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永远的铃声散文(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4:52:10 页码:10
最新永远的铃声散文(通用9篇)
2023-11-24 04:52:10    小编:ZTFB

读书是一种享受和提升自我的方法,我觉得读书的快乐无穷无尽。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此次总结范文的收集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总结的技巧。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一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凡的生活中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无所畏惧的勇士或者是力挽狂澜地英雄,更多的只是最平凡不过的生活中为平凡的梦想而不断艰难前行着地普通的人们。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梦想,却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是的,平凡的梦想,就如孙少安怀着让家人不再吃黑馍,让那个“烂包”的家变的好起来的梦想,用最淳朴憨厚的方式努力着、执著着、承受着。尽管现实的世界并没有因为孙少安的努力而变的“和蔼”一些,就像他与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家庭、身份的差距使他不得不放弃他心爱的润叶。他努力,挣扎,却还是挣不开那个名为“门不当,户不对”枷锁。他只能选择放弃,然后坚强的面对接踵而来的蹉跎。然而,生活总是这样富有戏剧性,他遇到了秀莲。那个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一心一意爱着他的秀莲。

面对爱情的错失,孙少安没有过多的忧伤,因为现实的生活不允许他有过多的忧伤。上着高中的弟弟、上着小学的妹妹、年迈的奶奶、身体不好的父亲,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允许他花过多的时间来去哀悼他那逝去的爱情。他要撑起这个家,他要为他那平凡而又朴素的`梦想去努力,去奋斗。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孙少安没有一丝的退缩与怨言,他有勇有谋,敢想敢做。他总是用着一股不屈甚至是执拗的劲来面对生活对他的磨练,用清晰的思维以及明确的目标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他开砖厂,带着村民一起致富,在砖厂欠债的情况下又东山再起,成为了农民企业家。他成功了,他使他的家人不再吃黑馍,他使那个“烂包”的家不再“烂包”,他实现了他的梦想了!

而对于我们90后来说,我们正是却少了像孙少安这种勇往直前的勇气以及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坚持。我们都是这个世界里最平凡,最渺小的那一个,但我们不能因为平凡而变的平庸,我们要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平凡”的故事。

在生命的纵横阡陌,踽踽而行,或见花蹁跹衰草盘桓,或经流水人家槐柳娉婷,或一路尘满客袍。蓦然回首,一个灰蒙的春颜,红了樱桃,染了芭蕉。人生在世,匆匆岁月,我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行云流水,岁月静好的。经受悲欢离合后,愿我们依然能够以从容坚定的步伐去追逐我们那最初的的梦想!

时光荏苒不再,岁月静好无恙,惟愿你安然若素,在未来的道路上,不亢不卑,不忧不愁。即使前方波浪汹涌,纵然未来颠沛流离,你都不应该惧怕,你都不应该退缩,因为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你值得成为更好的自己。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二

为了挽救那条金科玉律不至与宿命论等同,必得为生活在“没有生活”中而又想从事写作的人找个出路。(生活在“没有生活”中的人想写作,这已经滑稽,本身已构成对那金科玉律的不恭。先顾不得了。)唯一的办法是指引他们到“有生活”的生活中去。然后只要到了那地方,当作家就比较地容易了,就像运输总归比勘探容易一样,到了那儿把煤把矿砂或者把好作品一筐一车地运回来就行了。但关键是,“有生活”的生活在哪儿?就是说在作家和作品产生之前,必要先判断出“有生活”所在之方位。正如在采掘队或运输队进军之前,必要有勘探队的指引。真正的麻烦来了:由谁来判断它的方位?由作家吗?显然不合逻辑——在“有生活”所在之方位尚未确认之前,哪儿来的作家?那么,由非作家?却又缺乏说服力——在作家和作品出现之前,根据什么来判断“有生活”所在之方位呢?而且这时候胡说白道极易盛行,公说在东,婆说在西,小叔子说在南,大姑子说在北,可叫儿媳妇听谁的?要是没有一条经过验证的根据,那岂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寻找所谓“有生活”么?岂不就等于说,任何生活都可能是“有生活”也都可能是“没有生活”么?但这是那条金科玉律万难忍受的屈辱。光景看来挺绝望。万般无奈也许好吧就先退一步:就让第一批作家和作品在未经划分“有生活”和“没有生活”的生活中自行产生吧,暂时忍受一下生活等于生活的屈辱,待第一批作家和作品出现之后就好办了就有理由划分“有生活”和“没有生活”的区域。可这岂止是危险这是覆巢之祸啊!这一步退让必使以后的作家找到不甘就范的理由,跟着非导致那条金科玉律的全线崩溃而不可——此中逻辑毫不艰涩。

