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0:52:00 页码:12
2023年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大全8篇)
2023-11-18 00:52:00    小编:ZTFB

篮球比赛中,队员们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写总结时要注重细节,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长总结,希望对大家的成长有所指引。

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篇一

十二月份了。你第二个疗化完出院一个月了,如果不是医院床位太紧张,马上就会再住院开始化第三个疗了。

出院这段时间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刑满释放,这是两个疗程之间难得的恢复和放松。我用轮椅推你走在街上,今天天津的上空没有雾霾,明亮的阳光晃得我热泪盈眶。

你说不爱想太长远的事,过好每一个今天就行!我赞同你的想法,也深深明白,每一次化疗都很凶险,此时我不能出去工作,怎么忍心留下你一个人对抗病魔。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照顾好你,为你做好每一顿饭,隔几天领你去医院换药和验血常规,每天陪你在街上逛一会。我忘记了过去,也不想去想所谓的未来,我们的过去和未来,都敌不过每一个在一起的今天。此时东北四平市家那边寒风凛冽,冰天雪地,天津这边却一片雪花也看不到,但它依然是冬天,一个没有冰雪的寒冬。

每处地域,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冬天。

做菜不难,难的是能否心无旁骛,心底有爱……。

做人不难,难的是能否心海宽阔,不争不辩……。

婚姻不难,难的是如何敌的过生活的琐碎、走得过突如其来的人生的阴影……。

如果此生的这场相爱,让我沦为一个厨子,一个很不合格的厨子,那我也仍会施展我拙劣的厨艺,让你我之间的人间烟火,生生不息!!!

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篇二

这句话出自汪曾祺,描述了踏实生活的平凡日子,表明对方想与自己过小日子的想法。一碗人间烟火,也就是一碗热腾腾的饭菜。再多崇高的理想,再激昂的生活,最终不过是回归到生活,踏踏实实过日子。

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作家们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大家劫后相逢,经常开会相聚。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应该一半是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另外一半是自己纯净的内心世界。只和自己的另外一般来过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并且简述自己的内心生活。

“烟火”这一词来源于人间烟火,代表柴米油盐的生活,充满人间烟火。“烟火”只为一人的意思是和自己的爱人一起生活,相伴到老。“初心”代表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自己的梦想与憧憬的美好,“初心只为自己”的意思是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人生状态,爱自己的爱人,爱生活,同时也爱自己。

扩展资料:

类似表达与心爱的人共度人间烟火的句子:

1、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2、繁华尽处,寻一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你晨钟暮鼓安之如素。

3、这一生欢喜、幸福、在意、温暖,这一生苦痛、失落、恐惧、担忧,人间烟火红尘翻覆,是你给我。

4、我贪念的人间烟火,不偏不倚全都是你。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的认识了自己,人世间有好多事情都是在过去的时候才能看得清楚这个说的是爱情吧。

烟火象征瞬间的美好,一刹那的绚烂,绽放过后涌入无尽的黑暗当中。

初心象征永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什么一起到老的人觉得陪伴很重要,你会发现生命中最美好的不是永远有浪漫惊喜可以让人开心,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同大多数的人生奉献给了平凡。平凡是最终的归宿。

散文集中每本书都有各自的特色,要说哪本最好是没法决出高低的。汪曾祺先生很多散文名篇,例如:《故乡的野菜》、《昆明的吃食》、《寻常茶话》等在诸本之中皆有收录。《汪曾祺谈吃》一书收录了汪曾祺谈吃的全部散文47篇,是目前汪曾祺谈吃的全读本,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现将书目进行介绍:

一、《五味》:《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2005版)、《五味汪曾祺谈吃文章38篇》(2016版)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这些具人间烟火气的谈吃文章,暖老温贫,轻度甜美凡间味道,颜色饶有画意,滋味别出酸咸。

二、《食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选取了汪曾祺很多散文名篇,收录具有典型性的篇章。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美食的诱惑,感悟到美食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人间真情。

