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客人来了(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8:33:27 页码:10
客人来了(通用8篇)
2023-11-10 08:33:27    小编:ZTFB

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所产生的特殊情感体验。总结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并突出原文中的亮点和亮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客人来了篇一

最近,我家里来了几位“”,它们还没有我的拳头大呢?“”其实就是可爱的小仓鼠。仓鼠又名腮鼠,搬仓鼠,英文名homster,是仓鼠亚科动物的总称。除分布在中亚的仓鼠外,其它总类的`仓鼠两颊皆有夹囊,从臼齿侧延伸到肩部,可以用来临时儲存或搬运食物。故名仓鼠。

小仓鼠像一个小娃娃,萌萌哒。它全身毛绒绒的,金黄色的绒毛在阳光下格外的耀眼。它有一个粉嘟嘟的小鼻子,一双黑宝石的眼睛,四只可爱的小爪子,一对小小的三角形耳朵令人忍不住想去摸摸,萌翻了!小仓鼠住在一个“两层小别墅”里,那里有很多木屑。小仓鼠整天都在木屑里钻来钻去。它很爱干净,基本每天都要到二楼的沐浴沙里滚一圈。但它却不爱运动,很少看它在滚轮里跑步。小仓鼠喜欢玉米片,瓜子,花生等,吃东西时别提多可爱了!它用两只小爪子拿住食物往嘴里塞,与松鼠很像。但它可不会细嚼慢咽,而是狼吞虎咽。有时,它吃不下了,就将食物含在嘴里,等饿时再吃。我虽然觉得有点恶心,但不得不认为它们很聪明。小仓鼠睡觉时可安静了,不发出一点声音,一动不动的缩成小毛球。有一次,我还伤心地以为它死了呢?它们睡觉时还喜欢叠罗汉,小仓鼠趴在大仓鼠的背上,像一座毛绒绒的小塔。

有一次,我给小仓鼠喂完食物,忘记关门了。这几只活宝趁机破门而出,在客厅里东奔西跑,蹿来蹿去,一会儿跑到沙发底下,一会儿躲在窗帘后,全家出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们请回“家”。小仓鼠虽然调皮可爱,但有时候也是挺烦人的。它晚上喜欢磨牙,“吱吱”个不停,吵得我经常睡不好觉。时间一久,就连笼子上的白油漆也刮掉了。还有一次,我拿着它最爱的玉米片喂它时,冷不丁被反咬了一口。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我爱小仓鼠,爱它的调皮可爱,爱它的聪明伶俐,爱它的讨厌烦人,更爱它陪伴我的快乐时光!

客人来了篇二

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客人在酒店消费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抱怨和不满,虽然没有投诉,但总是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客人的住店体验和心情,例如:多次入住酒店,服务员仍然要求出示身份证;客人有时等候查房的时间太长不免烦躁;客人对无线网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等等。如果我们切实让顾客感受到了自己被尊重,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顾客的合理需求,让客人明显体验到酒店在围绕顾客的需求而发生着细致入微的变化,把客人的抱怨真正当回事,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已出现的问题不再重复发生或得到有效控制,顾客的满意度自然会随之上升。实际管理操作建议如下。

一、收集。

酒店可派专人定期向一线员工及相关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整理顾客“抱怨”案例,小到是顾客一句不经意的自言自语,各类网站上的点评,大到客人表达出的不满、发怒,甚至投诉,或者是客人提出的一些建议,都详细收集记录清楚。

二、整理。

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建议罗列类别:便客措施类、设施设备类、价格类、会员卡问题类、服务态度类、服务效率类、宾客隐私保护类、安全管理类等等。

三、分析。

根据整理出的第一手资料,逐一分析研讨,综合从轻重缓急、可行性、合理性、资金投入量、人员配备编制及培训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具体整改落实方案,编制完成时间表。

四、解决。

酒店根据计划安排督促相关责任部门、主管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进行反馈。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进行检验和主动征求客人意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改进效果。

酒店员工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应注意关注顾客潜在的不满或需求,只要是合理和对酒店服务提升有帮助的,都应及时上报,哪怕是一个预订的取消、一次提前的退房、一个不耐烦的眼神。酒店管理者应主动观察发觉并发动员工搜集顾客“抱怨”,及时解决问题,消除客人的不满情绪。

