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34:13 页码:7
2023年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实用17篇)
2023-11-18 14:34:13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主题、结构、人物角色等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文学评论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故事。我刚刚读完一本好书,感触颇深,或许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这本书真是让我百感交集,读后的心情非常复杂,不知道如何用言语来表达。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并理解所读作品,深入思考其中的隐含意义和作者的用意。其次,可以从个人的视角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不仅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心得,更要注意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以展现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作品或文化背景对作品进行对比和扩展,以提供更丰富的思考和阐释。写读后感时,要避免简单的赘述和空洞的描述,要力求思路清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用心用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下是一些有关读后感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一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看一本好书,并写一篇读书笔记。我不禁有些焦虑,因为家里的书我基本上都看完了,正当我暗暗发愁的时候,抬眼间,一本布满尘埃的《贝茜成长的奥秘》跃入眼帘。于是,我便细细品读起来。

我觉得贝茜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改变,是因为贝茜的.姨妈和姨姥姥不会过多地干预她的生活,而是教会了她生活的本领,教会了她如何独立思考。而之前生活在姑妈家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情,姑妈总会帮她做好。贝茜在这种溺爱般的教育方式下成长,渐渐忘却了思考。如果一个人忘却了思考,他就永远都不会长大,只有亲历过一些事情,人的思想和意志才能得到锻炼。所以,当小莫莉掉进“狼坑”里的时候,贝茜学会了冷静思考,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顺利把小莫莉救了上来。

轻轻合上这本书,我感慨万千,因为我和书中转变前的贝茜实在是太像了。虽说不像贝茜那样敏感脆弱,但却一样缺乏独立性,遇到事情总想依赖别人,完全不会思考。在生活方面更是一塌糊涂,比如洗头都要别人帮忙,而梳头也是到最近才开始学习的。还有比如骑自行车,因为上学都是爸爸接送,所以我压根不想学,如果不是暑假上培训班,爸爸没空接送得靠自己走,我恐怕到现在都还不会骑自行车。

其实,大多数人都和贝茜一样,在不停地“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从而逐渐成熟起来。每个人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永远都不会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应该不停地“发现”自己,不停地改变自己,最终蜕变成长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二

这两天,看了这本书。仿佛一下子会到了高中时代。以前我也是这样看着他那犀利的文字拍案叫好的!其实挺佩服他敢于闯出了一条另类的成功之路。相比之下,自己就真的没有这种勇气和魄力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以前很喜欢这首词。但又说不上为什么,也许只是想学古人那样附庸风雅一番,所谓识尽愁滋味,我也没有到这种境界,还是很爱发牢骚,很爱和他人诉苦。在我理解,这首词和韩寒写的意思大致相同吧!但我觉得韩寒写得更精辟些。

人其实很矛盾。一方面很想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过完一辈子,最好什么惊心动魄,低谷高潮都不要经历,风平浪静的度过就好了。但到头来,又会觉得这样的人生会不会太无趣呢,十年如一日,没有惊吓,自然也没有惊喜了,那好像又没什么意思!另一方面又很想出去闯出个名堂来,功成名就。但机遇和风险通常都是并存的,当你决定卷进这惊涛骇浪时,就要有心理准备:也许它可以把你推得更高更远,也可以把你卷入海底无法翻身。赢了,自然皆大欢喜。输了,就一败涂地。当然也不能这么片面的下判断,有些人就算跌入谷底,凭着他的毅力和斗志,可以反弹得更高。那么,那也只是他成功路途中的小挫折而已。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三

中国学生很苦,中国青年很累,这两句判断放在今日之中国可谓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反观自己的学生时代,相信学生时代快乐的恐怕并不多,不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都是如此,反观今日之中国,无论是学生还是大人都在一种拼命的状态中,学生从小除了学业负担,课余时间都被一个又一个的这个班或那个班所绑架,小学是兴趣班,初中是奥赛班,高中是高考班,大学是四六级班,正是这样的班让我们所有人形成了一种惯性,只要努力的上课,只要努力的拼搏就一定能够成功。在这样反反复复的灌输下,我们即使学成毕业来到社会也是如此,入职的时候忙着加班,而立之前忙着买房,中年之后忙着买学区,老年之后忙着带孩子,中国人的努力和勤奋早就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但是正如斋藤孝先生在《学会学习》一文中所说的:你的学习配合了自己的节奏,用了你喜欢的方式,学到了你感兴趣的领域吗?这三个问题恐怕不仅是学生哪怕是成年人也难以回答。其实往往的事实是我们努力了,我们勤奋了,但是我们却是那个失败者。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她在我面前讲述着她的故事几乎哭出来,我也很受感动,这是一个多么勤奋的员工。听完她的故事,其实我也大概明白了她的问题所在。小琪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女,更是一个努力的学生,一个勤奋的员工,她像大多数中国教育模式培养起来的学生一样,不知疲倦的勤奋,却找不对方法。正如《学会学习》中所说的,不擅长只是因为方法不对,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你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她勤奋,她努力,却不在刀刃上。开会的时候作为参会人员,她拼命的在记着会议的记录,仿佛要把参会者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但是记的太多到整理的时候却是一团乱麻,她的笔记本上参会人员左一句右一句,结果会议结束了,她看到这满满当当的会议记录却找不出其中的逻辑,更理不出头绪,这就让她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在整理文字,却没办法分清里面的问题,更别说提炼出一个精简完美的会议纪要了。她写领导致辞,会一丝不苟的将领导的每一句话都抄录下来,写的时候一句抄着一句,上下文没有衔接,当然写不出好的致辞。而她因为这种没日没夜的加班更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节奏,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工作的结果是疲劳战,日积月累的疲劳让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最终连爱情都成为了这种勤奋的牺牲品。

