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宝塔湖即景汇总 宝塔湖即景作文(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15:31:36 页码:8
宝塔湖即景汇总 宝塔湖即景作文(七篇)
2022-12-25 15:31:36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宝塔湖即景汇总一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宝塔湖即景汇总二

各位游客,此刻我们游览的就是著名的城市风景园林玄武湖。

这座城门为什么叫玄武门呢首先介绍玄武二字的来历。玄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为主管四个方位中北方的灵兽,形状为龟蛇合体,五行中主水,又称灵武、元武、真武,北极等,所以历代宫城北门了多以玄武命名。但这个玄武门不在宫城也不位于北,明京城并无此门,而是在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在湖内辟建公园,为方便客商游人人园,才开辟此城门,名丰润门。后在1931年改称玄武门,倒是因湖名丽得名。

各位游客,进入园内,立即感到城墙内外,气象大不相同,湖上惠风和畅,宇清气朗,山光水色,妖娆怡人,将我们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大家明白,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能够说玄武湖的山山水水都与六朝历史紧紧相印。公元1760年以前,湖面是此刻的四倍,东晋即作为操练水军的水上教场,宋齐梁陈时为皇家宫苑,环湖分布上林苑、青林苑、华林园、乐游苑等,真是繁华似锦、晴红涸绿。但随着南朝的覆灭,也就繁华事散逐香尘了。唐诗人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诗句就是最好的说明。北宋年间,大文学家王安石任江宁府尹,奏请泄湖造田以养饥民,使湖水消失达z80年之久。到了明代,朱元璋建造长达34公里的京城,将湖面与城内隔开,又在湖内洲上建造国家档案馆—黄册库,不许随意进入,可惜一湖风月都付与禁卒巡舟。清代中期以后,渐有游人涉足。宣统元年(1920xx年)正式辟为公园。建国后党和政府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和整治改造,此刻大家看到玄武湖内山明水秀,融山水城林为一体,既是休闲游览胜地,又是节日盛会场所。

玄武湖兼有皇家园林的壮丽气势和江南山水的精巧雅秀。玄武湖总面积472公顷,北京颐和园是290公顷,西湖是560公顷,它介于二者之间,风景不殊,自有独到之处。说到那里,有的游客可能要问,为什么没有颐和园西湖名气大我能够告诉大家,自六朝之后,玄武湖是千年含羞深闺,此刻—-8显露芳容,便令人惊叹不已。下面的游览就会证明我言不虚。

各位游客,我们此刻走的大道叫翠虹堤,一路花坛首尾相连,四时鲜花不绝,湖边花柳夹道,仿佛彩虹飞跨,翠带铺陈。走完这段堤,即到了环洲。环洲是较早构成的湖中之岛,长如环臂,拥青抱绿,岸柳依依,烟水迷离,最具浓郁的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后湖烟柳”的景观特色,故名环洲烟柳。烟柳二字就是风景欣赏中的朦胧美,“绿杨烟外晓寒轻”,碧玉妆成,遥烟近无。许多著名景点如瘦西湖的长堤春柳、西湖的柳浪闻莺都以柳命名。大家从两侧看过去,右边堤岸上,柳、樟高大成行,绿荫压水,休息座椅,卧花迎风,一派西湖风光,左边是翠虹堤的延伸,桐、柳参天,枝叶婆娑,不亚苏堤春晓。

大家看,我们正面是一组富有中国园林特色的大假山和奇峰妙石,假山以湖石堆就,高达6.7米,山形如云卷飞走,也似鹰博狮吼,气势嵯峨,流瀑飞下,叠落泉池,山径曲折,盘曲绕环,是假山叠石中的佳作。假山前的二块孤峰巨石“童子拜观音”,童子高4。2米,宽0.8米,形态虔诚恭敬,观音石高超6米,宽但是0.9米,顶如披巾,身形玉立,恰似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俯察世情,布施救苦救难之善,可谓神意天成。这块奇石和江南名石

——苏州留园冠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竹素园绉云峰同为中国园林山石中的极品,都具有“皱、瘦、透、漏”的山石审美特点,均为“花石纲”遗物。什么叫“花石纲”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园林艺术,我不妨介绍一下。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治国无能,书画有道,生性风流,精于游乐,他下令全国征集奇峰名石进贡朝廷,运至开封,建造寿山艮岳,是历史上有名的假山杰作,这次贡石活动就叫“花石纲”。江南太湖一带,山灵毓秀,水溶石穿,自古多出奇石,称太湖石,在花石纲中也出产最多,在征集运输过程中有的船沉落水,有的被官员私留,散人民间,为历代高官巨商造园所追逐,引以为镇园之宝。此块观音石即为当时的遗物,明初为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寻得,立于府邸花园,建国后从徐府遗址庭院中移到那里,昔日朝廷贡品、王府奇玩成为人民大众的欣赏对象。我还告诉大家假山奇峰是中国抽象艺术的表现作品,比西方近代流行的抽象派艺术要早几百年,不要小看这些石头,可大有来头大有学问哟。

