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朗读(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02:47:40 页码:8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朗读(九篇)
2022-12-27 02:47:40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一

男: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男: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女: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男: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女: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男:观音镇中心小学“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文明礼仪”诵读活动即将开始

第一项:下面请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行队礼。

女:第二项: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敬爱的黄校长为本次活动致词。

男:第三项:请允许我宣布今天的评委老师,他们——老师、——老师、——老师——老师、——老师、——老师。掌声有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坐。

合:现在让我们荣幸的宣布观音镇镇中心小学“诵读国学经典,传承文明礼仪”诵读现在开始。

1男: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下面就请我们一起欣赏1。2班小朋友带来的《唐诗联诵》,请1。1班做好准备。

2女: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汉乐府·江南,它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下面就请欣赏1。1班带来的《汉乐府·江南》

3男: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小做起,争取做一个的自我。下面就一起来聆听高房小学带来的《小儿语》。请2。2班做好准备。

4女: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伟大的,而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他们用一滴滴汗水,来辅导我们成长!所以我们就应该懂得《孝亲尊师》,请山拱小学做好准备。

5男:每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大家一起合:拍手拍手

女:每当同学得到了荣誉,大家一起合:拍手拍手

男:每当看完精彩的表演,合:大家一起,拍手!拍手!

女:请听《拍拍手》。请1。4班《文明礼仪》做好准备。

6女:有一支歌,我们天天在吟唱;有一支歌,就像鲜花四季开放;这支歌的名字叫礼仪。请听1。4班带来的《文明礼仪歌》。请雁儿小学《小儿语》做准备。

7男:一切言动,都要安祥;女: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男:沉静立身,从容说话,女:不要轻薄,惹人笑骂。请听《小儿语》。

男:请2。1班《文明礼仪》做好准备。

8女: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男: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女:请欣赏2。1班带来的《文明礼仪》。请2。3班《文明礼仪伴我行》做好准备。

9男:文明礼仪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

女: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请听2。3班的《文明礼仪伴我行》。请1。3班《三字经》做好准备。

10男:《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请欣赏1。3班小朋友带来的《三字经》。请2。4班《游子吟》做好准备。

11女: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男:有一句诗说的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欣赏2。4班的《游子吟》,请3。3班《中华颂》做好准备。

12女:有人说,中华的名字很响亮。

男:有人说,中华的文字不一样

女:中华的血脉是那黄河长江

男:中华的'脊梁是那昆仑太行

女:请欣赏3。3班带来的《中华颂》,请3。4班《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做好准备。

13男: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女: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请欣赏3。4班《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请3。1班《新三字经》做好准备。

14男: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请欣赏3。4班的《新三字经》。请3。2班《中华少年》做好准备。

女: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请欣赏3。2班的《中华少年》,请4。2班《长行歌》做好准备。

16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男:请欣赏4。2班带来的《长行歌》,请4。1班《孝心无价》做好准备。

17女:古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请听《孝心无价》,请4。4班《水调歌头》做好准备。

18男: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就如北宋诗人苏轼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请欣赏4。4班带来的《水调歌头》18,请4。3班《延安,我把您追寻》做好准备。

19女: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男: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请听《延安,我把您追寻》,请6。4班《—的哭泣》做好准备。

20女:听,—在哭泣,像被豺狼撕咬的哭泣,它在别人胯下受尽非人的糟蹋。

男:今朝耻,何时雪;臣子恨,何时灭?请欣赏《—的哭泣》,请5。4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三字歌》做好准备。

21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行为规范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必不可少。

男:确实如此,在守则规范的约束下,我们变得懂事了,变得彬彬有礼了。请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三字歌》。请6。1班《英雄颂》做好准备。

22女:英雄,一个伟大的词语。

男:英雄,是令人骄傲的符号。他们爱国,爱民

合:他们让我从内心敬佩!请听《英雄颂》22。请5。2班《国学撷英》做好准备。

23男:我国的国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女: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合: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请听《国学撷英》。

请6。3班《中华少年》做好准备。

24男:我是中华的少年,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我是中华的少年,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请欣赏6。3班《中华少年》。请5。3班《文明礼仪伴我行》准好准备。

25女: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做子女的,年少时就应当学会尊敬师长,亲爱同学,学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那我们应该怎样呢?就让我们一起倾听5。3带来的《文明礼仪伴我行》。请5。1班《明日歌》做准备。

26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砣。

女:时光流逝,日月如棱。我们吟诵古人的诗,放目时空的飞越,应该怎样去珍惜美好的时间呢?请欣赏《明日歌》26,。请6。2班《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做好准备。

27女:中国人,是伟大的,他们永远不会倒下。

男:中国人,是坚强的,他们永远不会让困难击倒。

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骄傲。

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豪。请欣赏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男: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观音小学“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明”比赛,到此结束。

男: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二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三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古诗翻译: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古诗翻译:登上楼台躲避盛夏的热浪,看到尘埃中一片忙碌的景观,突然响起雷声,就像在怒斥对面的树一样,随着雷声猛下大雨,把街上的人四散赶走。阵雨过后,屋檐上疏落的雨水滴把蛛网弄得沉重重的,地上湿漉漉的,连燕子筑巢所衔的泥也是新鲜干净的。刚吟完诗就有清风吹过,带来荷花的香气满四周。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古诗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大家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仿佛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古诗翻译: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四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五

关于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版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拼音版

héng kàn chéng lǐng cè chéng fēng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yuǎn jìn gāo dī gè bù tóng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六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七

《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它属于“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静夜思》这首诗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很熟悉,一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他们背过。而我们的学生,他们所谓的能读、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的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背诵诗句的意思上,同时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蕴含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一节课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展示课。提到集体备课,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组其他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刚开始我备课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水平都很高,提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复备任务。这次展示课我主要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几个不足之处。第一,课件当中的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第二,过于注重讲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形式太单调。如果能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会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诗之前,先让引导学生解释诗题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引以为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再精细一些,再完善一些。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八

长歌行赏析 古诗

乐府是秦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曾经大规模地扩建乐府,并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配乐演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长歌行!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诵读:

前四句要读出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语调较为轻快愉悦。后四句要与前面形成对比,读出忧心、疑虑的感觉。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做出成绩,因此要重读,表达出劝诫的意味。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②葵:菜名,即冬葵。又名冬寒菜。③朝露:早晨的露水。④晞:晒干。⑤阳春:温暖的春天。⑥布:散布。⑦德泽:恩惠。⑧生:焕发。⑨恐:担忧。⑩秋节:秋季。[11]焜:明亮。形容落叶枯黄的颜色。[12] 华:同“花”。 [13]衰:衰败,凋零。[14]百川:众多的河流。百,形容多。[15]徒: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赏析一: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种写法被称为“托物起兴”。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清晨的露珠等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到年老力衰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全诗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赏析二: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2023年古诗两首赠刘景文课文朗读二年级上音频下载如何写九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

题西林壁

sū shì

苏轼

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识庐山真面目,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理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