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故乡情结(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47:01 页码:10
2023年故乡情结(实用12篇)
2023-11-13 03:47:01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规划。概括是通过提取事物的本质或核心特点,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思路,或者可以借鉴一些表达方式和结构。

故乡情结篇一

追梦的人生。

让我不得不在异乡融合。

天空里的光点依旧如约。

眨着眼的睛星星令我充满相思。

城里的风景让我遐思。

我多想跟随远走的明月。

走过浩瀚的夜空。

回到那曾经离家时的山村。

也许是清风明月带去我的思念。

在某个疲惫的午后。

山村故乡的弟弟来了。

家乡美酒和妃子笑荔枝。

香味弥漫了出租屋的每个角落。

深情含泪的说出。

心中对山村故乡的千言万语。

山村里的粮食又丰收了。

妃子笑荔枝压弯了树臂。

大批的客商运回城里大赚了一把。

一顿香浓的家乡酒。

可口的荔枝。

充填着我思乡的胃。

回到了苗岭山村的日子。

山里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让我不忘真诚与善良。

苗岭山村的`村外。

留着童年的无忧无虑身影。

憨厚勤劳的父母。

收起田地离劳作的疲惫。

绿荫下的农家的小院里。

飘荡着食欲大增的香味。

我奔波在繁华喧闹城市的心脏。

歌唱山村的歌谣。

虽不在山村故乡。

可你永远是游子生活里的思念。

唱着山村的歌谣是我今生的音律。

故乡情结篇二

摘要:毕业文化存在于活跃的校园文化之中,扮演着其重要而又独特的角色。它不仅存在于中国,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也一样能感受到这种特别的文化。在这两种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毕业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感恩情结这一要素为切入点,从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三方面分析中西毕业文化的不同,旨在揭示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毕业文化形成的原因,引导广大毕业学子采用理智的方法结束校园生活,做到文明离校,并使高校相关部门认清毕业文化的本质,改善管理措施,一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毕业文化;感恩情结。

1.校园文化与毕业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毕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是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毕业文化以毕业班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现如今,高校毕业生离校之前,有许多不成文的“约定”:离校之前,同学们会聚在一起吃顿饭,俗称“散伙饭”。又如大家要拍毕业照,统一购买毕业衬衫,更有人准备谢师宴感谢恩师。其实,这种被有关专家称为“毕业综合症”的现象在大学校园流行已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也不仅仅只是在哪一个或几个高校才有。几乎所有的大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种现象,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毕业文化”。更有甚者把毕业文化演绎得登峰造极,诸如酗酒撒泼、裸奔、“毕业喊”、“毕业扔”等疯狂行为也频频上演。对于这种酷似行为艺术的“毕业献礼”,人们看法不一:赞同者叹其个性释放,呼吁社会眼光宽容以待;反之则觉得难登大雅之堂,皱眉者亦不在少数。

面对种种声音,我们也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毕业生是否应该采用疯狂的毕业仪式?毕业季应以何种态度和方式来缅怀和?什么样的毕业文化才能体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没有理性而有内涵的毕业文化?从毕业生那些毁誉参半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在那些疯狂而又极富创意的举动背后,有难忘的记忆,也有些许对未来的焦虑。

因此,毕业文化建设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实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毕业文化建设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毕业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以及素质培养的作用,最终实现保持校园和谐与稳定,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从感恩情结的角度分析中西毕业文化的不同。

2.1毕业生方面。

每逢毕业季,校园里弥漫着离别的气息,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即将告别校园生活的学子。他们身着毕业衫,和共度了许多美好时光的老师同学合影留念。悬挂在公寓楼,教学楼,食堂各处的醒目的标语提醒着每一个毕业学子,他们的校园生活即将结束,他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这种离别的氛围是中西方共有的。而感恩情结在中国毕业学生中更加明显。那些欢送毕业生离校的条幅标语都体现着对母校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一朝师生情终生缅于怀,学子闯天下母校候佳音”,“春华秋实、饮水思源、母校情深”。在离校之季,有的同学们还自发地组织起了捐赠活动,向母校捐赠其认为有意义的书籍、自己制作的物品或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物品。礼轻情意重,为了母校,虽然能做的不多,可也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同学们为老师们献上鲜花,共唱一首歌曲,送给老师最美好的祝福。西方国家的毕业生在这方面的感恩表现就要少很多,在毕业典礼上他们很随意,家长一同参加,庆祝自己的孩子顺利地完成了人生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他们的喜悦来自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离愁别恨、感谢恩师母校的情绪减少了很多。

2.2教师方面。

教师们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有着殷切的希望。他们给予了许多鼓励并提供了宝贵的就业建议。在告别大会上教师们引用古语,表达对同学们的希冀和美好的祝愿。指导员在毕业前通常会召开班会,为学生们交流思想提供空间,帮助同学们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的老师还会亲手制作卡片,附上些许祝愿。这些一道构成了毕业生们在毕业季的美好回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那些卡片,想起老师当初的谆谆教诲都会热泪盈眶。教师们之所以如此不辞辛劳,都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深深根植着一颗感恩的心,要知道教师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也同样经历过他们学生正经历的事情,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对自己恩师的感激之情不会变,这就使他们甘愿为同学们付出。并不求回报。

国外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邀请名人做毕业演讲是一项传统。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等都曾是美国各大高校的座上宾。给毕业生的演讲内容广泛,不过通常会包含着一些期望与祝福,当然也不乏幽默与睿智,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例如,“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表现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上,而是表现在如何用它消除不平等。”(微软创始人兼董事长比尔·盖茨2007年于哈佛大学的演讲);“什么才能称得上你们这一代的伟大之处?我认为是使用你们在这里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找到与计算机连接的方式,而且找到与人的连接方式;不仅仅是使用数字和公式创造,更是使用语言去引领。在这个过程中,填补愚蠢与智慧间的差距。”(前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于2004年加州理工学院的演讲)。从这些常常被人们引用的经典语录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还是西方人理智的一面,而感恩情结少之又少。

