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4:57:12 页码:8
2023年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实用11篇)
2023-11-10 04:57:12    小编:ZTFB

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才能在困难面前保持心态稳定。如何有效沟通,提高表达能力和影响力?以下是专家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一

经过三天的学习,我进一步领会了***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了解了***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掌握了五个认同、五观和三个意识等关键内容。

通过学习,进一步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纠正了错误的有偏差的认识,真正在精神上和意识上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坚决支持国家关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的决策意见,坚定拥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此次学习,我也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自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和局限性,并希望这样有效的学习能够阶段性的开展下去。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体区域,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经济活动稳定和心理素质特点的民族情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2009年8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守望相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总书记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

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非公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担当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进一步认清责任使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体现使命担当,聚精会神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过坎闯关。在加强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引导,使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通过此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相关决策部署,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首先,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真正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其次,要学习,从理论上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

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的民族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篇,系统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完整体系,搞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再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维护民族团结,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应该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心和使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坚强领导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共识,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构铸民族精神家园,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民族教育,推动民族精神进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内蒙古民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汛期安全工作,以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民族政策宣贯、统编教材宣传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各项工作,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蒙贡献力量。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三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每一件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都是弥足珍贵的国宝。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画卷,它忠实地反映了我们的过去。

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也是历史托付于我们的重要使命。

任何一座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

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的伦理观念。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宫、殿、门、阁,体量、形制、色彩中我们可以判断等级、贵贱,从庶民的宅院到帝王的宫殿,都是有严格的布局、井然的秩序,反映着人的关系与地位的差异;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善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通过空间序列上的安排、组合,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

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中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保护都在进行探索。欧洲的一些国家不仅在大学里开设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保护和修复专业,而且社会上也有专业性极强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修复类工程公司。我国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保护与重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创新。

例如:随着越来越多朝圣者与游客走进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采取了多种措施平衡古代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服务。

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专家到百姓对遗产的认识正逐步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重视,这必将提高我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也必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保护的水平。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的一百年,由于清政府倒行逆施,抛弃了中华文化,带来的是丧权辱国,列强侵略,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志士仁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种思想传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从毛泽东思想到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一系列先进的理论。这些先进的思想与理论使我们的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当代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六位的现代强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的丰富,理应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可是现实并非这样,盲目崇洋媚外,拼命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浪费现象严重,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赌博风盛行,离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考试作弊……等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协调的现象令人担忧。说明物质生活的丰富,不能直接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需要精神食粮,需要学习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历史学汤恩比博士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佐就预言:未来的二十一世界是中国人的世纪,解决二十一世纪的各种问题要靠大乘佛法与孔孟之道。世界需要重新认识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几年前,北京天安门侧方竖起了9.5米高的孔子雕像,国家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作为法定节日放假让人们享受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国外相继建立了很多的孔子学院。近几年来,《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的读物也在社会上流传,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学到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与精髓,有党校教授、有企业老总、有电视台记者,节目主持人,有税务局长,有学校校长,有电影演员,有医院收红包医生及学校老师,也有迷途的学生、社会犯罪分子……,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曾经错在哪里,知道怎样改过,明白会说“我错了,天堂之门从此为你打开。”知道怎样才能真正的个人身心和谐,怎样才能家庭和谐,公司和谐,社会和谐。安徽庐江汤池小镇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心的老师们,以自己真诚的言传身教,半年就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成立了中华传统文化论坛,走遍全国各地,义务为民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很多曾经走错路的人迷途知返,重新做人,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他们才是真正学习宣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行者,而不是写写文章,发发议论的空头理论家。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宣传者,正在为和谐社会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要有民族自豪感要以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然我们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本。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五

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把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旗帜和方向,做到中央有部署、我们有落实,党委有要求、我们有响应,党委有指示、我们有行动。要聚焦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好“十四五”开局起步各项工作,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上下更多功夫、想更多办法,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必须要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特别是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双语兼通干部的培养、选拔、重用,强化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六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工作措施,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加强,各族人民一同踏上了光明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逐步恢复民族工作机构并全力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专心致力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差距,在工作实践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施各种帮扶举措,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两次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采取“3+1”对口帮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民族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举措和政策,如“整村、整乡推进”和“整族帮扶”“一族一策”“一山一策”等,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云南也十分注重各民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支持各民族举办传统节日,保护、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包容,让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融共存。

多年来,云南全面启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和谐新篇章。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同心,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呈现了各族群众长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云南现象。通过示范创建,全省形成了密不可分,融荣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下,各族群众形成了像石榴籽一样团结的共同体,极大地提升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意识。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

