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5:10:42 页码:14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通用8篇)
2023-11-24 05:10:42    小编:ZTFB

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革,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总结应该紧紧围绕重点、关键点展开,避免泛泛而谈。下面是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篇一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夏红缨。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才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如何创设这种生活情境呢?首先,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气息。有时几人围坐,像个小家庭;有时围成一个大圆圈,像个小小俱乐部;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甚至将桌椅全部撤去,给他们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如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就将桌椅排成四人小组式;有的课文需要组织学生辩论,就可以将桌椅排成“两军对垒”式;还有些课文需要组织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灵活多变了。

其次,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情趣。如在教室里建立阅览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成为他们的实验标本……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模拟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关的课文,就让学生把教室打扮成绿色的大自然。教室里有时“春色满园”,有时“硕果累累”,有时“雪花飞舞”……教跟社会实践相关的课文时,则将教室设计成“一家商场”、“一辆火车”、“一条公路”等,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和强者。具体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察访--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跟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就必须组织一些观察、访问、调查等活动。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虎门销烟》、《在大海中永生》、《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黄河的主人》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2、表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鹰学飞》、《云房子》、《穿山甲问路》等;寓言《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故事《卧薪尝胆》、《草船借箭》等;诗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长城和运河》等。这些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诸葛亮、刘备、张飞,再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实践--体验生活。

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我指导学生画出参观的路线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图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请学生担任“导游”。教师让“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拿一个无线扩音话筒,举一面三角小红旗,并要“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同学们则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认真倾听“导游”的介绍,并随时向“导游”提问题,由“导游”解答。如果“导游”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种导游和游客身份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拍摄周围污染环境的镜头、搜集有关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具体事例或数据,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环保公益广告,画宣传画,写报道稿等,号召全体公民保护环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体验了生活,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课堂向社会进行延伸,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一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到社会上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其实,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洋水产养殖场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

另外,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儿童会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与课外生活互补,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

[2]《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关资料。

[3]《学会生存》美国:埃德加富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篇二

小学生处于人才培养成长的初级阶段,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无知与幼稚伴随着他们成长,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自主独立的“人”。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因为小学生的“渺小”而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忽视学生内心的一种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渴求—相反,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接纳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一个绿色健康、自由和谐的人文课堂,让学生“沉浸”在人文课堂氛围中融洽地获得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美化学生美丽心灵,愉快地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树立当代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挖掘语文课堂内外的资源,培养学生从生活、社会中汲取语文营养、终身化语文学习的大语文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多渠道接触社会,体验人文环境,促进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展有限的课堂教学的40分钟,巧妙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同时,还要注重优化语文教学活动。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根据课文模拟表演“卖火柴的小姑娘”,进一步体验课文的人物情感和感悟人生。可让学生在父亲节为父亲洗一次脚,为父亲敲敲背……然后写一篇日记,培养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如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情趣丰茂、人文气息浓郁的趣味课堂,给学生演示汉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字形变化过程,每一个演变过程都让学生进行猜测,这是哪个简体字,开展有奖竞猜活动,放手让学生观察、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快速识记汉字。

