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9:40:42 页码:7
2023年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模板16篇)
2023-11-17 19:40:42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是未来规划的基础。如何有效地管理金钱,实现财务自由和稳定的生活?以下是一些比较有分量的总结范文,对于写作总结有一定指导意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一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将德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是德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德育长期稳定的发展[1]。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体裁,包括古诗、散文、寓言故事等,内容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将德育融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需要让学生知道独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鲁滨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难,正是由于他具备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才能够活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展开德育,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及培养独立性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展开德育,提升课堂的新鲜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体会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绘画面的图片,其中草儿刚刚发芽、柳树随**动,黄莺在树上叫着,学生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对文章展开自主学习,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展开细致的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文中诗人的情感,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

(三)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展开语文教学,如课外教学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天性。儿童内在的思想品德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在讲解完书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和雨来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四)在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验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环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同学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图片,烘托出情感氛围,再为学生讲解圆明园在被毁灭之前的宏伟壮观,并与现在的残骸形成对比,使学生产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悲伤。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我国教育纲领中规定,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对2500左右的汉字完成认识、拼读及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我国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识字教学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识字学习的质量,就需要在其中渗入德育,丰富识字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膏”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该字体中的上半部分内容展开放大,缩小下半部分的字体,这样在视觉上,该字体呈现出一种上大下小的形态,有一种下方承载着高大物体的感觉。同时再将该字按照正常结构书写,让学生观察哪种书写结构更为正确美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分配能力,将汉字书写结构与做人的道理相互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师友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最终将德育与语文识字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3]。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如何将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德育的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5):57.

作者:魏元淑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小学校。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二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情感。语文教学要把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是伟大的,深入学生心中。有意识地把生命教育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在另一篇《为了忘却纪念》中,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其实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赋予人类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如何用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导致生命的夭折。生命无谓丧失,是对革命的最大损失。鲁迅先生鉴于这样的深刻考虑才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出了自己“逃走”的策略。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的这样的行动,学生就会费解,以致误解。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新教材选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类主题作品,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你看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这是一个进行生命意识培养很好的例子。

三、把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生命力。

现行教学体制特别是应试教学的弊病就是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和学习的机器,而不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开讲座,传授生命的知识。人们习惯于开设文学讲座,为了灌输生命意识,把文学讲座和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把一些著名的作家的生命观,或在小说等文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作为讲座的内容向全体学生讲解,使学生了解作家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动态。

(二)、办专刊,写出生命的感悟。随着生命意识的逐步渗透,学生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想对生命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欲望也渐趋强烈,写作的情绪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的作文结集,或利用文学社期刊或班刊和团刊,把这些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予以发表,更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写作欲望,生命意识必然增强。

(三)搞实践,体会生命的真谛。现代语文教学讲究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更多的是在课外的时间里进行。而关于生命问题正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极好题材,组织学生走出去,去调查周边地区的物种情况,人民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从贱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轻视生命现象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必须要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生命更加灿烂辉煌的印记,让生命之花永远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三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全班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班主任的素养至关重要。但是,现在许多班主任都有同感:如今的学生难教育。的确如今的独生子女特多、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侨乡的出国热、新的读书无用论的风起、应试教育的顽疾依旧、还有社会上教育公平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等,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挑战。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既可以使学生积累多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可以进行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能力的训练。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诸多训练中是最为重要的训练之一。

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很多学生为什么对学语文没有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没有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特别是在阅读文章时,有许多学生往往懒于思考,只是满足于把文章读完便了事,或者只是在于搜奇猎艳,对文章不愿作深层次的探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跟语文这一学科特点有关,也跟教师的长期教学习惯有关。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在理科的学习中,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例如算一道数学难题,当学生们经过冥思苦想后,找到了答案,这时,他们的心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快感,这是一种经过艰辛劳动,获得成功后的快感,是一种美感心理,从美学理论上而言,是因为他们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感性形式体现出来的愉悦,正因为有这种美感心理,许多学生才对数学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语文则不然,同一个问题,往往答案多种多样,学生在思考中,无法明确判断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无法获得成功后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师要明确这点。老师若在教学中,只在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只知道向老师要问题、要答案而已,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他们去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再去彰显一言堂的威风,在学生面前装出自己学识渊博的样子,要多留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并且不要过于在乎他们的意见的正确与否,只要是他们的思维成果,就应给予肯定。课外作业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作业讲解时,应少给死定的答案,鼓励课外多阅读,多做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不管是课内课外,都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意见是有存在价值的,而不应让老师或少数高才生的意见占“统治”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思考,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艰辛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否则他们会对思考失去信心,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懒于思考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思考的质量,就应该讲究一定的思考方法。寻求好的思考方法的过程,就是“利其器”过程。

