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3:03:24 页码:12
最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汇总20篇)
2023-11-18 03:03:24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通过定期总结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创意思维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思考方式之一,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帮助大家写作总结,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一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练习动作或技术活动的能力。

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与。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块肌肉去独立地完成。机体在运动时的协同工作主要表现在:

1。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2。感知觉系统与运动系统工作的协同;

3。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4。不同肢体、不同肌群(肉)工作的协同。

上述各种协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完成的运动活动的水平与质量。

在传统的训练理论中,常常把协调能力视为与力量、速度、耐力并列的运动素质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协调能力给予新的理解。如果说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集中地反映着他们体能的高低,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那么,协调能力则更多地体现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运动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状态。因此,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是并列的两类运动能力。

协调能力的好坏,对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具备出色的协调能力,有助于运动员:

1。迅速而高质量地掌握多种复杂的运动技巧(技术与战术);

2。更好地发挥运动员已具备的体能、智能及心理能力;

3。更好地适应运动时的外部环境(包括对手、场地、气候等等);

4。完成同样的练习时能更节省使用能量;

5。减少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

二、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

依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与其专项运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将其分为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两大类。

动员能力这样五个方面的能力。

2。专项协调能力。特指运动员完成专项运动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其构成一般来说同样包括一般协调能力构成的各个方面,但依专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乒乓球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更多地表现在反应能力及适应能力两方面;体操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则主要表现在时间及空间的感知能力等方面;集体比赛项目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则必须包括与同伴协同工作的能力。

织协同工作、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并能迅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2。神经系统中已经建立的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的数量。运动员掌握的运动技能数量越多,也就是说在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中,已有的动力定型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更为广泛而多向的神经联系。能够有效地调节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之间的配合工作,其协调能力也就越强。

3。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活泼型心理特征的运动员,思维敏捷,学习欲望强烈,可塑性高,掌握动作快,协调能力则好。

4。运动员的智力水平。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强弱,对认识对象的理解能力的高低,显然都会对其协调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素质水平的发展状况对其协调能力有明显的影响。速度快、力量强的选手比较容易掌握新的技术和战术技巧。

1。配合练习法。有目的地组织专门的练习去培养某两个系统或两个部位或两个肌群之间的协同功能的练习方法。例如乒乓球运动员望左打右的滑板练习等等。还同时专门组织非常规动作的.配合练习。如同侧上下肢一顺的走步或跑步;双臂下摆的纵跳等等。

2。变换练习法。训练中经常变换练习的方式、方向、节奏、速率、力量以及其他要求,可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交替用左右手投篮、运球,或交替用左右脚踢球;交替在快速跑进或慢速跑动中跨过栏架;用不同旋转速度完成鞍马全旋;与不同人数的同伴或对手同场练习等等。

3。渐进练习法。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练习的内容,逐步提高练习的复杂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先做简单反应练习,后做选择反应练习;先做团身前滚翻练习,再做团身前滚翻接团身后滚翻练习等等。优秀运动员由单个动作逐步发展到组合动作的练习等等,都可以明显地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4。加难练习法。加大练习的难度,让练习者在更为复杂的环境,更为困难的条件下练习,也是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跨栏运动员跨越高度不一的栏架;篮球选手饶过场地上设置的模拟防守者运球突破;下场地足球练习等。

2。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要密切结合专项的需要,尽量在专项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加以组合、调整,借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

3。发展协调能力的练习应该安排在运动员的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状况良好时。例如,中小训练周期之始,或一堂训练课的开始部分。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二

单一的技术训练中培养队员的足球意识。从初学足球开始,在进行技术动作规范化学习和训练中,就应把足球意识的培养贯穿进去,寓足球意识于一切技术行为之中。在掌握技术动作规范化时.要考虑技术在实战中的重要性的足球意识培养。

结合区域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由于场区的不同,队员技术运用的方法也有着细微的差,所以,培养队员在不同场区具备不同的足球意识也是技术运用是否合理的关键。

3.4.2在教学比赛中提高学生的足球意识。

足球运动技术有的是训练出来的,有的是通过比赛实战打出来的。有些意识可以通过教学训练培养,但必须经过比赛的磨练,逐步得到增强与完善。比赛的实战气氛,尉烈的对抗程度,运动员婚理状态,无球队员的行动等,这些都不是在一般的剪练中能够同时完成的。所以说比赛是教学训练的继续。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际比赛,从比赛中积累实战经验增强足球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要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专项理论水平,使他们了解当前足球运动发展的趋势、技术特点,全面掌握各种技术动作规格、要领、作用,各种技战术的结构特点,组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先进技术经验,提高自我训练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每一技术动作在不同时期的运用合理性、突然性,充分了解足球的基本规律,理解足球规则,学习生理、心理、力学等基础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足球意识。

4、结论与建议。

现代足球比赛是意识、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较量。在实力接近的球队比赛中,运动员足球意识的认知水平和驾驭能力的高低将主宰比赛的胜负。技术是有限的,意识是无限的,要全面准确理解足球意识的内涵,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足球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攻意识差,攻防转换意识欠佳;防守意识欠佳,在补防、退防、协防、选位补位等方面能力差;进攻方法单调,不能有针对性的变化多种技战术。培养我国青少年足球意识的途径有:在技术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足球意识;在教学比赛中提高学生的足球意识;注意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专项理论水平和扩大其知识面。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三

当前足球的防守战术越来越严密,往往一场比赛的胜负是由防守的好坏来决定。面对进攻的复杂表现,这就要求足球运动员的防守意识适应当前先进的防守意识。相对于先进的防守意识,我国青少年在防守意识表现出选位不好、补防,退防较慢等问题,在协防方面不及时,不能形成严密的防守体系。这主要就是因为在防守意识缺乏对场上情况的应变能力。如在比赛中盯人只盯住—个人,在补防协防等防守意识上面跟不上,发挥不了集体防守的作用,从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3.3.3进攻方法单调,不能有针对性的变化多种技战术。

我国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培养缺乏必要的变化,在突破密集防守上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大部分采用长传冲吊或传中争顶的打法,一旦被对方盯死威胁队员,整队就会束手无策。这与青少年在技战术意识的培养缺乏有关。青少年在进攻方法上面单词,这主要就是青少年足球的技战术意识差,针对比赛中的情况缺乏灵活多变的足球意识。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四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个体从独立人到社会人的导航仪,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理应成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与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同等重要。但是,由于职业启蒙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不成熟,我国教育领域对职业启蒙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本文拟从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提出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对策。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职业启蒙教育”原本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词,相似的概念多见于“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所以有必要从分析“启蒙”、“职业启蒙”的概念开始探索“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一)关于“启蒙”

“启蒙”一词在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刘壎的《隐居通议论悟二》就有记载,“及既得师启蒙,便能读书认字”。清朝龚自珍在其《哭郑八丈》诗中也提及“论交三世久,问字两儿趋”(原注:余两幼儿曰橙曰陶,丈为启蒙,设皋比焉),其意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启蒙”包含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对教育内容和程度的要求低。第二,实施的对象年龄低。第三,有改变偏见和纠错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它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儿童在接受新理论时还无法通过大量实践来证明新知识的科学性,只能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使他们记住某种定律,这种省略证明过程的传导方法便是为人所常用的启蒙教育。古往今来,各种案例已足够证明,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比未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人生历程中有更高的成功几率。

(二)关于“职业启蒙”

在“启蒙”前加上“职业”是对启蒙内容在范畴上的限定。纵观国内外关于职业启蒙的研究,多是基于如下四个路径。一是从“职业生涯指导”的理论出发,将职业启蒙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职业探索。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以美国学者最为突出,包括舒伯的“五阶段”说:职业成长阶段、职业探索阶段、职业确立阶段、职业维持阶段、职业衰退阶段;金斯伯格的“三阶段”说: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施恩的“九阶段”说等等,他们认为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但职业探索往往在成年之前已经进行。二是认为职业启蒙等同于职业意识的培养,这种职业意识包括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主体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主体意识与职业的统合。该观点认为儿童职业意识启蒙的重点是对自己与未来职业匹配度的把握。三是从劳动技能的习得出发,以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思想为代表,强调一方面要将劳技课作为一门独立科目,另一方面要在其他科目中贯彻劳作精神,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四是从职业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职业启蒙的内容应涵盖五点:让儿童产生劳动是光荣的情愫;让儿童树立起职业无贵贱的意识;让儿童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儿童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让儿童具备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力。

(三)关于“职业启蒙教育”

通过以上对“启蒙教育”和“职业启蒙”的认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即职业启蒙教育是以青少年儿童为实施对象,从培养职业思维能力出发,从对职业特征的描述、对职业类型的判断、对职业技能的习得、职业规范的养成、职业道路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一个循序渐进的智力改造。具体分析可建构出以下职业启蒙教育内容与目标体系:在时间维度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可知,3-12岁儿童的任务是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而12-16岁青少年则是发展自我的同一性。所以职业启蒙教育应以3-16岁之间的幼儿、中小学生为实施对象,帮助青少年儿童顺利通过这两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人生特殊任务,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在内容上,主要是以职业认知、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为主,这种教育活动能引导学生从对“自我”的认识转化为对“职业”的认识,帮助他们经历职业感受、职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规划等几个阶段,达到沟通职业态度与职业行动的目的。职业感受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能产生规划未来的意识;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阶段的目标是了解职业的意义,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意识,并能洞察自己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职业探索阶段的目标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初步的《职业清单》并开始付诸行动;职业规划阶段的目标是针对职业目标进行通道设计并能持续不断地总结探索。每个阶段不是单方向的进行,而是以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这一过程具有筛选功能,可以帮助个体提炼职业目标,过滤掉不合理的职业导向,从而聚焦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职业启蒙教育需在儿童阶段开始,作为漫长职业道路的职业预备期。职业启蒙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两字的表层意思,而是需要从更深层次地考虑,通过“职业”的开展而赋予人的社会性,让孩子更清晰地知道如何才能更真实地投入到社会中生活。在实施方式上,职业启蒙教育是通过职业体验、职业角色扮演等进行开展的,与各社会组织、商业机构、家长、学校、社区等组织联合起来,利用相互的作用优势,整合社会组织资源,通过游戏、小组课程、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儿童了解自己、认识职业世界,增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建设,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建设。

