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0:17:16 页码:14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优秀8篇)
2023-11-18 00:17:16    小编:ZTFB

以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下面是一些美食制作的小技巧和窍门,希望能够让大家做出更美味的菜肴。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篇一

科学思维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实践的灵魂。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的思想工具,也是创新主体观念地认识和把握客体的思想工具。掌握思维方法,开发思维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是许许多多科学家的科学工作留给我们的珍宝。爱因斯坦进行伟大探索的思维方法,是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爱因斯坦思维方法是爱因斯坦认识世界和进行科学创造的思想工具,其中起主导性质的思维方法是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所谓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又称探索性的演绎法,是指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中从直接经验出发,把创造直觉与演绎逻辑结合起来形成思维方法理论结构进行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它的内容是以“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为核心包括思想实验方法、目标思维方法、双向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假说思维方法、数学方法、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等构成的思维方法体系。爱因斯坦创立的直觉—演绎思维方法是他进行伟大科学探索和科学创造的伟大思想工具。

思想实验方法是在思想领域中通过进行理想化实验而观念地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爱因斯坦通过“追光”思想实验和“升降机”思想实验,探索微观物质高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目标思维方法是引导在未来中寻找追求的目标和达到的境地的方法。爱因斯坦建立和运用目标思维方法,引导他开发出天才的创造力,自觉地攀登到物理学的高峰,达到创立相对论的科学境地。

双向思维方法是指创造主体针对一定的探究课题以不同的理论思维方面进行双向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爱因斯坦在他创立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中,建立和运用双向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究,努力发展他天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奥林匹亚科学院结束的那一年,爱因斯坦就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可见,双向思维方法对爱因斯坦提高学术水平和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出无与伦比的作用。

直觉和假说思维方法是创造主体在未知领域探究中以直觉力洞察出事物的本质而直接提出一般原理或者假说的思想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爱因斯坦以直觉力洞察出事物的本质,并直接提出“时间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这样的假说(一般原理),通向了创立相对论之道。可见,直觉和假说思维方法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中,充分发挥出自主创新的伟大功能,如此等等。

爱因斯坦主导性质的思维方法是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对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结构从理论上作了科学解释。他指出:“初始的假说变得越来越抽象,离经验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即从尽可能少的假说或者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同时,从公理引向经验事实或者可证实的结论的思路也越来越长,越来越微妙。理论科学家在他探索理论时,就不得不越来越听从纯粹数学的、形式的考虑,因实验家的物理实验不能把它提高到最抽象的领域中去。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这样一种理论结构,在它能导出那些可以同经验作比较的结论之前,需要加以非常彻底的精心推敲。在这里所观察的事实无疑地也还是最高的裁决者。”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的理论结构以形象图示表示如下:

对直觉——演绎思维方法理论结构的形象图示,爱因斯坦作了这样的解释:

1、e(直接经验)是已知的。

2、a是假说或者公理。由它们推导出一定的结论来。a是以e为基础的。但是在a同e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心理的)联系,它不是必然的,是可以改变的。

3、由a通过逻辑道路推导出的每一个个别的结论s,s可以假设是正确的。

4、s然后可以与e联系起来(用事实验证)。这一步骤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直觉的),因为s中出现的概念同直接经验e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但是s同e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比a同e的联系要不确定得多,松弛得多(比如,狗的概念同对应的直接经验)。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可靠无误地建立起来,(虽然在逻辑上它是无法理解的),那么逻辑机器对于“理解真理”将是毫无价值的(比如,神学)。

这一切的中心问题就是思维领域同感官的直接经验之间的永恒存在的联系。根据爱因斯坦对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理论结构的阐述及其形象图示的解释,实质上描绘出了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创造思维机理:直接经验——一般原理(公理体系或假说)——推论——事实验证。这个创造思维机理,爱因斯坦又作了言简意赅地阐明。他指出,“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的。”

三、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的特点。

爱因斯坦主导性质的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与其他思维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从直接经验到一般原理是直觉道路——非逻辑性。科学家都深刻地认识到非逻辑思维在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之中爱因斯坦的思想堪称为典范。1946年,67岁时的爱因斯坦在《自述》中阐述感受经验与概念、命题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两者“纯粹是直觉的联系,并不具有逻辑的本性”。又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向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从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结构及其深刻论述中可知,从直接经验到一般原理不是逻辑道路的,而是“直觉道路”的,或者说是非逻辑思维道路的,这是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的第一个显著特点。