也许是我理解错了,那条金科玉律不过是想说:麻木地终日无所用心地活着,虽然活过了但不能说其生活过了,虽然有生命但是不能说是“有生活”。倘若这样我以为就不如把话说得更明确一点:无所用心地生活即所谓“没有生活”。真若是这个意思我就终于听懂。真若是这样我们就不必为了写作而挑剔生活了,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可能是“有生活”也都可能是“没有生活”。所有的人就都平等了,当作家就不是一种侥幸、不是一份特权、自己去勘探也不必麻烦别人了。

我希望,“有生活”也并不是专指猎奇。

任何生活中都包含着深意和深情。任何生活中都埋藏着好作品。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能出现好作家。但愿我这理解是对的否则我就仍然不能听懂那条金科玉律,不能听懂这为什么不是一句废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三

我不想将如果用在纪录的开端,可是思来想去,却也只能以如果开头。

想起你对我细心耐心的好,也会看完我写的每篇日志,会寻找我的微博,想起你买的红色平底锅,想起球球可爱的照片,心里还是会感慨万千。如果那时,我不是对另一个人掏心掏肺,是不是就不会对你那么绝情。你帮我搬家,陪心情不好的我聊天,听我讲我对他多好。你也会在某个凌晨,突然给我发很长的短信,告诉我你的心情,说你放不下。我去银川那么久,你会担心,会无意的告诉我那边的天气,还开玩笑说,你女朋友听到银川这两个字都不舒服。你说,有时候会突然就想起我,自己都觉得奇怪。听你说这些,很感动,却也只有感慨。

其实,如果你了解你现在的我,也许就不会觉得我好了,会觉得庆幸。也是因为突然兴起,看了我自己的空间,才发现每篇日志的`访客纪录都有你,虽然只是网名。你说,你是用小号加的我,里面只有我一个人。也许吧,你们男孩子总是很会说好听的话,还不是因为她把我删掉了,你再加我,我一直拒绝。

如果我们当初在一起,你努力的留在了我在这座城,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平平淡淡的幸福。我不用太努力,就能轻易牵动你的情绪,轻易的感动你。当然,这一切只是如果。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四

同学萍比我大两岁,小时候去别的同学家里玩,大人们会经常把我和萍弄错,都说我们两个长的有点像,我当时觉得萍比我好看,眼睛比我大,个子也比我高,穿的衣服也比我的多,因为她有两个姐姐,可以换着穿衣服。记得萍有一个白色宽边的发卡,带在头上真是好看极了,有一次还借给我戴过一天。晚上我也拿在手上反复的看,爱不释手。也许是因为萍比我大的原因,萍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让着我,宠着我,对我高看一眼。

萍家里人多,房子也稍大一些,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萍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非常好,随和。所以我们经常一帮一伙的去萍家里玩,尤其是过年,三十晚上我们都到她家玩,反正也没有电视,她们打扑克,我也不玩就看着。我家离萍家远,到十一点半左右该吃饺子了,萍就送我回家。好几年都是这样过的。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温馨、快乐、美好!

转眼我上了师范,萍一直在家里上学,在师范我们经常的通信,我把学会的认为好听的歌都给她寄回去,有《红河谷》等等。放假回家我们也是经常在一起玩。我毕业后分到了县城的一所中学,萍在她父亲的单位粮食系统办的一所小学教书。再后来我们就相继有了男朋友,她的男朋友也是粮食系统的,是我们的上一届的同学,我对他有一点印象,但不熟悉。知道他长得很帅,也很内向。最有趣的是我们两个结婚的日子就差一天,还记得是暑假,天气非常的热,我坐车来到萍家,萍当时不在家,她的二姐在家,我和她说明了我要结婚的日期,并希望萍能去参加我的婚礼,萍的二姐告诉我,萍和你结婚的日期只提前一天。好像你们两个谁都不能参加谁的婚礼了。在我心里一直觉得很遗憾,我们没能为对方送上祝福。

