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1:14:31 页码:10
2023年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模板12篇)
2023-11-24 11:14:31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进而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方向。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所总结的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您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灵感,为自己的总结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一

李老师上的“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就李老师的这节课来说,她对教材把握还是很准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

对我来说感触比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教程层次性强,各环节过渡直接到位,反映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在课堂中能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资源。由于教师预设充分,点拨恰到好处,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较到位。

二、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固有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操作、比较、合作、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能理解掌握三角形种类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可以用角的大小作为标准来分,还可以用边作标准来分。教师始终以学生活动来完成比较抽象的分类方法的学习,这比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如按角分类、按边分类、等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

三、自学环节处理的非常有效,自学时机把握的好,自学环节设计的好,比如说:

1、要求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2、难易在度上适中。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学有所获。

3、此环节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练习设计实施性强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多样性为它融一体。巩固和强化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特别是通过练习学生的所学的知识在疑惑处有了清晰和明了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几个小建议:

1、要注意教学细节。如教态要自然大方,要把课堂当成是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充满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冷场,避免口误。

总之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上的`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二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三

本课时所要探究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直观与抽象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不仅指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而且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接受新知识的意识较强,对于本章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内容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较差,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不够灵活。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同时重点渗透转化、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四

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已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能力及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有什么爱好?

生:我喜欢

(引导学生可以先求长方形面积,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么如果遇到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提出思考: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谈话启思。

请大家运用老师提供的素材,自行确定研究方案,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拼,还可以摆。小组里的同学可以互相合作、讨论,看哪一些小组能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手动脑,教师融入其中并适当给以启发)

5、开始现场发布会,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

师:同学们,方法找到了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演示整个重合旋转平移的过程,并说出推导过程)。关于其他的三角形,哪个小组还有新的发现?好,你们小组来。

生: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跟上一组一样,我们的结论是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电脑里有没有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你们的方

法也很好。

生:我们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我们的结论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我们小组用的同样是直角三角形,但我们拼成的是一个长方形。这个

师:好,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的研究成果吧!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板书:s=ah2)

三、尝试练习

1、估算红领巾的长是多少,高是多少,计算红领巾的面积。(确定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小结课件出示结果)

2、计算标志牌的面积

(课件出示标志牌图,在学生算出面积之后,引导思考:为什么不用3乘以2.5来算它的面积)

引导小结:在求三角形面积时,底与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的底乘以对应的高再除以二才是三角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认识交通警示标志牌,引导计算制作两块标志牌所用的铁皮?

(课件出示题目)

3、评价体验。

师: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也为你们

生:愿意!

五、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画阴影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你能在图中再画一个与画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六、质疑调节,总结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会用它来进行计算。

生: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出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真是太高兴了!

七、布置作业,课后探索。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五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学生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割补、折叠来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以解决生活中高庙公园一长方形地为出发点,园林师傅想分成相同的两半,如何去分提出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设计意图:有学生熟悉的知识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二)探索新知。

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说明: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

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解决红领巾面积的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渗透对估算的学习)。

2、出在同一三角形中底对应的高的练习来解决问题。

3、以生活为例交通警示牌进行安全教育,计算面积。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六

本节课徐老师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入课题,简洁、明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中有角、有边、有顶点,巧妙地为探究本课新知作好了铺垫。我觉得本节课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这节课中真正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

在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时,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谈话出示木条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猜猜哪个图形坚固,然后请两个同学拉拉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运用媒体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再借助媒体录象,让学生在实验、交流讨论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教师的设计理念,或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有价值的课。徐老师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

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沈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七

本周五,我们聆听了张冰老师准备的一节“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她有条理的教学安排、有温度的评价语言、有层次的教学梯度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课后邀请到王校长参与了我们的数学教研,对本节课,和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了引导。

在听完这节课和老师的点评后,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糊涂的,在我心里这节课其实挺难的,老师在肯定张老师的课堂后,也提出了很多小的建议,但是建议说完,对这个课堂还是模模糊糊的,总觉得这节课挖的没有那么深,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也说不出来怎样才能更好,在王校长给大家指导前,他没有对这节课说什么,只是让按照年级分成了三个小组,给了四个问题,分成小组讨论,这4个问题分别是:

1、我上这节课与张老师这节课的相似度是多少?