沿堤北行,有一小土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座小土山就是东晋大文学家、大阴阳风水家郭璞的衣冠嫁,叫郭仙墩。其人学博才高,文采雄健,著有《山海经注》《尔雅注》《葬经》等,他不畏权势,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当大将军王敦谋反,命其卜卦成败,他直言“无成”,被王怒而杀之。他一身正气,从容就义,平叛后被迫封太守,在此立墓纪念。山侧有一亭叫郭璞亭,原有碑文,现已不存。

前面就是儿童乐园,从木马滑梯到飞机大炮,各种大型玩具齐全,南京许多市民都在那里留下了童年的回忆。

过了游船码头,我们看见花丛之上有一石雕。请问大家这尊石兽叫什么主子。好,我来告诉大家,这种神兽张口吐舌,昂首仰头,四腿矫健,肩生双翼,名叫辟邪。原先是南京六朝帝王陵墓前的守陵神兽,雕刻精美,神形具备,是六朝艺术的代表作品。其形象都是从狮子演化而成,有独角的叫麒麟,双角的叫天禄,在帝陵设立;无角的叫辟邪,在王墓守护,南京市徽的中心就是辟邪的形象。各位游客,辟邪就是辟除邪恶,确保平安,我们大家看了它,它就会给各位保佑平安,带来一生幸福。

从那里走过幽静的林间小道,看到前方有一九级六面的玲珑宝塔,塔侧是西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华丽殿堂,叫莲花精舍,俗称喇嘛庙。大家会奇怪,在东南沿海汉传佛教之地怎样会有藏传佛教的寺庙呢那里有它的来历故事,它是为纪念民国时期西康的最高宗教领袖诺那呼图克图而建。呼图克图

过了喇嘛庙,透过一道精致小拱桥白桥即进入樱洲,因洲上曾超多栽植樱桃而得名,处于环洲大半圈的环抱中,洲中有洲、湖中有湖,景致十分幽雅。原有樱桃品种优良,色泽红艳,风味甘美,清代曹雪芹祖父曹寅在康熙南巡时贡奉皇上,深得康熙喜爱,并说“先进皇太后,朕再用”。此刻代之而起的是如云似雪的樱花。樱花在亚太地区是声名卓著的花木,日本作为国花,富士山樱花盛开,举国放假赏樱。那里先后种植十余品种,干余株,已蔚然成景。在樱洲上还种植了几十种花木,四时八节,花果绵延,玉兰皎洁,红杏闹春,绣球斗雪,海棠粉艳,紫荆红条,金钟飞黄,丁香馥郁,榴花似火……香风红雨,有如花海,因此而命名为“樱洲花海”。

这些花木中,有不少是来自美、法、意、荷兰、墨西哥、塞浦路斯、日本等国友好城市的使者手植,成了南京对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樱洲的北侧有长达三百余米的长廊,依水偎树,一面紧临荷风送香的莲花港,一面为草坪广场,杂花生树,闲庭散步。过了大草坪,有一竹篱茅舍的园中园,就是荷花品种园,与莲花港相呼应,名莲竞放,或并蒂双开,或碗中吐艳,共有名品170多种,20xx多盆。荷花是不妖不污的君子之花,凝珠含露,亭亭出水,赏荷吟唱,总是风雅韵事。

品种园之东就是清真餐厅,翘角飞檐的民族建筑形式辅以回廊亭架,环境清幽,更以清真名菜著称,风尾虾、松鼠鱼、桂花牛肉等是那里的名馔,为保留穆斯林风俗习惯的游客创造美食之家的温馨氛围。樱洲西南又是一大草坪,是露天舞台,每逢节假日,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跨过小桥,峰回路转,我们此刻来到了芳桥。

