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感恩的散文品读(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4:58:10 页码:9
2023年感恩的散文品读(精选12篇)
2023-11-13 04:58:10    小编:ZTFB

大家可以尝试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读书、旅游、参加社交活动等,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医疗工作写总结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总结是对个人或团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进行概括的一种书面形式。在曾经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学到了很多东西,是时候对这一段时间进行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一

雪,大地之天使,翩然而至,宛若仙子,飘落烟尘。洁白,素雅,轻盈,洒脱。追随着风的羽翼,倾情炫舞片片晶莹。暮然间,天地一色,寒影飞旋,整个世界便是素白的颜色。你的心弦也如悠悠落霞,翩翩燕舞。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写下了咏雪的千古佳句,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清丽的笔触,写意着雪之纯洁与明净。随着诗人跳跃的时空,在这雪花染白的世界里,仿佛做了一场梨花梦。那一树一树的素白,美得令人心醉,美得让人心碎。

打开记忆的闸门,关于雪的记忆都与冬天有关。心念冬季,潸忆雪飘。家乡的村口,那条落满雪的小径,时常在忆城中闪烁着幽幽的光泽。昨天的脚印还印在那些泛黄的札记上。翻开扉页,那淡淡时光的雪地上,那个深深浅浅踩着雪白脚印的小女孩便倏忽出现在时光的隧道里。

之所以喜欢雪,是和雪有着深深的渊源。我出生在北方一个小乡村。那天,恰恰是圣诞节,圣诞雪飘,云朵似的雪花倾落。洋洋洒洒,遮天蔽日,窗外一片素洁,落在树上的银挂,就像梨园白雪。于是,便有了白雪这样诗意的名字。

儿时的记忆中,北方的冬天好冷好冷。冷的仿佛要冻掉人的耳朵。但在那时,穿着单薄的我和小玩伴们经常流连往返于那片银装素裹的天地。堆雪人,打雪仗,在那么冷的天气里,满脸的红光,却像极了一个个熟透了的大红苹果。那双小手,若两个紫薯,还是忙个不停。饿了,吃一口雪,冰凉冰凉的,打着寒噤,心,凉透了,可还是那么热火朝天。玩腻了,就来了恶作剧。将雪团偷偷塞进伙伴的衣领里。在一片哭闹声中,结束了玩雪的日程。

上学的时候,很喜爱读《沁园春·雪》。那是激情满怀、气势恢宏之雪的千古绝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每每读到它,心中盈满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向往。更是感叹一代伟人的胸襟与气魄。尤其是和冬之精灵——梅的清唱相映成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好一番迷人的北国风光啊。

求学的路上,不乏风霜雨雪。在一中学习的时光,尤其是那个冬天,雪下的老大老大,在呵气成霜的八大宿舍里,薄薄的被褥难以御寒,瑟瑟发抖中,蜷缩在床上,就数着那一朵朵落英,想象着,想象着,在寒冷飘雪的冬夜,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会是怎样的凄凉?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多想,眼前有一红红的火盆,让沉积于寒冷中的我和同学们,能在温暖的氤氲中沉沉睡去。感叹着,诗人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情结和亮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情怀。那一个冬天,满脚的冻疮,伴着一个寒冬无法脱下的棉袜,留下了岁月无法磨灭的印记。回首,那一场场的飘雪,那一季的冷寒,犹如眼前。

雪,伴随着白雪的成长。离开家乡的那些年,一直想念家乡的雪。下雪时的街道,下雪时热闹;下雪时的情趣,下雪时的味道。流浩河两岸,雪落时一片素洁。河上,厚厚的冰上落满了六角的晶莹。烁辉下,跟着堂姐堂哥们去滑冰。小心翼翼,亦步亦趋,战战兢兢,心惊胆寒。如此的小心,但,还是跌了一个大大的跟头,跌痛了后脑勺。大哭之下,便留下了后遗症——以后的日子,无论谁劝,再也不敢滑冰了。也形成了特矛盾的心声,喜欢雪,却不喜欢冰。尽管这样,还是对雪有着浓浓的情结。长大后,赏雪听雪过无数次,却总感觉缺少了那幼时的'雪的葳蕤,雪的厚重,还有那些雪的故事。也是一直感叹那曾经的雪舞一季;一直都在做着,一朵洁白的梨雪梦。

喜欢在落雪的时候,伸出手掌,去触碰那晶莹的冰凉。轻轻的接住那些飞舞的冬之精灵,生怕碰疼了那一朵雪花的情心。用手掌的热度,使之在温润的掌心里绽放热烈,融化情愫,至潸然跌落为莲瓣,润物无声般沉寂。心便潸然着柔软起来,思绪也随之温润参差起来。

喜欢,走在雪地上,是因为喜欢听脚下发出的那咯吱咯吱的声响。在无人的街道上,那回响,如同一首清脆悦耳的交响乐,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喜欢,在无人踩过的雪地上行走。那静谧的世界,那素雅的背景,映衬着影单形只的踏雪者,是那样的一曲空灵的梵唱,成就一帧素白孤寂的风景画卷。

尽管孤影岑寂,但这种感觉,却很喜欢。喜欢,回首遥望自己的影子。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都是属于自己镌刻的历史。或许,每一步尚还稚嫩,却都是岁月的痕迹。

时常反思,自省自悟。人生路上,何尝不是如此?走一条自己的路,并走出一条坚实的路。或许,会跌跌撞撞;或许,会很寂寥无边;或许,会很苦很累;或许,会很忐忑很失落。但只要有执着的信念,坚实的落步,踏踏实实的走下去,相信你面前,一定是一个艳阳天!

那个,在梨花锦簇,白雪飘飞中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素雅女孩,会炫舞出人生的异彩吗?

合上时光的札记,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不是吗?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二

吸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经沧海桑田至巨变,历孕育生命之艰辛阵痛,在东海之滨,在华北平原的齐鲁大地,一座厚重、雄奇、伟岸的大山拔地而起,从而走过远古,走过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走进现代化的今天。这就是泰山,就是被尊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

五岳之中,唯泰山居最东,且不说古以东为大,就其特殊的地理方位,泰山就优先得天地之独爱,最早沐浴日月之光辉。

五岳之中,泰山之高虽不及恒、华二山,但因其崛起于平原之上,凌驾于丘陵之空,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与平原、丘陵形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加之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宽大的基础自然给人以厚重安稳之感,因而就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心理上的反映。

