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1:54:42 页码:11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大全13篇)
2023-11-24 01:54:42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整理和表达,是思维的延伸和发展。在总结中,要注重词语的准确性和用语的规范性,使其更具说服力。总结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一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应为学生打好体育锻炼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能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从小学开始就应对体育引起重视,应针对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分层教学;终身体育理念;方式探寻;。

一、分层教学和终身体育理念认知。

分层教学法最早定义的特点就是根据技术水平将学生分出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让下层学生向上层进步,让上层的学生更加优秀,也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分层教学也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层次把学生分出不同的组别,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后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体育新课标强调“终身体育”理念。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同时衍生,即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是在体育的改革、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小学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小学里,学生处在6~1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教学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初步接触系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对于体育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体育课应该学什么,做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推广正确的体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1.教学目标分层。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目标分层,合理、明确的制定,是体育工作开展的第一步。而体育是很特殊的一门课程,它是多元化的,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而不断的改革更新,因此,有较大的波动性。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与各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应,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得,才能确保整个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有效实施。目标的分层确立可从以下几步出发。

(1)目标预设。

在课程开始前,应进行教学目标的预设,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提前理清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理清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可避免盲目的制定目标造成资源、时间浪费,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而没有意义。

目标的预设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目标的课程,会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在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开拓新思路,应用新方法,以便更好的实现目标。

(2)目标细化。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目标内容要明了,要把体育行为进行细化,明确的规定出这节课要完成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需要学习什么内容等,要面面俱到,避免出现疏漏。

如可细化分为理念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几个层次。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程的理念有一个完全的认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合作竞争,共同的进步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感受到体育中的情感,从而轻松快乐的学习。

(3)目标具体化。

目标统领教材,教材为实现目标服务。教材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考虑到学生所处阶段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基本活动能力等因素,进行教材的整合,根据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围绕目标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率。

(4)目标评价。

没有评价的目标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过程、教学效果等要素的评价,它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导向、鉴定以及激励的功能。由于班级学生个体、体质差异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结合的机制,实施分层、针对性的有效评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能够对自己有个精确的定位。并鼓动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进行改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分层教学。

小学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对学生的身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课程是一项运动项目,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强,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差,在完成体育运动项目时会显得比较吃力。为了避免学生因为项目完成情况产生不良情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任务标准,计划性的把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逐步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

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所学事物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体育课能较好的进行,让学生学有所获,在体育课上教师教学时就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即学生的个体表现于外在的心理倾向,针对某些学生对体育兴趣淡薄的和没有兴趣的,教师要培养其兴趣,让学生可以自主自发的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享受体育,爱上体育,这也是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时重要原则的体现之一。

(3)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所擅长的科目是不一样的,而小学生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阶段,可塑性强。可根据其特性和每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把擅长科目和不擅长科目的分为一组,起到“以优带差,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作用,也可避免教师因个人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进行目的性的分组,能够使学生之间有更深刻的交流,让学生通过相互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提高自身能力。

分层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处理好尊重个体与面向全部之间的矛盾,能够将学生从没有针对性传统教学中解救出来,真正帮助学生确定其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并完善分层教学法,更好地运用分层教学法来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各个层次的连续性,不能机械的分开,保证各个层次的衔接,保持其持续、连贯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学习内容。作为教师,要正面的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让学习明白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授之以渔,积极督促,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实现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利.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实验分析[j].新校园旬刊,2014.

[2]李静亚.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7.

[3]陈顺林.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文理导航,2016.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二

体育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其他学科类似,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型课程让学生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也给教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1弥补缺失型微型体育课程。

据了解,从应试教育阶段开始,我国体育课教学主要以讲授运用技能、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练习为主,对学生体育教学没有先从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方面入手,而是直接给予学生行动刺激,造成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体育从行、到信、最后到知的发展过程,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一直停留在行的阶段,随时间推移造成行动力下降,体育随着他们学生时代的结束也一同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画上句号。因而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认知学习对于终身体育理念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5年下滑后,已止跌回升,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超重,肥胖,近视眼,运动能力低下,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字眼与我国青少年联系到一起,这是他们目前体质健康的真实写照。学校体育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保证,有人问: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再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认知学习那需要很长时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占用体育课时间来专门做这些事的话,那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时间能有多少?的确,在学生宝贵的体育课面前我们不能忽视,微型课程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微型课程以时间短、主题鲜明、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自居,在应试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年龄增长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为他们制作适合的微型课程内容。如在小学三年级以下主要是动画视频为主、内容主要是关于体育兴趣培养,播放一些关于体育趣事的小故事,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交流他们已经观看的小故事。对于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入最简单的体育认知知识,比如让学生观看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受伤事故如何应对的视频等。对于其他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如营养知识、运动解剖知识、运动生理知识等。弥补缺失型体育微型课程的较好发展需国家、各级学校支持,在课程安排上保证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学习,相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此类体育微型课程的学习,会对他们进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2完善课堂型微型体育课程。