2、从一般原理到导出推论之间是演绎推理——逻辑性。从爱因斯坦的思维方法结构可知,虽然从直接经验(特殊)上升到公理体系(一般)是直觉道路,但是从公理体系(一般)到导出推论(特殊)是逻辑道路。可见,从一般原理到推论的演绎逻辑推理是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结构中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3、直觉道路与演绎逻辑道路、非逻辑与逻辑之间的统一性。从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理论结构中可知,从直接经验到一般原理(公理体系或假说)的道路是直觉的,而从一般原理到导出推论的道路是演绎的。这个思维方法的第三显著特点在于:把直觉道路与演绎逻辑道路统一于他的思维方法理论结构之中,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的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结构,形成的逻辑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引起了思维方法质的飞跃。这与以往一切方法结构相比较,是根本不同的。

牛顿创立牛顿力学的思维方法是运用的推理逻辑思维方法,这就是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推理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牛顿推理逻辑思维方法的理论结构图示是:

达尔文创立的科学进化论也是运用推理逻辑思维方法的,这就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推理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达尔文推理逻辑思维方法的理论结构图示是:

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结构与牛顿的思维方法结构和达尔文的思维方法结构相比较,牛顿的思维方法与达尔文的思维方法都是属于推理逻辑思维方法,是纯逻辑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思维方法即直觉和演绎法是非逻辑与逻辑相统一的创造思维方法。

4、直觉验证性。从爱因斯坦的思维方法理论结构中可知,从演绎逻辑到事实验证中间,即从导出推论到事实验证中间,需要经历“直觉验证”的道路。这又是与先前的推理逻辑思维方法根本不同的第四个特点。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从一般原理到事实验证是直接的事实验证,无需借助“直觉验证”这一环节。可见,“直觉验证”是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理论结构中的第四个显著特征。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篇二

“多解”的思维方式,是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多解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笔者在这里就如何培养幼儿多解的思维方式谈几点看法。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篇三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模式。不同的领域、职业和岗位,不同的运动类型和项目,不同的人群和人,都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态度、方法、途径和价值尺度。积极适应事物本身规律的要求,不断转变和优化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提出了高思维质量,是取得成功的共同要素。

在传统围棋的思维特征包括中国传统的围棋思维模式,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化和历史内涵,得到社会公认而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就此其内容来说,追求均衡的价值取向作为历代围棋大师们力主的围棋理念,这主要是强调把握全局、双方接受、攻守平衡、降低风险等。一方面注重图形的效率观念,以好的棋形为最高效率,把棋形结构上升为效率标准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崇尚意境的弈趣理念,把围棋高深的魅力蒙上神秘色彩,从崇拜无形利益到模糊正误标准,从看重棋风到淡漠胜负,在弈棋中追求的情趣,达到“天人合一、忘忧清乐”的意境和心态,这是传统围棋具有浓重文化性的重要表现。特别是在下棋的时候,需要从容充分的思考方式,以往的棋手可以说是在无限时间范围内思考,在有限环境压力下博弈,一盘可以下数日甚至数月,而且传播、知晓的范围十分有限,弈棋心态宽松。相比现如今的许多棋手面临的竞赛时间、规则和现场直播下的心理压力,可谓是很是幸福不过了。

由于围棋起源和长期发展在中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道家的许多思想理念,如“中庸”、“和合”、“大道无形”、“无为而治”等等,都渗透到古代围棋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中。而传统围棋思维模式中大量的因素产生于日本近代理念,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围棋新布局革命以来,吴清泉等围棋大师所倡导的围棋理念。传统的围棋思维模式包括了合理的内核,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当代人们所全盘接受。传统围棋具有竞技性却还不是竞技运动,在很多方面已经和现代竞技围棋的发展形态不相符合、不相适应,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沿着围棋历史发展的'轨迹,围棋思维方式转变是时代的要求,毕竟任何思维方式都是时代的产物,是事物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围棋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思维模式不能不随之变化,也使得围棋思维方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现代竞技围棋的核心要求从战略到战术,从布局、中盘到官子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精确化,甚至标准远远超过了传统围棋所允许的范围。其实在一些超一流棋手在重大比赛中对棋路计算的精确程度,达到了一般爱好者难以想象的程度;世界重大棋战中,不论是以惨烈战斗分高下,还是以半目差距分胜负,都是以精确的计算力为战斗的基础。在其思维上的广度,现代对局数量之多、变化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形势严峻的环境里,要求棋手掌握信息和思维空间范围为之广泛。