婚后我们都是各忙各的,我们都相继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这样就更忙了。很长时间也不联系一次,第二年的冬天我放寒假回家,碰到同学霞,霞说萍的老公受伤了,在粮库上班,也不知道是装粮还是卸粮,车厢板掉了下来,砸到萍老公的腰上,现在北京住院,可能是要终身瘫痪。我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浑身直冷,觉得真是太不幸了,结婚还不到两年,终身瘫痪,今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萍和她老公就这么一直在北京住院求医,该做的都做了,最后只能面对现实。萍在护理老公住院期间回来过几次,找单位的领导报销医药费等问题。但就是谁都不见,尤其是同学,和谁都没有来往。萍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来活泼开朗的萍变的和我们生疏了起来。几年前也不知道是通过谁我知道了她的电话,和她联系后我们就经常在网上聊。这期间萍带着老公回来过一次,我去看他们,她老公坐着轮椅,很精神,说话非常有思想,一看就知道萍照顾的很周到细致,感情也非常的好。萍对我们还是躲躲闪闪的。我忙着赶火车回来上课,也没有和她多聊。

还要感谢今年暑假,本来八月十五号开学,我们都已经上班一周、学生都上了一天的课了,突然教育局决定,所有学校要九月一号开学,老师学生都高兴了,我这才有时间把手上的腱鞘炎去医院做了手术,有时间回娘家去住,也十分巧合,霞说,萍回来了,还带着八十一岁的老父亲回来的。我说太好了,难得我今年有时间回来,更难得萍回来住这么久,我们好好聚一聚吧。

我打电话给萍,约好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下午去广场照相,晚上带着老人吃饭。这次看到萍和以前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烫的头发,穿着得体的衣服,开朗了许多,脸上也有了笑容,看见我们感觉亲不够,有说不完的话。还非常怀旧,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使她留恋,难得萍现在这么轻松的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我们照了好多照片,萍就喜欢向日葵,我们走了几个地方才找到向日葵。怎么照都照不够,我们都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们没有长大、我们没有孩子、我们就是孩子。!

萍说,孩子现在上班了,老公的身体已经稳定。老妈也不在了,这次带老父亲回老家看看(老父亲20多年没有回来过了,老伴有病一直是他护理,现在把老伴送走了,才有时间回老家看看),回去以后要老父亲去她家,她来伺候。我听了直想流泪,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啊,自己的丈夫瘫痪了二十五年,现在又把八十一岁的父亲接到家里。我们这几个同学天天在一起每次都是把几位老人请到,这是我们大家的老人。

回到家里,我把照片整理出来给萍发了过去,边发边聊,

萍说,这次回来太开心了,在外面这些年从来没有过,

我说,我知道你这么多年不容易,很苦。你是一个坚强、难得的好女人。换了我们不一定有你做的这么好。

萍说,哎,谁都能,也没觉得怎么样就过来了。

我忽然发现萍的网名也变了,原来的网名叫《午后的太阳》,现在叫《美然》。我明白了,萍是从心里改变了自己,走出了生活的阴霾。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五

再一个合适的时间遇到了一个看起来合适的人,那两个人就会像两条直线一样有了交点。而在短暂的交叉之后,两条直线又会向着不同的方向一直延伸了。那这个时候就是好聚好散的时候了。

幸运的我也像其他的女孩子一样,有过那么一段让人难忘也印象深刻的恋爱。这篇文与其说是一篇所谓的“伤感失恋文”,我更愿意说它是一个对自己两年来感情付出的交代。

在一起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现在所缺少的东西正好是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它吸引了你,所以你们在一起了。而分开也是因为这种闪光点,你会发现随着你阅历的增长,那些曾经吸引你的东西在你看来已经不再足够吸引你。而他也一样。这种感情说是恋爱,不如说是在一段时期里两个人的相互陪伴和两个心灵的相互寄托。

两年多,说长不长,说短也超过周围其他大学生的恋爱时间。可能在以后再来看现在写的这篇文章,会觉得自己的想法还很单纯,很浅显,但更多的意义在于这代表了自己的一种心灵成长历程吧。

身边的朋友会问我,你们分开,你会后悔吗?

