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木渎古镇的诗句(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1:43:40 页码:7
最新木渎古镇的诗句(通用10篇)
2023-11-17 21:43:40    小编:ZTFB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藏,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时间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努力和培养,下面是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一

月光下你是灯火通明的,虽说没有了大城市里的繁华,但多了一份独特的韵味,没准儿那会是甘甜的,回味无穷的。

你是米色的上衣,青色的长裙,这中间点缀着淡粉色与青绿色的柳枝。清波荡漾的`波纹晕开了,又成了你长裙上的文案,而那明亮是窗子的眼眸,却又藏着更多秘密。

月光下,撑着独具匠心的小舟,却又发现你又开始向外人流露出你的芬芳,那当然更是亮堂堂的一片。

入夜,便见你轻柔的躺在了“水”床上,那没有一丝丝的喧闹,只是重名堆满了亲,望着也很安静的月亮,换来的还是一个人的安静……可是周围虚而有梅花花瓣落在水面,你不会惊醒吗?不会呀,因为梅花是他的伙伴,有时轻轻的晃晃,也只是翻个身罢了。

古镇,又是梦幻的。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二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gan)等等。

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

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其中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木渎古镇的格局和风貌未变,依然是吴西最大的商埠、姑苏第一水镇,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

榜眼府第是洋务运动先导、著名政论家冯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镇园之宝。灵岩山馆是清代木渎状元毕沅的私家别业,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吴中著名山水园林。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

在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人参观了木渎古镇私家园林之后,激动不已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遗产”。走进木渎,你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渎古镇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欢迎来木渎古镇旅游!木渎位于苏州市西南十公里处,距太湖五公里。它是太湖十三大景点之一。它的特点是吴越遗迹、山石风景和木渎古镇。它既有山的美,又有花园的美。

现在,我们去散步,看看木渎古镇。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石牌坊。上方方格上写着“锐门胜”。也就是说,当我们走进这个吉祥的大门时,我们走进了古镇遥远的历史画面。说到木渎的“古风”,我就说说木渎名字的由来。相传春秋末期,夫差为了讨好美女石,在这里建了一座很大的建筑,修建了姑苏台,并修建了关瓦宫。木材流入,这一带的河流、港口全部堵塞,这叫“积木塞渎”。木渎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这条河道在春秋历史上很有名,虽然外观上并不奇怪。当年吴王为了讨伐楚国,开凿了这条全长230多公里的人工运河,通过水路出兵,取得了“五战五胜”的辉煌成就,从而确立了春秋时期吴国霸主的地位。因为这条运河是伍子胥提议开凿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徐江”。

这条河边的长廊叫做河棚,全长175米。河棚边倚河边与民居融为一体,为菜农、船民、街头卖菜的路人提供便利。夏天不晒,雨天不下雨,所以很受欢迎。从远处看,百米河棚错落有致,高低不一,就像姑苏花园里的长廊,亭亭玉立,增添了一些美感。

你看,这里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一座叫“竹香桥”。这两座桥,一横一壮,建造方式相同,相互依存,所以也叫“双桥”。请看。太湖的徐江和广府铜坑的香溪河在斜桥下汇合,清澈浑浊,形成明显的分水岭,是木渎十大古景区之一。

木渎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水乡,而且因为镇上有许多私家园林而享有“花园镇”的美誉。现在我们要去参观以“江南三雕”闻名的私家园林“二府”。

冯桂芬,二号房主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人们称他的故居为二号院,因为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了庚子科一、二等进士。

第二处占地约十亩。其布局为前院后院,南北朝向,有照明墙、门厅、厅、堂、园,形成纵轴,是典型的清代中期江南宅地的园林风格。

冯桂芬大师生于桂花盛开之时,故名桂芬。他从小博览群书,熟悉历史,以才华著称。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认出了素未谋面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唯一人才”。他被招入傅系学习,并被录取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刚23岁。

这是冯宅堂。名字叫“仙之堂”。这是主人招待贵宾的地方。这个大厅的名字是大师在他年轻时创造的,显示了他的伟大抱负。大厅里的陈设简单而优雅,体现了主人的优雅。

这就是冯桂芬研究的名字“谭笑路”。冯桂芬高中第二名后留在北京担任翰林院编辑,不久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职回国。这一时期,冯桂芬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在学校的抗议》,他根据压片战争中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40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学东渐,洋为中用”,成为洋务派“以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行者,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行者。冯桂芬意志坚强,嫉恶如仇。这副对联,“只有当官的长期知道书的味道,才能知道没有什么难做的事”,是对冯桂芬为官生涯的总结。

