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59:53 页码:9
最新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优秀8篇)
2023-11-23 17:59:53    小编:ZTFB

总结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思考和整理。在写总结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说明。今年的工作总结,让我深思与反思;

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篇一

那时,我们家穷,爸妈出去赚钱工作,把我交给奶奶照顾。在那个黄昏,我无意间发现一条羊肠小道,我拉着奶奶的手,高兴地说:“奶奶!奶奶!你看我发现了什么!”奶奶说:“这只是一条普通的山路,没什么。”“那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奶奶,你陪我去吧。”奶奶拉着我的小手,往山路的尽头走去。微风吹拂着,旁边的树沙沙作响,一朵朵鲜花朝着我们微笑,我说:“山路的.尽头不会住着小精灵吧。”奶奶说:“也许,你是对的。”我开心地笑了,夕阳西下,太阳的夕辉照耀在奶奶历经沧桑的脸上,山路的后头有一对长长的影子。

那时我已经上小学,成熟了许多,没有了以前那些幼稚的想法。有个暑假,我和爸妈回到家乡,看完奶奶。奶奶走了过来,对我说:“孙子,来!奶奶带你去个地方。”我跟奶奶来到了一条山路,我想:那不是我三岁时发现的羊肠小道吗?奶奶带我来这干嘛?奶奶说:“孙子,你还记得这儿吗?来,奶奶再带你去看看。”我拉着奶奶龟裂的手,往山路的尽头走去。奶奶对我说:“那天你说得对,那儿住着许多小蝴蝶,花儿也很美。”晌午的太阳猛烈,奶奶眯缝着眼,向前走着,山路后面留下一串串脚印。

爸爸在五一时带我回了家乡,我又看到了那羊肠小道,奶奶对我说:“孙子,又想去了是吧,明天奶奶再带你去一次。”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我扶着奶奶,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奶奶那些银发,随风飘动,清晨的阳光柔柔地照在了奶奶银色的头发上,山路后留下了一丝丝银发。

山路弯弯山路长,那一条山路,承载着我和奶奶的思念……。

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篇二

还是那股淳朴的民风;

还是那片秋日的野果。

一切都没有改变,

那时我们在这里走过。

曾经的豆蔻年华;

曾经的青春似火;

曾经的豪情壮志;

曾经的岁月如歌。

一眨眼功夫,

当年矮矮的知青屋,

都成了昨日的记忆;

不经意间,

“插队”的难忘故事,

早汇入了历史的长河。

梯田还挂在山上;

屋里还燃着塘火;

泉水还在汨汨的流淌;

老牛还在默默地干活。

时间凝固在稻田里,

空间定格在半山坡。

只是,

寂静的小山村,

看不到一个棒小伙。

只是,

时光的`流逝,

早已尘封了昔日知青的小窝。

谷场上,

几个孩童在那里戏嬉;

山墙角,

坐着昏昏欲睡的老婆婆。

一切可是人造的安宁;

一切可是无奈的祥和。

一切竟还是如此蹉跎。

不远处,

几声犬吠,

把山村的宁静打破,

茅屋后,

刚下完蛋的母鸡,

咯咯地唱起了报喜的欢歌。

此时。

我的呼吸有点窒息;

此刻。

我的大脑停止了思索。

我只想,

只想大声地说——。

为了那个共同的梦想,

为了那个美丽的传说,

要么。

在虔诚的期盼里重生;

要么。

在太久的等待中陨落。

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篇三

城市还没有醒来,迎着黎明的薄雾,我又一次奔向太行山脚下,那个叫做车元的小山村。那是卢出生、成长的地方,但那个家,于我是陌生的,结婚十年,我排斥着、逃避着、矛盾着,逢年过节,找各种理由不与卢同行,可这一次,我知道逃不掉了,我必须回去——卢的母亲去世了。

就在前一天,先一步回去的卢,给我打来电话:“情况不太好,准备往回走吧,明天一早,有车去接你们。”

我一夜未眠,愁苦于不知道,要在那个陌生的地方呆多久,然而一早,来接我和儿子的卢的妹夫说,凌晨,人已经没了。

十年前的春节,第一次随卢回到他的家乡,刚刚结婚的我们,是回来昭告亲朋的。也是那一次,我从半懂不懂的村里人的谈话中,发现了自己的尴尬身份,一个疙瘩从此挽在心里。

卢不是亲生的,当年,他被这个家抱养的唯一目的是:顶门立户。丈夫因工厂事故英年早逝,扔下高堂老母、年轻的妻子、以及年龄尚幼的三个女儿,这样一个残缺的家,急需一个儿子。四十年前,香火观念是何等重要,何况是在这样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于是,卢的命运从此改写。

