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文字的起源的论文(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1:58:43 页码:13
最新文字的起源的论文(大全11篇)
2023-11-17 21:58:43    小编:ZTFB

在大家都纷纷评选年度人物的时候,我想起了总结这个词。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请他人进行审阅和建议,以提高总结的质量和准确性。总结范文所展示的案例和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契机,在这样的发展契机出现后,各种各样的企业逐渐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中就包括冶金联合企业,对于冶金联合企业来说,其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需要在现阶段对其进行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保证该行业的稳定发展,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原有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够对这样的市场进行满足,因此需要在管理体系上上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升级,冶金联合企业是一个用电消耗较大的企业,并且用电管理也是冶金联合企业管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于冶金联合企业进行电力节能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先进的用电节能技术应用到冶金联合企业当中,其能够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企业的用电系统,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的用电管理环境,进而促进冶金联合企业的多方面发展,对于冶金联合企业来说,这样的电力节能管理形式,更加能突现出其企业内部对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这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二

摘要: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校企合作不仅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还方便了企业以一个低成本的、全新的视角探索商业经营模式。吉他市场在中国已经日渐成熟,经营模式也逐渐固化,想要在已有的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打破常规。本文旨在从校企合作的视角下找出目前吉他经营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吉他;销售模式;创新。

一、吉他市场显存隐患。

我国吉他市场的经营销售模式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吉他最早出现在国人面前是上世纪60年代东方歌舞团在研究西方乐器时提到了吉他,70年代到80年代媒体将吉他介绍给了大众,加上一些吉他歌手的出现,引发了大众对吉他的狂热。近几年,因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吉他作为上手最快的乐器,音色优美、和声丰富,成为非常受青少年欢迎的乐器。于是吉他市场越来越大,销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培训班也是铺天盖地。目前中国市场上比较有名的吉他品牌有farida(法丽达)吉他、alaya(伊莱雅)吉他、红棉吉他、starsun(星辰)吉他、tyma(泰玛)吉他、水木年华吉他、segue(森格威)森氏吉他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吉他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市场监管问题,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的机制,吉他从制作到销售对一般群众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很多需要购买吉他的人都会选择先在网上搜索吉他介绍,但是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吉他的材质音色都不是很懂,很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部分人会找培训老师咨询,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培训老师是不称职的。所以很多新手想要买一把满意的吉他很困难,市场上吉他多到眼花缭乱。

二是受众问题,吉他相对于钢琴这类乐器来说还是比较小众化的,不是吉他普及度不高,而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学习钢琴这类乐器可以考级,对小孩子以后上学、工作等都会有所帮助,所以他们更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吉他主要在18岁-25岁的年轻人中流行,尤其是校园内普及度更高,所以想要提高吉他的销量就必须在年轻人开拓市场。

二、现有销售模式研究。

目前现有的吉他销售模式总的来说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以设备销售为主的琴行,第二种是以培训为主的琴行,第三种是乐器培训两者兼有的琴行,而每一种琴行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发展方向又会分不同的档次和规格。

第一种琴行一般开在国内一线大城市,或者各个省会城市,店内装潢高档,乐器设备种类齐全,而且好货较多,价格比较昂贵。基本上这种琴行是为内行人或者准备专业学习吉他的人提供乐器的,普通的消费者或是短期培训是不会选择这类琴行的。这类琴行里面非常出名的有全球最大的乐器零售商guitarcenter(中文名:吉他中心),在美国拥有超过260家门店,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湖村。这类高档琴行的赢利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店面零售业务,他们会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分销代理商,让自己的代理作为自己的下层机构去寻找商机。因为这类琴行处于商业链的上层,所以他们的利润率要比一般小琴行高很多。玩吉他的人群里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或是狂热爱好者是不会花一大笔钱用于吉他投资的,绝大部分都希望买到适合自己的平价吉他,所以这一类的大琴行不仅要求资金技术雄厚,还要有广泛的客户基础。

第二种琴行主要是一些培训机构或者培训学校,这类琴行多处于学生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很常见。但是吉他是一种短期培训为主的乐器,甚至很多人都能自学,所以如果只靠培训很难盈利。

第三种琴行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类型,乐器销售与乐器培训相互结合,只是琴行侧重点不同。这类琴行比较普遍,基本上处于二三级城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地域文化,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没达到精神消费的层次,很多居民学习音乐只停留在基础阶段,真正的设备买家不会光顾或者很少光顾这类琴行,所以这类琴行通常很难卖出几把昂贵的吉他。同样以一把“泰勒”为例,由于这类琴行客流量较小,商品销售周期较长,商家在赚不到钱的情况下不得不单方面提高商品单价,所以懂行的根本不会在这里买。而且相对来说,这类琴行卖假货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利益至上的商业原则使然。做第一类琴行的企业实力雄厚,信誉也好,所以他们基本上都销售国际一线品牌,而剩下的二三线品牌只能由一大堆第三类琴行瓜分。一线品牌价格透明,知名度也高,第三类琴行没有实力销售,所以只能在知名度以及价格上稍逊一筹的二三线品牌上做文章。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对销售模式的创新。

首先对于市场监管问题不是一家企业的能力可以解决的,作为企业所需要承担的就是在现有的市场监管机制下负起社会责任。从制作到销售,企业想要赢得民心,拢住更多的客户就必须诚信经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产业链条,同时可以多做一些社会福利事业来提升公司形象和提高公司知名度。其次对于销售模式问题,考虑到资金实力问题可以在第三类琴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第三类琴行乐器培训两者兼有,可以在校内开一间工作室,咨询免费,可以自己试音。吉他实体店开设在校园内更具吸引力。

1.因为校园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氛围,而且校园音乐由来已久,吸取了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通俗性,在青年学生中是很受欢迎的。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校园民谣浪潮,一代人青春的共鸣在大地唱片的运作下无限放大。《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一把木吉他伴着清新、自然、质朴的声音,伴着青春的懵懂,冲出校园的围墙,传唱大江南北,带动了一大波青年对吉他的向往。