酒店只要不懈地积极关注和收集客人不满和抱怨的声音和信息,酒店管理者重视细节的改进,客人的抱怨会日趋减少,顾客的满意度相应必然稳步提高。

客人来了篇三

前不久,我家来了位尊贵的——可爱的小鸡,它们是一位阿姨送我的。

这六只小鸡像一个团结的小家庭,一个个小绒球,眼睛又黑又亮,真像一颗黑宝石。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一个尖尖的嘴巴。小鸡们个个都生龙活虎,活泼乱跳,总是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六只小鸡的叫声构成一曲动听的“交响曲”,这交响曲真是“震耳欲聋”。小鸡吃食是非常好玩的,我一把鸡食端来,小鸡们就争先恐后地在抢鸡食,有些小鸡还跑进碗里,弄得整个小脚丫都是饭粒。小鸡睡觉时,总是紧挨着,半闭着小眼挤在一个角落里,一有动静就抬起头四处张望,不时地叫唤,有阳光的时候,它们就干脆不睡觉了,拍打着没长全羽毛的翅膀,一个劲地往外跳,还用小嘴啄箱子的漏缝处。过了几天,妈妈就找来一个又大又宽的大纸箱,把小鸡们全放进箱子里。不让它们随便乱跑。有一天,只有我一个在家,我想:小鸡这么久没有出来了,今天,我就让它们出来活动活动一下筋骨吧!于是,我便把它们一个个抓出来,放到客厅里,它们是多么高兴,多么兴奋呀!有的小鸡拍拍翅膀,有的小鸡唱着欢快地乐曲还有的小鸡仔说:“终于自由了!”好像又重新获得自由了,在客厅里玩耍:做游戏;捉迷藏。不一会儿,我便明白妈妈为什么把它们“关起来了,可这群小调皮哪知道那么不文明,随地大小便。你看才一段时间没出来就那么调皮,不卫生。我赶快把小调皮抓回箱子里,房那么大,它们到处乱跑,可真不容易抓呀……个个小鸡都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当我要捉到小鸡时,小鸡趁我不注意又逃了。当我抓到第五只时,我已经汗流浃背了。当我要抓最后一只时,我已经准备好和小鸡“战斗”了。开抓,小鸡狡猾得像狐狸一样,东躲西藏,忽然,我想出了一个妙计——用大米诱惑,而后,我一把抓住小鸡。它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说:“哎呀!上当了,怎么办呀?谁来救救我?”

小鸡个个生龙活虎的,给我们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我爱这群活泼可爱的小鸡们!

客人来了篇四

我家每天都会来一群“”。它们活泼可爱、个性开朗,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我观察的对象。想知道“”是谁吗?很好奇吧,告诉你,它们就是一群最常见的麻雀和画眉鸟。

“”们每天都准时来我们家进行一日三餐。我们看钟点吃饭,它们能准时用餐,应该是依照自己的生物钟吧。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了画眉鸟和小麻雀的不同之处,第一,画眉胆量要大一些,每次吃米粒都不慌不忙的,当我们一打开玻璃门,它们就飞到茶花树下,不紧不慢地“擦擦嘴”,再慢腾腾地飞走;麻雀的胆儿可就小多啦,吃饭的时候东张西望,一点风吹草动都经受不起,一旦稍有响动,麻雀们就会像离弦之箭似的四散飞离。第二,画眉的胃口好,除了米粒还能吃面包、蛋糕,而小麻雀只能吃米粒,估计一丁点儿就能让它们饱饱的了。

你相信小麻雀会“点餐”吗?我家的麻雀“”可是十分机灵。每当没米的时候,它们就叽叽喳喳地叫,仿佛这只麻雀在说:“没米啦!没米啦!”那只麻雀在说:“请快些给我们一点儿米粒吧!我昨晚吃得少……”

你相信画眉鸟会“打包”吗?我们的画眉“”就能自己“打包”。有时候妈妈做了蛋糕或面包,画眉能用嘴衔着一大块蛋糕或面包飞回家去呢!哈哈,难道它们也知道全是用健康食材制作、超级营养的吗?我还想到,原来,画眉也懂得尊老爱幼啊,它们把食物带回去,一定是和我们一样,同家人一起分享妈妈做的美味吧!