花王卢琳的建筑结构比较独特,集中了二府木雕的精华。首先,屋顶由三个亭子连接,这在江南很少见。其次,它在结构承载上是独一无二的。两根柱子不落地,换成短柱,用倒挂的花篮装饰,俗称“花篮堂”,既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这种集技术与艺术、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建筑风格,是当地象山工匠高超智慧的体现。

这副石刻《盛世养殖图》,是我们二号公馆的二宝。此画又名“姑苏盛世图”,为清代徐杨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所作,全长1225厘米。主要描绘了康干盛世苏州的繁华景象,其具体内容是“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则占据了一村一镇,所以这句吉祥的话在民间流传:“姑苏盛世图”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四

江南古镇有风格迥异的弄堂,有装饰华丽的戏台,还有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但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还是那千姿百态的小桥、碧绿纯净的河水和热情质朴的人家。

江南古镇像一幅韵味无穷的水墨画,像一首清脆明快的歌谣,更像一缕纯洁宁静的月光。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五

寒假开始了,在经过一番仔细的考虑后,我们决定坐着飞机,到苏州去浏览古镇——木渎古镇。苏州,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水域面积约占42.5%,河道分布广,太湖的80%在苏州,在春秋时期曾是吴国首都。已经在2500多年历史。木渎古镇,是文化保护单位,规定所有建筑不得超过25米以上。

到了木椟古镇,首先看到的是严家花园,占地16亩,是木渎首富严国馨的花园。进入大门后,尽管是平房,但是建造的气势宏伟,边缘都翘起了角,每栋房子都是如此。家中还有休闲的小亭子,用太湖石搭起的低矮的护栏,下面就是小池子,里面养的是金鱼。四周种的一排排各种各样的树,在小池边缘搭着石桥,碧绿的水中倒映着周围的如画般的景,好像仙境一般。

我们继续走,到严家花园的楼里,里面有着各种桌子椅子乱七八糟的,都是苏州罕见的`明式楠木,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我们出严家花园时,七拐八拐的好像走迷宫一般,不愧是富人家啊!

离开严家花园后,我们就走到街上看,那些古色古香的民居、小吃店、石子路、石桥。使我好像到了古代的某个地方一样,小河在小镇中穿梭,两岸的居民楼仿佛还遗流着当年的辉煌,看的我眼花缭乱,真想在这儿安家。

游览了半个多小时后,导游带着我们离开了这主人座古镇,远远的望了一眼,有种说不清的感觉,一种是对古镇的向往,一种是希望家乡也能这样。我们坐上大巴车,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坐古老的古渎古镇。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六

我们现在正走在山塘街上,这是一条百年老街,当年康熙、乾隆就是沿着这条街登上灵岩山的。由于山塘街背倚灵岩。面临香溪,依山傍水,在古代的时候有许多达官贵族在此居住。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渔的旧宅——古松园。

古松园的`主人蔡少渔早年在上海经营洋货生意,发达后回乡造屋置地,有良田万顷,从这幅《古松园鸟看图》可以看出,古松园小巧精致,曲折幽深,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

穿过门厅,进入天井,回首可见一座砖雕门楼,门楼上下坊分别刻有“老子西游入关”、“疯僧扫秦”、“将相和”、“截江夺斗”、“张羽传书”、“宁戚饭牛”等一组历史故事,字枋为“明德惟馨”,两侧兜肚分别为“张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尤其“张良拾履”中的拱桥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纹,生动逼真,有极强的质感,充分体现出雕刻技艺的精妙。

这是一座抬梁式大厅,是主人接待贵宾和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正厅为仿明建筑,步杆和内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翼翅,俗称纱帽厅。棹木上透雕了各种戏文故事,梁头的山雾云和抱梁云为“鹤鸣九皋”图案,气韵生动,精妙绝伦。最有意思的是明间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为“八音联欢”,寓意喜庆欢乐。