芳桥是进入梁洲的主要通道,是湖内历史最久、最大、最有名的一座桥,明代即有记载,几经扩建,遂成现状。桥两端堤岸樱花舒展,金钟伏地,春天红云缀黄,颇似太湖长春赏樱的景象。前方就是湖中最大的陆地—梁洲,史载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在那里筑园读书,编纂《昭明文选》,故称为“梁园”。可惜这位风流文采的太子于湖中落水,惊疾不治而终。定名梁洲,就是源于这个历史典故。梁洲是开发建设最早的一个洲,也是历来全园活动的中心场所。每至秋季,几十万株菊花盛开,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梁洲赏菊成为南京市民的时尚。我们迎面看到的大形盆景花坛,山石嶙峋,松姿盘虬,是一园艺上品。踏上台阶,看到色彩鲜艳的立体花坛,经常变换成大象、熊猫、钟表等造型,是园林工作者向各位游客献艺。中间是遮天蔽日林荫大道,栽植了著名的观赏树种,如雪松、广玉兰、银杏等,绿意盎然。路东侧的白苑餐厅,是一组集楼台亭阁为一体的组合建筑,形式典雅,色彩纯朴,巨树簇拥,迎风对山。那里是玄武湖特色菜肴活鱼宴美食菜馆,活杀活烹,上席后鱼嘴仍在张动,有机会各位不妨尝鲜,可令你大快朵颐。

前方就是盆景展览馆,由展馆、温室、庭园组成。院内陈列各类盆景数以千计,其中全国省市评比获奖作品就有几十盆。历次各种花卉展览的精品都在馆内展出,温室里四季奇花,姹紫嫣红,观叶植物,绿意如诗。漫步庭中,小院春回,修竹绿蕉,洞门漏窗,游此可怡情养性。

出了盆景馆,即是览胜楼、阅兵台。览胜楼建于清末民初,二层四角攒尖,富丽堂皇,时为要人云集联吟结社的风雅场所。阅兵台出于六朝故事,让人们遥想起南朝当年,楼船战舰,樯帆林立的水上阅兵盛况。

向西数十米,就到了玄武厅。此厅建于抗战时期,初名“涵碧轩”,一向作为招待上宾之用。1953年2月22日在陈毅、谭震林陪同下在此接见江苏省、南京市党政负责人;朱德、邓小于等也在此会见过各级负责干部。文革期间改名“友谊厅”,专门接待外宾,现作茶社。这一座并不显眼的西式小型建筑却有它辉煌的历史。

玄武厅下面是游船码头,快艇轻舟直抵对岸南京火车站湖滨广场,外地游客一踏上南京的土地即可乘艇入园,饱览湖光山色。再沿路西行就是牡丹园,小丘伏地,曲径迂回,湖石筑砌的花台内栽满了牡丹芍药。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它雍容华贵,娇艳非凡,其中姚黄魏紫、监玉豆绿为花中极品,此园为南京赏牡丹的一处重要景点。园内高处有一四》重檐亭叫闻鸡亭,相传南朝齐武帝夜猎晓归,在此闻宫中鸡鸣。那里地处一隅,幽静恬淡,是游人取静休闲的地方。

牡丹园南侧就是公园中最古老的名胜建筑湖神庙。明初朱元璋造黄册库,一姓茅老人推荐库房东西布局以防日晒,朱皇帝欣然采纳,命他做湖工,死后葬此筑祠。因茅、毛、猫同音,有人传说皇帝取猫镇鼠的谐音,杀毛老人造库立庙以避鼠害。清代湖民以打鱼为生,也因猫食鱼,对渔产不利,改称湖神庙。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公元1872年重建此庙,作延引宾客吟风咏月的会所。庙前有一铜钩井,是光绪年间所掘,打井挖出一具铜钩,考为六朝遗物,故就叫铜钩井。湖神庙建筑古朴深沉,庭院雅致,常作展览之用。

再向南,是一组游乐设施,溜冰场、碰碰车、碰碰船、疯狂老鼠等,游人可在此享受动感娱乐之趣。

当我们穿过这组花架,可见架廊上古老的百年紫藤,盘缠如龙,令人感到满架和风轻拂,紫珠垂串,蓝宝生翠,晶莹可爱。

在白苑餐厅下面的码头上,停靠着一组水上列车,很适合团队乘坐,列车在湖上破浪而行,游人尽可一览山水风光。隔着一湖堤,是观鱼池,精巧水榭临水而筑,一湾碧水,流花游鱼,别有花港观鱼之乐。

各位游客,前方走过湖堤,我们看到青翠浓郁,树木参天,这一小岛犹如绿水浮翠烟树如云,叫“翠洲云树”。那里苍松翠柏,修篁幽竹,碧桐挺拔,芳草如茵。洲内有一座大绿篱围蔽的大型露天舞台。民国时常在此演出交响乐和大型节目。50年代,苏联红旗歌舞团、体育表演团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文艺团体曾在此演出,轰动一时。此刻也有时在那里举行大型演出活动。

