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1:14:49 页码:14
2023年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大全8篇)
2023-11-17 21:14:49    小编:ZTFB

合理的教案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吸引力。教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教案资源,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篇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济南的冬天》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描写了济南冬天气候温和、风景如画,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文章的题目直接交代了作者所描写的地点及季节,文章抓住“温晴”这个特点来进行描写,描绘出济南冬天的特有的魅力,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语言优美生动,深深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中的语言进行赏析,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思维处于发展阶段,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因而重心在欣赏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3、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谈话法进行导读“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时白雪皑皑、寒风呼啸的。对啊,北方的冬天总是给人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印象。但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是不一样的,没有呼啸的寒风,没有皑皑的白雪,那里有着无限的温暖,同学们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济南的冬天》”。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大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语速、感情等。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概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能够感受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对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调之后,我会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并且进行提问: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呈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学生会通过阅读课文找到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温晴”,并且作者通过对济南山、雪、水等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作者是如何对冬天景物进行描写的?这时候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济南的小山进行了描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山周围的地理环境比喻成了“小摇篮”,将四周的小山比喻成“看护者”。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加上作者所感受到的温暖等一系列的描写,写出了周围的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对“小雪”进行了描写。“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将雪富裕了人的情感,写雪是“害羞的”并且“露出点粉色”,这些描写都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六自然段对济南的水进行了描写,冬天水不结冰,水里的水藻在晴天的时候也越来越绿,因为这些水是不忍得冻上的,况且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作者通过描写使水富有了灵气,通过描写水藻及垂柳,进一步说明水不忍得冻上的原因。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读课文,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思考老舍先生刚从伦敦回到祖国,到了济南,对济南冬天的“温晴”感受十分真切,此时给学生布置任务:当你到一个新的地点后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请谈谈感受并让学生写下来。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并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课下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学会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篇二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篇三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简介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

的语言大师。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室同堂》。他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本文是写在1931年春于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

参考:温晴。(主要让学生说出温暖之意)。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2)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3)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一两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1、阳光朗照下的山同样别有情趣,认真品读课文第二节。

2、用心观察学校,仿照课文,用我的校园为主题,写一篇侧重写景的散文。

3、课外查找并阅读其他写雪的文章,进行比较。

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篇四

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关键在课外自己很乐意的参与,课堂学习是进行学习的交流和完善。

学习目标:学会择文朗读,并对选文进行质疑、设计问题;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情况。

学习重点:散文的朗读,把握朗读要点。

学习难点:学生自己对选文的质疑、设问。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手段: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课题导入。文体、作者。(图一)。

二、说。

你对老舍和其作品了解多少?

1、老舍曾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称号。

2、下列作品是老舍创作的是()。

a《家》b《子夜》c《四世同堂》d《雷雨》。

3、“虎妞”是老舍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

三、比(图二)。

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学中的收获,好吗?

要求:

1、小组交流。

2、选出代表。

3、综合意见。

4、发表看法。

四、听。

倾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用你喜欢的符号、线条划出值得你关注的词或句子,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试。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自己邀请同学进行点评。

点评角度:语速语气。

普通话停顿。

重音。

六、问(图三)。

就你喜欢的段落质疑或设计问题考考别人,赶快行动!谈(图四)。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好吗?

七、做(图五)。

你愿意围绕所学内容给同学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吗?注意:作业可不能太多呀!

所需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篇五

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剥皮吃桔子,比较法,就是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剥的一种好办法。

(一)课前印发夏丐尊先生写的《白马湖之冬》(见所摘文附录),要求学生将两篇描写冬天的散文对照着读,思考两文的同异点,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相似点:

1.文体相似。都是写景抒情散文。

2.题材相似。都写冬天。

3.两文的“我”都是从彼地来到此地。

4.写的景物相似。都写环境的山,都有水,都有暖阳,都有雪。

不同点:

1.气候不同。一暖一冷。

2.景物特点不同。风的声,山的态,水的色,人的情都不一样。

3.“我”的感受不同。一个久住严寒的北平,又刚从阴冷的伦敦回来,感到无风温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个从热闹的杭州移居到荒凉的湖边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4.着重描述的景物不同。一则重在阳光、小山、雪、水;一则以凛冽的寒风贯通全篇。

5.抒发的感情不同。一个抒发的是归国游子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一侧表现出身处严寒他乡,离群索居的知识分子孤独、寂寞的心境。

通过比较可看出散文在表达上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怎佯取材,怎样结构,怎样造词造句,应根据客观事物的特点,根据自身的独特生活感受,根据主观表达需要来精心进行择取。

(二)最后落实在练写观察日记上。使学生既练写《白马湖之冬》的白描手法,也学习《济南的冬夭》形象描绘的各种艺术手法。

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篇六

1、用对比凸现济南冬天的天气特征。与北平相比,济南的冬天是没风声的;与伦敦相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与热带相比,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最后的对比是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后文的山水的描绘均是围绕这个特征来写的。

