在网络平台上,为金融市场的受众提供多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融超市”的出现,以超市为载体,货架出售多种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5.金融风险的加大。

网络金融由于虚拟性的交易方式和资金的集中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金融经济活动不断增加,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金融活动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资本的快速流动加快了现代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并且新兴起的金融市场会受到极大的冲击,金融资本的安全性减弱。我国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活动的限制性增强,由此也增加了金融风险。

三、网络金融法律监管现状。

我国9月召开金融会议,主要对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与挑战日益增多,金融监管体系的弊端逐渐显露,中央亟需推动金融监管框架改革,防范新时期的金融风险并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1.网络金融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由于固有风险较大,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法律监管。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到金融等相关内容的法律如《保险法》、《证券法》等在网络金融业务活动中都发挥一定的监督、规范作用,但实际上,这些法律都是以某方面的内容为主,缺乏全面、系统的规范指导,且部分法律规范的造作性、执行性较弱以及与现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脱节,难以满足网络金融发展的需求。

还有我国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不断扩散,业务量持续增多,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被创新开发出来,而相应的产业以及业务规范没有配套产生,或者是产生的规范体系无法有效落实下去,这就导致法律监管机制无法发挥作用以及互联网金融活动的风险进一步增大,会阻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进程。

2.网络金融法律监管有效性较差。

目前,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法规,但从整体上来说法律法规总量偏少,且法律的监管有效性较弱,在实际的金融业务活动中容易出现不及时监管的情况。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金融监管的信用风险加速暴露,金融信贷风险不断显现出来,而金融监管出现框架不适应体制性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了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的难度。

互联网金融以信息技术和金融活动为基础,本身具有较强的虚拟性,而我国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监管过程患者,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无法最大程度落实监管有效性,虚拟性的金融交易环境,致使金融法律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大打折扣,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无法有效落实。

还有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来,金融监管的力度和要求都不断提高,这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严格的监管体制的限制下,互联网金融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碍,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联动性经常与法律的规范性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不容乐观。

四、网络金融法律监管路径。

网络金融相比较传统的金融活动,金融风险更大,因此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网络金融监管体系,能够对网络资本极具、金融业务扩展、金融创新以及金融交易等具体监管,降低现代网络金融活动的风险。我国现阶段,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现场监管等手段无法发挥监管效果,难以对网络金融实施监管,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我国要重视互联网法律监管体系的构建,从监管体制、监管范围以及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实施改进,提高网络金融自身的健康发展,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保障金融市场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提高大众的网络金融交易信息,以此来提高我国网络金融的市场竞争力。

1.监管体制的变革。

网络时代的金融活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易活动等,如银行由最初的存、放款以及结算业务扩展为综合型的业务,利用网上银行可以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如支付宝等移动支付软件的开发,消费者可借助这一软件进行付款、收款以及购买理财产品等多样性的金融活动,而这些操作全部在网络平台上完成,金融监管的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视监管体制的建设,规范网络支付行为,可以通过混业监管模式来对金融支付、贷款、投资等行为进行法律监管,重视且完善相关法律建设,明确金融活动规范,加强系统化的监管,全面提高监管质量。

2.监管范围的扩大。

网络金融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且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促使资本在快速流动中集中起来,由此加大了监管难度。我国传统金融活动层次分明,对于业务范围具有明确的规定,基本职能划分比较明确,而网络金融则模糊了各种业务之间的界限,业务种类较多,在这一过程中,要扩大法律监管的范围,突破等级限制,能够对网络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实现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的并行管理。

3.监管方式的改进。

网络金融法律监管中,要改进监管方式,建立专业化的网络金融监管机构。针对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以及交易过程的不透明化,建立专业性的监管机构,明确分工,按照法律要求进行监管,同时还注意监督机制的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和监督,提高监管的速度与质量。针对我国法律监管现状,可以实施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主要是信息数据稽核)相结合、市场准入监管与市场退出监管相结合、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行业自律与金融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实现法律监管的要求。