三、《四方食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介绍了不同的地方在饮食上的不同风味,作者借写“吃”表达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即人们应该学会欣赏、品尝一切生活的美好馈赠。

五、《人间有味》是20周年精装珍藏纪念版,采用典雅裸脊装帧,书中不仅仅选入汪曾祺先生自己的字画,同时也选用作者喜爱的名画大家石涛、虚谷、齐白石等人作品。收录汪曾祺经久流传的41篇文章。如《昆明的吃食》《五味》《故乡的食物》《食道旧寻》《四方食事》《泡茶馆》等。

以上所列书目各有特色,通过这些书我们可以对各地的饮食口味、饮食习性了然于胸,认识到中国人口味之杂之丰。作者把自己的经历、爱好、情趣贯注一篇篇散文之中,平中显奇,读来让人不时莞尔。文中蕴含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知识、生活哲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滋润。汪曾祺谦称自己不是像张大千那样的真正精于吃道的大家,只是爱做做菜,爱琢磨如何能粗菜细做,爱谈吃。在他看来,谈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文化的态度。他所谈的都是家常小菜。新摘园蔬、春韭秋菘、小市烹鲜、佛院烧笋、杨花儿萝卜、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野菜,所有这些寻常吃食,在他的笔下都有了活生生的烟火气,鲜活了起来。他就像街头巷尾的寻常老者,絮叨着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话里话外都是生活的滋味。

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谈吃,也是谈人生。

我曾经细读过《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本书的介绍是这样说的: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他写过很多谈吃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其作为郇厨的“别样才情”。读其文,如睹其人,好一个可爱的老头!这是在谈吃,又哪里是在谈吃,分明有逝去的时光在,亦有一种从容在里头。《五味》之中美食众多,“五味”俱全。例如:茨菇、萎蒿、荠菜、枸杞、马齿苋、苦瓜、葵、薤、萝卜、瓜、莴苣、蒜苗、花生、韭菜花、菠菜、苞谷、豌豆、蚕豆、眼子菜、抱娘蒿、江荠,等等,都在汪先生笔下开花;鲥鱼、刀鱼、回鱼、黄河鲤鱼、鳜鱼、石斑、虎头鲨、昂刺鱼、凤尾鱼、鳝鱼、螺蛳、蚬子、砗儿、河豚也在先生的文字中游弋。可以试试从这本看起。推荐《人间至味》"资深生活家"汪曾祺经典美食美文,精选46篇流传数十年的美食佳作,完整收录《五味》《寻常茶话》《手把肉》等46篇经典美食散文名篇。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行文平实而不煽情,所述食事可作食谱."汪曾祺先生并非以文人的角度来写饮食,而是以一个厨师和食者的角度实实在在的描写自己一生所经历的食物和感受.这种叙述的角度,我非常喜欢,最近读完又读,还是意犹未尽!汪曾祺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斜,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斜,以小媚“大”。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她看他,和街头乞丐,和路边小狗,和窗户上嗡嗡飞的苍蝇,没有任何区别,她会给任何一个需要的人足够的关怀和微笑,却从来不会多给一分。她远远站在那里,看着他失意,看着他成功,看着他名满天下,她只是安静地笑,安静地写。他都还没告诉她...

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篇三

其实,不管是否承认,我都算不上是个贤惠能干的女人,一直都是。

有的女人会把烧菜做饭当作是一种乐趣、或是一种享受,可我,从来都是不爱的。不喜欢厨房里烟熏火燎的油烟味、害怕杀鸡宰鸭时那种恐怖而残忍的'场面……总之,有诸多理由让自已一直对下厨心生厌恶。

以前,总是心安理得地接受巴布一日三餐里的勤勤恳恳和忙忙碌碌,做得最多的,便是站在他的身后帮他洗洗青菜、剥剥大蒜、唠唠家常、或是冷不丁地扮可爱逗他笑笑,然后在饭桌上夸大其词地对他的厨艺大肆表扬。以至以身边的朋友们都说,我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幸福女人。以前听到这话时,总是一脸的不屑以顾的,觉得那是理所当然而又习以为常的事。然而世事难料,这个假期,情况却忽然来了个逆转,由于巴布日渐地开始忙碌,我终于不得不充当起了这个家的煮妇,开始为一家人的起居饮食而围着灶台日日忙碌。

