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09:56 页码:10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通用8篇)
2023-11-13 03:09:56    小编:ZTFB

阅读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规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下面是一些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篇一

1、注重从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庄老师在教学中,搜集了自行车、房屋、电线杆等素材,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组是三角形,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判断。

2、注重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教学中,庄老师首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进行拼摆,再用四根小棒同样长的小棒拼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从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对于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别深刻,还应围绕三角形概念的特点:一是三条线段;二是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让学生画一画三角形,从而知道三角形不仅有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而且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就是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然后通过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具体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明确三角形的概念。这样,对于巩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具体画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条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然后沿着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垂直线段,顶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篇二

本周五,我们聆听了张冰老师准备的一节“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她有条理的教学安排、有温度的评价语言、有层次的教学梯度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课后邀请到王校长参与了我们的数学教研,对本节课,和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了引导。

在听完这节课和老师的点评后,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糊涂的,在我心里这节课其实挺难的,老师在肯定张老师的课堂后,也提出了很多小的建议,但是建议说完,对这个课堂还是模模糊糊的,总觉得这节课挖的没有那么深,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也说不出来怎样才能更好,在王校长给大家指导前,他没有对这节课说什么,只是让按照年级分成了三个小组,给了四个问题,分成小组讨论,这4个问题分别是:

1、我上这节课与张老师这节课的相似度是多少?

4、本节课的数学学科思想是什么?要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这节课问题所在马上就很清晰,反思我的课堂,每节课的重难点,我对学生达成度了解吗?我又是如何了解的呢?我的目标和评价做到一体化了吗?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急于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讲给学生,很大程度占用了学生学的时间,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可是每次又不知道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真的是有愧,每节课好像老师总是觉得知识点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很少去研究课标,这节课或者这单元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养是什么,我们只是让学生停留在了知识的表象,知识表象背后,我们很少关注,这就导致孩子学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也要不停的复习才能巩固,变成了真正的死学,学生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王校长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进行了一一解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画高、找出三角形的高,可是通过课堂反馈,这些知识并不是学生的难点,而难点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角形的特征和表述出三角形的高,难在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王校长给出的方法是要跳出角度的本身,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它,找方法,我们可以给出描述概念的关键词,给出学生数学语言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给出的关键词中让学生去选择,去分析,去理解概念,降低难度,其实学生心里清楚,只是缺少一个把他正确描述出来的途径,而我们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线,只是“你再想想?”“还可以怎样说”学生只是从这个模糊到那个模糊,而给出关键词,给学生搭好学习的台阶,让学生明确方向,用语文的角度去让学生理解词语,用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概念,主动的登上知识的高峰,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数学现象,自行生成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

课堂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获得成就感,拒绝“断层式任务”老师的问题要有层次,有要目的,要注意知识的连接性,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本身。所以老师的问题一定会要有层次性、及时性。

小组讨论在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中用的很多,但是我们总是让孩子进行小组讨论,但是没有引导孩子怎么说,怎么讨论,也没有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到孩子6个人到底讨论的怎么样,王校长指出,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有框架的有任务的让学生先自我梳理,再进行有效的分享,小组合作要提高参与度,扩大参与面,每个人对于问题都深入思考,所有人都要参与,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老师不要成为一个入侵者,小组活动之前,亮明身份,在他们活动的时候,你会去做什么,让他们提前知道,要改变入侵者的身份,变成“圣诞老人”带来奖励。

王校长的引导让我们对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多了一些思考,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数学老师,修炼的路还很长,不过我觉得有这么好的一位引导者,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方法,我们的六一的教学路会走的越来广阔。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接着在学生判别、比较中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还存在高,在画高之后,说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设计思路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应用”。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样一节知识点繁多的课,徐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把各个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使教学能有序、高效地展开。回顾全课,觉得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科书对概念叙述的规范作用,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与教科书中的规范表述相对照,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很容易给三角形定义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而这个定义是不严密的,这就要发挥教科书的解释、指导、示范作用。通过两读教材相关句段,并咬文嚼字,使学生体会到概念的确定性和严密性。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徐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学具),设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学具),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的知识形成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一画,就会发现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而且不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无一例外。这种“三高交一点”的奇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也使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篇四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认识是进修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画高等内容。张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张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四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

3、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刘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张老师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画高同时还指出三角形有几条高可以画。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交流这些高画得对不对。这样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5、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由最基本的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画高、找高、挑战题等。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篇五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听了李老师的课感受颇深。

教学中,李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讨论总结出知识,让孩子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学具,再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自己总结,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意义。

讲和练是课堂中必然的过程,只讲不练,学生不能落实知识,只练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李老师这节课注重了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意义以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教学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后马上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稳定性等,及时地运用知识,强化知识。

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四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电线杆、桥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时操作,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篇六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课题看,特性无疑是重点。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势必会耽误大量时间。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复习铺垫、交流探究、实践应用的模式来教学。

(一)从“活动”的视角来重组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把教材例1和例2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教学中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这部分教学内容后移,而是把例1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例2的内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学,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以“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过看书自学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动手画高、指高最后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呈现出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而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生成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的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而这一切生成的精彩均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篇七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是有意识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高。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老师是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图形”,是否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2、在展示学生所做的三角形时不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观察、对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都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观察对比后再引导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王老师执教的《可能性》设计理念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每个环节扎实有效,而且还注重了学生习惯的培养。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猜球、观察、判断、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王老师在教学时,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而用猜球判断、摸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描述,培养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判断事件的发生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李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导入,既激发了兴趣又导入新课,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李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王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怎么写篇八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课题看,特性无疑是重点。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势必会耽误大量时间。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复习铺垫、交流探究、实践应用的模式来教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丁老师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生活中自己见到的三角形,再让学生从主题图上寻找三角形,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图上的三角形请到黑板上,这样从直观到抽象的展示知识的来源,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倡导操作、体验的学习方式,重在让学生亲历体验与探究。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画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试画中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画中探究三角形高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延伸,明确直角三角形高的特点。

在研究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环节中,教师拿实物去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探索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对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有好处的。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很好。比如在三角形高的一环中,教师黑板上已经做了画高的示范,学生也基本明白高的画法后,教师又用课件演示并辅助语言讲述了一遍三角形高的画法,我觉得这是在重复讲课的内容,没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如果此环节教师能让学生根据观察,自己总结高的画法,那么这个教学重点就会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高的概念也就会真正的建立在孩子头脑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