五、结语。

当前中国积极投身于世界经济市场中,重视金融交易等基本活动,而随着金融业务扩充以及金融交易范围的增大,在加上我国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拓,金融经济面临的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在金融业务交易中,逐渐将金融监管的系列问题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我国互联网金融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同时针对现实中相关法律滞后、确实的问题,要建设紧急应对机制,加强监管机构的宏观调控能力,要全面实现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的联动功能,减少不必要的监管机构,改革监管格局,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程序以及具体举措上发挥监管的有效性。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三

由于统计学学科特点明显,深入研究学科特点将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大有益处;通过以统计学学科特点为切入点,剖析高职学生在统计学基础课程学习上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数据的艺术和科学,凡需要用数字来分析的地方,就有统计存在。统计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为内容开设统计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学者们大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作进一步探讨,即从统计学学科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统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为“统”与“计”,“统”指的是把社会经济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归集到一起,为“计”提供前提和依据;“计”指的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找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即: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学习瓶颈分析。

(一)从数量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可见,对数量性认识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数量的特征和涵义,即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并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量的界限问题。

学习瓶颈一:对统计指标认识不清,缺乏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是统计的语言。不管是统计初学者还是统计学家,都应该非常重视统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统计指标从概念上来看似乎非常简单,即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例如,“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这里有两个指标,前者是总量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对于初学者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两个数字,前者是个很大的数字,后者说明“多了些”。具体指标含义是什么?说明什么社会经济现象?怎么统计得到的?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系列说明统计指标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的问题,缺乏认知和理解,也就不会去思考和计算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数量界限了,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应用以及拓展了。

学习瓶颈二:对数学公式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只为考试记忆,不去理解其涵义。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中,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比较基础、相对简单的,比如,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等,计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则运算。但高职学生往往觉得这些公式抽象而复杂,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简单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结果或者是记漏了公式中个别重要符号或数字,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完整把公式记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数据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涵义不理解。因此,高职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在计算上应该有足够信心,摒弃对数学公式这种天生的恐惧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涵义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现实案例的应用上,即做到从理解中应用公式,从应用中认识公式。

(二)从总体性分析。

统计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统计总体,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例如,研究某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区所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整体就是总体,而每一个物流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从概念上来讲,总体和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习瓶颈三:容易混淆总体与总体的数量特征,造成对基本概念“总体”的理解混乱。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即具体事物的集合;而总体的数量特征指的是这些事物的数量方面,即数据的集合;显而易见,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数据的集合。所以,总体从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一组观测数据,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从概念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收入的数据集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来说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容易造成对总体概念理解的混乱。

(三)从具体性分析。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量研究,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的数量表现。例如“数据显示,1-3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5.8万辆,同比负增长17.1%”,就是很具体的。如若没有了具体性,那就只剩下数字了,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

学习瓶颈四:对统计信息职能重视不够,容易忽略数量的具体性。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统计信息,指的是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忽略数量的具体性,信息将毫无意义。高职学生面对一个数据往往容易只关注数量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数据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这对于一个现实数据来说是不充分的,而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从实用性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常所说的社会统计学是介绍有关社会现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统计方法,是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有力的工具。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为多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学科领域的农业、医学、地理、工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会学等。统计学的多学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常识,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瓶颈五:缺乏社会经济常识,宏观理解能力不足。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还相对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学期给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分别讲授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发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有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常识严重匮乏,比如一个班55人,听说过gdp的人数不多,听说过cpi的几乎没有;二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很感兴趣,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四

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统计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发展潜力也很大。各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统计学,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统计学,才能促进统计学科的发展。统计学一般分为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本文侧重于对经济统计学的讨论,从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入手,探究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相关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并对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人们的印象里,统计学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然后通过图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统计学的一些片面认识。统计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对统计学阐述的侧重点不同。其中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统计学的:“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数据的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统计学研究必须要求明确统计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某种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叫总体。统计学就是研究客观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统计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客观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依赖性。

依赖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寄生性,依赖性是统计学独有的特点,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来自各领域的,是依靠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统计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媒介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的逻辑和方法论。

(2)数量性。

数量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表示的。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通过数量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3)总体性。

