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2:18:15 页码:10
最新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通用17篇)
2023-11-24 12:18:15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突出重点,以清晰地传达所要总结的核心内容。以下是相关资料中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一

诗人写这首诗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人占领了六十多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收复失地。诗人因此感到无比痛心,于是作了这首诗。这首诗强烈地反映出诗人盼望收复中原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长长的黄河,高耸入云的华山,实际上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痛失祖国大好河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中的“泪尽”写出了在金人占领的地方人们受到的苦难,但是他们并没有绝望,而是一直等着大宋的军队去救他们,“南望王师又一年”,人们每一天每一年都在等待着。最后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悲痛,也写出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

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感情真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

文档为doc格式。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二

陆游已经罢官回山阴(今绍兴)四年了,平静的乡村生活并没能让这位已经68岁的爱国诗人心情平静下来。时值初秋,但仍有残余的暑热,天气的闷热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即将天明的时候,诗人披衣下床,出门迎凉,心中深有感触,于是作诗二首,这是第二首。

黄河三万里,华山五千仞,多么壮美的河山,却都沦陷于胡人之手!“东入海”“上摩天”,劈空而来,气象森森,“入”“摩”两字,更显得虎虎生风,这样壮丽开阔的大好河山却落人他人之手,同时饱含了诗人内心的极大愤慨。“泪尽胡尘”一词,写出了故土人民处于异族统治下的无限酸辛;枯眼望穿盼望王师,年复一年。一个“又”字,故土遗民那种失望复希望、希望复失望、千转百回的心情呼之欲出,诗人那种煎沸焦急的感情也跃然纸上。诗境雄浑阔大、苍凉悲愤,令人奋起。

个人资料:

陆游(1125年―12),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三

译文: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2113西南方向下坠,5261邻家的公鸡喔喔叫个4102不停。疾病几乎把报国1653壮志消磨殆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原文: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文档为doc格式。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四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去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遥望南方。

(11)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前两句是写景,描写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和“五千仞”是夸张的语言,赞叹黄河的长远和华山的高耸。“东入海”写出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入海的磅礴气势;“上摩天”表现了华山巍峨高峻直刺云天的壮美雄姿。后两句是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失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多年来,在金兵的铁蹄下,沦陷区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难,眼泪都流干了。“泪尽”二字,包含着无限的辛酸,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望朝廷军队前来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所等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一个“尽”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苦难的深重。一个“又”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彻底失望。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诗的前两句用壮阔的景色来衬托后两句悲凉的心情,使诗中的感情更加沉重,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五

译文: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2113西南方向下坠,5261邻家的公鸡喔喔叫个4102不停。疾病几乎把报国1653壮志消磨殆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原文: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六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赏析。

要想理解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七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仞、摩”等四个字。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难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谁来背一背呢?

2、指名学生背诵。

3、(过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描绘了边塞地区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一批批充满豪情壮志、斗志昂扬的戍边战士们的形象,通过诗人的描写,让我们心中涌起对这样一群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敬佩之情。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来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二、理解诗题。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断句并引导学生说诗题含义。

3、带着自己对诗题的理解,齐读诗题,注意断句。

三、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提起他,同学们你们对他了解多少?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4、学生背诵《示儿》。

5(过渡)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宋朝统治者能够收复失地的信心。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吧。

四、初读古诗。

1、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停顿,开始吧!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示范读。

4、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5、齐读古诗。

五、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过渡)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前两句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黄河)。

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而修辞手法?(不是,夸张,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

4、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6、“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这也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夸张)。

7、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8、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板书:山河壮丽)。

9、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10请全班男生带着这种激动、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11、(过渡)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吧。(齐读整首诗)。

12、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个字中体会到的?(从“泪”字体会到的)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13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这些美好的河山被金人占领了)。

补充背景材料:

1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

15、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16、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所以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六、小结提升。

1、自由练说。

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后让我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4、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山河壮丽。