舍不得但是不后悔。

一个让你习惯了很多的人,突然说陌生就陌生,当然会舍不得,但是明天的路还长,自己倘若没有足够的能力陪伴好对方,那么就不要让爱变成包袱,把这种爱在最美好的时候完整的保存在心中,让它变成一段美好的回忆。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长沙,环境带来的差异,让我们都发现我们身边都需要更好的陪伴。所以,好聚好散。

那天上子玉老师的文艺批评课,老师说:“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不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爱情(真爱)。”所以不要把爱情当成生活的必需品,我一直相信女孩子一定要足够独立,除了感情还有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因为你只有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好了,等到两个人的时候才不会糟糕。一个人的时候学会充实,两个人时候才不至于泯灭个性。在网上有看到一段话:“一个人会下厨烘焙好好吃饭,两个人的`时候我可以为他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一个人会读书写字,两个人就可以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一个人不辜负自己的努力,两个人在一起才是令人艳羡的天仙配。”

人和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道路和自己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大把时光去创造自己想要的,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去见识世界,去遇到自己想要遇到的人。所以,请不要难过也不要伤心,你需要的是一颗满怀期待的心和充满干劲的心,然后在几年之后,会有一个跟你有一样经历的人对你说,“真巧,原来你也在这里等我,我们一起走吧。”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六

深夜,独自一人毫无目标的在网络中神游,钻进了一个又一个朋友的空间,苦苦寻找与自己一颗相似的心。

路过一个又一个的博客,忽然看到一篇日志,写的很不错。“没有永远的等待”,自己很想看到的一个别人的观点。看过之后,结果却令自己失望,不过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很真实,很现实。“自己付出了,就不要后悔失去了那份感情,没有一个人一生只谈恋爱不做其他事情,也许就在你转身的时候,她离开了你,这样的事情是无法避免的,每天都在发生,不要相信那些爱情小说,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童话里,没有谁会等谁一辈子。”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七

结婚已经,然而有一件事,却让我总耿耿于怀。

记得那是在我结婚一年后的一天,我因为怀孕反映强烈,在婆家整日郁郁寡欢,于是老公就把我送回娘家住上几天,那时正逢炎炎夏日,收麦的忙期,体态消瘦的我和小妹在胡同口聊天,猛然传来孩子的.大哭声。我能听出来是我们胡同的一户邻居婶婶家里传出来的,因为哭声有些变异,不像是孩子平常哭闹的声音。我便急忙跑去,一看不得了,婶婶家院里的灶房门口已经起了火,我当时吓坏了,一时想不出办法急救,只在院子里踱了一分钟,那火势就已经升腾,孩子被吓坏的哭声刺激了我,我慌忙跑进她家的屋里拿出一床被子,浸在水缸里,马上提起来蒙在头上,冲进灶房屋,把其中一个9岁的女孩先抱了出来,可是里面还有一个三岁的弟弟,那哭声让我来不得半点犹豫,急忙又冲进火里。因为天气干燥,麦秸杆燃烧的声音噼里啪啦,已经熊熊燃烧,升起了冲天大火。我顾不得火焰对我的胳膊烧灼,迅速把孩子抱出来,放在地上。再一看,男孩的衣服被烧焦,皮肉也已经大面积模糊,仅在短短的一瞬间,就变成了这样。我当时也知道看着孩子哇哇的哭,幸亏一个过路的大学生(我同学的哥哥,当时来看妹妹)及时提醒:“快送医院。”他抱起孩子,冲了出去,当时孩子已经奄奄一息,我却还在混沌之中。

原来婶婶和叔叔二人去麦场里收拾麦子,留下姐弟俩看家。(其实胡同里只有我们几个人,其他都去干活了)姐姐好心想给爸爸妈妈把馒头热一热,就抱了一大堆麦秸,领弟弟在灶房间烧火,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可在姐姐一转身的时候,弟弟却往灶膛填柴火,柴火连了起来,一下子着了火,因为柴火堆在了门口,姐弟俩出不来,姐姐吓得只有哭喊,被我听到,如果胡同里没有人,这两个孩子也许已经命丧黄泉。虽然未出现生命危险,但男孩烧伤严重,一只手已经残废。

按理说我应当庆幸,也应当为自己自豪。可是我却深深的自责,直至今天仍然自责,如果我当时就想出办法,不耽误那一分钟,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我先救弟弟,姐姐还知道躲火,男孩也许就不会残废。我自己总在谴责自己,尽管那家婶婶后来也没向我道谢,(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是我救得)我也不知道怪她,因为我觉得我没有理由怪她,是我没有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状态。这件事我经常想起,也经常警醒着我,我时常“悔”那一分钟。