总体性即统计学以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为研究对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随机性,而这些研究对象的总体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趋势,所以统计学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过渡到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统计规律。只有掌握研究对象的总水平、总规模、总体特征和共同趋势才能体现统计学规律的作用。

(4)变异性。

变异性即构成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异。如果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区别和差异,统计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统计学的这种变异既可以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现为非数量上的,但是因为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所以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异才是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5)具体性。

具体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确定具体年份的具体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量、收入构成、收入变化以及计算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6)广泛性。

广泛性即统计学研究数量方面的范围的很广泛。其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是统计学成为媒介学科的必要特征。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统计学也不例外,统计学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描述法等。

(1)实验法。

统计学的实验法包括假设检验和实验设计。假设检验就是在对在总体参数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正交设计法。

(2)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就是对全部或者足够数量的研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推理归纳出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揭示研究对象的统计规律和本质特征。

(3)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及多样性,需要我们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进而来区别研究现象的类型,研究不同组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分组法包括传统分组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等。

(4)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利用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对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来反映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特征。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的经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指对调查或实验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出来。统计推断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统计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学开始被各行各业运用起来。统计学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保险金融、政府决策、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统计学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险金融方面可以监控分析金融风险和保险问题来保证金融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政府决策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宏观调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监控经济安全问题,预防经济危机。

(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媒介学科,统计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类学科的基础上的,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断完善统计学体系,创新统计学研究方法。

(3)统计学与网络、计算机的结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以网络、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在统计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处理过程等方面都为统计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持。统计与网络和计算机的结合,能更好发挥统计的作用,使统计学的应用更加广泛。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五

客戶之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网络平台需要宣传一些优质客户,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客户信息泄露,这就给一些竞争者提供了可靠信息来源,在网络平台的背景下,优质客户是核心竞争品牌,是企业、个人都原意跟合作的用户。网络平台为用户之间交易提供一个可靠平台,方便了用户交易,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存在一定程度上商业泄密,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网络平台需要不断完善,对优质客户信息等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客户需要对商业机密、重要信息需要提供保留。

(二)借贷之间存在的'法律风险。

通过网络平台借货一般要比银行利率高很多,即使国家规定利率最高不能多于银行利率4倍,但一些客户想要借到资金,给客户利率要高出很多,这就给尤其大客户借货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借款方投资成功,基本能按合同要求本金返回,但投资失败,想要回本金很难,因此投资者通过网络平台借货,需要理性行为,要多方面考察,起到稳妥作用,降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法律当前面临的管控问题。

(一)创新发展的管理政策面临着不可预测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国内银行产业产生一定影响,各大银行都采取一定措施,这就给互联网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能吸引更多客户进行互联网金融投资,保障互联网企业的效益。但互联网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监管企业分工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影响互联网企业的信誉。互联网企业发展面临管控问题,必须根据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二)转型过程面临着法律落后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文件不多,但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之间的法律、法规文件以及落伍了,不能满足现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现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涉及领域增多,出现问题也在增多,需要国家出台法律条文进行问题解决,法律与法规的停滞,影响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转型过程面临法律落后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当前面临的管控问题。

(一)实施互联网金融业务许可制度。

许可制度是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设定标准,对资力不够企业清除市场,这对客户的资金投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主要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其中监管主体众多,导致监管效率提不上来,因此在不断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过程中,还需要各监管部门之间积极地配合、沟通工作,另外对于互联网企业有关业务,监管部门还可以实施第三方支付许可证、中间业务许可证以及基金销售许可证等准入制度,进而使消费者得到相应的知情权,加强社会群体对互联网金融机制监管。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信誉,让客户认可互联网金融企业,这样才能促使更多客户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促进互联网金融的企业的发展。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互联网金融责任追究机制,是对客户财产保护,对金融企业发展都起到保护作用。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按照现在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对于那些资产庞大的p2p网贷以及众筹平台,由于其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需要在当地的执法部门进行备案,并在公安部门提取相关的备案证明,从而使企业自身得到国家信息安全部门的安全保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安全教育工作,让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逐渐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对集体诉讼和多元纠纷等各种调解机制进行优化,并将责任制度简化落实,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六

