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有关死亡散文通用(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1:45:52 页码:12
2023年有关死亡散文通用(实用8篇)
2023-11-09 21:45:52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力,我们需要发掘和利用它们。怎样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和个人经历进行深入剖析和案例总结。这些范文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观点,相信会对你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发。

有关死亡散文通用篇一

人的一生不可抗拒的东西很多,比如诱惑,比如欲望,但真正无法逾越的也就只有死亡了。无论贫穷,无论富贵;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山村野夫;无论你是金枝玉叶,还是小家碧玉。无一例外都不能逃脱的便是死亡。

死亡于人就如生一般,只是宣告存在的方式的区别,啼哭与寂静,到来与遁隐,诠释着自然的规律。所不同的是,生带给人们的是兴高采烈,死留给人们的是痛苦伤感。当一个生命存在时,死亡便是等候在或远或近的列车,它一旦出现,你不上都由不得你,这就是天意。因为生与死就如白天与黑夜如影相随。对于生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类才会编纂出吃了唐僧肉长生不老的童话以麻醉事实。对于死的惧怕同样是人人想方设法逃避却没有一人能逃避得了的,无论迟、无论早,人总归会化作一缕烟随风而去,变作一堆灰腐烂消失。

墓碑只能证明你曾经存在过,骨灰盒只能证明你曾经鲜活过,仅此而已。

人的一生极其短暂,小沈阳做过形象而又精辟的描述“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一睁一年过去了。”尽管有夸张的成份,但也道出了人生无非就是一瞬间的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当我们还未曾领略路上的风景时,却发现百花已经凋零,当我们还不曾欣赏白天的明媚时,却发现暮色已经溢满心间,如果说“夕阳无限好”那是自我安慰,不然也没必要再加一句“只是近黄昏”,这里面隐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惋惜。

当一脸的水色变成一张松树皮时,我们恐惧;当坚挺的身体弯成一张弓时,我们害怕。走在黄昏里,我们担心黑夜的`逼近,猫头鹰的哀鸣让我们惊慌失措。疾病的突袭缩短了我们与死亡的距离,加快了我们迈向死亡的步伐。在死亡面前我们颤栗了,拿出一生的积蓄与之抗争,拼上吃奶的劲与之搏斗,当一切的努力苍白时,生命脆弱得如风中的落叶,逃不脱簌簌而下的命运。当死亡不能避免时,我们只能为我们的人生画上一个句点。从此,一断美妙的音乐被休止符拦截,一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病魔把我们挡在了生的门外,岁月将我们带到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与阳间相对立的世界,一个陌生的我们无法适应和接受的世界。因为那个世界的无法预料,所以我们不愿尝试,“好死不如赖活着”可见那肯定是与生相差万里的境地。

人往往是矛盾的,我们活着的时候常常怨天尤人,我们咽气的那一刻却又迟迟不肯闭眼。我们为什么要竭尽全力让上下眼皮保持一定的距离?答案人人心知肚明。当失去时往往才懂得它的珍贵,所以我们趁着还没有失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倍加珍惜。当上帝把我们怀念的权利都剥夺时,我们只能以静止的状态出现,没有思维,没有语言,没有动作,即使眼睛睁着也是摆设,我们散失了一切属于“活”的功能,旁人知道我们已经死了,而我们全然不知,因为我们没有了知的权利。

我们鲜活的身体变得坚硬,我们失去了温度,就连我们的活动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坟墓抑或盒子成了我们的归宿,它们无情地把我们与我们的牵挂隔成了两个世界,两个遥远得无法触摸的世界。

既然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能活着更好,不能活也不要伤心,当那一天真正到来,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的我们一定会坦然地走到路的尽头,因为回望我们的背后,我们不再有遗憾。

有关死亡散文通用篇二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生命的尽头必定是死亡,认识到这种必然性后,人求生的自保机制就催生了怕死的心理本能。美国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就认为,死亡是人生的背景音乐,而死亡焦虑则是一种永久的心理负担。