三、感悟文本语言,注重情感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要扎实落实好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文教材里的每篇课文,引导学生和作家的.心灵对话,感受课文文本语言里蕴含的丰富人文价值和人文因素,从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反思,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阅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引导学生明确:诚实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人要争做一名诚实的孩子,真正使语文阅读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文本语言所体验不到的“喜怒哀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效果。例如,《神笔马良》的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主、县官与生活在幸福里的孩子距离比较远,所以,教师通过播放旧社会老百姓生活困苦和地方剥削农民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验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分辨善恶,学习马良不畏大官的威胁和诱惑、一心为穷苦人做好事的品德,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四、注重言传身教,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师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同样深深影响着学生,通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散播人文主义教育,教师的渊博知识,优雅谈吐渗透着人文精神,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跟从教师传业授道。小学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交知心朋友,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要少批评多注重鼓励,创建绿色人文教育通道,让教师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填满学生的心灵,使其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加油站。教师在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笔者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鼓掌声,有对经典回答的鼓掌;有对课文朗读的鼓掌;有对学生进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五、鼓励课外阅读,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进一步增加相应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拓展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人文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感受中外优秀作品的优美,在优秀课外读物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是从学生生活视角立题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万物复苏的奇妙春天,仍兴趣盎然,这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是谁唤醒了春姑娘》课外读物,此故事巧妙地将一些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知识融入故事情节里:冬天与春天的季节交替,冬天会分泌糖浆树液的枫树,还有知更鸟胸口的那一抹火红……除了自然知识之外,这个故事适时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小到毛毛虫和小瓢虫,大到熊和枫树,大家为唤醒春天付出的努力和奉献是惊人的,宁静的画面之中更蕴含着一种震撼的生命之美。通过学生的拓展阅读去发现、挖掘生活细节,扩大眼界,充实头脑,积累生活体验,不断巩固自信心,处处展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鲜活、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合理分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多合作探究,多总结反思,拓宽语文课堂视野。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提高的学习方式和高效率的学习流程,变被动的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优美的篇章和多彩的活动逐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内化,培养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观念的未来人才。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篇三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我力求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从朦胧的意识到实践的自觉,经过了不少反复和犹豫。今天,教育个性化实践的收获和来自时代精神的支持,终于使自己能够有机会进行理论的推究和实践的总结。

应包括三个层次: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

1、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的工具性功能和文化传递的人文功能外,还有道德伦理和审美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而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同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这无疑对学生健全的个性的形成具有人道意义上的价值。

2、语文教育的个别化。突出、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个体本身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为了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语文教育针对学生差异性区别对待就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感知、人事、思维、记忆和想象等都会有所变化,高中阶段更是这种变化的振荡期。而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比个体内部不同阶段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就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与学习方案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就是一方面督促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班学生、能够切中要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倡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作业内容,自由选择个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体会和学习散文结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我鼓励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十二篇不同题材的文章之中,自己选择喜欢的、能够理解领会的.文章展开阅读学习,甚至可以自行到课外寻找学习材料。

作文教学亦如此。在内容上,我长期提倡学生抒写独特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和判断。在体裁上,我坚持选取一种作为特长,并由此切入,感悟写作实质,实现突破,在其它体裁上达到基本要求。擅长写诗歌的、写小说的、写评论的同学,在心理优势下,加以引导不但使特长更优秀,还能弥补其它文体写作的缺陷。超前者管理创作,落后者鼓励达标,人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进步,就会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

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和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就是要求自己避免用一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而是力争用四十五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方法手段选择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进度水平的熟悉了解。为此,我准备了所教班学生的详细记录本,点点滴滴,一年下来,哪把钥匙开哪把锁,自然非常清楚。和学生一起设计学习方案也就得心应手了。

3、学校语文教育个性特色。它主要是在课程上要求学校语文教育要有自己的总体个性特色,同时也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个性特点前提下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充分自由。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自觉自为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具体的资源特点。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和活动课是形成学校课程特色的重要阵地。比如,以名著选读、传记选读为特色的系列课程,以文学创作、戏剧演出为特色的活动课程,都将在创造巨大选择自由度的同时,形成鲜明的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课程是当今国外中学,未来将是我国学校吸引学生的主要资源。

这是前述问题在课堂上的微观化。语文教育个性化内涵的最重要的落实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个性化语文教育的课堂实现形式,其结构内涵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教学目的。殊途同归,个性化语文教育时刻要直面教育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个性化的归宿。不管教师和学生进行怎样的个性化教与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道德伦理与审美、人格与心理诸方面目标应该是不能有所松动或异化的。但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也许会发现新的天地。一方面,就总体目标来讲,科学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序列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就是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先后次序的调整和主次轻重的改变,但这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将会使处于同一课堂的教学难以协调,要么废除班级授课制,要么否定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可以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出实现目标的不同层次,这是在当前实现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具有妥协性的方式。

二是教学内容。这是高中语文教育个性化最为宽广的舞台。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强调的是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尊重,教学内容因个人本身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而异,则强调的是对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就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或提供建议。