对于现代竞技围棋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传统围棋思维方式的合理成份,更体现现代竞技体育的时代要求。而现代竞技围棋有自身的特殊规律,研究并掌握这一特殊规律是当前的薄弱环节,也是紧迫任务。围棋的最高目标和国际象棋、中国象棋不同,不是杀死对方的帝王、将帅,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让每手棋手充分发挥效率、取得更大价值。围棋以图形为表现形式,是一种特殊的图形结构艺术,那么在其棋形审美的价值尺度,从根本上说在于行棋效率即所得的利益;现代竞技围棋要求棋形的审美价值服从实战需要,服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战中棋手之所以在意棋形,是因为好的棋形往往会产生好的效率,但这只是笼统而言,毕竟在实战中有大量的“愚形杀手”、“场合手段”等,影响甚至决定胜负。重视棋形美不能将它夸大到高于利益、或高于实战需要的地步,否则就是形而上学;所以不能用僵化的思想对待棋和效率,任何棋形的审美、图形的结构都要服从实战需要。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勇于面对风险,要认识到风险与效果在这里是辨证的统一。竞技围棋一定要敢于冒险,敢于以风险博取效果;在两个人进行竞技的围棋里,风险对双方来说是共同的,自己冒风险的同时也把对方拉入风险的漩涡。传统围棋讲的是看不出好的不能下,现代竞技围棋讲的是看不出不好的就敢下,既要善于以长击短,也要敢于在必要时以短击短。这就是现代竞技围棋风险和效果的辩证法。

当今时代,人类活动的精确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精确思维是以量化的方式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进行精确加工,让概略变为精确,使得模糊化为清晰的思维方式。在围棋竞技中,精确的计算才能实现高效率,但我们也承认某些条件下正误标准的浮动范围,围棋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很多“虚”的东西以目前的计算水平无法量化,比如对“大局观”好坏的判断。事实上精确是客观存在的,而模糊是一种主观的认识状态。人的认识有相对性的,精确的标准也有相对性的,竞技围棋要尽可能提高精确思维的程度,包括在行棋的一定阶段和范围,对行棋方向的准确估计,对多种可能的标准选择对对手意图的准确判断,这是由模糊转向准确的重要步骤。实现精确思维,要正确处置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的关系,具体到围棋所谓的“目”和“势”的关系问题,对无形利益的崇拜、对势的崇拜,是中国传统围棋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有极大的正确和合理因素,如果过分强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有形利益的追求。我们重视传统的对势的追求,也要重视对有形利益的目的追求,加快无形利益向有形利益的转化。

针锋相对,作为现代竞技围棋的重要思维特征来说也绝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围棋竞技性发展的必然反映;在现代竞技围棋的结果不仅关系到棋手个人的声誉、待遇和人生路径,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声誉,胜负争夺的激烈程度,是作为雅趣活动的围棋手谈不可比拟的。反映在围棋思维方式上,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针锋相对,这里也就包括对手的气势、力争主动的状态和善用诡道的谋略。就从气势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状态并战胜对手的心理外化及充分思想准备的表现;其诡道则可以利用对方的心理状态来出奇制胜。这里十分重要的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建立不畏强敌又敢打必胜的良好状态,日本一位著名棋手在一个重要比赛中,在已必输的情况下耐心与对手收官,造成了对手心理放松出现重大失误而转败为胜,这也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棋品”问题,胜之不武,简直是莫名其妙。所以“兵者,诡道也”,在规则的范围内取胜,同样是堂堂正正的胜利。

对于棋手,端坐于纹枰前独自指挥上百的棋子作战,一个突出的特点不仅要善谋,还要善断、善战;毕竟竞技围棋不是一般地比思维质量,而是在严格的时间范围内比综合思维素质,不仅要比思维的密度又要比思维的强度。这就要求棋手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实现脑细胞高速、高效运行,形成了高质量的决断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就是效率和胜利。思维的定势在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定势化思维模式,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和处理类似问题,若是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思维定势有助于迅速有效地解决常规问题;而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思维定势也会限制人的创新活力。就竞技围棋而言要坚持在特定具体条件下活用定式,在实战中敢用和善用新手,毕竟新手是超越思考、充分研究的结果,也往往会取得出奇不意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里,很多问题难以用常态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从不同方向、不同视角、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既是解决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思维方式科学化的具体体现,现代竞技围棋可借鉴使用的特殊思维方式有不少,如在棋盘上不同战斗之间进行思维迅速转换的跳跃思维,以及“手割”所体现的逆序思维等,说明了竞技围棋与现代思维方式是完全相通的。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篇四

