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月照皂荚树散文(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1:09:33 页码:12
月照皂荚树散文(通用14篇)
2023-11-18 01:09:33    小编:ZTFB

情感表达是人们用语言或文学艺术手段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一些特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分享的总结经验,可以从中获取一些灵感和建议。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一

清明前夕,我与女儿去黑铁山出行途中,在山的西南侧,女儿发现地面上从树上掉下来的皂角便捡了起来,并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东西?我一看顿觉眼前一亮,告诉女儿这就是所谓的“皂角”,它曾经陪伴我度过童年的快乐时光。

我的童年是在鲁中地区的一个小山村度过的,那里空气新鲜,气候宜人,非常适宜皂角树的生长。记忆中,在村的西南头,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树干足有两人才能合抱,它成了全村人心目中不可缺少的宝贝。

春天来了,皂荚树新枝吐翠,泛出熠熠春光,树叶间绽放出米黄色的小花,一簇簇,一丛丛,清清浅浅密密匝匝,弥漫着丝丝芳香,引来了成群结队的蜜蜂在花丛间飞舞,嘤嘤嗡嗡的叫声犹如春天的催眠曲,吸引着我与小伙伴们天真而又好奇的目光。夏天,皂角树花谢以后开始结果,嫩黄的皂角如同豆角一样,一大抓一大抓地缀满了枝条,成了家乡的一道靓丽风景。在盛夏酷暑的高温时节,绿茵遮天的皂角树下,成了人们纳凉歇息的场所。男女老少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便扳板凳、拿草席、抱孩子,端活筐来到这里,在鸟儿的啁啾和知了的鸣唱声中,人们摇动蒲扇,叙说着当日的所见所闻,忙碌着手中的农活,在温馨活跃的气氛中,从中找到了无尽的乐趣。深秋时节,飘落的秋叶无声地向人们诠释着落叶归根的典故,但见树上随风飘摆的皂角,一个一个,紫黑油亮,形如刀鞘。轻轻一摇,只听里面的皂核哗哗作响,这时皂角树迎来了收获的时节。村民们利用空闲时节,带着长杆,拿着梯子,挥动镰刀,在说说笑笑中及时把成熟的皂角采摘、收集起来,成了日后洗头、洗衣服的上好用品。

记得在农村上小学时,我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中读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也不必说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的文章,对皂角树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皂角树又名“皂荚树”,豆科植物,属于落叶乔木,皂角是豆荚状,可当肥皂用,也可以入药,对治疗便秘有一定疗效,皂刺、树皮可祛痰等,于是对这种全身是宝的树木更加爱护与珍惜。

时光飞逝,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棵魂牵梦绕缀满浓浓乡情的皂角树,因为村庄道路拓宽的缘故,作为名贵树木,已经将它迁移到城市的花园里面,供人们欣赏拍照了。再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了,现代青年穿的都是高档时装,洗渍用品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很多人几乎不知道“皂角”是什么东西了。从这一点讲,家乡的皂角树,不仅见证了村庄的过去和现在,更见证了村民的贫穷和富裕。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二

当下的人看古人,颇有几分无声电影的意味。一个人浩浩荡荡的一生,若有幸能留存于史书之上,有的,也不过是几页泛黄的字迹罢了。不由的吐出一句感叹:倒真是当时的明月换了拨人看。只是这月光中是有故事的,穿透千年的光阴,那束皎洁依旧。一轮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又旁观了许多谁的人生。掬一捧白月光,且作清酒饮下,窥一窥那其中的几多心酸、几多欢笑。

若说其他人的人生是部漫长的无声电影,那李清照的人生就该是一幅长长的彩色画卷——毕竟是女子,须得多上几分柔和。再者,她也确实担得起的。

书香门第出身的女子,身上大多有些许故事。父亲李格非数量繁多的藏书使得她自小便有一股子书香气息,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该是原来的轨迹。只是,遮掩不住的是她与生俱来的才气。作《浣溪沙》时,不过十几岁的年纪,正是粉面桃花惹人怜的时候,带着丁玲配饰的素手轻轻握住毛笔,描下这般词句;春秋来往了几个回合,当年粉嫩迷人的小女孩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荷花般的身段,一笑便姹紫嫣红了整个春天,此般良辰,未免多出几分青色心事——关于未来和他,《点绛唇》中“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哪个少女不怀春?只三两笔,青涩少女婷然立于眼前;当童趣渐行渐远,便是时候谈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事了,丈夫赵明诚亦出身于书香门第,富有才气,更可贵的是两人情投意合,又同喜欢金石研究,真称得上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为天命的朝代,二人携手共谱写了一段佳话。此时李清照,生活幸福美满,笔下更多温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直到这时,她的人生画卷都是一片缤纷温暖的色彩。

而后,许是笔墨沾了水,多了几分模糊与渐远,又似是调色盘中被人换上了萧瑟的色调,她的人生画卷开始凋零,曾有的鲜艳美丽已然消失不见。丈夫暴毙,山河被毁,国破,家亡。

又是几年光阴流转,嫁了张汝舟,本想着能一起守着那些费尽心思收集而来的金石书画安度时月,不料,知人知面难知心——张汝舟竟是一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心中只有钱只有利,丝毫没有相合的情趣,拜金的本性,不尊重女子的封建罪性。李清照怎能忍受得了此般俗物?自然要决断,只是在那时,女子休夫谈何容易!最后是离了,闹到了官府。李清照手握着拼命挣来的自由,遭到了全社会的遗弃。

结局是孤独终老,贫困潦倒——曾经拼命守护的金石书画终于还是守不住了,于是亲手将那些宝贝喂进熊熊燃烧的火堆——好了,再无牵挂。

李清照的人生,由欢笑中开始,由泪水中结束。我想,她的悲剧正如梁衡先生所说的那样: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作为女人,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她的故事,月亮知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三

又是一个中秋节,一个月圆之夜,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硕果累累,喜悦的季节,万家邀明月,千里寄情思。

想到曾经小时候的情景,那些往事还历历在幕。曾经每逢中秋节,我们都在一起赏月,在明月还未升起时,父母将月亮爷,瓜果梨桃都摆满供在了窗前,而且水果的切法都很有创意,都是那么的.精美。那飘香的味道,那深迵的夜空,犹如一个梦的仙境。仿佛月亮真得会来吃一样,我呆呆的望着月亮,联想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仿佛我的眼前就是一个童话世界!