2.3学校方面。

中外高等学校都设有类似校友处、就业指导处及心理咨询部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每逢重要事件,比如校庆或毕业典礼,学校都会邀请老校友参加。这些早已步入社会并积累了充足经验的前辈能够给予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许多建议和帮助,对加速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成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未来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老校友时时关注母校,有时也会搞一些捐助活动略表自己的心意。此外。就业指导处也会适时开展招聘会,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给同学们的就业铺平道路。心理咨询部帮助解决学生们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心理和对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忧虑心理的问题。总之,各个部门同心协力,为同学们顺利毕业、就业提供了很好的'环境。针对毕业季学生有时因为太过情绪化而犯错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大多采取“管理宽松但不放纵”的政策,做好引导和教育的工作。

故乡情结篇三

一脚踏上故乡的土地,就好像坐飞机在云团中颠簸好久突然看到了机场,心落进肚里了。(原来心在哪呢?)那种瓷实的感觉仿佛地下就是一块巨大的吸铁石,让你脚底铿锵,无所顾忌,恣意横行。

扑进故乡的怀抱,就进入了时光隧道,在旁人看来光秃秃的磨盘石旁,归乡人知道有一棵龟裂、虬龙的老枣树,在那上面抢过枣,打过仗,一帮人围在磨盘石边听瞎话,催生文学的第一颗豆芽。一抔不起眼的土堆,映出母亲刚强的面孔,归乡人能听到她的唠叨、叮嘱。叽叽喳喳的小鸟是悠闲自得的喧闹,还是传递祖辈口耳交接的信息?——确实爬上它们的家园,盗走它们爱情的结晶。

童年就因为这样的朦胧而美好?或者美好的东西也一定是朦胧而飘忽不定的?

反正从此自己的指纹就印在故乡的明眸中,一生不可更改,如同胎记。

山那边还是山吗?站在山上可以摸到天吗?淘气中诱发的是挣脱的膨胀和雄心,一如乘风破浪的云帆,挥手作别,不带走故乡的一片云彩。

间或,成功的自豪,失败的痛苦,将思绪拽回故乡。

但奇怪,他人眼中的荣耀,耳中的失意,于故乡辐射而来的,仍是大山默默,小河哗哗。

才发现,永远也逃不出故乡情人的目光和磁化。

抵不住故乡的引力,如树叶,最后飘落根下。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来处即去处,终点即起点。圆。

终于被故乡同化,再也挪不开半步,逝去的追忆成为幸福的全部,最后成为故乡嶙峋枣树上的一枚风干的枣,融为故乡的一部分,增添故乡历史的字符。

可这枚枣竟不断发射磁力线,勾引散落各地孙男娣女的灵魂,回家!回家!!

故乡梦由此传承,家族梦由此成真。

这枚枣呢?终于坐化,成为吸铁石的一角……。

情结?猫尾巴菜。

每到春四月,杏花吐红,梨花泛雪的时候,由不得我的意识,蓬勃的绿便撩拨我的胃,“该吃猫尾巴了吧!”

猫尾巴是一种野菜,学名叫什么至今不晓得。山里人依形托势,见其状如直竖的猫尾巴,便口耳相传地叫开了。

对其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因为她能在你饥肠辘辘的时候,很脆生很温性地填饱你的胃。

在那个需要野菜充饥的年代,乍暖还寒的春四月,对野菜的奢望,也如这春天破土而出的野草,茁壮而无处不在。

野菜和野菜不同。有的野菜需用水榨过之后浸泡一两天,才可食用,如小孩拳。有的野菜虽可即食,但野味不能多享,如酸姜。只有猫尾巴特别,爽口,不很酸,不仅可生食,即食,而且可以吃到肚子饱胀,但胃却没有不适的感觉。

多次比较验证的结果,让我对猫尾巴情有独钟。

于是在我放学的七、八里山路上,便不时地拐进路旁河沿的草丛中,猎取这猫尾巴似的野菜,一阵狂嚼后,就一路欢歌地回家了。

就这样一路欢歌地长大。

不知什么时候就不需要用猫尾巴来果腹了。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每到春四月,随着猫尾巴的窜出来,我的胃便下死命令似地趋我前去咀嚼她,而且年年如此。

胃是恋旧的。在孩提胃需要充实的时候,猫尾巴和它是患难时的相依相偎。一如刻骨铭心的初恋,总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时地泛起涟漪。

十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带领学生上山勤工俭学。休憩时,一眼瞥见脚前的.猫尾巴,便旁若无人的用手薅起来,甩甩,放进嘴里大嚼,迅即咽下。

“妈呀,老师吃草!”一个小女孩见外星人似地喊出,瞪大着双眼。

立刻聚拢一群学生,看着我惊愕不已,“老师,这不是草吗?”

“是草。”我说,仍慢慢咀嚼。

可心底里有一个声音贯出耳膜,“她不是草,不是草!”

是的,她不是草,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终于理解了耄耋老人的叶落归根。

生命初期留下的烙印,如窖藏的美酒,越长,越老,就越浓,就越醇。

耳畔的那首歌,永远萦绕在牧童的牛背上;

眼中的那种树,永远弯在老屋的房脊边;

鼻翼翕动着,永远是母亲炖出的猪肉酸菜粉条……。

是各种感官的恋旧,将人生生地拽回故里。

“终点就是起点”,这是多么完美的心灵慰藉啊。

曾惭愧没比对出猫尾巴的学名,以为是大不敬,可随着年岁的增加,这种意识竟渐渐淡漠。

还是多回去嚼嚼这猫尾巴吧,或者就变成一株紫杆墩胖的猫尾巴,在故乡春四月的泥土里蓬勃而出!