我国体育课主要以讲授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为主,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动作示范为主,而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日益凸显,一些动作技术稍微复杂的`项目学生很难掌握,老师在做示范时,由于有些动作需要连贯性,尽管教师反复示范,仍造成学生对部分细微动作的忽略,不利于学生知识掌握,已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整体要求。微型课程给体育教师带来方便,网上关于各种体育知识的教学比比皆是,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携带笔记本,对讲解的动作技术进行慢镜头反复播放,再加上自己的讲解示范,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技术更准确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低年级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效果更佳。

1.3自主学习型微型体育课程。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时代已经结束,现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以惊人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学习方式,广大学生也深受影响,社会关于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诸如学生沉迷于网络等,就这需要教师、家长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在教师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如果没有彻底掌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微型课程进行学习,或者是教师课后把课件下发到每个同学邮件供学生巩固复习。教师在讲授内容之前可以适当让学生备课,如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前滚翻动作,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授,这样网络微型课程就给学生提供了参考,他们可以提前在网上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结语。

微型课程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其发展正日趋完善,在各领域中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目前其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较少,但更加激励我们对它的进一步探讨。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三

初中体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它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健身体、锻炼自身的各项机能,更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现在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适当的锻炼,让学生从高度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从而达到提高身体各项技能的目的。

游戏活动体育教学技能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进行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才能安全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就要从课程改革开始,我们要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之中,让游戏成为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身心,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得以缓解,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和其他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素质。

一、游戏法概述。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让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有所增强。我们还要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游戏教学法有这很强的趣味性,它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的时候进行减压,从而达到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游戏教学法还有一定的'竞争性,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游戏教学法也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因为人数较多,所以没有一定的纪律是无法成功完成的。所以,在游戏教学法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团队精神,还有效地缓解了自身压力,同时增强了组织纪律性,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二、体育游戏活动原则。

将游戏加入体育教育中不是为了让学生一味地疯玩,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基于此点考虑,一些游戏就需要有它的原则。

1.趣味运动。

初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同时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他们的可塑性也很强。我们可以通过他们这一特点将趣味性和运动性相结合:一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趣味性强、竞争性强的游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出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这样在游戏中,学生不仅仅身体素质可以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能力。

2.差异化运动。

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上的情况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划分。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运动。比如,这个时期的男孩子精力旺盛,争强好胜,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反之,女孩子可能比较喜欢一些比较文艺的,那我们就安排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这样因材施教,结合他们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不能脱离教材。

无论哪一种教学都是围绕教材来开展的,当然,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我们就要将游戏和教材相结合,让游戏成为服务于体育教学的工具。所以,游戏设计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起到辅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4.安全问题。

体育课是一门户外运动的课程,这就不得不强调安全问题了。体育课运动量大,运动范围大,同时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运动,以防扭伤的情况。还有,在上课前要对班上学生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了解是否有重大疾病史。在游戏的设计上也需要考虑到安全的问题,一定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1.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到学生的身体状况,根据这一状况制定相应的活动,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工作。还要让学生们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在上课过程中出现扭伤、拉伤的情况。准备活动可以选择跑跳类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达到热身的目的。

2.进行诱导。

在体育教学中会有一些比较难的动作,学生在掌握时会有些吃力,从而产生抗拒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类似的游戏,让学生们的大脑中大概有这个动作的印象,然后在通过分解的动作加以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动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掌握这一动作。

3.提高身体素质是关键。

我们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这也是初中体育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可以采取合理的游戏教学方法来改变一些枯燥的运动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容易地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跑圈式活动,我们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比如,追逐类的游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跑圈不再枯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比赛要公平。

体育运动就一定会有比赛,比赛就一定会有裁决,教师一定要做到裁决公平,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心态做出准确的评判。尤其是对竞争比较强的游戏,我们要用公正的评判让学生信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减少师生之间的差距。

5.调节心理,恢复体力。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调整学生的情绪,降低学生的疲劳度,使学生的体能尽快地恢复,使学生从过度紧张的状态下放松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轻松的小游戏来使学生得到放松和缓解,从而达到身体机能的放松。

四、总结。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教学法不得不说是新教育改革下的一个突破,他对学生的综合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教学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地减压,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然,游戏教学法不能脱离教材,老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受伤。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缓解压力,同时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达到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2]王笑一.论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j].教育时空,,(3).

