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32:24 页码:7
最新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大全9篇)
2023-11-13 12:32:24    小编:ZTFB

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阅读内容,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如何写一篇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给人以启发和思考的读后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经典读后感作品,希望能够引领大家深入思考和阅读。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一

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很久了,很多遍了。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洋洋洒洒的百万巨著,尤其佩服先生的创作热情和精彩构思。随后,了解到《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是《平凡的世界》创作的真实写照,于是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中介绍了先生《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背景,创作条件,创作过程中经历的困难、诱惑和矛盾等等,文中表现出来的几种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种精神是踏实。先生是个踏实治学的楷模,能够放弃家庭舒适、安逸的生活和创作中篇小说《人生》带来的巨大的荣誉,一个人独自深入黄土高坡,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作。每天屈指可数的几项奢侈的嗜好是:抽烟,喝咖啡,看报和散步。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黄土高坡,有几个人能够保持这么恬静的心情,有计划、踏踏实实地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呢?可是先生做到了,并且用他随后的作品向世人表明他完成的很好,很出色。当然,后来的《平凡的世界》一文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段平凡人各种人生路,更是向文学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踏实的治学精神。并且,这种精神甚至超出了他的文学作品本身,成为其人生光辉的标志。

工作只有踏实才不会莫名其妙的跌倒,才能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迎刃而解;只有踏实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不会因为点点的成绩沾沾自喜;只有踏实才不会失去自我,才不会虚度此生。

第二种精神是坚定。先生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而事实上先生确实是意志坚定的铮铮铁汉。这种坚定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待外界的干扰,能够视而不见。文中讲到“小说《人生》发表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规定我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你看。与此同时,陌生的登门拜访者接踵而来,要和我讨论或“切磋”各种问题。一些熟人也免不了乱中添忙。刊物约稿,许多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要改编作品,电报电话接连不断,常常半夜三更把我从被窝晨惊醒。一年后,电影上映,全国舆论愈加沸腾,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另外,我已经成了‘名人’,亲戚朋友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让我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似乎我不仅腰缠万贯,而且有权有势,无所不能。更有甚者,一些当时分文不带而周游列国的文学浪人,衣衫褴褛,却带着一脸破败的傲气庄严地上门来让我为他们开路费,以资助他们神圣的嗜好,这无异于趁火打劫。”二是面对艰苦的创作过程,锲而不舍。先生在创作初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阅读。但是这个过程相当熬人,用先生的话说就像长时间不间断地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先生说“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精神大厦面前,你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这简直就是一种奴性劳动,但是先生坚持下来了,并且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治学要一种坚定,生活要一种坚定,工作更要一种坚定。这种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有“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之风范。只有这种坚定,才能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只有这种坚定,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糖衣炮弹所击退。只有这种坚定,才能在工作中按照自己的设想、计划,出色地完成,从而最终实现工作的价值,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三种精神是严谨。这是一种崇高的治学态度。在谈到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前期准备工作,先生进行了疯狂的阅读和大量的了解,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方面,他的严谨表现在阅读面广,量大。这种阅读包括古今中外各种小说,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着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还有近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在对现实的了解方面,他的严谨在于深入生活。自己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穿梭于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接触的人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这种近乎完美的严谨治学态度,人生态度,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只有胸怀这种严谨,才能把日常的工作做得完美,让群众放心。

离开学校快半年了,工作刚刚开始,有时候很着急,有时候很无奈。再一次阅读先生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我豁然开朗。要脚踏实地、坚定地走好每一步,前进的过程中才不会有更多的跌倒;要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要踏实地面对每一天,才能让青春绽放出无限的光彩。我要跟随先生踏实、坚定、严谨的步伐,认真工作,不虚此生。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二

这周阅读了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里面有关《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的部分。讲述了路遥先生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伟大作品的缘由、过程和结果。

倘若不带有任何情绪来看,这篇散文也可以说成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写作教程。路遥先生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方法都详细地写了下来,这些内容我以后会再次阅读并且做好笔记的。