那天从菜市场买回来一条鱼,是请老板娘把鱼鳞刮掉、把内脏去除了的。回到家中想煲鱼头汤时,却发现无从下手。忐忑了许久,终于狠下心来用刀把鱼头剁下来切碎,撒上佐料时看到鱼脑还在扑通扑通地跳动,顿时慌了神、心里惶恐不已。以至于后来把鱼放下锅时,滚烫的油飞溅到手臂上,烫起几个水泡,火辣辣地疼。等终于勉强做好了三菜一汤,端坐在饭桌前,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拔动着筷子时,却胃口全失。巴布望了望我,不解地问:“你怎么不吃?你不是最爱吃鱼的吗?”我苦笑,说:“你做的我才爱吃。”下一次再买鱼,我便恳请卖鱼的老板娘把整条鱼都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碎片。那样,回到家中便可以不用再忐忑不安了。

想想,这些年来,我所忽略的,竟是那么多。

那些幸福,早已被埋在了岁月的深处,我竟一直视而不见了。

虽然很难,但下定决心,要改过来。

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篇四

我们普通大众,居烟火人间,忙烟火琐事,多是平凡而又平静的在日复一日的时光里消磨着生命。平凡普通的生活,有人厌倦,也有人甘之如饴,静享这人间的琐碎烟火。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油盐酱醋烟酒茶,生活就在一日三餐的琐碎里,不论是普通大众,还是明星高官,过日子都离不开这些琐琐碎碎。而在这平凡的日子背后,也隐藏着幸福,演绎着静好时光里的温暖。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些不顺心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容应对,坦然接受。能够安然、平和的生活,就是美好。秋日的傍晚,阳光懒懒的斜铺下来,透过树枝斑驳杂乱的撒在阳台上,微风习习,送来阵阵干枯的落叶香味。时光如此美好安逸,静静的泡上一杯纯郁的铁观音,捧上一本最爱的小书细细品读,茶香袅袅,书香袭人,静逸安然的时光就有了让人怦然心动的味道,令人痴迷而心醉。

喜欢逛超市,吃穿用的样样俱全,人又多,满满的烟火气。喜欢超市里的.热闹和顾客脸上的温暖,喜欢各种蔬菜水果五颜六色,鲜艳艳地招人喜欢,各种肉蛋家禽、海鲜、卤味,明目张胆大刺刺地刺激着你的胃和食欲。推着购物车慢慢行走其中,心中自然升腾起一股欢喜生气。喜欢在这里给家里的成员买各种不同的物品:老公喜欢尝试稀奇古怪的美食,儿子要各种毛绒玩具,侄子有了零食就拥有了全世界,婆婆最爱时尚漂亮的衣饰,给公公带点吃的穿的他都喜欢,老爸爱书如命…我总会在超市里挑拣新鲜又美味的食材,回家加工制作成美味又营养的大餐。看到一家人大快朵颐的满足口腹之欲,我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觉得择菜洗菜的忙碌,煎炒烹饪的油烟,洗刷收拾的繁琐都是幸福的。我喜欢做菜,同样的菜喜欢尝试着不同的做法。喜欢超市里生活的味道,也喜欢家里温馨的味道,还喜欢厨房里的烟火味道。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我也是一个平凡的烟火女子,只想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多一份淡然的温暖与幸福。在生活的热闹与艳俗里,心中始终有一份安稳与从容,踏踏实实地过日子,真真切切地慈悲喜舍。这便是烟火人生,这便是我想要的现世安稳。

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篇五

“俗乃人间五谷,不食人间烟火,非俗人也”,我们常常以“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女子的清丽脱俗与惊世脱俗的魅力。然而,我觉得“人间烟火”才是生活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就在前不久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不仅仅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各传统节日里,总是离不开吃的话题。并且在节日里,似乎只有带着特殊好处的食物才是主角。

