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0:30:56 页码:12
2023年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实用18篇)
2023-11-18 00:30:56    小编:ZTFB

动员令是为了激励他人积极行动起来并共同达成某个目标而发布的一种书面通知。在总结中,可以引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丰富内容,增加说服力。总结范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写作。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一

阅读鲁迅,似乎过时,又似乎时髦。

我记得自己最初接触鲁迅,是初中时候。当时没有课本,用的是找来的零散文章,还是油墨打印的,散发着一股浓重的油墨味道。其中有两篇,印象很深,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战士与苍蝇》。前篇凭“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样怪异的句子钻心入肺,后者则单看题目就让人不得要领。总之觉得这鲁老先生,离我们很远,极其遥远。可望不可及。或者,竟连望都不可望。虽然也有热闹的百草园增添依稀情趣,毕竟生冷异常,终究没有静心去读的心思。

以后有了课本,便陆续见到了诸如《故乡》《一件小事》《藤野先生》《孔乙己》《祝福》这样的篇目。及至到高中,鲁迅作品俨然已经成为每册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部分,当然包括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在鲁迅作品中,此篇是我最珍爱的,属于读不够的那种。我们的语文老师林柏华,是以一口纯正北京话来教学这篇文章的,在教学过程中,她流下了眼泪。

离开学校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鲁迅作品渐渐以客观、自然、本色的面孔,进入我的生活。断断续续,没有间断。慢慢觉得,其实,我所读的,并不仅仅是那些文字。

但是常常避免不了贴标签似的.去读。每逢这种时候,我就索性丢开。这不是自己本意。

诚如人们所说,鲁迅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鲁迅作品包括其本人的魅力永远停留在我们心间,鲁迅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是的,鲁迅是永远的鲁迅。但是也是平常的鲁迅。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客观公正,去感知鲁老先生那颗心。朴直善良的心。

一方面,我以为,我们阅读鲁迅,就是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去读。不要夹杂什么政治的、社会的因素。你心态越是平静,所得就越是惊喜。

另一方面,在读鲁迅的时候,需要结合时代来读。要寻求鲁迅精神与当代精神的对话关系。我们的时代,需要从鲁迅那里汲取许多营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不仅仅是文学的、文化的鲁迅。

好像矛盾。

其实,不矛盾。需要把握尺度。

曾经,鲁迅不是鲁迅。鲁迅成为工具。或者如今,鲁迅仍然是某些人的工具。我相信,这是一种悲哀。

忽然想起朋友一颗尘埃先生提到读鲁迅时讲的话:

说鲁迅,离不开“良知”二字,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的精神是平民化的精神,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仰视的。但在鲁迅的身上更多的是给知识分子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被称为知识分子或者自以为知识分子的人都应该看看他的作品,那短短的杂文,甚至是一两句话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在的每部煌煌巨著。

这两天,又以他的杂文为伴了。虽然鲁迅所生存的年代距离我们有些年头了,可是,明明,我会在他的字里行间,近距离地触摸到他的热度、他的良知。他的那种心灵深处的东西,我看着很亲切。这是一个多么睿智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理性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热情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老人。

呵呵,一个有意思的老人。可以做朋友的老人。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二

在《**》这篇小说中,主要围绕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六斤这一家子来展开笔墨,有些人着墨不多但形象却跃然纸上,仿佛爬着鲁迅的笔杆活了。此外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活物和一个至关重要的死物,那就是赵七爷和咸亨酒店。整个小说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太跌宕起伏,但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牵扯却是千丝万缕的,于是丝线纠葛、盘根错杂,短短的小说就变成了一个窥视世间百态的万花筒。

小说的开篇以苍白寥落的笔调,死气沉沉的场景来揭开了**的序幕,来奏响了**的前奏。看起来风平浪静的日子却夹杂着蠢蠢欲动的矛盾和九斤老太无能为力的不平,理由是一代不如一代,从九斤到七斤再到六斤,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一家标志未来希望的后代身上的血肉竟足足少了三斤,这足够让人沮丧的了,这足够让人愤愤不平的了。然而这三斤血肉到底被谁吃去了,九斤老太没有说,作者也没有交代,但是答案却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三重大山压迫下的农民日渐贫困,被慢慢地榨干了精血,于是一代不如一代。

九斤老太对这一点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认识,伊只知道伊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她的曾祖父少了三斤,比起她的父亲又少了一斤……这个成日唠叨一代不如一代的老女人是封建而古旧的,她把这一切怪罪于这个动荡不安却又产生新思想新作风的时代,想退回到过去。于是到后来,当她担心七斤的辫子长不出的时候,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可见,她心里衡量时代的标准还停留在那个尊礼重教的封建时代,自她过了五十大寿变了不平相的时候,她的思想就像一个停顿爬行的`蜗牛,将脚步搁置在一块废弃的死木上,就再也没有迈开过步。故一开始六斤这个还顶着双丫角的小丫头对她的回敬是坚决而深刻的:“这老不死的!”那种像见了一块霉迹斑驳的旧墙壁一样的厌恶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作者以这样奇特的祖孙矛盾来开篇究竟有何意义呢?原来作者在费尽心思告诉我们在风平浪静的假象下,甚至在被那些坐着酒船过河的文人成为“无思无虑的田家乐”的生活表象下,有许多由“新”与“旧”所激化出来的矛盾是不易察觉的,却正无声无息地向波澜壮阔的方向演化,于是**的产生就成了必然。