这篇散文并不是一篇冰冷的教材,它所包含的情感极其浓郁。可以说,看完以后,我真心为路遥先生燃烧生命式的写作方式感到震惊和惋惜,震惊于他的意志力和苦牢般的创作生活,惋惜他因为疾病英年早逝(1988年完成《平凡的世界》创作,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因病去世)。

我下个礼拜还要再细读一遍这篇随笔,把里面让我感到心绪起伏的地方都记录下来。

另外我也知道了为什么路遥先生能够创作出《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反映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下的生活剧变的作品并且能够给无数人带去无穷的精神力量。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无数普通人的一员,他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和农民在土地里劳作是一样的。这些浓厚的情感通过朴素的文字表现出来,让我感到敬佩,也让我感觉他的精神始终和我们普通民众在一起,他并不是一个各种荣誉加身遥不可及的历史名人。

这又让我想起来在《忽有山河大地》里看到的赵佶和米芾,这两位剥削和压迫普通百姓的所谓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作品,无法让我共情。比起他们,路遥先生让我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三

我把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读完,掩卷沉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个寒假虽是过大年,但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莫过于读完此书,正因为过年诸事多,都是腾点时间来读,感觉给这个春节锦上添花。

全书共50个小节,有5万字,我知道它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平凡的世界》是迄今为止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小说,百万巨著里的大人物小人物,大地方小地方,大事件小事件等等我如数家珍。我喜欢文章里面散发的朴实、勤恳、奉献、尊严。众所周知,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同时我也知道这部小说是路遥用六年,甚至差点付出生命创作出的作品。出于对《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的难以言表的喜爱,我打开《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读起来,仅仅看了前面几段文字,就让我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只要一有空我就读,到北京旅行我也背上这本书,在火车上看,睡觉前看,然而,一旦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我的心情也随着路遥的描述一起波动。仿佛亲身体会到了他如何下定决心写一部长篇巨著,如何用三年的时间准备素材和体验生活,以及他为何执意要在简陋得甚至有些艰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真正热爱工作的人,他的日常生活和所作所为,在常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下,才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虽然路遥的早逝与他的过度劳累有关并令人叹息,但我想,会有不少人佩服他在此文中表现出来的出色文笔、远见达识和卓绝的毅力。我相信,中国正有不少人正如作家对社会揭示的那样浮躁,我也并无半点苛责之意,这本是人之常情,自己有时也未免。但却觉得社会中也许正有不少人同作家路遥一样,具有某种才华和成绩,一部分人并未得到社会真正的关心,生活境遇仍然很差,另一部分人又因为过多的采访、鲜花和掌声,为荣誉所诱惑,追求,而牺牲了自己的才华和进一步的努力而令人惋惜。而知道这两方面后,个人和社会分别应作怎样的反应,令人深思。

当他写到他和老鼠同处一室,他到最后还一直记得有一只老鼠曾经用一双明亮的小眼睛盯着看他工作的神态,他创作时内心的孤独也表露得淋漓尽致。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创作完成时,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了,明显的感到了死亡的威胁和临近。那种无节制的拼命工作,曾经一度呼吸困难,为吸入每一口气而挣扎,动不动就睡的人事不知,嘴角上像老年人一样吊着肮脏的涎水,有些熟人用好笑的目光打量他,有些生人知道他是路遥,不免为这副不惑不解:作家都是这个样子?据说故乡榆林的中医不错,几年来第一次卸掉包袱只身赤手空拳地走近母亲,得到众多热心乡亲为他的重病四处奔跑,当时的地委书记霍世仁和行署专员李焕政亲自出面周到安排,立刻被带到著名老中医张鹏举面前,喝了一百多副汤药和一百多副丸药,身体开始渐渐有所复元。但是当身体稍微恢复了一点的时候,他面临一个重要的决定——继续休息,还是接着完成第三部?在路遥的思想中,一个“坚持工作的我”最终说服了“犹豫不决的我”。他到了陕北榆林,继续《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写作。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路遥在这篇随笔中,三次提到了《平凡的世界》中王满银,可见他对于王满银这个角色还是颇为满意的。

当我看到路遥的小房间里面,成沓成沓的堆放着写好的没写好的纸张,墙壁上贴着每日的工作量,月度计划年度计划。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睡醒之后吃点馒头,喝杯咖啡,点一支烟,看看窗外刺眼的阳光,戴着厚厚的眼镜,然后伏案开始一天的工作,截止深夜一动不动。