我想,仅此两点,在中国人的理念和审美观中,泰山在五岳之中就足以称雄,被尊为老大了。

封建帝王,不论以何种方式登临帝位,一待江山稳固,便把登临泰山,封禅祭拜作为一大理想。崇拜自然,敬天敬地,自古有之,但作为万方朝圣的一国之君,祭拜泰山,自有他政治上独特的意义。他一方面是要答谢天地,使他受命于天,所以说叫“奉天承运”,这层意义之要害在于彪炳自己承接皇位之正统,是真龙天子。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一国之君,金銮宝座,多少人敬仰,多少人羡慕,又有多少人觊觎,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论何朝何代,不经历一番血腥斗争,不施展一些权谋手段,能够顺利接掌帝位者几乎寥寥。而即使一朝皇权在手,质疑者也是暗流涌动,反对派也是蠢蠢欲动,令其寝食难安,日夜忧思。所以一待局势稳定,择一合适之机,向天下昭告,自己承接帝位顺应于天,合乎民意,对于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其次,封建社会,科学技术极端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迷信,认为一切都是上天所赐,所以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永固也就自然成为泰山封禅一项重要内容。

若论封建皇帝的泰山封禅,应该始于秦始皇嬴政。他的泰山封禅,当然是受先辈的启发,在此之前,炎帝、黄帝、尧、舜、禹、汤以及周成王都曾经为之,但作为帝王封禅,嬴政是开先河的,因为他毕竟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若论封禅次数最多的皇帝,当属汉武帝刘策,他自登基三十年第一次泰山封禅开始,在其后的二十一年间,共登临泰山进行封禅祭拜活动多达八次,平均不到三年就一次,远远超出封建皇帝五年一次的惯例。这当然和他在位时间长有关,但同时也和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不无关系。依照古制,没有突出的政绩是不允许封禅的,即使勉强为之,也会遭到天下的非议。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代以后,封禅改为祭祀。但大家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有增无减。祭拜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大概当属清乾隆,他曾经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皇帝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山脉,获此殊荣和尊敬,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文人墨客大多都有游览山水之雅兴,而像泰山这样的名山当然是首选。若论文人之登泰山,当首推孔子孔圣人,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便让泰山扬名天下,传遍四海,并流传至今。当然,这样的话也许你我偶发灵感,突发奇想之时也会冒出一句,但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伟人就是伟人,所以商家宁可花天价请名人做广告,而不廉价雇佣平民百姓,道理概乎于此。诗仙李白曾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四月登临泰山,并作较长时间的逗留,并留下了六首诗歌,其中的诗句除了对泰山特点的概括之外,尽显了诗人浪漫主义风格。而诗圣杜甫在二十四岁之时,站在泰山脚下,望着巍峨壮美的泰山,想到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禁忘情地饮用出一首《望岳》,这首诗共八句,可以说句句经典,而最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愿望,也暗示了青年才俊想要攀登人生巅峰的远大志向,因而成为千古传唱的名言佳句。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多次游历泰山,他的志怪传奇类小说《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就有26篇,占据了全部小说的五分之一,可见泰山曾激发了文学家多少灵感。

在泰山西麓的陶山顶,有一座保存完整的范蠡墓和一个西施洞。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携家带口,逃到齐国的陶山,过期了隐居生活。自古英雄爱美女,一个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的汗马功臣,在功成名就之时能够毅然决然抛弃到手的荣华富贵,何等的果敢潇洒、豁达与智慧。而最终将落脚点选在泰山脚下,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演绎出的爱情神话更是何等的甜美幸福?想像一下,壮美的泰山,仗剑的英雄,绝世的美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

我乃一介平民,当然不会有秦皇汉武那样的浩大气派,也不会有李白杜甫那样的潇洒悠闲,但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从不算丰厚的薪水中挤出些许银两,两次走进山东,游历了泰山。第一次,从山底乘大巴至中天门,然后徒步登顶;第二次从岱庙启程,登至中天门,然后借力于空中缆车至南天门,再达玉皇顶。两次累加,好歹也算徒步登完全程。汗水遍湿衣裤,筋疲力尽之余,除了感叹泰山之高大巍峨,路途之艰辛漫长,台阶之众多陡峭,便是慢脑袋的震撼。站在南天门,回望脚下十八盘,竟然怀疑自己刚才是从那里爬上来的,疲软至极的双腿不禁颤抖起来……也只是在此时,才有闲心和胆略可以浏览一下泰山景致,欣赏一番满眼的苍翠,一坡的葱茏,以及飘渺的云雾和深壑幽谷。登临玉皇顶,极目远眺,顿觉天之高远,地之广阔,山之巍峨,人之渺小,陡增对天地之敬畏,对自然,对山川河流之热爱,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

泰山不仅是大自然的一个造化,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个象征。这种文化源于民俗,始于宗教,兴盛于政治,推广于民间。泰山身上,寄托着上至至高无上的天子,下至苍生百姓对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祈盼和希望,凝聚着厚重、坚定、豪迈的品质,体现着坚毅勇敢,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象征着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值得我们去登临观赏,值得我们去品读,值得我们去顶礼膜拜,值得千秋万代敬仰。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三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他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山川景物,他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散文有独到的见解和深沉的思考,运用诗化的语言,情感极强。

余秋雨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山川景物,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含义。不是单纯地写景,也不是单纯的抒情或议论。他有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视角。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我发现我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是一种‘人文山水’。”余秋雨更看重的是山水景物上附着的中国文化。这正是秋雨散文的特色。

余秋雨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余秋雨胸藏丘壑,兴寄烟霞,横七纵八,拈来皆成妙文。他将生命敞开来,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去倾听历史的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他笔下的山川草木,楼台庙宇,总是与人呼吸相通。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再由文化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

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莫高窟》一文中这样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

作者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车队正要启程,他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余秋雨的散文时时闪耀着作者独到的思想光芒,有深沉的思考,给人启发和感悟。

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任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沙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面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且看《文化苦旅?废墟》中对“悲剧”的思考:“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上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作者将“悲剧”提升到哲理高度进行思考,阐释了悲剧、悲壮及崇高的相承关系,引发人们深沉的思索,激励人们面对人生的悲剧,不要悲观,要勇于面对、勇于进取。

再看《山居笔记?一个王朝的背影》结尾:“今天,我面对着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却不能不想起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了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多么耐人寻味啊!这是文人的悲哀,还是文化的悲哀,抑或是历史的悲哀?留给人无尽的思考。

余秋雨擅长使用诗化的语言传情达意。他的`文章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他的散文语言典丽精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写苏东坡被官差押解的情形:“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地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再如《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对“成熟”这个抽象名词的描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这段精辟的议论,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气势不凡,文采斐然,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我们为作者的文笔叫绝的同时,更为文化大师苏东坡的成熟感到振奋。

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凭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透过各种附丽于山水古迹的文化积淀,去挖掘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去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化的人格构成。另一方面是作者的散文写得大气,充满了理性。他对传统的散文观念、表现手法、审美规范和要求,都作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四

几天的旅程刚刚结束,舒展一下心情,也慢慢梳理一下记忆。

看着屋里几天没有浇灌的花草,奄奄一息的模样甚是怜悯。花草也有生命,需要不断浇灌,才能有自己的生机,哪怕只是点缀一下身边的绿色,同样能带给周围一些清净。岁月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岁月感受,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带给自己的那份感悟,总是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甜美的回忆。