在绿荫丛中还有一组鲜为人知的建筑,此刻挂着南京书画院的牌子。那里原先是30年代,一批留日军人发起建立的留日海陆空军同学会的会馆,还供奉吴禄贞(民国初期军长,著名将领)和蔡锷(云南滇军首领,倒袁护国的发起者)灵位,称吴蔡合祠,抗战后作为励志社的招待所,接待美军官兵。建国后改为“翠虹厅”,成为交际处接待贵宾的休息之地。翠洲是园中最为幽静的一处世外桃园,远避尘嚣。从翠洲可向东出公园门,门外沿湖分布有情侣园、水上乐园、湖滨游乐园。出门向右即是通往钟山的十里长堤。

各位游客,我们从翠洲上车顺着湖堤往回走,不久就到了环洲的另一头。我们下车能够看到坡地上是大片月季园。大家明白月季是花中颜色丰富,花形多变,色香俱全的名花,一年多次开放,号称“此花无日不春风”。欧美人把月季当作高贵和感情的象征,此刻已成为花道中必不可少的鲜花。月季园中,木香花架围绕的是一株近220xx年的老银杏树,银杏俗称白果树,是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植物,该树种在恐龙时代即已进化,在物种灭绝中幸存,也叫孓遗植物。坡下有一座钟塔,叫中日友好塔,1985年日本爱知县与江苏省结为友好城市时共建的,动力是太阳能,自动报时。

透过月季园前的菱洲大桥即进入菱洲,菱洲是湖中构成较晚的一个洲,曾盛产红菱,故名菱洲。原先一向孤立在湖中,建国后浚湖筑堤,连接解放门、台城和环洲,才与各洲贯通,我们一眼看过去。二条绿色巨龙,张牙舞爪,腾跃戏珠,这是园林工作人员创作的立体花坛,用钢筋竹木作骨架,敷上泥土,外植花草,当时是国内最大的一组花坛,仅栽上的五色草就用了12万株,成为游人驻足留影的景点。原先从那里过一小桥是动物园,有许多珍禽奇兽,但已搬迁至红山森林动物园。现那里拟建鸟类生态园和专类花卉园,再建一主体建筑,正在规划建设中。菱洲距山最近,湖面最开阔,钟山雄峙,富贵、九华、鸡笼诸山蜿蜒,山色青黛,塔影矗立,水波潋滟,云影徘徊。早晨紫气东来,山岚氤氲,晚夕暮霭沉沉,落霞返照,山林城影溶入湖中,山下岸柳依然,楼群耸立,展现了钟山风景区挺拔秀丽的一面。游人披襟开怀,心旷神怡,“菱洲山岚”真是恰如其分。

沿台菱堤南行,长堤卧波,直抵台城,在右边远处的城墙脚下有一大型圆攒尖的新型建筑,就是高尔夫球场。那里有水上凉篷和钢网围起的是水上高尔夫练习场,一大片芳草低伏,坡缓丘延的是小型陆上球场,是南京城内惟一的高尔夫球场。大家看到,前方左边有一古典建筑,下面层台错落,清一色的古城砖砌成,只听到流水轰鸣,直泻隧洞,那就是著名的武庙闸。那里原是1720xx年前孙权开渠引湖水入宫的水道,明初朱元璋造京城,为沟通玄武湖与城内水系,在此建“通心水坝”,设计精巧,技术高超,建有长40米的进水槽,十几米高的闸槽,150米的穿城隧道由钢铁管组成,内架随水流旋转的旋刀,切碎杂物,持续通畅,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在发挥冲洗城内河道作用。

各位游客,顺城墙西行,我们即将走出玄武湖公园。大家必须很奇怪,怎样会穿过二道互相垂直的城门,不像瓮城,也不像内外城呢,告诉大家那里不仅仅事出有因,而且还在将错就错呢。当年朱元璋造城原打算城墙从那里一向向西延伸,但发现这样一来,城池面积小了三分之一,沿江的军事要地围在城外,于守城很不利,朱元璋立即修改方案,放下已经筑好的数百米城墙,从那里折转向北,切掉一部分湖面入城再沿湖北走。弃之不用又未拆除的城墙引起后人的误会,因六朝宫城距此不远,俗称台城。此刻已经文物部门的努力修复开放,还辟建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向游人介绍古城的变迁。同时与金陵名刹鸡鸣寺、九华丹青玄奘塔串连成线。

各位游客,当车从解放门下穿过又进到城内时,我们也就结束了这次的玄武湖之行。期望这颗金陵明珠能给你留下愉快的回忆。

精选宝塔湖即景汇总三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宝塔湖即景汇总四

各位游客,此刻我们游览的就是著名的城市风景园林玄武湖。

这座城门为什么叫玄武门呢首先介绍玄武二字的来历。玄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为主管四个方位中北方的灵兽,形状为龟蛇合体,五行中主水,又称灵武、元武、真武,北极等,所以历代宫城北门了多以玄武命名。但这个玄武门不在宫城也不位于北,明京城并无此门,而是在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在湖内辟建公园,为方便客商游人人园,才开辟此城门,名丰润门。后在1931年改称玄武门,倒是因湖名丽得名。

