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姿势的英文简短 姿势的英文怎么写的(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4 02:09:30 页码:7
姿势的英文简短 姿势的英文怎么写的(七篇)
2022-12-24 02:09:30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姿势的英文简短一

《最后姿势》评课稿1

听了陈老师所教学的《最后的姿势》一课,我的收获很多。陈老师教学风格沉稳,胸有成竹,课堂重点突出,收放自如,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她的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语言,学生们得到的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课文中有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陈老师不但让学生勾画出,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关键词句的朗读、想象、体验,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画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突如其来和可怕。有效的情境创设,训练了学生读中想象的能力,使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大爱无私的形象更加清晰、高大。

本节课陈老师重点在对学生进行侧面描写烘托的指导上。又通过两篇文章的训练阅读,再次感受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品质的'作用。

通过反复朗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让学生不但将谭老师的形象与精神印在心中,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航向。

《最后姿势》评课稿2

昨天参加了学校六年级同课异构活动课,六年级的郭老师与麦老师上的《最后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学风采。

两位教师都能认真地研读教材,认真地备课,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两位教师都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一张张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烘托出了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灾难的无情,凸显了人间的真情,谭老师的大爱无私。两位教师都注重朗读,通过朗读重点语句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麦老师注重学生个体的朗读感悟,而郭老师则注重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都能运用自身的语言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都注重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同一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教材处理,折射的是教师本人的教学风采。

针于这两堂课我有两点思考:1、为什么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的语气、语调差异这么大。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应怎样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怎样引导学生才能形成自身良好的语感?2、这课书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舍身救人的高尚品质,我们敬佩他、怀念他,逝者已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能否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身边为了学生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能否引导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老师,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呢?

《最后姿势》评课稿3

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担了对张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的评课任务。

首先,我在听课之前解读了教材。《最后的姿势》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xxxx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思考很多:

张老师大胆尝试,长文短教,紧紧围绕“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组织教学,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1.情境创设到位,奠定了课堂的感情基调。

课前的真心话大冒险让学生说出真实的反应及选择。面对危险时,我们必然会做出选择,这时的选择也许不理性,也许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体现。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理解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做了情感铺垫。而后播放地震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围中去,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神经。这比老师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

2.品词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中,张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抓环境描写,抓侧面烘托,引导学生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人格,深刻领悟“最后的姿势”对“爱与责任”的生动诠释。

3.读写结合,大量阅读,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紧紧承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接着又进行拓展阅读《懒爸爸》《顶碗少年》,领会侧面描写的写法。最后落实读写结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

1.语文主题学习落实“一课一得”,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思想内容(写了什么),一是表达方法(怎么写的)。但我们更侧重于思想内容,轻视了表达方法。

2.拓展内容的选择处理。拓展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拓展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拓展内容的选择,应与课文内容从思想内容上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便于融会贯通。

关于姿势的英文简短二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质疑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

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 平凡普通、爱与责任)

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关键词:第一小节中 平常给小女儿早早

2、教师小结: 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播放地震的视频

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

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

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谈感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灾难面前,谭老师一心想到学生,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惟独没有自己的得失。谭老师很焦急,想到让更多孩子的脱离险境)

(3)、两个“快”意思完全一样吗?(前面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要求,后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指导)

(4)、指导朗读 要声音响亮、语速急促。

5、组织学生交流思考(2)动作

揭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这句话中刻画了谭老师救助受困学生的一系列动作,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撑)

“撑”字一方面说明谭老师的力量大,另一反面说明课桌被稳稳的压在那儿,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2)“撑”字可以换成“伏”“放”吗?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动作进行演示。

(3)小结: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关于姿势的英文简短三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左权县桐峪中心学校赵红萍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这一课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事迹故事----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了解的当时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过程】

一、激起回忆,引入情境。

1.播放5.12地震图片,配乐解说: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这一天,是大地在咆哮怒吼;这一天,黄莺不再啼唱,花儿不再微笑;这一天,巨大的悲怆覆盖了心脏;无数的生命接受着死神的考验,有些人苦苦坚持等待着冲破黑暗,也有些人已悄然沉睡。

人是如此渺小,却又蕴含着强大的力量。灾难面前,不言放弃,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曲曲不朽的颂歌。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地方——四川汶川;

也正是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一个汶川老师,他的名字就是——谭千秋!(板书: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生平事迹。

二、扣题读书,直奔主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请你读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好好读一读。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2、谭老师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姿势?再读读课文的4、5、6小节。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这意味着什么?教学楼坍塌会有怎样的后果?

4、而此时还有四位学生在教室里冲不出去,其实谭老师本来已指挥学生由四楼的教室跑到了三楼的走廊,刚他听到还有四位学生还在教室时,又由三楼跑到了教室,就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他怎么做的?品味“立即”、“拉”、“撑”、“护”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5、如果没有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联系第7小节)

6、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他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7、生字“凹”的字义和书写笔顺

8、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

9、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10、当地震来临,谭老师害怕吗?当教学楼即将坍塌,谭老师想逃离教室吗?如果要逃,他逃得了吗?

一位老师说——(理解“生死攸关”)

获救的学生说——(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一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更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引读: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生:让他永生难忘!)让所有的人永远难忘。

11、千说万说,在救援人员、同学和老师和我们心中,他就是一个()、()的老师。

12、你觉得这三个人的话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侧面描写)

三、再读课文,丰满人物形象

1、谭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除了是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还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你还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爱女儿、工作尽责、大公无私、临危不惧、亲切和善„„)

四、总结全文

1、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生死攸关之际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这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姿势,这姿势是挽救四个学生的姿势,这姿势是谭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崇高品质,是以学生安危为重、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

质„„)

2、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什么叫“诠释”,生死攸关之际对谭老师来说 “爱与责任” 是什么?