人之所以害怕死亡,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不容商量让人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让人焦虑。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背后藏着对生命流逝不可逆转的揪心之痛。另外,死亡的方方面面又充满了未知:我们不确定自己何时、何地、如何死亡,也不知道死后的世界如何,这些都让我们不安。

肉体死了,成就代代相传。

管理资料。

借用时下一句网络语,就是“好好活,因为我们要死很久”。

有了如此强烈的驱动力,人们一方面更加爱护身体,同时积极地生育后代,让自己的血脉生生不息,也就是《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另一方面,人们会迸发出旺盛的创造力、斗志,努力取得所处文化肯定的成就。这样即使肉体死亡了,成就还会代代相传,这就在象征的意义上战胜了死亡。美国名将麦克阿瑟的名言“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就揭示了这种超越生死的豁达。

其实,从小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死亡焦虑。在一些西方国家,小学里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3天,你将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死亡教育。

而对死亡焦虑严重的老年人来说,引导他们接纳死亡则是必要的。这包括帮助他们回顾和评价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喜悦地接纳生命中的欣喜、成就、悲伤和失落,完成那些可以完成而未圆的梦想。

思考死亡,放平心态,活在当下。

心理探索:死亡体验为何如此相似?

有关死亡散文通用篇三

有人问星云大师:您对死亡有什么看法?星云大师回答:我觉得死很美,没有想到死亡有什么别扭,该来就来了。我觉得人每一刻都很美。

看到“死亡很美”的这一刻,心豁然间,开阔无比,明亮无比,温暖无比,一股内在的喜悦,从心内,缓缓地弥漫开来,伴随着融融的暖意,在整个身体,蔓延,蔓延。

是的,很温暖很明亮的感觉。很温暖很明亮的感觉。

死亡很美。每一刻都很美。

曾经,我觉得死亡很可怕。很小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个人死去,很多人哭泣。死亡是让人悲伤痛苦的一件事情。我所受过的教育,我从电影电视中接受到的死亡,我亲身经历的亲友的死亡,都无一例外地教导我,死亡是悲伤痛苦的。

上班的.路上,有一家出卖殡葬用品的商店,每次看到门口那象征意义的花圈,心都会不由自主地收紧。有时走在路上,看到一堆烧过的黑纸灰,想到又有一个人过世了,心内就不免生出一份凄凉。而平时,听说认识的人过世了,那种悲凉的感觉,也会在瞬间,淹没自己的心。

所有这些感觉,只是因为,我害怕死亡,我觉得死亡很可怕。

死亡真的很可怕吗?

印度禅宗大师奥修曾说过,“死亡是花朵,生命只不过是树木。当树木开花,它应该感到快乐,它应该跳舞。”

奥修大师告诉我们的同样是——“死亡很美,像花儿一样美。”

著名作家史铁生过世时,让参加他葬礼的亲友,穿上最美丽的衣衫,为他的离去欢歌。

史铁生告诉我们,死亡,其实是一场美丽的别离啊。

星云大师说,他将生老病死,改成老病死生,人老了,生病了,死去了,然后,再出生。死了,又有另外一个希望和未来。

死亡,是另一个出生的开始啊。

死亡很美。每一刻都很美。当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死亡的美丽时,我们的内心,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向前的向上的生命的力量。

死亡很美。每一刻都很美。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美丽的世界里。

有关死亡散文通用篇四

有人的地方,有树;没人的地方,也一样有树。有水的地方,有树;有时间的地方,有树,当然没有时间从中流淌而过的地方,也同样有树。树,以荫护或驻守的绿意盎然,成为超越生命局限,注定留下的足迹或时间的遗址。树,会成为时空之中无所不入的游客,趁着热闹或冷寂、流动或固定、行止不定的缝隙,无不沿着注定的轨迹和固定的时空,完成一份悬挂着生命的寂静而独立出现的记录。