传说在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种族区别,相互之间没有文化差异,相互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有一天所有的人类在一起想建一座可以到达上帝的高塔,于是人类同心协力,高塔一天比一天高耸,后来天神们怕人类真的到达天堂,于是就用魔法让高塔的每一层的人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于是他们没法在沟通,相互之间所说的语言无法听懂。所以就形成不同的种族,慢慢的就演变出不同国家不同的的民族人种。

世界上有着两百多个国家,这两百多个国家之中,又有着好多的种族或民族。而各个民族之间又有着自己肚子的文化和信仰。她们的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便导致了个种族在看待事情的出发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在这现今60亿人之中,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东方人典型的思维。中国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着《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都是讲直观、体悟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

直觉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非逻辑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逻辑证明和实验的方法都表现了一定的局限。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发现说明世界的真理。例如庄子主要依靠比喻和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较早,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可是东西方讲的重点不一样,西方特别强调斗争,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我们,应该多和国际进行交流,交往,以便充分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学习他们优秀成熟的思维方式来补全我们的思维。我们华人的思维方式有我们独特的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应该多学习其他国家人民的优秀的思维方式,改掉我们不好的思维方式。以便使我们的人民更优秀,国家更强大!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篇五

十九世纪,可以说是电视时代,于是出现了电视式教学:教师(电视)传授(播放),学生(观众)接受(收看)。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网络时代,所以教学的模式必须改进为“网络式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吸取网络互动的精华,构建网络语文教学模式,赶上时代的步伐。

第一,建立“网络互动式”学习小组。

建立“网络互动式”学习小组,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新教法的有效条件。即把全班分成三到五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四到六人,并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同学,开展各种的学习活动。学生、教师、教材以及课外学习资源均可视作“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小组的学生就构成一“小组网”,课堂可视作“课内域网”,课外可视作“课外网络地带”。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上网”交流合作的过程。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能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使学生民主合作的精神得以形成。

第二,阅读教学中,发挥小组的“网络互动功能”。

旧式阅读教学,课堂大部分时间由教师掌握,学生阅读不到位,学生所面对的往往不是课文本身,而主要是“揣摩”思考与练习的“答案”,往往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听记”教师的“分析”思考练习的“答案”。换句话说,是重复、模仿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教师)的阅读。使学生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没有学习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严重地违反了“三维”的统一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老师绝对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所以一定要把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权力还给学生。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知识,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例如学习《期行》之前,可以让“小组网”发挥网络的通信与合作功能,由小组长组织同学作一次小小的社会调查,了解新近的关于守信、礼貌的事件和新闻报道,或收集有关的名言名句和故事等等。然后,在进入课文前,让各个小组把最精彩的片段在班中展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进入新课文的情景,提高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欲望和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间、小组间的“网络互动功能”。

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以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用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去阅读理解课文,可以各自反复阅读,根据注释理解文意;可以小组一起朗读,再互相之间对译,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互相讨论;也可以用说读的办法理解句意,再整篇翻译。对于典型的疑难点进行全班交流探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没权威的、没有批判的、民主的、自由的环境。把思考和言说权留给学生。

再如《期行》一文,在理解课文后,对人物进行评价时,有些老师会不自觉地、权威地传授:“陈元方有礼,陈太丘守信,而友人则无礼无信。”要学生接受。而在民主自由的“网络互动小组”中,学生除了以上的说法外,有的会说,陈元方也不见得有礼,他“入门不顾”;有的人会说,友人迟到可能另有苦衷;有人会说……只要理由充分都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样的辩论后,学生会自然体会到:做人要有礼、守信;看问题不能只从单一个角度看;评价一个人要有一定的根据;……这样学生的阅读学习就在“网络”中“互动”,在“互动”中“体验情感”,在“体验情感”过程中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引导学生“登陆”“课外网络地带”。

阅读教学,不只是阅课文教学,还要注意课外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老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也得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文”,去“登陆课外网络地带”。

首先,要善于帮助学生开发“课外网络地带”。如图书、报刊,电视、广播,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院,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课外网络地带”。只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致,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其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都可以引导其“登陆”。如学习了《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小组可以开展一次“了解母亲,关爱母亲”的亲子活动,然后把活动的过程和体会在班上交流,把课文中的“母亲”带进生活,再把生活中的“母亲”请回课堂,实现“网络”的“资源共享”。