是的,小琪很勤奋,但是小琪的勤奋却没有用对地方,她有着常人没有的耐心,却缺乏该有的方法。她不知道为何而学,更不知道如何去学,结果怎么工作都是在浪费时间,她的工作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只知道领导说写什么她就去些什么,但是这种没有目标地盲目工作,是绝对做不好的。而长期学生时代的积累又让她不会取舍,不明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处都是重点反而没有重点。用斋藤孝先生《学会学习》的分析脉络来指点小琪,她需要知道三件事:一是明确自己的目的,要让她从心理消除对于工作的抵触,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工作对她是必须的,是一种考验的财富。二是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方法。对于她而言就是把握住工作的节奏,工作是需要一张一弛的,找准节奏把握方法,找准工作的窍门,学会工作的方法。三是寻找到自己的制胜球。什么是制胜球呢?对于小琪而言,她的制胜球是写作,她的主管,她的主任比她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是多年来积累的诀窍,她要学了之后自己在工作中去应用,真正的把握工作的窍门。

小琪的问题是我们现在大多数刚出校门刚进职场的新人碰到的普遍问题,你很努力却努力不到点子上,所以时间精力都花费在不当的地方了,当然没办法成功。所以,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不会努力。

文章精选:如何学会享受学习。

如何学会学习。

如何学会自我学习。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演讲稿三篇。

如何让幼儿学会在玩中学习。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四

寒假无聊,上次去书店看到韩寒这本《我所理解的生活》。高中一直太规矩,没有想去读韩寒的作品,只是知道他写过《三重门》、《他的国》,还退了学等。到大学发现他的博客很多人关注、阅读,点击量惊人,很奇怪,想看看韩寒到底厉害在哪里,遂买了这本书。

韩寒的生活,赛车、写作、家庭。赛车、写作都是他喜欢的行业,他说,赚的再少十倍我也愿意,真好。在书中,他好像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女儿,贤惠的妻子,令人羡慕。“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最让我关心的还是他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讽刺。特权、腐败、造谣,糟糕的政府,愚蠢的群众,不过这些。一个下午读下来,感觉没啥收获。但是仔细想想,问问自己,又觉得自己就这样也写不出来。

韩寒,好在哪里?我想以前可能好在他的特立独行,好在他的批判,好在他的观点。不过现在呢,观点,已经过时了。或者说,读者已经审美疲劳了。这些年,一直这些问题,韩寒苦口婆心的说着,我们听着听着,内心烦躁,怎么总是前篇一律啊。这不怪韩寒,怪这世道,怪这过度求稳的世道,怪这想改革却又畏首畏尾的世道。不过,我们要等,要耐心的等。

我想,韩寒于我,就以上两点。

我在读书方面属于落后分子。这本书看得快意,就趁热写点。

书中诚意谈到作者的关注点——有关社会体制与未来、本职——出版行业与作家团体、爱好——赛车、很少提及的感情观,以及作者现今的一些个人观点和辟谣论。

作者的出道故事可能全国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之后网上对他的文字和其本人有过褒贬不一的口水战,一个人可以掀起一场舆论波澜也不简单。但就如书中所述,“这个世界更新得越来越快,你都来不及下载。?”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认真关注一个人本身,更不用说去关注十多年在一个人身上的演变。作者这十五年,也是一代人从青葱到而立的十五年,理想和努力,个性和归顺,随性和责任,一层层演绎蜕变。

我们看到作者对读者们的诚意,对价值的坚持,以及他本性的良善。会有声音说也许这本身就是人家的一本聪明的自我营销书呢?然后马上感觉这种想法很龌龊,心里还有没有一点点纯朴了。世事复杂人心难测不假,但我们宁愿相信美好,哪怕知道一些繁复的现实,我们依然选择相信简单,选择信任,多留给自己、周围人一些天然的触动和喜悦。

我觉得作者的成长变化基于他的才华正在被整个群体认可,被这个社会接纳,所以年少抵触桀骜的调门儿少了,加之女儿和家庭的影响,追风少年还多了几抹温柔的色彩。作者自然流露地点触到了自己和生活,我们了解到这并非一本涅槃。

励志。

的书,更多的是让人看到,一个怀才的普通人,是怎样炽热地热爱着自己的热爱,执着去坚守并享悦其中的。

他的成长变化还来自那些妄为的舆论和谣言迫害,这些“像添加的助燃剂”,推动了他的成长。但是我想不管看没看这本书,很多人还是从一开始就信赖作者的。

功成名就后,明德懂礼同时依然保持率性,是一种难得的成功。

措辞上言简意赅风,没有故作晦涩的引经据典(虽作者自嘲早期他曾以此来彰显渊博),幽默诙谐的语言,阅读途中偶尔会心一笑。所以像我读书那么磨叽的人,也一口气看完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20xx年1月韩寒上市的最新著作,在此新作中当然少不了韩寒一如往常的针砭时弊的风格了,例如书中的《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什邡的释放》、《我和官员的故事》等文章都很明显的体现了韩寒的文风。在这本被韩寒本人称为“第一次深入剖析自己”的书中收录了著名的韩三篇——讨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与此同时,此书中也谈及到了韩寒的感情、家庭、教育,也分享了一些他的个人经历和收录了一些他的专访语录。

《我所理解的生活》一书中省略号随处可见,韩寒在《我的20xx》中给出了关于省略号的答案——“至于写作,在新年里,我希望我能写的只让我自己更喜闻乐见,不再讨好除了我女儿以外的任何人,想写就写,不想写的就一个省略号。”是啊,一个作家要能够写出自己的风格要的不就是一颗随心所欲地心吗?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迎合的笑脸到处都是,“喜新厌旧”的人们不就渴望能够看到这样真实的面目吗?不然,韩寒也不会有“他是现今中国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的称号了。

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这样写道: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它一切东西……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追求吧,在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随心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此书中《写给每一个自己》这篇文章,喜欢这句“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的前程的,是你的才能。”不管你身处何处,身从何职,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让自己足够优秀。然后,任这个世界腥风血雨,淡然处之。

