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43:37 页码:13
最新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优秀9篇)
2023-11-18 14:43:37    小编:ZTFB

工作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通过总结工作表现,我们可以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方向。总结要注意逻辑性,内容之间要有明确的关联。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总结的结构和写作方式,是提升总结能力的好帮手。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一

鲁迅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拜访他,鲁讯常常怀念日本仙台医学院的藤野老师,将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壁上以激励自己。日本有关方面要出《鲁讯文集》,鲁讯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把《藤野先生》一文选进去。

华罗庚敬师。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讲学归来,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家乡江苏省金坛县去看望他数学天才的第一个发现者王维克先生。华罗庚在家乡应邀作了一次学术报告,报告前,他特意把王维克先生请到主席台上,他说:“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老师的栽培!”进会堂时,华罗庚一定要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也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张乐平不忘恩师。

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读高小时,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走上了专攻政治漫画的道路。以后,他因画《三毛流浪记》而出名,但始终不忘当年的启蒙老师。五十多年后,张乐平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陆老师的家。陆老先生十分激动地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呀!”张乐平恭敬地说:“我一直没有忘记,我的第一幅漫画就是您教我画的。”

梅兰芳“雪中送炭”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执弟子之礼。一次,梅兰芳应邀到朋友家作客,齐白石先生也来赴宴,他衣着寒酸,被冷落在一旁。梅兰芳一到,客厅里的人蜂拥上前,把他团团围住,握手寒暄。忽然,梅兰芳一眼见齐白石先生,便急忙挤出人群,快步走到齐先生面前,一躬到地,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坐在老师下首,问寒问暖,敬菜敬酒,直至席终。齐白石深为感动,不久,他馈赠梅兰芳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题诗曰:“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程门立雪。

北宋时,河南洛阳的程颢、程颐俩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长期在洛阳讲学传道,开创了宋代四大学派之一的洛学。中国广为流传的典故“程门立雪”的“程门”,就是指程颐的'家门。

传说中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是这样的:杨时、游酢二人有一天去拜见老师程颐,当时程颐瞑目而坐,二人不敢惊动,在旁侍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经一尺深了。成语“程门立雪”即由此而来。

张良访贤求师。

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之后,兵事将起。再过,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二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程门立雪。

宋朝的杨时非常喜爱学习。一个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学一起去找理学家程颐老师求教。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他俩就站在门外等候。雪越下越大,为不打扰老师,仍耐心地等候在门外。老师醒了。发现杨时俩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们进屋来,杨时赶忙向老师行礼、请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徐悲鸿改鸭子。

据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评议作品,一位乡下老农上前对他说:“先生您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您画的是麻鸭,雌麻鸭尾巴哪有那么长的.?”原来徐悲鸿展出的《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中麻鸭的尾羽长且卷曲如环。老农告诉徐悲鸿,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鸿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

孔融让梨。

孙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你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三

舜,相传他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他父亲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四

一次,叶淑穗和朋友一起拜访周作人。他们走到后院最后一排房子的第一间,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戴着眼镜、中等身材、长圆脸、留着一字胡、身穿背心的老人。他们推断这位老人可能就是周作人,便说明了来意。

可那位老人一听要找周作人,就赶紧说“周作人住在后面”。于是,叶淑穗和友人就往后面走,再敲门,出来的人回答说周作人就住在前面这排房子的第一间。他们只得转回身再敲那个门,来开门的还是刚才那位老人,说他自己就是周作人,不同的是,他穿上了整齐的上衣。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五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六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同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富商万万也没有想到,两年前一句普通的话竟能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终于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不难想象,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年轻人很多钱,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剧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极具风度的外交家。在一次会见中,周总理接待了一位从一个国力比中国要强盛得多的`国家而来的领导人。在见面时,那位领导人竟然待着手套,主动要求与周总理握手。总理并没有回避,也没有多言,而是应客人的要求,与对方握了手。正当那位领导人得意洋洋地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成功地侮辱了中国的领导人时,周总理则不慌不忙地向身边的随从要了一条洁白的手帕,轻轻地擦拭着刚才握手的那只手,然后,当着那位领导人的面,将手帕丢进了垃圾箱。周围的人,无不为总理这得体而又强有力的回击叫好。

一个静谧的深夜,窗外有雨在诠释着淅淅沥沥的诗意。这时,我忽然想起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女儿于是自告奋勇地要把鞋子丢进垃圾箱里去。但是母亲却阻止说:“别忙。”一边说着一边接过这双鞋子,拿出鞋油和鞋刷,细细地擦拭、上油。女儿不解地问:“不是要丢掉吗?”