2.上世纪80年代是木吉他的黄金时代,电视媒体的炒作、吉他比赛的推动使吉他在中国达到鼎盛时期,不管是校园里还是城市街头到处都是吉他歌手。现在虽然达不到以前的轰动效果,但是高校仍然是吉他受众最集中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内举办吉他比赛、寻找校园吉他代言人等活动,引起学生对校园吉他的关注。还可以将比赛视频上传到网络,通过网络平台提高本品牌吉他的知名度。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是位于天津南开大学西门学者公寓的石魂音乐教室,与天津风格乐器合作成立了吉他商店——风格琴行,主营吉他等乐器,经营各种国内外知名的高档品牌的箱琴与电箱琴,包括:等品牌及各类高、中、低档吉他与相关配件。琴行经营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客户群,口碑很好。最后,之前讲过吉他的受众多局限于18岁-25岁的年轻学生,校企合作情况下能在高校里面开设吉他实体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高校是这年龄段学生的聚集地,大学生都是已经思维独立的成年人,大学里面也有很多自主时间供学生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2.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现在有很多吉他歌手深受大学生欢迎,比如朴树、许巍等等。电影《夏洛特烦恼》也带着观众们回顾了校园吉他的青春美好,吉他也成了反映校园生活比较常见的工具。所以,吉他在大学校园内的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

四、校企合作在创业中的价值。

校企合作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首先,从高校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寻求外部资源促进发展。企业的投资有利于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也为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对于社会需求的把握,企业比高校更加敏感,企业需要的是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机遇,因而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社会发展需求分析上,因此企业的加入使得高校学生对社会动态更加了解,也使得高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宝贵的锻炼机会。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高校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因素。地方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责任,企业与高校合作之后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资源,在信息时代来说这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还可以在高校学生中开拓市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生产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并最终推动企业的“二次创业”。校企合作条件下开设校园吉他实体店就是体现校企合作价值的实例。一方面,这种模式的创业给高校提供了资金和机会,让大学生创业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深入调查、实地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吉他市场,打破常规思路,破中求立。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展开的探索调研更具备商业价值,是有利于双方的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罗小平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胡惠琳.《论文化产业》.云南大学出版社。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三

一、风水的起源:

风水来源于生活,是人类在趋吉避凶的本能趋使下总结的一些相地的经验,以及对某些地势和布局产生的一些共同影响或一定几率导致某种后果的总结。

严格的讲,风水起源于动物诞生的瞬间,因为动物具有择地而居的本能,既改造自身,又改造周围环境,而非如植物只能单纯的适者生存、不适者逃汰。自进化为人类之时,风水理论实际上已具基本雏形,已能根据四时寒暑变化而选择改造居所(穴居)。

二、风水的发展:

1、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开始部落群居和城村群居,对原有的理论加以细化,并融入先后天八卦的思想,此时的风水术大多为统治阶级所掌握,开始用于部落、宫殿、城池、村落、陵墓的选址和布局,至战国时代,风水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学说,开始在民间少量传播。

2、经秦汉的发展,晋代郭璞在其所著《葬书》中第一次给风水下定义,也第一次阐述了风水的两大要点“得水为上”和“藏风聚气”。自此,风水完全分化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早期并未分化,故其理论多有相通之处。

3、后杨筠松为避兵祸携《葬书》逃走,一路布龙至赣州,其间多次为他人葬坟以救贫,著作颇多,多是阴宅风水理论。至此,风水术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并开始分化为诸多门派,因各门派对古典的理解不一而导致各派理论多有冲突之处。

4、自明清及近现代,实为风水泛滥期,许多职业风水师为敛财而掺入了许多迷信成分,到处招遥撞骗,真正研究学术之人已寥寥无几。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四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它不仅具有记录信息、传递思想的功能,还能表达情感和引发共鸣。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对文字的起源非常感兴趣。经过了解和思考,我对文字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文字起源于人类的需求。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口头传播是最主要的沟通方式。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简单口头传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传递的需要。于是,智慧的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把口头语言转化为可持久保存、传播的形式。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发展出了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音节文字等不同形式的文字系统,满足了人们对信息传递的需求。