首先,从即将到来的清明开始说起。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寒食节的后一天,所以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吃冷食的习惯。而在江南一带,这个时候则盛行一种传统特色小吃——青团子(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吃过之后,连梦都变得清香。

而在端午节,除了传统的赛龙舟,逃但是的自然是各式各样的粽子。在南北方,对粽子的口味也存在偏差,北方人对粽子的要求简单,口味偏甜,一般为红枣、豆沙居多;南方人则口味偏咸,且种类繁多,包括蛋黄、鲜肉、火腿、莲蓉等等。在南方有个小县城叫平阳,在那里有一种独特的粽子,叫做“猫咪粽”。

随着月圆月缺,中秋之际,为一年中月亮最大最远之时。智慧的劳动人民,为这一天创造了以月亮为名的点心“月饼”。在这一天,最完美的事情,就是一家人团圆,赏着月亮吃着月饼。

物欲横流的如今,多少人背井离乡为家庭、为生计去奔波,忙忙碌碌一年,各自回去跟家人团聚。

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篇六

王国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一碗人间烟火,里面藏着生活的种种味道,有踏实和充实,有幸福和安慰,有希望和憧憬,还有温情和诗意。”

我想,会有人不恋凡尘。禅坐蒲团,一盏青灯,一方木鱼,几册经卷,潜心修行,淡泊度日。那么,夜夜佛祖前不灭的灯油,餐餐木桌上清淡的饭菜,日日嗣堂中清心寡欲的佛经,就是僧人和尚的人间烟火。

我想,会有人贪恋烟火。殷实人家,几间瓦房,四方小院,守着流年,幸福安康。那么无论是三口之家甜甜蜜蜜的生活,还是四世同堂子孙满堂的和和睦睦,亦或是老年伴侣相依为命的日子,就是凡夫俗子的人间烟火。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每我读到白乐天的这一首《问刘十九》,我恍然间感觉到了了烟火气。烟火气,是那最普通的环境里,产生的不普通的情感。设想在雪来临之际,与友人靠着火炉,烧上热酒,一杯接一杯,烫着心里最浓重的情感。

酒是热的,心也是滚烫的。

烟火气,亦是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的春雨连绵,青涩而温和的春露打着巷口,一袭白衣女子撑着伞,怀里抱着一篮杏花。这常见之景,细细品来竟惬意宁静,总使人心安。

曾经的人间烟火无处不在,现如今,繁重的学业,家庭的疏离,同学间的勾心斗角,让我逐渐忘记了什么是人间烟火。每当背起书包和母亲告别后,等待着自己的,只有黑漆漆的夜幕,以及一点零星的声音。

时代的发展让人间的烟花气正在消失,人情的凉薄,关系的冷淡,让往昔的记忆封尘,让仅存的一点生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但时间却在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不着痕迹地流,流连的浪花总是涤荡在遥远的心际,人间烟火永远不会被时间冲洗,只会如美酒一样愈酿愈纯。

“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尘世功利最讨凡人喜。”就让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浸染人间烟火气吧!

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篇七

与王大师久未谋面了,听说他出家当了和尚。

周末的一天,我们到山上去,准备拜访已经做了和尚的王大师。

山其实并不远,就在3路车终点站。驱车来到山下,找个地方把车停好,却发现找不到进山的路了。这里的变化非常大,原来是一个很大的村子,街道笔直,绿树环绕。现在,有的房屋都拆迁了,瓦砾遍地,一片破败景象。有的则已经盖起了高楼,建成了新的小区。新建的建筑旁边就是拆扒的民房,一边是破坏,一边是建设,说不清是百废待兴还是肆意毁坏。我们在小区与瓦砾之间绕来绕去,问了几个人,才找到一条进山的路。

山上的树木愈加茂密了。

山的海拔并不高,却有着连绵之势,纵横几十里。虽算不上雄伟,却也高低起伏,树木繁茂,自成气象。从山下望上去,三个山头由低到高逐次上升,层次分明,有一种苍茫厚重之感。