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应自己独特的班里学生的个体特征,更为困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问题、任务或项目,交给相应不同特点的学生去完成。同时又能够让无任务同学获得良好的信息反馈,获得自身的发展。

四是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个人获得发展的主动者,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完成组织工作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收获了职业创造的快乐,体会了教师职业的尊严。无疑,二者都在自身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了自由而真正的发展。

此外还有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也会在时空人等不同组合中,做不同的调整。与前述四个方面一起,组成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又与更富个性化的课外辅导相结合,组成课内外并举的个性化语文教学新形式。这一教学形式又与学校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体系相结合,在人性化的语文教育光辉照耀下,共同形成新时期个性化的语文教育。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篇四

语文教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洞脆弱。冷静思考,认真反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1、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2、繁多的教学环节设计,犹如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虽面面俱到,但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布置一个个先进陷阱,设置一处处障碍,让学生去钻,去碰: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似乎不问到学生哑口无言决不罢休。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与其说是语文教学,还不如说是智力游戏。……问题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实的?一、追求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让语文充满思想,充满感情,充满人文精神。如果砍掉了这些枝干,单一追求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得,方法的训练,语文课堂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它的生命,很难茁壮成长为一棵枝叶参天的大树,只能充当那些没有主干的灌木丛。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搞短期突击,而致学生的兴趣,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于不顾,就算考得了高分,又能保持多久?更不用说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多大补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鼠目寸光,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需作长远的打算。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于平实中见功夫。试看,秋天来了,落叶纷纷,树木失去了昔日的枝繁叶茂,但这种简单的背后,透射着秋的成熟与风韵!同理,成熟的语文课堂,总是言简意赅,感人至深。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把握教和学的关系。如果把教看作点的话,那么学就是面。我们不能以教代替学,而应以教师的教作为支点,带动、激励学生学习的“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教科书,更应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大力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多渠道获取知识,提炼智慧。二、联系真实的生活。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应植根于生活的真实。“在语文中找见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设身处地地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景。1、组织学生游览、观光、参观、调查,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主动观察,开阔眼界,丰富阅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学习语文。2、让课堂知识激发、唤醒学生对自己生活知识的回忆、记述、思考。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和语文教学有关的各种游戏(成语接龙、猜字迷)……三、培养真实的学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回归到对人的培养,离开了真实的学生,上述一切将都是无稽之谈。1、真实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打破教材、教师的权威,对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真实的学生,不是在课堂上夸夸其谈,但动笔时一筹莫展的样子。而是具备热爱学习、喜欢钻研探索的精神。总之一句话,只有追求真实的课堂,联系真实的生活,培养真实的学生,语。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篇五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局限于应试观念,重知识轻人文,重教轻学,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拟定目标、在教学统一的基础上确定内容、在关注生成的基础上使用媒体、让语文与生活牵手同行、开展多元的评价体系等方式实现人文教育的回归。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而受应试教育的钳制,教师注重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培养视而不见,人文性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应树立生本理念,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拟定目标、选择内容,让学生受到思想的教育、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关怀。

一、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拟定目标。

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从网上、教参上生搬硬套教学目标,致使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理解之间不衔接、作品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出现不平衡。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设计目标。以下以《荷塘月色》为例,对三维目标的设定做具体分析:《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含蓄委婉地抒写了作者面对家庭的纷扰、伦理的重负、前途的怅惘,对现实不满想逃避重获精神的自由,荷塘月色下的片刻逍遥无法赶走一个人的孤寂。在此基础上,教者设计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课文、活动体验、鉴赏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对自己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流露出的“不平静”的心情。