因为工作原因,离开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多天了,总觉得就像离开了很久一样,因为这种感受,让我几次提笔也搁浅了这种心情。或者是因为整理,也或者是因为重新思考。总之,生活的酸酸甜甜,也许只有自己了解其中的味道。

如果我们的每天奔波,仅仅是为了一个生活的体验,那么随时的心灵感受,那就是为了生活更加的美好。面对这些生活,每天我们总会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思考,带着淡淡的忧伤,带着种种豪情与流年的回荡。

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灯火通明的背影里,我们总会想起很多人和事。似乎这些倥偬的岁月背面,总是或有或无的梦长长伸展,本以为这些都会忘记。可是,时过境迁之后,依然还是会清晰记起。也许,这就是生活,也许这就是每天我们走过的路。

或许我们会孤独,孤独或许是我们没有满足。或许我们会寂寞,寂寞或许是我们还没有拥有。那么满足了,拥有了,我们也会不会都一样的感觉充实与快乐呢?“明月白露,光阴往来”,面对着流逝的时光,生活里也许我们会束手无策,但有一点,我们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生活好每一天,不管路上的风景美不美丽,用一只属于自己的眼睛去欣赏,总会收获很多不一样的美丽景色。

记得中学的时候,寄宿在一个安静的小巷楼道里。在楼道对窗的对面街市上,住着一位80余岁的老人,每天我们都起得很早,因为要去上学,就必须很早起来看书。但我们随时醒来,对面这个老人的灯都是亮着的,开始以为老人仅仅只是年老没有瞌睡,也就没有注意太多。

一个小小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生活的空间。作为一个学生,当时也没有去过多研究,毕竟关注的应该是学业问题。至于别人生活咋样?是如何面对生活的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也会是多止一举,一句话“扫好自己门前雪。”然而,一个只顾自己内心的人,有时总会失去很多生活的意义。不管什么阶段,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里,多多寻找一下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景色。

一直住了半年,一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就把窗户推开,看到这个老人在屋子里串来串去,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一样,忙碌的身影激起了我很多好奇心。天刚蒙蒙亮,老人就出门了,直到我们上学去了他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老人一直有晨跑的习惯,跑步回来之后,就开始搞自己的艺术创作,比如练书法,或者画一幅画,老人退休三十余年,在这条小街上也是出了名的。因为退休的生活,并没有让这个老人进入真空,他一直热爱艺术,也热爱生活,他对艺术的追求,没有想得到什么回报,但是老人的书法和绘画、雕塑,都有很深的造诣了,而每天坚持跑步,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因此,也才有经常我们都看到他窗棂的灯光随时都亮着了。

尽管时光过去很多年了,我依然会记得那时的场景。因为知道这个老人的事迹之后,给了我无数的启发,几十岁的人还依然这么热爱生活,慢慢感受生活的真谛,我们作为刚刚起来的孩子,就没有理由不做好每一件属于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是一种默默的精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也是热爱生活的典型例子。比起那些无法理解生活,只觉得生活是一个过程的人来说,这位老人留给我们的,也许就不仅仅只是品味生活的成分了,还有一种生活的美,生活的味道在里面。

人们常说,美丽的人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是的,路就在脚下,每天我们都会看到人来车往的人们,穿梭在不同的地方,他们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走着自己的路,每个人的眼里,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美好。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一个白天黑夜,都是一个沧海桑田,虽然我们会感觉很短暂,对于历史来说,更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我们人生就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刻。

“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青春里,我们有过懵懂,青年中,我们有过犹豫。这一切我们也许会后悔,但来得及吗?一切都是过去之后,我们也才会悄悄想起。

品读生活,就是品读每一天的快乐与幸福。

品读生活,就是品读每天的时光与岁月的流逝。

品读生活,就是品读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一道彩虹。

品读生活,就是品读我们每天的真情故事……。

生活很美好,生活很漂亮,就像风景,就像一路的旅程。但是,我们需要如何去品读,我们需要如何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就需要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如何去拍摄人生美丽的风景。

光影交错的每一天,生活在五彩的世界里,需要慢慢悟,也需要欣赏、品读。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五

水是世上最善于变化的事物之一。我们知道,水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存在状态,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三种状态的水可来回转化。人类甚至根据水的冰点和沸点之间的温差来确定温度的计量单位与标准起点。在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一摄氏度就是将水的冰点与沸点间的温度差,分成100等份所得到的温度计量单位,并且我们以水的结冰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划分正负温度值的标准。由此可见,水不仅仅是生命之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资料,更是人类衡量这个世界冷热程度的`重要参照物。

水虽然善变,但能够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在固、液、气这三种状态间转化,这些物理变化都不会改变它的本质。在大自然中,水正是靠着这种“变脸不变心”的特质,造就了无数壮美的奇观:从棱角分明的冰山到雄伟壮丽的冰川,我们看到了水的静态之美;从奔腾不息的江河到微波荡漾的湖面,我们看到了水的动态之美;从蒸汽弥漫的温泉到千变万化的云海,我们看到了水的飘逸之美。地球上的水循环就是依靠水的稳定特质,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来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地形地貌。液态水可以适应任何容器的形状:倒入碗中是碗的形状,倒入盆中是盆的形状。因此,水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水虽然柔弱,但作用巨大。人们常说“柔情似水”,但这说明人们看到的只是水的表面。水遇寒则成冰,且环境越寒冷,它就越坚固。实验表明,水在-50℃的环境温度下,就可变得坚硬如钢;水遇热则成蒸汽,且温度越高,它的能量就越强大,大到可以驱动蒸汽火车和轮船。瓦特正是看到高压蒸汽的力量,才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工业时代;水在常温下,虽看似柔弱,但也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大海拥有的浮力可以让万吨巨轮航行,海面以下几千米处的水压可将保险柜压成铁板!洪水海啸可以摧毁建筑物,但若运用得当,水也可以造福人类,水力发电就是很好的例子。水滴看似微小,但雨水可以滋润万物,带来生机;水滴不间断的侵蚀还能在石头上留下痕迹,正所谓“水滴石穿”。

水虽然无味,但却可以演变出世间的千滋百味。水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最常用、最普遍的溶剂。在人体等高等动物的体内,水是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的重要介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离不开水:我们用水泡茶、冲咖啡、冲奶粉,许多中药也需要用水熬制,做饭煲汤更是需要大量用水。由此可见,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咸等味道都能在水中得到演绎和展现。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平平淡淡才最接近本真,才最富有包容性,才包含有最多的可能性。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一种最接近“道”的物质。它外表看似善变,其实内部结构稳定;它貌似柔弱,实则力量强大;它品似无味,但无味之中却可以包含万味。我们不仅应该在科学计量上以水为参照物,还应该在做人品质上以水为标准:做一个“以不变应万变”、“外柔而内刚”和“能在平淡中演变出精彩”的人。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六