儿时的记忆与梦境如滔滔流水,在我脑海翻腾,而有些人与事却一去不复返了。永远只能是梦。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无忧无虑,走过了多少个中秋节,却是转瞬即逝。

如今母亲离我们而去,只留下父亲和我们。但父亲依然不变当年的模式,去供奉月光,笑呵呵的为我们准备团圆饭,好似永不疲倦,只要我们高兴,我们像快乐的小鸟环绕在他左右,不管什么节日父亲准会带给我们节日的氛围,家的温暖。

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那慈祥而苍老的面容,我热泪盈眶。

我拿什么奉献给您,我的父亲,我愿是您的棉袄,在寒冷的季节,给您带来一丝温暖,我愿是您的拐杖,永远依靠着您。

我会记着您的执著与乐观,不管未来有多少风雨,我都会勇往直前!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四

我自今晨黎明时分于宋朝卷册中寻觅,“红藕香残玉簟秋”,你的身影浮现在这乍暖还寒时候。你是一阵清风,吹尽狂沙始到金;你是一株青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是天边的一轮圆月,皎皎月光照大宋。

玉枕纱橱,你原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门女子,因着父母的宽松教育得以像男子一般饱读诗书。你从不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我最开始了解你,还是缘于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小时候因为看过《秦时明月》和听老师介绍西楚霸王的英勇事迹所以对前人的项羽充满了欣赏和好奇,看到你写的这首《夏日绝句》的时候,我不禁感觉你一个婉约派词人的身上有超越项羽的勇敢和气节。后来,便是找来许多你的诗词,一一细读。

很多人说你的诗词创造大胆,语言清丽,我想这其实和你心思细腻不无关系。你爱饮酒,纵然不比狂饮千杯不醉的李白,但想必也老隔三差五的饮酒。要不然,你的词中怎么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不够,还要再来一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呢。在封建保守的理学盛行的.时代,不知这样前卫的你是怎么得到丈夫的倾心和公婆的认可的。大约你也同其他女子一般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吧,但是真正重要的应该是你身上的才气。只消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顿时让夫君的友人感慨万千。

你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而且还是颇有才名的苏东坡的弟子,母亲家族势力庞大。在那样一个封建男权思想禁锢的社会,很难想象一个女子胆敢拼命反抗控诉薄情郎。可是,你又一次颠覆了我的认知,是的,你把你的第二任丈夫告上了官府。你身上的大无畏反压迫精神不正与西楚霸王同气连枝吗?我突然就明白了《夏日绝句》为什么成为咏史名篇。

后来慢慢的就爱上了你的婉约闺阁词,爱上了遥远时代的你。瑞脑销金兽看得出你高雅的生活品质。这样一个娇生惯养的你历经了宋朝的战乱,颠沛流离,其间更是误信奸人被骗的凄惨。好在你是你,是不拘一格的李易安。不论时世如何,你始终不曾放弃生活,苦难的来临不但没能摧毁你反而将你磨练成了一朵风雨中的铿锵玫瑰。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五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小苹初见宴几道时才刚刚来梦羽楼不久,认识的人不多,只有两个交心的姐妹,锁心和小月。那日花开正好,小苹在院里赏花,娇花似火,美不胜收。忽闻亭中有交谈声。“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传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低吟声充满了惆怅,自嘲,小苹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悄悄走到庭前,却见那人一袭青纱,紫带速发,面如冠玉。眉目如画蕴含着无尽的愁怨。小苹的心突然有些发疼。这个人把世事看得那么透彻,为什么又要来这里呢。一边说最是戏子无情,一边来此独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记得娘以前说过,只要你以心待人,以此之心换彼之心,那么就一定可以交到真心的人。

“公子说青楼女子无情,那么请问公子,你又何曾对她们有情过。最是多情青楼女,公子可知,她们付不起自己的真情。”小苹鼓起勇气说完,有些忐忑,却依然抬起头直视他的眼睛。晏几道有些诧异地抬起头。“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这是晏几道对小苹的`第一印象。娇眸似怒非怒,粉唇低含,两腮似雪,果真是一个妙人儿。

小苹恋爱了,这是锁心和小月都知道的事,小苹每天都在门口徘徊,时而掩唇低笑,时而黛眉微蹙,发呆的时间也多了。每次看到晏公子来都很开心激动,两人在一起吟诗作赋,巧谈相思。琵琶声声入耳,道不尽,最相思。锁心和小月劝她,世间薄幸多男子,最不可相信的就是男人的花言巧语,特别是她们这里的。可是小苹总是坚持她的交心理论,每每说得她们有口无言。

楼台亭阁,薄幕低垂。满院百花齐放,一树桃花灼灼其华,微风吹细雨,美人站在花下,笼罩彩灯,光映娇容,琴声曼曼,乱红纷飞,真是一副美景!把酒临风,眉眼里是化不开的复杂。明日就要离开了,自己终究是要负了她,可惜戏子又怎么会有情呢。

晏几道不辞而别,小苹慌了神,日日以泪洗面,倚门回首,看得人心疼。锁心和小月都不敢在她面前提前他。回首往惜,历历在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又是一年草长莺飞,繁花似锦,晏几道回到了梦羽楼。伊人已逝,害相思,终孤苦。可怜啊可怜,可恨啊可恨!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小苹初见宴几道时才刚刚来梦羽楼不久,认识的人不多,只有两个交心的姐妹,锁心和小月。那日花开正好,小苹在院里赏花,娇花似火,美不胜收。忽闻亭中有交谈声。“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传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低吟声充满了惆怅,自嘲,小苹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悄悄走到庭前,却见那人一袭青纱,紫带速发,面如冠玉。眉目如画蕴含着无尽的愁怨。小苹的心突然有些发疼。这个人把世事看得那么透彻,为什么又要来这里呢。一边说最是戏子无情,一边来此独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记得娘以前说过,只要你以心待人,以此之心换彼之心,那么就一定可以交到真心的人。

