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8:24:20 页码:7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实用20篇)
2023-11-24 08:24:20    小编:ZTFB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能够积累成为学习的宝贵财富。总结的内容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突出重点。这里有一些有用的写作提示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

《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

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发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向往。(略)。

一、导入。

(一)师出示纸风车。

1、边拨动风车叶片边说,我可以这样让它转起来。

2、你们还可以怎样让它转动起来?(生上台演示)。

3、谁能让它转动得更快一些呢?(生上台演示)。

师质疑: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就让风车转动了呢?

生明确纸风车在有风的情况下就能转动起来。(师相机板书“风”)。

风是怎样形成的?指名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明确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师板书“空气”)。

(二)出示风筝图片。

谈话:我们能用嘴把风筝给吹上飞上天吗?那怎样的风可以做到?(自然风)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空气流动起来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奥秘。(ppt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设计意图】。

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二、探究。

(一)设疑。

过渡:要想知原因,仔细看视频(关于放飞孔明灯的一段视频)。

1、视频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说明视频里的人干什么,大致说清孔明灯点火前后的状态)。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猜测。

谁能试着解释一下?(生尝试解释)。

(三)演示。

1、师出示铁架台,用细绳的一端系上一片羽毛,另一端绑在铁架台上。下面放着蜡烛。

师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把蜡烛点燃会发生什么现象?

2、点燃蜡烛,指导学生观察。

3、师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想把答案找,赶紧动动脑。

4、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单的“探究一”部分。

5、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6、ppt出示科学在线:孔明灯小知识。

相传在17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竹篾扎了一盏纸灯,在灯的下面燃着一团松脂,灯便浮升起来,悬在空中,用它来传递作战信息。后来人们称它为孔明灯。这可比热气球的出现早了近1500年。

7、现在你能解释孔明灯升空的原理吗?(生尝试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用质轻易得的羽毛代替教材中的纸螺旋圈,更能体现空气受热后“向上”运动的方向。边演示边详细地讲解,为之后的学生分组实验作出示范。“科学在线”的呈现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探究二(分组实验)。

过渡:利用刚才的发现,让我们继续探究。

1、师:加热后的空气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产生流动吗?

2、引导学生科学地猜测是要有依据的。

3、联系生活去尝试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结论得出的全过程,亲身参与到实验器材的选取与改进。让孩子们体验到科学实验离我们并不遥远,实验器材的获取也是可以用身边的物品加以改造形成。

过渡:想要探究竟,动手来验证。可是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是能给空气“抹上颜色”就好了。从而引出檀香在实验中的作用。

4、出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特别提出使用打火机点燃檀香的方法及熄灭檀香借助湿纸巾)。

5、分组实验,完成报告单。

6、汇报交流。

7、形成结论。

【设计意图】。

对实验器材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如:实验箱用废弃透明的塑料瓶代替。虽然相比玻璃而言,熔点较低,但这对于具备一定实验操作能力的五年级孩子们来说问题不大。在老师之前演示实验的提醒和示范下,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湿毛巾改用湿纸巾,便捷的同时也方便檀香的熄灭。具体详实的实验要求和温馨提醒保证了分组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过渡:实验室里,我们用小小的蜡烛制造出了风,自然界中谁来替代蜡烛呢?(太阳)。

师出示一段微课视频讲解: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这就出现有的地方气温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温度低的冷空气过来补充,空气不停地流动,风便形成了。

三、知识运用。

解释暖气片的安装位置。

【设计意图】。

尝试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利于让孩子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四、知识小结。

畅谈收获。

五、知识拓展。

猜测风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导学生课外验证。

【板书设计】。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教学目标:

1.认知: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2.技能:分辨声音的变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3.情感:培养听好听的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听听各种声音,并知道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

教学难点:分辨声音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熟悉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尽量多地收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

3、准备好水壶、玻璃杯、勺子等。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引入。

2、活动: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那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听声音的感受。把听声音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活动: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4、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5、作业。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他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的活动中有什么上收获。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配上表现秋天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

2、各种秋景的图片。

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觉得这些声音动听吗?师: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交流想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1、初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3、选读: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开想象。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5.加动作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第4—5节。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六、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评价)。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诵读自己编的诗。