其次,文字的起源伴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人类是有思想的生物,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其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最初的时候,人类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符号和形状的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和传递思想。于是,人们创造了更复杂的符号系统,这就是文字的形成过程。文字的发展不仅记录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进步,更促进了人类的思维发展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再次,文字的起源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文字的发明使人们能够将思想、知识和经验进行长期保存和传承。它不仅为人们创造了学问的基础,也成为不同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媒介。文字的起源使得人类各种文化得以延续和繁盛。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字、古希腊的字母等,都成为了这些古国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石。由此可见,文字的起源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文字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文字的出现为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篇幅和复杂度。有时候,人们会过分依赖于文字,忽视了口头传播和面对面沟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文字的产生也带来了文化的分化,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字系统存在差异,这为沟通和交流带来了障碍。但这并不能否定文字的重要性,它依然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之一,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了解和思考文字的起源,我意识到文字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文字的使用和影响,不盲目依赖文字,注重口头传播和面对面沟通的能力。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它,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当我们的祖先用原始工具在树枝上刻下历史性的一笔时,这便是文化最初的足迹,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记录了原始人类的生活起居及从事的社会活动,例如打猎,祭祀,很好地传承了古国文明,可以说文字的产生,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虽然是夸张的描述,但也可见文字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因此,关于文字的起源,历年来各家众说纷纭,据《易系辞》、《老子八十》、《庄子胠箧》、《说文解字序》,在仓颉造字之前我们的祖先曾用结绳记事。此后,“太昊,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然后是“仓颉作书”,即有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图画说,原始意象说等,且各说法具有水火不相容之势。图画说以其形式上的象形和内容上的丰富含义得到文字学家们的普遍认可,并命名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裘锡圭先生赞同“文字画”),唐兰先生用“文字等于图画加上语言”支持图画说。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文字画”说包含的信息量明显大于其他表现手段。著名的人射鹿图是个强有力的证据。图画给人的直观感受即是弯弓搭射箭去射,这是显性的信息量;隐性的信息量是该图以直观形式作用于人的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联想与想象,得出“射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不论是射人,射马,还是射虎,”,这是结绳,契刻所不能做到的。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图画是原始文字的“源”,而忽略了其他的史前文字的存在形态。我认为,图画是作为汉字的主要起源的,结绳,契刻,八卦可认为是次要起源,为研究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古代社会,原始记事主要可以归纳为实物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三种方式各施其职,实物记事与符号记事可以说是原始人类为帮助记忆的最初尝试。郭沫若先生的“文字的发生和发展,在结构上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刻划系统,另一个是图形系统。”“刻划系统应在图形系统之前,“因为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画客观形象而要能象,那还需要一段发展过程。”等系列观点的提出和史前刻划符号的发掘极大地震撼了“人类文字起源于图画”的理论。首先,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刻划,记号,图画等视觉符号形式的存在状态都是以“原始人类”的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客体,它们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之所以使用不同的表达工具,都是满足使用主体不同的需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次,从主体行为的主动性来说,远古人类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很简单的,更不带政治色彩——将主流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人之上,也就是说,选择结绳,刻划或图画是有相对自由的,虽然有些学者根据汪宁生先生的《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一文的调查得出了“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只是一种“随意的刻划记号”的结论,认为它们既“没有社会性”、“本身也没有自我说明的作用”、“任何信息也传达不了”,这种说法未免太绝对化和武断了,图画以其象事物的型和表意得到认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结绳记号同样也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远古人类用随意的结绳动作有意识地保存记忆,避免遗忘。我们说“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结绳也是作为原始交际工具在帮助记忆的同时,也作为相互交际往来的凭证,“工具”性质是可以肯定的,从这点上足以说明结绳与文字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排斥结绳起源说可以说是否定结绳记事的这段历史。结绳的方式虽然简单,但足以表达简单的意思,例如记忆与盟约,而且在后代结绳方式亦有遗迹,如朱熹记述的苗民不知文字,仍以结绳记事,并父子相传,林胜邦亦考证过硫球结绳法分指事会意两类,凡物品交换,租税赋纳,用以记数者,则为指事类;结绳记事也成为后来有些汉字的取象之源,如汉字中的、、等字即取象于结绳,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认为,在声符文字未发生以前,图画文字里只有极少数的象形,此外,就完全是象意字了。即图画文字演化为象形字和象意字,而据上所证,象形字与会意也可以在结绳记事上找到一点证据,可见,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前奏和预演,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准备。

契刻是远古人类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创造的用于帮助记忆数字的一种方法,契字做动词,《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由于数目记忆的困难,所以刻木来作为一种信约,由于古代文献的大量记载,如《管子轻重甲》、《列子说符》、《易林》、《曲礼》等,文字家们对契刻说给予了适当肯定,认为契刻的“约定俗成”的性质已经十分接近文字,已经带有书写的性质,然而仍不承认它是文字的起源,虽然有人推测汉字的一到八数目字来源于契刻,但不能作为有力证据。我认为,契刻的符号与汉字是相当接近的,服从于交际需要,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服务于小地区,小范围人们的交际圈,从认知学的角度,远古人类的简单思维已经创造了奇迹。刻划符号与人类思维具有直接的关系。为使对事物的直观认识能够保存,于是借助一定的形式(刻划)来实现,刻划的符号即代表现实中的事物,若我们把远古人类为保存原始记忆的意图叫做“意”的话,通过心理加工,其生成的图象即刻划的符号可以叫做“象”,即原始心理图式,可见远古人类有了“我手写我口”的可能,虽然这些刻划符号并没有语音形式,但无语音并不妨碍小范围的交流,并不影响突破时空限制的记忆,虽然所记忆的内容十分有限,只限于简单的具体的事物,但“约定俗成”的性质和工具的职能足以证明它在文字产生之前的重要性,作为次要来源来说,并不过分。

由于各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赞同一种起源说而排斥另一种起源说显得太主观化,还有学者折衷一说,认为结绳和象形汉字之间有个中间环节,即是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原始“数字卦”,阐述思路是结绳主要是用以记数的,实际上结绳是原始的数字形式,先民用这种原始的结绳数字进行占卜,“河图洛书”正是这种原始结绳数字排列而成的数字卦图式,这些图式可以排演出众多的数字卦,不同的数字卦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说数字卦粗略地具备了文字的功能,但这些数字卦所代表的内容毕竟让人难以把握,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记录数字卦所蕴含的内容,掌管卜筮的巫师们才逐步地发明、创造了象形汉字。