“公子说青楼女子无情,那么请问公子,你又何曾对她们有情过。最是多情青楼女,公子可知,她们付不起自己的真情。”小苹鼓起勇气说完,有些忐忑,却依然抬起头直视他的眼睛。晏几道有些诧异地抬起头。“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这是晏几道对小苹的第一印象。娇眸似怒非怒,粉唇低含,两腮似雪,果真是一个妙人儿。

小苹恋爱了,这是锁心和小月都知道的事,小苹每天都在门口徘徊,时而掩唇低笑,时而黛眉微蹙,发呆的时间也多了。每次看到晏公子来都很开心激动,两人在一起吟诗作赋,巧谈相思。琵琶声声入耳,道不尽,最相思。锁心和小月劝她,世间薄幸多男子,最不可相信的就是男人的花言巧语,特别是她们这里的。可是小苹总是坚持她的交心理论,每每说得她们有口无言。

楼台亭阁,薄幕低垂。满院百花齐放,一树桃花灼灼其华,微风吹细雨,美人站在花下,笼罩彩灯,光映娇容,琴声曼曼,乱红纷飞,真是一副美景!把酒临风,眉眼里是化不开的复杂。明日就要离开了,自己终究是要负了她,可惜戏子又怎么会有情呢。

晏几道不辞而别,小苹慌了神,日日以泪洗面,倚门回首,看得人心疼。锁心和小月都不敢在她面前提前他。回首往惜,历历在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又是一年草长莺飞,繁花似锦,晏几道回到了梦羽楼。伊人已逝,害相思,终孤苦。可怜啊可怜,可恨啊可恨!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六

八月像一本书,不折不扣地站在那儿,它不说话,有大美而不言,睁着最大的眼睛而不看。你不知道它在想什么,它在火爆的艳阳里朦朦胧胧地,悠闲自在。

回味《空镜子》“他们的日子就是这样细水常流磨出来的,并非一开始就有多好的感觉多美的感情,而是无须呐喊屏弃矫情,真真实实的相互温暖一辈子。”-这样的生活可谓无憾了!

近日每天看一集《人间四月天》,在这部电视剧播出前,我们都知道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张幼仪。看了电视剧,我们才知道她一点点。还有一本书,是张幼仪的侄女整理的《小脚与西装》。

我们不知道张幼仪,就像我们不知道朱安怎么度过那些漫漫长夜。

张幼仪曾经还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她和他还曾经幼许多夜晚的亲密接触。她生幼他的儿子,她服侍过徐的父母,在出嫁之前她是大家庭中的小姐,她兄弟中其中一位叫张君励,他们和徐一样博学多闻。

沉默好像是她的专利和特长,在英国她给做可口的上海菜吃;然而,他却根本不跟她讲话。那时,他开始追求别的女人,她知道,但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定随和,并且不表现初嫉妒和生气。

她和他文明离婚以后,她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她成为职业女人。我在想,假若此刻徐才与她相遇,说不定他会疯疯癫癫地喜欢上她。张幼仪身上有一种美丽,一种压抑、自持、独立、沉默的美。

一种内敛、无奈、坚强的美。这种美与林徽因、陆小曼的美不一样。

林徽因的美让人想到水仙花,养活水仙并不难,纯净水与几粒石头。但水仙需要在温室里,她不生长在原野,林的天赋与才情需要一种理性安宁的生活来发挥。我认为林徽因选择梁思诚是明智的,象她这样聪明的女性怎么会选择徐志摩呢?林徽因的儿子说徐爱林,林难道就非要爱他吗?张幼仪说她不应该答应他呀-我们当然无法知晓徐和林这两个人之间到底曾经有什么样的心事,但我看《林徽因》传,印象最深的莫不是一张张林徽因和梁思诚的工作照片。在野外、在山林、在寺庙、在工作间,林徽因美丽灿烂的微笑,因为有一份展示她心性的工作?因为身边这位善解人意的伴侣?这说明什么--爱情从来不是一生一世的奇迹。

徐志摩走了。

陆小曼嫁人了。

林徽因有一个非常幸福美满的家庭,身边还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学者因为她而终身未娶。

张幼仪依旧照顾徐的双亲,抚养儿子,甚至徐的遗著也是在她的张罗下一手促成。她说,这么多女人中,也许我是最爱他的--因为爱他,疼他,心疼到希望他爱的女人更爱他一点点。因为她明白他是一个梦想家与文人。她爱他理解他又怎样?他甚至话都不与她讲,就算她把心挖出来给他吃,他也许还嫌她烦。

再看鲁迅与朱安,就因为是包办婚姻,就因为他要反抗那种制度-好,新婚之夜,他碰都不碰她。鲁迅给家里寄钱,也包括朱安的,但她不是小猫小狗呢!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女人,她需要丈夫的关心和疼爱,与她说话、交谈,更简单明白的说她还需要与异性亲密,她要有人亲吻和拥抱。

我不知道许广平和鲁迅成为夫妻以后,许就会百分百的理解鲁否,鲁就不会又苦闷?我不知道许与朱擦肩而过时,心里会不会有异样。我不知道每日徘徊在楼下的萧红给许广平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这就是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优秀文人提供给我们的情爱故事,当然我们这里谈的是个人情感,不是别的文学成就。

我不知道那是一个时代悲剧,还是这些男人的孺弱制造的悲剧。我只知道有那么多的女性一生一世生活在悲剧中。她们的容颜因为没有爱而憔悴,她们的双眸因为没有爱而黯然失色。她们的男人在试着去理解另外的女人,去注意另外女人带来生活的奇迹。因为她们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一种习惯,她们是一种美欧任何惊奇感与新鲜感的女人而已。

我们不知道我们会爱上谁?

我们爱上的人又会怎样爱我们,或象我们一样又疯狂的爱上谁?