情愫?青春作伴好还乡。

阳气上升,蛰虫踢腾,青草发芽,野花卖萌。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亿万年进化史的佼佼者,其自身的运行也一定随着四季的更替而如影相随吧。

那么,跟着破土而出的小草,内心就会升腾起一种渴望:亲近自然,返璞乡野。

“五一”小长假还没到,几个身居城里的朋友便计划带着家人踏青山野,食宿农家,我慨然应允。原因有二,一是融洽亲情、友情,二是回归自然,接触地气。

没理由说城市不好,那是小时候的梦想,是实现理想、打拼成功的地方。她给你带来便捷的交通,舒畅的环境,品位的交际,充盈的回馈。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身体发福的同时人脉财富也一同发福起来;灯红酒绿翩跹起舞脸颊红热的同时欲望人气也一同红热起来。

可奇怪,当酒气消退脸色如常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年年如斯的柏油路面,像人流一样的车辆,像车流一样的楼房,同在屋檐下相顾不相识的隔膜,跌跌撞撞身心疲惫就像弥漫空气中的尾气废气一样发酵开来。

总觉得这样的生活还少点什么,总觉得内心的某一角落空落落的,像立志漂泊的游子,享受快感的同时仍有隐隐的痛。

带着家人回归乡野吧!去呼吸呼吸原汁原味的空气,去观赏观赏土生土长的野花,去聆听风的嬉闹、水的欢笑,去触摸土的燥热、树的健旺。

光着脚踩在松软的土地上,感受地壳深处翻滚升腾传递出的能量,冥想大自然的神奇慷慨发飙绝决,人对自然的恐惧角逐征服认同,把自己还原成一粒土,一棵草,一株花。

掬一捧山泉,像品茗一样,品酒一样,咂摸大地的乳汁,将脸上的灰尘劳累虚伪贪婪一股脑儿洗涤,在水镜中看看真实的自己。

还认得野菜吗?还认得草药吗?还可以自己编上蒿篓去囤鱼吗?

让孩子们去乡野吧,让他们认识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让他们了解乡野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珍惜触手可及却熟视无睹的幸福。

让自己常去乡野吧,面对天的辽阔,地的浑厚,水的清澈,花的娇艳,拷问自己,清醒自己!

鲜花怒放的五月,和家人、朋友一起,有明媚的阳光作伴,让自己欢快的情绪和返璞的触须像朱自清《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故乡情结篇四

这仿佛是在前世影留下的一个不经意约定。泯灭了千百年的岁月。

端午节放假去了千岛湖。同行的还有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小姨舅舅。千岛湖的一个小乡村,一直是我外公想要去的地方。他的故乡,我们的祖籍。想了40年,盼了40年,正值端午节,我们希望帮外公圆了这个40年的梦。

路太弯,通往故乡的路好远好远,我们跟着二婶的三轮车一路慢慢地行驶,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终于踏上了故乡的路。不是水泥路,不是柏油路,崎岖不平,可是走着很舒服。我才刚打开车门,就看见外公和二婶两个人迫不及待地走去了,步子迈得很快,我们几个在身后笑了笑,呵呵,看来外公真的很想故乡了呢。

又是一段很长的路,路旁开满了野花,很美。我们就在一边走一边欣赏景色中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外公兴冲冲地和我们介绍说这是祖宅,宅子内还有一位老人,看上去有80、90岁了吧,脸上已经留下了很多岁月的痕迹了呢。她乐呵呵地拿出很多很多枇杷给我们吃,然后和外公讲起了家乡话。谁都很开心,谁都很高兴,小姨颇带深沉的语气说:“帮爸爸圆了这个40年的梦,看到他那么高兴,我们做子女的也真的满足了。”

只是时间过得很快。到最后我们又不得不说再见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来这里了。谁的脸上又不免带着一丝感伤。二婶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一箱白枇杷说要给我们带回去吃。我们说不要。但是盛意难违,我们最终还是拿走了枇杷。其实我们也知道,这枇杷他们是要拿来卖的,这个小乡村,每户每家都种了枇杷,他们也就靠买枇杷为生。所以当我吃这些白枇杷的时候,我总是难以下咽。

走的时候都充满了不舍。可是再见再见,最后还是要说再见。再多一秒吧,让外公,让我们,再多一秒来纪念,最后一次了,外公的故乡情结。

坐在回去的路上才突然发现。为什么外公以前总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厌其烦地教我说他那里的家乡话。为什么在去故乡的路上他的脚步会那么地迫不及待。为什么他想去故乡会想了40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多想就此把时间折成一整个世界的样子。只把此时此刻放在中央。

我多想就此把岁月剪成一整个世纪的样子。只停留在这梦想的故乡。

故乡情结篇五

常有人说,回到故乡,和旧日玩伴相聚,就仿佛回到了儿时,心里就非常踏实,甚至不想回到现实。

故乡情结”之所以会在成年之后频繁产生,是因为现代成年人面临太多来自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压力,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因而萌发暂时回避现实中矛盾和困惑的想法。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环境,童年是人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节。可以说,“故乡情结”是人们面临困难时的一种自我解压、宣泄情感的方式。

“故乡情结”能很好地把焦躁情绪在回忆中释放。因为在童年时期,人的防御机制较弱,建立起来的友谊一般更坚固。而成年后自我防御机制增强了,身边很难找到可靠的人倾诉,尤其是工作方面的压力,可能与同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也可能压力本身就来自于同事。此时,儿时建立的友谊就显得弥足珍贵,因而无论是回忆玩伴还是找他们倾诉,都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当人们暂时脱离复杂的现实,投入对故乡美好事物的回忆中,可使大脑得到片刻的放松,不良情绪得以排解,压力也随之消失。这时人们再转入到现实生活中来,就能以轻松的心情处理复杂的事务,效率也会有所增加。

当然,过分陶醉在对故乡的回忆中也可能带来副作用。长期将自己退回到儿时状态,不肯面对现实,不仅起不到释放压力的作用,反而对身心都造成危害.

