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7:22:40 页码:7
最新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精选10篇)
2023-11-24 07:22:40    小编:ZTFB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提高自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记录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方式。如果您对总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感到困惑,以下是一些参考资料,供您学习使用。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一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

当地的渔夫得知这个消息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那就是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真的好香好香。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

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二

3、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5、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8、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0、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三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0xx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四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故事8

过个别样端午节,一直是我期盼,没想到今年就梦想成真了,大家随我来看看吧。

早上一起来,便是美妙读书会,主持人就是程世龙。第一环节是好书介绍,大家都是开开心心地介绍好书。我比较感兴趣,是小升升介绍《大森林与小木屋》。听着小升升讲说,我也不禁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这本书。我介绍书,就是《红脖颈林中悲歌》。书中红脖颈十分感人,临死前也没有忘记儿女。在讲时候,我特意突出了爱与奉献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阵子紧张:“一定要坚持住啊。”除了最后结尾稍有仓促,我这次介绍还是很成功。

接下来又是介绍端午节的故事,大家纷纷发言。当然了,都离不开屈原。其实端午节应该是南方少数民族先开始过节日。但是,这次关于端午节小故事介绍还是令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事。第三环节,自然是重头戏――才艺表演。我之前也没有准备,一到这个环节,腿肚子可有点转筋。好不容易想起来一个好办才艺――讲评书。因为平时天天听评书,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记住了,就给大家说了一点百年风云开头,还真获得了成功。

读书会结束后,就是疯吃开始了。先是两盘开胃西瓜、后是程世龙妈妈包粽子、然后可乐鸡翅,大家吃到兴头上,大人们包饺子也热腾腾出锅了,又是对着饺子一顿风卷残云,摸摸舒服极了肚子,不由得感叹道:“真乃美味耶。”饭后就开始玩了。快乐一心给大家一人发了一根五彩线,戴在胳膊上,还别说,真有端午节味道。程世龙最够意思,成功当了主持人不说,还给大家准备了不少笔,拿在手里,更是美得合不拢嘴。

玩了一会儿,我们决定学一段英语,内容当然是关于端午节知识了。还是表姐想周到,在网上找到了一篇美国日报关于端午节报道,给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我、丁一笑、小升升、吴泳翔、周昱、程世龙等人都开始学习这篇文章。经过表姐认真讲解,半个小时左右,大家都学会了这篇文章。王子衿姐姐自然是最厉害,几乎过目能诵,真是令我们自行惭愧。大家都只好以“她比我们多学一年”理由安慰自己。

怎么样,这个端午是不是很充实,既吃美,又玩开心,最重要是还学到端午节很多知识,真是别样端午节啊!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五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2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喝雄黄酒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端午节的故事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关于母亲节的故事的作文500字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六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0]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七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

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

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

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

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当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八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九

说起介子推,人们大都将其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不过有说法认为,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原本与纪念介子推有关。

据说,介子推是晋文公重耳的大臣。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在外十九年,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做《龙蛇之歌》以感悟晋文公,然后就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龙蛇之歌》的意思为“有一条矫健强壮的龙,遭到了上天的谴怒,卷角弃甲,遁迹于下土。志愿不能实现,蛇也和他同伍,龙蛇一齐行走,在草野中仍有分别。龙等到了升天之日,安居于他的龙庭,唯有蛇依然蹉跎失意,沉滞在灰色的泥土。抬头望着天空满怀怨恨,缠绕于心的是无限悲苦。并非乐于与龙为伍,忧心如焚是因为他没有丝毫的.关心和眷顾。”重耳读此文后,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得生火。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粽子为寒食的一种,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就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慢慢流传了下来。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篇十

201.赐萧瑜(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202.采莲曲(唐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203.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04.秋日湖上(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205.自菩提步月归广华寺(宋欧阳修)。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206.就义诗(明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207.江行无题(唐钱珝)。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208.雪(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209.天安门诗抄之一。

一夜春风来,万朵百花开。

欲知人民心,且看英雄牌。

210.天安门诗抄之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二、七言绝句。

211.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12.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13.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14.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15.四时田园(夏日)杂兴(其一)(宋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常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216.垓下歌(秦末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兮虞兮奈若何!

217.少年行(其一)(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218.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19.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20.菊花(唐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21.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222.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23.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224.农家(唐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225.菊花(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26.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227.题花山寺壁(宋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228.琴诗(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29.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30.送春(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231.陇西行(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33.绝句四首(其一)(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234.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35.题青泥市壁(宋岳飞)。

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贞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236.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37.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38.寒夜(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239.北风行(明刘基)。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240.首夏山中行吟(明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241.绝句(明文征明)。

公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上茅斋。

人家不必论贫富,才有读书声更佳。

242.马上作(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243.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明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244.劝学(宋朱熹)。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捂叶已秋声。

245.塞外杂诗(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诵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青山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246.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47.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248.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4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50.牧童诗(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51.偶题(宋张耒)。

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

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秋。

252.有约(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53.学诗诗(明都穆)。

学诗浑似学参禅,不悟真乘枉百年。

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

254.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55.月夜(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56.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57.题金陵渡(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258.赠别(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59.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60.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61.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62.饮中八仙歌(唐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63.梅岭三章之一(现代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264.梅岭三章之二(现代陈毅)。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265.梅岭三章之三(现代陈毅)。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266.清平调三首之一(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67.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壁破,难愁蹈海亦英雄。

269.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270.悼杨铨(现代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三、五言很七言律诗。

271.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72.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7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74.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75.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76.湘灵歌(现代鲁迅)。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277.观书(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280.天安门诗抄七律。

故园风雨几经年,大厦撑持靠擎天。

心志光明同日月,功勋盖世重河山。

倾城人哭哀声震,漫地花飞白雪翩。

空有如涛伤心泪,神鹰高逝永不还。

四、中华词选。

281.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82.调啸词(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28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84.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285.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86.招中措(宋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