七、作业。

自编一首诗。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1、亲身感知声音的强弱变化,用动作等表示声音有强有弱。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是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系。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能够辨别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风铃管发出声音是有高低变化的。

3、通过具体的音叉、琴弦发现这两种物体的音高是由它们的大小、长短、粗细决定的。

4、养成善于观察,养成把身边常见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到尺子音量大小、声音强弱是由尺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2、音高的变化与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系。

3、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三、材料准备:

钢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小)、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组)。

吉他三根弦(粗、中、细)4人小组一把:备有拨片。

风铃管四根一组:老师演示。

记录表1张;3张小表。

教学过程。

一、音量(声音的强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写下“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手势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动。

今天我们研究声音,研究声音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一点什么呢?

轻声讨论反复静听。

大声回答。

2、讨论、回答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人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大声、轻声”这是声音的什么变化呢?

音量的变化。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表示。

3、声音的强弱变化与什么有关?

声带的振动我们能感觉但无法看见;可以找到一样物体吗?既能能听清它声音强弱变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动的变化。

用尺子拨动振动看哪里。

尺子声音强-----------怎么做到。

尺子声音弱-----------怎么做到。

做几次。

以2人小组为单位,学老师的方法轻轻拨、用力拨。

先辨认声音的强弱,再仔细观察比较尺子有什么变化。

完成作业p28活动记录表一。

听到老师的信号停止实验,将尺子放入抽屉。

4、用敲钢片琴的小乐曲来停止实验部分把钢尺放进抽屉,开始汇报部分。

汇报轻轻拨动尺子……。

用力拨动尺子……。

用手势表示。

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

尺子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

尺子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尺子振动发出声音的强弱(音量大小)与它们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和尺子一样,发出的声音强弱和它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呢?请同学们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体。

把作业本合起来放到抽屉。

二、声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刚才同学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闪一闪亮晶晶》。

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能边敲边唱出曲子是因为声音有什么变化?

声音有高低。

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声音的高低,推测哪个钢片发出的声音最高,哪个最低?

敲长钢片-------声音低(动作表示)。

敲短钢片------声音高(动作表示)。

2、长时间试验过程:钢片琴最长的发出声音最低、最短发出的声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出现音叉和吉他,我们一起来来研究。

要求:

1)先推测(不动手)------再轮流敲、听。(静)。

2)轻声讨论:确定声音高、低。

3)总结填表:音叉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任务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实验台换取下一个实验的教具。

两个音叉敲击发出的声音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根吉他琴弦呢?拨动发出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记录: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

音叉(琴弦)声音高的,……。

音叉(琴弦)声音低的,……。

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琴弦)大小(粗细)有关。

3、两个实验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组里汇总2个实验的结论。

想想平时还接触过什么物体(乐器)发出声音有高低,推测可能与什么有关。

4、汇报:

当提高音叉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时,问更低的声音和更高的声音音叉会是怎样的形状大小。

1)老师请你们来推测风铃管,提出三个问题。

小组看着展台讨论1分钟,汇报。

2)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尺子声音强弱(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高低与音叉大小、钢片长短、琴弦粗细有关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那么我们用有变化的声音和老师说再见吧!

板书设计: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六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二)科学知识。

1、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2、通过游戏、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2.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教学理念】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教法设计】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演示引导,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后小结。

【学法设计】倾听——观察——质疑,比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塑料直尺、小鼓、小棒及笛子、唢呐、铜锣、腰铃等民族乐器各6个以上,两把口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一小盆。

【教学预案】。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为了更好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开放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及实验探究,我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每组8人左右,桌上配置相关的学具和实验器材,各组组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创设情景,激趣揭题,5-6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光盘,让学生猜猜里面录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倾听与观察;。

播放一段大自然音乐,学生谈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学生猜;。

揭题。(教师板书:听听声音——奇妙的声音王国)。

1、指导学生通过游戏及填写《记录卡》,认识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出声音。6分钟。

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学生甲正对全体学生分别做吃苹果、喝汽水、吹笛子的动作,学生乙背对学生甲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台下学生做评判同时填写《记录卡》。

记录卡。

发声物体。

物体类型。

你的发现。

2、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9-10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塑料直尺,让学生观察。