我们会得到别人的-“许我的最爱给你”。

然后我们常常是我们疯狂爱上的人心中一把秋天的扇子。

不要说我们有多么好与多情,就像假装不知我们有多么坏与无情。

谁也不用同情谁;

谁也不用抚慰谁。

这就是命运,谁也无法知晓的命运。

com社区・月亮公主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七

老街也不是很老,大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才二百多年,只是与现在的新街相比她确实显得很苍老。这座位于川东南麓宣汉县境内东南部的樊哙古镇,从古到今,当地人都叫她樊哙店。樊哙店深深地落在秦岭山脉绵延下来的两座大山之间狭长的深谷地带,一条名叫百里峡河,从她身边日夜不息地奔腾流淌着。

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退居汉中,建都南郑,领属汉中、巴(郡治重庆、管辖宣汉)、蜀(郡治成都)三郡、三十一县。刘邦便派他的亲信樊哙将军入川,接管巴蜀秦地,募兵征粮,扩陕西樊哙墓充队伍,增强实力,好与项羽决一死战。樊哙在宣汉境内将军坪大败楚兵,然后屯兵今樊哙店,南坝的鹿走山,七里的峨城山和宣汉与万源交界的霸王城等地。樊哙将军治军有道,军纪严明,维护地方安全,恢复和发展生产,人民安居乐业,深受拥戴。

后来,群众为了表达对樊哙将军的深切怀念,便在樊哙将军的驻地——将军坪前修建樊哙殿,长期祭奠,并将该地更名为樊哙店。清乾隆时(1736)建场,称樊哙场,后又称樊哙乡,现改樊哙镇。它属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距县城一百多公里。樊哙镇现存有娘娘庙、将军坪、玄祖庙、关庙等景点,是全县最贫困的山区之一,但风景美丽,民风淳朴。

农历三月十五的月圆之夜,我同一道来的同事小杨住宿在新街的百里峡宾馆,饭后闲暇无事,便从新街漫步至老街。说是新街,其实就是从老街搬迁到这里来新修建的镇政府、镇财政所、镇医院、供销社和镇中心小学等单位,在这里形成的一个集居地,根本就没有街道和市场,都沿袭沿街为市。

新街距老街不足二百米,站在新街街口桥头看老街,老街尽收眼底;百里峡的河水在经过老街时显得那样风平浪静,河水在奔腾累了后仿佛想在老街驻足歇息。

晚上,我俩在战友张胡兵家喝酒,酒是当地出产的小酢酒,而且是60多度的纯苞谷酒。酒是个好东西,虽然许多时候在应酬上大都想方设法逃避它,但此夜要是没有它,那倒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就因为我等白天徒步往采访往返十多里山路,两腿酸痛,浑身疲乏,它让我们舒散了筋骨,消除了疲劳。

晚饭后,月亮还没有出来,我们便带着微微的醉意,搬几张凳子置于吊脚楼上的阳台上,坐在那里一边俯瞰灯火阑珊的老街,一边回味上午我们到老街所看到的景象:窄窄的街道,显得非常冷清。一只花色黑白相间的母鸡,领着一群刚出窝的小鸡仔在街口的柴堆旁,捡拾从树叶缝隙漏下的点点阳光;一位老爷爷坐在自家门槛上,正给他两、三岁的小孙子喂饭,旁边卧着一条半大的黄狗,在太阳下懒懒的不想睁眼;另一端不远处的街檐下,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奶奶坐在一张黑黢黢的老式木椅上,嘴上吸着一袋旱烟,眼睛茫然地看着街上过往的陌生人,旁边一张小方桌上,趴着一大一小两个女孩在那写作业。由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早已凹凸不平,两边参差不齐的木瓦房也是那么残缺不整,破败不堪,虽有几处都正在用红砖和水泥板对原来的房屋进行改建,但却显得很不协调,有些不伦不类。那个时候我才发现,有近时间没有到过樊哙老街,使我在眼前的环境中已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

在樊哙店河岸边,房屋有依将军坪山势而建的,也有从河床石壁上浇筑水泥柱而建的,呈阶梯状,自上而下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的老街,曾经街道两边的建筑物都是清一色的瓦木结构的老房子。那些茶馆、旅馆、餐馆和各种杂货店,其门面都很陈旧,从下往上,呈阶梯型一幢挨着一幢,一派的古色古韵;背着河边的那一排,远处看去,全是些高高低低的土家族式吊脚楼,静静地悬在沿河边上;而百里峡的河水犹如一面明镜,清晰地倒映着樊哙古镇的影子。

这里自古商贾云集,买卖兴旺,就连平常,镇上也是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熙来攘往的人。而街道上常驻的居民原先不多,绝大多数是近几年附近农村照顾小孩读书举家牵来居住的,或是到镇上来做生意的外地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是在这大山旮旯里,每逢赶集,却仍然少不了一些卖打药的江湖术士、打家劫舍的土匪、吃黑钱的地痞流氓;少不了做小本经营的贩子,和卖些土特产以换柴、米、油、盐、酱、醋的手艺人和农夫;少不了喝茶、聊天和看热闹的乡绅、淑女、寡妇等。也就少不了打架斗殴的事件发生,少不了诸多风流韵事和桃色绯闻。

我和同事听着战友讲述古镇的历史,一轮皓月已经从百里峡河上游两山相交的丫口冉冉升起。一瞬间,我们脚下“哗哗”流淌的河水,一下子明亮起来;老街上那一排排高高低低的老房子,也不再显得那么模糊,特别是下街街口敞亮的地方,那些瓦檐和街面,像铺着一层薄薄的霜;上街和中街,两边树影婆娑,房屋依稀可辨。从百里峡河上游河面上升起的.雾气,与月亮的清辉相融,笼罩在树丛和房屋顶上,整个老街就显得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像是隐藏在绿色的云雾中一样;原先那些亮着的灯,也在月光里暗了下去,恰如零星几点萤火闪烁在窗前和房檐下。随着月亮越升越高,月光越来越明,街上那些房顶和树梢,渐渐地从雾气迷蒙中显露出来,像刚从牛奶桶里捞出来似的。这时候,河面上的雾散了,月亮倒映在河里,在水底隐隐地勾勒出两边大山的轮廓,形成水天一色;镇口流水处,闪着光亮,仿佛月亮也化成了水,向下游一路轻吟浅唱而去。

