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语文读书笔记简短(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9:10:38 页码:10
2023年语文读书笔记简短(优秀8篇)
2023-11-10 09:10:38    小编:ZTFB

跆拳道是一门强调礼仪和技术的武术运动。总结要具备启发性和激励性,让读者有所收获和反思。提供写作灵感的范文合集。

语文读书笔记简短篇一

读朱成玉的散文一株草的海角,爱好了。喜欢那清爽的语言,喜欢那一株草美特斯邦威秋装,更有那株草的天涯!

“所谓运气,是你无奈抉择而又不得不取舍的生存进程;所谓天涯,是你苦苦追寻而毕生走不到的那个处所。

草儿有它自己的幻想,假如可以像鸟儿那样飞行,如果可以像马儿那样奔跑,它会不知倦怠地翱翔和奔跑,寻找自己的天涯。

一株草的心怀也可以很暖和。一株草的视线也可以很真情。一株草的语言也能够很别致。一株草,固然不会奔驰,但也会到达它的天边,那里就是属于它的灵魂的无拘无束的归宿。

在草儿的身边,天天都荡漾着各种各样的风景跟故事,那些景致都已收集成册,那些激动都已化成湖泊,可那些寂寞和对天涯的憧憬却还在空中浪荡。

草儿看到自己还是一株低微的草,草儿看到自己的脚下同样有片土地,身边同样流动着无息的风。草儿看到自己的心灵,浮动着忽明忽暗的记忆,那是对于一棵草,孤独中的热忱,清寒时的欢乐......

一株草的声音,老是很不警惕的丧失在风中,可它不在乎。它说,失去的我还能拾捡回来,睡了我还会再醒。我生生不息,就是为了我向往的天涯。”

草儿无法挑选自己的命运,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草儿却有自己的天涯!

雨下了,它就绿了;鸟来了,它就随着飞了。失去的还能捡回来,睡了还会再醒。

到哪儿都是草,无处不为家,不知疲惫地寻找本人的天涯鼎翎云南特产。

草儿太简略,渺小的快乐都可化作天大的幸福。草儿易快活,一个霎时的微笑会当成永恒。

那一抹绿中的红,那一抹残中的完全,那一抹笑中的泪痕……。

一个循环,一场遇见,一段相守,品质优质的学生,桑田桑田,皆在瞬间!

始终喜欢这些弱小的性命,打动于它们的生生不息。风也好,雨也罢,温顺心跳,寂寞花开。生生不息,就是为了神往的天涯.

语文读书笔记简短篇二

时间,一去不复返。就如作者所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些事物有再重来的时候,可日子是不可以重来的。作者的日子已经流去了8000多个,我的`日子才流去快4000个,哎,有时候想起来还很惊讶,不知不觉就长大了,感觉我才刚刚入学,还是个小孩子。现在已经12了。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成为让时间溜走的借口。作者的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们的日子是:在玩电脑时,时间从啪啪响的鼠标傍滑过;在思考时,时间从脑海里闪过;在聊天时,时间从键盘的空隙里跳过。时间总是不停,就不能歇会儿。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语文读书笔记简短篇三

在围绕福格环游地球所发生一系列充满挑战和刺激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营救阿抚达夫人。因为阿抚达夫人嫁给了一个王公,王公死后,按照当地风俗,他的妻子不管自愿还是不自愿都要被烧死。福格觉得阿抚达很可怜,于是准备营救她。他们来到了庇拉吉神庙,却无计可施。到了早晨,阿抚达夫人被抬了出来,正被烧时,已死去的王公却抱起了她,因为王公是万事通扮的。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为福格对自己的自信而感到佩服。因为环游旅行万一输了,他的两万英镑便要拱手相让了,如果在旅行中遇到什么危险,那该怎么办?如果换做了你,你会怎么办?是越挫越勇,还是当缩头乌龟?生活中我们要拥有自信,才能成功。

语文读书笔记简短篇四

寒假里,我读了一篇《魔法师的帽子》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小嗅嗅和小吸吸找到了一顶魔法师的帽子,讲五朵小云怎么出现,赫木伦遇到了新鲜事。姆咪特罗尔受了一次变形之苦,然后对蚁狮进行报复,特罗尔和小吸吸夜里去探险。麝鼠经历了一件可怕的事情,赫木伦险些送命。哈蒂法纳人夜袭,斯诺尔克小妞因此弄丢了头发,他们在岛上发现了不少好东西。他们捕捉马梅卢克鱼,将姆咪家怎么变成了森林。某甲和某乙带着手提箱,身后跟着格罗克,斯诺尔克小子审案。小嗅嗅离家远行,姆咪特罗尔舍不得他走,某甲和某乙的神秘的手提箱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姆咪妈妈丢掉了手提箱后来找到了她的手提,开庆祝会,魔法师骑着黑豹来到姆咪谷,实现了姆咪们每人一个的愿望,最后,魔法师也实现了自己数百年来的愿望。

