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现代散文阅读范本(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0:16:10 页码:8
最新现代散文阅读范本(汇总10篇)
2023-11-13 10:16:1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培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框架是写好总结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或提纲进行引导。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试试以下的阅读技巧,或许会有帮助。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一

近代散文早已撕破了昂然道貌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转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号。

我们叫这种散文是小品文,意思若是说另有一种大品文或雅文,专供大人先生之用,这误会还小;若是认为小品文其品不庄,只供文人游戏笔墨,以是不敢当散文之正统,只能自居于散文之旁支小道,这误会可就大了。直截了当的说,现代散文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叫,叫它身边随笔也好,叫它小品文也好,它虽不完全接受散文的传统,却自然而然的成为散文的正宗。它可以写身边琐事,也可以讨论国家大事;它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它可以诙谐,也可以庄重。它只是把一切问题,那怕是哲学的与科学的,说得更自然,更录切,“能近取譬”罢了。“呼,仆夫,宜君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不失为正经;“颗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也不失为正史。韩愈的《毛颖传》,虽句句规模史记,其内容仍是游戏;柳宗元的《李赤传》,虽章法取诸正史,虚诞比之寓言。可知小品不小品,并不在乎文字的雅俗。现代散文,可以让孔子“莞尔而笑”,这并不失为圣人之徒,只不是假道学罢了。

上面所说的两种特质,朱先生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二至此我倒想讨论他散文的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他散文所用的语言。朱先生自始就注重北平的方言,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二在他的文章中,许多的语句都那末活生生地捉到纸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同时他用来很有分寸,你不觉得像听北平话那末―油嘴子似的。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完全用一种方言―比如北平话,写文章?用方言,文字才生动,才有个性,也才能在民间生根。可是方言有时就不够用,特别在学术用语方面二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话,也觉得流利的有点俗。朱先生在这方面的主张,是以北平话做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话二那也就包含一个结论,便是: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发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不断努力的。

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肤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选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有删改)。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文学运动以来,朱自清是提倡小品文式的现代散文写作的人之一,并且很早就在散文创作上取得成就。

b.散文中的小品文只供文人游戏笔墨,因此不能够继承正统散文的传统,只能自居旁支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c.现代散文只注重把哲学的、科学的问题说得更白然,更亲切,用通俗易懂的打比方的方法让读者明白。

d.朱自清的性情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不缺乏风趣,处事公允,恰到好处,作者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他散文的风格。

12.c(不仅仅指这两方面问题)。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c.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李赤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章法上,都符合正史的要求,因此可以判定这两篇文章所记述的就是历史人物。

d.“文如其人”,是说一个人的文章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等,不同的人所写的文章风格是不尽相同的。

13.d(a“现在被替代”错,文中是“似又为电影所转移”。b“全都”错。c因果关系错。)。

抖.根据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朱自清散文的特点。(5分)。

答:

14.答题要点:(1)内容真实;(2)表达自由;(3)语言自然;(4)自成风格。(意思对即可,从“内容”、“表达(形式)”、“语言”“风格”四方面答对一点给1分,全对5分)。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二