二、当前我国发展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与意义。

在国家重新燃起对职业教育的热情时,职业启蒙教育似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不论是对社会发展、学生个人成长,还是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启蒙教育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资源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最难就业季”频频成为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媒体调查发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普通工作。而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还没有从精英化定位向大众化转变,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虽然不能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一棒子打死,但不可否认这种指导一方面是应急性的,另一方面是技巧性的,有临时抱佛脚之嫌,显然不是万全之策。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改变其就业观念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不同时期就业观念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如果能在教育启蒙阶段形成基本的职业意识,辅以职业技能,就能为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未雨绸缪,让他们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有更确切的倾向性、更合理的匹配性、更充分的适应性。学生接受职业启蒙教育后,合理地评估自身价值,就会避免好高骛远,对各行各业都秉持尊重的态度,对社会分工有正确的认识,便不会觉得自己屈就了某项工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能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配置,从而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失衡、职业偏见等社会问题。

(二)职业启蒙教育是合乎个体身心发展的理性需要。

教育最朴质的目的在于让人生活的更好,脱胎于教育母体的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在职业世界中更完满的职业人。“教育若不能授予学生谋生的技能,他们连生存和物质生活都保障不了,何谈对知识、道德和审美等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此乃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先生所言,他想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需要生存性需求与发展性需求的统一,而生存性需求是发展性需求的基础。据此,在青少年儿童阶段就教以部分生存技能,强调谋生意识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经济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普通人要想在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职位变迁洪流中游刃有余,还必须具备除了适应自己感兴趣的职位之外的职场应变力。职业启蒙教育便是这样应需而生的一种教育,它能教予青少年儿童专业技能以外的涉及到职业情境的处理能力。另外需加以说明的是,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是有科学依据的。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一方面,儿童的生理上需要进行适宜的体力劳动以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上集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感逐渐增强,在这一阶段围绕职业生活所需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对儿童进行熏陶,能增强他们对职业相关知识的获取效果,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普适性能力。

(三)职业启蒙教育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

根据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发展纲要的指导精神,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实现内部各级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外部两种教育类型的多元立交。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具有自我延展性。在确保中、高职规模合理的情况下,“一方面向上延伸,包容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后的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广泛性需要,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建立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前的职业启蒙教育,以供给个体发展的普适性需要”。因此,在学生接受教育伊始给予职业启蒙指导,贯通职业教育这条轨道,而不是在普通教育升学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才“出轨”到职业教育。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仅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再到与本科的衔接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能够融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高职到本科的衔接问题,认为职业教育高移是一种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做法。然而,对于是否把职业启蒙教育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中来,我们还没看到多少顶层设计。笔者认为,开展职后技能提升培训,比职前学历教育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因此,不如将受众面更广的职业启蒙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另外,从社会评价角度来看,倘若中专、技校里的生源曾受过职业启蒙教育,他们以成为高级技工为荣,自发选择在职校里开拓人生道路而非被普高普本所淘汰,那么职校生的身份还会被低看吗?如此,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反作用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三、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由来已久,但职业启蒙教育一直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状况显现为:

(一)萌芽早,整体规划起步较晚。

梳理我国职业启蒙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就有黄炎培等有志之士以“职教救国”的口号来开启民智,他们从1919年开始以《教育与职业》为平台,撰文介绍西方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并对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迫切性加以论证。1924年,中华职教社先后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等地举办宣讲会,对中学生进行升学与就业方面的指导。他们为职业教育的推广四处奔走相告,为职业科在《壬戌学制》中占有一席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统计,在政局动荡的1918—1925年,全国职业教育机构逆势而上,从531个增加到1695个。民众的职业意识慢慢苏醒,但民间宣传的受众仍是小范围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技术教育,并经历了四大阶段,分别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倾向化、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化、被素质教育肯定化为几个阶段的特点。然而在1988年9月20日,国家教委印发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计划(试行改革)》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适当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我们可以窥见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劳技教育并不是等同的范畴,它受到的重视也不如劳动技术教育,但我们可将其视作职业启蒙教育的一种雏形。我国第一次将职业启蒙教育(或称职业指导)以比较正式的形式提出是在1994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而国外早已将职业启蒙教育明确立法并普及。如英国,在二战后着力恢复社会生产,政府颁布《1944年教育法》,该法强调了在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中加设工业制图、木工等职业倾向明显的科目。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一直是学者研究的摹本。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把培养对象的范围拓移到1—12年级,企图将他们从“升学主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转而引向关注个人生计与未来发展的正道。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把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高中阶段的学生能给自己规划一条职业道路。这项运动为中等教育和中等之后的教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跨越迷茫的鸿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二)实践中未形成长效机制。

我国近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术研究并不少,而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东华大学曾对上海地区7所985、211高校的大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对于“自己树立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给不出确定的答案。将近46%的学生对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学生能明晰自己的目标选择。我国的职业启蒙或职业指导几乎都是在大学才开展,少之又少地见于中学阶段或者小学阶段,且课程很少作为必修课,更无法谈及统一的教育要求。反观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强调。从幼儿园开始,到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一直延伸到继续教育,其生涯教育的理念与终身教育保持一致。如美国,其198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对小学生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有明确表述。初中的要求比之小学时更注重与职业世界的联系,如在“对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对工作与社会的关系”和“对职业规划的过程”这三项上,从“认识”的要求提升到“理解”的要求。邻国日本也注重各个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连贯性,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以为职业生涯做准备为线索呈现出明显的递进性。在大学之前就进行的职业启蒙教育,能为其后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留下继续深入和变化的空间。此外,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社会配合程度高,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有慈善机构捐赠,有企业与之订立发展合同等多种方式以促使学校提高竞争力。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局限于学校老师教的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单一的教育方式使职业启蒙教育课流于形式,无法落实便也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启蒙教育体制。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国内研究并实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探索。而和我国国土面积差不多的美国,在1974年已有9个州通过了实施“生计教育”的法案,有42个州已采取措施推行“生计教育”。英国也于2009年10月推行职业指导计划,率先在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约克等7个地区的38所试点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政策设计者可能出于这样一种考虑:认为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制约其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所以一直未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或普及职业启蒙教育。

四、我国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分阶段、多视角、全方位地加以探索,特别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形成三大合力,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顺利开展推波助澜。

(一)政府方面。

1.政府政策引领任何制度的改革与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尽完善,民间公益组织相对稚嫩,绝大多数较重要的机构设置及其专业、行业权威的形成与认可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职业启蒙教育推进过程中,政府强有力的行政体系和行政力量可以提升社会机构的社会认同度。一方面可将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经费纳入社会工作财政支持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扶持资金投向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扶持或引进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单位设立服务基地,配备服务标识和必要工作设施。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接受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提供便利条件。职业启蒙教育起源于美国,指的是发现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职业倾向的教育活动。美国已经通过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特殊节假日和心理分析等方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完善职业启蒙教育,其经验对发展我国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美国,一些学校定期设立“职业日”。“职业日”那天,校方请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如有警察、律师、营销员、消防队员、拍卖师、运动员等等。学生们学到的并不是什么职业能赚多少钱,而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2015年5月国务院要求设立的第一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对职业启蒙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风向标。总之,政府需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使一定范围内的人、财、物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2.财政经费支持教育改革离不开经费,职业启蒙教育若要行之有效,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均由各地政府负担,只向学生收取一定的书本费,通常不会有剩余教育经费来支持职业启蒙教育。因此,政府需要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增拨教育经费以使教育投入更加合理、平等。美国在教育投入上花重金,1971年,联邦教育总署拨款900万美元,资助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1973年又拨款1.68亿美元推广“生计教育”实验;197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个“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拨款4亿美元支持其实施。得益于政府的财政助力,美国的“生计教育”项目实施起来才得心应手,教学设施得以完善,各种形式的教科书得以顺利出版,教职人员待遇提高教学热情高涨。

3.法律法规保障发达国家职业启蒙教育体制相对完善的背后,多有着比较健全的法律做保障。例如,日本的《学习纲要指导》,美国的《从学校到就业法案》,瑞士的《联邦职业和专业教育及培训法》。通过立法,能明确职业启蒙教育的地位、政府的责任;明确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范围和条件保障;明确职业启蒙从业人员的资质;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等。同时,将职业启蒙教育立法也是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得以铺张开和得以操作化的捷径之选。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育人质量保障的前提。课程设计与开发最基本的五个要素是课程目标、内容、媒介、活动、评价。首先,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学生的天赋、兴趣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职业世界,增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建设,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其次,以职业兴趣激发、职业动机培养、职业技能体验、职业规划指导等几方面划分模块设置课程。再次,善于借助职业测评工具,从提升学生的生活职业技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和媒体技术三大方面来开发课程。最后,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请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讲座,以各行业出彩人士事迹为题材,对学生形成职业精神的震撼;通过利用黑板报、校报、广播等媒介的宣传,使学生沉浸在职业启蒙教育的良好氛围之中。