偶尔思绪打乱的时候,会想念女儿,有时想念女儿到心痛的地步,他挑选了女儿两张最喜欢的照片放在他随时可以看见的位置,也许这是他最最开心的一件事儿,他从黄土高原赶回西安陪女儿过春节的情景描写,是那么的轻松愉快。他借着月光看着女儿可爱的小脸,并无数次轻轻地吻着女儿的小脚丫子等等细节,句句扎心。有时孤独蔓延,怀疑自己在做什么。实在是代入不到小说里面去的时候会去矿区的山上走走夜路,切身体会一下主人翁的感受,以找到一种共鸣。

他苛刻的要求自己完成每日进度,就算故事设计情节全部推翻,也得按照每天的工作量完成,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朴实,他信奉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获得更多的尊严。

路遥花了三年的时间广泛阅读,搜集素材,实地考察,搭建大纲,所有准备好了,第四年开始长达三年的创作。在书中几次出现过她的女儿相关的描述,弟弟王天乐给他工作上的帮助,但从没有出现过妻子的任何相关信息,而且我也很期盼后面的文字会出现妻子的芳名或是妻子对他的关心,更或是他特别想念他的妻子等等字眼,直到我今下午读完此书也没有出现过。他为了作品远赴黄土地,与世隔绝的生活几年,不接受采访,鲜花和掌声置之脑后,这种放弃家庭放弃健康的热情,苦行僧般的劳作,是何等勇气。

一部作品的诞生需要作者投入多年的青春,反复推敲。他不仅仅想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平凡的人物,结合社会背景世界背景,从简单的事件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社会性问题层面,甚至更高层面。

记得当他完成巨著时,把圆珠笔潇洒地仍向窗外,然后点上一支烟平复自己的心情,在这一刻,他什么也没有想,只记起了杰出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几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就是好的。”

看完这5万多字的创作随笔后,禁不住怀着对路遥的崇敬,写下了这篇读后感,其实我们怀念的并不仅仅是路遥本人,更多的是怀念他通过文学作品带给我们对于生活的信念和信仰!使我重新认识、更加细致地懂得《平凡的世界》的沉重与厚重!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四

说起路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20xx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颁发——改革先锋奖章,路遥还被评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陕北榆林清涧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等,他曾凭《平凡的世界》这一部小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我今天有幸读到了他的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完之后,感受颇深,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随笔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正是记录了作者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这十年的写作期间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这一本创作随笔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这一本创作随笔,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作者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作家路遥正是由这一本《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来祭奠那十年的创作岁月。,从这一本创作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一直伏案写作至天明,别人起床,他才入睡。早餐不吃,中午醒来,吃点馒头米汤咸菜,又开始阅读和写作,多数日子一天只吃中午这一餐,有时晚上吃点面条。以至后来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由此可见,作家路遥是多么的热爱文学创作啊!他对待工作是多么废寝忘食啊!他的一点一滴的成功都是跟他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我们在看到他的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的努力与奋斗。作者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作家路遥,他在创作发表《平凡的世界》之前,他的小说作品已经多次获得了优秀小说奖。在获得这些成功之后,他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自勉自励,相信自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继而萌生了创作巨著的伟大设想,那就是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这一些都是作者通过《早晨从中午开始》告诉我们的。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有的人一旦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这是不行的,我们应该看看作家路遥,应该以路遥为榜样,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事实上,那些取得小成绩就骄傲自满的人是大多数的,人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已内心暂时获得胜利的欣喜,但是如果人人都能来读一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一本创作随笔,那么我相信将能够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一本创作随笔,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成功的人,他们所取得的成功决非偶然,都是通过自已的努力得来的,正所谓不经过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作者路遥身上具有的韧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作家,之所以能够得到“矛盾文学奖”,之所以能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光荣称号,这都是跟他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不骄不躁、努力奋斗,这正是《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一本创作随笔带给我的深刻教育。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五