各位游客,进入园内,立即感到城墙内外,气象大不相同,湖上惠风和畅,宇清气朗,山光水色,妖娆怡人,将我们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大家明白,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能够说玄武湖的山山水水都与六朝历史紧紧相印。公元1760年以前,湖面是此刻的四倍,东晋即作为操练水军的水上教场,宋齐梁陈时为皇家宫苑,环湖分布上林苑、青林苑、华林园、乐游苑等,真是繁华似锦、晴红涸绿。但随着南朝的覆灭,也就繁华事散逐香尘了。唐诗人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诗句就是最好的说明。北宋年间,大文学家王安石任江宁府尹,奏请泄湖造田以养饥民,使湖水消失达z80年之久。到了明代,朱元璋建造长达34公里的京城,将湖面与城内隔开,又在湖内洲上建造国家档案馆—黄册库,不许随意进入,可惜一湖风月都付与禁卒巡舟。清代中期以后,渐有游人涉足。宣统元年(1920xx年)正式辟为公园。建国后党和政府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和整治改造,此刻大家看到玄武湖内山明水秀,融山水城林为一体,既是休闲游览胜地,又是节日盛会场所。

玄武湖兼有皇家园林的壮丽气势和江南山水的精巧雅秀。玄武湖总面积472公顷,北京颐和园是290公顷,西湖是560公顷,它介于二者之间,风景不殊,自有独到之处。说到那里,有的游客可能要问,为什么没有颐和园西湖名气大我能够告诉大家,自六朝之后,玄武湖是千年含羞深闺,此刻—-8显露芳容,便令人惊叹不已。下面的游览就会证明我言不虚。

各位游客,我们此刻走的大道叫翠虹堤,一路花坛首尾相连,四时鲜花不绝,湖边花柳夹道,仿佛彩虹飞跨,翠带铺陈。走完这段堤,即到了环洲。环洲是较早构成的湖中之岛,长如环臂,拥青抱绿,岸柳依依,烟水迷离,最具浓郁的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后湖烟柳”的景观特色,故名环洲烟柳。烟柳二字就是风景欣赏中的朦胧美,“绿杨烟外晓寒轻”,碧玉妆成,遥烟近无。许多著名景点如瘦西湖的长堤春柳、西湖的柳浪闻莺都以柳命名。大家从两侧看过去,右边堤岸上,柳、樟高大成行,绿荫压水,休息座椅,卧花迎风,一派西湖风光,左边是翠虹堤的延伸,桐、柳参天,枝叶婆娑,不亚苏堤春晓。

大家看,我们正面是一组富有中国园林特色的大假山和奇峰妙石,假山以湖石堆就,高达6.7米,山形如云卷飞走,也似鹰博狮吼,气势嵯峨,流瀑飞下,叠落泉池,山径曲折,盘曲绕环,是假山叠石中的佳作。假山前的二块孤峰巨石“童子拜观音”,童子高4。2米,宽0.8米,形态虔诚恭敬,观音石高超6米,宽但是0.9米,顶如披巾,身形玉立,恰似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俯察世情,布施救苦救难之善,可谓神意天成。这块奇石和江南名石

——苏州留园冠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竹素园绉云峰同为中国园林山石中的极品,都具有“皱、瘦、透、漏”的山石审美特点,均为“花石纲”遗物。什么叫“花石纲”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园林艺术,我不妨介绍一下。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治国无能,书画有道,生性风流,精于游乐,他下令全国征集奇峰名石进贡朝廷,运至开封,建造寿山艮岳,是历史上有名的假山杰作,这次贡石活动就叫“花石纲”。江南太湖一带,山灵毓秀,水溶石穿,自古多出奇石,称太湖石,在花石纲中也出产最多,在征集运输过程中有的船沉落水,有的被官员私留,散人民间,为历代高官巨商造园所追逐,引以为镇园之宝。此块观音石即为当时的遗物,明初为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寻得,立于府邸花园,建国后从徐府遗址庭院中移到那里,昔日朝廷贡品、王府奇玩成为人民大众的欣赏对象。我还告诉大家假山奇峰是中国抽象艺术的表现作品,比西方近代流行的抽象派艺术要早几百年,不要小看这些石头,可大有来头大有学问哟。

沿堤北行,有一小土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座小土山就是东晋大文学家、大阴阳风水家郭璞的衣冠嫁,叫郭仙墩。其人学博才高,文采雄健,著有《山海经注》《尔雅注》《葬经》等,他不畏权势,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当大将军王敦谋反,命其卜卦成败,他直言“无成”,被王怒而杀之。他一身正气,从容就义,平叛后被迫封太守,在此立墓纪念。山侧有一亭叫郭璞亭,原有碑文,现已不存。