三年前在美国新闻周刊上看到这样的一条新闻:

“且来享受醇酒妇人,尽情欢笑;。

明天再喝苏打水,听人讲道。”

这是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的诗句,据说他不仅这样劝别人,他自己也彻底接受了他自己的劝告。他和无数的情人缱绻,包括他自己的异母所生的妹妹在内,许多的丑闻使得这位面貌姣好头发卷曲的诗人死后不得在西敏寺内获一席地,几近一百五十年之久。一位教会长老说过,拜伦的“公然放浪行为”和他的“不检的诗篇”使他不具有进入西敏寺的资格。但是“英格兰诗会”以为这位伟大的浪漫作家,由于他的诗和“他对于社会公道与自由之经常的关切”,还是应该享有一座纪念物的,西敏寺也终于改变了初衷,在“诗人角”里安放了一块铜牌来纪念拜伦。那“诗人角”是早已装满了纪念诗人们的碑牌之类,包括诸大诗人如莎士比亚、米尔顿、巢塞、雪莱、济慈,甚至于还有一位外国诗人名为朗费洛的在内。

我当时看了这一段新闻,感慨万千,顺手译了出来,附上一篇按语,题为《文艺与道德》,以应某一刊物索稿之命。刊登出来之后发现译文中少了“包括他自己的异母所生的妹妹在内”一语。拜伦的种种丑行已见宥于西敏寺的长老,我们中国的缙绅大夫似乎还以为那些乱伦的事是不可以形诸于文字的!

乱伦的事无需多加渲染,甚至基于隐恶扬善之旨对于人的阴私更不要无故揭发。但是拜伦之事早已喧腾众口,近来我尚看到一本专书考证拜伦这一段畸恋的前因后果,书名为《拜伦的女儿》,旁征博引,不厌其详,可是我终觉得是浪费笔墨。说来说去,不过是叙说拜伦于漫游欧陆归来之后,和他的异母所生的妹妹奥格斯塔如何的交往日密,以至于私生了一个女儿。当时奥格斯塔已嫁,嫁给了一位上校,名乔治·李,但是婚姻不幸时起勃蹊。拜伦因同情而怜惜而恋爱,在拜伦心目中奥格斯塔是最美丽最纯洁的女子,可是他并不是不知道乱伦是一件严重的罪愆。他有一首诗,题为《为谱乐的诗章》(stanzasformusic),是写给奥格斯塔的,有这样的句子:

没有一个美貌的女人。

有像你这样的魅力;。

我听到你说话的声音。

与水上的音乐无异。

andlikemusiconthewaters。

isthyvoicetome。

女性说话的声音往往最能打动男人的心。看这几行诗可以知道拜伦对他妹妹如何倾倒。但是下面几行诗充分显示这一段畸恋是如何的使他忐忑不安:

你的名字我不说出口,我不思索,

那声音中有悲哀,说起来有罪过:

但是我颊上流着的热泪默默的。

表示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意。

为热情嫌太促,为宁静嫌太久,

那一段时光——其苦其乐能否小休?

我们忏悔,弃绝,要把锁链打破,——。

我们要分离,要飞走——再度结合!

ispeaknot,itracenot,ibreathenotthyname,

thereisgriefinthesound,thereisguiltinthefame:

wewillpart,wewillflyto——uniteagain!

他感到悲苦,他意识到罪过,但是他于决定分手之际仍企望着再度的结合。拜伦与奥格斯塔生下了一个女儿,一直在拜伦夫人的照顾下,夫人是以严峻著名的女人,对奥格斯塔所生的孩子当然没有感情,但是对于这可怜的孩子却也给了多年的相当的赡养,不过二人之间的感情极不融洽,孩子认为没有得到她所应得的一份遗产,夫人觉得她忘恩负义。这可怜的孩子身世坎坷,一再被人欺凌失身,颠连困苦,终于流浪到了法国,最后和一个年纪相当大的法国农夫结婚,不久又成了孀居,关于这个孩子的苦难,无需详加叙述,令人不能已于言者就是拜伦当初未能克制自己,铸此大错,始乱终弃,并且殃及后人!

拜伦的'很多行为不能见谅于社会,所以他终于去父母之邦,漫游欧陆,身死他乡。“不是我不够好,不配居住在这个国家,便是这个国家不够好,不配留我住下来。”历来文人多为拜伦辩护,例如在最重视道德的维多利亚时代,马考莱有一篇文章评论穆尔(moore)所作的《拜伦爵士传》,便有这样的话:

我们知道滑稽可笑的事莫过于英国社会之周期性爆发的道德狂。一般讲来,私奔、离婚、家庭纠纷,大家不大注意。我们读了轰动的新闻,谈论一天,也就淡忘了。但是六七年之中,我们的道德观念要大为激动一次。

我们不能容忍宗教与礼法被人违犯。我们必须严守反抗罪恶的立场。我们必须训告一般浪子英国的人民欣赏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于是有一些运气坏的人,其行为并不比数以千百计的犯有错误而受宽容的人们更为堕落,但被挑选出来成为示众的牺牲。如果他有儿女,便被强夺了去。如果他有职业,便被迫失业。他受较高阶层人士的打击,受较低阶层人士的奚落。事实上他成了一个代人受罚的人,藉他所受的苦痛收惩一儆百之效。我们严责于人,沾沾自喜,扬扬得意的以英国高水准的道德与巴黎的放荡生活相比较。我们的愤怒终于消歇。受我们迫害的人身败名裂,伤心欲绝。我们的道德一声不响的再睡七年。

好象拜伦就是这样的狼狈的被迫离开了他的祖国!事隔一百五十年,我们现在应该心平气和的作一更公正的论断。有一件小事值得提及,他走的时候并不狼狈,他定制了一辆马车,是按照拿破仑御用马车的形式复制的,极富丽堂皇之能事,他驱车渡海,驰骋于低地国家,凭吊著名的战场!拜伦对于拿破仑特有好感,室内摆着他的雕像,处处为他辩护,虽然对于他的残酷不是没有微言。“他的性格与事业无法不令人倾倒。”有人问拜伦当年风云人物有哪几个人,他回答说有三个,一个是花花公子bcaubrummcll,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他自己!这倒也并非完全是吹嘘,十九世纪的前四分之一,拜伦在英国以及欧陆的名气确是震铄一时的。