先解释下这部书的名字,为什么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呢,原来作者的创作生活基本是凌晨两点到三点入睡,有时延伸到四点到五点,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早晨才算开始了。一般起床以后,路遥都会连抽四五支烟,创作的时候,一天会抽两包。后来,路遥也试图去改变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但是,以他的话说积习难改,就作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路遥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话说回来了,我们也看到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相对舒服的和适应的生活方式。和君倡导5点1起床,23点入睡,这种生活方式还是非常健康的,我也在努力接近这种健康的作息时间表,但是,完全做到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这本书,主要讲诉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一个路程,包括: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创作荣誉等。作者重点介绍了创作过程,创作过程的秒速也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进行自我反省,重新认识路遥,认识作家,认识理想的一个过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东西就是: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和君同志必读中,推荐过日本小野寿司的故事:一事精致,便能动人!拿我个人为例,对自己的要求过于宽松了,做事情可能只是做到80分的水准,本应该能做到120分的水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心里上的懒散了,女人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优秀是一种习惯,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下一个路口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平凡的世界》是继《人生》的长篇小说。路遥曾经有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写作《平凡的世界》历时长达六年时间,起止于1982-1988年05月25日,写作完成的那天,路遥将自己用于写作的笔扔出窗外,在卫生间里大哭了一场,不能忘记这个场景,似乎清晰的可以看得到当时的场面是怎么样的,更能够体会到这六年来的一切孤独与梦想,都在这里有了一个回报,不管这个回报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像德国杰出的作家托马斯曼的一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是好的。"。

创作的准备过程。创作前的准备,路遥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的内容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首要的任务就是应该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的查,找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报、地区报、《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巨大,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符合路遥一贯的创作主张,他认为,写一个时期发生的故事和人,就应该还原这段时期的历史,除了了解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体会当时人们的心里、情感的变化,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上,以至于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并能够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完成了前期的了解过程以后,接下来就是体验生活了,作者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深入生活,如,乡镇企业、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有些生活是过去熟悉的,但为了更确切体察,再一次深入进去,有些不熟悉的生活,就加倍努力,争取短时间内熟悉。整个过程中,真的是努力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创作过程中,作者遇到了两件对自己来说非常重大的事情。第一件事情,秦兆阳先生与夫人去西安,作者停笔去拜访却因为天气原因没有见着。路遥有两个最敬爱的作家,一位是柳青,一位是秦兆阳,路遥成他们为文学"教父".柳青帮助他提升了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精神素质,而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他走入了文学的队列。第二件事情,经历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第二部完成的时候,路遥的身体就完全倒下了,这与他无节制的拼命工作有绝对直接的联系,甚至连呼吸都已经非常困难了,幸亏遇到了老中医张鹏举先生,才捡回一条命。生病的这段时间,最害怕就是"师出未捷身先死",比如说,柳青,曹雪芹。"在奔向目标的途中不敢有任何懈怠,整个心态似乎是要赶在某种暴风到来之前将船驶向彼岸",甚至一度面临这样的残忍抉择:在死亡与完成这部作品之间到底选择什么的问题。

历时六年的创作历程,一部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引用路遥的一句话,"要大树的美,不要盆景的美".人生,总要为一件大事而来,做到精致,做到无能为力!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六

成功需要一种宗教般的狂热和信仰,只有热爱的事情才能够做得最好,只有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忱才能达到卓越。

路遥《平凡的人生》正是这种坚持的真实写照,把每天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用了创作,造就了这本经典。我们当然远远达不到这种献身精神,但从事文字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中的欲望,不求取得多大的成功,只求不断进步,做最好的自己,写出最好的作品。

很多年前我也准备写网络小说,很多年过去了,却一字未写,心中有千言万语,拿起笔时,总不知如何开头,总觉得太庸俗、太老套,总想等有灵感、有新意时,总想等自己能够驾驭再长一点的小说时,一拖再拖。

我想写作就如爬山,只能一往无前,如果左顾右盼,看着脚下的悬崖,看着前路漫漫,难免脚软,难免打退堂鼓,永远战胜不了心中的惰性。

我想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从下三滥开始的,关键在于不要空想,把心中所想的,所要表达的,转化为文字,不断练习、不断修改,坚持更新,永不太监。