树的生命历程,堪比一只动物生命的成长过程,而且更带有哲学意义的偶然性,甚至会变得更为繁复庞杂而充满着细枝末节。所有生长在野地里不经人工种植而生长的树,或是源于一粒树籽,在承受鸟喙的啄食之后落下枝头,或是缘于被啄食后,留下的种籽随风吹去,落入泥土适宜的某处。或许经过一段时间,会在风的摇摆推移之下,没入某处干燥荒凉的土地之中,以埋藏的方式保留着自我,等待一场大雨或暴雪的到来。从人类的眼中来看,树的种子是大自然里极少的一类自行杂交而生的珍物,不像人类需要在交配之后才能产生生命的成果。这些树的种籽,在无水的季节或偶然的泥土中,只需一粒,仅仅一粒,就能完成生命的最终储备。最后,某棵树的某一枚种籽,会独自穿过季节的考验和人类的践踏,选择在冬天的雪地里、以沉默的尘土般的耐心等待着。有时,这些微小的种籽,更像一头充满人性的微步轻漫的小走兽小动物,趴着、坐着、躺着,把一份细细的时光,揣拥在怀抱里一遍遍地温暖着梦想。生命其实就是一份梦想的结晶,是自我的梦想之树结出的一堆果实。

第二年的春天,泥土里的种籽渐渐湿润起来,破绽着坚硬的壳、吮吸着四周水汽,慢慢露出一枝新嫩的芽,终于把头伸到有阳光铺敷的地面。之后,渐渐地它长成一棵树苗,然后是一棵小树,最后才成为一棵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感谢这个世界吧,是慈善的时间和季节的沧海,养育出来能够吐绿的枝条和叶片,然后充满义务地把一棵一棵的树送给风,送给雨水,送给更远的泥土,送给时间之外的某个神秘世界。

树来自生物界中,是唯一的一种愿意与人亲近,并被栽种、砍伐利用的植物。我常常怀有这种不着边际的想法,就像我总在期冀明天那样。我所认识的树,我看不见的那些树,是不是在充满着规律的大自然里,成为监督人类、帮助人类,却最后能见证人类的神灵呢?我不是一个泛神论者,更不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教信徒。但是,我相信:在树与人和平共处的数亿年间,树能见证的历史,树对人类的旁观者认识,肯定比人类记在纸片上或刻在石头上的要深刻的多,柔软或坚硬的多。

不论是一地,还是一株,甚至是一山一岸,树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人类的历史。包括谁也看不见的播种孕育,不被旁观和关注的悄然成长,甚至还有健壮、衰老、挣扎和让人清醒的死亡;历经的过往,早已显现在平视的目光里,历历在目,睹物伤情。一棵树有能力站出历史的一角,就必定会将一页纸涂满时光纵横的痕迹,它们会让苍老的呼吸,健康地看完身前背后的道路。坐在树荫遮盖的院落,你会成为一座拥有绿色的围城,在一代代生命的延续中,完成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更迭交替和见证。

令人可惜的是,我们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正在一天天减少,身边的、远山的、看不见的地方,每时每刻正被有力的胳膊兴奋地砍伐着。树,随着人类需要的形状和功能,一天天地成为人类的附属,或者成为道路街边可以随意改变的色彩或状态,或者成为被送进机器碾压或火焰燃烧的材料。然而,树,并未因为如此的遭遇,从而放弃对生存的权力,更不会因为对于将来的失望,从而放弃对生存的向往,这是我们人类需要学习的地方。

对于树,人类根本不会像食草动物那样,在敬畏的同时,包含着一种敌手般的强烈占有心理。不论路途多远,多么高大的树,只要被石片、被雪亮的铁刃、被锋利的锯齿、被贪婪的心,被一星火光遇到和逮住,树就一定会以干枯的躯体,带着一声灵魂的哀叹,成为一座冷清的宫殿,一辆辕木构架的马车,一片冲天的火光、一把肮脏的钞票,甚至于成为一把能向树自己劈来的斧柄。