作为一个诗人,拜伦的隆誉现在显然的是在低落。文人名世,主要的是靠他的作品的质地。拜伦的诗好像是多少为他自己的盛名所掩。不过,在西敏寺给他立一块铜牌,他还是当之无愧的。

```后记```。

奥格斯塔是拜伦的异母所生的姊姊,不是妹妹。我所以有此误,不是由于写作匆忙,也不是由于记忆错误,纯粹的是由于无知。英文sister一字,可姊可妹,我就随便的写成妹妹了。承读者黄天白先生为文指正,我非常感谢。

梁实秋经典语录。

1、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2、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3、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4、你去,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5、我看过一些盆景,铅铁丝尚未除去,好像是五花大绑,即或已经解除,树皮上也难免皮开肉绽的疤痕。这样艺术的制作,对于植物近似戕害生机的桎梏。我常在欣赏盆景的时候,联想到在游艺场中看到的一个患侏儒症的人,穿戴齐整的出现在观众面前,博大家一笑。又联想到从前妇女的缠足,缠得趾骨弯折,以成为三寸金莲,作摇曳婀娜之态!

6、我曾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7、浪漫的爱,有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又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接触实际,真个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的女子自由结合后,幻想立刻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恨,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于是从头再开始追求心目中的爱,自由与美。这样周而复始地两次三番下去,以至于死。

8、艺术即使说谎。

9、夜半待客客不至,闲敲棋子落灯花。

10、人不如故,衣不如新。

11、小的地方肯让,大的地方才会与人无争。争先是本能,一切动物皆不能免;让是美德,是文明进化培养出来的习惯。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只有当仁的时候才可以让,此外则一定要当以谦让为宜。

12、文明不是短期能积累起来的,但却可以毁灭与一旦。

13、在历史里一个诗人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一个笑话。

14、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和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艺术,永远是人性的表现,唯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画出趣味高超的画。

15、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七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回老家的路上,是一片秋天的风光:树上的绿意已染上了淡黄;路旁田野里的庄稼,变成了绿色的屏障;夏日里毒辣似火的骄阳也成了温柔的秋阳,蛋黄黄的阳光洒落在广袤的大地上,把小河、水库、山峦、田野和村庄镀上一层金黄;湛蓝的高高的天空下,是一个孕满秋色的美丽村庄;宁静的夜晚,圆圆的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独自品秋的我似乎感到了丝丝秋凉。

这是北国的秋天,一个魅力四射的秋的乐园呈现在世人面前:湛蓝的天空、清凉的河水、缤纷的秋叶。到处流光溢彩,红叶如火,落叶如金,林涛晚唱。山上的秋叶原本是青绿色的,但秋风走进它们时,它们就变黄了,有的还变红了。秋风飒飒摇曳时,它们无力抗争,就像落花一样纷纷凋零。秋天的秋叶,层林尽染,煞是好看。每当这时,我就会和小伙伴结伴上山,观赏秋叶,像观赏着一件件艺术品一样,赏心悦目,目不暇接;采摘秋叶,做书签,做标本,做图案,领受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片片秋叶又成了一件件工艺品;捡拾树叶,充当柴草。我时常还回味着美丽的秋天里,挺拔的白杨树丛间飘落下一层厚厚的树叶,脚踩在上面软绵绵的,舒适极了,有时索性让小身子睡在阳光晒热了的厚厚树叶上,我的脸贴着树叶,滑滑的、暖暖的,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舒舒服服地小睡一会儿,就像躺在厚厚的被褥上一样,惬意极了。真是:天当被,地当炕,惬意躺在秋叶上,儿时睡的可香了。

金秋的田野,累累的硕果在向路人微笑,红富士苹果由青绿变成了金黄,向人们展示着她即将成熟的风姿;丰硕的玉米挺起了傲人的胸脯,向人们袒露着她的丰满;密密的豆角鼓起了圆鼓鼓的`身子,向人们展示着她的丰盈……在这样的季节里,去品读秋天,体会秋天的意境,品咂秋天的韵味,感受秋果的丰硕,观赏秋天的诗情画意,便会对人生多一份赏读,多一份珍惜,多一份呵护。好好地品读秋天,品砸出秋天的况味,倘若读懂了她,也许就读懂了人生,不是说人生如秋吗?站在秋天里,有多少思绪在这个成熟的季节里飞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成功与失败,都在这里荡涤、升华,写着、写着,我就会不由得发出“人生如秋”的感慨。

秋天是丰润的。秋天的色彩是充足丰满的,充足的都让我无法形容,五彩缤纷也好,五彩斑斓也罢,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都不足以表达秋天的色彩,这样的人间秋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自然精心地把这种色彩点缀在秋天的角角落落,在为秋天“润色”。秋天的景象是丰满和谐的,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阳光、秋天的空气都是那么和谐、丰盈、柔和,衍生出了秋天的韵味,使人痴迷,令人陶醉。

秋天是成熟的。秋天的果实是丰硕的,大多果实都是到了秋天才收获,因而常用“累累硕果”、“丰硕的果实”、“丰收的季节”、“收获的秋天”来形容秋天,秋天是丰硕的,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成熟丰润感染了我,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在秋的意境中抒我的情,流淌我心中的爱。

秋天是宁静的。秋天拂去了夏天的炎热、聒噪,渐渐变得清爽、宁静起来。尤其是秋天的夜里更显宁静。中秋之夜,月挂中天,月色如水,月色阑珊,星光灿烂。皎洁明月映照着广袤大地上的山峦、河流、村庄、田野、房舍、树木……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夜晚,我曾独自凝视夜空,品读秋夜,秋夜是那么的静谧,只有阵阵随秋风吹来的悦耳的虫鸣。虫鸣勾起了我的无限情思。我在想,秋天,在历经春夏走过一段喧嚷、鼓胀之后,变得格外宁静、坦荡和丰满。反观我们人生的秋天,不也是这样吗?在经过幼年的稚嫩、青年的磨难、壮年的历练后,逐步变得沉稳、老练。这个时候拥有了成功后的收获,已是硕果累累,收获着绚丽的人生。

品读秋天,感受到了秋天的韵味,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阳光、秋天的景色,秋天的丰润、成熟与宁静,还有秋天的丰富和包容。最最重要的,是我品读秋天里品读了真实的人生。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八

月明风清,冬夜漫长。

泡一杯清茶,执一卷文字,慢慢的赏读,细细的品味,感受其浓浓的书香。

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避开喧嚣,抛开烦恼,在夜深人静时去读书。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如同睿智而高尚的人谈话,书里的人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我如醉如痴,仿佛置身于其中。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闪耀出无限的光辉,怎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呢?那就是读书。