我观察我家的“”,发现了它们的生活也和我们一样丰富多彩。

客人来了篇五

今天,妈妈从外面带回来一个.你们猜它是谁?我上前一瞧,发现那是只小狗。

它的个子非常小,身上有乌黑发亮的毛,它的脖子是白色的,远远看上去,像穿一身黑缎子,围着白围巾的娃娃。它的眼珠子滴溜滴溜地转,它那机灵的眼睛看到我时就好奇地望着我,似乎在猜我是谁。它有敏锐的鼻子,不停地嗅着,似乎时时刻刻都在保护自己。它还有像麻花一样的尾巴。看到它可爱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摸了一下它的背,它“汪汪汪”地叫了几声,这小家伙好像对我的行为反感极了。

因为它是第一天来到我家,所以对我们家的环境不适应.对我们都不熟悉。我问妈妈:“这小家伙是从哪里来的呢?”妈妈说:“我们家楼上的邻居出去旅游了,所以把小狗托给我们照看。”

晚饭时间到了,我从冰箱里拿出它最喜欢的火腿肠,切成一节一节的,放到碗里。小狗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地朝我摇尾巴,好像在跟我说谢谢。

我相信,过不了几天,我们将成为好朋友。

客人来了篇六

史老师微笑不语,他慢慢地张开手掌。天啦,居然真是一只小鸟。同学们一个个睁大眼睛,仔细打量起来。

只见这位神秘的客人一身深绿色的羽毛,像穿了一件帅气的燕尾服。尖尖的嘴巴,眼珠像两粒黑芝麻,翅膀边还有一圈白色的斑纹,小脚丫金灿灿的,像穿了一双金丝袜,一只小尾巴就像一把微微展开的小扇子,可爱极了!

这时,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头脑里盘旋:这只小鸟是怎么到史老师手里的?史老师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今天早上,我巡视校园的时候,在一(2)班门口发现了这只小鸟。我怕它变成野猫的早饭,就把它带到我们班上了。”

史老师接着问我们:“小鸟为什么会在教室门口呢?”有人说是小鸟受伤了,有人说是小鸟迷路了。我猜,这只小鸟可能飞太久了,飞不动了,所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在我们讨论得特别热烈的时候,小鸟突然飞了起来,一不小心撞到了墙上,又落在地上。

史老师赶紧过去把它捧起来,问我们:“小鸟为什么要飞走呢?”有人回答是因为小鸟害怕,还有人说是小鸟想妈妈了。我想小鸟是想回大自然了。史老师问:“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送小鸟回去吧。”

史老师同意了。他来到窗口,张开手掌。小鸟竟然一动不动,还立在手掌上。它睁大两只乌溜溜的眼睛,好像在说:“谢谢你,好心的人。我会记住你们的。”史老师仿佛明白了它的意思,用力一抛,小鸟终于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我依依不舍地看着小鸟远去的背影,祝福这位神秘的能尽快和家人团聚,希望它有时间回来看看我们。

客人来了篇七

老百姓抱怨医生已有10多年,普遍认为医院和医生唯利是图,不仅没有医德,还非常缺德。而医生则抱怨社会不公则更为久远,面对民众的责骂,感觉十分冤枉,认为社会不公、政府冷漠。关于医德、医生地位/待遇的争论早已达到了白热化,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医德和缺德之间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有了天壤之别。这两个迥异的概念被扯到一起,全赖“钱”这个媒婆。

患者:中国医生最缺德。

春节前,主管机构曾在我们这家当地公认医德医风最好的医院进行了“医德医风调查”,最终公布的患者满意率达到了94.5%。而我们自己看到的情况却是接受调查的5800名门诊病人/家属、1500名住院病人/家属中,表示满意的为22%,基本满意的35%,不满意30.5%,很不满意者17.5%.2006-2007年间,一份对北京、上海的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0000名门诊和住院病人进行了医德医风调查中,结论为:完全满意1.2%,基本满意14.8%,不满意57%,很不满意27%。不满意率高达84%.2004-2008年,卫生部组织的调查中,患者对医院最不满意的依次为:乱开药、医药价格、红包回扣、看病难、服务态度,绝大多数调查中,均未提及医生的技术水平。