教师把尺子的一端放到桌子上面,并用左手压紧它,尺子的另一端伸出桌子外,然后用右手轻轻一打击,让尺子发出声音。

教师再实验一次(这次较用力打击尺子),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2)提出假设:“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在各小组内充分地合作实践、研究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3)提出问题:声音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一会儿故意把音量调小,让学生谈感觉如何(声音小);一会儿又故意把音量调大,让学生谈感觉又如何(声音大)。

教师边板书边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音量”。(让学生齐读板书一遍)。

3、指导学生实验,认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5-7分钟。

(1)教师出示一把口琴,让学生观察一遍。

教师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请1~2位学生表演,师生共同欣赏。

(2)提出问题:这位同学吹的歌曲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吹的声音不停地变化着高低)。

(3)得出结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巩固练习(5-7分钟)。

1、电脑投影,出示题目和要求:(利用各种乐器和实验器具发出各种声音)。

a、发出又高又响的声音。

b、发出高而小的声音。

c、发出低而响的声音。

d、发出又低又小的声音。

各学习小组充分实践,师巡回指导。

2、教师按照上述要求演示一遍,并用电脑投影板书。

3、教师赠送“礼物”,(老师边说边将几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激趣后用这几只玻璃杯子奏出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3-5分钟)。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

2、学生谈噪音对人类的影响并讨论该如何减少噪音。

3、教育学生应该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交谈的良好习惯。

4、总结学习所得(学生齐读板书),质疑。

5、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数粒绿豆籽的矿泉水瓶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要轻轻摇晃一下就会发出声音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设计—个实验使摇晃的声音变小或消失?(让学生充分发言)。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去把这个实验做一做,并写好活动记录,下节课汇报。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八

雨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与过程,以下是雨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的参考。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理解雨是一种大自然的凝结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说明雨的成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

科学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对于雨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师:如果让你猜想,你认为雨是怎样形成的?(相机板书:水蒸气遇冷)。

生:做实验。

二、引导探究。

那么你准备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请同学讨论一下。

师:我相信有了这两个提示再加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想出好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

师:你们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师: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案。

生:生汇报――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就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再用冰使水蒸气遇冷。

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学生补充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加少量的热水可以节省时间。

生:我认为作为制冷装置的冰不能离水蒸气太远,免得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

师:你们想到的,老师早就为你们准备好了。

师:实验方法设计好了,下面我们该做实验了,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醒你们几点,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生:自己读注意事项。

师:注意事项明白了吗?老师希望你们注意安全,认真实验,请各小组长到前面领冰,小组实验。

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随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三、构建新知。

师:我们的实验到此为止,其它仪器不要动,把酒精灯轻轻的从三脚架下移出来,并熄灭它。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形成许多白气,然后凝结成小水滴,水滴越来越大,最后掉了下来,我们得到结论:雨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评价)刚才我们在实验室里成功的模拟了雨的形成,那现在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师相机提问那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样来的?(水变成的)真的有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吗?(没有)那是什么给它加热的?(太阳)在实验是我们用冰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的有一个大冰块吗?(没有)那水蒸气是怎样受冷的?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会怎样?(非常的低)。

师:同学们的推想和科学家的无数次验证基本一致,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四、拓展延伸。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结束部分: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有了这莫大的发现,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想继续研究自然中的奥妙吗?老师会一直关注着你们,并期待着你们成功。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九

(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猜猜我是谁?”

(2)引出课题。(听听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一)倾听、感受声音。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

(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二)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1)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变化通过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2)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通过敲鼓、弹琴等分辨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等。)。

(1)研究打击力度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一个同学敲,其他同学安静地把耳朵向中间凑听。

(2)完成记录单一。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一)。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

用很大的力。

用很小的力。

(3)再次来验证声音的强弱。

(4)研究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5)完成记录单二(重点关注:力度一样)。

(6)再次来验证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三、总结回顾,拓展提升。

通过这节课听听声音,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声音的哪些方面?