记得小时候,邻居王大爷是个旧时的“老学究”,他常对我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那时我不懂读书的.珍贵,更不去想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的涵义。

只是痴迷于书中那些有趣的感人的故事,无时不刻在吸引着我。漫长的冬夜,是看书的最好时节。

每当夜幕的降临,我便伴着煤油灯阅读,有时熬到油干灯灭,然后再借着炉火的红光去看。

漫漫长夜是书给了我情怀,是书给了我心灵的享受,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灵的窗户,书是一杯清茶,让我沐浴书的馨香,书香伴着我度过了春夏秋冬,我在阅读中走向成熟。

我觉得人生最美妙的事莫过于走进读书的世界,静静地捧着飘满书香的书,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

读《红岩》,让我一次次感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慷慨激昂诗句常在我耳边回响!红岩精神就像一面鲜红的光荣旗帜,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读《雷锋》让我明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早有名人说过:书是人类的营养品,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变。

在文学载体中,我犹爱散文,常被清丽的文字牢牢地吸引。冰心的散文柔婉典雅,罗兰的散文清新自然,老舍的诙谐幽默……感悟文字背后的暗香浮动,仿佛在读一种韵味、一种新鲜。

人生的路上,书,丰富了我的生活。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书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读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读书也让我懂得人生的意义,更影响了我的孩子、我的家庭。它让我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明理诚信、奉献社会、尊老敬贤是我们的天职,也更是我们的荣耀”

好书是可以造就一个人的,它可以使人学识渊博、睿智通达。与好书交朋友,在伟人思想的阶梯上攀登,你会享受到特有的天高云淡。于是乎,我尽情徜徉在书山文海之中,。

每一次地轻撩书页,一阵淡淡的书香便沁入我的心肺,恰似饮了一杯幽幽的香茶般舒心,让我可静下心来静静地享受其中的韵味。避开那世俗的纷争、红尘的喧嚣,独享着书中赐予的静之美、静之馨、静之醉,飘逸与洒脱。这是我最惬意、最快乐的时光。

一直觉得,爱上读书是上苍的恩赐,读书似读人生,一丝清苦,一丝苦甜,无论人生是漫长或是短暂,我亦坦然。

我们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也许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

总希望在浮生半日的悠闲里,陪伴我们的,是一杯清茶,一卷好书;总希望喧嚣繁复之后,品书香一缕,读百味人生――今生有书相伴,我亦无怨。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九

不妨先研究一下这个“秋”字。很明了,它是“禾”与“火”的组合。“禾者”五谷杂粮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食粮;而“火”早在远古人类便以石相淬得之,用以烹煮食物或作他用。果实成熟了,以火烹之享用――这个季节就是秋天。如果说春天播种的是希望,那么秋天则是把希望收割、扬净、颗粒归仓。

抬头仰望苍穹,秋把夏的炙热赶走了。天高了,变蓝了;云淡了,变薄了;阳光稀了,变凉了;月光亮了,变白了。这一切都是秋的杰作―天高云淡,气候宜人。

我沿着秋的.轨迹,走进公园,发现秋是枫叶的火红,是香樟的清悠,是金桂的甘甜,是月季的嫩黄。

走进田野,秋是晨珠的明亮,是露打鞋袜的清凉,是树叶的泛黄。抬眼细望,秋还是黄豆的黄,赤豆的红,绿豆的绿,稻谷的金。

秋的雨好像失去重量,亦或不愿离开云,依依不舍地被拉成长长的丝,缠缠绵绵落地无声,宛若楚楚淑女的脚步,款款而轻盈。向远空凝视,慢条斯理的雨帘,闪动银光,不紧不慢地往下落,你就是用巨轴以最快的速度也卷不尽。偶尔碰触手臂,凉意像一条条银鱼,迅即游进心海,提醒我秋与清凉是分不开的。

秋的风,看似柔若无骨,却带走了莲花的晚宴,送来了秋菊的药香,像晨晚报的邮递员一样,走村串户,分发着温馨。又像慈母的叮嘱,告诉离人要添加衣衫。灵性的它,有时像薄薄的晨雾,又像几近透明的云,在缓缓飘荡。

秋还是思念的季节。七月七,王母娘娘招来喜鹊,搭起绚丽的彩桥,让天各一方的牛郎织女相聚,互诉衷肠;七月十五,是哀思的日子,后人决不会忘记祭奠先人;八月十五中秋节,则是相思的代言,亘古以来被无数诗人渲染得淋漓尽致。“古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中秋的月可谓是:“月光漫水水漫天,一辰空明互回荡”。

秋也是双刃剑,萧杀深秋真是孤灯夜夜写清愁,制造了多少绿荷相倚恨,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略显悲壮是那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十

浩瀚人世,云波诡谲,芸芸众生,来往沉浮。修身立世需要品读,读历史,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

――题记。

不知何时,人类似乎变得无所不能,上可飞天,下达探海,可自身却是一个谜。为了了解自己,人们用纸墨写成厚厚的史书。从半坡遗址到花园洋房,六千年一路写来,自是烟波浩渺,绵延不息。如今喜欢读史的人很多,因此才成就了《百家讲坛》的一度火爆,然而这种类似于脱口秀的形式与历史的厚实凝重有些不搭调,现在的三尺讲坛也慢慢冷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神远;手捧一卷,让自己走进去,与前人相约对话,体味圣贤的智慧和哲思。

读史,首先不能忽略中国古文化,追其根源,无外乎儒道两家。儒家,入世向俗,可入寻常百姓家。“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通俗易懂,以求在芸芸众生中寻到真境。道家,出世弄雅,意向迷离,玄妙精奥的到现在还让人们探索不已。这些“国粹”不管是俗可通众还是曲高和寡,无不在历史的一个页码里熠熠生辉,绝唱在中华大地上。

品读历史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风姿,能让人记住的名字太多了,最震撼于两人,他们诗不及李杜,词不比苏辛,但他们的神采也足以让人们敬仰。一位是衣袂飘飘,登高望远的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人们一眼就能在万千沟壑望见这位风骨凛凛的诗人。一位是以悲壮写生命的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无悔,走向生命的尽头,震撼了敌手,也惊落了历史一身冷汗。

历史书中徜徉还可以与一些励志醒世的金玉良言相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圣贤的一方心镜清澈明朗,映鉴了百代,到了现在依然意义斐然,以人为镜,正心修身,人优我学,人过我检,有则改,无则勉。一语了悟,受益匪浅。

人生是什么?答案各异,人言人殊,借了走过半世的体会,也有几句自家之言。一个人的日子大部分都是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假若你有过爬山的经历,是否发现人生过程象极了登山运动,只是速度不同。惊叹与大自然的造物神功,它把各异的景致铺展在不同高度,而且越是险峻处,风景越是奇绝。为了领略更多的精彩,你一路攀爬而来,希望在心,目标在前,无穷的力量让你信心满满。

终于你攀上峰顶,似乎所有文字都失去了修饰你喜悦的能力,站在最高处,俯瞰落日云霞,有了一览众山的豪迈。抓一把白云揉进一山的青翠里,青白交叠出空灵的心境,有了指点江山的激情和气度。登顶后,你不仅领略了山的巍峨挺秀,更感受到了生命的昂扬。