说到**的掀起,就不能不提到一个活人和一个原本没有生气的死物,那就是赵七爷和咸亨酒店。这一人一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这场**的引火绳指向针。就像雷雨前的征兆是蜻蜓低飞,秋季到来的标志是候鸟南迁一样,这场**掀起的标志,就是咸亨酒店的闲言杂语和赵七爷那条解下来的辫子,以及那件许久不上身的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长衫。在这场**中,咸亨酒店是座死的烽火台,而赵七爷就是那缕袅袅而上昭示消息的活的烟,或者就是那个放风的人,唯恐天下不乱,于是当他一听张勋率了辫子军复辟、皇帝坐了龙庭,就立刻穿了宝蓝色竹布长衫拖着大辫子,走到七斤家土场上耀武扬威,为这场“**”推波助澜一番。

赵七爷竭力地为这场**助阵,那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场**对他来说甚至是有利可图的。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像赵七爷这样的地主阶级遗臭老声势大不如前,地位一落千丈,只得在家里束发读书。张勋掀起的这场风浪让他们看见了一缕残光,于是乎他们拼命地抓住这缕残光希望这缕光一翻转,他们又可以一跃龙门身价百倍,又可以恢复他们的尊荣和地位,爬到黎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于是乎赵七爷一走到土场上就先摆起了架子,颐指气使地说:“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是,可惜又可怜的是他没料到这场**所造的声势只是个回光返照,是不成气候的。

而“**”是个什么东西呢,它只是个转瞬即逝的虚像。所以鲁迅以“**”一词来命名,含义是非常深刻的。它既指文章中浮于表象的**,也是文中没有提到的革命路途中所遇到的**。大师以“**”一词对张勋复辟给予了尽情的嘲讽,将其比喻为烽火戏诸侯一般的儿戏行为,与此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和担心。且看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在这场**中不一而足的表现,那半新不旧的时代下中国人的劣根性又在笔下熠熠生辉,但却不是照耀万物让人欣喜若狂的光辉,而是惨白的昏乱的让人扼腕叹息的惨淡。拥有这样愚昧落后特质的劳苦大众怎样割掉身上的恶疮去迎来革命的曙光,在忧国忧民的大师心中的确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大问题。

故而小说中,大师对于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怒其不争,另一方面又对他们予以了深切的同情。小说中主要渲染的对象是七斤一家,笔墨重落在这一家子对**的反应,而主要的矛盾纠结就集中在七斤一人身上,这场小**的因缘也在于七斤没有了辫子。但是对这场**反应最激烈不是七斤本人,却是他的结发妻七斤嫂。说道七斤嫂这个人不得不提的是这个人很要强,很要面子,但她的要强仿佛都带有虚弱的味道,擅长的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话锋可以根据情势随意改变,却不能够收放自如,因为别人记得她那条善变的尾巴。于是乎当八一嫂说“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揭穿她前后矛盾的面孔后,她就暴跳如雷老羞成怒了,把那根刚吃完饭的筷子狠狠地插入刚要添碗的六斤之丫角上,开始指桑骂槐。这个女人的性情很利索也很暴躁,见黑论黑见白说白,七斤在**中没有辫子处境堪虞的时候,她就破开大嗓门骂骂咧咧,**平息后又对七斤予以相当的尊敬,脸面情绪像风车一样转得比谁都快,但同时她也很欺软怕硬,这点在其对待八一嫂和赵七爷的态度上已见分晓。故而她的要强是个没煮熟的鸡蛋是很脆弱的,且她的诸般行迹也恰是她在大风大浪的时代活得小心翼翼的表现,所以是可笑又可怜的。

那么七斤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大师在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是很复杂的,他很有些飞黄腾达的思想,于是他给人撑船,每天从鲁镇进城又从城里回到鲁镇,顺理成章成了村里的“谍报人员”,破掌事故,而他所知道的故事却仅限于乡间对妖魔鬼怪的幻想,其实他知道的不多,外面流传的新思潮他一无所知,他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愚昧无知的乡下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比那些坐守土地的村里人却要进步许多——至少他愿意剪下自己的辫子来赢得人们的尊崇,然而他渴望的尊崇也仅限于像赵七爷一样的敬畏。他得意地剪掉了辫子给村人树个榜样,但听说皇恩要大赦了又不能镇定自若,而开始惊慌悔恨。所以他跟其他小农经济下的贫民一样,是愚昧的落后的,迷信的怯懦的,但又想跟别人有所不同,想走在别人的前面,但却又是缺乏勇气、立场不坚定的。故而他对赵七爷忍气吞声、不发一言,一方面固然是他脑中突然涌起的封建等级思想在作祟,但另一方面他心里又在害怕并排斥着这种等级架构的重生。所以这个人是被大师赋予了多面质面的人,集中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后底层人的大体精神面貌,大师在最后赋予他希望的时候又赋予了自己以希望,尽管这种希望是微渺的略带黯淡的。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三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四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有些东西——我称之为什么呢,我想不出——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这些东西仿佛就承认了对徒手群众应该开枪,执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罗网一般。群众领袖本没有和段祺瑞等辈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钩通,怎么能够料到这阴险的辣手。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豫想不到的。

我以为倘要锻炼群众领袖的错处,只有两点:一是还以请愿为有用;二是将对手看得太好了。

但以上也仍然是事后的话。我想,当这事实没有发生以前,恐怕谁也不会料到要演这般的惨剧,至多,也不过获得照例的徒劳罢了。只有有学问的聪明人能够先料到,承认凡请愿就是送死。

陈源教授的《闲话》说:“我们要是劝告女志士们,以后少加入群众运动,她们一定要说我们轻视她们,所以我们也不敢来多嘴。可是对于未成年的男女孩童,我们不能不希望他们以后不再参加任何运动。”(《现代评论》六十八为什么呢?因为参加各种运动,是甚至于像这次一样,要“冒枪林弹雨的险,受践踏死伤之苦”的。

这次用了四十七条性命,只购得一种见识:本国的执政府前是“枪林弹雨”的地方,要去送死,应该待到成年,出于自愿的才是。

我以为“女志士”和“未成年的'男女孩童”,参加学校运动会,大概倒还不至于有很大的危险的。至于“枪林弹雨”中的请愿,则虽是成年的男志士们,也应该切切记住,从此罢休!