故乡情结篇六

这仿佛是在前世影留下的一个不经意约定。泯灭了千百年的岁月。

——我想写的文字。

端午节放假去了千岛湖。同行的还有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小姨和舅舅。千岛湖的一个小乡村,一直是我外公想要去的地方。他的故乡,我们的祖籍。想了40年,盼了40年,正值端午节,我们希望帮外公圆了这个40年的梦。

路太弯,通往故乡的路好远好远,我们跟着二婶的三轮车一路慢慢地行驶,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终于踏上了故乡的路。不是水泥路,不是柏油路,崎岖不平,可是走着很舒服。我才刚打开车门,就看见外公和二婶两个人迫不及待地走去了,步子迈得很快,我们几个在身后笑了笑,呵呵,看来外公真的很想故乡了呢。

又是一段很长的路,路旁开满了野花,很美。我们就在一边走一边欣赏景色中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外公兴冲冲地和我们介绍说这是祖宅,宅子内还有一位老人,看上去有80、90岁了吧,脸上已经留下了很多岁月的痕迹了呢。她乐呵呵地拿出很多很多枇杷给我们吃,然后和外公讲起了家乡话。谁都很开心,谁都很高兴,小姨颇带深沉的语气说:“帮爸爸圆了这个40年的梦,看到他那么高兴,我们做子女的也真的满足了。”

只是时间过得很快。到最后我们又不得不说再见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来这里了。谁的脸上又不免带着一丝感伤。二婶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一箱白枇杷说要给我们带回去吃。我们说不要。但是盛意难违,我们最终还是拿走了枇杷。其实我们也知道,这枇杷他们是要拿来卖的',这个小乡村,每户每家都种了枇杷,他们也就靠买枇杷为生。所以当我吃这些白枇杷的时候,我总是难以下咽。

走的时候都充满了不舍。可是再见再见,最后还是要说再见。再多一秒吧,让外公,让我们,再多一秒来纪念,最后一次了,外公的故乡情结。

坐在回去的路上才突然发现。为什么外公以前总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厌其烦地教我说他那里的家乡话。为什么在去故乡的路上他的脚步会那么地迫不及待。为什么他想去故乡会想了40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多想就此把时间折成一整个世界的样子。只把此时此刻放在中央。

我多想就此把岁月剪成一整个世纪的样子。只停留在这梦想的故乡。

故乡情结篇七

我终于回来了,像久违故土一样,当车穿越千沟万壑,掠过茫茫雪原,进入小城的一瞬,我的眼睛,竟然湿润了。

我曾经一度在想,只有亲人所在的故乡,才会让我魂牵梦萦。可是十几年来,从南到北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我知道,故乡的情结,并不仅仅只停留于真正的故乡!每次离开一个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梦中,又重新回到那曾经身临其境的环境,醒来心里那种空落落的、不能再现的往事的忧伤,以及那些不能失而复得的情愫,难道不是故乡的情结?有心为之牵挂的地方,皆有故乡的情结在心中!

每次回故乡,都是在冬季。茫茫的雪野,雪野里屹立着一棵棵、一片片灰蒙蒙似有轻烟笼罩的寒树,整个世界就在这灰白之间静默着,总有一些荒凉的味道,似沉寂,又似蓄势待发。弯弯曲曲的乡村路,像一脉无尽的相思,遥遥伸向远方。“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哪回曾到。”这是寒冷的冬季,或许正是这种荒凉的意味,才是我所深念着的故乡的味道,才是我真正怀念的故乡的“魂”吧!

车在旷野里穿梭,望着车窗外这熟悉的道路,望着那一片片曾经养育过我,我也曾经耕耘过的土地,我像一个找到家的孩子一样,我的心是暖暖的,踏实的。因为我的根在这里!

这次回来有任务在身,因为工作,先在莫旗停留了两天,怕妈妈知道我回来,又不能马上见到我着急上火,我没敢告诉妈妈我回来,并且离她仅有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可是我的人虽然在莫旗,心,却早已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回妈妈家时,出租车把我丢在村边,我游览着这熟悉又陌生的村落,向妈妈家走去。正赶上周五在这村赶集,叔叔婶婶们看到我,先是用疑惑的眼神打量我,待我问他们好,认清我是谁后,便围着我,“这孩子可有几年没回来了!瘦了!”“这孩子没变模样啊!”我看着这些在我的记忆中成熟强壮的身躯,现在都已经弯腰驼背,皱纹在脸上阡陌纵横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伤。有两个婶婶看到我手里左一包又一包的东西,便不由分说地夺过去,说:“我送你回去!”

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里,才会有这种举目皆亲人的感觉!也只有这些看着我长大的人,才会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热诚吧?!

晚饭后,我坐在炕头挽着妈妈的手臂和爸爸聊乡里的人和事,门声响起,还没等妈妈下地,人已经进到屋里来。我呆呆地望着眼前这个脸上过早刻下岁月痕迹的小华,好像是在梦里一样。未语泪千行。

“听我姐夫说你回来了,我就迫不及待地跑来。”小华含着眼泪说。

“自从你去鞍山,就再没有见到你,你也不想我,上学的时候,我俩是形影不离的。”

“我怎么不想?!只是每次回来都是来去匆匆,但是每次回来,我哪一个不问到?我回来的时候,你不回来,我不能去看你是真的!谁让你嫁得那么远?!”我笑着掐她的脸说,泪水却滴下来。从上学时那些幼稚的情书到现在现实的生活,从某个同学的功成名就到某个同学的英年早逝,我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也悲伤着我们的悲伤!童年的.同学和战友的感情是一样的,永远纯真!