文章虽然千差万别,问题虽然多种多样,但在思考中,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联系生活思考。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新课标就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在阅读教学时,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到他们在读某篇作品时会想到些什么生活。这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个体,他们来自各方,我们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常生活在他们中间,时刻注意时代的变化,而不只是在讲台上与学生见面,下了讲台,便踪影全无。其次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生活经验,怎么联系生活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在三十岁以下的人是不宜看的。为什么不宜看?他指的`就是生活经验不丰富的人不宜看。现今很多学生为了中考、高考而整天忙于书本之中,对于读书以外的其他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这样下去,很不利于他们继续学习,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引导他们多参加学校、家庭、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便于他们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

二、联系作品背景思考。

在教学一篇具体的作品时,老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在阅读思考时有更广阔的联系空间。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要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思考也才更加接近作者原来的写作意义,思考才更有价值。

三、把前后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文章的各个语句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上下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读了上句下句、上段下段,要把上下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明确其关系。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中心句和非中心句、过渡、伏笔、照应、总分、设疑与解疑等。文体不同,段、句间的关系亦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分类指导。

四、跨学科思考。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社会自然、古今中外,它都可包容。学习语文,应要求学生善于把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思考。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联系书本的知识,还应把学习语文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以便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学生们的思维领域。

五、善于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

在思维训练中,应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用文字表达的过程,也是整理思维、加深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我们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要使学生只满足课内做了多少笔记。我们教的目的应着眼于课外,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够独立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四

摘要: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集中而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笔者认为,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在发掘、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美育美育意识语文教学。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钻研教材,欣赏美。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

二、创设情境,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例如在讲授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视频突出“荷花”、“荷叶”两景,让学生感知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使学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诗情画意”的含义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三、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品赏。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虽然数量不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美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五

摘要:思想政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初中生的道德素养,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做到知法、守法和护法,形成法律意识。近年来,国内青少年学生犯罪率呈现出上升趋势,校园暴力层数不穷,学生维权意识薄弱,严重破坏了校园环境,并使部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文章首先概述了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随后结合当前政治教学现状,就具体的培养策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必要性;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中学生法律意识单薄,并且性格易冲动,很多时候即使自己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或是个人合法权益受损而不自知。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而没有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一方面是课堂氛围枯燥,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不高,另一方面也不能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法律常识,政治教学的实用性得不到体现。因此,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中学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主要的接触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但是由于初中生社会阅历少、法律意识单薄,很多时候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也没有依靠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例如,经常有部分学生三五成伙,欺凌班级上性格内向的同学,甚至是勒索钱财。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是由于被侵害的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或是因为受到威胁不敢向教师告发,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影响。通过在政治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知识作“护盾”。

2、有利于降低中学生犯罪率。

中学生思想不成熟,遇事容易冲动且不计后果,这种性格容易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例如,许多中学生为了筹钱上网,偷窃同学的钱财,甚至勒索低年级学生。此外,还有许多中学生“讲哥们义气”,因为小事大打出手,最终也难逃法律的制裁。通过分析,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违法行为,一方面与自身的性格、思想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严肃性,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遇事多考虑法律后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冲动犯错,降低了中学生的犯罪率。

1、重视道德教育,轻视法律教育。

初中政治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篇幅较多,而关于法律常识介绍了内容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初中低年级政治教材,主要以诚信友爱、自立自强等德育为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知识讲解,而没有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就容易导致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单薄,没有形成较强的守法意识,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

2、没有充分联系中学生实际。

初中政治虽然包含一定的理论,但是却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如果教师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但是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也就达不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另外,初中政治教材中设计到法律常识的部分,教师在实际讲解时,也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而没有密切结合实际案例,这就容易导致政治课陷入纯粹的理论说教,失去了自身的灵活性。因此,不能利用生活实力进行法律常识教学,也是初中政治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政治教育理念。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教学观念,即政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更多的融入一些书本之外的案例,使得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饱满。例如,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新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法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面对违法行为时能够及时制止,并且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明确法律意识的教育目标。