日子再难,时光不停脚步,靠着国家发放的抚恤金,转眼十年过去了。这期间,祖母离世、大姐被接到省城,顶了父亲的班,二姐因病夭折,家里的人,一下子少了一半。卢是唯一的男孩子,七、八岁上山砍柴,下地锄苗,从小便承担起生活的艰难。

一个残缺的家,注定要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卢十一岁时,母亲另嫁了,带走了家里唯一的一点温暖和热闹,把他和三姐,扔在那个空荡荡、冷清清、沉寂寂的破败房子里。因为贫穷,卢悄悄撕碎了来自某美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因为交不起学费,高中半年后,卢选择了辍学,只身来到省城,寻找一条糊口之路。

母亲另嫁后,又陆续生了三个孩子,第三个,终于如她所愿,是个男孩。童养媳出身的她,一直有个心结:生不出儿子,是要被村里人耻笑的。然而,喜悦还没有从脸上褪去,不幸就再一次降临了,很快,第二任丈夫,也撇下尚不懂事的孩子们撒手而去了。由于家族的排斥,母亲只得带着几个孩子回到卢家,并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给孩子们改姓,从此都姓卢。

尽管是抱养,但卢的长子身份,是不容质疑的,同样,他该承担的责任,也是无法推卸的。家中有大事,母亲第一个想到他;病了痛了,弟妹们的第一个电话,也是打给他。卢没有因为母亲曾经的忽视,而有所怨恨,屡次接来省城看病,几个弟妹也像亲生的一样呵护着,妹妹们的婚事,都是他说服了母亲,而且至今,他还保存着二十年前弟弟写给他的信,那封信,我看过,是让他买一枝钢笔寄回去。

卢始终把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当作真正的亲人,也正因为如此,结婚前,他没有向我透露丝毫。卢的母亲性情寡淡,没有参与我们任何一项关于结婚的细节,倘若不是从人们闪烁的言辞中,听到事情的真相,我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然而这样的事实,却让我心里有了说不出的失落和凄迷。理智上,我知道应该理解,可情感上,我还是难以接受,我在心里,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坚壁。

之后,我拒绝回去,内心里,一直把持着一个原则,你上门来,我自然以礼相待,我可以买吃买穿给钱给物,但我不想再跨进那个没有我位置的家门。儿子五岁那年的春节,卢的姐妹们轮番做我的工作,希望我能回去看看。卢也说,头都磕了,还差作个揖吗?思量再三后,我答应了,一则避免卢的情何以堪,二则,那年卢的弟弟弟媳打工在外,我可以暂住他们的房间。对于家里没有属于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始终耿耿于怀。之所以回去,当然也不乏私心,除了不想把卢推向不孝,另外,就是不愿落个恶媳妇的名声。

近几年,卢的母亲一直在病痛中挣扎,看到她时,我多是矛盾的,大半出于同情,并没有那种切肤的痛。没想到,坏消息来得如此之快。四个小时的车程快结束了,我忍不住在想,等待我这个长媳的,将会是怎样的'繁琐程序?我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人之父母,己之父母,何况她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母亲之外,唯一喊过“妈”的女人!

接近午时,终于到家。一下车,大门两边贴着的白纸,生生地刺痛了我的眼睛,那一刻,我的心瓣上有血渗出。屋里设了灵堂,灵前草铺上,几个姐妹席地而坐,散乱着头发,红肿着眼睛,悲伤的气氛蔓延开来。

无言地挨着她们坐下,眼睛触到贡桌上的照片时,眼前恍然出现了我最后一次去看她,离开时,她颤颤巍巍站起来的身影。此刻,她对这个世界已毫无感知,没有恨没有爱没有快乐,当然也没有痛苦。目光移到门板上穿戴整齐的遗体,心,竟没有一丝想像中的怕意。

草铺上,姐妹们一边搓着麻绳,一边进行着悲凄的絮语,似在说给大家,也像自言自语。

听到戏班子的锣鼓声时,一直照顾老人的四妹说,前些年,村里来了唱戏的,咱妈都要把人家叫到屋里喝碗水,说谁出门也不容易,后来,摊上了病,就把门关得紧紧的,嫌人家太吵,近两年,我就没见咱妈再笑过。边说,边就哽咽起来。