其次,要注意发挥“网络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新课标指出“规定了阅读的量,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每年阅读两三部”。扩大阅读的空间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保证。那如何使学生喜欢阅读、大量阅读呢?以读去促读,以写去促读,以讲去促读。如学习《忆读书》,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读“精彩的《西游记》”、“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学习《西游记》精彩的描写手法和《水浒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以读促读。学生读了课外书后,要注意指导他们写好读后感,做好读书笔记,并且让优秀的读后感,在班上发表,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也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写去促读。还可以适当举行一些“推荐好书”的演讲会,让学生展现自已所看过的好书的精彩内容,激起学生“登陆”的兴趣和频率,以讲去促读。使课内阅读向“课外网络地带”无限延伸。

建立“网络互动式”学习小组,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小组的“网络互动功能”,引导学生“登陆”“课外网络地带”,使阅读教学形成一个互通的无穷无尽的网络系统。只要老师懂得操作,懂得引领学生操作,那语文教学的改革,就一定会有一翻崭新的气象。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篇六

树立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是指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就是从全局、长远、根本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统揽全局、兼顾各方,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强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到把握全局、谋划全局、服从全局;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前瞻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形成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其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超越陈规、开拓进取,善于探求事物发展难题的多种解决办法和途径的能力。

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入。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的局限,不迷信、不盲从,做到因时而动、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

辩证思维,是指立足于客观事物的辩证性而展开的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善于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它要求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势、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这就要求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区别不同情况、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因地、因人、因时制宜,防止简单化;坚持一分为二,客观分析形势,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防止极端化;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努力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越是形势好越要看到问题、克服麻痹松懈思想,越是困难多越要增强信心、善于化危为机和转机为绩,防止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防止片面化。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篇七

人类作为社会的主角,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正能量的人,其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且教育具有时代特征,不同社会时代对儿童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小学阶段的教育,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小学教育方式的意义非同寻常。

小学阶段教育是各类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因为社会进步使人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接受教育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时代特征明显。小学教育也不例外,从二十世纪的启蒙式教育变为现在的“前初等教育”。因此,本着提高教学效率、适应时代特征的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明晰小学阶段教育的地位。

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和具体作用不在于知识积累的多少,而在于良好习惯的逐渐养成和道德修养、思维品质、文明意识的初步形成。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阶段正是他们成长方向和健全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公共意识、群体意识、人文意识在儿童时期初步形成,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一生对社会的作用十分有限,极个别可能会走向反面,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必须把儿童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均要为小学阶段的教育花费更多时间,同时给予更多正面的引导,做好小学阶段的教育,把基础打扎实,使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进一步明晰小学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通用于包括从低到高的各个教育阶段,但对小学阶段来讲显得更为重要。与小学教育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小学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和相关管理机构人员等)均应从本着小学阶段全面打基础入手,着眼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真正完成以小学教育为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任务,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小学阶段成为中心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与小学教育工作有关的人员才能找准方向,确定教育工作的重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小学阶段教育的作用。

(三)进一步明晰小学阶段教材内容的研究。

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单薄,时代性要求不强,无法突出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性。新一代小学阶段教育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突出人文性、丰富性。人文性,不单单是学校的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和教育管理方面的指导也极为重要。社会环境具有多样性,其重在日常养成;教育管理突出方向性,注重指导,这些要求必须在小学教材中得以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会干活的机器,而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干事业的人才。小学阶段知识的丰富性,要围绕这一终极目标,做到广泛性和引导性兼顾。当前的语文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相信这只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

(四)探讨实践教育参与者的相关理论实践。

小学教育实践性极强,参与者众多,包括小学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工作研究人员和相关管理机构人员等。小学生的在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余时间他们会与社会接触,在社会中成长。因此,家长们的言行、大人们的举止等都可以影响他们;各类新闻、媒体的语言和宣传方式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生活态度、学校办学条件、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等方面的正面性都能引导儿童积极成长;教育管理不应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应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发挥“正能量”的人,作为检验其成败的标准,若培养出的行业顶尖“人才”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给社会带来危害,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言论会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因而不能标新立异,只强调个人观点,必须注重严肃性、增加科学性。

二、科学构建小学生教育方式的关键环节。

小学阶段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小学生成长为心智健全的自然人,更大地发挥其潜能,使其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必须进一步在这三方面做功课,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和谐。