实际上,各种起源说法都有其理论基础,然而我要说的是,人们在重视事实考证的同时,忽视了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文字学家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审视中国古文字时,怀的是探求“文字”的目的,何谓文字成为衡量的标准,裘锡圭认为,语言文字学者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派。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叫做文字。裘先生认为这种分歧只是使用术语的不同,很难说这里面有什么绝对的是非。然而实际上,文字的定义却成为探索文字起源的关键。也就是说文字学家对文字定义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由此导致了探求文字起源时的理论基础不同,验证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才会有各种文字起源说。狭义派的观点是:“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正义》)这句话道出文字的性质。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中国的文字是方块汉字,自然,狭义派文字学家以这定义做衡量标准,以古推今,进行严格的一一对照的研究,文字和非文字的符号界限分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很容易找到不符合的条件,如不代表语音,只是远古人类随意做的记号,一个个绳结并没有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建立起固定的联系,认为汉字是高级的符号体系,其复杂的构形是不可能从简单的契刻演变而来的。从固有的文字构形来判断史前符号,根据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距汉字发生的源头较近,绝大多数文字个体是通过象形的诱导产生的图形式文字,文字符号与它所代表的词之间的联系,很明确地表现了汉字与图画的渊源关系,“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广义派文字学家在“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的理论指导下,支持图画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从宏观角度来说,只要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本身具有一定意义,都可以作为探索文字起源的材料和证据。根据目前考古工作的进展,我们没有有力的证据非常肯定地说图画说就是文字的唯一起源,恰当的说,这是主流观点,也有人持否定意见,认为以指示性的图案作叙事型的描绘的“图画文字”在中国尚未发现任何痕迹,而古埃及前王朝时代的象形字,其文字本身就是以图画的形式来表示的。不能因为甲骨文中象形字数量众多而断定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大部分文字学家如唐兰,裘锡圭还是持肯定意见,我认为,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可以像广义派的做法,认为图画说是主要起源,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做为次要起源来补充,丰富文字起源说的理论,形成多元化的观点,但其中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在文字定义做广义和狭义区分的同时,我觉得有必要对文字起源说也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在远古人类时代,结绳,契刻,八卦,图画作为符号形式,依表达者的需要来选择,处于一个较自由选择的阶段。图画符号以其整体的优势(象形,象意)奠定了起源说的基础,但从广义上来说,可以把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做为次要起源来补充和发展汉字起源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3]沈一清.我国古代文字起源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4]冷瑾.小议汉字的起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8月。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六

《中国神话哲学》一书谈到“道”的起源时说:道至少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其一是现实取向的来源,道的本意指日常经验中的道路,这是儒家思想中的道的来源。其二是神话取向的道的来源,道指的是由太阳及其运动所体现的一般法则或原理___循环往复。这是道家哲学中的道范畴的由来。作者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了道的诸种特征与神话原型的关系。这是道的来源问题的最新观点,对于我们讨论道的来源有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笔者认为,两个来源其实都是流,不是源。它们有共同的起源,那就是神话思维或原逻辑思维。现实取向和神话取向是后来分化的结果。这从分析“道”字的字源可以得知。据学者研究,道可能来源于甲骨文里的字,(参见一分为三)从字型看,中间的空隙处很象道路,而线条部分象是两个人向背而行。按着一般规律,线条部分应该是文字,空隙部分不是文字,或许这个字的情况特殊吧。两者都有意义。金文中发展了线条部分的含义,把此字变成从行从首的样子,象是人在行走。人的行走离不开道路,于是动词行走变成了名词道路。这些都是我们后来人的看法。当时的人或者更早期的人与我们的看法是不同的。列维――布留尔在其《原始思维》一书中有一些观点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指导性。他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脱离神秘性质和神秘属性的,被思维的集体表象(包括语言)没有逻辑的特征,它们不是真正的表象。在他们的表象中,每一事物都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这些表象受互渗律的支配,即在他们的表象中既有日常经验的因素,又有神秘的因素。两种因素是混而为一的。没法对两者作出区分,对原始人来说,没有那个现象只是现象,没有那个符号只是符号,没有那个词只是词,任何表象都包含自己的神秘力量。这种特征肯定在语言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反映。神秘力量不仅为专有名词所固有,而且也为其他一切名词所固有。语言可以确立互渗,也可以破坏互渗。我们可能认为,甲骨文的时代已不是原始社会,原始思维的规律对分析甲骨文不适用。布留尔可能估计到会有这种怀疑,他在另一处又说,神秘因素不会因社会的进步永远弱化下去。原始思维即使在变得能够接受经验的教训时,在长时间里,思维仍然是原逻辑的。并在大多数观念中保留着神秘的痕迹。神秘属性仍然为人和物所固有。最后,关于概念,他这样说:概念仿佛是它的先行者___集体表象的“沉淀”,它差不多经常带着或多或少的神秘因素的残余。(《原始思维》446)根据布留尔的见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一些学者对道的分析所凭借的是后来人或现代人的观点,没有看的最初的“道”字中的神秘因素或神秘力量。其观点是完全现实取向的:道就是道路,而且是人行走的道路。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不要忘了,那时的人们并不象我们这样思维。

根据布留尔的原则,笔者认为,甲骨文中的那个字即后来的“道”字,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同时也指太阳神行走的道路。当时的人们是不把两者区分开来的。人和神是混为一体的。由于受互渗律的支配,人们觉得,人在行走时,太阳神也在行走。道的表象把两者合而为一了,既有表示人行走的线条部分,又有太阳神行走的空隙部分。而空隙部分恰好是个空心的“十”字,它所象征的正是太阳由东而西(含由南而北)运行的轨道。因此也象征太阳本身。在古人看来,他们行走的道路与太阳神行走的道路二者是统一的,是互渗的。甲骨文形成于殷商时代,殷人的至上神恰好是帝或上帝,即太阳神。甲骨文的“道”字肯定包含了那时的人们对上帝崇拜的神秘因素。金文中的“道”字“从行从首”或“从行从首从止”,同样包含着神秘因素,“首”不仅是指人,同时也是指太阳,现在北方人称太阳为“日头”或“日头老爷”,把“日”和“头”联系起来的最好的例子,道的演化过程中,“互渗律”一直在起支配作用,道的各种用法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神秘因素,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文化的比较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看法,与中国哲学最高范畴“道”相当的是西方哲学的“罗各斯”(logos),它有许多含义,诸如尺度,说明,解释,原理,主题等等,基本含义是言谈。这些用法都不能回避它的原始用法的神秘性。logos的产生过程能说明这一点。过程是这样的:海神(人格化)____混沌(半人格化)___水(非人格化)____火。作为宇宙本原,法则和规律的logos概念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抽象出来的。最后抽象为火是很自然的。西方的语言符号“o”的原型是太阳,“logos”一词中用了两个“o”,无疑包含着对太阳的崇拜。顺便提一下,汉字中的“走”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从夭从止,义即屈足,原意是“跑”。后来变成了现在的“走”字。走的上方是个“十”字,它是太阳的符号,这个符号指的不仅是指人,也指太阳。有趣的是英语中的“road”含有道路,方法,手段等多种用法,词中也有象征太阳的符号“o”。另一个词“round”有几种用法,作形容词用时,有园形的,球形的含义;作名词用时,指的是园形物,球;作动词用时,指的是弄园和完成等,这些都与太阳神的形态和运动有关。