几年前,这座山脚下有一所教师进修学校,我在那里任教,闲暇的时候,曾与几名学员来到过这里,时间大约也是这个季节,满山杏花飘香的时候。山下是自然村落,山上树木虽然没有现在这样茂密,但却是一种优美的田园风光。时间改变了一切,山上树木愈加繁茂,山下却是翻天覆地满目疮痍。

刚刚走到山下,就飘来阵阵的花香,想那满山的杏花定然开放了。果然,半山坡的杏花热烈地开着,深红浅白,各呈妖娆。粉白的、粉红的,中间夹杂着一树一树的梨花。杏花开得热烈、纯粹,枝头全都是繁花密枝,一瓣挨一瓣,一朵压一朵,重重叠叠密密匝匝,没有一片绿叶。梨花的风姿则与杏花完全不同,花朵疏朗,枝头上开几朵洁白的花,中间夹着几片新绿的叶。梨花的花瓣与杏花相比,就大得多,薄薄的花瓣向外张开,长长的花蕊散开,放射出来,呈现一种开放的状态。几片素雅的花,几片碧绿的叶,相互衬托着,相互照应着,有一种散淡、简约的风格,花间叶上,似乎有一点点佛宗禅意。

穿过这片茂密的花树,就开始登上第二个山头了。抬头望去,山坡上是一片森森的松树,高大、深邃、沉郁,走进树林,仿佛进入了一个肃穆的世界。

不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还是人为的因素,这一山坡的松树,茂密、幽深,简直隔绝了山外的世界。虽然山下那阵阵花香随风飘来,萦绕在松树的枝丫间,但那穿林而过的山风发出的啸声,以及那松树的沉郁,还是让人们收敛了刚刚从花丛中带来的世俗之气与嬉笑的心情。而这时,一座红砖灰瓦的建筑,就从松树的树梢间,显现出来。

循着那一角红墙灰瓦,顺着一条黄土小路上去,发现松林越来越密,松树越来越粗壮。许多松树的树干上,树枝上,缠着丝丝缕缕的红布条,想来寺庙应该到了。猛一抬头,前面山坡豁然开朗,山坡的高处,一座寺庙闪现在眼前。一个不大的院落,灰色的围墙,朱红大门,高耸的灰色房脊,一派肃穆庄严。此时阳光正好,明亮的阳光照在房脊,庙门上,很亮,很温暖。远远看见庙门边上的.石台上坐着一个人,我们就加紧了步伐,走过去。那人见有人来,就站起身来,等待着。那人是王大师的老伴,我们是熟悉的,她的头发全白了,一脸憔悴,满眼落寞。

山上的风很大,松树林发出阵阵啸声,在山间回荡、起伏。茂密的树林里很少见到行人,寺庙里更是空无一人,显得宁静、空寂。这里果然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我暗自在心里这样想着。见到我们,王大师老伴显得很热情,脸上现出亲切的笑容,让我们到院子里看看。我们犹豫了一下,走进了寺庙的大门。

寺院是典型四合院的格局,坐北朝南一排房子,耸脊飞檐,明柱雕窗,说不上古色古香,却也有一种庄严气派。飞檐的下面,正中间的地方,悬挂着一块很大的牌匾,朱红底色,几个鎏金大字,写的是“永宁寺”。标明了这寺庙的身份。屋子里传出低沉的梵音,悠悠地飘荡在院子里,萦绕在山上松林的树梢上。正房前有三级台阶,在台阶的下面,安放着一个巨大的香炉,有几柱香散发出缕缕的香烟。香炉前面铺着几个铺垫,是供前来上香人叩拜用的。两侧是两排厢房,应该是用来居住的,有这里的和尚居住,或者前来上香还愿的人居住,现在看来,暂时还空置着。大门一侧,悬挂一口大钟,所谓晨钟暮鼓,敲击的应该就是这样的钟吧。如果在清晨来临之际,将这口大钟敲响,那悠悠的钟声从深山密林里散发出去,回荡在山下那乡村城市间,该是多么庄严与神圣啊。

