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9:38 页码:14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汇总18篇)
2023-11-12 11:39:38    小编:ZTFB

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一

在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在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种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2、注重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在教学,多让学生思考,并操作记录学习过程,然后汇报交流总结经验。其中再操作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具运用:

正方体教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三

课本p38~40。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

(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

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2)学生回答。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取出石块,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发现水面比原来的水面高了。

(3)为什么上升的水面会比原来的高?

(4)学生回答。

生:因为大石块占的空间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来的高。也就是说,物体的大小不一样,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6.看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学生回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看书质疑。

(三)自我探索体积单位。

2.猜想。

你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汇报:将你们学习到的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回答。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视频“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体积单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间有多大?比画比画。

(2)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画比画。

(4)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体验大小,你们钻进去试一试。(准备3个米尺)。

4.填入适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大约是5。

(2)桌子的体积大约是240()。

5.质疑。

(四)体积的初步计量。

1.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摆)。

(1)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6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3)(改变长方体的摆法)这是长方体吗?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变形状)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为什么?

(5)为什么不管摆什么形状,体积都是6立方厘米?

2.学具操作。

(2)为什么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9立方厘米?

3.归纳概括。

(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刚才所摆的图形,你怎么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的?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根粉笔的体积大约是10()。

(2)讲台桌的体积大约是0.4()。

(3)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大约是0.35()。

(4)一张信纸的面积大约是5()。

(5)一块城砖的体积大约是3()。

3.拼一拼,说说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计量: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四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60÷[(30+30)×10]。

二、新课。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剪一剪、移一移、看一看等过程,增强观察力、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课件播放动画,由此引出对图形的运动的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师: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也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运动动画作为课堂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这些剪纸漂亮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

课件出示图片: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剪纸,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示图片: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生:蝴蝶、脸谱这两张图片都是对称的。

师:大家都认为是对称的图片,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吗?

师:同学们可以拿出手中的这些图片折一折,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小组内交流)。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吗?谁能说说?

生:这些图片从中间对折后,两边是完全重合的。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就是对称现象。

2、在实际操作中认识轴对称图形。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对称轴。

出示微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对生活中对称现象的交流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对称。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答案:第一、三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答案: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

3、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答案:0,3,8。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动脑筋想一想这三个图形的对称轴有几种画法。

答案: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找一找。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用对折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六

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关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难点: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导。

生1:一般情况下,爸爸妈妈应该把钱存入银行。

生2:爸爸妈妈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这样太不安全了,他们会存入银行。

生3: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安全,还可以获得利息呢。

……。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钱存入银行后增加的部分就是利息,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与“利息”相关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理过程。

师:先来大胆地猜一猜,你觉得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不可能说钱存入银行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所得的利息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钱存入银行的时间有关。

师:对,利息的多少与存入的时间长短有关,存入的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存期。

生2:不可能说存入银行的钱不管多少所得的利息都一样,所以利息的多少应该与存入银行的钱的多少有关,存入的钱越多,相同时间内的利息应该越多。

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存期相同的情况下,本金越多,利息就越多。

生4:我们小组的同学进行过调查,在银行内很显眼的位置公布着不同存期的利率,利息的多少一定与利率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

o我知道了储蓄的种类有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活期。

o我知道了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为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五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一样。

o我知道了活期的利率最低,但是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

师:你们知道利息究竟怎么计算吗?