《碎片》是由韩寒监制的“一个”的开篇语,看到“要知道我小时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两个小时,而现在未必有看两秒的心境”不知道你是不是感同身受,但生活的确如此。在这样物欲横流的年代,谁有时间仰望星空波然不惊地去思考呢?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吧。是的,这个世界在翻天覆地地改变,惊动了心底的静湖泛起涟漪。为了生活,或者是更直截了当的说是为了生存吧,我们开始陪这个世界胡闹,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哪怕“我们知道的、得到的总是越来越多。”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五

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

——题记。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看一本好书,并写一篇。

读书笔记。

我不禁有些焦虑,因为家里的书我基本上都看完了,正当我暗暗发愁的时候,抬眼间,一本布满尘埃的《贝茜成长的奥秘》跃入眼帘于是,我便细细品读起来。

我觉得贝茜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改变,是因为贝茜的姨妈和姨姥姥不会过多地干预她的生活,而是教会了她生活的本领,教会了她如何独立思考。而之前生活在姑妈家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情,姑妈总会帮她做好。贝茜在这种溺爱般的教育方式下成长,渐渐忘却了思考。如果一个人忘却了思考,他就永远都不会长大,只有亲历过一些事情,人的思想和意志才能得到锻炼。所以,当小莫莉掉进“狼坑”里的时候,贝茜学会了冷静思考,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顺利把小莫莉救了上来。

轻轻合上这本书,我感慨万千,因为我和书中转变前的贝茜实在是太像了。虽说不像贝茜那样敏感脆弱,但却一样缺乏独立性,遇到事情总想依赖别人,完全不会思考。在生活方面更是一塌糊涂,比如洗头都要别人帮忙,而梳头也是到最近才开始学习的。还有比如骑自行车,因为上学都是爸爸接送,所以我压根不想学,如果不是暑假上培训班,爸爸没空接送得靠自己走,我恐怕到现在都还不会骑自行车。

其实,大多数人都和贝茜一样,在不停地“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从而逐渐成熟起来。每个人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永远都不会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应该不停地“发现”自己,不停地改变自己,最终蜕变成长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六

这两天,看了这本书。仿佛一下子会到了高中时代。以前我也是这样看着他那犀利的文字拍案叫好的!其实挺佩服他敢于闯出了一条另类的成功之路。相比之下,自己就真的没有这种勇气和魄力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以前很喜欢这首词。但又说不上为什么,也许只是想学古人那样附庸风雅一番,所谓识尽愁滋味,我也没有到这种境界,还是很爱发牢骚,很爱和他人诉苦。在我理解,这首词和韩寒写的意思大致相同吧!但我觉得韩寒写得更精辟些。

人其实很矛盾。一方面很想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过完一辈子,最好什么惊心动魄,低谷高潮都不要经历,风平浪静的度过就好了。但到头来,又会觉得这样的人生会不会太无趣呢,十年如一日,没有惊吓,自然也没有惊喜了,那好像又没什么意思!另一方面又很想出去闯出个名堂来,功成名就。但机遇和风险通常都是并存的,当你决定卷进这惊涛骇浪时,就要有心理准备:也许它可以把你推得更高更远,也可以把你卷入海底无法翻身。赢了,自然皆大欢喜。输了,就一败涂地。当然也不能这么片面的下判断,有些人就算跌入谷底,凭着他的毅力和斗志,可以反弹得更高。那么,那也只是他成功路途中的小挫折而已。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不可逆,一条永无回头的不归路。至于要怎么走,全凭自己怎么选了。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七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韩寒著作,在此新作中当然少不了韩寒一如往常的针砭时弊的风格了,例如书中的《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什邡的释放》、《我和官员的故事》等文章都很明显的体现了韩寒的文风。在这本被韩寒本人称为“第一次深入剖析自己”的书中收录了著名的韩三篇——讨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与此同时,此书中也谈及到了韩寒的感情、家庭、教育,也分享了一些他的个人经历和收录了一些他的专访语录。

《我所理解的生活》一书中省略号随处可见,“至于写作,在新年里,我希望我能写的只让我自己更喜闻乐见,不再讨好除了我女儿以外的任何人,想写就写,不想写的就一个省略号。”是啊,一个作家要能够写出自己的风格要的不就是一颗随心所欲地心吗?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迎合的笑脸到处都是,“喜新厌旧”的人们不就渴望能够看到这样真实的面目吗?不然,韩寒也不会有“他是现今中国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的称号了。

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这样写道: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它一切东西……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追求吧,在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随心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此书中《写给每一个自己》这篇文章,喜欢这句“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的前程的,是你的才能。”不管你身处何处,身从何职,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让自己足够优秀。然后,任这个世界腥风血雨,淡然处之。

《碎片》是由韩寒监制的“一个”的开篇语,看到“要知道我小时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两个小时,而现在未必有看两秒的心境”不知道你是不是感同身受,但生活的确如此。在这样物欲横流的年代,谁有时间仰望星空波然不惊地去思考呢?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吧。是的,这个世界在翻天覆地地改变,惊动了心底的静湖泛起涟漪。为了生活,或者是更直截了当的说是为了生存吧,我们开始陪这个世界胡闹,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哪怕“我们知道的、得到的总是越来越多。”

读一本书,其实也是在读一个人,读一颗心,一个用文字表达的人总会情不自禁的将自己表达出来。这是韩寒所理解的生活。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八

韩寒的蜕变还是蛮大的,他的文章中虽然仍带着当初的不羁与锋利,但,成熟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很羡慕他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平静的对老师说,我要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然后和满屋子的老师一起大笑。

一个人的不凡并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做自己。

我不敢这么做。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是快乐的天堂,在天堂里你可以尽情享乐,这是老师一直灌输的思想。我是个贪图享乐的人,而且我的的确确想上大学,所以前提就是葬身题海。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学要做题,后来我才顿悟,其实这个问题和人需要钱是一个道理。没有钱,你在这个社会就会难以为继,有了钱,这个社会也不见得有多欢喜你,但至少你会生活的舒服一点。你最后会死,好一点是寿终正寝,坏一些是半路呜呼,不管你的卡里有多少钱。至于题目,就让他去死吧,做的好与不好,上学都是一条不归路。