站在寺庙的院子中间,阵阵松涛盈耳,有鸟儿不时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很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味,它们定然是在这山上待得久了,沾了佛家的禅宗佛意。虽然山下就是人烟稠密的乡村与城市,有时候细微的汽车喇叭声还能透过重重树木传送过来,可还是有些超凡脱俗的感觉,人仿佛已经不在红尘中了。

王大师老伴见到我们这些满身凡尘俗气的人,却是热情得不得了,问这问那,向我们诉说这里的一切。

这座寺庙目前只有王大师夫妇两个人,由于是新建,知道这里的人很少,到这里进香的人更少,香火不旺,香火钱自然不多,吃的用的都靠老两口自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山是不高,但只有一个半路出家还带着家眷的和尚,名声自然不会很响亮。出家的生活很艰难。一座山,一座新建的寺庙,两个半俗不俗的出家人,生活的清贫是可想而知的。更要命的山上缺水,洗衣做饭用水,都需要从山下挑。如今,王大师和老伴身体大不如从前,已经没有从山下挑一担水的力气了。说这些的时候,大师老伴满脸凄苦与无奈。

这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的距离,我原以为出家是一件很超脱很神圣的事情。出家就会抛却许多凡尘俗事,晨钟暮鼓一心向佛,不食人间烟火自然不会有尘世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闲情俗事,也会了却像我们俗人那些诸多的烦恼,出家人是我们这些俗人眼里具有慧根的人。

王大师进山出家的缘由是什么呢?

有许多疑惑想请教王大师。可是,不凑巧,王大师出门去了。我们姑且称作“云游”吧。云游的目的有几个,有遍访名山古刹,谈经论道,弘扬佛经佛理;有佛号长宣,着一袭袈裟,托一木钵,走街串巷,布道化缘。王大师此去为何,我不知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儿童都能朗朗背诵的诗句,我也曾神往那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今天,此山的意境自然不能与之相比,王大师也非进山采药,山不高云不深,然我们乘兴而来,却寻大师不遇,多少有些令人怅然。

出家与入世,生存应该是主要原因。

王大师与老伴原来和我们住在一个小区,就在我们对面楼上。他们那栋楼临街,下面两层是一家大型超市,面积比上面住宅要大,建筑商就在多出的地方盖了一排小房,属于临建,没有产权的,但可以住人。王大师一家就住在那样的小房里。

与王大师相识,也算是机缘巧合。儿子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可就是不见任何动静,催他,他说不急;托人给他介绍,他有一搭没一搭;问他,他说自己没有女朋友。整天优哉游哉,过得悠闲自在。俗话说“皇上不急太监急。”很多的事情就是这样,尤其在儿女婚姻这件事情上,哪一个父母不着急呢?无奈之下,就想到了算命问卦,虽然心里知道这些属于无稽之谈,可是很事情到了无助的时候,唯有问命运了。

可是,平时与社会上的人交往很少,到哪里去找一个可以测你前世今生的人呢?就在为此事一筹莫展的时候,在自家后阳台就忽然看见对面小房一家窗子上挂着一个牌子,清清楚楚写着一行字“测字、算命、姻缘、阴阳八卦”,落款是“王大师”三个很醒目的字。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我们的缘分。在我们需要并且无处寻找的时候,它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看来任何事情都应讲究一个“缘”字。

草草吃完晚饭,见人家的灯还亮着,我们夫妻两个就去敲人家的门。开门的就是王大师的老伴,见我们是一个小区的,虽然不太熟悉,但毕竟进来出去,还是常常见面的,就热情请我们进屋。王大师是一个五十上下,身材微胖,圆盘大脸的人,正坐在椅子上看一本书。我们说明了来意,把儿子的生辰八字给他。他先是翻书,尔后闭目掐算,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我们解说。他说我们的儿子是有婚姻的,并且是一个不错的婚姻,只是机缘未到,叫我们不要着急。在我们告辞出来的时候,他对我说:“看你的面相,儿子是晚婚,急不得的。”