[2]詹绍康.正确应用相关回归分析[j].劳动医学.(04)。

[3]颜艳,徐勇勇.统计思想是第一位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统计学》评介之一[j].中国卫生统计.(04)。

[4]胡良平.医学实验中常见设计类型的辨析及统计方法的合理选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01)。

[5]方积乾,凌莉,张敏瑞.近期医学论文中常见统计错误及其纠正[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04)。

[6]程萍,祖述宪.临床医学论文统计方法应用的调查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2)。

[7]王倩,张博恒.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着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现况[j].中华医学杂志.1998(03)。

[8]刘勤,金丕焕主编.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及sas编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9]陈峰编着.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10]孙尚拱编着.医学多变量统计与统计软件[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12]毛宗福,丁元林,陈东峨,张金荣,王圣基.临床论着中统计推断应用缺陷特征及对策[j].中国卫生统计.1998(03)。

[13]胡良平主编.现代统计学与sas应用[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4]胡良平.医学科研与新药评价等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轻视和误用统计学[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6(03)。

[15]胡良平.充分了解资料的特点是进行统计分析的首要前提[j].中国卫生统计.1988(06)。

[16]胡良平.选择多因素设计类型的一般原则[j].中国卫生统计.1988(02)。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七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作用下,金融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当前金融抑制、金融行业同质化竞争以及互联网金融法律不全等的现实环境中,金融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金融创新是驱动金融行业发展的前进动力,通过与互联网的充分结合,金融行业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环境[2]。

一、互联网金融的涵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传统金融业搭载上互联网这趟快车融合而成“互联网金融”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和发展本就有大堤之势,蚁穴则是相关法律的滞后性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伴随存在的危险性和局限性。未雨绸缪,针对互联网金融衍生的风险制订出有效的防范对策已十分紧迫。

二、我国现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业务。时至今日,第三方支付得到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以及所涉及的业务总额已十分庞大。

(二)余额宝。余额宝全名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是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货币基金。截至目前,投资人数超过股民人数,天弘基金也进入世界前十大基金行列。余额宝兼具商品和金融的属性,可实现消费与理财的功能。当网购时,余额为支付宝的负债,当将余额转入余额宝时,开始计算理财收益。

(三)p2p网贷。p2p网络贷款指的是通过网络实现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直接借贷。由于征信体系不健全,为获取投资人的信任,我国的p2p平台大多采用保本模式。如果出现账款逾期或坏账,先由担保机构向投资人偿还,担保机构再向借款人追偿。正因如此,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又大规模倒闭。约有七、八十家平台跑路,引发很多刑事和民事案件。

(四)众筹。众筹,指通过互联网个人或小企业向大众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根据众筹的筹集目的和回报方式,可分为商品众筹和股权众筹两大类。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商业泄密隐藏的法律风险。对于网贷平台来说,优质的借款人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p2p网贷平台为了使信息得到平衡,通常会在网上会发布一些优质借款人的具体营业信息,以获得更多投资人和出借人的信任,这样以来,网贷平台无意间就泄露了自己的商业信息,同时也给其他的竞争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二)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风险。1、主体资格与经营范围突破现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银行的专有业务。但从实际业务运行来看,支付中介服务实质上类似于结算业务。此外,在为买方和卖方提供第三方担保的同时平台上积聚了大量在途资金,表现出“类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储值功能、接受银行卡的资金充值、支付交易),超出了有关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范围的规定,且未纳入中国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监管范围,会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xx提供便利。2、在途资金和虚拟账户资金沉淀的风险。在支付过程中,当吸收的资金达到相当规模以后,就可能产生资金安全和支付风险问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中,沉淀下来的在途资金往往放在第三方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中,这部分在途资金,可能发生的风险有:(1)在途资金的不断增加,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信用风险指数加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交易双方提供担保,但是没有人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担保;(2)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有大量资金沉淀,如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引发支付风险。此外,在内部交易模式下,涉及到虚拟货币的发行和使用。这超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无法纳入正规银行体系,不能得到监管的资金流是潜在的危险。