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治安还算不错。在我们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赖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已经误入歧途,或者说是本来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我不曾想取悦他人,我不曾想逃离这个社会,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里,我不曾……但我只是一个小屌丝,逆袭指数为一。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就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我们渺小的生命,以一场睡眠圆满落幕。”

为什么人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要有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一无所有的失落感、不平的怨愤让我们指责这个社会、让我们厌恶这个社会。然而,一切又都是徒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切的一切,在你离开的时候,都化为乌有,那个小盒子将把你的一生封印。

生命的意义何在不是现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有全新的感悟,也许经历了时间纷扰之后,我能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诠释,但,现在我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这就是现在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牢骚多一些,感悟少一些,文章乱一些,幼稚多一些。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九

独自看完《甜酸》,留了一塌糊涂的泪,是感动,是激动,是愤怒,是同情,是心疼,是茫然,是悔恨。这些都无法完全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我想没有一个人会有像饶雪漫那样敏锐的洞察力,她力求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超乎寻常的现实,但是却一点都不做作,它的感情比任何本色演出的感情都要真实,一点一滴,像慢性毒药一样灌进我心里,我却全然没有发觉。

看着《甜酸》,我像是压抑很久的小丑,在突然觉得找到共鸣的时候,全然不顾形象地爆发了。

淡淡的忧伤。

默默地流泪。

轻轻地抽泣。

大声哭。

到底还是分不清这泪水是同情的还是麻木的。

哭完,我没有去擦拭,而是任凭眼泪慢慢干去,我想就这样吧,留下点记忆,痛痛也好,让自己记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我不愿再痛。

往日的不快慢慢浮现,再隐隐褪去,我不愿去想,不愿再伤心,不愿再低迷,尽管我现在只剩一副虚有快乐外表的皮囊。皮囊就皮囊吧,又有什么不可,现在的人不都是用面具在生活的么,想笑不敢笑,想哭又怕被嘲笑,把真实都隐藏自在最底层,随波逐流。

我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开导,甚至不需要身边有什么伟大人物可以陪我一起走过。我对一切都嗤之以鼻,我骄傲,我自负,我本以为什么都影响不到我,但是恰恰就是什么都可以触动我那根已经很脆弱的神经;我敏感,我多虑,是什么让我想太多,我不知道,可能天生是个矛盾的个体吧。

现在的我不会像小时候,有点烦恼就处处拉着人讲个没完没了,我宁愿一个人承受,不想和任何人说起,我甚至没有把握能否自己过去。也许我要的是时间,时间一长什么都能退却;也许我要的是金钱,一旦有钱天涯海角躲哪里都行;也许我要的仅仅是适应,自然的规律,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适者生存的道理,这才是生存之道。

也许也许很多年以后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活过来的,那该有多可笑。或许我会记不清有多少人多少事,或许我根本就已经把他们统统从记忆里移除,来完整我所谓的完美的人生。

我到底想要什么,一直努力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却都没有结果。

我要的是像田丁丁一样纯净无污染但是却又愚蠢笨拙的性格么,或者我要的是像李珥那样倔强坚强却全身充满矛盾的个性,又或者我只是想做个优雅的女生,坐在那弹弹钢琴品品茶。《甜酸》带给我的是青春的甜酸,而《左耳》带给我的却是深深的震撼,我有时会想如果我能活得那样潇洒就好了。

这是我在博客里的第一篇文章,希望是个好的开头,虽然可能是语无伦次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但是我会努力地写下去,把自己的一点一滴都记录,好让以后回过头看看自己留下的脚步。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十

“生活就是没有人问我生活究竟是什么。我也不会问自己生活是什么。最后,也没有人来问我,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

————题记。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由韩寒于出版的的关于自己的散文集,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主要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谈作者自身感情、家庭、偶像。第一次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真实的韩寒,以及他对生活的具体理解。提醒还在这个年代里挣扎沉浮的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不作任何人的附庸,不做重复别人的“机器人”。

那么,你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认为,他理解的生活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人认为,他理解的生活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我认为,生活应该是无论你今天有多么的憎恨它,你第二天依旧满怀期待,不管你前一天有多么狼狈,第二天依然会微笑面对。生活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意,不妨换个角度去想,把自己当成一棵白杨树,磨折不了,也压迫不倒,困难没有办法多。天塌了还有个高的顶着呢,你怕什么?生活就是你可以适当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你绝不能在所谓的“民主”当中失去你自己。胡适先生年在北大演讲中曾说过`'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生活永远都不只有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轻。“自己没有展露光芒,就不应该怪别人没有眼光。做事是你的原则,碎嘴是他人的权利,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甚至这世界再黑,你只需笑,而且要咧开嘴,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书中这样的一段话,让我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你依然要一个完美的心情对待生活,还要去面对困难,去跨过一个你认为自己不能坎儿。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活。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十一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韩寒今年最新出版的杂文集,里面收集了一些韩寒博客上面的.文章,文字依旧犀利,见解依旧独到,剖析依旧准确,看过之后,自己对生活也多了一份了解。

有的人不喜欢韩寒,原因多种多样,也常常因此而不去看他的文字。我看过韩寒的一些杂文集,所以就有一些朋友来问我为什么喜欢韩寒,这让我挺郁闷的,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跟喜欢一个人关系并不大,不管是因人废文还是因文废人,都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因为这可能会让我们错过一些好书,或有趣的人。

因为这本书是寒假看的,内容已经被我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还是来谈谈我所理解的生活就行了吧。

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实就只有一句话:生活没有应该是什么样子,生活就是自己想过的那个样子。

我所理解的生活,应该是随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被外部因素影响,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为蝇头小利而焦头烂额,不为他人眼光而装酷装b。遇到快乐时可以尽情快乐,遇到痛苦时也无需刻意去说服自己对眼前的痛苦表示欣赏,然后在这痛苦中寻找机会。生活就是自己心里的那个世界。