对于树,我始终坚信这一种信条,与人相比,树的灵性可能更加柔软和温暖,包括树的死亡和涅槃重生,同样充满着极赋人情的灵性,它们在和缓的风中摇曳生辉。

除去人类的戗戮行为,绝大多数的树木,是被一种叫时间的东西杀死的。那是一位它们无法看见的无形杀手,藏躲在沉闷的厚厚层层的包裹里,隐形中寻找着对手的弱点和软处在哪里。树,始终冲不出对手的包围和堵截;于是,便以固定守护的姿态,用树叶和枝条间的娓娓对话,完成着生命的最后交代。树,把一部分的空间让给种籽或枝条,又把根须交给土地,最终却把梦想交给天空,这是一种多么充满浪漫气味的生活。当然,有许多让人类望而生畏的'陷阱,布满在时间之外的空地上,如存活为期千年的胡杨树,才能有充裕的时间,从各种不同的包围里突破而出,骨骼的强壮,会成为一副钢性,又成就一种血性,完成一种自我选择的高耸站立或俯地仆卧,拥有着属于时间之外的生命;这种被称为胡杨的树,也就唯一的成为一种自己的树,成为与时间反复博斗中唯一的胜利者,造就出一旦自由就等同于死亡的象征。

泪水让树的眼角,透明地渗透着柔软的面孔。你见过千年不老的树吗?如果见过,你就会发现,在老树的每条裂缝间,溢漾而出的凝固水珠,趁着阳光,透着潮湿,正表达着一份细腻透彻的感情,像生命对于爱情的肯定。树,其实和人一样,也是由一层层的物质包裹起来的生命体,就像被一层层时间凝固着,就像被一次次生命的冲破之后,仍然以损耗的代价留在在大地上的坍塌围墙。因此,我豁然而悟,树的生命既然是一层层增添出来的,它的死亡也是一层层开始的,从内中的核芯开始,腐烂、朽落、麻木,然后一层层地剥落而去。

树与人的对立,不是树对人的压迫,而是因为树极不情愿顺从人类的愿望,不愿意变成人的思维固定出来的形状,这是引发对立的原因和理由。树被一道道砍伐的时候,不是离去生命的悲伤,而是换上一种新的形式继续活下去的开始。在人类的眼中,树更多的终结,是因为生命的终止,面对倾倒地底的树木,人只会在无奈之中,陡然地发出一声长叹而已。

树最多的意义,是在等待中寂寞的生长,是在孤独中欢乐的死亡。树的每一种残疾,皆为岁月的见证。树能留下来的所有内容,都是人类精神里最为需要却始终无法把握的温暖。

我常想,树木的一生,如同身为楚霸王的项羽,一身之中,既有着儿女情长无比纠结的动人之处,也有悲壮气绝令人抚掌长叹的英雄风范。英雄是怎样死去的,树木就会选择怎样的方式跟着而去。人生之中最大的愿望,是不愿意壮年之际的遗憾离世。树也一样,它以一身日月星光的伤疤疮痍,让人类有一份更加悲壮的敬佩。同时也记录和充盈着对自我数十年人生历程的无尽沧桑。

走进树的世界,每一棵树的皱纹里,都一样让我们的内心,流淌着英雄的泪水,涟涟雾气、层层跌宕,宛如一条无声无息滚滚向前的河流。

有关死亡散文通用篇五

我所爱的人们是如此相似。人会反复掉入同样的陷阱,写的就是我。

……………………。

音乐家和诗人曾是很好很好的盆友。

这么说吧,他们一见钟情。某个下午四五点钟,诗人,当时还是个学生,正在宿舍里跟盆友聊天。有人在门口找他。他去开门,外面站着另一个学生,就是以后的音乐家。他们互相打量,说了几句话。一个照面,还不到五分钟,确定了他们在第二天下午以及往后的每一天里无止境的纠葛。

他们曾是最好的盆友,好到有些歌有些诗仿佛专门为他们写的,好到站在一起就会完美,真完美,后来任他们中谁也再攀不上,好到诗人可以为博盆友一笑穿上女人的`衣服,好到音乐家这么个自私的人时时刻刻都用起我们,好到自己也说不清他们之间到底是纯友谊呢还是混杂了爱情。

因此,音乐家想诗人去死。

有那么段时间,他真想他去死。一开始他只是自言自语,后来生气时就对身边的人说,最后还对诗人说。他恨死他了。诗人深刻地理解,并不想就此教训他的盆友。而是把他的心愿写在他的诗里,也当做自己的心愿。

我们在一起好吗?我们一起死好吗?