当成黑夜影子的嘴巴。

我在白天里说着话。

而我的影子却在黑夜里疼痛。

我站在山顶屹立不动。

而我的影子却在风中左右摇摆。

那夕阳的晕圈将我层层包围。

只留下我那无法吞咽的嘴巴。

从尸体谈及影子。

又从黑夜说到白天。

那一刻。

我仅把自己交付给太阳。

将一切轻浮的品性交付给黑夜。

只需要一块生硬的石头。

就可以治愈我那愚笨的伤口。

就可以端正我那歪斜的影子。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三

他,铁一般的笑容。

隐隐回忆着不曾忘记的承诺。

现实如梦魇般沉溺。

精灵因此而天真。

挣扎着逃离。

逃往触及不到的远方。

远方,恍若天堂。

安然屹立他神般模样。

精灵依旧向往。

远方不曾幻灭的臂膀。

因为,臂膀里有她儿时的畅想。

而今却要流浪。

流浪一段梦里才会有的过往。

借着过往。

追寻未知的远方。

只恨当时迷失了方向。

跟丢了他俊朗的面庞。

已无往日的安详。

轻声呓语。

呼声在梦里回荡。

神,你在哪里守望。

挑起你女儿夙夜的忧伤。

却不知。

湿了容颜也看不到你转眸回望。

再回首。

天使般容样。

凝结了说不出的乞望。

捧起清澈的脸庞。

舔拭莹莹泪光。

化解你眼角暗含的幽凉。

期待,期待神灵突降。

护佑在你的身旁。

永远环绕不灭的光芒。

一份依赖。

留下永世的牵挂。

心存平安寄身远方。

不是留恋。

不是怀念。

是与神温柔的交响。

喃喃絮语。

道不完的世故流殇。

心底的私藏。

即使失掉依靠的臂膀。

他赋予了翅膀伴你飞翔。

没有不可治愈的痛伤。

没有不能结束的迭宕。

所有失去的。

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静静等待。

总有人陪你一起守候远方。

而他,一直在看你成长。

有种爱无法取代,有种称呼一提及便是想念,你不说,但我很了然。你爱他,甚至感染我也爱上了他。我在努力,努力爱你,用我的爱置换你内心深处的忧伤,我会一直陪你静静守候远方,平安。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四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五

理解文章内容可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

【方法】。

首先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了。

例:学习《白杨礼赞》,只要抓住华北平原上白杨树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其次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再次,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

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

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尤其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我们只有多留心,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提示】。

此外,散文还会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使用率的是比喻、拟人、排比等,首先要判断其语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次根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准确分析,最后分析其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感知文章内容。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六

春天不是有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生命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我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

春天一直在我心里。压抑久了,需要召唤出来。

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下面。

想起那句:以苦为乐。

强者之力主要是创造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

当我第一天午休后跨出宿舍楼,我问凄凉地问自己:难道今后的1000天我都要这样度过吗?事实是,我承受下来了。生命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在失去希望和理想后,仍能生存,不是一种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本色吗。就像袁朗告诉吴哲的那样。

有人说夏,极尽华丽之美。而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悲壮。

夏,高考辉煌的日子。而我如此平静。确如作家所言,有一点悲壮。

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艺术,我喜欢,因为心里还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哎呀又一年。

花叶全无迹。

存世唯诗篇。

这句话改变了我的生活基调,行为风格。好好活,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这样不会焦虑,不会寂寞,不会浮躁。把原材料构筑成厚实的自由,一如许三多。人要有目标,不过更多的是一个方向。它为我们勾勒出生命的走向和轮廓,给我辨别和取舍的标准,这是骨。而魂,则是许三多式的过程。成才和许三多就是一个人。还是吴哲概括的好:最不平常的“吴哲”二字前,是一颗“平常心”——“你好,平常心,我叫吴哲”。

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记里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喜欢我的“我不是富特法官”,喜欢我的博客。一个忠实记录与反思,一个用心地写作。

人可以没时间,但不能没有三个时间:阅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写作的时间。

我做到了。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七

飘落发丝间晶莹的水珠。

苍天泪。

微风凉心潮湿。

天地两行路。

泪行行结相思。

杨柳绿丫渐出头。

延续着。

昨日落叶的轮替。

杏儿花枝满头。

浅淡的白粉色。

花瓣落满地。

延续着。

花开花落的生息。

白茫茫寄哀思。

今非昨昨非今。

同安。

唯努力与幸福。

可天地同笑。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八

夜色阑珊,套着雾衣的竹泉村从群山中显现出来,轻柔的风拂过锯齿似的山峦,拂过泉水流经的竹林,拂过山坳里这个著名的村庄。

从我站的角度,竹泉村看得很清楚,——就像置于仙人的手掌,覆着“竹泉”碑的亭子宛如水池边冒出的鲜蘑菇。这个元代就有的石垒的古村落,端居清泉之上,“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俨然成了人人向往的桃花源,如烟的葱翠中,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雨伞点染得景区分外夺目。智圣故里,红嫂家乡,辟成公园的竹泉村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在是著名的国家水利风景区。