我所理解的生活,当然应该是积极的,那些内心阴暗思想消极的人不在上述之列,对自己的生活保持乐观,才是在对自己负责。

生活还在变化,每天都可能有惊喜发生。一代美女老去了,总会有一群新的女孩丰满起来,所以无需担心快乐的生活会消逝太快,用心去过生活,生活就会回馈你快乐与希望。

夏天到了,天气热了,走在广商路上又将让自己产生审美疲劳。看着路上那些白花花的小腿,恍惚间,以为看到那些超短裙在飘动,茫然地不知道是风动还是裙动。后来顿悟:色者心动。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十二

书中的贝茜是个孤儿,从小跟着对她爱护备至的姨妈和姨姥姥生活在一起。但中途因为变故,她不得不离开姨妈和姨姥姥,到位于乡下的姑姥爷家里去。和姨妈在一起的时候,贝茜有个特别关注和理解她的姨妈,姨妈对她的所有心情都非常在意,她伤心,姨妈陪着一起哭,她开心,姨妈也陪着一起笑,贝茜永远都生活在姨妈爱的眼光和怀抱里。

姑姥爷一家却完全不同,他们没带着同情怜悯接待贝茜,他们接受贝茜像接待家里的一分子,而且让贝茜做所有她力所能及的事情,贝茜不是家里的焦点,也不是只能在别人的认可和抚慰中才能处理问题的小孩,贝茜在这种态度里成长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健康。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应该学习贝茜那种懂得爱,懂得分享,不依赖别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又能让自己变得快乐的生活。

我想到了自己的故事,自从有了妹妹妈妈变的忙了。以前还没有妹妹的时候,我就是家里的明星,我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什么,后来有了妹妹,爸爸妈妈买东西的时候都是两份,如果有时买了一份,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还和妹妹争,可是当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我让着妹妹,别看妹妹小(3岁)她也让着我呢,有时妈妈买来好吃的,妹妹首先拿给我,我觉得分享带给我们不仅是一份快乐,而且是一份幸福。

以前,妈妈总是以为我不能一个人坐公交车,可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就是自己一个人坐车去学习瑞思学科英语,老师都夸我,我也觉得自己长大了,我没有让妈妈操心,我感到很快乐。我尝试着在暑假里买水赚钱,我学会了洗衣做饭。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十三

这几天,一直在看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还未看完,就忍不住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脑,敲点感想。

人的生活如福州变幻莫测的天气一般,时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而突出阴霾,狂风暴雨。生活的晴朗与阴霾取决于人的心态,取决于人对生活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最本质的自己,简单的说就是韩寒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说一个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谈何生活?那样活着的生活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只有活出了最本质的自己,才有说我所理解的生活的话语权。做真实的自己固然是难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人会被很多的东西所左右,或金钱,或权利,或……但做真实的自己依然是简单的,你只要遵循来自自己心灵最底层的声音就可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世间万千恩宠,但请做回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从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生活它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觉得留有遗憾是一种缺憾美,相比之下,干砸了倒是一种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回归乡村,回归大自然,我想这是人们开始慢慢的发现物质外的宁静是一种美好。也许有人说宁静的生活是人不敢奢求的一种生活的状态。其实不然,生活不需要风生水起,生活不需要奢华。也许一个温暖的午后,一杯清茶或一杯咖啡,一张藤椅,一本书就是最安逸最美好的生活。宁静不是奢侈品,很多人眼中奢侈的宁静只是被他的现实生活中物欲纵横所蒙蔽。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从福州回来,带了很多茶叶与咖啡,到家第一天就上网邮购了若干本书。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一本书,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下午。多么安逸,多么舒适。如果可以像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更甚是美好。

当然宁静与追求物质满足是不冲突的,人活着毕竟不是单纯为了存在于这种宁静的状态。人是需要追求物质满足的,这点毫无疑问。无物质,无生命。但请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别迷失了自我,别忘了享受宁静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如韩寒所说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千万别刻意,别勉强。

众所皆知,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如意。但为什么有人活得累有的人却活得轻松。一句话,生活,千万别刻意,别勉强。有句老话,幸福是勉强不来的。人生短暂,需如韩寒所说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如音乐,如人,如一切的一切。试想想,每天和自己喜欢的人,或宠物,或花花草草,或书籍在一起,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生活就该如此,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宁静,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十四

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最成功、最经典的一部小说——《基督山伯爵》。

故事的主人公——青年水手爱德蒙·邓蒂斯——一个正直诚实的年轻人。本来应该是一个前程似锦的人——19岁就要被提升为船长了,并与未婚妻梅瑟德斯结婚。但是幸福的背后也正在酝酿着一种阴谋。梅瑟德斯的表哥费南迪联合邓格拉斯设计了一个陷阱。当邓蒂斯在被维尔福宣判时,由于涉及到维尔福自身的利益以及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邓蒂斯就成了他的牺牲品,被关在臭名昭著的伊夫堡监狱里,一关就是20xx年。

他被夺走了一切,如果不是结识了法利亚长老,他可能就带着绝望走向地狱了。法利亚长老教授他知识,为他找回为何关在这里的线索,并告诉他一个并没有人相信的宝藏的秘密。然而,这位长老却因突发病死在了狱中。

当他知道父亲被活活饿死,未婚妻被别人取而代之,心中该有多么痛苦啊!他想用各种方法报答父亲生前帮助他的人们。同时,也报复了仇人,让他们得到了惩罚,这些都是基督山上的宝藏帮助了他。三个仇人:一个,妻离子散,身败名裂,自杀身亡;一个,全家老小相继死去,最后成了孤家寡人,疯了;最后一个倾家荡产,从富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糟老头。

有时候,复仇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当复仇是我们不幸时,宽恕使我们落泪。痛苦消融在人性中,便生出完美。

想直面人生,必须学会宽恕;想勇往直前,必须忍受痛苦。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待这个世界,毕竟,如基督山伯爵所说的:”人类的智慧全在这两个词语中,那就是‘等待’和‘希望’“。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十五