二、在教学统一的基础上确定内容。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将工具与人文统一起来,出现言、文彼此割裂的现象,学生僵化、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没有想象,以致丧失了学习兴趣,夯实学生语文基础也无异于空中楼阁。教师要发掘学力,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从学生的视角确定教学内容。(1)改教案为学案。长期以来,应试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力”逐渐消失。教师要通过设计学案,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字词,把握文言文的兴趣点、困惑点,以便教师在课堂调整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取舍。(2)感受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文言文所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学习障碍。教师要设计教学情境,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说文言文,让历史与现实融合,让学生感受到国学就在身边。如在《师说》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事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当两种思想出现碰撞时,教师引导学生取古人思想中的精华,去其糟粕。(3)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中课时压力大,许多选修课程的学习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疏通字词,解决疑难困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三、在关注生成的基础上使用媒体。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能变枯燥为形象具体,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具有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倍受师生的青睐。但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也会影响教学成效。(1)重媒体轻交流。教师困囿于课件,亦步亦趋地跟从于课件,不敢越雷池半步,沦为课件的“操作员”,忽视了师生的对话交流、情感沟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致语文课堂人文性缺失。多媒体只明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非课堂的主角,教师应注重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不局限于“预设”,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促进“动态生成”。(2)注重知识的灌输。丰富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为语文课堂增色不少,也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喜欢运用大量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疲于应付,没有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这无异于由“人灌”走向“机灌”。其实,无论是素材的选择、媒体的运用都要服务于教学,都要以“学”为中心,以激发学趣、激发潜能为根本目的。

四、让语文与生活牵手同行。

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语文教学须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生长得枝繁叶茂。教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架设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品质受到陶冶。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中,学生无法走进盲人的世界,体验对光明的渴望,对光明的奢求,教师让学生蒙眼摸黑,或想象一下,在停电的时候感受屋子里的情况,感受到在黑暗中生活之艰难。学生通过感受、讨论、交流中感受作者与残疾斗争中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与积极乐观。

五、开展多元的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要摆脱评价方式单一、结论片面的弊病,要树立生本观,注重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要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要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包括主体多元化,有师评、互评,还有自评;评价内容多元化,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体态语言,也有导向性评价,模糊评价。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改变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片面、多媒体技术滥用、人文理念缺失的现状,在目标的拟定、内容的选择、方法手段的应用、评价的选取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篇六

摘要: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即高中语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高中语文活动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技巧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现在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甚至要求学生写成篇作文,这不仅局限了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是令高中生在重要的高中阶段缺少了厚重的人文基础,影响今后的成长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去体会、感悟其中的人文价值,包括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以不同的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来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个人个性化的重要标识。文字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必需的基础和介质。高中语文在经过小学、初中语文教育后,对于最初级的读文识字功能已经弱化,而重点在于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当然,高中语文要传达给学生的应该是积极乐观、精神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人文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来使学生体会几千年的主流思想、通过文天祥的诗歌来表达忠心报国的爱国情怀,通过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来标明洒脱的人生态度等。还有朱自清《背影》所记录的父子亲情、舒婷《致橡树》里的唯美爱情,以及西方名著里所表达的对世界、人生的思考,都是教师宣扬人文教育的优质素材[1]。由此,教师应该将素材文章中的文字、语言所表达的内涵、人文价值进行充分挖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语文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内心充满着正能量,为人生发展、社会进步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这也是高中语文知识所承载的应有的责任,更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属性。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则更多体现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来进行活动策划、组织、评估和反馈。比如,对于人生的选择,教师可以让学生罗列十个对自己来说无比重要的人或事,而后根据其重要性依次排序删除,最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明白责任与抉择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等方式来教授语文知识,如《羚羊跳崖》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团结和生命的价值,《战狼2》《红海行动》等爱国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意义[2]。此外,教师还可在活动中追求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展现教师关爱学生的机会和平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而非证明比学生高明多少,反而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由于教师在经历、心理、年龄上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对这些差异采取正确的、包容的态度,更应该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以便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除了及时纠正学生消极、错误的思想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进行社会创新、创造,在活动氛围的营造、交流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多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死记硬背,且考察形式多以选择、填空等基础形式为主。虽然容易获得高分,但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人文教育。想要真正实现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技巧是影响学生对语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语文本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周边社会、国家和国际发生的时事进行讲授。如在近期战争频发的中东如何发挥人道主义救援;国内空姐滴滴遇害案背后的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等,当然,教师要本着弘扬社会正能量、立德育人的原则让学生在平凡、欢乐或不幸的生活中找到美好的一面,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积极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精神力量。