四、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构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范围。系统化梳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对应制定管理办法,从而进行监管。为防范虚拟平台交易风险向实体经济蔓延应加强金融监管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并定期监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详细可行的自律规范,加强金融交易信息的披露,从而更好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自律组织的会员合法权益。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二)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侵害。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权益保护办法,要求互联网机构加强信息透明度,尤其是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分配和责任承担以及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作出明确规定。此外,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局面已经显现,所以更应完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协调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制度。在维权渠道方面,可以成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设立赔偿机制和诉讼机制。利用社交网络,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警示信息的扩散,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结束语。

總而言之,互联网金融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其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已被人们所接收甚至习惯。但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中还存在着各种风险,对人们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工作,从法律角度思考对策,切实保护互联网金融中用户的消费权益,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可靠性。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八

不确定性是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的任务就是处理数据,研究数据背后的规律,这个规律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刻画,其实困扰过很多人。而概率论彻底解决了这个困难:把观测到的数据视作样本值,而把数据背后的规律看成是“总体分布”,并用服从这个总体分布的某随机变量来表示该总体。从“数据”上升到“统计模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跨越。统计学提供了一种将数据模型化处理的观点和方法。当今统计学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将庞大的数据进行压缩和降维,使之进入到现代计算机能够处理的范围之内。

1.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的普遍性。

现实世界中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上大学,结婚,投资以及处理每天工作中,我们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都必须做出各种决策。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出门要不要带伞?不确定性的产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或缺乏足够的知识去利用有效的信息。通常,需要我们了解自然界和人类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在利用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做出决策时,能使风险最小化。所以,学好统计学对学生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统计是一门解决不确定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凡是确定性的问题,用统计去解释完全是庸人自扰。对于一个命题“所有的男人都是人”,这是一个确定性的问题,自然不属于统计学研究的范畴;“所有的男人都是女人”,这是一个伪命题,解决这种问题没有意义。而只有当问题是一些人是男人,一些人是女人的时候,统计学才能发挥作用,统计方法可以为决策提供信息。比如说抽样中显示男女的比例为1.3:1,男女之间数量的差异太大了,这就要引起警惕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总体中男女比重的失衡,或者抽样的有偏性。

2.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统计学所用到的技术或思路完全和科学研究一致,或者说统计学正是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而诞生的,科学的研究需要统计学给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思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控制和预测人与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但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除了必然性之外,必然隐藏着一些偶然性。

统计最关心的是数据背后的规律,这个规律究竟是什么。比如,从总体来说,我国公民的预期寿命是非常稳定的。而且女性的预期寿命也稳定地比男性高几年,这就是规律性。一个人可能活过这个寿命,也可能活不到这个年龄,这是随机的。但是总体来说,预期寿命的稳定性,却说明了随机之中有规律性。这种规律就是统计规律。

又比如掷骰子,只要没有人在骰子上做手脚,你得到任何点的概率都应该是六分之一。这反映了掷骰子的规律性。但掷出骰子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还只可能是六个数目之一。这体现了随机性。如果你掷1000次骰子,那么,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可能会得到6;这也说明随机结果也具有规律,而且有可能通过试验等方法来推测其规律。

3.基于不确定性的统计推断。

统计离不开数据。数据传达什么信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如何利用数据呢?为此,我们必须知道在解决一个给定的问题时,从观测的数据中可以获得怎样的信息,可以获得多少信息。数据本身不是问题的答案,但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程度来圆满回答问题,以及在一个特定的答案中含有多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或者财答案的信赖程度有多大,这些问题的考虑来说,数据是基本的资料。人们需要对所有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以便确定所能解决的不确定性程度。统计分析的目的是从观测得到的数据中提取所有的信息。当信息逐渐增多时,不确定性逐渐减少到一个可接受的最低水平。

比如顾客是否喜欢某种饮品?事先不易猜测顾客喜欢与否的概率。在问了1000人之后,可能有364人说喜欢,而480人说不喜欢,其余的人可能不回答,或说不知道,或从来没有喝过这种饮料。当然,它仅仅反映了1000个被问到的人的观点;但这对于估计整个消费群体的观点还是有用的。从该数据可以估计喜欢该饮料的人占大约0.364左右。