四、板书略。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蟋蟀振动翅膀,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一

本课上课前在和其他老师讨论时,一致认为声音的“高低强弱”的认识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但又是学习重点。因为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大多数只停留在音量的大小上,即声音的“强弱”上。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能很好的认识声音的高低,我原准备到音乐器材室借电子琴,用电子琴的音来表示两个音的高低,用音量控制键来表示两个相同音的强弱。后来经音乐老师的指点,选择了双响筒。这种打击乐器与电子琴相比有两个好处。一是它有两个音,音的高低很明显,高音显的清脆响亮,低音显得浑厚低沉。二是在演示音的强弱的时候,用控制敲击的力度的方式进行,比电子琴用音量键控制更为直观,更符合“音的强弱与敲击的力度有关”的结论。实际教学效果也表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音的.高低强弱,突破了教学难点。

而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节奏的强弱”“简谱中各音音高的比较”则很好的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铺垫。

文档为doc格式。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二

1.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2.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认识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

3.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

知道在不同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

会记录噪声产生的现象和减少噪声方法。

1、各种减少噪声标识的图片或实物。

2、棉花、改变“发声罐”声音的计划卡等。

1、易拉罐、玻璃珠、黄豆、毛巾等。

2、自己搜集的各种消除噪声的资料。

师:“声音给我们带来信息,美妙的声音让感到舒服,而噪声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1.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发声罐”。

(2)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生的计划。

·小组合作计划并实验。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发声罐”不发声?

·把小组的意见集中、修改,选取小组最满意的方法试试。

·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计划并展示本组的实验。

2. 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1)说说你认为我们说话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说说你在不同环境(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里的感受。

(3)讨论: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呢?

(4)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3. 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1)了解乐音和噪声。

说说你喜欢听什么样的声音。讨厌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2)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噪声。

(3)了解人们是怎样减少这些噪声的。

(4)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4. 阅读与拓展。

由学生阅读并讨论《奇妙的声音》。

课后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控制声音的措施。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设计。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四

本课通过“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蝴蝶、青蛙等常见的动物的生长变化教学内容之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常见动物的生长变化,搜集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变态的资料和信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教学,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学会了自己搜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很多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具备了初步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a、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

b、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某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资料。

c、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情感目标。

a、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b、能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体验小组合作的愉快。

c、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

知识目标。

a、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

b、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c、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变化。

stse目标。

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能说出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动物的变态。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动物的变态。

教学准备。

有关动物生长发育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毛毛虫过河的故事。(出示投影动画)。

2、引出问题,学生猜想。

二、知识探究。

(一)观察比较。

(投影出示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毛毛虫和蝴蝶的样子、所吃食物、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板书: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二)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

(投影出示温馨提示)。

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2、全班交流。

(1)学生拿着任务卡到前面汇报。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卵幼虫蛹成虫)。

(2)学生评价,教师适时指导、评价加星。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飞过河的。

(4)观看蝴蝶的生长过程视频。

(板书课题:毛毛虫不见了)。

(三)展示发现。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其它变态发育的动物的生长过程。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2、全班交流。

(1)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资料到前面介绍。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卵幼虫成虫)。

(2)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及时补充指导、加星。

(3)找出这些变态动物的相同和不同,理解变态及变态的两种形式: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投影出示)。

(板书:发生变化变态)。

三、布置作业。

1、投影出示蝴蝶标本,学生欣赏。

2、观看蝴蝶标本制作的视频。

3、布置课下作业(选择一项作业完成):

(1)制作蝴蝶标本。

(2)认真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四、板书设计。

毛毛虫不见了。

形态结构卵幼虫蛹成虫。

发生变化变态。

生活习性卵幼虫成虫。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五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

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

探究活动。

一、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

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

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拓展—。

一、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

(第二课时)。

引入。

一、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

2、自由举例。

探究活动。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

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

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第三课时)。

引入。

一、10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1、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动。

一、11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

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

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

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

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

3、说说自己的构思。

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一、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六

以科学探究为宗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测量――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观察、记录等能力,加强学生测量技能的训练,在使学生发现一杯热水温度下降变化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

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

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并发现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中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杯、热水、温度计、记录表。

师准备材料:水杯、温度计、精确记时工具、米尺、统计图、小黑板(记录表)、红色白板笔、乒乓球各一件、两壶热水。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手拿乒乓球到空中,送开手让乒乓球自由的在桌面上跳动……问:你听到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由慢到快…)。

师:如果让乒乓球在平地上滚,它滚动的速度又会怎样变化?(由快到慢…)。

师:你家里的钟,它的秒针在走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规律呢?(均匀的)。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通过有关生活中规律现象的课前谈话,一方面达到吸引学生注意,调节气氛的作用,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这节课水温变化规律的寻找作好铺垫!)。

一、明确问题,进行预测。

(一)测水温引问题。

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板书:热水)。

2、一学生上台测量,教师指导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面。

学生读出来后,师说:我帮你拿着,你把这个温度写到黑板上吧!