月亮升至当空,夜空里偶尔响起一两声杜鹃的啼叫。叫声像是来自山外,像是来自河里,又像是从月亮里传出来似的,执着的叫声既显得单调和空幽,又显得疲乏和伤感,同时也使这个月夜更加神秘和苍茫。老街,就在苍茫的月夜里沉沉地进入了梦乡,显得分外安静。从战友所住的位置看过去,整条老街犹如一只废弃的船,搁浅在河边上,在月光下独自守着孤独与寂寞,守着一段早已逝去的沧桑岁月;身边轻轻流淌的河水,好似老街在睡梦中的呓语,也仿佛在哀叹她日渐衰老的容颜。

离开战友的吊脚楼,我和同事回到了百里峡宾馆。同事小杨已经进入梦乡,我却忘记了疲劳没有了睡意。透过窗外的月光,我仿佛看到对面半山腰的将军坪上,樊哙将军正在操练部队……耳边又好像听到了百里峡纤夫的号子声、还有老街白天的吆喝声……不知何时,月光已照在我的床铺上,如水的月光,伴我进入温柔梦乡。

二、石磨。

前几天到老家采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便到老家看望了父母,敬了一点孝心。晚饭后来到老院子转悠,却在老屋后面的一块空地上,看见了伴我童年、少年的一副完好的石磨。在三十多年的风雨中,它守望着沧桑岁月的一方净土,俨然一位沉默寡言的孤单老人,餐风露宿蹲在杂草丛生的荒芜中,晒太阳、听鸟声或蛙鸣,过着清闲的日子。

七十年代初期,这石磨是我父亲、二叔、幺叔三兄弟花100元钱从离我们家几十里山外的云顶寺石山买的,请了八个好劳动力轮流抬了整整一天才把四百斤重的石磨搬运回老家的。当时,家乡既偏远又贫穷,既闭塞又不通公路,出门就爬坡上坎,赶场上下,背挑都难,更何况粗木重石的东西就难上加难。正如歌词《喊山》里写道: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山/爬了一座山/那边还是山……这正是我家乡的写真。

那年月,家家户户照煤油灯,电都不通,就更别奢望什么磨面机、粉碎机、打米机了,石磨就成了山里人家的磨面工具。小时候,每逢小麦、苞谷或荞子等粮食收获之后,父亲推着磨,母亲喂着磨,我每次都很好奇地在父亲屁股后面推拉,学着大人的样子。有一次,我正学着父亲的样子推拉,把父亲的裤子拉烂了一块,我摔了一个仰八叉,后脑壳碰到了石坎上鲜血直流,父亲赶紧把我背到了村卫生所包扎。那天中午,我没有吃上饭,就到了学校。在我记忆中,每个院子都有这样的石磨,但那时年年的粮食都欠收,石磨没有吃饱过。

土地下户几年之后,我们村的生活条件略有变化,九十年代初,我们村开始通了电,黑灯瞎火的村子,在每个夜晚都有了朝气,偶尔也会听到一两户人家放收录机的歌声。有了电,也就有了黑白电视机、有线电话,村子也就多了一份热闹和喜气。从此,饿肚子的现象也就少了,石磨也开始忙了,磨出白花花的面粉,露出了村里人久违的笑颜。

前些年,我每年隔三岔五都要回老家一趟,家乡的变化可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屋后的石磨早就退休了,村里几百户人家每个院子都买了电动磨面机、粉碎机、打米机,黑白电视也早换成了彩电,有的家里还买了洗衣机、冰箱等,凡是城市人有的电气化的东西,村民几乎都有。家家户户的粮食堆满仓,猪羊满圈。我们村的村民从不卖粮食,红苕、土豆、苞谷做了饲料喂猪卖钱,我们现在卖猪也方便,村道公路通到了山里山外。有几户养猪的村民,每年要收入10多万元。如今,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乡富了,不仅是父老乡亲的快乐,也是我们这些长年在外游子的一种幸福。

那天早上我到镇上,父母送我路过石磨时,我特地坐在磨盘上歇了一会儿,留下了一张照片,还回家给女儿们讲了很多关于我小时候与石磨的故事。若能抽出时间再回家多呆几天的话,我一定会给石磨搭建一个雨棚,让它成为永恒的纪念,历史的见证。

三、舅舅的篾刀。

舅舅家世代务农,基本没有经济收入,农闲时,舅舅砍来屋后的青竹加工成箩筐、背篼、筛子卖钱,用来维持他全家日常开支,供两个表弟、一个表妹读书,日子过得清苦艰涩。

儿时记忆大都与竹子、萝筐、笆篓关联着,舅舅擅长编箩筐,大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其流程是先上坡砍竹子,然后剔掉枝叶,锯掉两头,搬运回家,破竹——启蔑——拌丝——启底——编筐,再加一些辅助材料就成了盛装谷物、水果、鱼和施工用的萝筐、果盘、笆篓、筛子。

舅舅是个精打细算的人,办好了材料后,一般他只管启筐底,编篾则一般是舅母,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我离舅舅的家隔着几道田坎,读小学5、6年级时回家做完作业后,经常跑到舅舅家里看他编织背篼、箩筐、笆篓、水果盘,也常被舅舅吆喝着编篾,但舅舅一般不会强迫。但对待表弟国亮舅舅则不客气,因为白天农活多,他们全家5口人,6亩土地,且离家较远,还有喂养猪、牛、羊等杂活儿,只有抽农闲或者晚上加班,不知多少个深夜,我从睡梦中惊醒起来解手,还听见舅舅、舅妈编篾的灯光还亮堂着。

前几天,舅舅70岁生日,我回老家,亲戚朋友正热热闹闹吃饭,一乡下串门收废旧的来了。舅妈找来些废铜烂铁,内有那把使用了20余年的编篾刀,已经被磨去了大半。我对舅妈说:“其余都卖,刀留给我吧!”舅妈责备地笑道:“刀都那样了,能有什么用!”我笑着拿走了。