(一)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也影响着人的一生。与现阶段儿童教育的需求相比,现阶段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关注力度均远远不够,家庭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有意识参与小学生教育的家庭比重还很少。许多家庭的家庭教育观还停留在以往:教育是教师的事,我只负责把他(她)送到学校,出现重养轻教的现象;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儿童等等。健康的人格无法自然成长,必须精雕细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身兼“监护人”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因而家长必须修好“内功”,即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要做到奉公守法,身体力行地关心国家、社会,关爱朋友、同事,遵守社会法纪、法规,将健康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示范给孩子;家长应经营幸福家庭,在平等的家庭中,他们将学会自尊、自信,在和谐的家庭中,他们将学会公道等等。同时孩子们也有着好问好学、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人对事真诚直率等许多优点,家长应好好学习、有效保护、积极引导,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二)科学的学校教育是关键。

小学阶段教育应着力增加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儿童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其长大后具有健康的思想、正确的观念、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关键。今天的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事业的承担者和创造者,他们是否健康、是否合格与其在小学阶段形成的教育储备和人文素养密不可分,在学校接受教育时缺少正面引导,会使他们变得慵懒、消极、自信心不足、害怕竞争,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等。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启蒙式教育,而是专家所称的“前初等教育”。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大部分家庭已经对其进行了启蒙,有的在幼儿园完成,有的在学前教育机构完成,有的在家庭内部完成,甚至在婴儿时期就开始进行“启蒙”教育,我们应特别注意这一变化,区别于以往的小学教育,在教育的丰富性上下功夫,注重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小学生变得更文明、更幸福、更健全打基础,使他们未来的生命质量更高。

(三)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外部条件。

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小学阶段的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密切相关。孟母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一度三次搬家,择优而处,最终使孟子成才,突出的就是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消极的社会环境带给孩子的只有伤害。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显著,积极、正确的文化环境能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并通过规范的言行表现在个体的行动中,产生积极的社会导向作用。那些承载积极观念的社会群体,会通过舆论和其他社会强制力量使其他个体接受这种规范,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为了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更优秀的人才,教师必須明白:现今小学阶段教育必须从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形成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小学教育方式,使培养的自然人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正能量。

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论文篇八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复习,相信大部分高三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依据高中语文课本,已经全面而系统地复习了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并对这些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语文复习应该怎样进行呢?在此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同学们应在认真研读“考纲”之后,构建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与第一轮复习的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归纳,理清这些知识点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些知识点所检测的能力点是什么,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由此构建成自己的语文知识网络。

这样既加深了对第一轮所复习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在实际运用时,迅速有效地提取知识,在解答语文考题时,头脑中有系统的语文知识网络,有利于我们沉着冷静的应对各种题目,有利于拓展解题思路,提高答题的效率,应该说语文知识网络是解答试题的通道。

同时还应对第一轮的语文复习情况做一下梳理,认清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结合自己构建的语文知识网络,制订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天天有事做,天天有落实,循序渐进。

第二,探究最近几年语文高考考题中的设题点,选择典型的习题进行重点练习。

从天津市最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来看,出题的原则是稳中求变,有相当一部分题型是成熟而稳定的,所以有些设题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考题的探究进行了解,比如,天津市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中科技文和社科文的阅读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题目中的干扰项一般从关键词句的理解、重要信息的筛选、根据文章重要内容进行推断三方面进行设置。

常见的形式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答非所问等等,复习中,有意识地摸索这些常见干扰项设置的规律,对提高同学们解此类题的能力将会大有帮助。

另外,同学们要考虑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和本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点,做到触类旁通,做题之后要有反思。对于自己语文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应选出相对应的常见题型,并总结这些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及答题方法。还要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在解题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解题途径,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性。再有,解答语文主观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减少考试中无谓的丢分。

第三,改变训练方式,搞好作文复习。

第一阶段同学们对作文的复习是比较重视的,积累了一些素材,并做过一定数量的作文练习,但到第二阶段复习的时间紧了,压力大了,因此许多同学不再重视作文的复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到正式高考时,有些同学会因为这段时间不练写作而造成写作的生疏感,这是不利于高考的。

因此,同学们可以改变一下复习的形式,首先将前一阶段所积累的各类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库”,为高考作文做最充分的材料准备。其次,对自己擅长的文体和作文结构进行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看一两篇优秀习作,研究优秀习作是怎样立意、构思的,每天可对一两个作文题目进行思考,用“想作文”的方式进行练习。(天津五中特级教师杨忆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