生: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下面是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利率表)。

学生观察利率表。

师: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利率的相关知识帮王奶奶解决问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

生1: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的钱除了本金还有利息,本金我们已经知道是5000元,所以最关键的就是算出利息。根据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我们从上面的利率表中对应找到存期两年的利率是3.75%,这样就可以算出利息5000×3.75%×2=375(元);再加本金,到期后可以取回的钱就是5000+375=5375(元)。

生2:我们也可以把本金5000元看作单位“1”,这样每年的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存入2年,所得利息就是5000元的(3.75%×2);这样到期时可以取回的钱就可以列成算式5000×(1+3.75%×2)=5375(元)。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讲解合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归纳出利息的计算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以往计算利息时,学生经常把时间漏乘,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通过简短的争论,练习时学生很少把时间漏乘,从简短的争论中,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要比教师反复强调效果好得多。

2.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是在百分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我们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b类。

存期年利率。

一年4.14%。

二年4.77%。

(考查知识点:利率;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000×3.81%×5+3000=3571.5(元)。

b类:

存一年再存一年:10000×4.14%×1=414(元)。

(10000+414)×4.14%×1+414≈845.14(元)。

直接存入两年:10000×4.77%×2=954(元)。

954845.14直接存入两年比较合适。

教材习题。

第11页“做一做”

8000×4.75%×5=1900(元)8000+1900=9900(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七

1。理解利率,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概念,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利率有关知识:税收的种类,应纳税额,税率。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积攒一些零用钱,我们积攒的暂时不用的零用钱,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储蓄”。

3。谁存过钱?怎么存的?将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讨论利息的情况。

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关储蓄方面的知识,探讨利率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探究。

1。自读教材11页例4上面的部分内容:

学习要求:理清以下问题。

(1)存款有哪几种方式?

(2)什么是本金?

(3)什么是利息?

(4)什么是利率?

(5)怎样计算利息?

学生自学教材,学习后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考查学生对利息的理解,对利息公式的理解。

检测:

(1)结合20xx年10月利率表,说说各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是多少?

(2)整存整取一年的年利率是1。50%,表示什么意思?

2。学以致用,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读题思考: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取回哪些钱?包括几部分?

(3)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是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

(4)归纳整理汇报:实际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学生计算过程,避免丢落项和计算不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学生运用公式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先让学生观察存款凭证,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本金、利率、时间各是多少?再根据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1)妈妈需要慎重选择吗?怎么办?

(2)第一种方式的时间,利率是多少?第二种呢?

(3)分别计算后比较并做出决定。学生独立解答。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这样做出选择,选择时需要用心地算一算,算的过程不要怕麻烦,按照时间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想,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懂得储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在银行存款的方式很多种,如活期、整存争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我们还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计算时遇到步骤比较的计算时,要一步一步认真计算,有耐心,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板书设计。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时间)。

例45000×(1+3。75%×2)。

=5000×1。075。

=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八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a×a=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a表示3个a相加。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九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

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

【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9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

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a4纸、直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平时都玩些什么呢?

生:玩.................

生:折飞机、折图形、折图案等。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也真会玩?想知道老师拿这张纸怎么玩吗?

(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在沿着对折的另一边任意的把它撕下来)。

师:看,同学们想像老师这样玩吗?

生:想。

师: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拿出桌面的这张纸,先折一折,在撕一撕,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师:同学们做好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师:同学们在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形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预设生1:有一根线、有一条折线、有一条折痕、对称轴。

师: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好孩子!

师:除了这个发现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预设生1:???

预设生2:图形的两边一样。

师:多聪明的孩子,观察力和想象力多么丰富的孩子!此处应有掌声!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图形,沿着这条折痕对折,图形的两边.........。

生:一样。

师:像这样两边重叠在一起,就叫做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在来看这个图形,和刚才的图形是不是有相同的特征呢?

沿着这条折痕对折,图形的两边.........,就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师:想这个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1、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板书: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板书:书写正题:轴对称图形。

(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定义后,让学生去判断黑板展示的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认识。)。

师:同学们,用你们响亮的声音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领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完整的数学语言来告诉你的同桌,你手中的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都讨论好了没有?

生:讨论好了。

师:谁愿意用这样完整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你手中的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1:

生2:

(师及时订正与表扬)。

2、寻找和画对称轴。

生:一根线或一条折痕或一条折线。

师:真了不起!