北京一些民间人士组织的“患者态度调查”中,100%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其中59%“想揍医生”,26.5%“想举报医生”,18.4%想跟医院和医生“打官司”。2003-2008年,我国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从500万上升到近2000万起,平均每年1320万,增长速度22.5%。660万医务人员每人每年可分配到2-3起医疗纠纷。同期全国法院、卫生行政机关受理医疗纠纷案件总数在45000-50000件/年,定性为医疗事故者5-7000件。从中不难发现,因医疗技术而产生的医疗事故在我国医疗纠纷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与医德医风有关。老百姓对医疗机构和医生最为不满的是医药价格,也就是钱。作为一名医生,我也不得不承认,老百姓在医疗上所花的冤枉钱数量惊人的:政府投入差多少,老百姓花的冤枉钱就会有多少。这一点,不可能因医生的“缺德”或老百姓的“医德”而改变。

医生:中国医生最倒霉。

中国医生快跟“基地组织”和索马里海盗备齐名了,受争议的程度比两个臭名昭著的势力集团更令国人烦躁。有人将医生、教师、官员、黑社会并称中国“新四害”,足见中国医生的地位与嘴皮子上的“天使”有多大差距。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发生医务人员(主要是医生)被殴打事件均在80万起以上,最高发的2006年统计在案的就有104万起,构成刑事案件者超过10000起/年。在中国,没有挨过骂、挨过打的医生几乎找不到。

不少人将中国医生现状归咎于“医德教育”、“职业精神”的沦落,甚至有“学者”和高官建议给所有医生发一本《医德规范》让医生每天读三遍。当年的“红宝书”没有能够改变人们的饥寒交迫,今天的“道德经”就能使中国医生“得道升天”?如果将这些满嘴仁义道德的“学者”、高官丰厚无比的待遇和别墅都快装不下的贪腐拿掉,我倒是非常想看看他们的道德到底从哪里冒出来!时下很多人认为医生的收入很高,相关部门也随声附和。我不清楚我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多少,但我知道自己身边所有人员的工资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的职工平均工资。我现在科室有17名医生,绝大多数具有博士以上学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但工资单上最高的也只有4500元,平均不到3000元。这是上了20多年学,平均工作了13年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在公立医院中,我们这个工资应该是比较高的了,一般的初、中级医生都在2000元以下。我不相信医院的所有者和医院的管理者不知道医生应该的待遇是多少,而坚持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逼医生去认钱不认人,逼医生去抢老百姓的钱。

2004年以来,我院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组织有留学经历的一线青年专家展开讨论并提出了议案,但却从来没见到我们的意见出现在任何一级政府的“日程表”上。去年10月卫生部官员上门“征求意见”时,我们曾质问:我们到底在为谁服务,到底谁来保障我们,我是农民工还是医生,我们是“个体户”还是“事业单位”,请政府明白无误地告诉全国人民!

政府:都别吵,马上“改革”

在我的印象中,政府对医院和医务人员做得最多、最好的是“宣传教育”。不论在官方媒体还是大堂小会,从主管部门嘴里冒出来最多的便是以“医德医风”、“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甚至“无私奉献”。总之,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马克思的觉悟,孔子的道德,天使的纯洁,华佗的医术。

我们知道,马克思只有commulism,德国人认为他脑子“有问题”;孔子2000多年前在山东曲阜究竟干了什么只有鬼知道;天使是白的还是黑的,谁也没见过;华佗多高明,有没有这个人,装神弄鬼的中医也说不清。总之,要么没有这样的人,要么根本就不是人。

我们调研了1966-2008年的医疗经费投入和当年公费医疗开支,结果发现,不论是“全民医疗”时代还是“医疗市场化”的今天,不论是不到80亿的1966年还是2400亿的2008年,结果都惊人地相似:国家医疗投入与公费医疗开支都十分接近。也就是说,国家对民众医疗卫生没有投入。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很容易通过地方税收、企业利润、降低个人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或者象1985年前公平的“医疗保障”)而实现“医疗保障”,尤其是公立医院正常运转。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手伸不了那么远,无法“拆东墙补西墙”。然而,将国库里的拿出来舍不得,只好充分利用“市场”,将医疗机构扔出去“自谋生路”了。我的觉悟一向不高,但这未必不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本质:医院自己挣钱活命,百姓自己花钱保命。