2.教师课堂贯彻课程的几大要素需要通过老师的教学设计加以糅合。首先,教师在教好专门课程的同时要承担“职业咨询师”的角色,向学生普及相关联的职业类别。如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自己还可以选择从事编辑、主持人、作家这样的职业;数学老师可以向同学介绍金融类相关职业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化学老师可以向同学介绍食品加工行业或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前途。以此为学生创造对职业感知的机会,使其早期便能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利弊权衡。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兴趣挖掘。一个只知道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潜力,看不到学生其他方面闪光点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悲哀。老师可以留心平时的黑板报是哪些同学在做,然后推荐他们以后从事广告设计之类的职业。而不要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认知,即分数高的去学理科,另一些不得已的选择文科,再剩一批为了高考走捷径而读了艺术。再次,在具体的教学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围绕职业这一主题,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传授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都切身参与到职业普及的过程中来,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活动形式可以是话剧、演讲、辩论等,通过学生表现出的职业倾向加以总结,鼓励他们走自己向往的职业之路。

(三)社会方面。

1.家长更新观念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学前教育大师福禄贝尔在谈到儿童时期的教育时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妨说是在母亲手中。”儿童从被父母生育到被养育,每一阶段的智力唤醒与道德观念都以父母为学习摹本。父母要秉着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观念帮助孩子从兴趣、性格、特长等不同方面探求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不要总是信手拈来老一套的说辞,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某些职业的排斥;也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己家的孩子相提并论,要注重对孩子职业意识的日常引导,让他们懂得“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比如,本身就有职业身份的父母可以与孩子交流自己的职业特点、福利待遇、工作感悟,尽早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此外,新闻媒体等报道的职业信息也可以让孩子去关注,从生活点滴处培养起他们对职业信息的搜集本领。这样既是对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也是让孩子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的途径。

2.社会营造氛围学校出来的孩子终将走向社会,没有社会力量参与的职业启蒙教育,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社会要吸纳劳动力,就须有主人翁意识,在职业启蒙教育阶段就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关注者和重要外援力量,而不能成为教育的“冷眼旁观者”,只在没有招到称心合意的员工时指责学校没有培养出适用的人才。因此,社会必须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当然,社会的参与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在精神层面为职业启蒙教育提供支持。这点德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它强调事实与环境教育。通过带孩子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机构,让其直观体验社会职业。比如,带他们去消防局观看演习过程,既能让他们掌握灭火、避火的自救本领,也让他们看到了消防工作的危险和伟大。这样的实践突破职业教育的学校模式,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能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这样的职业启蒙方式,就像给学生“打预防针”,能提高他们遇到困难的承受力。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启蒙教育相对缺失,究其原因,人们一方面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学术界对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甚少。我国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把职业规划教育前移,通过政府、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努力,把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真正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五

一是根据赛艇运动员的供能特点来确定。赛艇是一项周期性力量耐力项目,起航初期主要依靠无氧供能系统,随着途中划的进入,供能方式就以有氧供能系统为主。具体分析是:0到500米主要靠无氧系统供能;500-1700米主要是有氧系统供能;1700-2000米主要是无氧系统供能。科研证明,赛艇2000米赛程80%以上的能量来源于有氧供能系统,20%甚至更低的能量来源于无氧供能系统。根据赛艇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有氧耐力的训练内容应选择较低的负荷强度,并进行长时间的持续稳定状态训练。

二是根据赛艇运动的特点来确定。赛艇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的运动,这样也就使运动员的心率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利用运动员心率来控制训练强度,使其长时间保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率是进行有氧训练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既可以增加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也可以增加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活性,从而使肌细胞内氧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三是根据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在赛艇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训练思路就是:“有氧是基础、力量是关键、技术来体现”.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有氧训练在赛艇训练中的重要性,但是要掌握合理的技术,表现出优异的运动成绩,必须使专项训练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科研和运动实践证明,赛艇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是达到高水平运动成绩的重要条件。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低强度的有氧训练正好可以和专项技术动作的掌握相结合,长时间稳定状态的划行使运动员对专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巩固变得简单可行,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又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等各方面素质,使运动员的成绩表现得更加优秀。

在探索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有氧训练方法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每一种训练方法都会对机体产生特有的影响,在赛艇训练中为了发展运动员的有氧供能能力,教练员经常会采用长距离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游戏和比赛训练法。那么如何使繁多的训练方法变成一个既符合赛艇项目能量供应特点又符合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有序且有明确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训练实践发现,由多种不同运动项目构成的跨项目训练是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在有氧训练当中可以经常采用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缓解长时间持续稳定状态专项训练带来的单调和厌烦情绪,又可以减少因过度长划训练带来的安全风险。常用的跨项目训练方法有:骑自行车、法特莱克跑、越野滑雪、球类活动等。

3.2.1练习强度。

训练水平的提高是负荷刺激的直接结果,有机体对负荷刺激产生的训练适应,主要取决于负荷量和强度刺激所产生的训练效应,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只有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系统训练,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训练过程中的强度决定能量供应性质,改变练习强度就可以改变能量供应方式,赛艇训练中我们一般会通过心率的测量来控制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所以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有氧训练中同样可以通过控制练习时的心率来保证有氧训练的效果,确定练习是否实现了教练员的训练目的,并对训练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对血液中乳酸浓度的测量来区分训练的负荷等级,在训练的开始阶段,运动员的乳酸浓度约为1.6毫摩尔/升,一旦进入长时间稳定状态的训练,运动员的乳酸浓度就会保持在1.0毫摩尔/升以下。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经常性地去测量乳酸浓度,经过查阅资料和多年的训练实践分析,将乳酸浓度为0.8~1.6毫摩尔/升所对应的心率作为青少年赛艇运动员专项有氧训练的强度标准是简单可行的。

3.2.3练习时间。

有氧训练属于长距离耐久力的训练,又称“心肺功能训练”.耐力是有机体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是赛艇运动员最基本、主要的身体素质。有氧耐力的练习时间一般可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而定,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可长达2小时,训练的时间越长,对机体有氧代谢过程的刺激也就越大。所以有氧耐力练习只有维持较长时间,才能使全身血量和红血球增加,提高每搏输出量和机体的摄氧能力、输送氧的能力和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训练中,为了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有氧训练一般都采用长时间的稳定状态训练,像采用100分钟持续稳定长划的练习、120分钟的自行车骑行、“法特莱克”跑、长时间的球类活动等都是有氧训练的常用方法。

3.2.4间歇时间。

在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有氧训练中我们常常会使用间歇训练法和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对每组训练内容之间的间歇时间需要教练员严格控制,当心率降到120次/分钟时,就要让运动员进入下一组训练当中,因为当心率处于120~140次/分钟时,心脏每搏输出量和耗氧量达最大值,最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而循环训练法对每组间的休息时间控制就没有这么严格,可以根据训练目的来安排间歇时间。

4结论。

1)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有氧训练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涉及项目能量代谢特点、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专项技术动作的掌握。它们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有氧训练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起理论指导作用。

2)对各种训练方法的有效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有氧训练的实际效果,促进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有氧基础的牢固建立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陈小平,等。划得更快---赛艇训练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六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开设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然而学生毕业时,几句话都写不通顺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就是平时信手翻阅学生作文本,也不难见到一些假话、空话和套话,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造成学生作文水平下降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排除教师指导不力这个原因,儿童心理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七

论文摘要:足球战术就是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根据主客观的实际所采取的个人和集体配合的手段的综合表现。研究表明.运动队整体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反映出该队运动水平的高低,运动员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主要途径。

前言。

战术意识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活动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它使运动员的战术运用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情况,获得场上的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术意识也是衡量足球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一个标志。战术意识要通过战术行动来体现。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和足球技能一样是在足球训练、比赛等实例活动中获得和提高的。

一、战术意识的概念研究综述。

我们必须真正搞清足球战术意识的概念才能知道采用何种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

关于战术意识比较准确的概念是:“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具的战术素养。是运动员在复杂、多变、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场上的情况随机应变地迅速而又正确地决定自己行动方案的能力。”其它的一些定义在含义上都与上述概念基本一致,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例如:“足球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遵循比赛规律,根据双方主客观条件的反映,对比赛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和战术的有效行动”。“足球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足球竞赛的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及时准确地观察判断场上情况,随机应变迅速而有预见地决定自己与同伴配合行动和对付对手策略的思维活动。”“足球战术意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运动员在足球比赛的实践中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足球运动竞赛规律的特殊机能能力,是运动员进行战术活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足球运动员在发挥技术的过程中,支配自己行动的带有一定战术目的的意识,是运动员根据彼我双方的情况,正确地运用技术的能力,也是一个运动员是否成熟和有无经验的表现。”

二、战术意识的内容。

在弄清战术意识的概念后,再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就能够找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战术意识的内容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析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表述:从足球比赛的标准来看:足球战术意识可分为进攻意识、防守意识和攻防转换意识。