“是的,”母亲头也不抬地回答,“但这是一双还能穿的鞋子,捡垃圾的人或者别的人也许会穿的。我们要把鞋子擦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做是对受施者的尊重。”

鞋子擦好了,亮得几乎让人舍不得丢掉。母亲把鞋子递给女儿:“去,现在你可以把鞋放在垃圾桶旁边了。”

“你直接把鞋子送给那个捡垃圾的人不是更好吗?”女儿又问。

“不,”母亲摇摇头,“捡垃圾的人自食其力,他们并不是乞食者。当面给他们东西,会使他们觉得难堪的。放在那里让他们高高兴兴地捡走,才是真正的善行——不让他们有被施舍的感觉。”

于是女儿照做了。

后来,母女二人在阳台上,隔着透明的玻璃窗,看到那个捡垃圾的人快乐地、小心翼翼地收起那双鞋子,迈着比以前轻快得多的步子踏上归路。也许,他是等不及要把这双又新又漂亮的礼物送给自己疼爱的女儿?他会不会把拿鞋子的手放在背后让女儿猜自己给她带回了什么好东西,然后绘声绘色地给她讲述自己意外得到这件宝贝的经过?母女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心中充满了欢乐。

丢掉一双已经不能穿的鞋子是一件太细小也太寻常的生活琐事,然而,故事中的母亲却把它演绎成了一个如许温馨的故事。而这种转变的产生,只是源于母亲拥有一颗对他人的尊重之心。是的,尊重可以创造奇迹,尽管也许它只不过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声轻轻的问候。但是对你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它意味着生活的美好,以及社会的和谐。这样的氛围,才是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儒家的推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它所强调的,是典型的以己推人,但是,它同时又是营造和谐社会的不二法门。就好像词里所说的,“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确,只有真正地做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方能真正意识到应该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方能真正地尊重别人,一如爱护自己。所谓“惺惺相惜”,我想,是可以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的吧。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七

韩愈在《师说》里曾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尊重老师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鲁迅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拜访他,鲁讯常常怀念日本仙台医学院的藤野老师,将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壁上以激励自己。日本有关方面要出《鲁讯文集》,鲁讯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把《藤野先生》一文选进去。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讲学归来,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家乡江苏省金坛县去看望他数学天才的第一个发现者王维克先生。华罗庚在家乡应邀作了一次学术报告,报告前,他特意把王维克先生请到主席台上,他说:“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老师的栽培!”进会堂时,华罗庚一定要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也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读高小时,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走上了专攻政治漫画的道路。以后,他因画《三毛流浪记》而出名,但始终不忘当年的启蒙老师。五十多年后,张乐平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陆老师的家。陆老先生十分激动地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呀!”张乐平恭敬地说:“我一直没有忘记,我的第一幅漫画就是您教我画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执弟子之礼。一次,梅兰芳应邀到朋友家作客,齐白石先生也来赴宴,他衣着寒酸,被冷落在一旁。梅兰芳一到,客厅里的人蜂拥上前,把他团团围住,握手寒暄。忽然,梅兰芳一眼见齐白石先生,便急忙挤出人群,快步走到齐先生面前,一躬到地,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坐在老师下首,问寒问暖,敬菜敬酒,直至席终。齐白石深为感动,不久,他馈赠梅兰芳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题诗曰:“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北宋时,河南洛阳的程颢、程颐俩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长期在洛阳讲学传道,开创了宋代四大学派之一的洛学。中国广为流传的典故“程门立雪”的“程门”,就是指程颐的'家门。

传说中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是这样的:杨时、游酢二人有一天去拜见老师程颐,当时程颐瞑目而坐,二人不敢惊动,在旁侍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经一尺深了。成语“程门立雪”即由此而来。

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八

舒尔茨和约瑟夫是美国纽约的两个生意人,他们平时经营着自己的小公司,有空的时候也会拿出一些积蓄,做小规模的投资。

2013年5月的一天,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非常不起眼的广告——郊区有一幢非常古老的别墅以3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舒尔茨和约瑟夫商量,觉得买下来修缮一下再转手卖出去,至少可以赚到20万美元。于是,他们各自拿出一半的钱,共同买下了那幢别墅。

在收拾打扫的时候,舒尔茨和约瑟夫发现这幢别墅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艺术仓库”,里面到处是绘画作品。有些胡乱地丢弃在地上,有些则成捆地塞在大纸箱子里,整理好了,一数,居然多达7万幅。

舒尔茨和约瑟夫都惊呆了,这么多画,怎么处理好?自己购买的只是房子,并不包括这些画,他们决定物归原主,就租了一辆小货车,把这些画送到了原房主那里。没想到原房主连连摆手说:“我不要,我不要,这些简直是垃圾,随你们怎么处理吧!”