韩寒——这个陌生的作家,熟悉的导演,优秀的赛车手。用这个《我所理解的生活》,灌溉了我干涸的心田。

喜欢他的文风——不羁与锋利,幽默又成熟,他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创造了多少文化。”

这句话很好,生活的意义何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又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有的人奋笔疾书,风风火火的生活。有的人呆若木鸡,浑浑噩噩的存在。我对生命要求很简朴,像韩寒那帮为这个世界多多造化则足矣。

喜欢他的向上——潇洒的献上退学申请书,平静地对老师说:“我会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他说:“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一个人的不平凡,不在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打破常规与条条框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去追寻。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会有自己的使命。一个人心灰意冷的待在房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看电视,现在内心深处广阔的世界里,为梦想而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这些来得有点疯狂。走吧,让历史的笔记中有自己的一个小小角落。

喜欢他的乐观——赛车生涯的跌宕起伏,新手上路时的失败,开着最坏的汽车,用着最差的部件。他说这个世界再黑,甚至这个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你只需要笑,而且要裂开嘴笑,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不去在意人生一关又一关的障碍,他让淹没在草丛中的野花开放,他让独自在山涧流淌的小溪歌唱,他让悄悄飘逝的`落叶舞蹈。成长路上风风雨雨,一路笑着前行,又何尝不是征途?安之若素,淡然处之!

谢谢你,韩寒。你所理解的生活教会我太多,你说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他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justtodo!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十六

1969年3月,在远东乌苏里江的这次战斗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边境最大的战斗行动。对此,多年来在俄罗斯存在种种猜测,众说纷纭,真假难辨。当时苏联人并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占领该岛,井问道:“当中国人进入该岛时,我们的边防军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制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说“当时中国人太多,边防军根本就无法对付他们,不得不动用正规军”。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在30年前那种环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说清楚。后来苏联政府也有意让人们淡忘此事,也只是将这次冲突描述为《1969年3月的乌苏里江事件》。90年代初,在俄罗斯的版图上再也找不到“达曼斯基岛”了,于是俄罗斯人又开始猜测,开始议论当年的“秘密坦克”、议论关于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的神秘死亡。甚至有人说“该岛已不复存在,为了让谁也得不到它,我们已将它炸毁”。达曼斯基岛事件仍是一片疑团。曾当过伊曼边防总队队长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诺夫,在事隔30年后做了详尽的描述。

摩擦由小到大

突。我们得到的口头和书面命令是:运用现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让挑衅者进入我国领土,但不准动用武器;并严禁官兵们传播这里发生的事情、争斗。因此,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国内其他人,甚至连想都想不到,正当党的领导人宣讲共产主义思想的时候,在漫长的中苏边界,沿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几年来两个大国的士兵经常发生打斗。1968年只在伊曼边防段双方就发生过40次打斗。1968年11月的一天,边防总队指挥部曾向军区报告说:有可能发生武装挑衅,请求具体的书面指示,并加强力量。一周后,边防总队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对他们说:如果发生武装挑衅,那就还击。但只是口头意见,不能作为依据。在相邻的基尔金岛上也一直有一些小磨擦。1969年1—2月在达曼斯基岛、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经常发生冲突,双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枪托来互相打击。在一次打斗中,我们从中国人那里抢来15支枪,并发现枪膛里有子弹,我们非常吃惊,这使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及其副手确信,危险正在来临,如果说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那一定会发生在这里。达曼斯基岛和相邻边防队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哨所值勤人员都加强到了50人,并增加了装甲运兵车,同时,只要中国人一出现,我们的边防人员就向他们射击,将这些不速之客赶走。我们的边防军人并不知道,还在2月底的时候,在乌苏里江左岸(中国一侧)就秘密集结了几千人的部队、大量的兵器,展开了通信站和指挥所。3月2日夜,约300名中国军人进人达曼斯基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火力发射阵地和掩体。从最近的观察哨到达曼斯基岛才80米,为什么边防侦察分队没有发现这些情况呢?主要是当时没有夜视设备,而中国人的行动是在夜间进行的,并且边防分队早晨沿达曼斯基岛巡逻时也没有发现可疑迹象,我们就从中国人的鼻子底下过去,他们也没有惊动我们,也许是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

3月2日行动

康斯坦丁诺夫说: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事首长足智多谋、训练有素、十分狡猾,选择3月2日并非偶然。在当时的宣传报道中并没有提到这一天有什么意义,实际上这一天非同寻常。

第一,3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下着小雪,周围白茫茫一片,这使中国人可以悄悄地占领达曼斯基岛,雪可以掩盖他们行进的痕迹。

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参加联欢会,而是去参加演习。30年来没有人提起过演习的事。实际上,事发前3天,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有两个师参加,军区指示由边防总队扮演“敌军”。难道2个师抽不出来2个连扮演“敌军”,而非要边防总队去扮演“敌军”吗?可能当时军区司令部的意图是好的,主要是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士气。