忧国忧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八

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我们以前学习过陆游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示儿》。你们还记得那首诗么?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

理解题目,思考质疑。

这首诗的题目特别长,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要根据正确的断句多读几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题目中这个“晓”指的是天亮的意思。

整个题目的意思是: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疑问,并且围绕着学生的疑问展开学习。

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我们划分节奏来读一读这首诗: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指导朗读:“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语速应该缓慢一些。

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作者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三万里河说的是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在这里“三万里”不是真实的数字,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除了长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三万里河东入海就需要有气势的朗读。

“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高。高到上摩天的程度。“上摩天”是说碰到天。我们还可以用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华山。此时此刻,就会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多么的壮丽。

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高兴、激动、自豪、兴奋。祖国的壮丽河山还有很多,比如滚滚的长江、巍峨的黄山。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怎会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呢?让学生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但是当我们读完后两句,会感受到诗人的悲凉、悲伤。一个“泪”字,“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这些美好的河山被胡人占领了。

反复诵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为了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适当的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

诗句中的“遗民”是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他们是被南宋的昏君和贪官遗弃的。这些遗民中有老人、妇女、儿童等。

“胡尘”指的是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并没有绝望,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

又一年”是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啊!他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他们渴望的王师没有来。

因为南宋统治者在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忘得一干二净。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六十多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

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他们却始没有绝望。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我们就会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我们的诗人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可以阅读更多的陆游的诗,更加全面的了解他的一生。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九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试题】。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诗意】。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

黄河那么长,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那么高,快要碰到蓝天。可是美丽的山河被敌人占领着,北方的老百姓天天在等待着宋朝的军队打回去,赶走敌人。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

【鉴赏】。

一个初秋之夜,暑气未消,闷热难耐,因坚持抗战二被罢还乡已经四年的68岁的诗人,更觉内心郁闷,出篱门迎凉,为排遣心中苦闷,成诗二首,是为第二首。诗直接以夸张渲染气势: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巍华岳五千仞,上与天齐。但如此之大好河山,却沦陷“胡尘里”,又是一年过去,王师在哪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多少悲愤,多少辛酸。诗的意境是如此的雄浑壮阔,格调又是如此的苍凉悲壮。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无泪,又一年盼望官收失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的表达效果。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2.诗人能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描写之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从“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十一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2、将晓:天将要亮。

3、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4、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5、“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6、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7、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8、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9、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0、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1、南望:远眺南方。

12、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翻译: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y》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十二

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注释#formatimgid_0#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1)将晓:天将要亮。(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10)南望:远眺南方。(11)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十三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颈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学优网/。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一问:“炼字”,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end#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颈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颈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y》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颈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十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1、作品原文。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十五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十六

1、王崧舟老师说:“感悟古诗,不是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这一句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借助现代媒体,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将“胡尘”两个字化为鲜活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老百姓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即将丰收的庄稼在金兵的马队过后一片狼藉,昔日繁华的大街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到处是破罐碎瓦……。又通过《题临安邸》让学生通过对比:一个国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却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内心深处深刻体会到“泪尽”的真正寓意。在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和建构中,逐渐走近了那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学生投身其中,怜百姓之苦,恨金兵之惨,痛诗人所痛,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一涌而出。此时引导学生朗读,正是学生情感所需,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是个性化体验的展现。

2、叶圣陶老先生说:“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因此,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时,我便拓展阅读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83年写的《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学生可以从这些具体数字和诗中感受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并使学生受到了感染。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简短篇十七

陆游这一生都艰难无比,多次被罢免官职,还被迫和自己的妻子拆散。他多次向皇帝提出收复北宋,但皇帝硬是不肯。在秋天的近日出时分突然凉风吹来,陆游心中悲凉,写下了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努力着。这也是百姓们的希望,虽失望但不绝望,他们依然坚信我军会赢得最后的胜利!陆游没机会上战场,但他同样抱着这种信念,足足等了几十年,但这一年他依然没等到收复北宋的消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