3、这样的老师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最后的姿势已成为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你怎样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的?

4、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场自然灾难前,涌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事迹,谁来谈谈你所了解的动人事迹?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设计意图】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设计以细节描写为抓手,以“爱与责任”为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以四处“环境和场景描写”及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文字为切入口,读中悟情,读中品文,读中懂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时目标。

关于姿势的英文简短四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整节课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书后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3分钟)

1.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指名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最后的姿势。师板书课题(提醒:“姿”女字一横要长一点。)生书空,读课题。【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看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胳,读出语气

过渡:有同学可能大致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先读读课文,注意这几个要求

一读课文,正确流利 1.自由读: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2)遇到生字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练习几遍。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目标是读准字音)

自我评价:课文读过了,达到要求了就在课题旁加上1颗星。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正确、流利既可深化字词的理解,也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出示:

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震撼 誓死护卫 诠 释 师德灵魂 读正确了,很好!我想提醒大家两个字。正音:坍(tān)塌 生死攸(yōu)关

二读课文,理清脉胳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2.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正确的同学为自己鼓掌。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词语读得不错,相信大家课文读得更好。1.指名读。

(1)第一段:还没有得星的,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齐读第一段。

过渡: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

(2)第二段:谁来读一读第二段!

①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提示:这里地震刚刚发生时谭老师的话,该怎样读得更好? ②再指名读。

点评:想一想谭老师可能想到了什么?他该用怎样的语气告诉他的学生呢? ③希望下面的朗读,我们要像他们这样,读出人物的语气!(板书:读出语气)

(3)第三段:比较长,我们分成三个部分,请一个同学读第8节,一个同学读学生的话,另一个学生读老师的话?

据情况正音:

想一想这三段话中分别有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横线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4)第四段:

想一想,学生眼中的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齐读最后一小节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课时教学让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出问题。(4 分钟)

1.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文中提到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 谭老师 老师 学生 救援人员 初读课文后,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用波浪线画下来,再大声读一读!

3.读通了课文,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小结:对,这也告诉我们,故事类文章,概括内容,我们一定要说清谁干什么或怎么样。

4.质疑:学贵有疑,读了全文,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四、精读感悟,词语组块,读出场景。(20分钟)

刚才,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感知了内容。是不是满足了?没有,还要读出文章背后的情感。

1.出示:震撼 誓死护卫 诠释 师德灵魂 ①谁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震撼什么意思。谁能读出来。

为什么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呢?

③现在,谁再来读这四个词,(一齐读)读了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说誓死守卫的样子,也可以说是伟大的灵魂)

把这种情感带到课文中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谭老师伟大的灵魂。现在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字源识字法不仅强调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问题,而且注重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汉字教学的多重功能。】

④质疑:学贵有疑,读了这一段,你的脑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如果刘备来到你的面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同学们能读出问题了,真了不起。请大家也动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板书:读出问题)

2.出示:幽默 充满活力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①指名读。

②你从这四个词读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解,(谭老师充满阳光的一面以及学生对谭老师的怀念)

③一齐读。

3.出示:坍塌 尘埃腾空 地动山摇 生死攸关 ①指名读后问:这三个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学生自由说。

2、是的,一刹那间,尘埃腾空,地动山摇。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总共才十一个字;留下了他一生最后的三个动作。请同学们分别用“波浪线”和“○”划出,联系前后文读读想想,有什么感受,在旁边写一写。

3、交流:

出示: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这是谭千秋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句话:你从简短的话语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从“文字”、“标点”、“句式”、“情境”„„多角度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危急感。)

指导朗读。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4.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教师语言渲染,把理解和朗读引向深入:

这是一场殊死的战斗:教师引读第5节,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引读第六节开头“但是„„?”学生接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教师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学生继续接读“谭老师立即„„”句。

5.齐读课文4-7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现在谁能读出当时的场面?板书:读出场面

6.观看视频。说说感受。

这节课我们读出了语气,读出了问题,读出了画面,相信随着读书的深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词语组块,尝试让学生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力求丰富学生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究竟教什么?

从常规教学来说,识字学词、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识字学词虽说占据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而恰恰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接近母语的最佳形式。这节课我结合文本特点,设计角度新颖、思想独特、内容厚重,应该说让本课增色不少。但回头反思,这也是建立在牺牲学生读书时间的基础之上的。当然文本各有不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这么做,第一课究竟教什么,真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

整节课,应该说版块还是十分清晰的。我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第一课时的读,究竟到什么程度。我想底线是正确流利。也许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当学生带着准备,高起点地走进课堂,预习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充满生命的张力。

【板书】

6.最 后 的 姿 势 读出问题 读出语气 读出思路 读出场面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师,就让我们为他深深地鞠一个躬。(全体师生鞠躬)那么,谭老师究竟有什么可敬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与谭老师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共同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的可贵品质,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⑴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师: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透过这三个叹号,你明白了什么?(读出情况危急)

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⑷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想照应的句子。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这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以学生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⑸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对谭老师的评价。体会侧面烘托的作用,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随机指导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补充资料: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汶川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全体师生面对可亲可敬的谭老师,庄严地行队礼。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你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办一期手抄报。

2、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办一期手抄报,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英精

可敬的谭老师 雄神 不千 死秋

关于姿势的英文简短五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还有就是我上课时候太过注重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关于姿势的英文简短六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关于姿势的英文简短七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