[3]张永和.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j].体育博览,,(7).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四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数学课该怎样上?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和根据课堂情境,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教学中能否根据新课程提出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下面笔者就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情境谈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暂时不能理解的新奇事物在学生面前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就越明显,所产生的求知兴趣就越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列式:60×7÷6-60=10(件)。

在完成了常规的解法之后,教师板书。

解法2:60÷6=10(件)。

许多学生以惊讶的目光盯着教师,一时摸不着头脑。

“7天的任务,6天完成。”教师提示。

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进一步提问、启发、引导,最后小结:

7天的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一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就分配在6天完成,所以60÷6=10,就是实际比原计划多做的件数。

通过设疑、激疑、解疑,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导入题:

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一个条件改为“甲、乙两修路队要修900米的一条路”。学生解答后发现路的总长变化了,而结果却相同,疑虑顿生。这时,教师接着追问:“路的总长变化了,答案为什么没变呢?如果去掉‘路的总长’这个条件还能不能解呢?”

这样造成了心理上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二、创设活动情境,主动获取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直观教具,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在观察比较中探索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数量关系。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在课前给每人发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通过割、补的办法,将其转化为容易求出面积的几何图形(长方形),让学生自己去分割、摆弄。

学生参与其中,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无疑比教师在黑板前简单的画图、抽象的讲解,要形象、有趣得多,同时又让学生感受了构造法的思维方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习动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中,可以提高数学的真实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问:“还有20多天就到元旦了,班级准备举办联欢会,学生想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放一些花,有的说贴美丽的窗花,还有的说挂些彩色气球。教师肯定学生的设计方案后,说:“假如我们按红、黄、蓝、绿的顺序悬挂气球,请你猜一猜第3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学生都进行了猜测,教师说:“那我也来猜一下,是黄色的。都有谁猜对了?”教师接着说:“你们随便说个数字,看我能不能快速猜出来。”师生共同进行猜气球游戏,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教师问:“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快速猜出来的,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这个环节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创设动画情境,提高教学感染力。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的感染力。

例如,在“角的认识”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一组实物图,教师告诉学生:三角形、五角星、扇子上都有角,与此同时图中的角不停地闪烁,然后将角从实物中平移出来,让学生感知一个个静止的角。接着屏幕上出示一个点,闪烁几下,再由这一点逐步延伸出两条射线。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时从动态上认识角。由于采用了先静后动的感知程序,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角。

又如,在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了沟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综合使用电脑演示,先把上底缩短成一点,变成三角形(即:b=0);再把上底向一边延长,变成平行四边形(即:b=a);将上底由向一边延长变为向两边同时延长,使之变成长方形(即:b=a);最后先延长梯形的上底使之变成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宽使之进一步变成正方形(即:b=a=h)。由于电脑的交互控制,变化前后可以闪烁,变化过程可以重复,充满了趣味性,富于启发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通过图像的旋转、平移、闪烁、定格、放大等控制,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教学情境创设必须兼顾到多个方面,科学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趣味是情境创设的内在需求,发展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取向,知识的动态生成是情境创设的源源动力,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把数学课上活、上好。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五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之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问题,由于课程本身教学难度的问题,我们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以让学生理解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往是采取重复和复习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一般会进行反复讲解,在学生产生问题以后也会重复处理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例如,在教学篮球的时候,由于教师本身不是篮球专业毕业的,对于篮球的理解和一些动作、技术的掌握都有限,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文献,收集一些文字、视频、声像素材等等,再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处理,并制作了flash动画和ppt课件,在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了这些收集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然后又通过学生在实际教学课之中去打篮球,让学生试着去感受篮球的一些基本动作和技术,也因此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例如,篮球的控球、运球、带球快跑、跑中急停以及投篮技术等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当然这也是由于学生本身的身体力量和高度的发育还没有达到篮球运动的要求,因此,在实践课中教师又将原本大小的篮球换成了小篮球,让学生试着去回忆视频教学中的一些动作,以及教师的演示动作去进行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重难点的辅导教学,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尝试,更多地去实践。

