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09:12 页码:12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精选12篇)
2023-11-11 17:09:12    小编:ZTFB

社交网络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充分了解总结的要求和目标,才能写出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掌握好阅读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效率。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一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二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几种常考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

致,多用于书面语;。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

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三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四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

名言。

: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几种常考的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多用关联词语,逻辑性强,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

致,多用于书面语;。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

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语言特色。

1口语化:明白如话、质朴自然。

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春》)。

2、使用文言或引用:语言典雅。

如:09湖北的17题。

作用:

1、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2、再内容上形象生动地描摹了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含蓄蕴藉地抒发了作者的感。

情,

散文语言特点。

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散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看“字”

用词精炼准确、鲜明生动。

步骤:

哪些字用得好。

这些字的意义。

用这些字的作用:

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

表情达意。

看“词”

看是否用了连绵词,双声,联绵词,叠韵,叠词。

作用:突出描写主体的——特点。

成语。

言的音乐美(音节和谐)。

看是否用了仿词、双关、

(二)看“句子”

1.从整句、散句的角度看。

2.从修辞的角度看。

(三)看语言的风格。

常见散文的语言风格:

语含讥讽、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生动形象……。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诵,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

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充实和享受。

朴素自然美是指语言朴实无话,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如:

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文章尽管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但我们仍然从中感受到了荷叶油油的绿意,荷花那像“明珠”“星星”一样的光泽,尤其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将月光的质感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是对光与色的敏感,使朱自清描绘出月下荷塘光影和谐、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迷人画卷。致入微地观察体验,用那灵动的“丹青”妙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文章尽管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但我们仍然从中感受到了荷叶油油的绿意,荷花那像“明珠”“星星”一样的光泽,尤其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将月光的质感传神地表现出来。正是对光与色的敏感,使朱自清描绘出月下荷塘光影和谐、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的迷人画卷。

典雅的散文语言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一是形象贴切的比喻。如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少女翩翩起舞那种婆娑婀娜的丰姿;含苞欲放的荷花,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流动而明净的特点。

听觉形二是生动的拟人。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

了叶子的浓密。

三是新鲜的通感。通感是感觉之间互相沟通、移用的修辞手法。如“微风过处,送。

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将香气的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嗅觉),与远处高楼上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歌声(听觉)进行感觉上的沟通转移,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这既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又道出了散文欣赏的特点。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五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

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二、教学要点。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明确考纲:

赏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阅读了解考纲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典例导引。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六

2、叙述。

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人物:苏子与客。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

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议论。

议论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它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文学作品中,议论往往与叙述、描写、抒情交相并用,能起到强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散文尤为常见。如散文的重要样式之一杂文,就几乎都是议论性的文字。再如上面提到的苏轼的《前赤壁赋》,里面除了描写、叙述、抒情之外,也有议论的成分。不过此种议论与科学论文中的议论不同。后者常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且常贯穿于论文的始终。前者则常与形象化的描写相结合,并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后者重在说服读者,前者则重在感染读者。

1、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可写国内外、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文艺论争、伦理道德,也可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2、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

3、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名篇多是短小的,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名篇多数也很短,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形式上看,散文较其它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也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是用心雕刻的苦心文章。要做到自由、灵活,首先,表达方式要灵活自如,不局限某一种。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连珠……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其选择,因人而异,选出自己拿手的,定能写成佳作。

4、形散神收,博而不杂。“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表面上、形式上看,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写乙地。但是,“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就是既“散”又“博”的,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5、直抒胸臆,自具风格。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往往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他常换笔名,明眼人一看就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写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必须学习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经过多次实践、创造,终会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6、惨淡经营,文采斐然。优秀散文“掉以轻心”是写不出来的,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秦牧说:“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是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运用的是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学写散文,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就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更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语言的结果。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七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通用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各项具体解说参见《名师大讲堂》p174)。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八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散文常用的是描写、记叙、议论;议论和抒情往往为点题服务。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引用、比拟。

短句:结构简单,容量小,但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常用于口语及文艺语体中。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九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

掌握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和技巧,准确赏析散文的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二、教学要点。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考点要求、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赏析散文手法的方法技巧,准确赏析散文中的手法。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明确考纲:

赏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阅读了解考纲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典例导引。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23.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

23.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名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赏析文章的谋布局的手法和主旨的题目,答题时先答出三个文段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对“梅”的内涵的阐释,以及三个外国人的不同表现,然后分析文段之间的关系。最后答出文章的主旨:对梅的赞颂和中西文化的隔膜和渴望交流。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题目,难度较大,但设题较为明显,关键是学生的分析文章的能力。是一道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的题目。文学类文本阅读结构和主旨是必考的内容,结构主要考核各部分的内容以及之间的关系,主旨主要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寄托,结构和主旨是统一的整体,考核时也不可分割,所以答题时注意综合考虑。

拓展阅读。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十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各项具体解说参见《名师大讲堂》p174)。

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十一

现在使用“散文”这一概念,有时指广义散文,有时指狭义散文。广义散文是指与韵文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范围较宽;狭义散文是指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即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范围较窄。这里所谈的是狭义散文。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叙事散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事情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抒情散文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以抒发情感为主,兼有叙事议论。议论散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论述事理为主,兼有抒情叙事。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几乎都会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性,使其具有“文学”的特点,几乎不存在表达方式单一,只是单纯叙事、单纯抒情、单纯议论的散文。一般认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表达的中心或主旨必须明确而集中。就一般情况看,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是相当准确的;当然,对这一概括有人有不同看法。

1.寓情于景,即将某种情绪情感倾注在所描写的景物中。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清、静、悲凉之情融注于故都秋景的描写之中(有人认为融注的是纯粹的喜悦之情)。

2.即景抒情,即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某种情绪情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淡淡的`喜悦和淡淡哀愁之情。

3.叙事抒情,即通过叙述事情来抒发某种情绪情感。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节,通过叙述“我”因身体残疾,苦闷难熬,百无聊赖地独自到地坛消遣,而母亲关爱担忧却又不愿张扬表露的事情,抒发对母亲的歉疚、感激和赞颂之情。

4.寓情于物,即将某种情绪情感倾注在所描写的某一物象中。如矛盾的《白杨礼赞》,通过描写和赞美白杨树的伟岸形象和坚强品质,来赞美坚持抗战的中国农民。

5.托物言志,即借写某一物象来抒写某种志向和情感。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通过描写和赞美松树“要求于人的少,给与人的多”的可贵品质,来抒写共产党人也应像松树那样“多奉献,少索取”的志向与豪情。

6.以小见大,即通过叙述一件小事阐述重大事理。如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通过叙述《人民日报》登载的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的一件小事——剃头匠因手握剃头刀而“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由此生发开去,阐述手握特权容易腐败的大道理。鲁迅的《灯下漫笔》也是这种写法。

散文其表现手法简短篇十二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下面谈谈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四种:描写、叙述、抒情、议论。

1、描写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

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描写可使表现对象形象化,产生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从而引起激动,得到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散文的描写,并非纤毫毕现的机械客观的描摹,而是渗透着作者的见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显示着鲜明的倾向性。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

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人物:苏子与客。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议论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它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文学作品中,议论往往与叙述、描写、抒情交相并用,能起到强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散文尤为常见。如散文的重要样式之一杂文,就几乎都是议论性的文字。再如上面提到的苏轼的《前赤壁赋》,里面除了描写、叙述、抒情之外,也有议论的成分。不过此种议论与科学论文中的议论不同。后者常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且常贯穿于论文的始终。前者则常与形象化的描写相结合,并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后者重在说服读者,前者则重在感染读者。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都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这四种手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界限分明的,而往往是紧密结合、交相并用。任何一种体裁,任何一部作品都不能仅仅使用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完成。不过,也因为各种文学体裁特点的不同,上述四种表现手法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中的运用也各有偏重。比如小说创作中,描写和叙述就运用得多些。诗歌作品则偏重抒情――尽管也有叙事诗和哲理诗,但诗歌的主要特点还在于抒情。戏剧文学也重在描写与叙述。而在散文作品中,上述四种表现手法的使用则几乎是并重的。叙述,则有叙事散文;抒情,则有抒情散文;议论,有议论性散文。因此,在散文创作中,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最自由,最具兼容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