望着遗照发呆的大姐说,那年,村里来了照相的,咱妈是第一个照的,还动员了不少人,我埋怨她,人家要多钱给多钱,也不知道搞搞价,咱妈说,出门在外,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说完,跟着一声叹息。

五妹哭着对我说,嫂子,咱妈是不是听了我的话才走的?我对咱妈说过,开了学,都忙着顾孩子上学,谁来照顾你呢?是咱妈怕拖累咱们,才急着走的!最后一句,已是泣不成声。

灵前守着的,除了自家人,还有一个哑巴大姐。嫁到同村的三姐悠悠地说,哑巴大姐是大爷的女儿,两岁就没了妈,咱妈十二岁进门,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抚养大,就是她出嫁以后,吃的穿的,也总是想着她。三姐的声音,空洞得像是来自天外,哑巴大姐似乎知道我们在说她,索性把遗照拿起来,一边“啊啊”地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一边抬起衣袖,擦着干枯的眼睛。

我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尽完美的,各式各样的人身上,都具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他们有愿望,经历过痛苦,勇于探索,追求幸福。我终于释怀,原来,什么东西都可以潮涨潮退,很多的情绪都可能在一瞬间烟消云散。只有敞开胸怀,刻意理解或被理解时,才会发现这一切,都是那样令人感动。

依村里的规矩,七天后下葬。七天里,我和卢的姐妹们一起,披麻戴孝,白天黑夜地守着。下葬那天,远远近近的亲人都来了,入殓时有个说法,看着的人,谁都不许出声。灵堂内一片肃穆,遗体被抬进棺木了,棉被正一条条地盖上去,我的胸口突然有些堵,仿佛那些棉被是压在我身上的。就在这时,倚在门框边的一位老妇人,带着哭腔用微弱的声音喊:“别盖那么多,太热了……”没有人理会,棺木里满满当当。开始钉棺木了,三寸长的钉子,在重锤的作用下,一点点嵌入,再嵌入,那“咚咚”的响声,重重地砸在所有人的心上。

葬后第三天,我们去坟头做了最后的告别,解下麻绳,脱去孝衣,完成了为人子女的最后一项义务。

下午,一身疲惫的我和卢,带着儿子冒雨上路了。大雨如注,周遭的景物,都在柔弱地颤抖,经过雨水洗礼的树叶更绿了,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切是那样欣欣向荣。

汽车在弯弯的山路上奔驰,身后,绵延的太行山脉青青翠翠,蓊蓊郁郁。

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篇四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路。这条小路弯弯曲曲的,路边有翠绿的小草,还有许多可爱的小石头。每当我走在这条小路上,童年的一幕幕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记得第一次我走在这条小路的时候。这是一个周末,奶奶问我:“要不要去走走小路啊?”我马上兴奋地回答:“要去!要去!”到了小路,我就在小路上奔跑。小路又弯又长,一眼望不到头。我看到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小石子,我马上过去捡。这些小石子有红的、灰的、黄的、绿的'全都又小又可爱。奶奶在我身后跟着说:“慢点!慢点!别跑太快。”回家的时候我捡的小石子装了一满瓶。数一数,足有好几十颗呢。回到家后,每天都想着这条小路,想着哪天能再去小路上自由玩耍。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我每天都要走这条山路上学。之前的黄土路现已铺上了地砖。我走在这条小路上,这条小路好像永远也走不完。我问奶奶:“小路的尽头都有什么?”奶奶说:“小路的尽头还是路。”这时我对小路的尽头充满着期待。

时间过的真快,我的小学快毕业了。可是我的考试失败了。天空都下起了蒙蒙的小雨,周围的大树也都枯萎了。我锤头丧气的走在小路上。我发现小路蜿蜒曲折,正像我们人生的道路。我明白了,无论走在那一条路上,都要学会坚持。就在这时,雨停了彩虹出来了。我的心里好像也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弯弯曲曲的小路在我心里已经成为我家乡的象征,成为我对家乡感情的寄托。我很思念家乡弯弯曲曲的山路。这条小路让我明白了生活中会有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那些困难。

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篇五

儿时,我常常躺在奶奶温暖的怀里,闻着奶奶身上淡淡的山茶花香,数着外婆手上的皱纹,眼中却只有那长长的山路。这条山路,不知通向哪儿。它穿过那连绵不断的山丘,与清澈的小溪同行。这段山路有石头路,有砖头路,有泥路,也有树根路。儿时的我无数次问奶奶,山路通向哪儿。奶奶总是笑着告诉我,那条路会带着爸妈来看咱俩。夕阳下,映着我和奶奶坐在老藤椅上的笑容。