2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应该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这就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发展为依据,在良好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第一,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良好的理论认识。学生学习体育,也可以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包括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及产生的根源,体育运动赛事,体育运动对人们的作用等,通过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第二,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体育赛事和一些重大的体育竞技项目的比赛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世界杯”“n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来丰富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扩大学生的视野。第三,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以一些新式的体育运动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以及健康生活的爱好。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各式各样的`文化都得到了更新,体育运动亦是如此。在现今的一些新兴体育活动中,以攀岩、跳伞、跑酷等体育活动为代表,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体育运动风采和对体育锻炼的执着。教师通过展示人们进行的攀岩、跳伞、跑酷等相关的视频内容,可以丰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结语。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之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的必然,我们应该积极地促进他们去了解体育,理解体育,真正地爱上体育活动,这才应该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六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拓展训练是适应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通过拓展训练的应用能够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一系列拓展训练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够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体育;拓展训练;应用对策。

拓展训练,是一种有效训练方式,同时也是新兴体育运动。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抗压性提出更强大的挑战。拓展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拓展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拓展训练模式引入高中体育教学,将给学生带来新的活力,也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的需要。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与形式。

拓展训练是指通过专业训练机构对人们所开展的一种野外生存训练,其通常会将山川、大海、森林等自然环境作为依托,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而达到陶冶人们情操、磨练意志、完善人格等目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和毅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能够起到有利的作用。拓展训练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所带来的效果不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们团队合作、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等精神。其形式有雷区取水、信任背摔、毕业墙、流水线等。例如,雷区取水:在一个直径为五米的深潭中放置一盆水,队员需要运用一根绳子,在不接触到水的状况下取得其他成员的救命宝物。主要目标在于增加队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得队员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共同努力达到最终目标。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往往学习的压力较大,学生会感到身心疲累,长时间沉浸于学习中身体素质容易下降,心理抗挫折能力也较弱,而开展拓展训练,则能够通过该种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使得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拓展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非凡。[1]一是有助于推动体育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能够促进教师采用自然化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的组织,这就能够要求体育教学的多样化,教学资源丰富,同时采用拓展训练能更好地对学生的身体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高中生通常是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差,同学之间缺乏相互交流与沟通,因此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开展拓展训练,能够使得不同的学生相互组合进行任务的完成,一起努力,共同取得成果,这就能够推动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高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类型有很多种,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中体育教师的拓展训练技能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技能培养具有必要性。高中学校应当注重体育拓展训练,并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该方面的培训,可以聘请一些拓展训练方面的专家,或者与其他学校合作,引进一些该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拓展训练的项目流程、内容、保护工作等等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此体育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拓展训练的.开展,推动拓展训练起到良好的效果。

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拓展训练准备的时候,应当针对于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合理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选择,确保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拓展训练取得一定的成果。同时,还应当使得拓展训练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感受到拓展训练的意义和乐趣,在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进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不断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1]这里教师可以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到教学中,在教学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超越自身的潜力,达到下一个阶段的水平,然后推进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信任背摔项目、毕业墙项目、流水线项目等等,让学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乐趣和正能量,推动学生思想品质的有效健全。如,毕业墙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是:准备一面结实的木板墙,高度为四米,组织全班学生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逐个翻越墙壁。通过该种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奉献和服务精神,增强学生自我定位与管理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共建高效团队,这对于学生后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三)做好教学安全性的管理。

由于很多拓展训练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应当做好教学安全性的管理,增强安全意识。在开展拓展训练的时候,应当确保所采用的流程符合规范,并教导学生注意安全,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严格避免学生不按规定进行训练的开展。同时,教师在选择拓展训练项目的时候,应当对其进行全面地分析,尽量选择那些危险系数较低的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完成项目。同时,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引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四)做好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

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运用,而是要确保在遵循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融入,使得拓展训练能够与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相互融合,不断促进学生体育学习项目的丰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因此要求教师合理对两者的结合点和相同点进行寻找,使得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创新,赋予教学更多的活力,才能够推动拓展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2]比如,由于高中体育课程的时间不多,可能很多学校会每周安排一节,学生往往得不到全面的训练,如果教师直接开始举办拓展训练,很多学生会因为运动强度太大而受不了训练。这时教师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几次热身运动,比如开展一些体操练习等。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得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而且还能够增强拓展训练的有效性。

三、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校已经逐渐开始引入拓展训练,通过拓展训练项目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辛艳军,于友先.素质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教育,(1).