前面就是儿童乐园,从木马滑梯到飞机大炮,各种大型玩具齐全,南京许多市民都在那里留下了童年的回忆。

过了游船码头,我们看见花丛之上有一石雕。请问大家这尊石兽叫什么主子。好,我来告诉大家,这种神兽张口吐舌,昂首仰头,四腿矫健,肩生双翼,名叫辟邪。原先是南京六朝帝王陵墓前的守陵神兽,雕刻精美,神形具备,是六朝艺术的代表作品。其形象都是从狮子演化而成,有独角的叫麒麟,双角的叫天禄,在帝陵设立;无角的叫辟邪,在王墓守护,南京市徽的中心就是辟邪的形象。各位游客,辟邪就是辟除邪恶,确保平安,我们大家看了它,它就会给各位保佑平安,带来一生幸福。

从那里走过幽静的林间小道,看到前方有一九级六面的玲珑宝塔,塔侧是西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华丽殿堂,叫莲花精舍,俗称喇嘛庙。大家会奇怪,在东南沿海汉传佛教之地怎样会有藏传佛教的寺庙呢那里有它的来历故事,它是为纪念民国时期西康的最高宗教领袖诺那呼图克图而建。呼图克图

是喇嘛教大活佛的称号,仅次于和班禅,他一贯反对西藏地方分裂主义势力,抵制割裂祖国的“中印藏会议”(西姆拉会议),阻止溥仪去做日本的傀儡,他依附清朝和民国的中央政府,有不少头衔。但他出于地方势力的立场,既与国民党川军发生武装冲突,又拦阻工农红军透过西康北上长征,被红军击溃外逃,被藏人抓获送至红军营中,绝食谢医而死,红军以教仪礼葬。1936年西康驻京办事处向国民党请求建庙纪念,选址在环洲东北端,由元老、司法院长居正撰写碑文。建国后改为俱乐部礼堂,1993年由公园和他在台信徒共同修复旧观开放。那里遥对钟山,湖面开阔,绿柳掩映。白桥之内叫莲花港,是栽植名贵荷花的水上花坞,为夏日赏荷的佳处。

过了喇嘛庙,透过一道精致小拱桥白桥即进入樱洲,因洲上曾超多栽植樱桃而得名,处于环洲大半圈的环抱中,洲中有洲、湖中有湖,景致十分幽雅。原有樱桃品种优良,色泽红艳,风味甘美,清代曹雪芹祖父曹寅在康熙南巡时贡奉皇上,深得康熙喜爱,并说“先进皇太后,朕再用”。此刻代之而起的是如云似雪的樱花。樱花在亚太地区是声名卓著的花木,日本作为国花,富士山樱花盛开,举国放假赏樱。那里先后种植十余品种,干余株,已蔚然成景。在樱洲上还种植了几十种花木,四时八节,花果绵延,玉兰皎洁,红杏闹春,绣球斗雪,海棠粉艳,紫荆红条,金钟飞黄,丁香馥郁,榴花似火……香风红雨,有如花海,因此而命名为“樱洲花海”。

这些花木中,有不少是来自美、法、意、荷兰、墨西哥、塞浦路斯、日本等国友好城市的使者手植,成了南京对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樱洲的北侧有长达三百余米的长廊,依水偎树,一面紧临荷风送香的莲花港,一面为草坪广场,杂花生树,闲庭散步。过了大草坪,有一竹篱茅舍的园中园,就是荷花品种园,与莲花港相呼应,名莲竞放,或并蒂双开,或碗中吐艳,共有名品170多种,20xx多盆。荷花是不妖不污的君子之花,凝珠含露,亭亭出水,赏荷吟唱,总是风雅韵事。

品种园之东就是清真餐厅,翘角飞檐的民族建筑形式辅以回廊亭架,环境清幽,更以清真名菜著称,风尾虾、松鼠鱼、桂花牛肉等是那里的名馔,为保留穆斯林风俗习惯的游客创造美食之家的温馨氛围。樱洲西南又是一大草坪,是露天舞台,每逢节假日,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跨过小桥,峰回路转,我们此刻来到了芳桥。