渐渐地,我从那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一位高年级的大女生。一次,我的试卷竟只是“及格”的印章了。这对平时拿“优”的我来说,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我拿着这张试卷,沮丧地走在山路上。忽然下起了大雨,我只得躲在大树底下避一避。雨点儿滴落在一颗颗石头上,溅起层层水花……雨停了,阳光透过树叶闪耀着七彩的光。脚下的石头路也反射着亮光,原本沾满泥土的石头变得一尘不染。我恍然大悟: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经历风雨后,迎来的是更完美的自己啊!

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篇六

“山路弯弯,不知何处是前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这句话一般是指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不确定,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不知道我们生活的道路何时会出现拐角,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前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段:山路的艰辛。

山路弯弯,不仅是个形象生动的描述方式,而且也是现实中的事实。走山路总是比走平坦的地面艰辛得多。我们需要耐心地攀爬,跨过层层障碍,走过险峻峭壁。山路的蜿蜒曲折让我们无法预测路途前景,一会儿走到了山顶,一会儿又似乎退回到了起点。这种艰辛让我们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力量。

第三段:直面未知的风险。

在山路上行走,我们通常会面临一些风险。我们需要面对攀登高峰和穿越山谷所需的智力和体力。我们需要做好自身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因未知的风险而遭受伤害。在山路上,我们也需要时刻警惕,预防万一,以免因小失大。

第四段:山路启示。

在走过山路弯弯的道路上,我们也会得到许多启示。通过这种荒凉而漫长的旅程,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学会坚忍不拔、勇敢面对未知,同时我们也会学到如何克服恐惧和不安全感,在遭遇逆境时保持平静的内心。这种经验和智慧将使我们更加坚定,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

第五段:总结。

回首走过的山路,我们领略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学会了创新和思考,理解了认真负责的价值,以及社会责任的觉醒。在我们终于攀上山巅之时,真正领悟到:山路虽然弯弯,但为了心中的宝藏,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或许,我们正是在这段委曲曲折的旅程中,成長为了更坚强的人,愈发敏锐的感知生命的意义。

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篇七

周六,六岁的女儿在老家给我来电,要我回去接她回家。小家伙跟奶奶处了几天,乡村的山水也比不过对父母的思念,还是县城的小家来得温暖实际。

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穿行,看着窗外逶迤的山体,树叶绵绵叠叠,山花灿若锦簇,纵横交错的叶脉上,印着我许多的回忆。

我的老家地名“棉津”,曾经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小乡。听父辈们讲,以前去县城,得从圩镇渡江而过。从老家去渡口,要经过一个叫“五里岗”的地方,曾经绵延五里路种着棉花。后来读书,明白“津”是渡口的意思,大概棉津就是这样得名。

万安水电站开工建设后,库区百姓开始移民。棉津也是库区之一,随着水位不断不涨,越来越多的人搬离生活了几辈子的故乡。随着人口和地域的逐渐萎缩,棉津撤乡,并入新的五丰镇。我曾经几次来到老圩镇,登山遥望,找寻以前乡镇所在的地方,汪洋的水势阻隔了我的愿望,一汪清水沿着山势逶迤而去。

其实我家去县城,还可以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攀越而过。山路窄而陡,土人将山取名为“阿弥陀佛山”,意味着山路行走之艰难。后来,政府出资改道拓宽,铺上水泥,山里人去县城也方便起来。

我读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走出“阿弥陀佛山”。

那时的大路还没铺水泥,全是沙石,但已能供车辆通行。如果步行,则会选择小道,尽管道路崎岖,但距离更短。

读书的三年,正是青春年少,我多次骑自行车往返于老家与县城。三五个同学,方刚血气,骑车在山路追逐。自行车后轮带起的沙子,飞在挡泥板上,又一粒粒落下。山路上,沙石砸在路面的声音,汗水滴在沙石的声音,荷尔蒙分泌下吆喝的声音,满满地撒满一路,这种和声至今时常敲击我的耳膜。

如今,我坐在车里,车轮带起的沙子已经看不见了,青春也随着这曲折的山路,消失在车后滚滚的灰尘。透过车窗的破璃,依然能看到山路对面那条羊肠小道,虽然披上了杂草树木的外衣,若隐若现的曲线却能清晰地印在眼球。