培养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要认识到: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是通过思品课的法律常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和运用自己的政治民主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一旦权利受到侵犯,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知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应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则受到法律的制裁等。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不良行为不可小视,通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法律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学生抱怨说法律知识过于晦涩,这主要是政治教师没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师要想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法律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可以尝试变换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如采用视频教学、小组学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政治法律教学保持兴趣,从而以更加专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课堂中。在学习《对不良诱惑说“不”》这节课时,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先让各个小组讨论生活中、学校中遇到的一些不良诱惑,然后讲讲自己是如何拒绝这些不良诱惑的。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彼此分享自己的经验,在愉快的讨论氛围中掌握了课程知识。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和应用于实际。

如上文所说,初中政治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我们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从而真正做到知法、守法和护法,不仅自己不作违法的事,对于不法侵害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对于很多初中生,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学生来说,不能很好的将所学法律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一些活动,通过活动形式体验法律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尝试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提高学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在学习《我们的人身权利》中,有关于“隐私权”的介绍,通过教师课堂上讲解“公民的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学生就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例如当家长未经过自己的同意偷看自己的日记,登录自己的qq时,都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可以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制止家长的这种行为。

五、结语。

法律常识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也是初中政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法律意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高伟丽.对上好“第一堂课”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2014.

[2]张仁英.在实践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体现三维目标[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4):20.

[3]龚瑞香.创新在师“导”中焕发——浅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c]//江苏省教育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2016.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六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物理等活动在内的复杂过程。说话训练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是语文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要注重把它与阅读、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整体,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大纲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训练。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说语训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力不强,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因此,在说话教学中,要让学生敢说、乐说,就必须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如在诵读《鹅》一课时,在学生初读后,老师播放课件,把一幅生动形象的白鹅戏水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学生们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教师这样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从而把诗的意境化为形象画面的描述。

二、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趣,常能唤起学生观察、思维和说话的兴趣,插图的内容又多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它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物状有形象的认识,使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获得知识。指导学生观察时应按一定的顺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描绘的内容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图,大致观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引导学生从漓江水和桂林山的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接着让学生边看图边展开想象,()用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抓住“静、清、绿”和“奇、秀、险”等词语,把桂林的山和水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利用插图训练说话,既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模仿句段,进行说话训练。

阅读教材中的句式非常丰富,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反问句、祈使句等,有些课文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优美的段落,仿照这些句段说话,往往是学生进行说话的好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模仿这些句段进行说话训练,可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先出示课文片段,让学生说说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接着让他们想想如何仿照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说话,然后组织学生到公园或瓷器商店等地方去观察,再仿照上面的句式、段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句段说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课后延伸,进行说训练。

课后设计的练习和思考题,有助于巩固阅读的成果,也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后,学生从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描写中读懂了他们是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这时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设计这样的问题:“渔夫一家为了养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桑娜却瞒着自己的丈夫把死去的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抱回来,那么渔夫知道桑娜已经把孩子抱回来了,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联想和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课后的小练笔续写《穷人》打好了基础。

五、借助板书,进行说话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巧妙地设计板书,让学生紧扣板书训练说话,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所学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把“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一部分内容用简笔画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简笔画说说,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可见,板书的巧妙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总结全文时,我再让学生借助板书上的文字,说说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好多同学都能有条理地流利地表达出来,说话效果很好。

【结语】。

总之,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说又是读写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说话训练的做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想着法子,变着法子让学生敢说、乐说、能说,使学生具有说得准确和说得流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七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

二、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三、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就需要在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

四、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根据课文的素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知语文内容美中去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讲授中,我先请学生对江南地区为活人大肆建墓这一现象作评论,而后引导感受托尔斯泰墓美的本质所在――伟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再联系生活中有人为“不朽”而为自己写书立传、有人耗巨资建豪华陵墓希望自己万古流芳的事件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以语言理解为本、以情感感悟为线索的课文讲读中,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强烈震撼而将课文中的感情升华为了人生中的崇高情感。

五、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总之,新课程阅读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我们应当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为此我们尚需深入研究,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途径。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八

摘要:大多数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经常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渗透情感教育,让阅读不再成为一种考试的手段。抓准共鸣点,创设情境、强化体验来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