后来,道的神秘因素被天道观发展了,老子继承了神话取向的方面,改造了天道观,抛弃了其中的宗教神学因素,保留了道的高度抽象性概括性。老子的“道”是混沌创世神话的理论抽象。因此道可以与混沌认同,现代混沌理论所描混沌现象与“道”有很多相似之处。儒家的道是后来出现的,它发展了现实取向的`方面。但是,它也同样包含着神秘因素。这一点是不能怀疑的。道的含义有以下几个层面: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七

在我国现行的三大诉讼法中关于二审的裁判方式上均设置了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制度,作为本着“有错必纠”原则、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监督的一项重要程序保障,不容否认发回重审制度在诉讼程序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一制度理论上的先天不足以及实践当中理解操作不和谐,使得司法实践为此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因此有必要对发回重审制度进行一番重新审视。

1、发回重审的标准不明确,范围不确定。对二审发回重审的理由和标准,《刑事诉讼法》规定为“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和“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为“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和“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为“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从这些言语的表述来看,内容空洞,语义含混,线条粗犷,不符合法律条文应当明确、缜密的要求,给实践操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对上述法律条文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诉讼法对发回重审的标准规定不外乎两个方面,即事实证据上的理由和程序上的理由。事实证据上的理由基本可称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其它再也找不出什么根据,由于实践当中案件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型的案件,个案事实也不尽一致,而且法官的思维方式、认证能力又因人而异,那么案件事实查到什么地步就算“清”,证据举到什么程度就算“足”?现行的诉讼法无法回答这个标准问题。程序上的理由,除了《刑事诉讼法》对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情形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外,《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不但没有作具体规定,而且还赘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模糊条件“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既然是“可能”,那就是凭法官的猜测和理解,一个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是否“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不同的法官肯定会有不同的判断结论。正是由于对发回重审的标准和理由规定不明确,赋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甚至有的法官借“自由裁量”之机而滥用程序权力,导致发回重审程序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对同类型的案件作出不同的处置,不仅使下级法院无所适从,而且让当事人也莫名其妙,有损于诉讼程序的严肃性。

2、发回重审程序缺乏稳定性。当出现发回重审事实证据上的理由“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时,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二审法院既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当出现发回重审程序上的理由时,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则一律进入发回重审程序,而行政诉讼则同样出现了可以发回重审,也可以改判的情形。这种“或发回重审或改判”的选择性程序规定,使诉讼程序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即在司法实践中当出现了发回重审的情由时,并不必然启动发回重审程序。这样在理论上既可能出现发回重审过度澎涨的状况,因为二审法官可以尽可能地选择发回重审程序;也有可能出现发回重审过度萎缩的状况,因为二审法官可以尽可能地不选择发回重审程序。无论出现哪种状况,发回重审程序的价值都难以得到真正实现。这种选择性程序的规定,在实践中同样会出现上述的法官享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甚至滥用权力的情形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1][2][3][4]。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八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之一的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的本义是什么?孔子的学说何以称之为“儒学”?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以期准确地把握孔子思想在历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儒”字(其初文为“需”)在形、声、义三个互为关联的层面上,都有各自的原型和演变系列,下面将分别讨论。

“需(儒)”的形。西周金文有“需”字,其形体上为雨,下为天(“天”和“大”一样,都是人的正面形)。“需”的字形义为人在雨下,当属会意字。不过,该字形表现的真实文化背景是什么仍不太清楚,这一问题将在后面“需(儒)”的义中详加讨论。甲骨文中未见上为雨下为人形的“需”字。根据徐中舒先生的看法,[1]认为“需”的甲骨文形体即大形(人的正面形)周围有三点或四点状。这里首先存在着辨识的问题。由于徐中舒先生认定的“需”的甲骨文,同金文相对照后,两者区别较大,这样,甲骨文中所认定的字形是否真是“需”字?对此,笔者以为尚可存疑。我们认为“需”的字形原型即金文所示的那样上为雨下为人状。即便是像徐中舒先生认定的那样“需”有甲骨文字体,亦为一种简体,且人形周围的三点或四点的原义为雨点义。《说文》所列的篆文“需”,其形体上为雨下为而,篆文下面的“而”为金文下面的“天(人形)”的讹变。由于“需”的本义域的构成有两个义项,[2]一为名词的“儒”义,一为动词等待、需求义,后又发生语音分化,这样便造出“儒”字来(最迟在篆文中已有),分担初文“需”中原有的名词义。“儒”为增形孳乳字,所增加的形符“人”,实际上强化了“需”形下面的人义。