这是楼厅,只五间,两侧有厢房,因檐枋下端有十六只倒挂花篮,楼上轩梁雕有十六只凤凰,因而人们又称为“花篮楼”或“凤凰楼”。凤凰楼是东山雕花大楼的前期作品,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如出一辙,这里的所有雕刻均为吉祥图案,民间称为“讨口彩”,如明间檐枋由东而西分别刻有画、书、信、元宝,称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次间檐枋刻有花篮、箱子、宝剑、葫芦等,俗称“暗八仙”;厢房檐枋上刻有海螺、风火轮、珊瑚、铜鼓等八件宝物,雅称“八宝”,楼下是“木渎名人馆”,介绍了木渎镇上66位历史和当代名人,图文并茂,大家看后会对木渎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楼上是“书法艺术馆”,集中展示了我们木渎“书法之乡”100多位当地书法家的精品力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楼参观。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古松园的后花园,在花园东侧有一棵罗汉松,高逾十米,为明代遗物,据《吴县志》记载,此树已有五百多年树龄,蔡少渔“古松园”之名既因此树而来。不远处有一株银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秋天果实盈枝,初冬则满树金黄,为前宅后院带来一片喜气。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七

木渎镇,一个美丽的古镇,却也住着一群平凡却对生活有着无限向往和追求的人。

碧绿的河水环绕着木渎镇,仙气缭绕,似在天境一般。小河与小舟更是般配,游人坐在小舟上,更是无比悠闲,颇有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感。

听了老伯一番讲解,我对这不起眼的陀螺有了新的认识,也迫不及待也想拥有一个,陀螺有黄色和红色,正犹豫不决选什么颜色时,老伯马上递给我一红一黄,老人美其名曰“黄金搭档”。一个个小巧可爱,虽不及工艺品那样精致,却蕴涵了陀螺制作者智慧的结晶,握在手里也沉甸甸的。

归途中,它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八

这是羡园大厅,名叫尚贤堂,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明朝建筑,因梁上有帽翅,俗称纱帽厅;而厅中直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厅主要用于接待重要客人、举办红白仪式、祭奠祖宗和商议族内大事。

作为一座江南名园,严家花园主要以其建筑布局疏密曲折,局部处理精巧著称,体现出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整个花园分春夏秋冬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第一部分:春景区。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棵高大茂盛的广玉兰,此树相传为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夜宿沈宅时所种。

友于书屋是当年严家馨的子孙们用功勤读的地方,严家以经商发迹,希望有后辈弃商从政,光耀门楣,果然,严氏子孙不凡人才,其中就有曾担任中国台湾“国民党总统”严家淦先生。

书屋后有一座湖石假山,恰似一堵天然屏障,高峻挺拔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穿过假山,我们来到夏景区,夏园主要以赏荷为主,三两好友置身廊内,阵阵消凉的荷风吹来,夹杂着一丝丝荷花的清香,让人暑气尽消,感觉来到了仙境一样。在夏园内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座湖石假山也别有情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响,再假山上寻找自己的生肖。

大家看到一堵粉墙,以为这里是花园的尽头了,其实不然,只要绕过这座天绘峰,里面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这里是秋景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用黄褐色的黄石来堆砌假山,渲染一种秋收的喜庆气氛。对面有座水榭,名“闻木樨香”四周遍植桂花,每当仲夏,这里是丹桂飘香,沁人心脾,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倒影水中,随波荡漾,是赏秋月,闻桂花的最家去处,榭中有副对联:“闻香思折桂,攻读仰收萤”,寄托了园主期望子孙得中功名的美好愿望。

再往前,就是见山楼和眺农楼,当年严家小姐们在楼上凭栏远望,可看见对面灵岩山、天平山的秀姿,以及农人们在田间躬耕劳作的情景。

这座平台是园主特设的临水舞台,四周的建筑就是家人和亲友听曲赏戏的地方。站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高朋满座,歌舞升平,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

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条特色的长廊,它沿着地势渐渐升高,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登上二楼,因而又叫爬山廊。这是苏州私家园林中最长的一条爬山廊,有是严家花园中最具有识别特征的建筑。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九