统计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科学。可以看出,我们以什么样的程度来圆满回答问题,以及在一个特定的答案中含有多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或者对答案的信赖程度有多大这些问题的考虑来说,数据是基本的资料。人们需要对所有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以便确定所能解决的不确定程度。

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九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对国民经济的总量控制和经济结构优化具有灵敏、有效的调节作用。运用金融手段,借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国家可以通过控制信用货币的供应量,间接控制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整个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务和实现其调控职能的核心所在。货币政策不是对单个银行或某一经济部门采取的具体经济政策,而是一种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相结合,并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其涉及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市场等诸多宏观经济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因此,金融法应将维护货币政策确定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区别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两个概念,并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政府有效转变其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坚持稳定货币,抑制通胀,优化结构,发展经济,通过制定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客观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一致起来,使货币政策在金融法的保障下在各种金融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贯彻和实施,进而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目标。

二、安全流动效益原则。

以商业银行为例,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由该立法规定和立法精神看,各商业银行的经营宗旨就是围绕维护银行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而展开,银行资金的安全和效益不仅仅是银行的立足之本,同时也是存款人和贷款人的利益重心。应该看到,除商业银行之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其业务经营也同样把资金(或金融资产)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作为根本宗旨,这在货币、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资产的经营和金融服务的市场化中都可以获得证明。如证券上市制度,其目的就是赋予证券更强的流动性。从这一宗旨的含义看,安全性着重强调金融机构旨在追求业务经营的长期稳定和免遭风险损失;效益性则突出反映了金融机构同样要追求盈利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性质,盈利是所有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当然也是终极目的;流动性关注的则是资金或金融资产的周转速度和频率,它和安全性和效益性显然不无关系。实际上,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相互之间既会发生冲突,又可以协调统一并进而形成有效的平衡。流动性既保障安全性,又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效益性则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实现前提。细言之,流动性是金融资产发现市场、在市场上寻求最有效利用机会的现实要求。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在保障金融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金融资产的周转速度,增强金融资产的使用效益,使一切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都认真贯彻这一原则,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三、利益平衡优化原则。

在金融法律关系中,不同利益的存在是客观的,单纯、一味地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或者客户利益会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在金融法中应当集中体现出对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思想,把利益平衡优化确立为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之一。金融市场的发展既离不开个人以及工商企业等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用心经营,更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扶持与协调。投资者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不能以损害金融机构利益为代价,同样,对金融机构的利益保护也不能以牺牲社会整体利益为代价。例如,证券法律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以克服证券市场中的欺诈、误导、过度投机和市场操纵为基本目标,保护投资者利益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证券法律制度除了保护投资人利益之外,其终极目标则是保证证券市场运行的顺畅,保证证券流通的顺利进行,这与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证券市场主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同样有着重要关系。金融法应以“调解人”的角色出现,为双方设定合理的私权益分配,补充双方的意思表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使双方磋商谈判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或者降低法律救济成本,通过快捷地解决投资纠纷而使资本流通恢复正常。

四、有效监管原则。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和对外依存度的逐步提高,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波动对国内经济和金融业的影响日益增加。我国金融业在发挥动员、分配资金作用的同时,也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风险向自己集中。在此情况下,在金融法中强调确立有效监管原則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机构多元化、业务交叉与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从起我国逐步建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使隶属于中央政府的三个金融监管部门(即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集中专门人才,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使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职能更为凸出,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能更富效率。然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方式仍比较单一,监管手段以直接监管和外部监管为主,科技水平比较低,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从而导致监管成本高效率低,直接影响了监管的效果。为此,应适当调整和缩小政府监管的领域,采取国际通行的综合监管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非现场和现场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综合性指标评价体系,从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市场化的风险化解机制以及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并注意发挥行业自律、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实现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有利于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有效督促金融机构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开展业务经营活动,进而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实现金融业的高效运行和公平竞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