我将永远珍藏它,给我的孩子讲关于刀和舅舅的故事……。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八

当下的人看古人,颇有几分无声电影的意味。一个人浩浩荡荡的一生,若有幸能留存于史书之上,有的,也不过是几页泛黄的字迹罢了。不由的吐出一句感叹:倒真是当时的明月换了拨人看。只是这月光中是有故事的,穿透千年的光阴,那束皎洁依旧。一轮月,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又旁观了许多谁的人生。掬一捧白月光,且作清酒饮下,窥一窥那其中的几多心酸、几多欢笑。

若说其他人的人生是部漫长的无声电影,那李清照的'人生就该是一幅长长的彩色画卷――毕竟是女子,须得多上几分柔和。再者,她也确实担得起的。

书香门第出身的女子,身上大多有些许故事。父亲李格非数量繁多的藏书使得她自小便有一股子书香气息,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该是原来的轨迹。只是,遮掩不住的是她与生俱来的才气。作《浣溪沙》时,不过十几岁的年纪,正是粉面桃花惹人怜的时候,带着丁玲配饰的素手轻轻握住毛笔,描下这般词句;春秋来往了几个回合,当年粉嫩迷人的小女孩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荷花般的身段,一笑便姹紫嫣红了整个春天,此般良辰,未免多出几分青色心事――关于未来和他,《点绛唇》中“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哪个少女不怀春?只三两笔,青涩少女婷然立于眼前;当童趣渐行渐远,便是时候谈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事了,丈夫赵明诚亦出身于书香门第,富有才气,更可贵的是两人情投意合,又同喜欢金石研究,真称得上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为天命的朝代,二人携手共谱写了一段佳话。此时李清照,生活幸福美满,笔下更多温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直到这时,她的人生画卷都是一片缤纷温暖的色彩。

而后,许是笔墨沾了水,多了几分模糊与渐远,又似是调色盘中被人换上了萧瑟的色调,她的人生画卷开始凋零,曾有的鲜艳美丽已然消失不见。丈夫暴毙,山河被毁,国破,家亡。

又是几年光阴流转,嫁了张汝舟,本想着能一起守着那些费尽心思收集而来的金石书画安度时月,不料,知人知面难知心――张汝舟竟是一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心中只有钱只有利,丝毫没有相合的情趣,拜金的本性,不尊重女子的封建罪性。李清照怎能忍受得了此般俗物?自然要决断,只是在那时,女子休夫谈何容易!最后是离了,闹到了官府。李清照手握着拼命挣来的自由,遭到了全社会的遗弃。

结局是孤独终老,贫困潦倒――曾经拼命守护的金石书画终于还是守不住了,于是亲手将那些宝贝喂进熊熊燃烧的火堆――好了,再无牵挂。

李清照的人生,由欢笑中开始,由泪水中结束。我想,她的悲剧正如梁衡先生所说的那样: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作为女人,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她的故事,月亮知道。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九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井台边的皂荚树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打我能记事的那刻起,我就记得村子上首有一口井,井不大,周边用块石砌成,当中横着一块石桥板,下面用六根木桩顶着,挑水的人站在桥板上,一手下去就能提出一桶水来。井不是很深,但清澈见底,就连井里的小鱼小虾,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口井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据族谱记载,我们村的村名就跟这井有关,先祖德璋从九房涧迁居于此,因村子上首有一山泉,清澈见底,常年不涸,冬暖夏涼,因而得名殷泉湾。

今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变化很大,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村前屋后一些枯枝残叶不见了,栽上了花花草草及一些四季常青的风景树,村子美化亮化了。唯独井还是那口井,井台周边也变了,但井里的青台没有变。去井台的沙石路不见了,变成了水泥路,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既方便又漂亮。但不知为什么,井台边的那棵半死不活的皂荚树依旧待在那里。村上的人把它当神供着,谁也不愿去损害它。

我望着那棵枝丫并不茂盛的皂荚树,想起了我的爷爷给以及他给我讲的那些故事。爷爷说那时候他还小,村上住了不少中国兵,一口的四川话。文炳家住着一个旅长,胖胖的四十来岁,叫石照益,我们家住的是副官处。石旅长人很好,每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他都要到村头散步。身后十几米处跟着一个警卫,那警卫又高又大,每天早上在我家院子里领着十几个士兵练武,一招一式刚劲有力。爷爷说他也跟着比划着,那警卫也不烦他,有时还过来指教一二。

大年初一,村上的小朋友都穿着新衣服去拜石旅长的年。石旅长很高兴,來的不论男女,每人五角钱,那钱很新,能切得肉烂。石旅长有时也爱开玩笑,让村上的小孩子扛他的脚,扛得动的奖五角,扛不动的罚站桩。村上的小孩子很喜欢跟他玩,他让你扛起来,你觉得很轻,不让你扛起来,任你怎么卖力也扛不起来。

听当兵的讲,石旅长功夫很好,拼刺刀一个能顶好几个。那时候村子上驻军很多,尤其是毛家店更是人来人往,为了丰富官兵的业余生活,部队在毛家店祠堂前搭了个戏台,每隔两三天就唱一台戏,非常热闹。石旅长喜欢看戏,每次他去看戏都叫上村子里的孩子们,凡是愿陪他去看戏的都发块糖,那时候的糖跟现在的不一样,要大一些,是方块形,很甜。

石旅长很爱干净,有空的时候还亲自到井台边洗衣服。他见村子上的人用皂荚洗衣服,洗得很干净,他觉得很好奇,经常问这问那,自已也试着洗了几回,很满意。于是他找来了几个士兵,派他们到马涧挖来了一棵碗口粗的皂荚树,并亲自动手,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把那棵皂荚树移栽在了井台边。他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几乎天天去浇水,直到那棵树长出了新芽才放心。