[2]寇莉娜,李喜文.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训练学,(3)。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七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体育必修课级本科大学生160人,分别为散打选项课两个男生班80人和网球选项课两个女生班80人。实验期间该160名学生均是体格状况正常、无发生重大伤病的大二学生。

1.2研究方法。

(1)实验法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分别由1个散打男生班和1个网球女生班各40人组成,实验期间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如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同一名教师任教,且在实验前摸底调查获悉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平均体质基础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仅在于实验组每次课都结合技能教学融入“体适能”训练,而对照组只单一地进行技能教学。在实验时间上为一学年第二学期体育课的第2-13周,每周1次课,共12次。实验组每次课“体适能”训练内容与要求,在第14周进行体质指标测试与问卷调查。实验期间因下雨或节假日耽误的内容顺延至下周。(2)测试法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全体学生进行部分身体素质、机能等指标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肺活量,测试采用“继豪”品牌的国家标准体质测试仪器进行。(3)问卷调查法结合学生对体育课上进行“体适能”训练的意见以及掌握基本运动知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达到了学生掌握技能与提高身体素质的双重作用。

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通过12周的课堂教学,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组在身体素质指标上提高幅度更大。其中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的指标在实验前后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肺活量上实验后都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课总体上都能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提高,而实验组将“体适能”训练融入技术技能教学,在技能考核中两组学生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并没有影响学生学习技能,实验促进了大学生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实验后在肺活量的增长上却表现不明显,说明仅仅靠课堂的时间不足以提高大学生肺活量。

2.2实验促进了学生掌握“体适能”相关知识,增强了体质健康意识。

实验组“体适能”训练促进了多数学生对相关健身知识的认识,包括:91.3%的学生认识了其在运动与健康中的重要作用,92.5%的学生发现自身身体素质的不足,81.3%的学生学会了制定课余体育锻炼的简便方法,82.5%的学生促进了技术技能的掌握,93.8%的学生认为与技术技能的学习应该紧密结合等,实验组全体学生一致认为“体适能”训练融入体育课非常有必要。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大学生渴望获得运动与健康相关知识和方法,而“体适能”训练满足了这一需求,调查也证明“体适能”训练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2.3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体适能”训练的关键环节。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怕苦、怕累、怕晒、怕出汗”的思想,从内容看“体适能”训练以体能练习为主,单一的教学法极易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厌倦的抵触情绪,从而使教学计划无法实施下去。可见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关键,将“体适能”训练内容融入技术技能教学的各个环节,多通过游戏、比赛等方法激活学生练习热情,既避免了练习中枯燥乏味的感觉,也使大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参与“体适能”练习的积极性。调查获悉,93.2%的学生希望体育教学中多些游戏和比赛。此外训练中师生的互动也很关键,一些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只要做到互动,必能激发学生热情,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调查中学生们一致认同希望教学中多看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4生动的语言和合理的时间是“体适能”训练效果的重要保障。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厌学的现象,对此大学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强度,再通过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声情并茂、充满情感的语言鼓励、激励和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相信教师在为他们着想,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调查中95.6%的学生认可教师的幽默、风趣、亲切等语言。此外“体适能”训练也要注意时间分配,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极少长时间大强度练体能,因此教师组织教学时也不宜操之过急。调查获悉93.2%的学生认可短时间中等强度的练习。实验证实,一次训练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学生练习效果最佳,超出时间厌倦、疲态很快显现。

2.5有效的“体适能”训练促进了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完善。

“体适能”训练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品质方面具有其它运动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适能”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和磨练意志品质的实践体验,在培养大学生强健体魄、增强健康意识的同时,也为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由于身体发展与精神成长往往紧密联系,“体适能”训练正是把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传递给了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多数都在舒适的`顺境中长大,缺少品质磨练的经历,实验表明“体适能”训练对提升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内在的驱动作用,尤其卓有成效的训练经历能使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内驱力,进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当这些精神品质迁移到人品塑造时就会促进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完善。

2.6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教学周期短(仅一学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包括:一是本次实验仅仅从力量、柔韧、速度、耐力、健康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实验,“体适能”的内容不能更系统地在教学中实施,以上设计、方法还不足以说明“体适能”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已非常科学;二是实验表明,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不能明显增强大学生身体机能,尤其耐力,对于大学生普遍都存在运动基础弱,技能学习还需要占去大量时间学练,因而肺活量和耐力的提高还需要其它时间加强练习;三是“体适能”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是每学期都全面地实施,还是考虑一学期中侧重哪些内容,或根据季节的不同制定训练计划,本次实验并未涉及更多;四是“体适能”训练是否应该在有限的课堂上精讲精练,或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更好等仍存疑问,都需要今后做更深入地实践探索。