好久好久都没有和妈妈一被窝了,晚上我和十岁的侄女抢着和妈妈睡,最后决定,妈妈在中间,我们两个一边一个。妈妈摸着我的屁股说比上次回来胖多了,侄女便要挨着我,爸爸说妈妈非得让我们两个给折腾感冒了不可,我和侄女对视着伸了下舌头老实了。在爸爸妈妈的翅膀下,我永远都是一只长不大的雏鸟。

我回来了,在离开爸爸妈妈的刹那,我发誓我要好好工作,我一定要把爸爸妈妈接到我身边,在他们翅膀不能再振翅高飞的时候,我用我能振翅高飞的翅膀给托起他们,去看蓝蓝的天,享受暖暖的阳光。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走进故土有泪,回到生活的地方也有泪。人,因为有“情”才高于一切生灵;因为懂得珍惜这份“情”,才超越一切!

故乡情结篇八

记忆剪不断重愁的过去,别离写不完思乡的滋味,远离故土,多年奔波,梦里牵挂的依然是我那温暖、质朴的故乡。无论我走到哪,走多久,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风土乡情,是我今生唯一的眷恋。

今冬过年我一个人踏入故乡的,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可以独思,可以沉浸在回忆的美好中,斟满眼相思,盈柔情暖流。凌晨,初阳倚窗高挂时,我走进了家乡的地带。此刻映入眼帘的,雪盖千野,一片白样,覆盖着往日的收获、欢乐,整个山川田野被积雪笼罩着极其安静,静谧得有些神秘和庄重,让人对这片土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我的视线与之再次交融时,我的内心又倍增感触,那久违的故乡哟,虽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雪雨,依旧如初,还是那样豁达,包容每一位远归的游子。

车不断地前行,延续了我遥远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乡还是那样青涩、那样清晰。一排排砖色平房庄严矗立着,条条沙土肠道伸向不远的村庄,整齐的农田格子样分划在旷野,成排成列的树木用绿色点缀着这方净土。这里的乡村气息清新、浓厚,人们简朴而自然,早起晚归,其乐融融,一抹黄昏那是团圆的缩影,一缕炊烟那是的延伸。

夏日,迎风扬绿的庄稼,潜潜伏着笑,向过往的人们点头致谢。秋天,收获入场的金黄,让人们的脸上挂满了蜜,那是从心里泛起的,融化在走路、劳作和休闲中。房子外到处积累着辛勤的收茯,垒成垛,编成排,显示农家人的劳动成果和丰收喜悦。淘气的孩子哟泥画的脸流着汗,还在窜东方、跑西面,上抵草垛尖,下达沟壑底,无处没有他们嬉闹的身影,如轻蝶飞舞,点缀着浓秋之气氛。

我家院内有一棵三果树,挺拔直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一起成长,是全家人引以自豪的品牌。当青色小果在阳光中闪着光芒时,不知馋坏了多少孩子,他们总想在黑夜里伺机而动;当秋金时节硕大成熟的果子堆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雀跃般吃了起来,也不忘掉把身上所有的兜子都塞得满满的,拿给同伴炫耀品尝。

离村十里外有个马号,是村里养马之所,它的旁边是一片原始森林,里面生长着许许多多天然的山野食物。每临夏秋烂漫之时,我们总流涟忘返地前往,忘情开怀地采摘,摘下的那些野果瞬间就被消灭得无影无踪,化成了肚中美味。

马号的西侧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菜园,里面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成熟后定期按户分发,菜园里最吸引孩子的莫不过是西瓜和香瓜,那香甜的`蜜汁,是孩子们梦里呢喃流出的口水。空闲时那些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方设法趁着夜色结伴偷拿。

马号的南侧,向前再走四、五里,挺立着一大坝,坝上直立一高高铁架子,传说是为牺牲的烈士们而建。坝下躺着一条河,涓涓清水里流动着各种小鱼。喜钓者披星而垂,落暮而揭,每每兴致而归,与晚云辉映,那情景极美极美。那时的我们只能在周末或放假时由大一点的孩子领着,兴高采烈地来到河边,也跟着大人忙得忘乎所以。当烤鱼的香味随风飘逸时,我们欢跃而雀跃,俨如胜利者的姿态。

大坝离村庄距离稍远,周围只有大片大片的庄稼,没有住户,总有野兽出没,所以一般人不敢前来。那些被冻死或病死的马大都扔弃在这里。那时生活极苦,没有什么鱼肉可吃,妇女们只能以捡粮食为名,结伴同往,用刀割下一块块的冻肉,塞进筐底。当我们看见红彤彤的肉块冒起热气被端上桌时,我们几个早己按捺不住了,胡乱吃得一扫而光。

每每临近春节,远方开来一辆解放车,车上捆着两条不知名的江鱼,从车头的云端一直托到地面,足有十多米之长,每家分上一小段,约有二斤左右,那个时候能吃到如此的美味,实属山珍海味,那感觉至今难忘。

小时候村里的许多趣事,一直浮现于我记忆中,勾起我的情丝,不容轻易忘记。充实的童年,难忘的故乡,给了我温暖的情怀,开启我的旅途,增添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我感谢我养育我多年的故土。可从少时离开家门时起,我便远离了熟悉的故乡,多少年了,只是偶尔回来看望老人时,才感觉一切都物老人非。往事又一幕幕倾刻浮现,泪水相伴而流,随之而起。我的童年、我的记忆,全都停留在这里,昔日伙伴已渐进中年,父辈们早已步入老年,看到这些,总惊叹时光的无情和岁月的无痕。

犹是今年回家,我感触更深。村庄里更显,无任何生机,大部分的住户已搬入楼房,他们只在耕收季节才回来居住,现只剩下二、三十户没有搬走,那是年纪高的老人们在守居。他们甚是孤单,也不愿意给子女陡增负担。今冬看到苍老体衰的父母时,我深感愧意、不孝,又怎会快意过年,便极力规劝父母同来,度过安详的晚年。