音乐家差点真把诗人弄死了。就差一点儿。

谢天谢地。

音乐家坐在黑暗里,瞳孔放大到极限,他先是汗毛倒立,头冒冷汗,接着手心里也全是汗。他双手发起抖起来,然后全身抖起来。他差点杀了他,让盆友从此变成一具尸体。一张苍白破碎的脸晃过眼前,他猛然就清醒了。一瞬间,死亡啊,失落,友谊啊,爱情,一股脑儿涌上他的心。他并不想失去他。他是他唯一的,最爱的盆友啊。幸好他没死。音乐家低着头,捂着眼睛,哭起来。

对音乐家脸颊上滑落的泪水,诗人似乎毫无察觉。他醉得像滩泥,站都站不稳,便把脑袋靠在他的肩上。

有关死亡散文通用篇六

这一段时间,身心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在这万物本该勃发的季节。只因为,一枚过早凋零的叶片,在春风初起的时刻,翩然飘逝了。

寂静的黎明,我独自行走在一个人的旅程。放眼展望这初春的大地,山,仍然矗立在那儿,依然肃穆无语。流水,迈着亘古不变的步伐,自顾暗哑无语。心中聚集了诸多的沉重与壅塞无处诉说。唯有三月的杨柳,披上了一身烟翠,兀自摇曳在风中,却只是静默无语。

死亡,多么沉重的话题。以我的生命历程及浅陋的见解,我知道我终无法诠释。但是,关于死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却成了盘亘在我心底的话题。或许,这是源于生命的历程,源于生命的四季最为必然的规律吧。犹如一片春叶,在时光的晕染下,终会披上腐熟的色彩。

随着岁月的逝去,身边的亲人,友人不断地离世,就更加重了心中一份对于死亡的面对与思考。从最初幼时相继送走姥爷和姥姥,那时面对死亡,心中除却一分懵懂着的悲伤外,觉得死亡的概念及意识距离自己尚且遥远。再后来就是适逢我的青年时期,奶奶的病逝消息传来,心底的哀伤犹如雪上加霜。望着年迈的爷爷,那一刻,我无语凝噎,只留下单纯的想法,告知我年幼的弟弟妹妹们,把我们所有的爱全留给爷爷吧。爷爷奶奶这一辈人的离世,让我终于走出对于生命的懵懂无知,懂得了生命的有限与可贵。无论我们心怀多少亲情,多少不舍,最终每一个人都无一例外地要离去。无论离去的那一刻是痛苦还是解脱。

刚刚平息的一份心情,却又因了公公的离世,再次悲从中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至亲,也要离我们而去了。那悲伤如同决堤的海,汹涌而至。我不敢想象,只是一任自己再次陷入痛苦的沼泽而难以自拔。短短的七日,办理公公的后事。我依然觉得如身处五里云雾中,难以置信。但透过这死亡沉重的阴影,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哭着接受了这稚弱的肉身,重复着祖先的历史,从爬行开始,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婴孩,历经岁月的洗礼磨练,最后将这已是伤痕累累的肉身交还与沉默的土地,而我们也就走完了这一生。除却将无尽的哀伤留给了亲人,再无他物。那么这一生我们为什么而来?这期间最为重要的'又是什么?我在不断的行走中也不停的思考着。

以我粗浅的认知,我以为最为重要的应该便是这生命的过程了吧。

在我们生命的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安于本身的位置,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关爱身边的亲人,尽情的享受人间天伦,当哭时哭,当笑时笑。