3结论与建议。

新时期“体适能”训练合理融入大学体育课程还需要一个科学的实践总结过程,要避免重蹈过去一边倒现象,在实践中更多考虑“体适能”训练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别、年龄、体质基础等不同分层要求区别对待,加强在时间、强度、量度等方面调控的实践探索,加强课内外结合的大体育课程下的“体适能”训练实践探索,以及加强“体适能”训练融入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等。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八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以及教育教学的高速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发展背景下,技工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升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点。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造能力、锻炼学生意志,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等品质与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素质拓展训练相关概述分析。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以运动为主要体现形式,以培训为具体方法,以提高心理与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是体能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教育模式[1]。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以户外实践为主要教学课程,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在既定的环境中进行体会与思考,并得到感知与启发,从而提升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素质拓展训练用公式形式则可表现为“素质拓展训练=合作+潜能+核心+目标+心态+沟通+信心”。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技工院校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培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与实践综合型人才。因此,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实现学生体能与综合素养的双重培养与提升,促进技工院校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完美实现。首先,对于技工院校体育教学而言,素质拓展训练以期课程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强化了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单调而匮乏的缺陷,符合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改革需求[2]。其次,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而言,素质拓展训练特定的挑战环境,有利于强化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坚毅、勇敢、自信、乐观的品质,有效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并使学生认知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此外,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教学引导与归纳能力的提升,为技工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有益帮助。

自拓展训练在我国出现并被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后,拓展训练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高职、技工、中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素质拓展训练的认识能力相对较差,导致我国技工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推广程度甚微。同时,由于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需要特定的环境并设置教学情境,通过一系列教学项目进行有效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增加难度。此外,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并不具备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教师,体育教师在整合拓展训练内容过程中还欠缺专业性,在设计课程活动时,缺乏拓展训练与身体素质的融合,无法促进素质拓展训练作用的有效发挥。加之,一些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费用相对较高,所需设备与器材投入资金过大,技工院校自身无法满足素质拓展训练应用需求,从而限制了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优化应用。

五、素质拓展训练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优化应用的对策。

第一,构建合理且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完善的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活动规范化、合理化、系统化的发展,为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对此,技工院校可通过借鉴社会中完善的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应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保证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吸引力、新颖性、生活性与社会性,从而保证素质拓展训练优势的有效发挥。第二,丰富技工院校体育拓展训练形式。针对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单一且具有局限性的发展问题,技工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场地、教学目标、师资力量等),开设多元化素质拓展训练形式,用以实现拓展训练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性。例如,设置体育选修与必修拓展训练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设置多样性课程训练活动,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如竹竿舞、花样跳绳、攀岩、新版橄榄球等[3]。第三,开拓技工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育教学资源。技工院校在提升自身对素质拓展训练应用重要性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投入力度,包括资金、设备、活动场地、训练实践条件等。例如,技工院校在校园内建设拓展训练项目体育基础设施,如高空组合架、信任背摔梯、攀岩墙、毕业墙等;技工院校也可以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利用社会拓展训练资源,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如户外生存训练、夏令营、潜水等,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第四,构建专业教师队伍,建立拓展训练基地。专业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素质拓展训练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也是关键条件。因此,技工院校应注重体育教师素质拓展训练职能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聘请校外专业化素质拓展训练专家、运动员以及知名人士参与到本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中,用以提升教学质量[4]。其次,技工院校也应结合自身优势,建立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顺利开展以供基础保障。第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馈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教师及时发展并解决教学问题,并有效引导素质拓展训练的优化发展。因此,教师应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制定科学评价方法与制度,在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公正性、因材施教性等远侧设置分级目标,并实现现实评价与潜能评价的全面性评价,用以提升学生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奠定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拓展训练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符合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对学个性优势的发挥、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综合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此,技工院校在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时,应结合院校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训练体制,采用科学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互动,用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方洪璇林艺红单位: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2]杨良伟,戴亏秀,肖柳.“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改革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以南华大学为例[j].学周刊,2015(11):13.