这一招的确是很管用的。医患双方就象赌局中的两个赌徒,眼睛都盯在钱上,谁也没功夫去考虑自己是如何跑到这张赌桌上来的。我们几乎没见过赌徒与赌场开打的,往往都是赌徒间为钱打得热火朝天、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史泰龙和李小龙再能打,也会累倒。虽然绝大多数赌徒仍乐打不疲,这几年还是有人被打醒了,感觉不对劲了。在千呼万唤之后,“医改方案”就出来了。“改革”这个词我们听得太多了,“体制”也不新鲜,其含义也差不多明白了。改革不是变革,本质上就是在原有基础上随便找几个破洞修修补补,相当于在一锅陈年老汤里撒点盐巴或味精。前段时间让不少人激动得差点脑溢血的8500亿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8500亿比2700亿大多了,但我们将3个2700亿加在一起时则会发现,数字还是那个数字。当然,进步还是有的,但这个以百分数计算的进步也在明白地告诉了大家,改革的路是漫长的。

不论用什么样的“天使”或枷锁往医生身上套,医生都上不了天堂,它还得食人间烟火。医生与任何职业一样,需要老板提供待遇、保障、社会地位。如果非要将其变成“自给自足”的个体户或无依无靠的叫花子,就别指责其唯利是图和不择手段。即使我国最终满足了医生们的愿望,我们也只能以职业的标准去看待它。如果试图用“精神”的标准去要求它,最终犯神经的,只会是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本没什么医德,我也跟不少“医学泰斗”、“医德模范”有过接触,他们跟普通中国医生没什么两样。他们在获得高高在上的待遇之前,也谈不上什么“医德”。如果将远高于普通医生的待遇去掉,他们可能更缺德。

全民基本公费医疗。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极少数不为其国民提供“全民基本公费医疗服务”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医疗产业被衬托在一个庞大繁杂的保险市场中。按照法律规定,凡7人以上公司的雇主必须为雇员(甚至包括家属购买医疗保险。这意味着大部分美国人的医疗问题由雇主出钱(非工资福利)投保解决掉了;钱多得受不了的人还可以加入其他医疗保险品种。不属于这两类人的,政府就应负起政府的责任。这些人包括穷人、残疾人和老人,这三个在社会中往往被视为“无足轻重”的群体,根本不用开列太多的“为什么”残疾人属弱势群体、老年人病多开销大,而穷人“穷”本身,这些都足以构成整个社会为其提供免费医疗的最充分理由。对美国医疗服务体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医院急诊室被称之为“穷人救命的去处”,也是至今仍滞留在美国的1200多万非法移民“治病救人”的最佳港湾。在那里,任何患者都不会因为没有医保卡或者“钱紧”等等杂七杂八的原因而被拒之门外,这是法律的一道基本底线。那些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无资格享受穷人医保福利的人,看病后遗留的账单,最后都由政府情愿或不情愿地兜了底。

儿茶5克、黄莲5克、冰片0.5克(以上三味中药店有售),再买西药扑尔敏1片、强地松1片,把这些中药、西药放在一起研成末,用金霉素眼药膏调匀备用。在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清洗患处,再涂上药膏。一般连用3-7天,内外痔都可治好。提供方子的好心人讲:在用药期间一定不能多吃辣椒、喝酒、生冷食物莫食!切记!

客人来了篇八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想,客人就是客人,怎么分大客人之类的。那我告诉你,今天我们小作家班的课堂上就来了一位还只有一岁,却已经有80多斤的“小”客人。

“汪汪”随着一声狗叫,“小”客人就跟着主人走进了教室。没错,我们的“小”客人就是一只狗。狗狗的一只脚刚踏进教室,同学们就尖叫起来:“天哪,这么大的狗,不咬人才怪呢!”“妈妈呀,快来救我呀,我可不想被这只狗给咬一口小”客人一听到我们的尖叫声被吓住了,还是在主人的“驯服”下“不情愿”地走近我们。经过主人对狗狗的介绍,我们才知道狗狗叫灰灰,属于最温顺的阿拉斯加品种。听完介绍,有一部分同学敢接近狗了,可还有一部分同学怕被咬伤,仍不敢接近。

经过几分钟的接触,灰灰不怕我们了,在教室里到处溜达。有时,还扑到一些同学身上,吓得同学们魂都跑了,不由自主地尖叫。当我们做笔记时,它这个同学身边走走,那个同学身边,还来逗我们玩。

“灰灰,来,吃火腿肠罗!”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可灰灰理都不理,跑到胡宠面前,一刻也不停歇地吃起了腊肉。嘿,这小家伙还这么挑剔。

趁着灰灰在吃东西的时候,我用手摸了摸它的身体,它并不咬我,而是很温顺愿意让我抚摸它,这让我一下子跟它亲近了许多,又摸了摸它的脑袋。看来这个“大”家伙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挺可爱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