看现在竟如何。不过多了几篇诗文,多了若干谈助。几个名人和什么当局者在接洽葬地,由大请愿改为小请愿了。埋葬自然是最妥当的收场。然而很奇怪,仿佛这四十七个死者,是因为怕老来死后无处埋葬,特来挣一点官地似的。万生园多么近,而四烈士坟前还有三块墓碑不镌一字,更何况僻远如圆明园。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解读。

鲁迅先生是清醒的,经历了这一场惨案,在悼念和愤怒之外,他已经开始反思。面对惨痛的现实,激烈的情感是可贵的;但是建立在深沉的感情之上的理智的思索,更为可贵。牺牲者的鲜血,是应该擦亮活着的人的眼睛,使他们将现实看得更清楚的。更何况,鲜血之外,闲话家们在轻描淡写地说风凉话:牺牲者们是“自蹈死地”?参见《华盖集续编死地》。对他们来说,爱国群众的牺牲,不过是增加一点谈资;他们向死难者的尸体投去嘲讽和轻视的目光,然后继续喝他们的茶。

反动政府残害生命,而闲话家漠视生命,但战斗者自己,却应该珍惜生命。鲁迅先生说“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与闲话家截然不同的地方,正在于他言论的出发点。他是为的战斗者们自身而作这样的劝告,在“不赞成”下,蕴藏的是他对于战斗者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假若一再重复徒劳的牺牲,得益的是敌人,得意的则是在一旁的闲话家们。

他不赞成请愿,是希望减少志士的流血,能够更有效的战斗;牺牲并非为了浪费生命,而是将生命换得更大更珍贵的胜利,因为战斗者自己也应该知道,也惟有战斗者自己能知道;反抗与战斗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人”,为了社会的大多数人,也包括战斗者们自己的和平与幸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五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然而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道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详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缥缈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六

还记的上初中时就接触过这篇文章,仅仅从语言特色方面去学习,而今带着对鲁迅深刻认识社会的思想再品读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整个文章充满了萧瑟冷清的基调,就像黑暗的旧社会,它牢牢的锁住了人们的心房,压抑而无奈,必须象文章中所描写的枣树那样直面天空,划破阴暗的笼纱。获得黎明的破晓。如果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就会发现文章的许多意象都带着这样的气息。

如果说一颗宝石封存多久,仍然会大放异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宝石更能经得住岁月的洗涤和检验,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

表面看,《秋夜》不过是一篇千字有余的随记,初读之,你仿佛被她那朴实无华的文风和抑扬起伏的情绪所感染,恰似荒野之草,清淡有香。

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有淡蓝色的夜空、苍白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有两株枣树、不知名的粉红花;还有恶鸟、灯和小飞虫。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元素,构成了鲁迅先生《秋夜》的冷色画面。“天空奇怪而高”;“月亮窘的发白”,“也暗暗的躲到东边去了”;“恶鸟”发出怪怪的“笑声”;而“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的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只有“枣树”虽然仅剩“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飞虫“为了追求光明,她们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尽管遇到”昨晚新换的罩“,但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人们去”敬奠“。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虽然当时处在徘徊的状态下,却对”枣树“和”小飞虫“予以颂扬,对不知名的粉红花予以鄙视。

现在看来,”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普通的树;”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的小青虫,也是毫不耀眼的飞虫。即使他们那么普通,那么不耀眼,却是创造世界和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今天的秋夜也不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而是灯火通明,充满安宁,充满和谐的秋夜。奔向小康社会的人们个个意气风发地工作着和喜气洋洋地生活着;美好的春天永驻于枣树的枝头,结出丰硕甜脆的硕果;追求光明的”小青虫“的后代们把热情交给太阳,踏上了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七

鲁迅的作品,磅礴大气,读来令人回味不尽。关于雪的文章,本人也读过一些,却唯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令我难忘。

在《雪》中,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孩子堆雪人的图画,亲切、逼真,富有情趣,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调。感觉冬天又已来临,但又不是冬天,分明是春天,不然怎么会有蜜蜂,甚至蝴蝶?雪-----既然是开在冬天里的花,------应该有蜜蜂和蝴蝶前来光顾的。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用了六个字,“滋润美艳之至”,我没去过江南,没见过江南的雪,总觉得这是在赞美江南的女子吧?暖国的雨向来就变不成雪,而江南的雪,美则美矣,转瞬即逝,令人怅然若失。独有北国的雪,受到诗人的推崇和青睐。她冰冷,坚硬,孤傲,美丽,写尽了雪的神韵。鲁迅先生笔下的北国之雪,本是象征着北方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他们“永远如粉、如沙,包藏着火焰,在太空里旋转,升腾,闪烁”,给人以力量,催人奋进。意在唤醒人们心底深处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和斗志,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不错,北国的雪,冰冷,坚硬,孤傲,美丽,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鲁迅经典散文读后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八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九