[4]张宜向.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s2):483.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九

体育老师教学的中心就是传播知识,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运动技能,并在动作规范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老师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对象,体育老师利用加入体育游戏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更精确的理解,如对动作的规范、如何抓住动作的要领和掌握的技能的技巧。单方面依靠课堂上的讲解避免不了的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从而降低课堂效率,体育游戏的加入让动作在时间、空间的转变变得更有记忆点,学生更容易接受。

2.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会先让学生观看示范动作的视频,老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一套动作分解成多个动作,然后根据每个分解的动作设计到不同游戏里面去。再将学生等分成各小组,一组一组的进行比赛,随着游戏的进行,学生自身会根据看到其他组的错误来规范自己,也会依据其他组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自己所在组进行对比想出处理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稳固了身体素质,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正确的动作印象深刻,等到下次老师只需稍加指导就可以。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

体育游戏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既要配合教学内容也要适合各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而且小学生也好动,所以在游戏上面的选取主要推选“老鹰抓小鸡”“踢毽子”“转呼啦圈”等益智类游戏。而高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注重于小脑的发育培养、学生的平衡和四肢协调,偏向于技巧这一方面,所以在游戏的选取上主要推选球类游戏。一个游戏的成功在于它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体育游戏如果丧失了趣味性,那么这个游戏将变得枯燥无味等同于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也降低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渴望。如果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但没有教育意义,减少了学习的机会也让我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这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在选择游戏的过程应该使兴趣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既从游戏中锻炼了身体也学到了知识。

教学实践说明,心情愉悦的情景下做事往往事半功倍,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是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带有故事色彩的游戏更能让学生融入角色,也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做游戏学会加强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则纪律、勇敢顽强的品德。

一个完美的游戏,也经不住一遍一遍的尝试,时间久也会让学生对游戏产生疲倦感。于是,不断地创新游戏就成了保持新鲜感的关键。所以在编排游戏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大胆尝试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一样的游戏不一样的玩法,对游戏进行多方面的整改和创新。既留住了学生的目光,也提高了学生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又伸展了学生的想象张力。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又使教学内容变得多姿多彩,同时也加快了教学目标的进度。科学、有效的安排体育游戏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作者:胡和平单位:新余市逸夫小学。

文档为doc格式。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十

语文教学向来以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培养为主要任务。

但是,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思想教育上的松懈和失衡,以及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思想性。这一点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它迫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的同时,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

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产课的学习,在语文知识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利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又如屈原的《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精神文明的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同时,我们须要培养学生在热爱祖国的情感基础上,养成优良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是指道德规范和品质行为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有国民公德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等。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尽到作为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共同道德规范的义务,在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维护社会生活安定;讲究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做事有分寸,有节制,有文明素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先人后己,相互谦让;尊敬父母,赡养老人,爱护兄弟姐妹,以及邻里建立互敬、互助、互让的和睦关系等等。无论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语文教材中这些脍灸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个人品质来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慢慢渗透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教育,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个大写的人。首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断发生。针对这些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

语文教学中应渗透责任感教育。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让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得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因为意志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品质。它是指人能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语文教材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丰富营养。比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引领学生学习艰苦求学、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在《愚公移山》中感受和领悟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等等。还要让他们学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要有创新的意识,因为创新意识是现代人的典型素质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语文教材中表现创新精神的内容很多,如《奇妙的克隆》关于克隆术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等等。还要学会面对坎坷与困境,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篇章。如《音乐巨人贝多芬》通过贝多芬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主人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追求,讴歌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等。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是机械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人类最伟大、最复杂、最美妙的艺术创造”。作为新时代下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上努力去引导、启发、培养学生,更要在思想道德领域逐步把学生引上自学、自立、自强、自我完善的人生之路。这也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然要求。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十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时指出,高中语文应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这个说法中,“思想道德素质”被放在了“科学文化素质”的前面,明确地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规范,从而转换为受教育者个人的品德和素质的一种活动。在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阶段的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非常重要,也是从更深层次上开展语文教育的要求。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那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中,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亲的一种情感,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老师的职责之一。教材中很多课文描绘和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描绘了草原的空旷辽阔,有的再现了林区的广大富饶,有的赞美了山水的奇特秀丽,有的记叙了奇异景观。通过这些课文,可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与可爱,从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通过对语文课中优秀科学家事例的讲授,可给学生树立爱国的楷模,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一些文章介绍了我国灿烂的文化成就,讲授时,教师激昂自豪的情绪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1.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指导学生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反之,审题有误,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从而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人需要有责任心,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相互帮助,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理解、欣赏他人,具有对他人负责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倾向。将语文社会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合作观念。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渗透审美教育。

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感情经历去感受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不同一般的高级的美的感受,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

1.赏析美的语言。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像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烘托、比较、联想等表现手法和作家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教学中可以作详尽的分析,力求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

2.启发美的想象。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3.培养美的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学生学会审美还不够,更应该培养审美创造力。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美的生活。