四、结语。

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以何种方式在社会中为人处世,也就是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思想、有灵魂、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充满积极性,而高中语文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基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教师、学校、家长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青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篇七

摘要:语文无处不在,它在自然科学里也在社会科学里,在课本中也在生活中,所以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技能,并用所学的知识来反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广度。这样语文教学这潭水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生活;回归;参与。

近年来,尽管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终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学,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仍然是困惑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师挖空心思去教,效率却不高,也难怪家长与学生抱怨:一天抱着语文书背,拿着语文卷子做,语文成绩却远不如其它的课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为应试而教的语文脱离了生活,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这样才能有活水,也才能激活语文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教材所选的佳作只能作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基本技能的典范,而且除了重点篇目外,大多数课文可以由学生自读学习。教师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心、结构、写作特点。应鼓励学生把情感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感受作家笔下的生活,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融入其中,我就是剧中人,我就是作者,我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时光倒流,和学生一起再走一遍“他们”所走过的路,和“他们”同喜同忧,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已有的经历进行再创造,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重新组材和写作的能力。与自己有关的事学生是感兴趣的,这样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反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很积极。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有意识地将语文课堂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能力。语文无处不在,它在自然科学里也在社会科学里,在课本中也在生活中,所以,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并非等于学好了语文,所以让学生参与生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掌握。能学而用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辩论赛、名言警句的收集评比、课本剧的编排、读书看报、文艺活动、社会实践、交友谈心、写日记、球讯、游戏、接龙比赛甚至看广告都是在学语文。如,过教师节让学生编写赠言;过端午节,顺便讲讲屈原的生平、作品、情感,南方北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意义,这比单纯讲屈原的作品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知识,同时,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广度。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也即返璞归真,以人为本,这样语文教学这潭水才能活起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回归现实语文小论文简短篇八

小学生刚刚接触社会和认知社会,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单纯的口头思想品德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入课堂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让他们体验德育素质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合格公民。同时,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还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成为践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当前小学阶段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较为笼统,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尚未全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甚至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相差甚远,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而是根据教材中的主题,拓展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素材,与当前社会宣传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以此督促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例如,为了树立榜样形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感动中国”的颁奖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人物事迹,从中获得感动与启发;给学生讲解地震灾区的真实故事,播放社会公益活动的新闻视频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好的生活。除了正面例子以外,教师也可引入一些反面事例,让小学生具备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思想。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进而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与熏陶,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例如,寒假开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围绕“寒假生活”组织一次课堂交流活动,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地介绍自己的寒假生活,从中领悟刺激、快乐、开放与和谐,丰富了课堂学习的情境。随后笔者还设计小记者采访的活动,让学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回忆寒假趣事,整个学习过程生动且有趣,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另外,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可从教室内搬到操场上,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各种有趣的.户外活动,达到教学效果,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落实启发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产生兴趣,能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在互动、和谐、趣味的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个性与特点。

三、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想要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要遵从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从自己的思想为出发,以自己独特化的、个性化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思考问题。例如,学习《我的一家人》一课时,笔者邀请家长来到班级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做活动,課前准备每个学生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或者视频,通过播放亲情歌曲、亲情图像等方式,在课堂上渲染温暖的氛围,最后再组织各种亲子游戏,由家长与孩子一起配合完成任务。这样一节课下来,促进了亲子关系,学生也把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父母形成感恩之心。通过实际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融入了学习情境中,自己从中感悟道理,并在生活实践中得以检验,形成了内在道德修养。

四、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在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小学生也处于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思想与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能深入学生内心,教师要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应有价值。其中,生活化的教学手段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深受师生欢迎。例如学习“爱国小英雄”时,笔者就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前给学生播放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电影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体会人民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责任感、使命感与自豪感。再如学习“曹冲称象的启示”时,笔者给学生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氛围中体会人类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用于现实生活中,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也能提高道德水平。

由上可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途径非常多,教师要始终围绕“生活”二字做文章,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绪,让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思想品德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2]黄敏.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8):22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