守望相助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2009年8月考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内蒙古实际,首次对守望相助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此后,他在对外关系、港澳台问题、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强调守望相助,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具体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守望相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视和关怀的重要体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内蒙古、三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赋予守望相助全新的时代内涵,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总书记对内蒙古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的殷殷嘱托,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爱之切、期望之重、思虑之深和筹谋之远。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共同孕育了草原文化,形成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不断结合,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守望相助理念体现了平等和谐的精神品质。内蒙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各民族大团结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要努力实现守望相助理念的各项要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一是守好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守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三是守好各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族人民文化新期待。

善于登高望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放思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引导一切发展活动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弘扬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全面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深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报道,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中,拉紧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非公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担当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贯彻落实落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进一步认清责任使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体现使命担当,聚精会神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过坎闯关。在加强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引导,使各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通过此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相关决策部署,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首先,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真正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其次,要学习,从理论上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

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的民族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篇,系统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完整体系,搞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再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维护民族团结,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应该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心和使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坚强领导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共识,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构铸民族精神家园,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民族教育,推动民族精神进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内蒙古民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汛期安全工作,以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民族政策宣贯、统编教材宣传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各项工作,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蒙贡献力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和实践的结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同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是佤族地区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结论和佤族人民由衷的共识。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沧源县、西盟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新中国成立前,沧源、西盟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经济社会极其落后,延续着刀耕火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阿佤人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佤族地区缺医少药,疾病肆虐,有“蛮荒之地,瘴疠之乡”之称。文化落后,没有一所学校,人们靠刻木结绳记事。新中国成立后,沧源一跃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佤族属于“边疆民族直过区”民族,居住条件十分简陋,由于西盟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等历史原因,扶贫工作困难重重。新中国成立后佤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佤山幸福工程的实施、沧源佤山机场的建成通航,2018年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顺利脱贫摘帽,民族教育蓬勃发展和佤族干部茁壮成长等四件大事上。

上述只是佤族地区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一部分、一个侧面,实际佤族的发展变化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是天翻地覆的。这些发展变化,这些成就,没有共产党是不可能的,没有新中国是不可能的。所以佤族70多年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少数民族70多年发展变化的缩影,是建党100周年、新中国70年发展变化的缩影。生活在当今的美好时代,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和幸福,这更加坚定对党的信念,相信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七

近日,***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关键越要坚定、奋进、搏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学好党史,在党史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和力量。

坚持民主集中,保持党内高度团结统一。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期,党内越是高度团结统一,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党要管党既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真知,也是我们党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推进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来,沿着党中央指引的“复兴”航向前行。在实践中要以党的政治生活为载体,以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为抓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还要重温历史教训,牢记历史上那些因丧失组织观念而带来的惨痛教训,警钟长鸣,引以为戒。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扎根于人民。我们党之所以在历史上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根本在于我们有人民的支持,人民始终站在我们这一边。要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多办民生实事好事。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境界,全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持之以恒地改进作风,继承和弘扬党在历史上积累形成的光荣传统,坚决抵制“四风”;要“一篙”也不松懈地开展反腐倡廉,防治结合,纯洁党的肌体,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为民环境,牢固血肉联系。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地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就能凝聚起人民战无不胜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任何国家任何人能阻挡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创新,不断武装头脑。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我们党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就被确立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科学、人民、实践和开放于一体的理论,深刻诠释了人类发展规律,指引着未来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后,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尤其是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形成、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当代中国走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补足理想信念之“钙”,自觉用新思想新理论指导实践,用新思维新方法分析解决遇到的难题,不断融会贯通,不断进行新探索、创造新成果,必将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复兴伟业论文。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八

通过此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相关决策部署,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首先,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真正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其次,要学习,从理论上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

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的民族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篇,系统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完整体系,搞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再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维护民族团结,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九

1、本课内容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上看难度不大,但从知识的容量上看还是比较大的,加上高二x班学生的基础不太好,如果课堂思维不活跃,配合不好的话,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学生对于本课重点知识的'掌握不太牢,会影响运用,课后有待加强记忆。当然为了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多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上注意眼神交流,亲其师信其道,二是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评价,鼓励为主,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缺乏自信的学生,三是创造不同的展示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对帮扶,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四是,在反馈练习中,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分层练习,加强针对性。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十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应该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心和使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

***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的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坚强领导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共识,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构铸民族精神家园,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民族教育,推动民族精神进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内蒙古民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汛期安全工作,以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民族政策宣贯、统编教材宣传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各项工作,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蒙贡献力量。

中华魂民族魂如何写篇十一

通过此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相关决策部署,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首先,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捍卫、共同建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公民都要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坚定自觉地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破坏民族团结为耻,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报效祖国。真正做得到***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其次,要学习,从理论上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

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的民族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深刻学习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篇,系统掌握***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完整体系,搞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再次,更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当前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摩擦和纠纷呈易发、多发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相互了解、信任或尊重。我们要在学习了解兄弟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消除不应有的误解或偏见,在相互沟通和相互帮助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友谊。

祖国是我们大家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所有中国公民的共同事业。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维护民族团结,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守护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