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高中阶段又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准备期,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高中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把思想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十二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传统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课本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特别重要。可是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授,而轻课文朗读。即使教材中反复强调,极易朗读的散文,诗歌也不例外。

二、改贪多求全为突出重点。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知识点也较为密集。在单位时间里全部传授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抓住重点。教材中的各课课前都巳明确了本课的训练重点,教师应该紧扣这些重点米安排课堂教学,切忌面面俱到.贪多求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训练重点有二:其一是说明文结构中的总说和分说;其二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那么教授本文时就可以结合课文讲清其结构特点,并摘出几处词句让学生领会其语言即可。但有的教师却不这样做,而是从词句到章节.从内容到艺术,甚至语法,简单的修辞也给学生一一明确,看似学生什么都学了,实际上学生掌握的不一定多。

三、改重视教师讲授为讲授、指导自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再有,中学语文的课文类型有三种: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常见一些教师把三者混为一谈,对所有课文都进行串讲,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另外在教读课中,满堂灌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该是学生回答的教师直接说出,这样做大无益处,必须改革。指导学生自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记叙文结构的划分,若是教师把记叙文可以按时间先后、地点变换等几种划分方法阐述给学生,那么记叙文结构划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就已解决了。

四、改肢解课文为要点、整体并重。

一篇课文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课文中也有重点词语、精彩片断需要精讲、精读。许多教师在对课文处理上.为了抓住重点,一上课就把课文中的重要段落摘下来进行精讲,精讲完毕,这篇课文也就讲完了。这样抓住重点的'讲法固然有对的地方,但是已把课文分解的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应该让学生感知的整体美感学生也感知不到了。

五、改只重读写为听说读写并重。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导向,我们的教师重视了读写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听说训练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空自,即使是极有经验的教师,也往往做不到听说读写相结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对每册教材上的听说训练视若不见,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常有这样的事,有的学生本来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本来不错,可是和别人交谈时却辞不达意,不能准确的,流利的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这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之误。

体育论文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通用篇十三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是指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传统教学过程进行翻转或颠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师生互动、内化吸收,课后巩固加强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在于借助网络平台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施教,有利于学生自主化、碎片化学习。高校体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不足、教练不够、学训矛盾等问题。

翻转课堂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体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存在如下困境:。

(1)体育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视频制作、课件开发和网络教学等,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加强相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学习,以便灵活应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2)体育专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长期以来,学生术科学习习惯了教师口传身授的传统方式,现有的体育专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针对对理论课教学,而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普遍存在“重术科、轻理论”现象,尚未养成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习惯。

(3)体育院系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有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实施翻转课堂属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就实际情况而言,体育专业大多信息化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都是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驱动下被动建设的,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因素。体育院系作为基层部门,是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前沿阵地,没有想过政策制度的约束和鼓励,翻转课堂同样会面临“信息孤岛”的厄运。

3.1提升体育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确保体育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有人可为。

信息素养是指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使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和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的能力。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体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和关键。体育术科注重动作的传授与掌握,动作的规范性与连续性至关重要。体育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相关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制作微课视频。例如,田径跨栏微课视频可用cooleditpro软件剪辑刘翔跨栏动作,篮球可以截取姚明的进攻、防守和投篮动作,保证体育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有人可为之。

3.2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确保体育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有利可图。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口传身授、学生模仿练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教学效率低。翻转课堂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了教学时空,体育术科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录制微课视频,督促学生随时随地观看模仿,养成“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习惯。例如,体育舞蹈可以录制一段单人、双人或集体舞蹈视频,并配上背景音乐和老师讲解,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舞伴进行练习、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观摩,并结合自身练习感受给与点评,教师最后结合学生的展示与评价情况进行指导、总结,将存在的问题在课内重点辅导,课后反馈到网站供学生复习巩固。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主动探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大大提升,翻转课堂优势明显。

3.3制定体育院系信息化教学制度,确保体育翻转课堂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体育院系作为高校的基层部门,是教学实践的前沿阵地,相关教学制度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体育院系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拍摄微视频借助网络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学习。例如,鼓励武术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将录制的太极拳微课视频共享给学生学习,同时,利用网站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进行观摩、练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站论坛对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也可以录制自己的武术动作上传网站供老师和同学观看、指导。在教师工作量计算时适当考虑其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工作量,学生评优评先时将网络学习成效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以此确保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4结语。

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决定着其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地位。高校体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存在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学生网络学习习惯尚未养成、体育院系有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可以通过提升体育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体育院系信息化教学制度来解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