1、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2、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3、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4、“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5、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10、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2、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14、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16、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17、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8、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坟」题记》一九二六年。

19、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20、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23、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27、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33、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35、“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36、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39、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10、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sw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一

“请问是班主任李老师吗?今天学校有晚放学吗?我家赵默到现在还没回来。”是赵默妈妈打来的电话。

李老师看了看时间已经放学一小时了,赵默能去哪里呢!他怕家长着急赶紧说:“已经放学一小时了,我看着赵默离开学校的,早该到家了。你还是找找吧,我也发个校讯通找找。”

家长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李老师也忍不住有点着急。想到最近的补考,李老师可以说是焦头烂额。赵默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在班级里属于下等生,一百分的地生试题,她每科都四十分左右。离学校要求的每科必须八十五分的距离还有很远。关键的问题在于,赵默旧账欠缺太多,短时间内恐怕难以补考过关。这件事谁也帮不了她,按着学校的要求如果家长陪考还不过关,那么就得回家去背,直到过关才可以上课。这对赵默来说的确是一次重要的考验。事实上,那些知识是需要理解性记忆的,不是只背就可以学好的。

李老师顾不得多想赶紧发了校讯通,其实她知道这样的希望也不大。现在学生保密工作做得好,即便是知道也不会告诉的。上次的事就可以证明,赵默为了约见男朋友,夜里十点走的。等到爷爷奶奶发现后,人早没影了。爷爷只好给赵默做买卖的妈妈打电话,给在外出车的赵默的爸爸打电话,爸爸妈妈又是打电话又是网吧歌厅的四处寻找,也问了赵默的关系比较好的同学都说不知道,连点参考建议都没有。其实李老师也不想参与这件事,她怕哪一句话说不妥当又被家长折腾,她已经是快五十的人了,折腾不起了。

还记得初一刚开学不久,李老师发现赵默有早恋的苗头,经常和一个校内高年级的男生一起出入校园,为了事情不再继续发展,李老师想请家长来一起说一下,可是打了几次电话家长都以各种理由没来。最后派了赵默的大姨来,没说几句话就走了,还极不耐烦的样子,说是忙着在医院陪护赵默的姥姥。李老师很生气,是因为赵默的大姨临走时说:“没事,你安心上课吧!班主任不敢咋着你,否则咱整她。”这话后来传到了李老师的耳朵里,李老师狠狠地训了赵默:“你带来的是什么家长,简直好歹不知,我怎么你了就整我,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东西。”

谁知就是这个句话惹了祸,肯定是赵默告诉了家长,于是赵默的父母,舅舅舅妈,甚至表哥都到学校对李老师轮番轰炸,还告到了校长那里,并扬言去教育局告李老师侮辱孩子人格。这一段时间下来,李老师彻底醋心了,怪不得孩子那样做,原来都是家长的影子,原本很看好考普高的赵默,一下子李老师觉得危险了。吃一堑长一智,李老师决定以后还是少管赵默,以免好心当作驴肝肺。哪知赵默愈演愈烈,一次听数学老师说,竟然敢在课堂上和后桌的男生牵手。李老师再次警告了她注意课堂秩序,但赵默根本不听。李老师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真担心赵默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这一次还真的不见了,李老师心里也跟着悬了起来。

正想着,李老师的'电话再次想起,这次是赵默的大姨打过来了,声音有些嘶哑地说:“李老师你千万大人别记小人过,上次是我不好,我给你赔礼道歉了,这次你一定要帮帮我们,孩子千万别出什么事。实话告诉你吧,她父母最近在闹离婚,对她刺激不小,我真怕她做出什么傻事。拜托你帮助找找这辈子我都忘不了你。求您了。”

李老师听出了电话里的无奈和担忧,但是李老师还是回了一句:“最初我找你们的时候如果你们好好管,还至于像现在这样吗?放心吧,我会帮着找的。我们老师还不至于那么小肚鸡肠。”说着李老师挂了电话,开始给班里的学生打电话帮着寻找。

终于有一个和赵默关系比较好的学生提供了一点线索:“老师,赵默父母在离婚,她说想给父母点颜色看看。她不想在继续读书了,她想离开家庭。”

李老师一听觉得情况不妙,关键是赵默想用什么手段来吓唬父母呢,现在她人到底在哪里,如果真的一时糊涂,后果将不敢设想。或者真遇到了坏人可不是闹着玩的。

为了赵默不出事,李老师还是给她母亲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推测:不然去网吧或者歌吧找找。此刻的家长听后像领了圣旨一样千恩万谢。叫李老师不知说什么好。

看看时间,一晃快十一点了,李老师也感觉很累,准备休息,这时电话再次想起:“李老师,最近是不是学校在要求没过关的孩子家长陪同补考?我们孩子不是因为这件事被你逼迫出走的吧!你们学校也真是的,我就想叫孩子在那里养养身板,我们家有钱不在乎考不考学。今天我把话撂这,如果孩子真出来问题,我饶不了你们学校。”

是赵默妈妈打来的,听口气不对头。李老师睡意全无,开始回想赵默补考的事情。对了,赵默今天确实补考了,而且还十分可怜地说父母实在来不了,只好叫表哥来替,李老师考虑到她家的情况也就同意了,结果赵默一科也没过。后来她表哥就走了,还叮嘱她好好背,下次争取过关。

李老师记得自己还说了她几句:“就凭你的聪明好好背能不过吗?真不知你天天在想什么。”赵默还不服地看了李老师一眼,李老师也就没多说,告诉她快点背明天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否则回家去背,什么时候过关什么时候上课。