笫二年那棵皂荚树长得枝繁叶茂,结了不少皂荚,村里人用那皂荚洗衣服,一直洗到解放后,就连七十年代还有人用那皂荚洗衣服。爷爷说那树很通人性,以前用皂荚洗衣服的人很多,它就结得很多,后来用的人少了,它也结得很少。再后来不用了,它也就不再长皂荚了,不但不长,而且病怏怏的,一到春上,只有少数几根枝丫发芽,长出部分枝条,似乎在告诉村上的人它还活着。一到秋天它就半死不活地呆立着,沒地一丝生气。村上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它的来历,更不会多看它一眼。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时不时第想起它,偶尔念叨几句。石旅长是那年秋天撤走的,日本鬼子破了马当,在大屋梅家打了一仗,有几个伤兵抬到了毛家店,其中有两个因伤势过重死了,爷爷和乡亲们把他们埋在了道士湾,没有立碑,只有两个小土堆,几十年來,都由我们家照料。每逢清明我们都去给他们俩扫墓祭奠,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听说石旅长是川军名将,后来病死了,不知他家里还有什么亲人没有?两位牺牲的川军弟兄,无名无姓,但他们是为抗日而死的,死得光荣!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井台边的皂荚树及与皂荚树同在的那些个故事吧!或许那样活着使人更充实一些。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十

天上的月亮只一个,我心中的明月却有好几轮。

童年的月,挂在家乡村头的树梢上。当生产队的麦秸垛搭起来、打谷场上的稻草堆起来、树枝把明月挑起来,那便是我们做游戏最适宜的时光。脚里头外,把整个身子都“钻”进垛子里,然后抓几把麦秸或稻草在入口处做好伪装——我的这项绝技在无数次的捉迷藏“比赛”中胜出,从未被抓住过现行。有一次,因为实在找不到我,伙伴们居然偷偷地把我“丢”在麦秸垛里,各自回家睡觉去了。在自鸣得意的`暗喜中,在漫长而焦急的等待中,在妈妈急切的呼唤声中,我悻悻地从垛子里钻出来,扯掉身上的麦秸。抬头看时,那月早已打起了瞌睡,周围的星星连眼睛都懒得眨了。但是,当妈妈用絮叨把我催进梦乡后,我梦到那轮明月又高高地挂上了树梢。

青春的月,偎在校园里,荡在湖水中。经受不了高年级同学出双入对的刺激,我一上大二便恋爱了。月华如水,月亮在我们轻轻的呢喃和笑声中,变得温暖又体贴。有时,那月也会在公园的湖水里荡漾,洋溢着我们对明天、对婚姻、对社会的美好畅想。那轮月很温柔,在湖水里,晶晶亮。当然,毕业前夕,分手那天,也是在月下,我仰头望月,她低头看光。昔日花前月下,明朝各奔东西,那月呀,早已愁肠百结、左右失措,亮也为难,暗也为难。

现在的月,悬在阳台外,铺在书桌上。人到中年的我,往往在月圆之时,站在阳台上,打开窗子,迎风入怀,或把酒,或慢吟,极尽风雅之态,常常让妻子掩口偷笑,总是让儿子乜眼撇嘴。打开电脑,从窗外借点儿月光,思接千载,任思绪在键盘上跳跃。当然,我还会到书桌上铺开宣纸,研墨挥毫,书一阕《水调歌头》,在龙飞凤舞中恍惚和苏轼举杯对影。

其实,不管是王昌龄笔下的“秦时明月”,还是李太白眼中的“床前明月”,都是同一轮月,亘古未变,变的是我们的遭际和心境。身处异乡外,心在相思时,身遭打击后……“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等千古名句,便因“月”而生,使得“月”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几轮明月,蕴蓄着记忆,飞扬着快乐,散发着愁苦,寄托着相思。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十一

雨声轻易的淹没。

那些温柔的曾经。

天空轻易的忘记。

那些飘过的白云。

我看见自己坐在二月。

在沙漠里穿行。

回忆紧跟着我抵达三月。

很清楚一切都将从春天开始。

今后的夜。

我不再叫你的名字。

没有人知道我熟识过你。

呵,熟识的太过了——。

一年多的隔离。

我们形同陌路。

我不感到悲伤。

只是有点悲哀。

钟表走的很慢。

暮色又寄独白。

凉意。

风吹瘦了月的呼吸。

我躲在空杯子里。

细数那片翠绿。

又是伤春时节。

年年岁岁同此味。

我带着家乡的'小河。

更改着诗心的方向。

流浪。

也许还会经过未名。

不过与这毫无关联。

清晨的寒露。

冷彻了我的记忆。

忘记那片翠绿。

我的思念累了。

梯田里埋葬着一串疯话。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十二

我第一次见到小o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不负此生,那一天是一九九八年五月三日。

早上九点多,聊天室里很冷清,我和一个朋友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打发时间。这时,冲进来一个女孩子,我没怎么在意。过了一会,屏幕上出现一排大大的字“这里有谁能说出我名字的来历?”“谁这么嚣张?”倒要看看。

“小o”,是刚刚进来的那个。哼哼,太简单了,我敲上。

“记得小o初见”,她马上接上“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十三

“真聪明”

“谢谢”

“你好象很喜欢古词?”

“是啊”

“我也很喜欢”

她沉默了一会,敲上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我不由暗赞一声:好聪明的女孩子!(我当时的名字是陌上飘尘)真可谓心有灵犀!

“余纵横江湖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尝求一败而不得,诚寂寥难堪也!”

“哼!大言不惭!”

“尽管放马过来,管教有来无回!”

“如此,小女子斗胆领教一二”

“但凭卿之所好!”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我们聊的很开心,从文采风流唐宋词到大气磅礴边塞诗;从南唐后主李煜到风流才子柳永;从李白的将进酒到苏轼的水龙吟。我发现这个女孩子很和我的胃口,无论我说什么,她总能接上。她也应该有同感吧!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啊!不过我乃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弱于小女子,就不信难不住你!看招!

“桃花影落飞神剑”

……。

“哈哈,汝知否!”

“小女子甘拜下风,请兄台不吝赐教”

“也罢,念汝态度尚属谦恭,某家便指点一二”听了:

“碧海潮生按玉萧”

“敢问出自何处?”

“嘻嘻,《射雕英雄传》”

“算你狠!!!!!”

…………。

时间过的很快,已经中午了,腹内已然空空,只好依依不舍的敲上“该吃饭了”,等着她的回音。

……。

“你饿了吗?”