“需(儒)”的声。需,上古音心母侯部。儒,上古音日母侯部。[3]“儒”为“需”的增形孳乳字,并分担了“需”的本义域中的一个义项,然而“需、儒”两者上古音的声母不同,并非同音。其实,“需”这个词的读音在金文中仍保留着两读,既读作心母,又读作日母这一声母的原型泥母。“需”读作泥母,可从“需”的通假用法中得知,如伯公父簠:“用成(盛)米隹稻需(糯)粱。”又《战国策·秦策》:“其健者来使,则王勿听其事;其需(懦)弱者来使,则王必听之。”上引两例中“需”的本字“糯”和“懦”二字皆为泥母字。“需”为何读成两类不同发音部位的声母?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不同意先有sn-之类的复辅音,后分化为二,一为s-(心母),一为n-(泥母)的假设,而是认为该现象是原始汉语就出现的语音历时演变的结果,即“需”有两读,先有n-(泥母),后有s-(心母),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声类发音部位的前化。“需(儒)”所在的语音演变类型的演变过程为:原始音泥母经由日母而逐渐演变出心母。[4]“需(儒)”的声母具体演变轨迹可重构为:n(泥母,浊鼻音)nj(腭化)(日母,舌面化)h(清鼻音,为浊鼻音的变体形式)(清鼻音中鼻音失落,还保留和失落鼻音同部位的擦音成分,同时又受到清声h的发音方法的同化作用,所以成为清擦舌面音)s(心母,声类前化)。“需(儒)”的语音由于历时演变产生了两读,又由于“需(儒)”的本义域有二,为了区别起见,泥母字(后为日母字)则写作“儒”,且为名词,心母字则采用原来的写法作“需”,且为动词。

“需(儒)”的义。依照语言意义的发生次序可包括:语言所指的时空中的'事件,即自然-文化意义;音义结合的命名理据,即其音为何可以表达其义,也可反过来问其义为何要有其音;有了文字以后的字形义;典籍中实际语义的梳理。“需(儒)”的产生源于原始的雷神崇拜。有关雷神崇拜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影响以及诸多甲骨文反映了这一原始文化的问题,笔者已有专著论述。[5]简言之,祭祀雷神的原始方式是燎祭,其直接目的在于求雨。“需(儒)”的形义反映的正是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

孔子在世时,其学说不显,亦无“儒家”、“儒学”之称。后人称孔子为儒家鼻祖,称其学说为儒学,当指孔子所从事的职业而言,而不像先秦其他学说命名的那样,或以姓命名,如墨子的“墨家”,或以学说中的核心词命名,如老子的“道家”。《论语》中孔子谈得最多的是“礼”和“仁”的问题。从孔子后期生涯整理古代典籍和从事教育工作来看,孔子研究并传播了中国文化精神,而这一精神的最高形式是礼,同时传授以“礼”为首要内容的六艺。孔子又大力阐扬“仁”(尽管“仁”这一词早已产生),通过“仁”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礼”的社会秩序。孔子的职业精神是强调“礼”,而这一意义上的“儒学”和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雷神崇拜祭祀活动的“儒”的本义则是一脉相承的。“儒”的原型是具体的人对自然的崇拜活动的产物,由此派生出一整套祭礼来,并影响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孔子时代虽然鬼神观念已经淡化,但源于原始社会祭神活动的文化精神仍以“礼”的理想准则而延续,并通过“儒”的实践来传递。以归复传统的“礼”并且深入认识人性中的“仁”而言,孔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当之无愧的承前启后者。

[附注]。

[1]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的儒》,《四川大学学报》,1975年第4期,认为“儒”的本义“像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

[2]有关本义域的问题,参见拙文:《论本义域》,《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2期。

[3]参见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同一主谐字的谐声系列中的声母可能分属不同的发音部位。对有关诸字进行详尽考察后,归纳出不同的语音演变类型。

[5]徐山:《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6]“汉语言谱系”之说为笔者提出。汉语言起源于感叹声,稍后又有拟声手段,并由此形成了按声母的不同发音部位分类的喉(牙)音、唇音、舌音、齿音的原始音位义类型,而以后新词的产生,则不外乎是直接产生于感叹声、拟声,或从原始音位义中逐代派生而出。所谓“汉语言谱系”,即根据汉语言原始音义的结合方式和原始音位义类型的确立和演变的规律,对所有汉字进行分类,重构出汉语言诸词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内部亲缘关系。

[7]同[5],第45页。

[8]另外,以汉语言谱系而言,同属心母字的“司”(名词义为官职,动词义为主管、执掌)和“胥”(其假借义用法:名词义为官吏,动词义同“等待”的“须”义),当为“需(儒)”在语音发展至s(心母)时的语义派生的结果。

*文中有四处国际音标因无法显示而留出空位。

[作者简介]徐山(1955-)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九

二、原因。

第一,旗舰店是竞争升级的产物。

由于正装、女装发展相对较早,竞争本就激烈,而且在国际高档成衣领域“旗舰店”本身就是其标杆,这里我们重点以国内休闲装品牌为例来分析这种趋势。

在中国休闲装的发展史上,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具有港资背景的“佐丹奴”、“真维斯”、“堡狮龙”、“班尼路”等率先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带来了服装的休闲风潮,带来了连锁经营的零售模式,并成为中国服装包括休闲服装市场的领路者,迎来了其第一代的“香港品牌”时代;到近年来中国内地休闲装迅速崛起,并渐渐主宰中国市场,中国休闲装市场迎来了其“国内品牌”时代。这期间,国内品牌又因为定位年龄层的不同,在不同领域出现了不同的代表品牌,以美特斯.邦威、以纯等为代表的国内年轻化休闲品牌以及福建休闲男装品牌异军突起,并带动了中国休闲服饰品牌群的崛起,进入21世纪初,以体现休闲生活方式的休闲服装在国际上开始大行其道,休闲服的市场格局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zara、h&m、c&a、gap四大零售时装品牌已经进军中国,这些国外平价时装品牌,不仅在上海、北京店铺的销售额告捷,还纷纷宣布了其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休闲装市场即将面临“第三代”的竞争,这一次因为国际大品牌的参与,无疑增加了些许火药味。从年开始,国内外品牌竞争重点已经在渠道争夺中体现。

这些都加剧了国内休闲装市场的竞争升级,服装产业的资源、产品和市场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行业重新洗牌,企业战略转型,产品升级换代,而在此背景下的渠道转型升级、终端转型升级也因此拉下序幕,从一般的专卖店到大“旗舰店”正是这种竞争升级的产物。