难道是这几句话说重了,学校就是这么要求的,没有重压,像赵默这样的能杀心去背吗?现在好,试没考过,麻烦倒来了,李老师被弄得焦头烂额。

翻来覆去地想,如果明天赵默的家长来学校闹该怎么应对,对主管领导该怎么交代,越想越复杂,越想越害怕,如果出现类似网上说的跳楼事件该怎么处理。脆弱的神经立刻活跃起来。一直害怕掉进谷底,看来事情还真来了。事已如此,也只能往好了盼,没准明天找到了学生没事呢,总不能因为此不休息吧!胡乱思想了一阵,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上班李老师赶紧去教室,按理说赵默应该到校了,可今天竟然没影。李老师心里一沉。接着问了几个和赵默关系不错的学生看见赵默没有,她们都摇头。这时,李老师手机响了,是主管领导打来的,劈头就问:“你班赵默是怎么回事,你做工作能不能讲究点方法,叫你补考,是叫你逼一下有上学希望家长同时也配合的,像赵默这样的学生你就不会灵活处理吗?现在家长打电话来了,恐怕麻烦也来了,你赶紧想办法处理一下吧!”

“先别急着上课,别把事情弄大了。”李老师从电话里听出了埋怨和失望,她想解释一下,凭什么出事了都推在自己头上:“领导,这补考是学校叫弄的吧,我按正常程序工作没错吧!再说赵默出走时放学以后,与咱们无关吧?还有她是因为父母离婚才这么做的,也与咱们无关吧?”李老师越说越气,差点变声。哪知主管领导比她气更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知道赵默那样还不会应付了事吗?学校是那么要求,谁叫你非那么做的,你二十几年的班主任白做了,告诉你如果这件事你摆不平,恐怕会影响你的绩效工资。你看着办吧!”主管领导显然已经有点怒了。

李老师觉得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今年她儿子在济南买楼了,家里经济也特别紧张,如果绩效工资再受到影响,日子会更紧的,可事情赶在这了,谁也不愿发生啊,她气愤的是主管领导的态度,遇事就一推六二五,这年头当班主任可真难,简直是夹缝里生存,上有领导压着,下有家长闹着,中间还有学生不服管理,一般人简直招架不住。如果不是家里经济紧张她也不愿受这份洋罪。记得开学初她也曾亲自向校长申请不做班主任了,而且还说得悲悲戚戚的:“校长,我年纪大了,当班主任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我家里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老人,眼睛几乎失明,离不开人。”哪知校长不冷不热地说:“你不做班主任谁做,工作总得有人做吧,再说了谁家没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你还是克服一下困难做吧,没准你做好了评优评模职称早挂钩,对家里经济也是一种帮助呢!我知道你不容易。”李老师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硬着头皮干了,可哪想到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呢?她发誓等这件事处理了说什么也要把班主任推出去,实在不行就找人或者意思一下。这年头就这样,不这么做就解决不了问题。李老师一脸的官司无心上课,不知事情还会有怎样的进展。刚拿起书要走手机又响了,她一看是校长打来的:“李老师,你们班有个学生怎么回事,刚才教育局打电话来说有人告你体罚学生,致使学生离家出走,这可是大事,现在家长和学校关系这么紧张,你怎么还顶风而上呢?你抓紧准备一下材料吧,一会儿局里要来人查这件事。”

“可是,校长,我也是在按学校的要求在办事的。学生出走有她的家庭原因。……”校长根本就不听解释:“不管是什么原因,事情发生了对学校影响都不好,咱们是新建学校,正在打名声的阶段,有些话好说不好听,你知道这件事影响有多恶劣吗?赶紧想办法应对吧!”校长挂了电话,李老师怔在那里,这样上岗上线,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真是家长反咬一口叫自己进入了尴尬境地,没办法,谁叫自己做得就是这忐忑不安的活呢?层层施压,难道是自己真错了吗?事态发展越来越严重,李老师有种百口莫辩的感觉。一个破班主任能想出什么解决的办法呢!人啊,就是这样,没出事什么都好,出了事一无是处。看来关键时刻只有自己孤军作战铤而走险了。她想征询一下好朋友的意见:“这件事太挠头了,你确实有不对之处,先等等没准学生找到了会缓和一下。另外你赶紧准备材料把赵默最近表现和同学反应的家里的情况弄清楚,实在不行,也只能听候发落了,这就是做班主任的勾当。”放下电话李老师赶紧找学生写调查材料,查昨晚放学的监控录像。忙得不亦乐乎。悔得肠子铁青。

整理到一半的时候,手机再次响起,这一次是赵默的爸爸打来的,直接恶语相向:“李老师,我们孩子是因为补考的事才出走的,这件事你和学校脱不了干系。孩子至今无影,如果出了什么意外,我拿你们没完!”李老师还想争辩什么,那边已经挂了电话。可恶的家伙,平时怎么打电话都不接,现在来咄咄逼人,但凡对自己孩子尽点责任,有今天这一步吗?不过他这样一说,李老师着实有些害怕。谁知道事情会发展到哪一步呢?如果真出了什么事情,恐怕真会连累自己的。

课间的时候,同屋的班主任叫来了很多学生补考,办公室里乱作一团。李老师什么心思也没有。间操后,老师们都去上操了,只有几个补考的学生在考试,还有五个家长在陪考。李老师索性到走廊上静一静。就在她回来推门的时候听见里面有一个学生在说:“哎,你们知道吗?昨天那个赵默来陪考的是一个ktv的,我和赵默是小学同学,是她昨天向我炫耀的。”

旁边有一个学生质疑道:“你不要胡说,叫她们班主任知道了会整她的。”

那个学生笑着答道:“我才没胡说呢,你不知道吧,赵默还和我好过一段。那可是一个猛女,什么都敢说敢做。她好过的男生不下十个。”

“行了,你就吹吧。这赵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李老师听到这,心里立刻恶心起来,平时她知道赵默在交往上很乱,没想到会乱到如此程度,看来自己还是小看赵默了。会不会她去了哪个ktv呢?想到这,李老师赶紧推开门问刚才那个学生:“那你知道给赵默陪考的男孩在哪里工作吗?”