从战术意识层面上来看:足球战术意识这一特殊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组成。

将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内容进一步分析可知:足球战术意识包括(1)运动员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动员的判断能力。(3)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能力。(4)运动员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三、战术意识的培养。

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一蹴而就,应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训练和比赛逐步形成和完善。

1.战术训练要符合实战要求。进行战术训练是培养战术意识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战术训练的内容都是比赛部分情况的模拟,练习时双方互为对立面,双方都按照实战要求去练,这对练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为了保证战术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教练员在部署训练时,及时督促检查,运动员也要自觉地按照实战要求来认真训练,严格要求自己。2.在实践中提高战术意识。比赛是培养战术意识的最有效途径。运动员参加比赛与各种类型打法的对手交锋,经受实战的锻炼和考核,从中学会了处理各种情况的办法,获得了实战的直接经验,培养了战术意识。在实战中培养战术意识应该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独立作战的能力。在制定战术计划时要启发运动员独立思考,独立地分析主观和客观情况,在战术上提出解决办法。在比赛时,除了必要的场外指导,还要给运动员创造独立思考,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情况的机会,这对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有益的。

(2)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观察和分析能力。要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得到提高,关键是提高他们场上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强调运动员抬头观察的习惯。无论是对有球队员还是无球队员,都要强调多抬头观察场上的情况不要只顾看球,要扩宽视野。当然,加强技术训练是根本,要使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能够自如运用技术,并达到用眼睛的余光来看球,以随时观察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做出应变的反应,同时,在平时的训练及教学比赛中多向运动员提出问题或者是当出现新的情况时向运动员提出,并让运动员独立分析和回答,然后教练员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及指导,这样才能使青少年运动员养成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运动员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作出正确的战术思维和行动能力。(3)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就是培养他们在比赛中根据场上主客双方的实际情况,对比赛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实施战术行动。如根据对手的控球情况和对方同伴的跑位路线来判断对方将会采取的战术配合,如是准备短传或是长传打身后等,最终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行动,往前拦截或回收。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必须加强运动员的比赛经验,通过在实践或模仿比赛的训练来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因为,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以往经历过或感知过的情景或经验的基础上的。运动员的经验越丰富,判断能力也会越正确。因为每一次经验都是运动员对无数次错误经历的总结。因此,必须多让青少年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和各种不同风格和千变万化的比赛中锻炼,以积累经验,并通过丰富的经验形成正确的战术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提高运动员的正确战术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4)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的能力。出色的运动员恰恰能够具备这种能力,而一般的运动员往往缺乏的也是这种能力。出色的运动员往往能够随机应变。如一个射手在准备用脚内侧推射守门员的右侧球门,而在起脚前的瞬间发现守门员已经先往右侧移动,立即改用脚背外侧射守门员的左侧,这种情况在射手和球星们身上经常出现。再比如在赛前准备会上,估计对方打防守反击而我方采取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但在比赛中发觉对方全线压出与我方打对攻,这时场上队员就要及时调整战术,通过l一2次的短传配合后,迅速发动长传快攻,打对方身后,以上这些都是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的具体表现。如何才能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能力,首先扩宽运动员的视野,主要是视觉信号,如看教练员手势,做各种有球和无球,前后左右的移动;其次通过传球和运球,传球和突破及射门和传球的结合训练,也就是说传中有突、射中有传,并且都是最后一刹那完成。如正准备传球时,发现该球员已处在不利的位置,马上做出运球或突破,重新选择出球点;第三在训练比赛中,接信号马上变换打法的训练。通过以上强化提高训练,能迅速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和改变技、战术行动的能力。

(5)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是提高战术意识水平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足球运动也不例外,只有掌握它的规律,才能驾驭它,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技术、战术等各方面去掌握熟悉和理解足球,才能掌握足球运动的规律。只有掌握它的规律,运动员的各方面水平才能提高,包括战术意识水平的提高,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对可能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战术思维和预见。只有在正确的战术思维支配下,才能做出正确的战术行动。因此,必须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去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对足球规律的理解,才能全面提高他们的水平。

(6)注意总结经验。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还必需通过总结把体会、感受、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得到了深化,提高。有的运动员注意总结,善于总结,比赛越打越聪明;有的运动员参加比赛不少,但不注意或不善于总结,虽然有些经验,但战术意识提高却不明显。

(7)进行念动训练。念动训练是一种心理训练的方法,它是通过想象和回忆来强化技术、战术。由于战术意识的培养与运动员表象和概念的形成有关,而这些表象的概念的建立,不仅需要多练,还要多想,想与练相结合使想象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进行念动训练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个重要的途径。在进行念动训练时,可以回忆比赛时的战术运用情况,也可以设想一些情况在头脑中演练等。此外,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运动员观察比赛,进行战例的分析、研究等,也都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1.战术训练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重要方法。教练员应督促检查,而运动员也要认真训练,严格要求自己。

2.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应在实践中从独立作战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能力,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能力,总结经验以及进行念动训练这七个途径人手。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八

论文摘要:依据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认为提高中国足球的运动水平应从青少年抓起,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需从抓基本技术、战术意识、身体素质和思想比赛作风等方面。

论文关键词:足球运动;青少年;足球人才。

1引言。

战术意识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活动起着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使运动员的战术运用更具目的性和力向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情况,获得场上的主动。从某种念义上讲,战术念识也是衡量足球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一个标志。要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活动水平,首先要使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从理论上对战术意识活动的根本特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与一定的战术目的相联系的,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不会脱离开某种具体的战术日的。运动员的这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在其进行战术活动开始前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其头脑中。运动员在进攻或防守中无论做什么都应是先有目的、力法、策略,而后才有行动。

2.2足球战术意识的择优性。

战术意识的择优性表现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当出现某一战术局面时,运动员会从几种可行的具体的战术中选择一种“相对最好”的行动方法。这种相对最好的方法的确定原则,在进攻与防守时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在进攻中的原则是在多种选择中取威胁较大,方法较简单,成功可能性大。在防守中的原则是在多种选择中取其安全系数高、弊小、效果好的。足球运动员在进行这些战术活动时均表现出“利取其大,蔽取其小”的择优特点。

2.3足球战术意识的有序性。

人的活动作为复杂的.高级的物质运动无疑是有序的。经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活动有序化是与活动中的有效性相联系的,因而会带来活动效率的提高。提高运动员的活动效率,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思维决策水平,就要使运动员在战术决策信息观察和战术思维决策活动过程中以合理的“计划”进行。这一“计划”就是在战术决策信息观察和战术思维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或“顺序”。

3.1固定套路的战术配合(无对手)训练。

战术训练的中心问题就是提高队员的战术意识,而不在于配合人数多少,及其路线的复杂性,因此在固定套路的战术训练中要解决以下问题:

(1)熟习基本配合路线,在此基础上灵活多变。

(2)讲练结合,使队员之间互相了解,从而能步调一致,达到配合狱契,为实战打下基础。

(3)在配合练习中也能暴露出技术上一些问题,这样就为技术训练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使其训练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4)通过战术配合训练,要求运动员要有意识的克服自身的紧张和不良情绪的变化,使其思维活动不受影响。

3.2从技术训练中培养战术意识。

我们知道战术意识是战术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是通过运动员在场上的每个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众所周知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决定于技术但战术又要求和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即战术上着眼技术上着手为训练准则。

技术训练目的一是在掌握,二是在运用。这二方面与培养战术意识都有关系。运用技术很重要,所以不能忽视掌握技术的全过程,所以系统地学习,掌握技术,也是战术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也是提高战术意识的重要环节。

3.3在技术训练中要重点解决下列问题。

明确掌握某个技术的目的,在学习和掌握技术过程中要清楚知道此技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运用,这样技术训练就能与比赛需要密切配合起来。在比赛中一个在对抗中接球技术过硬的队员,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低头只顾脚下球,而能“解放眼睛”燕得充分的.观察时间,而能使自己的行动更加及时,合理。具有全面技术,这样更有助于战术意识的提高技术训练中每练一个动作都应有场地的概念和对手存在的观念。

3.4实战是培养战术意识的重要手段。

战术意识主要是靠比赛打出来的。比赛的突出特点是对坑性强,争夺激烈,精神和心理的紧张程度远远超过了训练状态而更突出的特点是思维活动占主导地位,一场比赛,大多数时间处在足球技术活动中,而无球的活动就更能体现出战术意识的强弱来。

为此,在比赛中运动员应有意识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能力。队员在场上要根据双方具体情况,在选择某种行动手段时,需要观察判断。观察时要选择几个目标中最合理的一个并从中判断对手的下一个动作,从而使自己的行动更主动更合理地达到先发制人。总之,赛场的变化是多样的,观察和判断的方法也是多变的,必须熟练掌握才能运用自如。

4.1个人进攻战术意识。

4.1.1传球意识。

传球时机、传球目标和传球力量的选择是传球战术意识的重要内容。队员在多个传球路线的选择上,及时、准确地将球传至最具有进攻威胁的区域或进攻同伴是良好传球意识的表现。

4.1.2运球及运球过人意识。

合理掌握运球时机,在确保本队的球权的前提下寻找或创造有力的进攻时机。根据比赛的需要,特别是在对方罚球区附近区域,控球队员要敢于运用个人运球,强行突破对方的防守。

4.1.3跑位意识。

良好的跑位意识表现:对比赛的发展有预见性,做到比对手抢先一步行动,能根据比赛需要先占领空当或留出空当,做到球到人到,能利用突然的启动抢占预先留出的空当,掌握在活动中接球、射门等技术,积极跑位,不怕无功而返。

