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34:59 页码:12
2023年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模板8篇)
2023-11-12 23:34:59    小编:ZTFB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比分析是总结文章中对不同观点或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的重要方式。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总结方式和手法。

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篇一

1.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少习射少(少年时)b.市鞍马市(买)c.长而益精益(更加)d.易男装易(穿)。

2.给下列字注音皆次当行行()数()建奇功。

3.一次多意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翻译:木兰者,古代一民间女子也。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1、d易(换装)。

2、hang(第二声)shu(第四声)。

3、a因:因为b因而因此。

【译文】。

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篇二

教学要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影《花木兰》,那你们知道花木兰是谁吗?

2、那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花木兰》,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3、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

5、花木兰为什么女扮男装去从军呢?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名字征兵父亲年老多病女扮难装胜利将士朝廷年龄战袍渡燕山赫赫。

(1)自由读。

(2)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3)教学2个多音字。

a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

(4)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5)教学生字字形。

(6)齐读。

3、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

5、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6、讨论交流。

7、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三复习查字典。

1、复习部首查字法。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思考:花木兰是谁?

二精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2自然段。

1、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

2、默读课文,思考:花木兰为什么从军?

3、讨论交流,边讲边练习朗读。

4、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呢?

5、四人小组交流。

6、指名说,师生评议。

7、课文读到这儿,你们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8、指导朗读。

9、练习背诵。

(二)第3自然段。

1、花木兰告别了家人,从此开始了她的戎马生涯,这时的花木兰又是怎样的?

2、指名读。

3、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指名读。

(3)指导朗读。

4、什么是战功?“赫赫战功”呢?

5、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

6、看插图1,你觉得此时的花木兰怎样?

7、指导朗读。

8、练习背诵。

(四)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3、指导朗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钦佩之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填空。

花木兰是一位()女英雄。

2、课文给我们讲述了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3、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篇三

那时候,北万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比。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1.找出文中两对反义词。

()——()。

()——()。

2.为什么木兰见到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时,焦急万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小男女。

2.因为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年龄又小,不够当兵的年龄。

4.“略”。

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篇四

3.不图功名利禄。

4.对十年征战一笔带过。因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赞扬木兰的爱国精神和对自由劳动生活的向往,而不是突出她的英勇善战,因此这样安排,更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意对即可)。

拓展阅读:《木兰诗》故事。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篇五

花木兰这个名字早已耳熟能详,而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诵不衰。本文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在上课之初我要求“尽情地读,大胆地说”。“看谁得到的花最多?”话音刚落,许多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她(木兰)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呢?为了切身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她对家人的热爱,此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我把学生带入第二个片段“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和比较读来感受这位毫不逊色于男儿的巾帼英雄,学生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作者略写了花木兰军营生活和作战情况,只以“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

学生们敢于“尽情地读,大胆地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同时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教学片段:

学生:“紧急”和“焦急”。

师问:他们一样吗?

生1:不一样,紧急是指事情很急,必须马上去办。

生2:紧急就是说一刻钟都不能拖延了,必须马上去办。

生3:课文中就是说,征兵很紧急,说明战争前线急需人去增加力量;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焦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焦急就是很着急的意思,焦急万分就是非常非常的着急,已经着急得不行了;

师继续:那课文中谁在着急,她到底着急什么呢?

生2:我要补充,她还着急,弟弟很小,也不能去参军;

师:你觉得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生:非常爱国;

生:也爱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她爱家人,也爱祖国,

师:于是她最后终于说服家人,——出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学生连读两遍。

她会怎样去说服呢?同桌互相练说。

片刻之后,学生交流。

反思:

孩子敢于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疑问,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这节课里,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感慨万千。人的生命演变正如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教,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如出现的事先未曾想到、也不可预见的情形,成了本堂课的精彩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突发性的问题,五花八门的回答,要善于倾听,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最有价值的新鲜信息,抓住时机,根据实际态势及时作出抉择,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篇六

花木兰替父去从军这则故事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都有听说过,整篇文章行云流水,不仅充斥着女子的柔情,更是装满了花木兰的飒爽英姿,据了解到,很多学生对于《木兰从军》阅读答案存在着一些疑问,在这里建议大家要将思考问题的方向确定,要站在木兰从军的.立场上来理解这篇文章,那么才能够体会的更深刻。

【原文】。

【译文】。

【阅读习题】。

1.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少习射少(少年时)b.市鞍马市(买)c.长而益精益(更加)d.易男装易(穿)。

2.给下列字注音皆次当行行数()建奇功。

3.一次多意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翻译:木兰者,古代一民间女子也。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1、d易(换装)。

2、hang(第二声)shu(第四声)。

3、a因:因为b因而因此。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诗木兰辞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

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篇七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青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少习射少(少年时)b。市鞍马市(买)c。长而益精益(更加)d。易男装易(穿)。

2、给下列字注音皆次当行行()数()建奇功。

3、一次多意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翻译:木兰者,古代一民间女子也。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1、d易(换装)。

2、hang(第二声)shu(第四声)。

3、a因:因为b因而因此。

花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不断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文言文木兰从军阅读答案篇八

1.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少习射少(少年时)b.市鞍马市(买)c.长而益精益(更加)d.易男装易(穿)。

2.给下列字注音皆次当行行数()建奇功。

3.一次多意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翻译:木兰者,古代一民间女子也。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转战驱驰凡十年有二,数建奇功。

5.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