那个学生看了李老师一眼,吐了一下舌头,支吾了半天说:“不知道,好像是在汽车站旁边,有一次我看见赵默从那里出来过。”

李老师顾不得真假赶紧拨通了赵默家长的电话:“请你们赶紧去汽车站旁边的ktv看看,她有可能在那里。”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了,赵默的父亲打电话来,这时语气明显好了很多:“谢谢你李老师,赵默找到了,我想给她请半天假可以吗?”

李老师心头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赶紧答应:“好吧,正好你在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家长答应着挂了电话,李老师也觉得头顶的天空晴了。看现在的情形,家长应该不会再闹了。但李老师在心底里为赵默祈祷:“千万千万不要出什么事情啊,否则受牵连的可就不止一个人了。”

不时有校长和主管领导打电话询问赵默的情况,李老师一五一十地说了。校长和主管领导态度也有所好转,校长还叮嘱李老师:“这件事情一定要处理好,不要和家长把关系弄僵了。关于他家孩子的补考问题先放一放,以后管理一定要多动脑筋。”

李老师答应着挂了电话,但是心里很不是滋味,到了最后什么怎么不是都是她的了呢,班主任这活啊,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她现在只想知道赵默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她能来上学,以后就是考零分她也不再干涉。还是校长以前教导的好:“不要把每个学生都教到大学里去,否则谁修理地球啊?还有,不一定是学习好的学生以后才有所作为。我们的任务是留得住学生。”

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李老师才收到了赵默父亲的电话:“李老师,我有一件事想和您商量?”

李老师听出了声音里有些许的无奈,一改上午的嚣张跋扈,于是赶紧说:“有什么事您说吧。”

“是这样,昨晚孩子确实在mtv过的夜,但是好在那里有我们一个远房亲戚在打工,她见时间晚了给我们孩子安排了住处。但是这件事呢好说不好听,您看您能不能帮我隐瞒一下实情,我以后磕头跪炉子报答您。”

李老师听到这有点受宠若惊,赶紧回复说:“这你尽管放心,我们当老师的这一点还是能做到的。只要您孩子没什么事情,赶紧来上学就好。”

“那好,我叫他明天上学,你就在同学们面前说她感冒了请假。还有以后赵默有什么事情还需要你多多担待。”赵默父亲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叫李老师有点不舒服,但是她很痛快地答应一定守口如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二

在星星点点的夏夜,又一次翻开《秋夜》,一种感悟不觉游上心头。鲁迅的《秋夜》向来是文坛中的一个争论点,那一系列的意象让人琢磨了几代,解读《秋夜》,便是感觉意像。

徐徐地读着《秋夜》,忽而感到,《秋夜》是鲁迅的一篇爱情散文诗。

《秋夜》的写法朦胧,不似一般的爱情散文诗,通篇里,没有出现“爱”、“情”之类的字眼,但在各种意象,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鲁迅与许广平“遇到火”之后的随感。而这种爱的感觉,是渺茫的,是无希望的,充满着悲剧色*彩。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这冷静-阴-郁的调子,给人感觉到一种孤寂的寒意。秋夜,“夜的天空,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这夜,是奇怪的,是冷峻的。似乎有着极强的压迫力,似乎也即将远去。”这正如中国几千年来的婚姻文化制度,在经历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之后,在新思潮的冲击之下,极力地维护着尊严,却仍然阻挡不了冲破囚笼的勇士。许广平正是这样的一个勇士,经过了“繁霜”,做着小粉一红花的梦、小粉一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冬的到来。”许广平是经过婚姻文化桎梏的,但终因反抗而解脱,她在解脱后希望着美好的未来,盼望“春的到来”。而那时,许广平慢慢地从对李小辉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也在梦到新的春天,“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一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此句读来让人感觉许广平受着一个“诗人”的影响,那个“诗人”给了她春的希望。她对鲁迅本有着敬佩之情,或许在相处中,已产生了爱慕之情。这,已被鲁迅所察觉。

枣树,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约束,向往着自一由婚姻的诗人。“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鲁迅与朱安的结合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他不满于这种婚姻,却又受传统的约束无法挣脱而“落尽了叶子”,护着皮伤之中又不忘与传统婚姻抗争,反对传统,希望把天空刺破。“枣树知道小粉一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这是两个反方向,秋后有春,春后是秋。鲁迅感到了他的爱情是如此的渺茫。