一、缘何而发。

最近几日在教习《木兰诗》,因诗歌朗朗上口,且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大声地诵读,大声地背诵。课堂教学很顺利,学生钦佩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当我问及如果你是当时的木兰,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回答是逃避。这不禁使我感到惊讶,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情感目标的落实是相分离的。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是刻不容缓的,不仅有利于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迷途点睛。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达成阅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双优呢?根据笔者的实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1.抓准共鸣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准课文中容易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要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共鸣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能触动学生内心柔软之处的地方。只有找准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共鸣点的选择很重要。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老师的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完成情感目标教学的突破口。比如,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学生读到杜小康那句梦中的呼喊“我要回家……”时,学生感动了。这时,作为教师,我就引导学生放开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自己为杜小康的懂事、不让父亲担心而感动,他白天隐忍孤独,只有夜晚在梦中才敢喊出来,我们也应该多体谅自己的父母;有学生站在杜小康的角度感同身受,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杜小康的处境……因为学生与杜小康年级相仿,所以只有抓住了情感共鸣点,我们的情感教育才更深入。

2.诵读入情境。

在充分的自主时间内,让学生全心投入优美的语境,全心投入阅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使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

教师教学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声情并茂的朗读、多媒体图片的介入、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教师要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教师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激发独特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体现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具有能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作为老师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一个好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教师将原文“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改成“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轻柔地叫,羊儿欢快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悦耳的流水声”.将原文与改后的文章比较时,教师问学生改后效果怎么样?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文好,因为原句不但在词性上运用了拟声词,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情态,而且形式上用了叠词,符合孩子活泼的个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但是有个学生说:“老师改后的比较好,老师改后的词都是形容词,能体现盲孩子在影子的陪伴下那种高兴愉悦的心情,我觉得很贴切。”这时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反而感谢学生对老师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来在讨论文章主题的时候,孩子们就很积极,各抒己见。我觉得,这和前面对学生阅读体验的肯定和激发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挖掘文章共鸣点,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让阅读不再成为一种考试的手段。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九

学习阶段,无论是哪一个学习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对整个学习生涯阶段的学生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可以让儿童们,最早的进行学习和接触一些美的认识感知。美育怎么来渗透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在最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中,声乐教学是一个非常简单,拿手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学前教育中,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游戏,声乐教育,还有一些视频来提高儿童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美育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有趣的当属声乐教学了。通过一些声音的传播和感知,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作为教师,对于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也是循序渐进的。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十

语文教学是传承国学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完善课堂教学方法,以下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论文。

”,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目标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也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一、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深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如在讲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星愿》,优雅的歌声叫人沉醉,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情感,这样的导语能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和渴望。易中天在评述于丹讲解的《论语》时说,“于丹表达的方式现代、人性,她用一些实例来解读《论语》,更通俗易懂。”对国学经典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有新鲜感,需要增加叙述的说服力,就离不开让事实来说话。让具体的例子说话。如《诗经第四》:“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和‘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的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时‘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的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诵读经典,通过琅琅诵读让学生积累典型的语言材料,逐步形成涵咏体悟的习惯,最终养成一定的语感,积淀鲜活的语言。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先读后析。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朗读。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朗读感悟的事例,如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诵读、熟背国学经典激发了学生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奥的古诗、古文会变成直观的图画、生动的故事,学习起来不再枯燥乏味。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国学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给学生一个表演的平台对学生走进书中认真阅读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促使学生由“要我读”的观念朝“我要读”转化,进而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且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会背诵大量诗词,语文教师绝不能仅仅止于课本上的国学经典篇目,要大量补充国学经典篇目,教师的古文底子是打好学生古文底子的前提。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其次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强调文学教育,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否则,不可能全面贯彻、落实新大纲新教材中的文学教育的要求。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对学生经典阅读的困难多作些了解,对阅读现状多作些分析,对阅读的热点与盲点多作些理性思考,才能积极有效地消除经典阅读的障碍,掌握指导发言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地构建指导者与阅读者对话的平台。

总之,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它传递着许多超越时代而且相对稳定的优秀文化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十一

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21世纪的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教育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短时演讲。

有些文章讲的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在课外也容易收集到同类的材料,教学时,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作者在文中强烈呼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遭受巨大的灾难,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家园--地球。学习此文时,大概分析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把课前收集的有关破坏环境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选派代表面向全班进行短时演讲。同学们个个都振振有辞:大面积破坏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触目惊心;由于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有些稀有动物无处藏身;因为大量捕捉被保护动物,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极好,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表演。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表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是否流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有些文章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趣味盎然。这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更有意思吗?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我启发学生用一只蟋蟀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如何建造住宅,建议学生自由想象,适当扩充,并辅以动作和表情,只见一只只“蟋蟀”在栩栩如生地建造住宅。这样,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想象能力以及表演、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