我们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满心喜欢地出来。来到家中,妻子半开玩笑地说:“都是你,长一个四方大脸,耽误了儿子的婚姻。”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处了一个很不错的女孩,一家人都喜欢得很。我们愈加相信王大师的道行是不浅的,又请王大师帮我们选了儿子结婚的日子。从此算是与王大师结了缘。

从那以后,妻子就一口一个“王大师”地叫着。我也跟着叫“大师”,熟悉他的人也都叫他“大师”。“大师”的名号就在小区传开了。

大师平时很少在家,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是在云游四方,是因为业务繁忙,还是为生计奔波,但在小区很少见到他的踪影。在这一段时间里,只见他老伴身穿环卫工人的服装,推着一个扫垃圾的车子,早出晚归。形销骨立,发也苍苍,脸也苍苍。感觉他们一家的生活很拮据。后来,也见不到他老伴的身影。问谁,谁也说不清楚,谁都不知道王大师老两口去了哪里。在一个小区,搬进搬出,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用不着大惊小怪。所以,时间久了,就渐渐忘记了。

有一天,忽然看见一个身穿袈裟的人走进小区,觉得奇怪,仔细一看,竟然是王大师。难怪许久未见,原来他出家做了和尚。大师半生研究阴阳八卦,现在出家做了和尚,也算是终成正果。心里暗自为他高兴。

大师的老伴不是出家人,上山进庙,实属无奈。不去诵经念佛,清风明月鸟语花香,一天三叩首,早晚一炷香与她无干。想那孤独与寂寞比那大师更甚,山间的岁月更加难熬。

一心向佛,但仍需一日三餐;跳出三界外,仍有牵绊;六根清净,如何能静?

像那王大师实乃为生活中的半路出家,定然做了足够的准备,有着充足的理由。但就我一个凡夫俗子看来,他进了深山寺庙,仍然难了人间烟火。

一碗人间烟火的散文怎么写篇八

石击可有火花?心撞可有一生?但愿......“或许我们会从彼此的世界离去,但我会一直将你想念。”

随着人心的深入,我们愈发的对外人的排斥,尽管表面上是笑迎人,笑谈人,笑与人,但是人心莫测,我们不能猜测泥土与树根是否有感情,就像我们不能猜测别人是否以真诚来待我们一样,但愿人间中莫测的蓝天与白云是一束清澈的烟花。

听过奶奶与邻居的谈笑,看过奶奶与邻居在树荫下的和谐,同样也听到争吵,看过不愉快。一场场的情景,让我深疑她们到底是普通的友谊呢?还是小树般的友谊呢?普通终还是普通,小树终还是一折就断,经不过风雨的洗礼,人与人到底有着怎样的间隔,会要如此的人间越来越清淡无味。

少了笑声,多了陌生;少了坚持,多脆弱。会真的是无味吗?

阳光洒下,映在儿童的脸颊上,他们笑着。一只蟋蟀在多个儿童的炽热的目光下演奏着,好像是专门为儿童们的友谊而弹奏的,音律活泼、跳动、和谐。他们不会像大人如此多心思,反而是无忧无虑的。交朋友只需开心,交心只需真诚,他们对待自己的朋友都是以诚相待的。有什么稀奇的便是一群人,有什么开心的也是一群人。虽说这个年纪的他们,也会打打闹闹,但是他们的友谊是清澈的流水。清得见底,没有心思;流得哗啦,是人心的歌咏。

人间也正需如此热烈开放的烟花。

这世间为何,老成的人就该比幼时少真诚的友谊呢?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是因为他们真的长大了,是因为他们真的经历了太多……虽少,但有,而且深厚长久。

是人间最美的烟花啊。

像是人生中成长的友谊,升空时是微弱温热的,开放时是美丽而开心的,降落时化成了灰是沉默的,消逝时是陌生的,同时也落到了地上,成为新一代花的化肥,守护并继续着他们的友谊——烟花。

可是友谊——不是天长地久的烟花,也不一定会成花的养成。

可是人心——难测,不测,他不一定会是真诚的希望心与心相系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