“天空”其实也预感到了危险,“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鲁迅的思想中透露着反传统的一面,锐利的锋芒使得封建婚姻文化欲远离人间,为什么他会如此地“一意要制他的死命”?许是他发现了他与许广平之间的感情,那是两个都欲新生的人。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这是觉醒的声音,是叛逆与反抗传统的“恶鸟”,鲁迅听到了“夜半的笑声”,“这声音就在我的嘴里”,这是鲁迅发自内心的笑,暗示着他想冲突封建婚姻,把握爱情。“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似乎又怯弱了。这也正是造成鲁迅感觉爱情渺茫的原因之一。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小飞虫向往着光,追求着真理和光明,这正是那群挽留鲁迅任教的女学生们。“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这是散文诗的诗眼。“我以为”是诗人的一种感觉,他感觉到了火是真的,也就感觉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火花,其中的“他”字也别有用心,用一个男“他”,既包括了许广平,也包括了鲁迅自己,说明他不仅感觉到了许广平对他的爱情,也感觉到了他对许广平也产生了感情。诗写于1924年9月15日深夜而许广平等女学生挽留鲁迅那天正是9月15日,挽留中许广平的表现是最为激烈的,或因“爱”而挽留,或因“敬”而挽留,总之鲁迅认为了“火是真的”而有了随感。

“枣树又要做小粉一红花的'梦”,鲁迅渴望爱情。“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鲁迅对“小青虫”充满了怜惜和爱意,这种感觉是爱情产生后的感觉。可是小青虫“老”了,怜惜感觉出了“火”却没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虫的死亡,看到的仅仅是无希望的爱情。“他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他敬佩为爱而牺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们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其原因之一是鲁迅是受封建婚姻约束的,有名份上的妻子,二是鲁迅与许广平年龄上的差别使鲁迅认为不可能,三是鲁迅的身体状况差又受人冷漠,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鲁迅“我以为这火是真的”,而未必是真的,许广平没有说过,鲁迅没有说过,他有的只是一种感觉。

《秋夜》是鲁迅的一篇爱情散文诗,是在语言中和写作时间上可以感觉到的,他是鲁迅心灵中的隐秘。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三

小说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封建的主题。小说通过一场关于“辫子”的**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因为一条辫子使人担惊受怕,惟恐丢失了性命!也可以从九斤老太的话中体会到这一点。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当七斤没有生命危险之前,村民是多么需要他,又带点嫉妒。但七斤出了事后,村民对他不理不踩,甚至认为有些畅快。最后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这样的一波三折也是围绕着“**”而发展的。其中从七斤带给人们城里的新闻和赵七爷有学问而受到尊敬中又可以看出,知识是多么重要!最后六斤还是裹了脚,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脱离封建的阴影。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造成了国民的愚昧。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七斤嫂是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国民的劣根性。

七斤是《**》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四

我记得在读鲁迅这篇”颓败线的颤动"的时候,读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读下去。

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通过一个梦,两个梦境,寥寥几句的对话,寥寥几句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把一个感人至深悲苦无助隐忍的伟大母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发自内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间的忘恩负义,给予读者的是回味无穷的暇想。

在这两个梦境中,这个母亲有过两次“颤动”,这两次不同的颤动,浓缩了这个母亲几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颤动,是在多年前,她为了要养活两岁的女儿,被迫去身赚钱,“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

她对饿着的两岁女儿说,“我们今天有吃的了。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妈就买给你。”她欣慰地更加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声音低微、悲凉地发抖,默默地抬眼看着破旧屋顶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颤动,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个垂老的女人,她的两岁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结了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在那个小屋内,可是,他们都怨恨鄙夷地看着她。因为他们认为是她让他们没脸见人,还以为是养大了女儿,其实是害苦了她,让她委屈一世,还要带累了他们的孩子。

她听到这一切,她一怔,接着便平静,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在深夜中,在无边的荒野,在没有虫鸟飞过的高天,她想着她这几十年的人生,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这个女人,这个母亲,一辈子的人生,就浓缩在这颤动中,无比地凄凉绝决,从而更让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义的焰火越烧越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五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政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政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六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一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一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一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一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一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七

《**》这篇文章是我在校本课程中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它主要讲了一个叫九斤的人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与还有个叫赵七的人,说皇帝要坐龙庭了,没辫子的人及全家都要被砍头而引起的一段**。不用说,七斤便是文章的主角,七斤是村里出名人物,因为从他的祖父到他,已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天都能进城,在村里有飞黄腾达的意思。七斤这个人物立场不坚定,先剪了头发,而当听说皇帝要座龙庭时又想要留头发,最主要是想保住他的脑袋。赵七爷在文中虽不是和七斤一路的人,但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却和七斤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墙头草两边倒的人,只是赵七爷表现出来的这个人物形象更要明显。七斤嫂,七斤的妻子,虽是农村妇女,可一点也没有农村妇女的淳朴、善良,反而十分的泼辣,在文中描写她骂七斤是死尸的囚徒和骂八一嫂是偷汉的小寡妇,这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显出了她的丑态。在文章中我还觉得村里的群众虽不是重点人物,但又缺不得,因为他更能反映作者要表现的,在平时,这些人对七斤十分尊重,可当听说皇帝要坐龙庭了,又对七斤显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再当听说皇帝不座龙庭了,又对七斤恭敬起来,可见村里大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人。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一九二一年一月,那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而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辛亥革命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人的旧思想还没有被抛弃,没有坚定的信念,摇摆不定,革命怎么会成功呢?鲁迅先生的视角放在的是一群农村人身上,可表现的却不是一样的,可见他老人家的文笔功底的深厚,同时他的写作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回味。

鲁迅散文狗·猫·鼠如何写篇十八

17岁那年,我第一次感觉心里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上帝,虽然面目还不怎么清晰,却不妨碍其神圣,她正在从书本里向我走来,我也迫切地想要迎上去。因此,1972年,我终于花了1.12元第一次买书了,买的是印着“内部发行”四个字的二册《鲁迅杂文书信选》。当时我的学徒工资是17.84元,这就意味着要省下两天的饭钱。之前已经通过自学文言文,通读过了《史记》等一些古籍,而从此读鲁迅,其力透纸背,一针见血的见解,让我对现实、历史都有了深入探索的浓烈兴趣。从那时起,四、五十年来读来读去,仍然觉得还是鲁迅有味。