人不可能总是置身在峰顶,总归是要下山的。和美丽挥手说再见需要勇气的同时还要选择一定的方式。是毫不留恋,激流勇退?是边走边看,缓缓而不失优雅的拾级而下?还是以强弩之末继续和人生较量?人生得意时,懂得见好就收,适时而走无疑是一种智慧。繁华总归要落尽,不管来的路上是鲜花掌声还是艰辛苦涩,一路走过,不尤不怨里能获得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不惑不惧中能寻到俯仰无愧的理由,此生无求。

在这个长和宽都望不到边的世界里,一个人的存在太渺小了,小到如一粒尘沙,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沙粒,但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孤本,且拥有多个身份,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孩子,孩子心中稳固的支撑。真心爱人温馨的臂弯,朋友交心时的对象,一人穿起一个同心圆,并不是每个圆都完满,也可以说一个圆不是任何时候都完满。

也许,有那么一段时间,你的人生失去支撑,没有扶你的手,没有拥抱你的人,不管你有多脆弱都要在风雨黑暗中独行。该怎样熬过灰色的时间?不妨弯腰找一下童年,亦或找来小时候的照片或少年的日记,哦,原来曾经的自己有如此清澈的眼神和纯净的心,慢慢的凝视和诵读中,疲惫的身心变得沉静柔软,有了时间和心情检视自身,发现当一个愿望实现的时候,又会生出新的企盼,似乎没有满足过。在不断的追逐中人已疲惫不堪。

找到了症结,人就会变得清醒,容易看清楚哪些是不该要的,哪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不该要的放下,不是自己的不求,收拾心情重新上路的你就会从容许多,就有能力把不喜欢做的事做的有滋有味,把喜欢做的事做的爱意深深。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十一

有很多次,我们重温已在内心深处搁置已久的亲情,此时感觉它从没被遗忘但也从没被真正想起,也许是一丝愧疚让我们又想起它,但又是良心上的一丝痛楚让我们不愿再去细想。多少次这样,可最终只是积累了遗憾,加深了内心深处的悔恨,因为那只是一丝愧疚一丝痛楚而不是很强烈。亲情在我们心目中到底是怎样的?仔细去捕捉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它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没触一摸一到;它似乎很亲切,但又有距离感;它有不可承受之重,也因此我们从未能体会到它的分量,这里面不知掺杂着的是遗憾、歉意还是不得已。其实亲情离我们很近,一伸手就能够到,可我们没能够到,真是遗憾;亲情的亲是最真实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情假意,可我们似乎无法理解和相信这种情感之纯,可又因为一丝善良让我们去反省自己,最后我们心中对亲情只剩下歉意;亲情的厚重,使我们稚一嫩的心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我们不得以为自己留下遗憾,当遗憾时一切已晚,难道人间的情感如此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吗?在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品读亲情了,只是时间已晚,让我们给良心最后的一丝安慰,也许还能尽可能的减少一些遗憾。

人都是有得必有失的,当发现自己有多少感情上的债要还,才想到自己的薄情,才会付出更多的情感;当看到不幸的降临,才意识到自己的麻木,才会在今后更多的思考亲情的含义,只要你还有点儿良心,你就会在今后弥补自己感情上的缺失。坐在自己的房间,看着外面的车辆行人依旧不断,已逝的亲情在你的思绪里再现,它和以往一样熟悉平淡,所不同的是这时你真正体会到了它的存在,把你的全部感情投入进去,,只是它以经一去不返,是不是亲情的逝去才会带去你心中的一切杂念,一切对你来说都是空的,只剩下亲情,而实际上亲情也不剩下,只剩下悔恨。带着这无限的悔恨让我们去重温一下亲情,此时亲情像一股暖流涌一入心头,它驱走了我们心中的冷淡,使我们的心和暖流一样温暖,往日的亲情里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有谆谆教导,有温暖的气氛,而此时我们被暖热的心体会到的亲情是如此美好和珍贵。其好似亲情很平淡,而我们麻木的心冷却了它,使我们很难去感受这种平淡,其实是对亲情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正因为亲情平淡,所以它倍加真切,可我们迟钝的情感捕捉力使得亲情被拒之门外。在思考亲情的同时是不是也更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不仅感情匮乏,而更缺乏心灵的宁静,这些心灵中的杂念扰乱了我们去体会人间真情所必要的宁静心境,我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为迎一合一种需要,我们所关心的只是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而不是是否我们真的愿意去做什么,而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失去了自我和真性*情,灵魂被功利之心纷扰的凌一乱不安,直到已感受不到灵魂的存在。亲情好像理所当然,人们从不会为亲情做任何铺垫,这种不虚伪的做法能不能算作对良心的最后一丝安慰。

其实人世间任何一种感情都需要滋养,亲情即使再伟大,也会因被冷落而失去生命力,所不同的是它会一直释放它的生命力,它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只因为无所求的付出是它生命的不竭动力。人们只看到亲情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却看不到它也需要得到;人们只觉得它无理由的存活,也就不需要任何的灌溉,人们从不关心亲情的生死存亡,而亲情却从没有死过,就算枯萎的亲情也带着无奈和绝望的生命叹息,这叹息中仍有挂念和眷恋。我们不要给亲情附加太多的含义,我们说亲情高尚,其实是拉大了与亲情之间的距离;我们说亲情无私,其实是毫不珍惜的索取却从不付出;我们说亲情珍贵,可却从没能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费尽心力来骗自己,难道只为弥补心灵上的空缺缺失,为什么就算用欺骗来稳定自己心灵的不平衡,也不肯付出感情来换取良心上的踏实。唯一的可能就是人们不认为这是欺骗,而是对自己无法感知情感的一种付出,只是付出的不是感情,而是把灵魂都赔进去了。其实亲情并不复杂,也不难懂,我们完全可以用心来体会,只要把感情毫不吝惜的扑向它,我们就再也不会觉得它厚重的不可承受,只会觉得满载情感的心灵温暖和充实,我们只有不骗自己,不受功利之心的驱使,回到真正的自我,才会相信这世间有真情的存在。品读亲情并不是给它加上多少修饰的外衣,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它,而且还要有付出情感的沟通,使亲情的血液在亲人之间不停的流动,永远保持它不断的生命活力。

感恩的散文品读篇十二

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面临死亡,而是他们不在有感恩的心。这句话我以前一直似懂非懂,自从听了那个故事以后,我的确受到了很大的震憾,那个故事让我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那个让我为之震憾的故事,再次涌上我的心头....

那是一个职高女生的自述,她讲述了自己所经历的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与被爱。讲述了她感恩父母的另一种方式。