3、我想再请一位同学上来看一下是多少。请另一生上来读。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通过写既可以复习写法,为接下来的记录做好准备;又可以通过这段时间,让热水温度有明显的下降。)。

4、他们两个读的不一样,谁再来看看?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5、怎么三个人读了三个温度?一杯热水这样放着,是不是总是固定在一个温度不会变?如果接着再测,还会有什么现象?(板书:变凉)。

(以一杯热水变凉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探究,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联系生活的本质。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生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才具有无穷的美丽!)。

(二)预测水温变化。

1、那么,如果每隔3分钟读一次温度,温度下降将会是怎样的?

2、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不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温度均匀下降。

(4)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并提示:把你们小组认为对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需要大胆地猜测,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喜欢猜测,也很会猜测。通过这里的猜测,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有效的依托,同时诱发了探究的兴趣和行动的内驱力,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制定计划、收集数据。

(一)制定研究计划。

1、问题:如何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对的呢?学生回答后师述:最好的方法就。

是测一杯水的由热变凉的过程,收集好数据,用数据来证明。

(我们的实验在进行前,为了实验的有序性、科学性及成功,都要做大量的实验前指导。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集散地,在整节课的科学探究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活动过程如下:

1、师倒水,小组派一生取热水。(注意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好,一起把温度计插入水中,等温度不再上升了,组长举手示意一下。

3、待各组都举手了,师发令:好,开始!把现在的温度记录在0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先等待三分钟,大家可以静悄悄的密切注意温度的变化。

4、师:10、9、8、7、6、…3、2、1三分钟到。把温度记录在三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等待第二个三分钟。

5、同上,直到连续12分钟结束。

(由于中间有间隔3分钟的时间,不利用显的有些浪费,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在得出前面的数据后,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实现规律的发现,为接下来的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科学家通常采用统计图来研究科学规律。下面我们也来画一张统计图。

演示曲线图制作:师出示统计图,我们把这一组数据标在统计图上。第一个数据标在左面的温度标尺上,93℃在这里;下面是84℃……教师依次把各温度数值标在图上,最后用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一条曲线。

化大,后来越来越平,说明变化小了。引导得出热水变凉的规律:先快后慢。)。

4、把你们自己的数据也标到统计图上去,看看你们的统计图是不是也是一。

样的规律?学生小组内完成曲线图。

5、反馈:逐一汇报各自发现的规律。连续几个后,可问: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6、小结发现: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搜集了数据,并把它们画成了统计图,而且还发现了规律----热水的温度在下降的过程中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虽然我们只做了一次实验,但12个小组同时做相当于做了12次,而且结果都一样,证明这就是科学规律。我们平时做实验,只做一次还是不够的,应该多做几次,这样才能总结规律。

四、拓展延伸,引向深入。

1、谁把我们今天发现的科学规律再来说一遍吧?

2、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还会怎样变化?

(温度会继续下降。)。

3、问题: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热平衡)。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意犹未尽的。这样,这节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七

突出了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可为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也可为不能解释凝结现象的学生提供帮助。拓展活动以根据连环画写科学童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这个活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四4班有个别的学生不太好,四3班完成的较好。有待于教师继续辅导督促学生完成。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黄叶蟋蟀。

大雁田野匆匆来去。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一、导入新课。

((预设:1:秋天硕果累累;2:秋天瓜果飘香;3:秋天天高云淡;4:秋天庄稼大丰收,农民伯伯可高兴了。)(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纷纷落下来,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苹果红了,石榴裂开了嘴,大雁南飞,小动物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

这是一首现代诗,谁来读课题?