师小结:也就是说我们沿着这条折痕对折,图形的两边就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所以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用画一条虚线来表示。请同学们举起你的手指,跟着老师一起来描画对称轴。(老师一边画,同学们跟着一起描)。

师:拿出你手中的轴对称图形,和你同桌说一说它的对称轴在哪儿?

(1)课件展示:巩固题习。

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生互动:

第1个习题:三角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是。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设生:因为三角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师:观察真仔细,都会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判断,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哦!

师:它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什么位置呢?用手描画一下。

生:从中间竖直向下。

师:掌声在哪里?

第2个习题:小鱼简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预设生1:不是。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设生1:因为小鱼简图中左边和右边对折后不一样,图形对折后两边不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生2:是。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设生2:因为小鱼简图中左边和右边对折后不一样,如果小鱼简图上下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师:这位同学太了不起!他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光只从左右对折,还可以上下对折,或者任意一个方向对折,只要能找出一种对折方法,使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

(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样的方法,老师就进行提示)。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不光可以这样对折,还能这样对折,也许还有其他的对折方式?只要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第3个习题:枫叶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是。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设生:因为枫叶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第4个习题:平行四边形图。

师生互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有时不要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感官上的判断不如实践出真理,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验证一下。

师小结:通过折一折动手实践,同学们发现,不管从什么角度来对折,它都找不到一种对折的方法,使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过度:刚才我们分析了许多,反驳了许多,动手验证了许多,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师过度:同学们想不想挑战更难一点的问题?

生:想。

三、巩固提升。

(2)课件展示: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打开号信封,拿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要求:判断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并找出对称轴有几条?

同学们分组合作交流,回报结果:

正方形组:

师:同学们有怎样的发现?

预设生1:我们发现有两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我是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及订正)。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和订正)。

预设生2:我们发现有三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我是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及订正)。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和订正)。

预设生3:我们发现有四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我是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及订正)。

师: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4条)。

长方形组:

师:同学们有怎样的发现?

预设生1:我们发现有一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我是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及订正)。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和订正)。

预设生2:我们发现有两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我是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及订正)。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和订正)。

师: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2条)。

圆形组:

师:同学们有怎样的发现?

预设生1:我们发现有两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我是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及订正)。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和订正)。

预设生2:我们发现有三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我是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及订正)。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和订正)。

预设生3:我们发现有四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我是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及订正)。

(无数条)。

(老师也准备折无数次的圆形模板,以备用学生发现不了有无数条对称轴的)。

师: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无数条)。

通过练习总结出:在一个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多条对称轴。

四、渗透法制教育。

生:乱扔垃圾、乱扔生活废品、环境被污染了。

师:对,我们美丽的环境就这样被污染了,我们要养成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学法、懂法的好孩子。

做到渗透法制教育的效果。

五、图片欣赏。

数学源于生活,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并且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对称世界的神奇吧!(欣赏图片)。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

七、布置作业。

要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回去制造出1个你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回来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八、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学生作品图片展示区。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一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

2.税率的理解。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7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6、9、10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求整年度的利率,只要根据利率表,把整年度的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起来,相乘、再乘本金即可求出整年度的利息。但是求半年的利息,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本金×半年的利息×6。看见根据公式的有问题,学生的利率和存期的关系一一对应起来。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什么是利息,概念抽象、理解困难,六年级学生的心理上一看套公式解决问题,心理的松了,机械的带公式解决问题。学生没有理解半年的年利率的含义,年利率的和存期没有一一对应起来,导致错误。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错例对比分析,发现利率和存期是一一对应关系,

2.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学生理解利率和存期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即可增加收入,又支援了国家建设。

2.出示存单,介绍利息,思考利息与什么有关系?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出示利率表,根据利率表解决第一个问题,王奶奶到银行存钱,到期后可以取多少钱?思考问题的同时介绍本金、存期、利息的概念,出示求利息的计算公式,解决王奶奶本金5000元,存期1年后可取回多少钱的问题。

存款是整年:只要用本金×年利率×存期就能求出相应的利息了。

5.设疑激趣,引发学生思考。

改变存期由两年调整到半年,半年后的利率是多少呢?