写得多了,自然能生灵感;写得多了,自然融会贯通;写得多了,自然能冲破束缚;写得多了,自然妙笔生花;写得多了,自然能到极致;写得多了,自然明白了自我;写得多了,自然知道该走哪条路。

世上有无数条道路,我只要找准一条,不停写下去,才能找到自己的洛亚方舟,才能到达彼岸。

一法通,万法通。无数条小溪,终汇聚成大海。当一条路走到极致时,你就能看到前放有无数条路,你才有选择的权力和自由。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七

时隔半年,又拿起这本书。每天早上在拥挤的地铁上被挤得东倒西歪,但手里还是固执的拿着《早晨从中午开始》。

每次看到这本书里熟悉的文字,总是回想起高中最后一年的那个教室。我坐在第三排靠墙的位子,课桌上堆满了各种课本和参考书,墙上贴满了各种小便签,单词、作业,课桌的抽屉里是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那个小小的“窝”却给了我紧张学习氛围里的一种像是归属感的温暖。那时一个小小的世界,属于我自己的。所以,看到路遥说他写《平凡的世界》时,独自跑到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的地方每日每夜的写,我特别理解那种把自己隔绝之后的心安,带着一份背水一战的决绝。

高中最后一年在我的印象中有很多自习,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更愿意独自去解决一些事情。在高三之前的十几年,我的学习生活似乎都是被规划好的,我只要一步一步的按着既定的轨道走就行了,但是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我想要一点不一样的人生。在我自己的世界里,我渴望一种自由的独立。直到现在,无论是恋爱还是生活,我都特别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我必须有一份不被打扰的独处。但是,我没有路遥的决绝和坚持,我想我是佩服路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渴望成为路遥那样的人的。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顾一切的去争取。或许终将一事无成,最终的结果当然是渴望被认可的,但是追逐过程中希望被忘记,或者说主动逃离那种嘈杂,这本是一个人的旅行。

“即便一年的劳作到最后颗粒无收,但是农民伯伯不会因此就放弃下一年的耕种”,正是这种毫无怨言,甚至称不上坚持的坚持,因为这在他们的认知里是理所当然的,无论发生什么第二年开春的时候就是播种的季节。我想起罗胖说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比如,我是来看电影找乐子的,这是我做这件事的“第一性原理”。所以如果看到烂片,我起身就走,不跟电影票钱较劲。其实“第一性原理”,就是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挪开,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农民的“第一性原理”是种地,无论今年如何,明年都会从新播种,是一种归零。路遥的《人生》发表后给他带来了很多鲜花和掌声,但是他选择“归零”,开始写作《平凡的世界》。一个作家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写作吧!

有时候追求某种的东西的过程时会难免受挫,然后就忘记了出发的方向是什么。如果决定了要用一段时光甚至一生去做一件事,那么暂时的失败就应该是预期里的,所以失败了也要继续去做,因为你已经决定了要用一生去付出,这就是你的“第一性原理”。

可能因为第一次遇见《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个秋天。这本小书只有50个小结,语文老师每天上课前都会读一小节,然后就从华北平原的秋天读到了冬天,窗外的银杏也变得金黄金黄。所以,再次看到这本书总是想起金色银杏的深秋,凛冽但是高远。它像是一段时光记忆的标签,标识着青春那段不悔的岁月。路遥的自虐式坚持或许不可取,但是在曾经需要坚持的岁月里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所以,每次心绪不定都会重新翻一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出发的方向!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八

最近读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前头部分着重写了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经历和感悟。通常是临近中午起床,下午和晚上写作,写到凌晨才睡觉,所以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他创作时的作息时间,或者是灵感突发时的时间段。在写平凡的世界开头部分时,他是写好、撕,撕了重写,再撕,再写,反反复复多次,才有了读者眼前看到的这本名著第一自然段。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不瞒你说,当初遇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时,一看厚厚的三册,让人不敢触碰,有些止步,不知道能不能一字一句的读进读完。但我还是本能的去翻读了第一自然段。没想到就是第一自然段吸引了我,一缕带着清香的文字走进了我的心里。