4.1.4射门意识。

射门意识主要表现为:能否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及时见之于正确的行动。强烈的射门欲望、射门的时机、角度、方向、方式等运用恰到好处为射门意识好,反之,则为射门意识差。

4.2个人的防守战术意识。

4.2.1盯人意识。

良好的盯人意识主要表现为:队员能够根据自己和不同对手的跑动速度、技术水平、球所处的区域等因素与对手保持适宜的盯人距离,采用合理的盯人方式等方面。

4.2.2抢球意识。

良好的抢球意识表现为:抢球者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准确地把握抢球时机,善于根据全队的防守战术和自己的抢球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抢球技术。

4.2.3保护意识。

良好的保护意识主要表现为:能准确判断攻守局面的发展变化,即抢球同伴与对手争夺球的可能结果,随时可迅速转换职能成为第一防守者,善于采用语言呼应,及时提示抢球队员的站位与行动。

4.2.4补位意识。

有效的保护是进行及时补位的前提,根据比赛的需要合理选择补位的方式、时机和路线,以及补位及时果断是良好补位意识的重要标志。

5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足球未能有大的飞跃,多次在重大赛事的预选赛中被淘汰出局,在赛后的总结中往往提到失败的原因是:技术和意识较差。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没有把技战术的训练和意识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将个人意识的培养放到基础的位置,以致不能让技术和意识互相服务,互相促进和共同进步。

足球意识水平是衡量一个足球运动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足球的技术和意识都来源于足球运动的实践,是体力和脑力的结晶,是在足球技战术训练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足球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九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在运动时,身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按空间、时间、节奏等要素完成练习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身体协调能力,才能适应激烈对抗的比赛环境,比赛中才能采用更加合理、准确的动作,从而节省体能,有效地抢占和利用时间与空间,完成攻守任务。

1运动协调能力的诸因素。

1.1遗传:神经协调对协调能力起相当大的作用,而神经协调主要受先天的制约,不易受后天的影响;因此,遗传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协调能力影响很大。若父母都是运动员,其协调能力肯定比父母不是运动员的孩子要好。

1.2发育:协调能力是人体各机能的综合体现,是建立在形态发育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形态随着运动员生物年龄的成熟而生长发育,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也随之得到完善,协调能力也随之发展;因此,生物学年龄和有机体各个部分生长发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1.3素质:运动技术的完成需要一定的运动素质,尤其对完成技术过程中的肌肉活动来说,它直接与力量、速度、耐力等发展程度有关,况且,肌肉的内部协调本身就是力量表现的决定因素。

1.4.反射:复杂条件反射是建立在简单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建立的简单条件反射数量越多,则复杂条件反射的建立越顺利;而在运动技术的完成中,便能表现出良好的高度的协调能力。

1.5心理:运动员学习、完善运动技术,对变化的训练和比赛条件能及时地适应,都与运动员对不同刺激条件的分辨能力、注意集中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神经类型等心理特征有关,这些对运动员的运动协调能力均有很大影响。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

论文摘要:在对足球战术意识的理解基础上,详细阐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训练与培养的方法,培养球员在实战中运用合理冲撞,积极抢、遥、围对方控球者以及抢时间,争空间力争主动的意识。

1前言。

人的一切行为(包括运动行为)都受意识的支配。足球运动员比赛中的观察、判断、正确行动、协同配合与随机应变的能力,称之为战术意识。战术意识反映在比赛中,集中体现在运动员有球与无球的行动上。及时、恰当、合理、有效的技术运用,正是一名足球运动员高度战术意识的充分体现。因此,熟练的技术必须依赖完善的战术意识,只有具备战术意识的技术才能在比赛中发挥作用。

足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与战术构成的竞技运动,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与训练的复杂性。现代足球的发展,攻守平衡的打法,对战术意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目前青少年足球训练来看,运动员在短期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已不是困难的事情,而如何将各种技术合理、适时地运用于比赛中,即战术意识的培养是每一位教练员深感重要而又办法不多的问题。为此,笔者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的实践,提出一些可操作并在实践中检验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战术意识培养方法,旨在引起广大同仁对该问题进行深人的探讨。

运动训练为战术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向运动员支抢时间,争空间力争主动的意识。讲述足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战术知识的理解,结合技战术训练与教学比赛的要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运动员在高速、复杂的对抗练习中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增强了意识和应变能力。虽然各种技战术以及运用技战术的能力最终要通过比赛得到检验,但是,平时的训练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比赛场上任何“灵光闪现”或“恰到好处”都离不开日积月累。

2.1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丰富运动员的战术知识,加深战术概念。

战术意识首先源于对战术知识的理解,只有理解得越深刻,战术意识才能体现得越自觉、越充分。因此,尽可能从理性上培养运动员的战术素养,是增强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有效途径。这包括利用各种机会讲授战术理论课,观摩优秀运动队的比赛,请优秀的成年队员现场教学示范,邀请高水平教练员讲述现代足球先进打法和典型的战例等,组织运动员开展积极地讨论和认真的分析。

2.2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

2.2.1在运动员技术动作较为熟练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在训练中每一个动作都要增加实战的设想,做到动中有变,逐步提高应变能力。

2.2.2在运传球、接传球等技术训练中结合各种二过一练习,培养运动员配合与传接意识。

2.2,3在三人传接球与配合转身射门练习中,根据运动员水平,设计一些复杂的传跑线路,培养他们的观察、判断能力与转移传球的意识。

2.2.4在四人、五人一组的全场有方向性的自由配合传球练习中,让球员自己设想合理的跑位线路,减少触球次数。从而提高球员接应、跑位、传球、观察集体配合意识。

2.2.5在整体攻防配合训练中,要求球员要有“三性”的意识(技战术的合理性、自我发挥性、自我创新性)。

2.3与对抗性练习相结合。

利用对抗性练习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教练员尤为重视的,因为这种练习更为接近比赛实战,可以很好地强化运动员局部的或整体的配合意识以及各种技术合理运用的意识。在训练中,我们通常采用一拖三、四对二、三对三的传、跑、抢、截练习,培养运动员传接球时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三对三、五对五等小型比赛与传、跑、抢规范化练习,提高运动员局部位置配合的默契感与熟练的基本战术(二过一、二过二、三人配合)的打法。这些练习均采用分组轮换的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或指示,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运动员战术意识部分强化的问题。

3战术意识的重点培养问题。

从当前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足球实战特点来看,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应从实战需要出发,“从严从难”的要求。战术意识体现在足球比赛中的各个方面,衡量一名足球运动员是否成熟、优秀,主要是看他合理运用技术于比赛中的能力。作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我们并非要求像成年运动员那样处处体现出战术意识,但是一些基本的`、比赛中特别重要的战术意识必须早期培养和重点训练。因此,我们认为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应侧重培养如下战术意识。

3.1培养在无球行动中有目的的通过积极跑动为本队创造攻、防上的人数优势的全面攻、防意识。

3.2培养在有球行动中能够迎上接球、控球,充分利用出现的空档,或传或射的进攻意识以及得球后尽可能直接传球,传球后立即跑动的快速意识。

3.3培养在实战中应用合理冲撞,积极抢、逼、围对方控球者以及抢时间、争空间力争主动的意识。

3.4培养在一对一对抗中敢于控制球或掩护球快速突破,防守时能冷静封、堵、积极铲球的主动进攻意识。

3.5培养在比赛中具有强烈的射门欲望,能掌握时机大胆起脚的射门意识。

上述战术意识的训练与培养,需要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即是说,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勤观察”,观察运动员的跑动路线,处理球的方法;“勤分析”,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是由于技术问题,还是意识问题);“勤讲解”,利用先讲后练或先练后讲,边讲边练,对个别队员讲或对部分队员讲等教学形式,使运动员明白练什么和怎么练。除此之外,教练员在制定计划和内容设置方面要突出科学性和针对性,要把战术意识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技战术训练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技战术及其意识同步提高的效果。

4小结。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足球比赛不仅是运动员体能和技术的抗衡,同时也是运动员心理活动(比赛意识)的较量。所谓“用脑踢球”,就是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更为经济、合理、实效地运用各种技战术,取得更好的实战效果。因此在青少年足球的训练中应把心理训练,特别是战术意识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一

在足球比赛中,无球运动主要采用变速跑、突起、突停、转身等形式。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运动员都在走动、慢跑,看似漫不经心,可一旦需要时,便会立刻作出反应,或接应插上助攻,或突然起动去封堵防守。另外,运动员为了抢占时间和空间,常常根据比赛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当时的身体状态而完成动作,其间体现出来的动作之间变换的及时性,正是灵活、熟练、适时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身体能力。

2.2有球技术运用特点与运动协调能力。

有球技术包括踢球、停球、运球、抢截球等。在看似简单的传接球技术中,其实要求很复杂,例如运动员接球,首先要有良好的空间感觉与空间定向能力;其次对来球的力量、速度、高度、落点有准确快速的判断;最后是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体位,上下肢协同配合,尤其能妥当控制下肢动作,做到既准确轻柔,又协调合理。有球运动员还必须敏锐观察本方队员跑位和对方队员的移动情况,控制好踢球腿的摆动速度,力量适当、不失时机地将球传出,争取做到人到球到。所以,搞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协调性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议。

3.1训练形式需多样化。可以做些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如追人游戏、带球接力;可以进行一些小型足球赛,如1对1.3对3。