2007年的“大店”争夺战从宏观背景上将正是这一竞争趋势的产物。而在微观的背景下,品牌间直接竞争的刺激,外资品牌的大举进入、奥运会等等,则直接催生了07年的大店热。正如一些人提到的“别人都在开,你不开就会落伍。”

第二,从经营模式来讲,旗舰店的标杆影响力是直接的动因。

由旗舰店进一步带动企业的品牌塑造升级、产品设计提升、产品供应链完善等等……。

正如很多业内人士提到的,“对于服装企业来讲,靠旗舰店、形象店赚钱并不是仅仅着眼于店面‘可以看得见’的销售业绩,厂家们其实更看中这些旗舰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每一个旗舰店都像一个无声的宣传,潜移默化成为企业拓展周边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会吸引更多的加盟商加盟。”

目前众品牌急切的去开旗舰店,这些期望应该是最直接的动力。

第三,品牌竞争升级,由“高空传播”到“终端传播”的深化。

如前所述,休闲装从第一代的“港资品牌时代”到第二代的“国内品牌”时代,目前正迎来国际品牌竞争时代,这个过程,不仅意味着渠道的升级,更意味着“品牌塑造”的升级。而经历了“高空传播”争夺战后,终端传播――这一非常有效的品牌塑造手段无疑提升日程。

旗舰店正是终端品牌传播的产物。旗舰店,作为企业最高级别的品牌形象展示店,和大众消费者直接发生接触,而且一般在核心城市的黄金地段,注目率较高,因此是一种重要的而且非常行之有效的品牌传播方式。这一方面国外高档成衣无不深谙其道。对一个时尚发烧友来说,在旗舰店里可以第一时间全方位地感受到高档流行的温度与质感。

此外,和普通专卖店或商场专柜相比,旗舰店更有机会展示除了商品以外的东西,比如装饰品、店面效果等等,能更好地突出一个品牌的形象和风格,换言之,一个品牌的精神和灵魂都可以通过旗舰店去表达,而这是一般的广告传播、一般的终端所无法表达的。也是需要通过旗舰店去进一步诠释“广告”概念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经历了高空传播的争夺战后,众商家不约而同的把品牌竞争的第二战场放到了旗舰店的传播上。

例如目前集中在央视投放广告这个策略仍然是福建男装主要推广手段,不仅没有收敛,而且有升级之趋势。福建品牌善于打空中战(广告),而地面战(卖场营销)则过于依赖代理商来执行,从而隐藏着很大的风险。而自建旗舰店做传播终端无疑会降低一些风险。

第四,消费心理升级,由纯粹“购物”到购物“体验”

如今的白领小资bobo们对服装的消费态度是既敢花钱又相对理性,他们不赶时髦,注重衣服的款式和品牌,休闲服、正式装并重,且大多数人逛街次数频繁,他们十分看重购物环境和售货员的态度。因而,他们对够物场所及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专卖店拥挤、促销等氛围越来越浓,令很多消费者反感,降低了对专卖店的印象。

第五,产品升级,“单品类”向“整品类”方向发展。

如以前福建男装用丰富的定位概念来凸显产品识别,各优势品牌一般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像七匹狼、劲霸的夹克,九牧王的西裤、柒牌的中华立领等。但是单品销售在消费市场上始终存在发展瓶颈,单一的品种不利于服饰的搭配,市场需求将拉动多元态势,以产品线多元化、加速“单品专家”向“服饰专家”的转型,是福建休闲男装品牌近几年努力的方向,也是竞争升级的又一体现。而这一转型急需终端来体现,也需要象“旗舰店”这样的大终端来实现。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十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我第一次抱起吉他,自那时起,与吉他同行就成为我生命的主旋律。与吉他同行,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份充实、多了一份快乐,更多了一颗坚韧勇敢的心。

和吉他在一起,我不会空虚寂寞。即使不在手中,我也会不时地看它几眼――看它斜倚墙角悠然自得的样子。初学吉他并不难,无非是左手“跳房子”,右手“跳皮筋”的简单作业。我时常抱着吉他,用眼睛死死地监视着手指的一举一动,生怕出什么差错。心中念念有词,手指合着节拍缓慢的滑动、拨弦,嘴里在哼唱着“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之类的歌词,别提有多陶醉了。只要无事,便用吉他自我陶醉一番,我的'生活也就这样充实起来了。

我与吉他同行,轻松快乐。初中的学习生活日趋紧张,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我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可是,我有吉他。每当我疲倦烦躁之时,我便抱起吉他,翻出藏匿于房间各个角落的曲谱,清清嗓子,唱起歌来。我的声音不算好,但在与吉他的共鸣中,变得独一无二。渐渐的,倦意烦躁灰飞烟灭,一个轻松快乐的世界扑面而来。吉他,是我生活快乐的调味剂。

而吉他给我带来的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勇气。几年过去,我弹吉他的技艺走向了成熟,正当我骄傲兴奋之际,一个困难不期而至:陈奕迅的《十年》这首歌很好听,却也拥有着高难度指法。我看着那密密麻麻的谱子,不仅出了一身冷汗,各种大横按琳琅满目,勾弦、击弦应接不暇,这难道是天书么?我退缩了。是放弃,让自己的吉他之路就此而止?是坚持,挑战指尖上的极限。“这只是普通的曲子。”我努力告诉自己,我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最艰难的路。我尝试着让手指灵活一些,可每一次的滑动换来的只是剧痛;我尝试着让手指的跨度大些,可却又一次无功而返……可我始终抱着吉他,不离不弃,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后,我终于成功了,我的手指也终于成了山药棒。不过,我收获了一颗坚强的心。

与吉他同行,我的生命变得流光溢彩、自强不息。

文字的起源的论文篇十一

吉他是一件非常优秀的弹拨乐器,它在国外的发展一直处于非常繁荣的状态。但是在中国,吉他还处在非常缓慢的发展阶段。人们不了解吉他,对它有很多误解。而中国的音乐界对吉他也不够重视,自今很多专业的音乐学院还没有开设吉他专业。但不可否认,中国有许多人在学习吉他,他们渴望有正规的学习途径,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与重视。作为最能表现后现代音乐、先锋音乐、极端音乐的乐器,吉他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