生为农村人,读到这样的文字感触是非常深的。震撼心灵。仿佛是在写自己所在的村庄,不一样的是描写的是75年,而我是77年。但两年不会有多大差别,村子的变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多年。北方的二三月的确还很寒冷,真正的春暖花开应该在阴历四月之后。所以雪花依旧会伴着雨丝降临,带给人间一个是冬不是冬,是春又不是春的混淆季节。虽然惊蛰临近,可三月桃花雪是不变的真理。这也是过来人的嘴边话。

三本书?此刻就是五本也不嫌多。

米黄色的书皮,五个醒目的字,一幅插图。走进了平凡的世界。

回到家翻开,还是对第一自然段情有独钟。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堆砌,没有出现一句华丽的词藻。正合我口味。我细细嚼着,越嚼越香。佩服之余脱口而出——万事开头难。第一自然段是贯穿全书的灵魂,没有好的开头如何连贯下去,如果连开头都不想读下去,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如何成为名著,如何让那么多的读者百读不厌。第一自然段就如人的气质,或者叫眼缘。只有眼前一亮,才会去深入了解。

字是简单字,组成一段话后就不简单了。我反反复复读着第一自然段,就像路遥当年创作时的反反复复。

《一个人的村庄》散文集,里面就是对动物,鸟语花香,人物形象做了细致的描写,看来对农村情有独钟的人大有人在。我也曾并一直在坚持写下随笔,看到什么悟到什么都想记录下来。论文章的质量,还远远不够。论真实,我敢说那是实实在在的文字,那是原汁原味的东西。也有人说我写的还不错,我一般会说——还差十万八千里,只是喜欢。

也有同样喜爱文字并天天随笔的人在朋友圈直接评论或给我直言不讳指出不足。我接受并学习。

万事开头难,不单单是码字。但喜爱文字的人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有一句话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开头难,开好头,开头好了,也就自然而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篇九

首先来说,这是一本随笔,内容主要是描写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一些生活情景和内心世界。在书的最后还就读者和新闻媒体关心的一些话题他本人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这本书是我向我的上级领导借阅的,此前我对这本书还不了解,在读完《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后,从网上对路遥的作品和人物简历进行了查阅,才对《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有所了解。这本书是路遥去世前所著,50个小节共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在他的创作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早晨,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一点我比较认同,算起来我也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很多时候写东西真的是随心所欲,有时候脑子里有灵感了便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始写写画画,时间久了习惯也就养成了。写作就像盖房子一样,需要有牢固的基础和清晰的构架,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实际写作用了三年,另外三年则用来收集整理资料,具体构思。我写东西喜欢自由地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不下去就突然画句号,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创作源于生活,实际上一个作家深入生活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了解、体验、思考,然后才能进入表现。想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就应该放下身子深入到农村中去,和庄稼人同吃同住,了解农村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你还得熟悉城里人的生活,这样才能在作品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让文章达到高潮。很多同事说,我们想写点东西,但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处着笔,这就是对生活工作的不了解,因为你没有到群众中去,没有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你没有写作的素材和落笔的思想。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铁路工人,我所学的专业和写作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长期生活工作在生产一线,让我对基层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一线的铁路工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对他们的内心想法、工作环节不能说特别懂,也算的上了解。在我看来,写作真的是生活的积淀和思想的凝聚,我从事宣传工作4年多,发表过的稿件可能已经超过一千多篇,每一篇稿件都源于生活、源于工作。长期的写作让我学会了捕捉新闻的素材,学会了总结和思考,甚至对我的性格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我感谢我所从事的工作,感谢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中,路遥在煤矿一待就是一个冬天,三四个月不出山。一个人待在房子里创作,别人也不来打搅,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有时候在完成一些写作任务时,一个人待在办公室就是一天,甚至是半个晚上,这种情况是经常的,时间久了,大家也很少来打搅我,有时候感觉寂寞、孤独、有时候真想换一份工作,但是敲惯了键盘,听惯了打字的声音,还是不能放下,也许这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我,键盘换了一个又一个。

一个冬天过去了,当他坐着吉普车出山的时候,手里已经拿着21万字的稿子,这就是唯一的收获,坐在车里,什么都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劲流眼泪。我们能够想象的到,路遥此刻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激动和不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