所谓“圣旨”,是民间对皇帝“诏书”、“封诏”的尊称。“诏书”专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而“封告”就相当于现在组织部门的“委任状”、“任命书”、“聘用文件”之类。“封诏”分“诰命”和“敕命”两种:一品至五品授以诰命,圣旨用七彩绫;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绫。在清代,这种贵重的绫锦丝织品专门由江宁织造,我们熟知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就曾任过江宁织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担任过苏州织造。

圣旨一般有3米至5米长,宽33厘米。为什么这样长呢?一是内容很多,不仅有官员的职衔、勋封等项,还有该官员的事迹。除了封勋官员本人,还对其先代和妻室实行“推思封赠”,甚至延及该官员的子孙后人。二是清代圣旨用“满汉合壁”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年月日”。年月按奉旨日期书写,上面钤盖“制诰之宝”也就是皇帝的“玉玺”。

为了防止圣旨的假冒伪造,古代圣旨还有它特定的防伪标志。请看这些圣旨的两端,有两条上下翻飞的银龙,中间是“奉天诰命”四个气韵非凡的篆字,既神圣威武,又动感壮美,这就是清代圣旨的防伪标记。

从圣旨的图案中,能看出被赐者的地位等级。五品以下的一般用祥云图案,五品以上则为瑞鹤。

对于圣旨的保管,历代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官员得到皇帝授予的圣旨后,就把圣旨小心翼翼地珍藏于秘箱内,而另外复制木刻匾牌悬挂于殿堂之上,以显示家族之荣耀。如果偶然遇到水、火或偷盗导致毁失者,经申请复议,准许给予补给;如果是因为收藏保管不慎导致虫蛀、损坏者,轻者罚俸禄六个月,重者革去官职;最为严重的就是将圣旨典当,则违反了大清刑律,除了追夺缴还外,还将移交刑部,以欺君之罪论处。

明清二代专门书写圣旨的人称为“庶吉士”,而“庶吉士”必须是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学士,擅长书法,文采飞扬。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董其昌等一度担任过“庶吉士”,专门书写圣旨。因此,历代圣旨的字迹圆润飘逸,行文遣词相当洗练,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

圣旨用料的质量,还反映了当时国力的盛衰。清代盛世的圣旨用绫都很讲究,到了后期,用料越来越美。清看这幅光绪圣旨,它的用丝已粗糙得像麻布一样了。伪“满州帝国”傀儡皇帝溥仪索性将圣旨改为“指叙令”,其玉玺也由“司法部门”代替了。

慈禧太后在清后期因其专权保守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留下了千古骂名。不过,她在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达的这份公告全民的“一视同仁”懿旨中,却有其非常进步的一面。懿旨中表述:一、废除满汉不准通婚的禁令;二、劝阻汉族妇女缠足的陋习,使其恢复自然;三、禁止在汉女中选秀女。

木渎古镇的诗句篇十

在戏台两侧的廊墙上,陈列着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吴地名人书写的对联65幅,称为“吴中联墨宝鉴”,所选名人大都与木渎有关,而且都是书坛一代大家,有着极深的艺术造诣。廊内还陈列着近百件清代牌匾,固其多为重臣大吏、进士举人榜书题写,书法精美,风格各异,加上精心刻制,妙趣横生,极具收藏和欣赏审美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尽情浏览一番,细细品尝玩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东园,这里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既可与古戏台娱乐区相连,又可自成一统,十分清静闲适。

这是轿厅,名为“离茨堂”,是当年徐士元迎客停轿的地方。“离茨”二字出自《离骚》,有“茨录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句,“茨录施”皆为恶草,徐士元将其借喻小人,告诫自己近君子,远小人,故以此为轿厅之名。

这是大厅,主人举办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招待贵宾的地方。中堂为《古木慈鸟图》。表达了徐士元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两侧字画值得一读,其中这幅《春山访友》,是徐士元留存至今唯一的一首诗作,诗意清新脱俗,寄托了诗人幽居隐逸的情怀。另一首是《夜读山房》,作者谈汝龙也是木渎人,康熙南巡木渎的时候,谈汝龙作为木渎秀才,当面向康熙献诗一首,深得赏识,被钦取进京,入内庭任纂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

到了清末,徐家日渐衰落,这座东园为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这座楼厅就是当年沈寿的绣楼,名“雪宦楼”,如今,我们在这里布设了沈寿纪念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沈寿的生平、艺术成就和获奖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