出示计算方法,5000×1.55%×6=465(元)。

发现半年的利息怎么比一年的利息还高呢?问题出在哪里?

6.寻找出错原因。

(2)介绍另一种计算方法,突出利率和存期可对应关系,

5000×1.55%÷12×6=38.75(元)。

(4)通过两种计算利率的方法,理解利率和存期的对应关系。

存期用多少年表示,就要用年利率;存期用多少月表示,就要用月利率。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7.巩固练习。

王奶奶本金不变,存期三个月,到期可得多少利息?(独立完成)。

5000×1.35%×?=16.88(元)。

5000×1.35%÷12×3=≈16.88(元)。

四、小结。

8.扩展思考:存款、贷款、理财产品都涉及到利率的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四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五

一、填空:(20分)。

1.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点三写作()。

2.六一班今天实到了49人,缺1人,出勤率是()。

3.():16=10/()=0.125=()%。

4.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比女生多()%。

5.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增加25%,今年耕地是去年的()%。

6.一根绳长8米,把它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7.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占水的()%,盐占盐水的()%,水比盐多()%。

8.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行需要8小时,货车行需要10小时,客车速度比货车速度快()%。

9.在()填上“”,“”或“=”号。

0.3%()0.03。

140%()1.4。

30()300%。

10.缴纳的税款叫做();()和()的比率叫做税率。

二、判断题。

1.一批产品有95件合格,5件不合格,合格率为95%。()。

2.一个数除以25%,等于这个数缩小4倍。()。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60%,已修与未修的比是3:2。()。

4.甲数比乙数多2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20%。()。

5.有101粒种子,全部发芽,发芽率为101%。()。

三、选择。

1.甲的3/4等于乙的60%,则甲()乙。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在一个自然数的后面添上一个百分号,这个数就()。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大小不变。

a.女生是男生。

b.男生是女生。

c.男生是全班。

d.女生是全班。

4.a的25%和b的20%相等,则a与b的比是()。

a.5:4。

b.4:5。

c.2:3。

5.植树500棵,死了20棵,成活率是()。

a.96%。

b.95.8%。

c.4%。

d.4.2%。

6.某种商品现在售价4元,比原来降低1元,比原价降低了()。

a.33.3%。

b.25%。

c.20%。

7.100千克增加10%后,再减少10%,结果是()千克。

a.100。

b.99。

c.110。

d.101。

四、填表:把下表中各数互化。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50%比4.38少0.62,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60%加上5等于50的1/2,求这个数。

3.一个数减少25%是300,这个数的60%是多少?

4.甲数比乙数少40%,乙数是200。甲数是多少?

六、应用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辆汽车行驶全程的40%,距离终点还有27千米。全程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年级50个人练习射击,每人打2发子弹,共命中96发。求命中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机厂去年生产彩电8400台,比前年增产了20%,前年生产彩电多少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件衣服售价340元,比原价便宜15%,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作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六

1、了解、认识、感知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的本质。

2、通过探索掌握平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讨论、探究、归纳的过程,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直观感受平移这种现象,理解平移是在做直线运动。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移的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观察操作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推拉式的黑板。

六、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在商场和游乐园的观光电梯、空中缆车、推拉门三幅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图片的三个物体分别在做什么运动?(出示情境图给学生时间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观光电梯、空中缆车、推拉门这三个物体都在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大小、形状、方向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做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也是平移吗?(学生根据刚才的所学思考发言)。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举例:拉抽屉、坐公园里的滑滑梯、电动伸缩门、电动推拉门等等这些物体的运动都属于平移。

大家真的很善于观察,知道的课外知识真多。老师相信大家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那么,本节课的内容你掌握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小结:物体的大小、方向、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七、作业布置。

同学们放学回家后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看看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形象,举例说明。

八、板书设计。

平移。

物体的大小、方向、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汇总篇十八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梨树有多少棵?(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x)。

二、新课。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