三、填补文章的空白。

鲁迅先生的著名《少年闰土》一文,文中讲到生活空间小、知识贫乏的少年鲁迅与来自农村见多识广的闰土相处了一段时间,他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生活的关系,闰土的父亲必须把闰土带走,文中对他们之间是怎样依依惜别的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这时就可联系文中的插图进行想象: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先让学生两个一伙用对话的形式表演,然后让学生毛遂自荐上讲台表演,表演时,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场面实在感人。闰土和鲁迅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为中学阶段进一步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打下了基础。

四、化“简”为“繁”。

五、总结课文。

在总结《艰苦的岁月》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有学生说:虽然老红军、小红军生活在艰苦的岁月里,但是他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六、续说故事。

一些故事性的课文,文章虽然结束了,但意犹未尽,学生的兴致也很高,这就可以让学生把故事进行续说。如《小摄影师》一课,小男孩好不容易才取得给高尔基照相的机会,却忘记了带胶卷,只能返回。小男孩有没有再一次来?他再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续说。

七、想象。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十二

众所周知,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举一反三式的学习方法,而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就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使阅读教学服务于习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都是著名的篇目,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渗透策略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写作风格与修辞手段的阅读段落,利用这些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文章结构分析与文章内容条理分析的机会,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中精彩段落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阅读进行写作的抄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讲解《鲜花和星星》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朗读,在阅读讲解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段落,推举出大家公认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比较感兴趣,恰好,这个段落中灵活地运用了拟人、夸张与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对此段落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仿写时利用这些具有优势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写作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描述形象。故事情节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定,而一些文章的故事情节存在许多不固定之处,这就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联想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所必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以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变与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文章中涉及到啄木鸟、水牛、蜜蜂这些动物关于最快乐的事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延展,比如说小青蛙在路上遇到老鹰,老鹰最快乐的事是在天空飞翔,遇到小狗,小狗最快乐的事是找到骨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因此而更努力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利用这样的发问式的写作形式来陈述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个人物――我的爸爸的时候,学生可以以阅读为根据进行排比式习作训练,“我的爸爸最喜欢看报,他认为报纸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的爸爸最讨厌做家务,因为他觉得做家务很麻烦”等等。这样的续写与改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认为古文与古诗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在解读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文体进行改变,将古诗中的道理与观点用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古诗的有效利用,更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也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困难的前提之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其核心就是讲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将这首古诗的文体变为现代文,用白话文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重新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说“节约”“珍惜”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之时对阅读内容加以利用,加深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也依赖于阅读教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语文中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对学一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以此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切实加强语文学科特性的打造,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十三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

一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十四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教学科的德育资源,有选择、有策略性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情感、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渗透,如此才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同时,切实推动他们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的正确树立。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应当向学生传授、讲解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更应当借助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资源,有意识、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巧妙渗透。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均衡发展。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鉴于此,我就有意识地借助识字教学这一平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此举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赢”字由众多部首组成,学生在初接触时很难完全将其书写正确。对此,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赢”字可拆分为:“亡”“口”“月”“贝”“凡”五部分。“亡”代表着要不畏困难与失败,要怀抱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口”代表着具备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月”代表着时间,意味着要学会合理安排、规划时间;“贝”象征着钱财,表示要形成创造财富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支撑自身的这个奋斗过程;“凡”则是指在逆境中要持有一颗甘于平凡、甘于普通的'淡定心理。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亡”“口”“月”“贝”“凡”背后蕴含的素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就是“赢”。

如此,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赢”字的组成结构,同时,又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观念:一个人要想赢,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创造财富的意识,同时,更要不畏困难与失败,秉持逆境中也要持有一颗平常心的端正心态,如此才能在合理规范时间的辅助下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中具体蕴含的真实情感。相信,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更完整地掌握具体阅读篇章的主旨以及充分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内容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文时,我就特意为学生截取了如下一句话: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于不熟悉的药草不能轻易品尝,因为很有可能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可是,为什么文章中却提到李时珍“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难道李时珍不害怕有危险吗?随后,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很快,学生们就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明白了作者之所以特意强调李时珍“尝药”这个动作的根本目的:李时珍为了造福大众,甘于吃苦、不怕冒险,具备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他才会以身试药。

如此,帮助学生形成如下的正确人生价值观:为人处世应当具备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要乐于奉献,更要养成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他人有帮助的人,也才能成为一个受他人尊敬与爱戴的人。