芳桥是进入梁洲的主要通道,是湖内历史最久、最大、最有名的一座桥,明代即有记载,几经扩建,遂成现状。桥两端堤岸樱花舒展,金钟伏地,春天红云缀黄,颇似太湖长春赏樱的景象。前方就是湖中最大的陆地—梁洲,史载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在那里筑园读书,编纂《昭明文选》,故称为“梁园”。可惜这位风流文采的太子于湖中落水,惊疾不治而终。定名梁洲,就是源于这个历史典故。梁洲是开发建设最早的一个洲,也是历来全园活动的中心场所。每至秋季,几十万株菊花盛开,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梁洲赏菊成为南京市民的时尚。我们迎面看到的大形盆景花坛,山石嶙峋,松姿盘虬,是一园艺上品。踏上台阶,看到色彩鲜艳的立体花坛,经常变换成大象、熊猫、钟表等造型,是园林工作者向各位游客献艺。中间是遮天蔽日林荫大道,栽植了著名的观赏树种,如雪松、广玉兰、银杏等,绿意盎然。路东侧的白苑餐厅,是一组集楼台亭阁为一体的组合建筑,形式典雅,色彩纯朴,巨树簇拥,迎风对山。那里是玄武湖特色菜肴活鱼宴美食菜馆,活杀活烹,上席后鱼嘴仍在张动,有机会各位不妨尝鲜,可令你大快朵颐。

前方就是盆景展览馆,由展馆、温室、庭园组成。院内陈列各类盆景数以千计,其中全国省市评比获奖作品就有几十盆。历次各种花卉展览的精品都在馆内展出,温室里四季奇花,姹紫嫣红,观叶植物,绿意如诗。漫步庭中,小院春回,修竹绿蕉,洞门漏窗,游此可怡情养性。

出了盆景馆,即是览胜楼、阅兵台。览胜楼建于清末民初,二层四角攒尖,富丽堂皇,时为要人云集联吟结社的风雅场所。阅兵台出于六朝故事,让人们遥想起南朝当年,楼船战舰,樯帆林立的水上阅兵盛况。

向西数十米,就到了玄武厅。此厅建于抗战时期,初名“涵碧轩”,一向作为招待上宾之用。1953年2月22日在陈毅、谭震林陪同下在此接见江苏省、南京市党政负责人;朱德、邓小于等也在此会见过各级负责干部。文革期间改名“友谊厅”,专门接待外宾,现作茶社。这一座并不显眼的西式小型建筑却有它辉煌的历史。

玄武厅下面是游船码头,快艇轻舟直抵对岸南京火车站湖滨广场,外地游客一踏上南京的土地即可乘艇入园,饱览湖光山色。

再沿路西行就是牡丹园,小丘伏地,曲径迂回,湖石筑砌的花台内栽满了牡丹芍药。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它雍容华贵,娇艳非凡,其中姚黄魏紫、监玉豆绿为花中极品,此园为南京赏牡丹的一处重要景点。园内高处有一四》重檐亭叫闻鸡亭,相传南朝齐武帝夜猎晓归,在此闻宫中鸡鸣。那里地处一隅,幽静恬淡,是游人取静休闲的地方。

牡丹园南侧就是公园中最古老的名胜建筑湖神庙。明初朱元璋造黄册库,一姓茅老人推荐库房东西布局以防日晒,朱皇帝欣然采纳,命他做湖工,死后葬此筑祠。因茅、毛、猫同音,有人传说皇帝取猫镇鼠的谐音,杀毛老人造库立庙以避鼠害。清代湖民以打鱼为生,也因猫食鱼,对渔产不利,改称湖神庙。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公元1872年重建此庙,作延引宾客吟风咏月的会所。庙前有一铜钩井,是光绪年间所掘,打井挖出一具铜钩,考为六朝遗物,故就叫铜钩井。湖神庙建筑古朴深沉,庭院雅致,常作展览之用。

再向南,是一组游乐设施,溜冰场、碰碰车、碰碰船、疯狂老鼠等,游人可在此享受动感娱乐之趣。

当我们穿过这组花架,可见架廊上古老的百年紫藤,盘缠如龙,令人感到满架和风轻拂,紫珠垂串,蓝宝生翠,晶莹可爱。

在白苑餐厅下面的码头上,停靠着一组水上列车,很适合团队乘坐,列车在湖上破浪而行,游人尽可一览山水风光。隔着一湖堤,是观鱼池,精巧水榭临水而筑,一湾碧水,流花游鱼,别有花港观鱼之乐。

各位游客,前方走过湖堤,我们看到青翠浓郁,树木参天,这一小岛犹如绿水浮翠烟树如云,叫“翠洲云树”。那里苍松翠柏,修篁幽竹,碧桐挺拔,芳草如茵。洲内有一座大绿篱围蔽的大型露天舞台。民国时常在此演出交响乐和大型节目。50年代,苏联红旗歌舞团、体育表演团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文艺团体曾在此演出,轰动一时。此刻也有时在那里举行大型演出活动。