在属于我们的短暂的生命四季里,我们当如一片春叶,深爱这自然,在时光的润泽下,安静的享受四季的馈赠,并从容的走过四季。静待下一世的轮回。

有关死亡散文通用篇七

是夹杂着善意的谎言的斑驳碎片。

它真实得让我难以相信。

像一道闪电劈裂我的思想的枝干。

那天在我的耳边传来的噩耗。

如流水般轻柔拂过。

而我的僵硬的麻木的躯体。

却不得不在一棵老树下倚靠。

不管啄木鸟在我头顶啄食的声音。

也不顾渐入黄昏的夜色模糊了回家的路。

我的心早已随着日落西山而飘远。

飘向那个爷爷还在的记忆里。

流转……流转……。

它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心灵来说。

来的过于突然、过于猛烈。

我悬起一颗未知方向的心。

尽我所能得把它贴在冰冷的玻璃罩上。

原本温热的`心。

顿时多了几分冰凉。

那天在我的耳边传来的阵阵哀嚎。

如狂风暴雨般激烈。

而我的破碎的心灵唤起的共鸣。

只够无言的流泪。

这豆大的泪珠的确如雨倾盆。

流……流……流……。

一直流到遥远的多瑙河去。

流到伸手可以触碰到爷爷的地方去。

有关死亡散文通用篇八

第一次见到那个德国老头子的时候我以为他活不过三天,他的脖子无力地耷拉在左肩上,眼睛很吃力地看着前方,我想他很难看到眼前的地面,因为他的脖子哪怕是扭转一个小小的十度都难以完成。但这老头子实在太让我吃惊了,三年过去了,他依旧顽强地活着,他的脖子还是无力地耷拉在左肩上,眼睛很吃力地看着前方。

就是这么个糟老头子,竟然还是个“captain”,不是退役的那种,而是一艘正在跑远洋运输的货船的老船长。第一次听他的手下向我介绍说他就是“captain”时,我还以为说他以前是个上校或者上尉。而他,看着我因惊讶瞪得比牛眼还大的眼珠子,甩过一句带有浓厚口音的话来:“不相信也不用如此夸张吧!”

三年前第一次在汉堡港口见到他时他六十七岁,脸上布满被海风吹皱的老树皮,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吹落。他的精神看上去总是那么差,也极少开口和别人讲话,包括他的客户,即便偶尔开口,也是有气无力,让人感觉他活不过三天。

我常常碰到他,也许是缘,公司的集装箱大多都是装的他的货船。在和船员的闲聊中,我得知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船长,他的脖子以前并不时这样的。五年前的七月,货船在太平洋遇上海盗,他在反抗过程中被海盗捅了十几刀,其中一刀就在脖子上,医生说伤到了神经和颈骨,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但肯定会有后遗症。但他楞是活下来了。出院时医生再三叮嘱他要静养,又告诫他的家人他随时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然而对大海和船的热爱,让他将医生的告诫和家人的劝阻全都抛在脑后,出院的第二个星期他又登上了他的货船。在船上,他依然是神威不可侵犯的“captain”,他歪着脖子指挥着他的轮船航行在大海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他随时可能会死,但他依旧顽强地站在他的船上,虽然脖子总是无力地耷拉在左肩上,眼睛也很吃力地看着前方。

认识他的.第二年,有一天我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呆在家里休养,或者到风景优美的海边去度假。他笑了,脸上的松树皮差点掉下来。

“年轻人,我随时都会死,死后我就住在天国的海边,那样我每天都可以在海边度假!”他慢悠悠地说道,“但是在人间,在美丽的大海上航行,我只能是过了一天算一天。”

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生活和追求上。那以后我没有再劝说他到美丽的海边钓鱼度假,因为他每天都在他心爱的海上航行,在他的心中,狂风掀起的连天巨浪远比安静的沙滩和棕榈树美丽迷人。

转眼,三年已经过去了,他依旧活着。三年中的每一天,他的出现都是一种奇迹,而他让这种奇迹在我眼前持续了三年,还有我认识他以前的两年。也许是某种精神在支持他活着,支持他在大海上航行。

我不知道这种精神是什么,但他还是从我的眼神里看出了端倪。

“年轻人,你肯定想知道我为什么还活着?”有一次他突然对我说,“如果今天我不干了,明天我也许就会去天国,而你也不会再见到我这个糟老头子!”

他的话很短但却很有震撼力:如果我不继续干下去,失去了精神寄托,明天我可能就已经死亡!

只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够想的如此明白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