梦幻般的远景里,竹树环合的古村落在竹树之外还有大山环绕,玉皇山、凤凰岭、石龙山披着一片沉郁的黛青色,山势逶迤,云蒸霞蔚,幽谷尽收眼底,坡上的作物像一块块颜色不一的地毯;一片肘弯一样的碧潭,已辟为水上娱乐区,不过这个时候它是宁静的,静静地映着天空、云朵、三层朱色宝塔和竹林。这是一个旅游旺季游人如织的村庄,少有平静下来的时候,难得能像现在安静地谛听天籁,行走在竹林里,行走在令人新奇的磨盘路上。

沂南这个地方,之前来过多次,有一年县里搞樱桃节,还专程来捧过场。蒙山在平邑地界称龟蒙,蒙阴地界称天蒙,沂南则称彩蒙,虽称呼不同却是一个蒙山,竹泉村四周的大山也是彩蒙的一部分,再往北,就是沂山了。此番来沂南,来竹泉村,最惬意的还是听泉溪的流淙,这些泉流,来自大地的心声,奋力涌出地表,一路叮叮咚咚执着前行,越流越宽,永不停留,终于形成气候汇成滔滔江河,凝为百里湖泊。人言寒门出高士,这大山中的泉溪,看去多像一位出身草根的英雄啊!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九

初中现代散文是我在初中阶段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我喜欢阅读现代散文,因为它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内容丰富多样的主题,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通过阅读现代散文,我学到了很多有关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真理,也更加了解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现代散文的写作风格独特,犹如一场文学盛宴。散文以平实、真实的口吻直抒胸臆,不拘泥于严格的文学规范和格律。它可以是一次感慨万千的倾诉,也可以是一次深入思考的研究。现代散文的风格灵活多样,有喜悦与悲伤、欢乐与忧愁等许多不同情绪的表达。这些特点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与作者建立起一种远在空间上的情感联系。同时,现代散文也经常运用寓言、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

其次,现代散文的主题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散文作者大胆地探索和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探究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他们讨论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让我反思的同时也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思路。通过散文,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公平、正义和人权等价值观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例如,我在阅读散文《无处可躲的暴力》时,感受到了暴力与人性的冲突,进一步加深了对和平的珍视和追求。

此外,现代散文也让我更加了解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往往与真实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通过散文作品我了解到了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困难与愿望。比如,《散文选》中的《黔东南的雨》以作者看到一个黔东南老人无奈而安心吃饭的场景为起点,让我意识到贫困山区的困境,引发我对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关注。这些作品让我拓宽了视野,更加看清了世界的多样性。

最后,通过阅读现代散文,我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现代散文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产生深刻的共鸣。它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点,也给我启示和思考。比如,散文《学会自救》中的“年轻的你应该学会自救”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现代散文教会了我包容和宽容,懂得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这其中的道理和智慧对我的成长和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初中现代散文阅读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通过阅读不同的散文作品,我在文学的海洋中汲取了养分,也更加了解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使我更加热爱现代散文,并从中得到很多的成长和启示。我希望未来能继续阅读更多的现代散文,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散文阅读范本篇十

(1)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2)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天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3)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

(4)摄许多美丽的影像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岸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过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6)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土地,我也能欣赏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缕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静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7)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小题1】本文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全文以“”为触发点,写出了自己“”、中年时期和“”三个人生阶段对美的体验与感悟。(3分)。

【小题2】第(4)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析其作用。(5分)。

【小题3】第(5)段中,“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中的“这”指的是:

【小题4】揣摩下列语句,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品味其思想感情或作用。(6分)。

a.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缕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你认为划线的数量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小题5】文章的结尾写到:“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作者虽然没有说“美”是什么,但文中隐含了他对“美”的认识。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美的认识。(4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