农民住上楼房,过上城里的日子,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嗜想。那些留居问题也是暂时的,不需担心的,相信政府会妥善安排的,还原他们幸福的晚年。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的富民、优民政策的必然结果。我们相信一定能提前奔入小康社会,实现我们所有的梦想,到那时我的故乡会变得越来越秀美、越来越富足。

故乡有养育我的山水,有疼爱我的父老乡亲,我的记忆留在这里,我的情思萦绕在这里。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魂牵梦唤的都是故土深情。我深爱我的故乡,正如那挥不去的记忆,永远镶嵌我的脑海中,一生一世不会忘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故乡情结篇九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

教育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不同的诠释,但从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应当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

“授业解惑”是传统课堂的原点,由此,教师主宰课堂,不断追求个人对知识的炫耀和权威,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尊重生命”是现代课堂的原点,由此,学习是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的个性行为决定,课堂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过程的平台。

一、现代课堂是学生“激扬生命”的舞台。

现代课堂的每一个信息窗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温馨居所,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现代课堂,为师之道应该是“无痕之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是适度的组织引领,而不是包办代替;应当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所发现,而不是全盘授予、滔滔不绝;应当是民主治课、平等对话,而不是以话语霸权主宰课堂……一句话,师道的原点在于循循善诱以无痕之教。教师不可刻意地表现自我,不为因张扬个人才华而陶醉,即便是必要的“教”或“导”都应当尽可能是“无痕”的,“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呼吸”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享有激情参与、充分表现的机会。

现代课堂,为生之道应该是“兴趣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源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发现是学生认识的提高,是尝试成功的体验,是克服困难的胜利,是那份如学登山的快乐。因此,学生必须被放手去自主探究,合作发现,快乐共享,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或者钻进由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所谓教案的种种“圈套”里,翻身做学习的主人,做课堂的主宰,把课堂变成自己“激扬生命”的舞台。

二、现代课堂是学生“自由成长”的田野。

生命的本质在于独立自由的生长,尽管他必须接受社会的规范,也仍然有巨大的自由生长空间,因为社会的基本法则和自然法则是一致的。现代课堂还学生以自由的精神,让他拥有最大的自主学习的自由。依托生命自然,就全局皆活。反之,不让他自由生长,或错误地判断了学生的生长方式,如揠苗助长者所为,就会与生命的本质相违背。

在理想的现代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的咄咄逼问,也看不到学生的愁容疲貌。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像是一粒粒撒在田野沃土里的不同的“种子”,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草,有的是小麦,有的是水稻……但他们需要阳光,需要雨露,他们都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为原本应该长成的那个样子,而不是个个都长成一样的参天大树或黄澄澄的稻谷。

践行现代课堂,感受教师“垂帘听政”的魅力和学生“自由飞翔”的快乐。为师者皆为之,我们的教育方能成就“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方能创造阳光灿烂、繁花似锦、万木争荣的景象。

故乡情结篇十

乡关何处?自古至今,无数人提出过这样一个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对故乡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每一位游子离乡多年便总会有这种感叹。故乡在这些游子心中打下了一个结——故乡情结。

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小时候我能把它背出来,而现在却只记得最后两句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只记得这两句,是因为这两句给我的印象最深;之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是因为我想只有这两句才真正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感情。什么感情?是一种思乡的感情,是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在中国,人人知道李白,也几乎人人读过他写的《静夜思》:“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今诗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千余年来它照耀着我们这片神州大地,至今仍熠熠生辉,而它所表现的,也正是中华儿女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一位华裔老人,幼年到外国留学,奋斗多年后,功成名就,子孙满堂。可是到了老年,日日牵挂的却总是那片故土。于是他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或归心似箭却客死他乡。其中有喜有悲,但总离不开他们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记得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萧乾写的《枣核》,读来令人感动。它写了一位美籍华裔老人身在美国,心在故土,他多次设法托老友带了几颗枣核,几颗故乡的枣核到美国去,了却了自己的一点心愿。还记得有一位留学生,在飞离祖国前,抓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带在身边,让它日夜伴着自己,仿佛自己还在故乡。这份思乡之情,也就是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日本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名叫《望乡》,我虽没看过,却也时常听别人提起。其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在东南亚,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立着几百个日本女子的墓碑,而这些墓碑竟都是背向着北方——她们祖国的方向。虽然由于身世的特殊,她们都自觉无颜再见祖国家乡的父老乡亲,然而在这一层深深的愧疚之心的深处,不也还是那一份至死未逾的恋乡之情么?由此看来,民族虽有不同,感情却能相通。世界上的人们都共同拥有的,恐怕就是心中的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了。

故乡的山很美,故乡的水很甜,故乡的人很亲,故乡的情很深……有人说,中国人是属于故乡的。这并不完全正确。中国人之所以属于故乡,是因为中国人属于中国;世世代代的远方游子思恋故乡,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长长的,长长的故乡情结,只有祖国母亲才能解开!