4、本节课的数学学科思想是什么?要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这节课问题所在马上就很清晰,反思我的课堂,每节课的重难点,我对学生达成度了解吗?我又是如何了解的呢?我的目标和评价做到一体化了吗?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急于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讲给学生,很大程度占用了学生学的时间,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可是每次又不知道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真的是有愧,每节课好像老师总是觉得知识点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很少去研究课标,这节课或者这单元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养是什么,我们只是让学生停留在了知识的表象,知识表象背后,我们很少关注,这就导致孩子学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也要不停的复习才能巩固,变成了真正的死学,学生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王校长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进行了一一解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画高、找出三角形的高,可是通过课堂反馈,这些知识并不是学生的难点,而难点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角形的特征和表述出三角形的高,难在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王校长给出的方法是要跳出角度的本身,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它,找方法,我们可以给出描述概念的关键词,给出学生数学语言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给出的关键词中让学生去选择,去分析,去理解概念,降低难度,其实学生心里清楚,只是缺少一个把他正确描述出来的途径,而我们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线,只是“你再想想?”“还可以怎样说”学生只是从这个模糊到那个模糊,而给出关键词,给学生搭好学习的台阶,让学生明确方向,用语文的角度去让学生理解词语,用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概念,主动的登上知识的高峰,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数学现象,自行生成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

课堂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获得成就感,拒绝“断层式任务”老师的问题要有层次,有要目的,要注意知识的连接性,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本身。所以老师的问题一定会要有层次性、及时性。

小组讨论在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中用的很多,但是我们总是让孩子进行小组讨论,但是没有引导孩子怎么说,怎么讨论,也没有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到孩子6个人到底讨论的怎么样,王校长指出,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有框架的有任务的让学生先自我梳理,再进行有效的分享,小组合作要提高参与度,扩大参与面,每个人对于问题都深入思考,所有人都要参与,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老师不要成为一个入侵者,小组活动之前,亮明身份,在他们活动的时候,你会去做什么,让他们提前知道,要改变入侵者的身份,变成“圣诞老人”带来奖励。

王校长的引导让我们对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多了一些思考,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数学老师,修炼的路还很长,不过我觉得有这么好的一位引导者,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方法,我们的六一的教学路会走的越来广阔。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八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多、零散,许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既全面整理和复习了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复习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首先,许老师让学生整体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如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利于学生抓住主干、主要知识,然后再由主干到枝节,脉络清晰有条理,利于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

其次,许老师按照主干知识分步骤进行复习。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进行讲解。如:三角形的意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凸显出“围成”的重要性;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特别是错例的对比和分析,指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关系;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三角形按边和角的分类情况等知识。通过这样复习,学生对于前面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清除知识中的盲点。此外,许老师还非常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方法。

最后,教师针对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了练习,形式多样,由易到难,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很好地达成了复习目标,做到了查缺补漏、进一步内化知识,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能力。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九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十

“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下面从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时要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对定理的推理有所补充,但抽象思维还不够,由于学生学习知识还是以现象描述为主要方式,而且学习的个性差异也比较大。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能对个别程度较好的学生有所侧重,这与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3、学习定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几何学最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教学难点是三角形定理的推证,原因有两点:

1、教材上所有证法实际上是同一法,这种方法学生未接触过。

2、在补充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中,还利用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引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通过投影仪进行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设疑”,“会尝试”、“学习有得必先疑”,只有产生疑问,学习才有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所作的平行线与中位线重合吗”,“为什么会重合”,“重合后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些问题产生疑问。问题的解决就使得旧知识的缺陷,得以弥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比如在教学中,推证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以后,还应再尝试,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看是否可行。通过自己的亲自尝试,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通过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诸如发现法、模仿法等。

五、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平分第三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个概念同时板书课题,并提出问题、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作出三角形的所有中位线(3条),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中位线,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分化了这节课的难点,并为下面找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作好了准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作图:先画abc的一条中位线de,过ab得中点作bc的平行线。因为线段的中点是唯一的,从而可发现这条平行线与中位线重合。这就证明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是平行的,这样做的同时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因为这个平行关系的证明采用的是“同一法”,学生初次见到,自然会产生疑问,“怎么作了平行线还证平行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就可以自然地接受了。这时再回头看刚才画出的图,利用平行关系,可得到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这样通过“回忆-----作图------设疑------探索------发现------论证”而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而且对教材中的论证方法有了较深的印象,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出来了,那么是否就只有这一种证法呢?引导学生观察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发现它实际上是线段间的倍分问题。在这之前,有关线段间的倍分关系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见过。能否把它转化成我们熟知的线段间的相等的问题?通过一个简易的自制教具,借助投影仪来演示,提出“截厂法”和“补短法”这两种添加辅助性的常用方法,通过演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两种方法的精髓所在。