在本书中,托芙·扬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真诚、善良和美丽的新奇世界。她作品里那些鲜活可爱的姆咪们住在森林里,样子像直立的微型小河马,胖胖的,很羞涩,热爱阳光。姆咪一家生活温馨和睦、小动物间在困难面前共同面对、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天真的世界。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心中的那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其实,那是一个人一直不敢说的一个个愿望,有些人羞涩,有些人直爽,有些人勤劳,有些人勤学苦练,有些人每天都在干活,有些人努力使自己的家变得富有,这些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语文读书笔记简短篇五

在众多的书目中看到这本书《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被书名所吸引,再一看作者是是熟悉的韩素静老师,毫不犹豫读了起来。这是第二次读韩素静老师的书,读后受益匪浅。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共分为四辑,分别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书中很多的教学课例都很详实,韩老师解读的也很到位,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很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韩素静老师主张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课堂来不得虚假,必须扎扎实实。韩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做到三个扎实:扎扎实实练习识字,扎扎实实练习读书,扎扎实实练习写作。地基不牢,地动山摇。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回头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书声琅琅的阅读,民主、热闹的小组合作,看似精彩纷呈,有多少是走程序,走过场,又有多少是扎实有效的。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思就是“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不上那些运用平俗花哨的手法来渲染课堂的课,不上那些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素养的只能碎问碎答、就课文教课文的课。

一位同事,每次讲公开课分都不高,但是回回考试班级成绩总是年级第一,我问她成绩好的妙招?堂堂听写生字词,人人过关,夯实字词基础,背诵人人过关。想想也是,课堂没有花架子,学生真正的学会了,何愁没有好成绩。

新乡河师大培训时,师大附小赵金红副校长在《上好语文家常课》谈到:“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真实、简单、实用。”

让教育静下来,让课堂静下来,给足学生学用语言、积累知识、习得技能的时间,看到学生的成长应该是我们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只有在求真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内生智慧,语文课才可能有效。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朴素的、实在的、有效的。

语文读书笔记简短篇六

每晚睡前,我都会读这本《中华美文大全集》文章三、四篇,他们告诉我什么叫老师;爱,总是差那么一点点;高山觅流水;她那么看过我;大地之语;与你偶遇在孤单的旅程;和一棵树说了一下午话;忘记一粒沙子的温柔;让我们每天再做一次小孩;真味人生至平淡。精选了100多篇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情感美文,并将这些珍贵的情感与教师生涯的方方面面进行类比。

每次阅读后,总有很多的感触,一是教师这份职业的再认识,说真的,既有自豪感又有畏惧感,自豪是因为被赋予的神圣使命,高尚、无私是她的代名词;畏惧是因为人们不把它当作普通的职业,不允许有一些工作上的失误,正如有人这样说: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我想说,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优秀教育者的事迹来勉励自己,那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还是能做到的。二是对人世间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感动,从细微的角度,诠释人性的优点,滋润心灵,感到自己也很幸福,因为很多的美好的事情在自己身上也有发生,感恩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心灵的纯净,离不开世间珍贵情感的浸润。而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引导以及民族精神的凝聚,无疑需要最先从情感与心灵这里打开通道。

语文读书笔记简短篇七

《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的是主人公索亚和他的伙伴哈克贝利及女朋友贝基的冒险故事。

《汤姆索亚历险记》与我所有看过的书比起来,我最喜欢的还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也写出了我们广大儿童的心理和性格,这也是这本书受大家青睐的原因。

小说情节紧凑,而且含义深刻。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唤起大家对这方面的注意。

本文里的汤姆不是一个人人赞颂的好孩子,相反,他是以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的形象出现在本文,他调皮、喜欢搞恶作剧、经常逃学,可是他的心中善良充满正义感。汤姆的梦想是做一名海盗,海盗对他来说是一个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大好人,看出了汤姆的天真与善良。

文中的有些片段不经让我有些许感动。他偷吃,在皮鞭下逃脱;他逃学,报复告发的弟弟;他打架,被罚周末刷栅栏;他爱慕,被用整盆水泼醒;他装病,试图逃避周一的上学;他缺课,与坏少年玩耍;他欺骗,让校长丢尽颜面;他贪玩,深夜与哈克潜入墓地;他失恋,遭近折磨而离家出走......这边是大家所向往的那个自由自在、天真无邪的童年。

汤姆和哈克在深夜潜入墓地玩耍,却亲眼目睹了一场凶杀。凶手印第安人乔将这件事嫁祸给医生莫夫、波特,汤姆不忍看着可怜的波特被审判,说出了实情成为了全村的的英雄。没过多久,汤姆和哈克在鬼屋挖宝藏的过程中又遇上了凶手乔。随后汤姆和贝基在洞里经历三天三夜后,终于被村民们救了出来,并一举捣毁了乔的老窝,将他堵死在洞中,并与哈克一起找到了那份宝藏,成为了小富翁,俘虏了贝基的心,再一次成了全村的英雄,贝基的法官父亲已对其青睐有加。

一个天真、无忧无虑的童年就是一份很大的财富,尽管我的童年已渐渐离我而去,可是那份记忆总会是最美好的,给我最好的财富不在双手,而是那份最好的记忆,它,永远都在我的脑海,永不褪色..

语文读书笔记简短篇八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矗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内容和形式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尤其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第5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知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从“课标”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说,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句,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2)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语,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从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维过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