故乡情结篇十一

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农村妇女,她给了年幼的鲁迅太多的关爱,以致鲁迅三十多年之后还专门写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来怀念她。年幼的鲁迅每年都要跟随母亲回到乡下的外婆家去消夏,浑厚的乡情、淳朴的民风慰藉和滋润了鲁迅幼小的心灵。年少的亲身经历以及许多的耳闻目睹使鲁迅先生获得了对“农村和农民”更多的第一深刻印象。

闰土是农民的后代,也可说是鲁迅童年众多要好伙伴中的一个代表。“我”离开故乡二十多年来一直都还惦记着他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鲁迅在《故乡》中对闰土所作的一切描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富有社会意义的深层思考。这些姑且不妨统称为鲁迅的“农民情结”吧。拙笔就此试作一点浅探,意在更多地加深对鲁迅的解读,使我们距离鲁迅更近一些,用心灵去感受鲁迅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中国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中国农民的关注所体现出来的深刻与伟大。

鲁迅在《故乡》中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农民的生存环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存现状,真切地叙述了农民的生活疾苦,深沉地表达了“哀其不幸“之情。总之一句话,倾注了他对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

鲁迅在《故乡》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的“深冬黄昏图”,阴晦、萧条,没有一丝活力。极为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广大农民生存的自然空间。而广大农民生存的社会空间更是糟糕透顶:连年的饥荒,繁多的苛捐杂税,兵、匪的抢夺,官、绅的压榨等等,当时社会如此之现状,可想而知广大农民又是何以聊生呢!而作为中国农民个体之一的“闰土“以这样一副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就不能不叫人为之心寒而掬一把心酸同情之泪了。

长年的少食缺食脸上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灰黄之色;长年的吹着海风劳作两只眼睛周围肿得通红;长年的劳作双手变得又粗又笨,以致到了深冬开裂得如同松树皮一般;时至深冬身上无衣可添,仅穿着一件极薄的棉衣而冻得浑身直打哆嗦。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农民苦难生活的特写。中国的农民就是这样长年劳作而食不裹腹、衣不暖身的挣扎在死亡线上。

作为中国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广大农民为什么就不能得到满足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呢?鲁迅从《故乡》中借为闰土之“取名”却是这样告诉了我们: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农民千百年来一直没能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那就是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广大农民的“生辰八字”即命运里,缺少的就是一个“土”字。所以鲁迅要叫农民闰(认)土,那就是真正地认定并拥有属于农民自己的土地。中国的农民不应成为土地的奴隶而应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便是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历代社会制度一直都未能为中国的农民所具体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也就是造成当时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如此悲苦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此精辟独到的认识中国社会的农民问题,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深刻。

中国的“闰土们”只知道日子过得“非常难”,有口说不出的难,但却找不到“难”的症结所在,更不用说找到解决问题“难”的出路了,便只好把改变“难”的现状的`希望寄托在了香炉和烛台上,这等于是希望无所谓有。看来中国的农民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像闰土这样的农民是没有希望可言了。那么“闰土们”的下一代水生又如何呢?然而闰土的那一声“老爷”的称呼,却又让鲁迅的心情变得更为沉重:如果水生和宏儿仍然重复《故乡》中“我”和闰土昨天与今天的故事,如果水生仍然重复闰土父辈们的生活,那么中国农民的苦难日子岂不是就要永无尽头了?这正是鲁迅在为中国农民的现状和未来所深深忧虑的。

中国农民自身的症结在哪里?中国农民的出路又在哪里?鲁迅借“我”在《故乡》中乘船离开故乡时所作的思考中再一次地给我们答案。闰土这一代农民之所以毫无希望,那是因为沉重的生活负担(多子、饥荒)和社会负担(苛捐,兵、匪、官、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使得他们一个个变得像木偶人,永远失去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斗志和力量,这样的一种精神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社会农民的悲剧还将会继续传演下去。

中国的农民再也不能继续这样的日子了,他们应当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于是鲁迅就将希望寄托在了水生的身上。其实,“水生”一名就是希望的意思,水乃万物生命之源,既然“水”生了,那不就是有希望了吗?所以只要众多的水生们在朝着《故乡》中的“我”所构建的“理想故乡”走去,一条通向未来新生活的光明大道不就形成了。这样看来,《故乡》结尾的那句名言,应当说最初可是在对中国的农民所讲的!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鲁迅在《故乡》中为中国社会广大的农民所作的“预言“早己实现了。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鲁迅在《故乡》中从物质层面到精神世界为当时的中国农民所作出的全方位深层透视,并且又为中国农民的未来所作出的理想故乡构建,这种对于中国农民倾注的关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因为历代的文人墨客对农民的关注仅仅只是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所以纵观鲁迅凝聚在《故乡》中的“农民情结”,不禁使人想到伟人邓小平所讲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真挚表白是相得益彰的。

拓展:故乡景物描写赏析。

1、点明社会背景: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景象。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横”字更突出了萧条的荒村的颓败、破落、毫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的日益凋敝与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概貌,从而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2、抒发思想感情:

无论是对眼前故乡景色的描写,还是对老屋和记忆中的故乡神奇景色的描绘,都透露出人物的种种心绪,对描写人物起着映衬和铺垫的作用。开头渐近故乡,远望冬景,“横着……荒村”,既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毫无生机的现实,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又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第六节中插入对老屋的景象描写,写出老屋的破落,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枯草”“断茎”毫无生气,“当风抖着”更使人心寒,烘托出“我”的悲凉心境。文章结尾再现了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表达了“我”对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抒发了“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3、揭示文章主题:

小说对眼前故乡景色和对记忆中的故乡景色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幅是昔日故乡的仲夏月夜景,记忆中的故乡是多么的美丽神奇;一幅是眼前故乡的深冬黄昏图,现实目睹的故乡是何等的萧条破败。作者用鲜明的笔触描写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引起人们对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主题。

故乡情结篇十二

没想到我中秋打回家的那个电话是通到医院的,所有人都知道,唯独我。爷爷硬是不让父亲说,还偷偷把家里电话做了呼叫转移。我问他,有没有吃月饼?他说吃了,好吃。而事实上,当时他已经不能再吃月饼了。

放假回到家,爷爷在家里头等我,做了一桌子菜,当时什么都不知道,一看见鱼虾就往桌子上扑。他就那么看着我吃,一面嘴里念叨着,这孩子,瘦了,在学校肯定没得吃。后来妹妹跟我说起,才知道,在我回来之前,他就已经住院了。听说我要回来,他向医生要求一定要回家,他说,我孙女难得回来一次,动了手术天晓得我还起不起得来,我得再给她做顿饭。医生扭不过他就只好同意了。