每次我回到娘家的时候,虽然看到那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娶上了媳妇,但我依然自责。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八

再大的雨也会停歇,在明媚的天也会退场,当我们信奉永远的时候,殊不知这份永远也在变动之中。科学的发展使得已知的理论可能随时被推翻,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许多不治之症不再那么可怕,我们的周围都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这一切的一切,怎能叫我相信永远?世上本就没有什么永远的事物,我们以为的永恒,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长的生命去见证它的葬礼。几百年前的人们也无法得知今日的真理,若他们都还活着,在这些真理面前,他么该是多么惶恐,多么措手不及。

这么一想,心中确实有些惶恐。但苏子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虽然我没有苏子那样的豁达,然而我也明白,变与不变,须臾或是永远,都不值得去考量,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我当下的片刻,创造属于我们的永恒。

世上确实没有永远,也不需要永远。我们短暂的生命高谈不了永远,但若是利用好这份短暂,属于我们自己的永远仍旧是可以被创造的。许多伟人,在逝去后仍旧以一种方式存在在这个世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永恒。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但我愿意从此刻开始,努力把它变得有价值,在离开的时候,我希望我可以坦然地说,我不没有白来一场。然后,我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留给了人间永远的微笑,我,永远地离开了。

永远真的不可有吗?或许,可有;或许,没有……。

永远的铃声散文篇九

不久前,接到几年前已毕业回乡务农的学生的信,信中说:“我以前没有听老师的话,一到初中二年级就不爱学习了,一天发狂地玩耍,混日子,以致于‘三合一’考试成绩一拿到手,就在几乎科科都是五十九分以下的那些可怕的数字面前,产生了深切的后悔和极度的恐怖。从此以后,我言不敢称‘学’,在沉默中参加了三年农业劳动,不敢见昔日的老师和同学。谁知现在叔叔从k市发来电报,叫我带初中毕业证书去他那儿工作。至今,我无颜到母校去,连毕业证书有没有也不知道,请代我过问。”

对于这个学生的忏悔、求助,我还能勉力为之,因为终究要求不高,而对于更多的类似问题,就是爱莫能助,无可奈何了。

所谓“更多的类似问题”,确有所指:一批又一批学生继续在走着“厌学——后悔”的`曲折道路,简直成了恶性循环。当他们有着充分的学习条件和大好的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们厌学,“混几年日子,养几年骨头”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当他们一旦离开了学校、走进了社会之后,才觉得机会已失太可惜,感到处处要文化,时时要知识,于是,“后悔”二字就钻进了他们的骨髓、神经和心灵,长时间地纠缠他们,折磨他们,刺激他们。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但是,就在这个“当初”,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厌学竟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来了危机,而且由此引起的危机感正在与日俱增。

学生就该读书,自古以来如此,为何现在的学生却会厌学呢?究其原因,颇有几条。

二曰:家庭拮据,白费心血。有的学生虽有智力,但一想到家庭没有供养他上高中、上中专、上大学的能力,再努力、再刻苦也白搭,于是浑身无劲,江河日下,加入了“玩耍团”,作为对家庭的“惩罚”。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还不是充分的高,不少家庭在入学、看病等方面的支付能力就有限了,因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充分富起来。从学校这个角度看,虽然国家“一免一补”,但生活费逐年增高(也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增高,而是与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相关联,因为生活费、水电费等费用均因市价增高而水涨船高),也使这类家庭不堪经济重压,用农民的话说:“越来越‘盘’不起学生了。”这个问题,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彻底解决。目前,只能加强社会助学工作,同时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求暂时解决。在社会助学方面,除了助学金、奖学金制度之外,多创办勤工俭学式的学校(大学、职业高中、中专均可)以供家庭经济能力不足的学生来学习与深造。

四曰:无政府主义。“想读就读,想耍就耍,天王老子也管不着。”无政府主义流毒于社会,也必然影响到学校、学生。不读书就耍,怎么“耍”?、打架、小小年纪谈恋爱,“六害”还要加“三害”。

仅这么四条,就够人担心的了。如果真正心中装着祖国的未来,看到这些情况,就一定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但愿所有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一齐努力,让我们的下一代多一份努力,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志气;少一份灰心,少一份消沉,少一份后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