我在读于某职业高中,从小家庭条件就不是很好。我的父亲是一个下岗工人,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独身在外做苦力。我的母亲为了我照顾我,选择在家照顾我的饮食起居,顺便指导我的学习。其实,我的母亲从小也是出身名门望族,她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一次,我母亲外出游玩不慎落入深水中,无论她怎么呼救在场的人都不愿舍身相救。最后,还是我父亲路过,奋不顾身的及时将我母亲救起。如不是我父亲可能我母亲已经死了,我母亲为了报恩便嫁给了我父亲。她不顾家族的反对,不惜抛弃荣华富贵与我的父亲厮守。虽然日子过得清苦,可母亲从来没有后悔过。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要懂得感恩,要时刻有一颗感恩的心。她将她与我父亲的故事告诉我,希望我能懂得其中的恩与爱。小时候我很是羡慕、佩服我的父母。可我渐渐长大,我看着同龄人家里生活条件都比我好。由于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作怪,我开始向家里要钱来满足自己的种种心理。而且钱越花越多,这对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非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可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本来也可以是有钱人家的孩子的,我本来也可以有很多人羡慕的家庭的。而这一切都因为我母亲所谓的感恩而破灭了...终于有一天,母亲看不下去了。她把我叫到房间里,说是要找我谈心,我知道这无非是想找借口来骂我。母亲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我却根本不想听。母亲还没有说到一半,我就吼出来了。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我第一次和母亲这样大吼。我开始埋怨母亲,不该与我的父亲结婚。如果她没有和我的父亲结婚,我现在的生活不知道要比现在好过多少。我恨我的父亲,更恨我的母亲....

自从那一次争吵以后,我不在与我的父母说话。渐渐的'那个所谓的家我也很少回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恨那个什么也给不了我的家与家里的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我开始放纵自己,与社会上所谓的朋友一起出去鬼混,我觉得只有那样我才会抛开所有的不愉快,渐渐平复自己想家的冲动。只有没有钱的时候我才会回家去拿钱,其他时间我都与所谓的朋友在一起,甚至连学校我也很少去了。我的父母在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会来劝我让我要好好读书,让我少与那些朋友在一起。我从不会理会他们说的这些话,反正我回家就是来拿钱的,他们说什么我只要当耳旁风就好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回家拿钱的时候,我的父母都有很多钱给我。当时就想,管他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的只要有钱用就好。我后来才知道,那些钱都是我父母省吃俭用,一分一分的存起来的,我的父亲为了多找一点钱,不顾我的母亲的劝阻一天要打三份工。可他的营养却一点也跟不上。

我似乎早就把母亲以前教我的要学会感恩之类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我继续的在外面挥霍,挥霍着我的青春,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中考我理所当然的名落孙山,可现在的我根本不在乎这些。只想着放暑假了,该怎么去挥霍。朋友说我可以到发廊去打工,这样就可以有钱玩了。我想反正放假也不用上学,就答应了。这样一来,我回家的之间就更少了。母亲为了我的事,也是积劳成疾。

在一个午后,我的父亲在工地上做着他今天的第二份工。由于劳累过度,再加上营养没有跟上。他眼前一花,不慎从10米高空坠下....

医院里,我父亲还在不断的念叨着我的名字。父亲知道他快不行了,可他还是想见我最后一面。哪怕是我根本不懂什么是感恩。父亲让母亲拨通了我的电话....

而此时,我正在ktv唱歌。看见电话响了,拿起来一看,是母亲。本来不想接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不接这个电话我会后悔一辈子。可能是亲人之间特有的心灵感应吧!我走到门外,按下了接通键,母亲焦急且略带悲伤的声音映入我耳畔....

挂了电话,我都不知到我是怎么走出ktv的。一路狂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见父亲最后一面。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爱他们的,只是那份爱一直被自己掩埋在心的最深处。连自己都快要忽略了的地方一直有着对父母深深的爱,可现在知道了是不是已经晚了?我在心底这样反复的问着自己。

站在病房门口,推开那扇隔绝自己与双亲的那扇陈旧的木门。父亲正奄奄一息的躺在雪白的病床上,而母亲却眼泪汪汪的坐在病床旁,我看到此时的他们的双手还是紧紧的握住的。父亲看见我来了,嘴角不经意上扬,露出了淡淡的笑意。我缓缓地走向病床上的父亲,此时的他看上去已经老了好几岁,眼中早已泛起了泪花...母亲见我走向父亲便自觉的将边的位置让给我。

我上前,父亲拉着我的手,我正准备说些什么。父亲却先开口道:“文儿,爸爸没什么其他的愿望,就希望你能好好的学习,来报答妈妈对你的养育之恩。爸爸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你要代替爸爸好好的照顾妈妈,她跟着爸爸也吃了不少苦。文儿,答应爸爸好吗?”父亲吃力的说着,一边的母亲早已泪流满面。我握着父亲的手,坚定的点点头。父亲见我答应了,便笑了,笑得那样真挚。父亲的手缓缓的从我手中滑落,他安详的闭上了眼睛。一滴热泪从他眼角滑落,可他的嘴角依旧上扬。我哭了,母亲哭了。悲伤顿时在整个病房弥漫开来....我和母亲办理好父亲的后事以后,母亲将我送进了学校。由于我中考失利,再加上初中我也没怎么好好读书,学习实在跟不上。母亲就将我送进了临近的职业学校,她想让我好好的学一门技能。就在母亲将我送入学校以后,她由于劳累过度,加上父亲去世的打击,卧床不起。

我发誓,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将父母全部的恩抱在母亲身上,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从此一家的重担落在了我的身上,我一边学习一边照顾母亲。后来,老师们知道了我的事以后,就告诉了学校。学校不仅减免了我的学杂费,还给我生活补助费。老师们对我也是关爱有加。

好景不长,就在我奋发图强的时候。母亲死了,这件事犹如晴天霹雳般,刺痛我的心灵。我绝望了,伤心了,难过了,心碎了.....可我依旧无法在挽回什么。

人最大的悲伤不是面临死亡,而是有恩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报。我此时的心情就像这句话一样,活在世上的信念破灭了。

我披着泪水,不知不觉来到了班主任的楼下。老师看见我狼狈的样子,连忙把我扶进屋...在屋里,老师擦干我的泪水,问我发生什么事了?我只是一下子趴在老师的肩头,止不住的大哭起来...老师连忙安慰我。

老师知道我的事以后,把我接到她家,让我和她一起住。她天天苦口婆心的劝我,让我要振作起来,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让天上的父母安心,才能正真的报答他们的恩情,才能更好的报答社会...

我也渐渐想通了,慢慢的振作起来。我开始拼命的读书,把所有的悲伤都化作学习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顺利的毕业了。由于成绩优异,学校的重视,很多好的企业都想找我去实习...没过几年,我凭借自己的实力当上了某公司的总经理。

我知道是我感恩的时候了...我没有忘记那个收留我,安慰我的老师,也没有忘记那个支持我,重视我,关心我的学校。现在钱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我拨了一笔钱,把那个教育我的学校里里外外重新修整了一遍。把那个老师接来和我一起住,我要用后半辈子的时间来报答她,感谢她当初的收留,与安慰。或许在某一时刻我已经将她当成了我的另一个父母,我想将以前没有对父母报的恩情全报在他身上。

双亲虽已逝去,感恩仍可进行。将恩情报答给爱我的人,我爱的人,甚至全世界.....嗯,我懂了。这就是爱,也是感恩。冰心说: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树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