这一切,家里没有人告诉我。我知道,他们是怕我难过,如果知道我最敬爱的爷爷患了癌症,我一定没办法接受。只是纸终于还是包不住火的,就在爷爷手术的前一天,父亲告诉我,爷爷要动个比较大的手术,今天你去医院陪他吧。我问他爷爷得了什么病。父亲说,胃癌。那一刻,我傻了,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下来,从来,没有那么绝望过。

爷爷被送上手术床的时候,还一直抓着我的手,直到到了手术室门口才不得不放开。我说,您别怕,我在外头陪您呢。他点了点头。这样的场景多么熟悉。小的时候,我老是生病,有时候半夜还会突然发起烧来,爷爷就这么抱着我跑去医院,到了诊室,有几次还要全身检查,家属不让进去,我不肯,就死死拽住他的手。如今一晃就是十几年,爷爷老了,走在街上,我已经可以与他齐肩,每次我去挽他的手,他总是说,你一个大姑娘老挽着我一个糟老头,多丢人。

手术结束后,主治医生跟爸爸谈了很久,说手术是成功的,但是病情并不乐观,虽然不算晚期,可淋巴细胞也已经有了扩散的可能。一切都像一场噩梦,虽然不知道会不会就此结束,但唯一可以相信的是,最危险的时候暂时已经过去了。爷爷动完手术的那一夜,我也狠狠发了一场高烧,一点力气也没有,回到家瘫在床上,一闭眼就睡过去了。我梦见了爷爷做的'豆花圆子、酸梅汤,梦见了从前用过的小三轮,梦见了宁波老巷子前的雪堆,猛然惊醒,竟发现枕边湿了一片。

如预期的,爷爷在隔离病房观察了二十四个小时后被转移到了普通加护病房。我一早赶到的时候,他已经躺在那里了,浑身插满了管子,吊着氧气,十来包点滴注射液依次挂在注射架上。他听见我的声音便吃力地转过头来,嘴一张一合的,像是透不过气来,又像是想说什么,我吓怕了,问他是不是哪里难受。他抬起手伸了伸,手指钩住我的手腕,紧了紧,抓着我不放,整个身体就安静下来了。因为他刀口在胸腔与胃部的连接处,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管子插在里面,用来排出一些血水,他不能喝水,不能动,甚至是一咳嗽就痛得厉害。我说,你难受就说。他摇摇头,硬是不吭声,痛的时候就皱一下眉头,或者紧紧拽床单。要是疼痛能够转移该多好,这样我就可以为他分担一点,而不是向现在这样,只能手足无措地眼巴巴流泪。床上躺着的是我的爷爷,病房里放映的是我从来不曾考虑过的画面,握着他瘦削的手,看着他几乎被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胃癌搞垮了的身子,我不敢看他的眼睛,因为它们仍饱含着慈爱。这样的慈爱,是他曾经为了哄我睡觉,整夜抱着我踱步在旧屋里的慈爱,是他为了哄我开心带我去动物园给我买糖水棒冰的慈爱,是他骑着单车冒着雨来学校给我送冬衣的慈爱,是他悉心给我做菜时候的慈爱。我喜欢吃有些硬的米饭,他明明自己咬不动,却还是只在电饭宝了放了一点水。我喜欢雪天,他明明自己怕冷,却还是陪我在雪堆里蹲很久,结果关节炎越来越厉害。每次我要远行的时候,他总是呆在屋里头不出来,奶奶不舍得,他就说,现在的孩子哪有不出去的,其实我知道,他心里更不舍得。每次我受了委屈却还强撑的时候,他总能很容易看出我被头发掩盖住的微红的眼圈,他就这么盯着我看,一言不发,他是不知道怎样来安慰。小时侯,喜欢绕在他膝边听他讲当年战争革命的故事或者是听一些奇怪的民间传说,现在长大了,就想着外面的世界,可他还是跟从前一样,没事就巴望着窗口等,希望我能来他家,哪怕就是吃餐晚饭也好。这些话他从来不说,他是个中国传统式坚强到骨子里的男人,不流泪,甚至是不抱怨,儿女情长在他看来是不足挂齿,却是怎么放也放不开。

家里人都说,我是他最好的药引,再难受的病,我一陪着他,他就开心,忙里忙外地给我张罗吃的,用的。他常说,丫,不知道爷爷还等不等得到看你结婚,生孩子。要是等到了,我就给你带孩子。每每他这样说起,我就漫不经心地回答他,能,当然能,您活到一百岁都不成问题。此刻,当我看着躺在病床上,憔悴到只剩下一把骨头的爷爷,这些无关痛痒的回答如鞭子痛笞在我身上,很痛,很痛,爷啊,你无论如何要挺过去,看我结婚,等着抱我的孩子。

我记得爷爷曾经问过我,他说,丫,你学那中文有啥用啊?我说,写字用。他说,写啥?给爷爷写个传能行不?然而,这些卑微的文字,根本无法记录您生命的一角,爷爷,等您好了,我一定给您写,不用给别人看,就只写给您看,不论好不好,咱就用这些字圆您一个梦。

近乎深夜,尽管很累,但仍是睡意全无,原先的泪迹还未干,看了看窗外,眼眶里竟又涌出一滩水来。爷爷老了,说到底我们还是隔了一代的人,再过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他还是会离开,留我一个人对着翻江倒海的记忆和过往。岁月终究会慢慢老去,留下班驳的影,像是生来的胎记,也像是离开的脚印,说不尽的离愁别绪,道不清的悲欢离合,生命在感恩中滋长,缠住的彼此便永远也放不开。

生命情结太过浩瀚,所以很多的人选择沉默,只用心去感受。这样的情结,看似轻如薄缕,实则重如泰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