“是啊”

“我也很饿”(哇塞,不是暗示吧?)。

“一起吃饭好吗?”

“好啊,就等你这句呢!”(mygold!我不是中计了吧!)。

约好了见面地点。

“怎么能认出你呢?”我问。

“有缘自会相识”(不会吧,让我猜!)。

到了约好的地方,人山人海,叫我到哪去找啊!

蓦地,我看见墙角处树荫下站着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孩,长发披肩,低着头,背对着我。弱不禁风,在人群中,象一只蝴蝶,飘飘欲飞;又仿佛一朵清莲,尤带露水!好美!令我想起徐志摩的那首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般不胜娇羞”

一定是她!

我走到她的背后,轻轻的说,“是你吗,小o?”她似乎在想着什么,听到我的话,吓了一跳,蓦地回过头来。

四目相对的一瞬,仿佛山水遭逢的刹那!我的心跳停止了!

第一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月照皂荚树散文篇十四

儿时的伙伴离开村子已经三十多年了,春节时回来探亲。

发小们聚在一起,共同回忆儿时的淘气事儿,说着说着,说到了涝池和它边上的皂荚树。

我们村的涝池,据老人们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解放前,我们村是有城墙和城门的。涝池在西门外,像一个南北放着的大瓢,北小南大,有几亩见方大小。我们小时候,涝池已经在村子的中心了。在我们小孩的眼里涝池可大了。涝池的西北角有一棵四五个大人合抱都抱不住的皂荚树,躯干巨大,村里最年长的人都不知道皂荚树的年龄,只知道很早很早了。让人惋惜的是,巨大的树身变空了,可它的枝条和叶子却异常茂盛。

春天来了,皂荚树发芽了,几场春雨过后,绿叶布满了枝条。过不了多久,嫩叶间就缀满了青白色的花。我们这些小淘气包,就在皂角树下玩捉迷藏来。我们通常是不敢上皂荚树的`,它的枝条上长满了一寸多长的刺,是很难爬上去的。长大后才明白了――老辈人常讲的俗语“有钱能买精沟子上皂荚树”的道理。我们这帮小伙伴,不分男女,分作两半,一半儿藏,一半儿找。那几个最淘气的常常藏在树洞里,害得大伙儿一阵好找。

夏天,皂荚树更枝繁叶茂了,树下有一大片树荫。每当午后,大人们在家午休时,皂荚树下就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乐园。当时,农村的孩子们玩具几乎没有,可我们会玩,绞尽脑汁,想着法子玩。女孩子用石子抓五,踢毽子(自己做的),丢花包。男孩有的捡来碎瓦片,在石头上磨成薄薄的圆形,用铁钉在上面钻两个孔,穿上纳鞋用的线绳,一个陀螺就做好了;有的在打扑克......

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夏末秋初这段时间了。这时天气炎热起来,树下不远处的涝池边布满了大人小孩。我常常和前面提到的发小,拎着小桶,玩“堵河”游戏。所谓“堵河”,就是用泥巴顺着涝池岸边围些“堤坝”,然后用小桶给“堤坝”里提水,看谁的“堤坝”能长时间不被冲垮。那些奶奶婶婶们,则坐在岸边临水的地方洗衣服,洗好的衣服就铺在涝池南边不远的杂草丛中。洗完一大盆衣服,和其他人再说一会儿闲话后,衣服就全干了。有几个胆大一点儿的男孩子,在离洗衣服的女人们较远的地方游泳,大多数只会狗刨式,只有个别的人会扎猛子和一些其他的花样。有一年的七月,我的一个叫黑娃的同伴,午后一个人到涝池游泳,结果一个猛子扎下去,没扎好,屁股撞到了水中的破酒瓶上,屁股被划了一条长长的口子,血流不止,可受大罪了。那时农村救人没救护车,靠的是人拉架子车,据说当赶到公社卫生院时,不得不输血。可苦了他的父母的啦。

秋天,皂荚成熟了,皂荚成了人们洗衣服的首选。大人用长长的竹竿敲落皂荚,妇女和孩子们捡拾皂荚。于是,家家都有存贮的皂荚。女人们这时到涝池洗衣服时,便拿着棒槌和皂荚。先把脏衣服在水里泡一阵子,然后再正式洗。洗时,每件衣服里裹上一两片皂荚,放到搓衣板上用棒槌槌打,直到皂荚变成一堆纤维为止。用皂荚洗的衣服,拿到鼻子底下一闻,有一股淡淡的皂荚香味。对人体没有一丁点儿危害。

冬天来了,皂荚树的叶子早落完了,树枝上爬满了皂荚刺,让人望而生畏。涝池上也结了厚厚的冰。在这寒冷的冬天,谁也想不到,皂荚树下的涝池却热闹起来了。等涝池结的冰能撑住人的时候,男孩子们就在冰面上打“猴”。“猴”是我们那些孩子自制的玩具,也就是我们现在广场上人们健身打的陀螺。找一截大约二寸长的粗木棍,用刀子削成圆锥形,磨光,在圆锥的尖顶镶嵌一枚自行车珠子,圆面那一端套上用废自行车内胎剪的宽皮筋,一个漂亮的“猴”就做成了。我时常梦见我们在冰面上打“猴”的情形:一群十一二岁的男孩子,右手握鞭子,左手握“猴”,半蹲下身子,鞭子往外猛地一抽动,“猴”旋转起来了。比赛开始了,每个人使劲甩着鞭子,抽打冰面上的“猴”,看谁的“猴”转动的时间长。有时人多了,压得冰面咔嚓作响,出现裂纹,可谁也没注意到,只管玩。有一次就出了意外,冰面被压破了,水冒了出来,有两个人的棉裤和棉鞋被打湿了。

我们已经长大了,由懵懂少年长成了知天命的中年人。涝池和它相伴的皂荚树也不知在哪年哪月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原来涝池和长皂荚树的地方变成了庄基和水泥街道。儿时的欢乐与苦难也被改革的东风吹得了无踪影。

我多想重回儿时,和发小们纯真无邪地在皂荚树下的涝池里嬉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