原房主是从一个名叫亚瑟·皮那让的亲戚那里继承到这幢别墅的。皮那让是一个毫无名气的画家,出生于1914年,为了绘画,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一辈子没有成家。不过,皮那让的作品却从未得到过别人的认可,以至于他终生都没有卖出过自己的任何一幅作品。1999年,85岁的皮那让带着遗憾郁郁而终。原房主从皮那让那里继承过来后,这幢别墅就一直空着,现在因为急着用钱便决定出售,对于里面的画,他也权当是一些没人要的垃圾。

虽然得到了这样的回复,但舒尔茨和约瑟夫还是觉得这些画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心血,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扔掉。尽管皮那让是一个并不出名的画家,他的画也不受人欢迎,但是出于尊重,他们还是主动地另外拿出2500美元,买下了这些画,原房主为这笔意外之财开心不已,表示随他们怎么处置,自己都不会过问。

既然已经花了2500美元,总不能说扔就扔,舒尔茨和约瑟夫把这些画送到了纽约的一个艺术品拍卖行,他们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打算能卖多少算多少。一开始,拍卖行的人听到皮那让这个名字毫无兴趣,后来,当舒尔茨拿出几幅画给他们看了以后,拍卖行的人都惊呆了。这些画的艺术成就高得惊人,画评师一致认为,这是眼下这个时代里最好的抽象派作品,他们甚至认为皮那让突破性地开创了许多新画艺。

此后的一个月里,拍卖行把这些画卖出了一半,舒尔茨和约瑟夫收到了3000万美元的回报。至于另一半作品,拍卖行和舒尔茨、约瑟夫商量,等过几年皮那让的名气更高一些后再拿出来拍卖,相信能拍出更高的价格。

舒尔茨和约瑟夫花了30万美元投资房子,却意外地收获了一笔将会远远超过3000万美元的回报。对于他们的奇遇,拍卖行的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与他们的投资眼光无关,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他们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的心血和劳动,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也会把这些艺术珍品当成垃圾扔掉。”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随着画作的公开,皮那让的声誉果然日渐提高,许多画评师和收藏家都认为他是一位被长期低估与冷落的优秀画家。对于死去的皮那让来说,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欣慰的事情吧!

名人尊重谦让的故事篇九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写了许多小说和评论批判当时的富豪权贵,这些著作广为流传。

其中的小说《哈德森》,更是对缅因州的丑恶权贵哈德森进行了彻底的讽刺和批判,在美国引起轰动。因此,哈德森对马克·吐温痛恨万分,想着要找机会好好整治他一番。

马克·吐温除了热爱写作,还非常喜欢打猎和捕鱼。有一年,他去了缅因州一个树林里度假,那儿有一个很大的湖。于是,他买来渔网,捕了许多鱼。马克·吐温结束这次度假的时候,把一大包鱼带到了车站。

哈德森不知从哪儿听说了马克·吐温来到这里的消息,还得知马克·吐温准备带走一些鱼。他想,这真是天赐良机,一定要好好整治马克·吐温一番。

于是,他特意跑到车站,装扮成一名普通旅客,和马克·吐温聊了起来。

他们先是聊着天气,接着再聊缅因州。哈德森说:“缅因州的树林里有个湖,你如果没有去过就太可惜了,因为那里有许多鱼。”

“是的,我去过。”马克·吐温回答,“我刚刚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而且还捕了许多鱼,正放在行李中准备带回家。”

“可是你知道吗?那个湖其实是我的。”哈德森这时露出了真面目,“现在我要让你尝尝写文章批判我的后果。”

哈德森谎称那个湖是他的,并把马克·吐温带到了法庭。他对法官说:“法官阁下,我是哈德森,刚才他亲口承认从我的湖里捕走了许多鱼,我提议法官将他收入监牢。”

马克·吐温这才意识到,这个人就是曾经被自己用来写成小说的丑恶权贵哈德森。他深思了片刻,计上心来。

他故作惊讶地笑着说:“你就是哈德森?就是我小说中的人物?谁都知道那是一个大坏蛋!”

一提到小说,哈德森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忙向大家辩解说:“马克-吐温是美国最大的谎言家,他的话没有一句是可信的。”

马克·吐温听了这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一笑,说:“既然你说我是美国最大的谎言家,我的话没有一句可信,那么,你还能用我说过的话来告我吗?”

接着,马克·吐温又意有所指地对大家说:“为人处世,只要你坐得端,行得正,别人根本不会来讽刺或批判你。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为人不善,心术不正,那么,哪怕你想誣陷和坑害别人,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听到这一番话,在一边旁听的人都纷纷鼓起了掌,法官也点起了头。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是哈德森想坑害马克·吐温。

哈德森被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他终于明白过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掉入了马克·吐温设的陷阱里。他如果改口说马克·吐温的话是可信的,不仅是自己打自己巴掌,而且承认了自己就是他小说里那个可恶的主人公;他如果说马克·吐温的话都是不可信的,那就意味着马克·吐温说的在湖里捕鱼的话不可信,那又如何告他呢?哈德森一阵权衡后,只能无奈地撤回了诉讼。

马克·吐温凭他的智慧和口才,不仅使自己免受处罚,还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伸张了正义,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