知道有人不喜欢鲁迅我还要这么说,不仅因为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喜欢看到争的人就不会喜欢他;讽刺他留学时成绩不好的人,也肯定是没有学过多少外语的人,不然不会知道,鲁迅才学了两年日语,却在同样听日语讲课的日本学生中,成绩达到中上水平的不容易了。更重要的正如西班牙作家乌纳穆诺所说:“那些对什么都满意的人,才是祖国最大的敌人。”鲁迅要呐喊,他不能睁着眼睛看到人们堕落于瞒和骗的泥沼里,还在自以为得计地自娱自赞。罗斯福说过:“你带领人们往前走,回过头来一看,一个人也没有。”鲁迅不但不怕一个人也没有,他还要侧着身子前行,一边拿着他的投枪,与身前身后杀过来的刀枪格斗。从鲁迅那里,我也懂得了读诸子百家不仅在于接受知识,还要像盗墓者那样,透过厚厚的土层和伪装,探究里面究竟埋了些什么,直至带着敬意地打开历史的棺材盖,获取一点新的发现,从此读书就变得更有趣了。

传统的儒学之中,瞒与骗的线索俯拾即是,比如宋末人罗璧的《识遗》一书就提供了不少。其中有段孔子装糊涂的事很有意思,《论语·述而》中有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知礼一事,孔子立即做了肯定的回答。结果陈司败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说,听说君子不党,现在看来不是那回事。鲁昭公娶了吴孟子,可是吴国是泰伯之后,和鲁国一样都是姬姓,同姓结婚可以算知礼吗?言下之意当然是孔子有为鲁君讳护之嫌。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孔子时,孔子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罗璧和不少人都以为孔子承认自己错了,是“今得司败见非,受以为过,则他人不谬,所以幸也。”可是孔子真的那么容易承认错误吗?叫吴孟子,说明她是商人子姓的后裔,很可能是流落到了吴国的宋国贵族之后。和姓姜的孟姜女一样排行老大,而且来自吴国,并非和卫灵公夫人南子一样来自子姓的宋国,《左传》开篇也还有个鲁隐公元妃孟子,也已经证明其非姬姓。

还有孔子删定《诗经》之说,《诗经》中诸侯国都只有“国风”,天子的商周才有“颂”,可是唯独诸侯的鲁国有“鲁颂”,这岂不是僭越?可是孔子真的删定过《诗经》吗?《史记》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只说孔子以六经教他的三千弟子而已,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安国才说:“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撇去诸子百家和消失了的三坟五典,余下的都被他揽作孔门遗产了!如果他真的删定了《诗经》,那也应该是返回鲁国之后的事,可是他之前就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鲁国、齐国都有盛德之举,都有可能有过“颂”,只不过后来其他“颂”不见了而已。还有人发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了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分类篇目、先后次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而其时孔子才8岁。这么多诸侯国,经历这么长年月,采集来的诗只留下极少数是很自然的,根本不用劳烦孔子去删。

这些问题其实前人也有不少论述,但这些私生子般的历史遗留问题,看上去好像谁也不去关心,实际上暗中一直有人在有意无意地照看着。一般大学的教科书也中还是老一套,这更加刺激起我探究的兴趣。就像当时我不少认识的人,极想有所为而找不到途径,结果把乒乓打得无敌一样,我却因为生命的困顿,带着难以言说的寂寥,装作潇洒地转身而钻进了故纸堆,结果,不想有为而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也让我在周围的.人群中,也把历史玩到了无敌的境界。最后也使我这个真实学历只有小学五年级的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学士学位,并在作协和师大举办的业余硕士班修完了修学。特别自豪于我的业余性质,从工作到退休,从工人、教师、科员,到当专职翻译去走完万里路,我居然没有中断过工龄,还既没有付出过高额的学费,也没有妨碍养家糊口。应该说,我成为日语翻译也和鲁迅有点关系。工作关系去了日本无数次,每次都会饶有兴趣地去寻找几处他的踪迹,也读了不少他提起过,或者交往过的日本作家的著作,这也引导我关注起了中日交往的历史。

前几天朋友聚会,谈起老后如何过的问题,我以为只要有书读就好,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他都不必挂心,随缘就行了。我们也谈到了鲁迅,《鲁迅杂文书信选》中的具体内容则已经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去,但从这二册书中开始体会到的鲁迅精神,却一直督促着我努力去不废耕读,使我不敢懒惰也不想偷懒,乐此不疲于求索,每天不读点书就觉得不踏实。历史其实也确实很有趣,只要深入一点就绝不会枯燥,反而会像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女排打球,可以挥洒出积蓄了太久的精神力度。特别要感谢香港《文汇报》给予我不少发表的机会,加上一些内地的一些刊物上的零星文章,从起,至今我也有五、六十万字,自以为并非泛泛而谈的所谓国学著作了。自然,按照我一贯的办法,有所成功,说声“惭愧!”也就完了。

至于我心中的上帝,记得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说过:“我们叫做真理的,也不过是最有成效的假说而已。”那是一个新假说覆盖了另一个旧假说的过程,真理这个上帝对我而言,至死也是个未能确定的存在,我相信她是有无数的内容所组成。而鲁迅那种如今被有些人看来不知变通的迂腐,以及那一份热切而执着的哀悯,却无疑地向历史长河里注入了温情和希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