3.2足球训练中,允许他们用手,允许同时使用2个球,允许使用软球、塑料球、气球、水球代替足球,允许用脚踢、用手打、用头顶。

3.3尽管每项训练侧重点不同,但可以同时训练多种协调技能。因为各种协调能力相互联系,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哪种协调能力会单独起作用。

3.4协调性练习本身,对身体素质没有特殊要求,只是得思想高度集中。也就是说,只需在每个训练单元做少数几个这样的练习,便能起到比半小时疲惫的协调训练更好的效果。

3.5协调性练习大多有很强的`可变性,应该鼓励青少年自己去尝试,实践新的练习。当他们掌握要领后,适当刺激他们发明与之相应的新的练习形式。

3.6把所有协调性练习安排进训练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做热身练习,也可以做为i}il练的重点,还可以成为阶段性训练的一部分。

3.7每一单元训练必做的练习是足球比赛。它不仅能培养协调性,还能增添乐趣。

3.8克服不合理的肌肉紧张。因为在完成足球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肌肉收缩后不充分放松,而引起不合理的肌肉紧张。

3.9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在足球这个运动项目里,想要高质量完成许多技术动作,依赖于姿势的稳定性,而要在已获得协调动作的基础上,做到姿态静力性反射和随意调节保证,需要内感觉校正的参与,并取决于动作协调的形式。

3.10提高空间感觉和动作的空间准确性。注意培养二距离的感觉”,头球的空间准确感觉。

3.11适当地在疲劳情况下发展运动协调能力。在日常练习时,注意在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协调能力,兼顾在有疲劳征兆和明显疲劳状况下,进行发展协调能力的练习。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二

[论文摘要]文章对赛前心理准备及其基本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现代战争中,不仅是枪炮、飞机、导弹等现代化武器的竞争,而且是交战双方心理战术的斗争。2003年的海湾战争中,美伊双方在国际媒体前唇枪舌战,一方想取得国际社会对战争认可,另一方则想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这是典型的心理战争。现代足球竞技运动亦是如此,心理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不仅要为参加比赛做准备,而且要为赢得比赛做准备。为了在比赛中获胜,运动员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参加比赛时表现出最好的精神状态和端正的态度。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其克服获胜过程中的许多障碍,也能导致其意想不到的挫折。许多足球教练员承认,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们同样指出,为了竞赛,好的赛前心理准备是获得成功的必备的构成因素。赛前心理准备是心理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它是足球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赛前心理训练和调控。青少年时期是运动员心理品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进行科学训练,将会为运动员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青少年期的基本含义及其年龄界定。

我国中学生的年龄为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逐步由少年成长为青年,身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叫做青少年期,也称为青年期的前期阶段。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范围也正是按照这个基本标准来确定的。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是运动员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特定的过渡时期。运动员在这个时期,尽管生理上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在心理上还不成熟、不稳定。一些心理学家把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视为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把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这一时期既是运动员成长的黄金期,又是运动员成长的危险期,如果完成好这个过渡,将会对青少年今后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关于赛前心理准备及其基本理论基础。

2,1赛前心理准备的概念。

赛前心理准备是在较短时期内使运动员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在赛前适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过程。实际上,赛前心理准备就是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赛前心理训练一般在比赛前二到三周开始进行,根据比赛的具体目的任务,对手的水平与实力、比赛环境、场地气候等条件以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来安排。

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许多专家、学者作了大量的阐述,大致可归纳为如下观点,赛前心理准备是通过各种心理措施来消除运动员赛前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必胜的信心,建立积极、稳定的比赛心理定势,形成理想的赛前心理状态。可以说,赛前心理状态的表现的好坏取决于赛前心理准备是否充分。

关于赛前心理准备的概念研究很多,在运动心理学文献中,心理准备是用于旨在促进操作表现的各种赛前技术与方法。在运动训练学中,赛前心理准备就是在较短时期内使运动员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在赛前适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过程,即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其实,这两种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赛前心理准备是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赛前心理训练和调控。

2,2赛前心理准备的理论基础。

2,2,1倒u型假说。

自耶克斯和多德森最初的研究之后,在一般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文献中出现了大量的检验倒u型假说的研究。马腾斯(martens)和兰德斯(landers)将高、中、低特质焦虑的中学男少年分别置于高、中、低应激水平情况下,心率和手掌汗液的生理学测量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证实了三种唤醒水平的确立。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倒u型假说。他们还发现,中等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其运动表现显著优于低特质和高特质焦虑的被试。另外,中等应激水平情况下的被试,其运动表现也显著优于低应激和高应激水平情况下的其他被试。

影响运动员的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基本因素,除了运动员焦虑水平的高低,还有运动员参赛动机、自信心和注意水平的高低。因此,一些专家、学者从动机水平、自信心水平的高低来验证倒u型假说,几乎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运动员动机水平、自信心水平的高低与操作成绩的关系也遵循倒u型假说这一基本理论。

2,2,2运动归因理论。

归因,是表示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某种行为结果而推论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人们总是力求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解释、理解和预测着各种事件,“寻求理解”是人类的基本动力。由此,海德首创了归因理论,将多种多样的原因简化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基本因素,构筑归因模式。其后,韦纳于1972年在海德的归因模式的基础上,将四个基本因素归入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构筑较为成熟的动机归因模式。韦纳的归因理论把归因过程与成就动机紧密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归因和人们的情绪、动机及行为反应之间的内在规律,对成就情境性极强的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研究表明,在体育运动情境中除了根据胜负双方对自己的表现满意或不满意进行归因分类之外,一些个体差异因素,如性别、年龄、成就动机、自信心等也是重要的归因。而这些归因正是赛前心理准备的基本准备内容。又根据归因理论的控制点这个维度来看,影响赛前心理准备的因素可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气候、场地、器材等,而可控因素包括情绪、动机、自信心、注意力等。当今专家、学者主要集中在可控因素的研究上,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文档为doc格式。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三

青少年运动员不仅是竞枝运动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更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因此,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我国足球冲出亚洲,挤进世界足球行列尤为重要.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精湛的技术,良好的足球意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本文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谈谈个人的浅见.

作者:王卓刘芳作者单位: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名:管理观察英文刊名:managementobserver年,卷(期):2009“”(23)分类号: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培养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四

足球战术意识(或称足球运用意识)是在足球训练或比赛中通过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所意识到的应该采取的适当行动和战术配合变为现实,以及在比赛场中根据各种复杂情况所做出的支配运动员行动的一种思维反映过程(活动)。它能使足球运动员根据临场情况,通过眼、耳、身等的感受,运用大脑的分析、判断,随机应变的决定自己的行动方案。足球意识支配着战术的运用,影响着战术的发挥。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选择和采取的技术动作,在对抗状态下的技术调整能力和战术行动是受战术意识支配的。如果运动员战术意识不佳,则必然导致临场分析判断的失误过多,从而影响个人和全队战术行动的效果,影响比赛的结果。

足球战术意识主要分为进攻意识、防守意识和攻防转换意识三种。

进攻意识是指运动员在大脑积极思维的基础上,为了更有效地接近对手并突然发动攻势而选择手段的能力,包括传、接、带、射、跑位(摆脱、接应、拉开、切入)等;防守意识是指运动员为了破坏或阻止对手的进攻,根据对手的进攻特点选择防守手段的能力。主要包括:站位、盯人封堵、保护等;攻防转换意识包括由防守变为进攻和由进攻转为防守两种意识,包括了进攻意识和防守意识的内容,因此,应区别于单一的进攻意识与防守意识。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五

论文摘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智力训练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良好的感觉和歌锐的观察能力、记忆力、应变能力和完成各种动作的速度训练。本文就上述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现代足球对运动员智力的训练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球员智力已成为当今足球训练的首要任务。青少年是中国足球的未来,也是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希望,因此,本文提出了几种能力训练方法。首先笔者认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智力训练主要内容包括:1、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2、良好的感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3、记忆力和应变能力;4、完成各种动作的速度。如何开展好上述几个方面的训练,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现将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球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行为受其思维方式的支配,在现代足球比赛中,那种墨守成规刻板教条的思维必然要束缚球员的手脚,现代足球运动员应灵活多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如球王贝利所说:“作为球星,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有独特的创造性”。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对于青少年是十分重要的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思维能力要尽创造一种与比赛接近的训练模式。在训练中不断向球员灌输用脑踢球的思维方式来完成技战术行为,例如:在2对2,3对3,5对5的对抗练习中,教练员要充分给球员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让球员充分表现和发挥想象(在墓本战术的墓础上),也可以随时停止对抗,指出球员在运用过程中的合理行为和非合理的行为,并且可以逐步启发他们的思维,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球员传授足球知识,包括技战术、心理、生理、裁制规则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也能达到对青少年球员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的效果,从而使其更加灵活和敏捷。

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思维敏捷与否的直接表现,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不能忽略培养青少年球员对技战术及完成动作进行语言表述的能力,它能清晰地反映出球员掌握技战术熟练的程度。

二、良好的感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感觉和观察能力是培养运动员智力的重要因素。现代足球比赛中,球员的感觉和观察能力,是球员决定技战术的前提,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在这方面都非常有特点。例如: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无论是带球突破、传球、射门,常常出其不意,出现在对手最危险的地方。作为一个出色的球员,必须具有非凡的感觉和观察能力,只有在迅速判断同伴和对手的意图之后,抓住战机才可能战胜对手。同时作为教练员要及时地培养青少年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训练或比赛前,可根据每个球员的技术和心理特点,要求他们学会观察对手的战术意图,做到知己知彼。