第三,周日和周六,我们的边防军航空兵不飞行。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官可能正是根据上述因素,才选定在这一天开始行动的。另外,我们在演习中也出现了一点问题:一个坦克团未能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宣布进行战术停顿。中午12点以后,康斯坦丁诺夫返回指挥所,演习指挥部里响起了“焦急”的电话铃声,远东军区司令部打电话来说: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进行战斗,有人员伤亡。列昂诺夫马上下令给巴甫洛夫,让参加演习的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马上撤下,向达曼斯基岛出发。事情就是这样,当达曼斯基岛两个哨所发生流血的冲突时,整个预备队,即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却在离该岛100公里以外的地方。硝烟笼罩达曼斯基岛,根据康斯坦丁诺夫的回忆,1969年3月2日技术观察站报告,发现有两个小队、约30名中国人已经进入苏联边界。上午11时左右,边防哨所的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一个由30人组成的小组,乘坐一辆装甲运兵车和两辆汽车去迎击入侵者。他们决定从两面包围该岛,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5名边防军人和克格勃特别处派来的侦察员h?布依涅维奇上尉从正面接近该岛。他们后面约300米是第二小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领,共12人。第三小组由拉伯维奇中士率领,共13人,从侧翼接近该岛。突然,他们遭到正面机枪扫射,左岸火炮和迫击炮一齐开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维奇率领的两个小组全部阵亡,巴班斯基中士带领的人占领了一个环形防御工事并进行还击。相邻哨所的摩托化机动小组赶去支援,带队的是维塔利亚?布别宁上尉。但由于左岸猛烈的炮火,他们没有取得成功。参加演习的边防军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接到命令后迅速返回,在苏哈诺夫斯基峡口直升机追上了他们,机动分队转乘直升机火速赶往达曼斯基岛,周围一片硝烟,灌木、土地、装备都处在火光中。观察达曼斯基岛,在一颗树旁发现了我们的士兵,我们的人降落了。同时,装甲运兵车也来了,是斯克拉达纽卡军士学校的人。我们占领了达曼斯基岛,开始派人去找伤员。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后接替他指挥的巴班斯基中士爬过来告诉我们,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组,全部阵亡。列兵彼得罗夫是从边防总队政治处来的,在他的短大衣下发现了照相机,后来照片洗出来了,这是他死前拍摄的最后3张照片。我们在其中一张照片中看到,当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带人接近时,一个中国军人举起手,明显是向埋伏在战壕里的人发信号,就在这一瞬间,战斗开始了。这一天的战斗是残酷的,苏方共死31人,伤14人。边防军夺回了达曼斯基岛,并挖了战壕,一个加强班一直在那里执勤。

上校阵亡,“秘密坦克”陷落

为防止中国人再次侵入该岛,由亚申中校率领的一个机动分队来到这里,他们共有45人,4辆装甲运兵车,车上有掷弹筒;岸上还集结了80人的预备队,并有装甲运兵车,3月12日夜,远东军区第135摩步师来到冲突地区,他们有一个摩步团、一个炮兵团、一个独立坦克营、一个“冰雹”—bm—21火箭营。不知为什么,3月14日在该岛执勤的分队又接到上级命令,撤离该岛。康斯坦丁诺夫至今保留着当时在岛上执勤的分队队长沙拉金的报告笔录,笔录是这样写的:“3月14日,边防执勤分队听到了对岸中国人的喊话声,后来我们就接到命令,撤了下来”。从记录的时间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战斗开始前15小时下达的。我问过列昂诺夫是谁下的命令,他说是“军区”。但我估计,命令并不是军区下达的。我们走了,中国人又占领了该岛。我们不能确定这是怎么回事,但这很不正常。3月14日快到半夜时,列昂诺夫又接到军区的命令,要求重新夺回达曼斯基岛。大约1—2个小时后,亚申中校率领机动分队到了。战斗开始了,关于岛上的情况并不明了。从最高观察哨上报告说,中国人跑到岛南端去了,占领南端后准备打击亚申的侧翼。后来又有9辆坦克前来支援,列昂诺夫发现坦克后说:“我现在去岛上”,说着他就匆忙出发了,甚至没有来得及确定联络信号。边防军虽有无线电台,但他们都不知道频率,坦克去参加战斗了,我们和它却没有任何联系。中国人接近了列昂诺夫的坦克,跟随在他后面的两辆坦克又返回去了,并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挥所,而是返回了哨所。为什么会如此惊慌失措呢?因为有人觉得,中国人的坦克开到了我们这边,情况非常严重。列昂诺夫在坦克里受了重伤。此事报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诺夫上校。结果,有几次试图冲向坦克都未能成功。

15日夜16日凌晨,师侦察连连长勃尔特科夫斯基率领侦察营救小分队前去营救,到达坦克时列昂诺夫上校已经阵亡。他想从下舱口出来时,被狙击手射中心脏部位。中国人没有动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仪器。我们想用地雷将坦克炸毁,但没有成功;后来决定用火箭炮,从乌苏里江岸上发射每枚重达180公斤的火箭炮,并未射准。坦克被打歪了,瞄准手已经看不见它了。4月底,中国人将它拖了出来,现在已成为他们博物馆的展品。由于中国人占有明显的优势,达曼斯基岛久攻不下。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使用火炮。但这就意味着使冲突升级,当时没有人有勇气下达这样的命令,只能原地等待上级的命令。最后,在17时才收到上级(莫斯科)的命令,用“冰雹”进行了打击。“冰雹”在当时尚属于“秘密武器”,据说下达使用“冰雹”火箭炮命令的是勃列日涅夫。原199团团长、退役上校克鲁别依尼科夫回忆说,“一个冰雹营和一个装备122毫米榴弹炮的团对该岛及对岸5—6公里纵深进行了猛烈打击。随后驻扎在上乌金斯克(现为乌兰乌德)的一个摩步营参加了战斗,营长是斯米尔诺夫少校。该营有很多人尚不满20岁,在这次战斗中有7人死亡,9人受伤,4辆装甲车被击毁。最后中国人放弃了该岛。开始,该岛的防御由135摩步师负责,直到4月,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后,该岛的防守才又重新交给了边防军。一直到那年的9月,那里仍能听到枪声,还有人员伤亡。

为什么不讲实话

康斯坦丁诺夫说,对3月2日发生的事情,当时政府的宣传是这样说的:“10时40分,哨所响起战斗警报,装甲运兵车和汽车进入战备,哨所负责人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将情况报告给了相邻单位的布别宁和肖霍洛夫,并报告了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得到这一消息后,为赶走中国人,首长决定……”是谁在什么时间向什么人报告了这件事情,并不像上面宣传中所说的那样,这明显是在捏造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只有一个目的:向本国人民以及中国人表明,我们的边防一切正常,秩序井然,一切都是在按命令行事,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实际上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却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当时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及有军士学校和装甲运兵车参加,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的参加才使我们占有优势。之所以不提他们,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以很少的兵力赶走了中国人。政府在报道3月中旬达曼斯基岛的'第二次战斗时说:边防军把毛泽东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边防军的冲锋受挫,遭受重大伤亡,中国人在人数、技术装备和武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战斗开始前该岛在他们手上。宣传中只字未提使用正规军和坦克的事,对列昂诺夫上校的死亡更是讳莫如深。