在绿荫丛中还有一组鲜为人知的建筑,此刻挂着南京书画院的牌子。那里原先是30年代,一批留日军人发起建立的留日海陆空军同学会的会馆,还供奉吴禄贞(民国初期军长,著名将领)和蔡锷(云南滇军首领,倒袁护国的发起者)灵位,称吴蔡合祠,抗战后作为励志社的招待所,接待美军官兵。建国后改为“翠虹厅”,成为交际处接待贵宾的休息之地。翠洲是园中最为幽静的一处世外桃园,远避尘嚣。从翠洲可向东出公园门,门外沿湖分布有情侣园、水上乐园、湖滨游乐园。出门向右即是通往钟山的十里长堤。

各位游客,我们从翠洲上车顺着湖堤往回走,不久就到了环洲的另一头。我们下车能够看到坡地上是大片月季园。大家明白月季是花中颜色丰富,花形多变,色香俱全的名花,一年多次开放,号称“此花无日不春风”。欧美人把月季当作高贵和感情的象征,此刻已成为花道中必不可少的鲜花。月季园中,木香花架围绕的是一株近220xx年的老银杏树,银杏俗称白果树,是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植物,该树种在恐龙时代即已进化,在物种灭绝中幸存,也叫孓遗植物。坡下有一座钟塔,叫中日友好塔,1985年日本爱知县与江苏省结为友好城市时共建的,动力是太阳能,自动报时。

透过月季园前的菱洲大桥即进入菱洲,菱洲是湖中构成较晚的一个洲,曾盛产红菱,故名菱洲。原先一向孤立在湖中,建国后浚湖筑堤,连接解放门、台城和环洲,才与各洲贯通,我们一眼看过去。二条绿色巨龙,张牙舞爪,腾跃戏珠,这是园林工作人员创作的立体花坛,用钢筋竹木作骨架,敷上泥土,外植花草,当时是国内最大的一组花坛,仅栽上的五色草就用了12万株,成为游人驻足留影的景点。原先从那里过一小桥是动物园,有许多珍禽奇兽,但已搬迁至红山森林动物园。现那里拟建鸟类生态园和专类花卉园,再建一主体建筑,正在规划建设中。菱洲距山最近,湖面最开阔,钟山雄峙,富贵、九华、鸡笼诸山蜿蜒,山色青黛,塔影矗立,水波潋滟,云影徘徊。早晨紫气东来,山岚氤氲,晚夕暮霭沉沉,落霞返照,山林城影溶入湖中,山下岸柳依然,楼群耸立,展现了钟山风景区挺拔秀丽的一面。游人披襟开怀,心旷神怡,“菱洲山岚”真是恰如其分。

沿台菱堤南行,长堤卧波,直抵台城,在右边远处的城墙脚下有一大型圆攒尖的新型建筑,就是高尔夫球场。那里有水上凉篷和钢网围起的是水上高尔夫练习场,一大片芳草低伏,坡缓丘延的是小型陆上球场,是南京城内惟一的高尔夫球场。大家看到,前方左边有一古典建筑,下面层台错落,清一色的古城砖砌成,只听到流水轰鸣,直泻隧洞,那就是著名的武庙闸。那里原是1720xx年前孙权开渠引湖水入宫的水道,明初朱元璋造京城,为沟通玄武湖与城内水系,在此建“通心水坝”,设计精巧,技术高超,建有长40米的进水槽,十几米高的闸槽,150米的穿城隧道由钢铁管组成,内架随水流旋转的旋刀,切碎杂物,持续通畅,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在发挥冲洗城内河道作用。

各位游客,顺城墙西行,我们即将走出玄武湖公园。大家必须很奇怪,怎样会穿过二道互相垂直的城门,不像瓮城,也不像内外城呢,告诉大家那里不仅仅事出有因,而且还在将错就错呢。当年朱元璋造城原打算城墙从那里一向向西延伸,但发现这样一来,城池面积小了三分之一,沿江的军事要地围在城外,于守城很不利,朱元璋立即修改方案,放下已经筑好的数百米城墙,从那里折转向北,切掉一部分湖面入城再沿湖北走。弃之不用又未拆除的城墙引起后人的误会,因六朝宫城距此不远,俗称台城。此刻已经文物部门的努力修复开放,还辟建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向游人介绍古城的变迁。同时与金陵名刹鸡鸣寺、九华丹青玄奘塔串连成线。

各位游客,当车从解放门下穿过又进到城内时,我们也就结束了这次的玄武湖之行。期望这颗金陵明珠能给你留下愉快的回忆。

精选宝塔湖即景汇总五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

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

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

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

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宝塔湖即景汇总六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 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 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0xx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xx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精选宝塔湖即景汇总七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