山路弯弯散文怎么写篇八

前半辈子走过太多的路,有一条山路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偶尔还有一种冲动,什么时候再走一次就更好了。

从那个小站出发,走过一条毛马路,接着便是一条几乎垂直而上的山间小道。半山腰有一条岔路,记得有一年与那位中学同学去他亲戚家玩,吃过晚饭后,穿堂过屋,睡在他家堆满稻草的二楼上,夜晚醒来上厕所,只见明河在天,月影婆娑,好一片星空下的夜月,让你傻傻地站在月亮地里看了半天。清早起来,空气清新,在他家的压水井捧水洗脸,清凉透鼻。如今这位同学已静静躺在自家对面的山坡上,朝迎日出,暮送月落,人间的喜怒哀乐与他绝缘了。

一鼓作气爬上山顶,山上有一个梨园,要是树上挂满了梨子,我们绝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园子的入口写着八个大字“小心爆弹,严禁偷窃”。但要是主人已经摘了梨子,我们便会小心翼翼踏进这片禁区,偶尔也会有点收获,隐藏得很深的梨子被我们发现,那种兴奋劲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接着,是一段山间平路,站在路上俯瞰山下,肥沃的山土种满了庄稼,春天以小麦、油菜为主,夏天则是金灿灿的黄花菜,每次走到此处,那些读过的田园山水诗喷涌而出,王维的`《渭川田家》最贴心意: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下得山来,便到了八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山河村,“志在山河换新秋”,那时的山河是湖南集体主义经济的典型,与河南的南街、江苏的华西、天津的大邱庄齐名。这里有一条宽阔的环村公路,路旁分布好几家村办企业,如灯泡厂、编织厂等。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气象,羡煞我们这些世代贫穷的人们。

二十多年了,也不知这个村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了山河,要经过一个水库大坝。听说修水库死了好几个人,这里地势险峻,山高沟深,一下子上到山顶,一下子沉到沟底,落差极大,想来那时的建设却也不易。记得一次经过此地正好在看那本《少年皇帝康熙亲政记》时,对书中的宫廷政变,“侯门深似海”便有一种很直观的感受。

再经过几上几下后,到了比较熟悉的地头,长冲,进入了本乡地界。这里也有一个百步梯,一色的石板路,两旁都是黄花土。因为是下坡,所以走起来格外轻松,山脚下有很多初中的同学,马路边的长冲电影院读初中时学校组织来看过几次电影,而且这里还有一位现校友,大多数时间我们结伴回家,在这里与他分手后,离家越来越近了。

在路边的一个水井补充了体能后,开始走上那条狭长垅中大道,也是石板路,两旁都是稻田,挨着的是一个又一个大屋。那段时间对农村题材的小说很感兴趣,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暴风骤雨》、克非的《春潮急》、柳青的《创业史》一部部都看完了。走在这条田间道上,很自然地想起生宝和改霞在散发稻香的田野散步,谈理想、谈人生,觉得这真是人间最美好的事,只是你的“改改”不知在何处。

到了黄家边,就像半只脚踏进自己的家门。

你想到了那次难忘的夜行经历。那天清早我去后山约石牯去学校看高考分数,看完分数后,天色已晚,在小站照旧没搭上车,你和石牯、梅子相约一起回家,一路紧赶慢赶,到了这条垅中大道时,天已完全黑下来,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真是墨黢黢黑,好容易摸索着走过这条田间石板路,生宝和改霞早跑到爪哇国去了。接着走上渠道路,你虽然拄了一根树枝拐杖,还是不小心摔在渠道里,幸亏渠道干干,还没到放水时节。从渠道里爬起来继续前行,很快把梅子送到家,接着石牯也到了家,而你还要翻过一条山间小道才能到,虽然路很短,但这条路,夜晚走起来很瘆人,中间有一片黑压压的密林,两旁是坟地,乡人传说的“沙子鬼”就来源于此。你几乎一路狂奔跑出这片密林,一直跑到那个熟悉的高台才彻底放松下来,你能看到自家的灯光了,也就在此时,你听到石牯和他的父亲打着电筒追上来了,他们用电筒照着,你一路疾奔回家。

回到家已是八点多,家人已经吃了饭,在阶基上聊天,你却一直沉浸在这次难忘的夜行中,兴奋、期待、略带一点点紧张。

从此之后,这条山路便常常入了你的梦境,萦绕不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