和平的努力

1969年3月6日,苏联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发生在乌苏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员们给边防军人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无论是边防军还是常规军的集群;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线是:该岛自古以来就是苏联的领土,毫不让步、坚决对抗。但是,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赋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括达曼斯基岛。赫鲁晓夫得知后将其从北京召回,并对其大发雷霆,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在冲突发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济里亚诺夫再次声明: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曾讨论过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局势问题。主持人是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在会上他让每个人站起来回答:“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边防军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要用武力解决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济里亚诺夫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会后他还给自己的部属下达补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国人进人我国领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后,要和大家说再见时,才暗示:“如果情况非常严重,那就还击”。那次战斗以后,从中国方向进入该岛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而在乌苏里江右岸集结了大量的军队。直到1969年9月,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后,紧张局势才逐渐平息。现在俄中边界划界工作已经结束,我们已不再拥有达曼斯基岛了。它已划归中国,因为它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如果在1964年时我们听从济里亚诺夫将军的建议,那就不会发生1969年3月的悲剧。

我们学过很多知识,那也不一定都会考到啊!而且考试就总会有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别。不一定就要都考吧。 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就像文革这一段,你见历史考试中考过吗 时代不同了。

你找本八十年代的高考复习资料, 看看当时的历史部分重点在那里?

古代史部分: 变法; 近代史部分: 条约; (世界史: 资产阶级革命)

有几年压轴大题必从这里面出, 简答题出现的概率也很高, 这两部分内容你不弄的滚瓜烂熟, 可以说二十来分就没有了, 别忘了, 高中历史的各部分内容是各占三成, 在六七十分里二十分的分量可不轻啊。

理解贝茜读后感范文怎么写篇十七

“双十二”抢了这本书,泛读后对于韩寒这位颇受争议的新锐,内心稍许有点失望,整本书给我的感觉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总是欲言又止,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

可能“三十而立”后,多少有些棱角被磨灭了些,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成长,隐约可以看出作者随着时间的蜕变。

我喜欢作者对于青春的解读,青春就是一场远行,远离童真的旅行,去哪里不重要,体会旅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无论悲喜获得什么样的体会和认知尤为重要。

或许原来认知的世界和社会背离自己的理想,唯一让自己活着觉得还有点意义的方式--“找寻自己热爱的一切。

”我的理解,人生也是一种旅行,如果没有得到什么,那就一定要学到什么……

现在的我,青春一去不复返,而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呢?

世界不是只有黑白两色,即便在灰色地带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灰色,只是你如何看待而已。

社会就是如此的不公平,只是在不公平的环境中,如何让自己活的更精彩尤为重要。

真理道德,舆论与辩驳,懒得浪费口舌争个是非对错,因为你不值得为他们浪费精力。

对于那些挫折和排挤,面带微笑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变强大,即便自己一无所有,也可以由零开始。

对于爱情,已没了那颗纯粹的心,心跳是一种奢侈品, 如何让自己有安全感尤为重要。

这是韩寒的最新出的一本书,一本杂文集,有韩寒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看法:例如:什邡事件。

有韩寒去台湾后的感慨。

有对90后的新看法。

还有一些韩寒回答媒体记者的问题等。

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本好书,你可能会觉得它没什么中心思想。

但是书中就是要告诉你韩寒理解的生活,有几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

1、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2、做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事情你会一直快乐。

3、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4、不要整天老师想着怎么成功,而是想着如果避免失败。

5、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永远是你的才能!

这篇文章的名字带了读后感三个字,让我想起了语文作业。

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读完一篇文章、看过一部电影、听过一场演讲,老师会布置作业,让你写一篇读(观)后感。

非常讨厌这种作业,但,老师有着让我们讨厌也必须得完成的权力。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布置作业是老师的特权。

面对特权,我们曾愤怒,我们曾反抗,但我们最终沉默。

韩寒的蜕变还是蛮大的,他的文章中虽然仍带着当初的不羁与锋利,但,成熟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很羡慕他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平静的对老师说,我要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

然后和满屋子的'老师一起大笑。

一个人的不凡并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做自己。

我不敢这么做。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是快乐的天堂,在天堂里你可以尽情享乐,这是老师一直灌输的思想。

我是个贪图享乐的人,而且我的的确确想上大学,所以前提就是葬身题海。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学要做题,后来我才顿悟,其实这个问题和人需要钱是一个道理。

没有钱,你在这个社会就会难以为继,有了钱,这个社会也不见得有多欢喜你,但至少你会生活的舒服一点。

你最后会死,好一点是寿终正寝,坏一些是半路呜呼,不管你的卡里有多少钱。

至于题目,就让他去死吧,做的好与不好,上学都是一条不归路。

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治安还算不错。

在我们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赖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我只能说我不知道。

我的生活已经误入歧途,或者说是本来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

我不曾想取悦他人,我不曾想逃离这个社会,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里,我不曾……但我只是一个小屌丝,逆袭指数为一。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就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我们渺小的生命,以一场睡眠圆满落幕。”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

如果说,一切在你战胜了数亿对手的一刻就已决定,为何又留下了那么多的不确定?

为什么人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要有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一无所有的失落感、不平的怨愤让我们指责这个社会、让我们厌恶这个社会。

然而,一切又都是徒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切的一切,在你离开的时候,都化为乌有,那个小盒子将把你的一生封印。

生命的意义何在不是现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有全新的感悟,也许经历了时间纷扰之后,我能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诠释,但,现在我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这就是现在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牢骚多一些,感悟少一些,文章乱一些,幼稚多一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