教师可以利用阅读学生习作的这一便利条件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将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这也不失为实现语文教学同德育渗透两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措施。

同样以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我曾经教过一名女学生,她虽然成绩较好,但是很难与其他学生进行融洽的相处,其他学生也不愿意同她一起玩耍、学习。很快我就发现了这名女学生“难相处”背后隐藏的秘密:她在一次作文写作中写出了她的矛盾与痛苦。原来她父母离异了,她害怕班上的学生会因此嘲笑她,所以不敢轻易接触他人。为此,我为她写下了如下的作文评语:虽然你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是,你还是拥有他们对你深厚的爱。请试着敞开心胸,学着看开这件事,正常地同其他同学进行交往。老师相信,咱们班上的学生并不会因此就对你产生所谓的偏见。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只要你愿意、乐意同其他同学交流,你会收获非常多的好朋友的。

从此,这名女学生果然抛开了自己身上的“桎梏”,积极地同班上的学生打成一片。原本孤僻、难合群的她也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次经历使我懂得:习作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具体的写作技巧,教师还应当通过阅读学生的文章习作认真观察、总结学生个体的心态变化或者情绪起伏,并做到及时、有效地疏导与管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教学科的德育资源,有选择、有策略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情感、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在内的德育渗透。如此,才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同时,切实推动他们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的正确树立。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十五

“德育渗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语文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如《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沉香救母》等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崇敬和爱戴,并学会表达爱……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的活的教材,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情感目标是:在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从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入手,为后面体会老人的自强不息作好铺垫。“我”与扫路人对话是教学的重难点,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出天游峰扫路人的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抓住写作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首先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其次在引导学生怎样立意、选材中进行德育。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二十年后的我》,部分同学怀揣着“大款梦”、“大官梦”、“明星梦”……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爱迪生从小立志,发明电灯的故事,再引导学生畅谈理想,展望未来。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从现在起就要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三、抓住活动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来临之际,我班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争四好”诗歌朗诵会,比赛中同学们精神饱满、表演极具感染力,《党是太阳,我是花》、《颂歌献给党》、《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同学们以真实的感受声情并茂地祝福祖国、讴歌中国共产党中在9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怀。

这些体验活动的积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发现自我,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思想品德的养成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抓住作业的批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同学这样用“只有……才……”造句,“只有别人帮助我,我才去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新时代少年儿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让德育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文档为doc格式。

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篇十六

2.1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我们自己认真领悟和体会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才能更好的将其中的意思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明白其中的内涵所在。有的歌曲宣扬的是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歌曲宣扬的则是互助互爱的友爱的精神,有的歌曲宣扬的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困难和阻挠。由于我们教授的歌曲的不同,所以我们更要准确的理解教授歌曲的内容以及背后的内涵所在。这项任务是非常意义深远而且重大的,歌曲中所传递和表达的内涵,通过我们的语言进行描述,会让学生对于美认识美的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步骤就靠我们教师去实现了,所以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当好好地钻研理解教授歌曲的内容和内涵,只有钻研透彻,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对歌曲有更好的理解,结合美育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这对于教师来说,做好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这一项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2.2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我们应该知道儿童在学习的时候,特别擅长想象,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正确引导,而且要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这一方面,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的内容内涵,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美育的含义。比如说当我们教学生《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儿童自己站起来说一下,听到这首歌曲想到了什么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儿童在这方面其实是有很大很大的想象空间的,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在教这样的歌曲的时候,我们不应当直接提供儿童视频画面,而是应当通过声音来传递一些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要富于变化,充满感情。不先把事实的真相给学生透露出来,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极好的措施之一。

2.3按照儿童喜好甄选歌曲:其实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按照儿童喜好来甄选出自己所要讲的歌曲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们都愿意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讲解起来也会有更大的动力和积极性,学生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美,认识到美,感受到美。什么样的歌曲才是好的歌曲呢?既需要满足儿童的`喜好,又需要符合当下的时代潮流和主要的思想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完善,想象等措施来使儿童最深刻的体会到美,认识到美,感受到美的歌曲才是好的歌曲,才是应该洗尽万千的歌曲当中挑选出来的。只有正确选择儿童喜爱的歌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歌曲的甄选对于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儿童不懂特别高深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师硬是这样强调,学生肯定是理解不了的,所以甄选歌曲的度需要教师仔细把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