下面再通过一个练习巩固定理的掌握,它是紧紧围绕定理而设置的。通过练习可以看到学生对定理掌握的程度,并要求学生认识三条中位线把三角形化成4个小三角形之间的全等关系,面积关系等。

学生做完练习,把教材中设置的例题投影在屏幕上,指导学生审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再请两位同学尝试着分析证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补充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证明过程由学生书写,然后,由我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推理习惯。另外,还配备了一道练习题,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做完后,我简单的讲评,并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应用的目的,这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课堂小组我是通过3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己理清这节课的知识脉络。

最后布置作业,所布置的作业是紧紧围绕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的,通过作业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在课后可以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先学后导,当堂检测,分布突破,及时反馈”的“四维度”课堂教学模式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三维目标为主轴,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释疑为主导,以当堂检测为主线”的“四为主”教学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十一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课题看,特性无疑是重点。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势必会耽误大量时间。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复习铺垫、交流探究、实践应用的模式来教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丁老师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生活中自己见到的三角形,再让学生从主题图上寻找三角形,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图上的三角形请到黑板上,这样从直观到抽象的展示知识的来源,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倡导操作、体验的学习方式,重在让学生亲历体验与探究。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画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试画中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画中探究三角形高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延伸,明确直角三角形高的特点。

在研究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环节中,教师拿实物去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探索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对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有好处的。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很好。比如在三角形高的一环中,教师黑板上已经做了画高的示范,学生也基本明白高的画法后,教师又用课件演示并辅助语言讲述了一遍三角形高的画法,我觉得这是在重复讲课的内容,没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如果此环节教师能让学生根据观察,自己总结高的画法,那么这个教学重点就会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高的概念也就会真正的建立在孩子头脑中。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笔算除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讲授了三角形的特征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推导过程,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探究梯形的面积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做了铺垫。因为本节课的学习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并且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可以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进行求解。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此阶段的学生还具备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教学中我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升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红领巾,让学生帮助我计算红领巾大小的问题,不仅回归了教材情境图,同时将教材情境图转化为学生身边真实接触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趣。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新知探索环节。

因为三角形面积的学习过程,类似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讲授三角形面积探究前,我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想到将图形进行转化,进而我会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图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思考如何将图形进行转化,并对比转化前后的图形,我会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与看一个三角形,可以考虑看几个相同的三角形。同时我也会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对没有思路的小组我会及时给予提示。操作结束,找小组代表展示分享转化结果。

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发现,在转化过程中需要用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将相同的边拼接,另外两条相同的边相对,即可拼接出平行四边形。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出矩形。

学生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经验,在拼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时,能够有目的的分析拼接前后图形间的联系,即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对应相等,但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学生分析出前后关系之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给出字母表示形式。最后找学生分享结果即可。

我深知对于陌生事物的学习中,听到的不如自己探究得到的,同时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方面,我主要是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得出,我之所以这样设置也是基于学生在此之前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经验,因此在这里是可以自己探究得出的,学生不易想到的地方是用两个图形进行转化,因此在这里我会少许给出提示,在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出结论的地方,我就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得出,最后找学生分享说明思考过程即可。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关键是在应用部分,这里我先给出红领巾的底和高的数值,让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在知道数值之后直接代入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出面积的大小,设置的题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新知的应用意识,还体现了我本节课堂的完整性,解决了导入中留下的疑问。

考虑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学生已有经验较丰富,因此在探究过程会相对较为轻松,并且用时也会稍短,所以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再设置一个题目,给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及高的数值。

通过这样题目的设置是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反向应用,可以在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并且给出两个练习题目也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四)小结作业。

最后环节,我会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重点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探究方法。

对于课后作业,我设置了较为开放的形式,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动手测量出其底和高,利用今天学习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所找物体的面积。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