3、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小雪覆盖下小山的风韵。“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教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此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山们穿着一道儿白的雪和一道儿暗黄的草色裁剪成的花衣,而且这花衣还在不时地随风飘动,在飘动中怎能不引起读者的怀想,那就是要看一看他或她的肌肤,那肌肤是什么,它不由得使人想起那暖暖春色,那嫩绿的小草,那点缀的野花。再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它写出了黄昏时山上的薄雪在夕阳照耀下的羞涩情态,将特定时候的景物神韵尽收笔端,令人叹服。等等。

1、对仗工整中富于变化。开头的一、二句就是这样,先用两个“对于”各自引起一个较长句子,形成了长句的工整对仗。同时,在这个较长句子的内部又有变化,例如作者用了“像我”这样的短句,突出了“我”的感受之强烈。

2、全文以短小句式为主,如“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名手画吧。”再如“这块水井,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向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它体现了节奏明快之特征,而这正与文中景物的清亮秀丽格调相符合。

字字句句无不浸透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有直接表达的,如“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再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但是,文章更多的是将情感寓于具体景物或境界的描绘之中。举例略。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再如“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作者总是以商量的口吻来描述济南冬天的情景和述说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感受,即使是直接赞美也显得亲切自然,水到渠成,这种风格显示了作者宽厚的胸怀和从容的心态。

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篇七

本单元所选文章多写四时之景,抒发真挚热烈之情,构思精巧,语言精致。本课不仅体现了人教版教材本单元编写意图的三美:美景、美情、美言,而且兼具温晴、温情、温婉的审美特征。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脉络,进行了朗读训练,对文章感情已有初步了解。

【教学目标】。

1.品读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自主勾画精美语言,用批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中不同的景物之美,揣摩语句背后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自主品读,用批注形式表达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反复朗读,品析关键词句,揣摩写景特点。

(一)词语品析——朗读这些句子,在句子里找到你认为有韵味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

1.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永远那么毒,响亮(晴朗热烈)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2.能有温晴(温暖晴朗)的天气。

3.因为有这样慈善(对人温和)的冬天。

4.整个是块空灵(清澈灵动)的蓝水晶。

(二)句子品析——朗读这些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的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可爱”,小山慈爱,舍不得济南在冬天受冻,所以把它放在一个暖和的地方。)。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小雪在冬日黄昏中显出娇媚之态,把济南的冬天装点得更美好。)。

3.天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不忍得”,水多情,帮水藻焕发蓬勃生机。)。

以上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景物着上了生动鲜明的色彩,作者的喜爱之情也感染了读者。

二、自主勾画,进一步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批注的形式进行赏析。朗读这些语句,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批注,互相点评。

三、拓展阅读,揣摩两文的共同感情,迁移语段写作。

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节选,体会与课文共同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仔细观察自己家乡的秋天,借鉴文中拟人的写法写一段话,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和你的感情写出来。

四、作业。

课下阅读《自读课本》中的“秋冬之思”选文,与同学们交流读后的心得,任选一篇写读书笔记。

老舍济南的冬天教案篇八

读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感到老舍不仅是小说大师,而且是一位写散文的行家。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充满爱意的笔下,是那么明媚、绚烂,无怪乎有人称《济南的冬天》是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了。让我们看看老舍是怎样用深情的笔墨来勾勒这幅《冬天里的春天》的吧。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的开头,作者便将他曾居住过的北平、伦敦与济南的冬天比较,由北平的风、伦敦的雾、济南的温晴得出济南是块宝地的结论,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接着作者又将我们置身在那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的老城风景里,让我们不禁要想像那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理想境界。在春意中作者又推出了小山,冬天特别可爱的那一圈小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而且还在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通过比喻、拟人,作者将济南的小山写活了。而后,作者又提起济南的人们。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不知不觉地想起: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即使济南人的企盼不能马上实现,他们也不会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作者通过描写济南人们的`心理活动,将自己、将他们对温暖如春的济南冬天深厚的爱表达了出来。

小雪在济南的冬天里是最妙的景致。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作者将一个具有鲜明色彩层次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在这个画面中,不仅有白色的山尖、还有像日本看护妇的矮松、带水纹的花衣。更美的是伴随作者细致品味和体会而得到的静中动态:这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啊,一幅栩栩如生的济南秀气小山的雪景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然后,作者有意将读者的视野引向济南更广阔的天地,简练的几笔,绘出了他称为唐代水墨画的济南远景,使得这幅济南冬天春之图毫无累赘之感而更简洁、更清晰。

老舍的千字文章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似春的冬季。读了它,我深深地感到,济南的冬天是关不住春色的!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老舍(1899-1966),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