师:后面的“听”要轻声;注意题目中的逗号,这个逗号提示我们要仔细去听;听听,秋的什么?生:秋的声音师:听听,谁的声音?生:秋的声音?(引导学生读好重音)。

三、初读,听秋声。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秋的声音吧!打开语文书第46页,

1.初读。

要求: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在每一小节前标上序号。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这首诗很美吧,诗人运用的词语也很美。让我们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

手臂刷刷蟋蟀振动。

歌韵叮咛掠过歌吟。

辽阔大厅绽开匆匆。

3、通过初读课文,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

(生说,师随机板书。)。

板书:

黄叶刷刷。

蟋蟀口瞿口瞿。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

(学生都会说到这四种可以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而不可闻但可感觉的声音在第5段)。

师:秋的声音只有这些吗?还藏在哪儿了?(引导读第5节)。

板书: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师:前四种声音是我们可以用耳朵具体听见,后面的声音是我们听不到,但可以感受到的,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这是秋天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好感觉。

四、品读,说秋景。

那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声音呢?为什么?

(预设:1、我喜欢“蛐蛐’的声音,因为蟋蟀的叫声想唱歌一样好听。2、我喜欢刷刷的落叶声,这告诉我们秋天来了。)说得好!

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或默读课文1至4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说说“你仿佛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景象?”

1。读的很认真,谁先来读第一节?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

黄叶和大树在道别时,他们说了些什么话?

(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大树说:黄叶你不要走,你走了我会想你的。)。

(黄叶说:大树,你不要伤心了,我落到地上,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肥料,到时你会长得更茁壮,我也会更茂盛。)。

瞧!大树听了黄叶的话乐了,大家也乐了。所以咱们读这一小节时,一方面要读出他们道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还要读出对黄叶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第一节诗。?

2、在黄叶和大树告别的同时,看蟋蟀它在干什么?谁来读第二节。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你仿佛听到了蟋蟀在说什么?

学生:我仿佛听见蟋蟀说:再见了,阳台,我明年春天还回来唱歌给你听。

“歌韵”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1:歌声、歌曲。)。

老师知道大家个个都能歌善舞,其实蟋蟀也是动物界一位非常出名的歌唱家,它的叫声非常动听,好像在唱歌。“歌韵”在这里指的就是蟋蟀的歌声。

看,秋天多美好,黄叶不想走,蟋蟀也不想走,我们一起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男女生赛读)要读出它对秋天的留恋,喜爱之情。

3、这时大雁来了,它又在和谁告别呢?谁来读一读。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大雁对白云说了什么?――。

学生1:白云,再见了,我要去南方过冬。

她还要“叮咛”几句什么?――。

学生2:天凉了,要加衣裳,别着凉。

这就是“暖暖的叮咛”。白云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

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掠过田野,最开心的是谁啊?(农民伯伯)谁来读一读。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秋风在歌唱什么?――。

它又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

(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1。“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2、玉米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采收吧。3、大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

这真是一片丰收的美景啊!农民伯伯们乐得嘴都合不住了,我们用朗读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吧!

生分两组比赛读课文第三节。

4、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全班朗读。

五、续写,写秋声。

(苹果成熟后掉在地上的“扑嗵”声。小溪流水的“哗哗”声。收割机的“隆隆”声。青蛙的叫声“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哈哈”是农民伯伯收割时的欢声笑语。“哗哗”是秋风和落叶跳舞的声音。)。

3、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模仿诗的1、2、3小节,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每人写一小段。

黄叶纷纷落下,

“呼呼”,

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秋雨落在地上,

“沙沙”,

弹奏出动人的琴声。

蜜蜂翩翩起舞,

“嗡嗡’,

是它收获甜蜜的欢歌。

石榴露出笑脸,

“哈哈”,

美丽的籽儿撒下阵阵欢笑。

小朋友们在郊外游玩,

“哈哈”

是他们欢笑的声音。

田野里一片金黄,

“咔嚓”

这是农民收割稻谷的声音。)。

六、课堂小结。

学生有感情齐读全文。

黄叶刷刷。

蟋蟀曲曲。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有关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篇二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重点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课前先学:

1、根据老师预习常规要求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rr”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四、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