吉他是英文guitar的译音,由于它一般采用6根琴弦,所以又称六弦琴。同大多数乐器一样,吉他的发展和完善也是经过无数代制琴者与演奏者的不断探索、改进,才得以逐步完善定型,形成今天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吉他。

关于吉他的起源,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其一是:起源于古埃及的鲁特琴(lute),又称诗琴。由阿拉伯摩尔人的传播传到了欧洲。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吉他拉琴(guitarra),以后逐渐演变成在欧洲流行的维卫拉琴(vihuela)。这两种弹拨乐器传入欧洲大陆后普遍流行开来。

十三世纪拉丁式吉他在西班牙诞生。于是,西班牙吉他音乐便成了从巴塔戈尼亚到朗德河的民间音乐的主宰。在吉他的发展历史中,西班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众多的吉他演奏大师、丰富的吉他乐曲而为世人所瞩目,成为每一个喜欢吉他音乐的人心目中的“圣地”。而更为重要的是,西班牙的制琴师们开始逐渐对这种乐器进行大胆的改革,使琴体的共鸣箱扩大,并改变了琴弦的音程关系。最终,这种改革后的乐器被命名为吉他(guitar)。

在十六世纪前,吉他琴弦的多少很不统一。进入十六世纪以后,在西班牙出现了五弦四度的吉他。

十七世纪初,在意大利又盛行四根或五根双琴弦的五度吉他。在这个时期,吉他音乐形成了辉煌的前古典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让世人瞩目的吉他演奏大师,如:约斯比内尔、阿马得、柯尔思达、桑斯等。在这一大批吉他大师的推动下,吉他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使其影响力在当时几乎超越了所有的乐器。但是后来由于弦乐的发展以及吉他自身的局限性,使吉他音乐出现衰退的痕迹。

到了十八世纪,德国的制琴师们开始尝试在吉他上加装第六根弦,并且把琴弦的空弦音从低到高定为e、a、d、g、b、e。由于第六根弦的加入,使吉他的音乐表现力有了更大的'提高。而蒙雷迪、阿霍特等吉他大师的出现,使吉他音乐进入了复兴时期。

十九世纪初,吉他音乐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卡尔卡西、索尔的不懈努力下,吉他音乐又朝更高的层次进行发展,使吉他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时至今日,他们的吉他名曲仍被现今广大的吉他爱好者广泛的弹奏着。

到了十九世纪末,西班牙伟大的吉他复兴者、有“近代吉他音乐之父”之称的塔尔雷加的出现,将吉他音乐的发展再次推向高潮。塔尔雷加改进了吉他的许多演奏技巧,并借鉴了许多其他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能够充分发挥吉他特点的独奏曲,使得吉他在表现某些音乐情绪方面,没有其他任何一件乐器可以替代,从而一举奠定了吉他在音乐领域里的地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吉他的发展更是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由其值得一提,由于电吉他的出现,弥补了吉他在音响上过小的弱点,使吉他也可以在很大的空间里演奏。更为重要的是,吉他由于其演奏风格的不同分为:古典吉他、民谣吉他和摇滚电吉他等,成为集演奏“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于一体的乐器。从这一点上讲,也是其他乐器所无法其及的(没有任何一件其他乐器可以像吉他那样专门为了某种风格去改变自身的硬件规格,大多数乐器都是从改变演奏技法上去适应其他风格)。这一时期,吉他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古典吉他方面,许多国家的音乐学院都开设有吉他专业班。而在国际性的音乐比赛中,也把吉他列为专门的比赛项目。如:瑞士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和德国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等。尤其是意大利的亚历山大利亚古典吉他比赛、西班牙的宾尼卡西姆国际吉他比赛都是有名的权威性国际性吉他大赛。而由法国广播电台主办的巴黎国际吉他大赛已成为最具权威性的世界吉他大赛。

这一时期,吉他与电子技术的完美结合体――电吉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非常成熟与鼎盛的时期。无论从电吉他的制造工艺还是演奏技巧上都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早期的在普通木吉他上安装拾音器以增大吉他的音响开始,到美国人芬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型电吉他,电吉他的制造技术也一步步逐渐完善起来。而由于各个制造厂家制造工艺的不同,也使电吉他自身音色的风格趋于多样化。比如美国吉普森公司生产的“吉普森”牌电吉他就好象是专为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而生的一样,其音色中频结实、醇厚,就好像一杯浓浓的咖啡,让人感觉柔美中带着淡淡的哀怨。而芬达公司生产的电吉他拥有小提琴一样的轻灵、柔美的音色,是天生演奏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乐器。最后要提的则是如发动机一样轰鸣着的“jackson”牌电吉他,其前卫的琴体加上拾音器厚重的低频和高强度的失真,使“jackson”牌电吉他成为重金属音乐的代名词。而“jackson”、“芬达”、“吉普森”也并称电吉他中的三大名琴。当电吉他的制造工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众多的电吉他演奏家们也在对电吉他的演奏技巧进行探索。在一代又一代电吉他演奏家们的努力下,电吉他的演奏技巧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从而与传统的木吉他演奏方式有所区别。在音色上,由于吉他效果器的出现,使电吉他的音色不再是传统木吉他音色的音响扩大,而是可以通过吉他效果器做出许多不同风格、不同音效的音色。音色的丰富,使电吉他演奏者们得以突破以往木吉他的演奏技巧的局限,可以探索更多的更有个性的演奏技巧。而这种探索的结果是出现了经典的:点弦技巧、扪音技巧、人工泛音及人工啸叫等。这些充满个性化和想象力的演奏技巧使得电吉他的音乐表现力倍增,使电吉他成为表现某些特定音乐元素中不可替代的乐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