三、记忆能力和应变能力。

无论学习基本技术还是掌握战术知识,都应当运用已学的知识主动领会和完成新的动作。为了培养少年运动员的记忆力,教练员应在训练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练习技术要领和原有的技战术知识,其作用非常明显。此外,通过各种变化和几人间传球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也是训练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十五岁左右是青少年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要充分利用这个年龄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记忆力训练。同时,理论课也是训练记忆较好的方法,使他们在训练一比赛一再练一再比赛中增强记忆力。

世界足球运动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球员提供了享受和观察高水平比赛的机会,优秀球员为什么能在高水平,强对抗和快速运动过程中完成复杂动作,其结果就在于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非常强。所谓应变能力就是对某个事物或物体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一种能力。例如:球场上复杂变化的环境中,带球、传球、射门等方面应变能力起着重大的决定作用。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强化训练,使他们逐步达到和提高应变能力。方法有二:。

1、在一个直径为20-30米的园圈内进行,人数为5-6名,圈外四周各有1名队员进行传接球,队员在圈内自由带球,能过所有队员后,传四周的某一个队员,做一个碰墙式2过1传接球练习,之后再进入圈内反复练习。(如图)。

2、在上图的墓础上,圈内增加3人,进行技术干扰,使练习难度增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到比赛中进行实践,这样就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去体验和完成各种动作,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四、完成各种动作速度。

完成各种动作速度是对信息加工速度的一种反映。特别是将观察和感知的结果转化为适当的动作速度,思维过程短,速度快,效率高,这是重要条件之一。“快速”正是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常常可以在激烈比赛中听到一个非常响亮的声音“快、快、快”,因此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在球场上技战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提高过程,既要提高各种技战术动作的速度,又要提高快速思维能力,只有个人能力提高了,完成动作的速度加快了,才能提高整体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在足球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战胜对手,只有培养“智力型”的青少年才是我国足球道路发展的正确途径,中国足球水平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六

小语课本入选的课文都是一些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构思巧妙,堪称学生习作的典范,这些课文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才在儿童的心里形成了一种定势。学生作文时,总是暗暗地将自己的作文同学过的文章进行比较,这一对比,使得他们泄了气,丧失了作好作文的信心。

在学生作文的评价上,教师的心里往往有一把尺子,这一把尺子,或是来自他们曾经读过的名家名篇,或是来自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因此,在衡量小学生作文时,老师常常是以自己心中的这把尺子作为衡量标准的,往往要求学生作文立意要深,构思要新,中心要突出,语句要优美,结果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文章,或被教师扼杀,或被修改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面对圈圈点点的批注,他们不仅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相反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优秀习作往往被教师拿到班上宣讲,无疑对增强优秀习作者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作文更上一层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全班同学怎样作文提供了现实的榜样。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优秀习作毕竟是少数,优秀习作者也往往只会集中在少数几个语文基础较好的的尖子生上。即使那些基础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短期内也难以奏效,久而久之便自愧弗如,面对现实,只好放弃“写好作文”的念头。

二、畏惧心理。

小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一是生活单调,无话可说;二是语言贫乏,无从下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作文最困难的就是无话可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枯燥了,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做功课、看电视睡觉”的程式化生活。生活有限,再加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只能在“四角的天空”下活动了,到哪儿去积累写作素材,去写什么呢?此其一。其二,学生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许多应该作为素材存入自己脑中的人或事,虽然已经发生,也从他们的眼前闪过,但由于他们或因心不在焉,或因熟视无睹,使眼前的一切转瞬间悄然逝去。前不久,我班有一名学生生病住院了,我委托班长组织同学去看望,一时间,班里议论纷纷,都有一种想说的欲望。等我出了一个作文题《同学之间》让学生作文,他们一个个却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干巴巴的,当时的议论都置之脑后。

也有的同学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了身边的人或事,就是无从下笔,原因就在于小学生阅读量小,欲说不能。每当作文时,他们总有一种“眼前有景吟不得”的感觉。

三、依赖心理。

首先是对作文辅导的依赖。

打开学生的书包,总可以翻出几本作文书,什么《百家作文指导》、《作文世界》、《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书是他们的“救命稻草”,老师布置作文,他们马上翻开作文书,从中选取相似的一篇,将其改头换面,不管与自己的生活是否相符,便拿来充数。如一次作文,要写一篇《迷人的……》,我班有个学生写的是《迷人的公园》,这篇作文写得相当不错,将森林之王——老虎写得栩栩如生,金丝猴的活泼可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但一调查,发现这位学生从未到过公园,根本没有见过什么老虎、金丝猴。这篇文章是照作文书上抄的。

还有的学生喜欢仿照例文来写。如写一种植物,很多同学都仿照《高大的皂荚树》这一课来写,大部分学生都把皂荚树的特点移植到了自己所写的植物当中,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和皂荚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一样,完全是机械模仿,丝毫没有创新意识。

其次是对教师的依赖。

教师在让学生作文之前,总要进行作文指导。指导得简略一点,学生写出的作文就像记流水帐一样;指导得详细一点,那便是千篇一律了。有一次作文是状物训练,我拿了一个电动玩具小狗到教室里让学生观察。结果全班四十多名学生都是写玩具小狗,而且文章语言,结构都几乎相似,没有一个人肯丢掉老师的“作文指导”这一拐杖,去令辟蹊径。

四、厌倦心理。

学生作文一般由教师根据每单元的作文要求而命题。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人教版第五至十二册的单元作文要求有许多是雷同的。如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把你参加的一次家务劳动,先说一说,再写成一段话;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家里经常帮助爸爸、妈妈、邻居干家务活,写成一段话;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今年春节刚过去不久,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春节期间发生在你身边的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从中选择一件让难忘的事,写成一篇作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发生过让你难忘的,能够从中接受教训的事,以“难忘的教训”为题,写一篇作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围绕一次春游,写春游中难忘的'事情。这些作文题目是不相同的,要求也不尽一样,但仔细审审题,就会发现所选的材料是一致的。换一句话说,这么多的作文题目可以用同样的一件事应付。在这些雷同的、缺少创意的作文题目下面,孩子们又能写什么呢?不出现厌倦情绪才怪呢!

五、“舍近求远”心理。

学生的多种心理因素,制约了学生作文能力,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七

““口语能力”指的就是“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又是指借助听与说的技巧,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交谈,从而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倾听的能力、思维理解的能力和表达能力)[1]。”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小学儿童口语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儿童自身条件问题。

(1)儿童本身的性格原因。比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谈;很容易害羞,经常躲在人群后,尤其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容易发窘等等。所以,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个性问卷调查将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这种内向性格表现大都是当今儿童口语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所在。(2)儿童阅读量太小。小学阶段主要靠机械记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复杂,单纯的机械记忆就难以满足需求了。所以,越到儿童后期,就越需要更好的理解认知,而阅读量的大小则直接对儿童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影响。现在,有不少儿童很少看书,甚至不爱看书,从而导致了因阅读量小,而在社会交往中产生词汇匮乏的问题。

(二)儿童的兴趣问题。

在当今阶段,许多儿童对口语表达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已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大程度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即便如此,但仍有很多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对于朗诵、演讲等等,也不愿意参加。由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况不好,在课堂上不少儿童缺乏口语表达的信心,很多学生即使能回答问题,也没有勇气站起来展示自己;有时即使站起来了,声音也非常低微,而且还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许多儿童独自读书,缺乏了与人交流场境,这也导致了儿童不能更好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从而让他们丧失了学习和培养的兴趣。其实,即使在城镇学校也并没有太多的家长关注儿童们的`口语能力培养,他们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其他特长和兴趣,比如舞蹈、绘画、钢琴、足球等等;原本说来,低年级的儿童们本来年龄偏小,缺乏自主能力,没有了家长的培养和引导,孩子们是不会对口语这一板块产生浓厚的兴趣的,这也是导致了城镇学校的儿童们对口语没有兴趣可言。

(三)儿童所处环境问题。

现在的儿童们所处的主要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而在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之一。所以,老师积极主动地长期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儿童们的口语能力。然而现在很多的学校的教师们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培养意识也不够。家庭环境,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之一,儿童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决不能仅靠学校来完成,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当重要。现在许多家长总认为,只须把孩子交给学校就百分之百地放心了,完全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培养;他们从未认真想过,除了学校,孩子们待得最多,接触得最多的环境就是家庭,因而孩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就相当大了。可是现在的家长大多数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少之又少,更不用说重视孩子们的口语能力的培养了,他们关心最多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如何。

三、口语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口语交际能力与语文其他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为此,小学教师应该把口语交际训练与听、说、读、写训练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

(一)让学生学会聆听。

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较低,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集中也是需要小朋友的眼睛、耳朵、嘴巴和肢体配合才能完成的,所以在课堂中他们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或吸引他们,他们的注意力才能重新集中。比如在一节课上,低年级的学生就需要老师说出一些“1、2、3,手放好”,“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不讲话”等这种小口号,或者是在课件中放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是动画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低年级的学生只有集中了注意力才会达到更好的聆听效果,从而为口语能力进行一种好的铺垫作用,对于小孩子来说,学会聆听是基础。这既是教他们尊重别人,也是对他们语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看书或读书,溜览文件或图书,这是一个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热情,这样的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培养,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们说话,鉴于儿童们的一些生理心理特点,教师还应该重视低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要让儿童们有一个阅读的习惯,同时也还要给儿童阅读的时间。9月我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进行了教育实习,在这几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就发现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每天中午一点到一点半的时间都会规定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每天还会有班主任来督促孩子们阅读,让孩子们形成一种阅读习惯。不仅如此,还需要教师把课外阅读纳入家庭作业当中去,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条件下,将课外阅读渗透进学习中。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进行一个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三)让学生学会写作。

“写作———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行为,是人类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2]。”由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积累,是包括字、词、句的联系。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意味着语文基础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学会交流。

交流———信息互换的过程,是彼此间把自己拥有的信息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蒙田说过“与别人交流有助于自己的思想的修养。”事实上,“交流”是口语能力最好的体现和实践。低年级的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胆小、害羞、内向的孩子就是怯于与他人交流,而活泼开朗的孩子就会更乐于与他人交流,这样,两种性格的儿童在交流中就会形成一种对比,从而得到相促进补充。总而言之,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儿童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今后工作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必备能力,同时也是儿童们书面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各个角度对儿童们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引导,让儿童们口语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江西教育:综合版(c),,(9).

[2]秦志爽.略谈中学写作与大学写作的异同[j].吉林教育:综合,,(3).

[3]董霞.基于绘本阅读的一年级学生图文日记指导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5).

[4]郑文.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14:161.

[5]鲁彦.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学周刊,(33).

[6]李燕.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j].课外语文,2013(3):20.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八

[摘要]现代足球比赛是一项集体性的对抗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队友闻的密切配合,而且要求运动员具备优良的足球意识。本文通过对现代足球意识及相关因素的探讨能够发现现代足球意识对我国青少年的重要性,进而对我国青少年足球意识的培养引起重视,更好的促进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水平。

1、前言。

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迅猛发展,全攻全守、全方位的足球战术打法已日趋完善和合理运用,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比赛的攻防转换速度越来越快,对抗亦越来越激烈。现代足球中,要想跻身于世界足坛,除具备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惊人的身体素质,稳定的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在高超的足球技战术中表现出来的足球意识。

对足球意识的研究已引起相当多的业内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运动员足球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足球教练员的重要的实践基础,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足球水平与世界先进足球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层的理解,导致了实践中的指导性偏差。阻碍运动员足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为此本文通过对现代足球意识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发现中国青少年足球意识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足球意识。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十九

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比赛,不断的亲身感受和不断的自我修正,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对足球规律逐步深入的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因此,在青少年的足球训练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要使他们在掌握各种技术和战术形式的过程中,发展合理支配自己行动的球场意识。

3.1通过加强文化素质学习培养和提高战术意识。

意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意识的提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队员在比赛场上的观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教练员战术意图的能力、随机应变的战术思维能力与队员的智力、文化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证明,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多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如巴西球星苏格拉底,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还是一名职业的医学博士。还有克鲁伊夫、莱因克尔等人,他们之所在世界足坛上卓有成就,都和他们所接受的良好的文化教育有关。反观我国足球界的现状,由于运动技能训练与文化素质教育脱节,造成了运动员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制约了足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的同时,还应适时地向队员灌输战术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让队员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他们明确战术目的、作用,做到知己知彼。应普遍采用电化教学,反复观看比赛和技术资料,然后进行讨论,分析优缺点,从而提高战术意识。

3.2通过开展技术训练培养和提高战术意识。

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教练员对技术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一般要求都很严格,但往往有技术与战术意识训练分离的倾向,先抓技术,再练战术,易造成技术在比赛中与战术要求相脱节,影响了训练效果。为此,在训练中,必须使队员明确训练的内容、形式、目的和要求,要让他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是技术的表现,技术是为战术服务的。训练中要带有对抗性,考虑到防守人的`反应和个人行动对整体战术的影响,懂得自己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训练都要有目的,要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技术和战术行动的目的性、预见性、隐蔽性,适应比赛的要求。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延安、麻雪田在《男子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发展水平研究》中,通过对12支国内比较优秀的少年足球队的少年足球专业运动员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我国男子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思维抉择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小范围内的局部战术意识思维抉择水平优于大范围内的整体战术意识思维抉择水平。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教练员的充分注意,在未来的训练中要更加注重对少年运动员的整体战术思维抉择水平的训练。二是从增加传球选择目标点的数量方面考察少年运动员“局部的”和“整体的”战术意识思维抉择水平时应当在选择目标的数量方面予以必要和充分的考虑。这两点结论也给我们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参考,是我们在战术意识的训练中必须首先考虑的。

3.3通过对抗实践培养和提高战术意识。

我国传统的足球训练中,多采用无对抗条件下的技术练习和传接配合等战术练习,造成了训练与比赛的脱节。以至于平时演练纯熟的套路,一到正式比赛中,有对手贴身逼抢时,技战术的发挥就没有了章法。为此,我们必须把在对抗中提高队员的传、切、停、射等技术及其对抗下的技术调整能力和适应比赛的战术意识摆到重要地位上来。要求队员在实践中要注意假动作的运用,多传少盘,要善于利用眼神的变化,动作节奏的变化,要把平时训练的内容都应用到比赛中来。要多采用对抗练习,充分利用分队比赛和友谊比赛,提高运动员各项能力和适应比赛气氛。这是因为队员对分队比赛和友谊赛的胜负期望不是十分强烈的,思想压力小,容易克服紧张情绪,有利于技战水平的发挥和战术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培养正式比赛中的心理适应能力。

3.4通过观看比赛和比赛录像培养和提高战术意识。

队员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和战术配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练员要多组织少年运动员观摩比赛和观看比赛录像,尤其是世界大赛的经典战役。通过观察分析比赛中的战例,进行理论教学,并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的东西,使队员从画面中的实战体验到战术意识的真谛,从而发展合适自己技术特点的战术思想。如果能把我们自己的比赛进行录像分析,将更有利于直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3.5通过鼓励队员即兴发挥培养和提高战术意识。

优秀足球运动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在比赛中通过即兴发挥慢慢积累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战术训练中,应鼓励运动员的创造性发挥,多分析、判断、归纳,找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养成积极思维,爱动脑子的习惯,学会用脑子踢球。多鼓励队员即兴发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掘出每个队员的自身特点。鼓励勤于动脑不要墨守成规,敢于大胆采用具有创造性的战术活动,按照比赛中的实践问题选择简单有效的方法。对看似违反战术原则的队员,不应盲目批评,要因势利导,听取队员的想法,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正确的战术原则,对在比赛中出现的精彩配合事例,要及时肯定表扬,并在队员中开展讨论和分析,理解内在的实质和包含的战术思想。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论文怎么写篇二十

青少年运动员不仅是竞技运动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更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因此,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我国足球冲出亚洲,挤进世界足球行列尤为重要。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精湛的技术,良好的足球意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本文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具有不怕苦,不怕累、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意志;不服输、刻苦好学、勇于拼搏的斗志;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等。这就是运动员的气质,它是运动员的精神支柱、是运动员能否成功的基石。也是教练员要组建一支优秀运动队而首先应该解决好的,关键性的问题。

因此,教体员要制订长远计划,长抓不懈。从体能、素质训练开始抓起,贯穿到整个练过程中去,根据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并加以巩固,强化、逐步培养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气质。要实现此目标,教练员在训练中根据训练内容提出完成指标和要求,使运动员心中有数。训练时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方法手段促使运动员努力去完成训练任务外,还应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激励他努力去完成训练任务,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气质,由他们组建的'队伍,无疑是一支打不烂,拖不跨的钢铁队伍。

2自信心的培养。

一个优秀运动员除具备良好的体能和气质外,还必须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培养运动员在客观情况下,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能做就做好。在比赛中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比赛任务,发挥最佳水准,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自信心的培养是教练员在训练、比赛中必须解决的课题。

自信心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能,精湛的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上,所以教练员在体能、技、战术训练、比赛过程都要抓好自信心的培养。尤其在技、战术训练时,要求技术动作规范精准,战术配合默契到位。如出现技术问题时教练员应及时指出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启发运动员如何掌握、运用好此技术,并鼓励运动员开动脑筋苦练,以达到规范、精准的要求。如发现战术配合问题时,教练员首先指出问题在哪里,进而剖析此战术核心组合部分,阐明怎样去实现同伴之间的协同行动,把握战机,提高战术配合质量。在比赛中如发现队员技术和整体战术间题时,教练员应在比赛总结会上分析技术,战术配合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如何去解决好。通过训练提高队员运用技术的能力和整体战斗力。通过教练员的启发、鼓励,逐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使青少年运动员相信自己具有优秀运动员的典型特征,坚信自己能成为称职的足球运动员。

3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将训练的安排,尽可能与面临的比赛条件相似的一种实战心理训练的方法。在实战训练阶段,教练员可根据本队的实际尽可能多安排模拟训练。如在训练比赛中,教练员故意制造一些错判,误判或反判,使运动员产生急躁、埋怨等情绪,思想不集中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赛后教练员应及时总结,让他们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培养他们成熟的比赛心理。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抗干挠的毅力和适应各种比赛环境的稳定心理。并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自制能力,在不同的比赛条件下,发挥水准提高整体战斗力。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教练员在长期的练和比赛中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运动员稳定的心态和自制能力,对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起到积极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